一、全路信号技术设备数据库微机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高善兵[1](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任晨宇[2](2021)在《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从建筑行业兴起的新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已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了适应铁路信号设备运维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利用BIM技术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运维水平,突出可视化管理的优势,研究基于三维绘图协议(Web Graphics Library,WebGL)技术的BIM可视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BIM绘图软件Revit绘制的BIM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网格轻量化算法和Revit二次开发技术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研究基于WebGL的可视化技术,开发出信号设备运维系统的可视化管理模块,实现信号BIM模型的Web端三维显示及动态交互,达到流畅的用户体验。主要内容如下:(1)在分析铁路信号运维和BIM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了BIM技术在信号运维管理中的应用需求,针对信号运维管理特点,设计可视化技术路线。(2)研究了信号设备BIM模型的轻量化方法,为了减小系统负载以及GPU的渲染压力,加快响应时间,提升显示效果,对BIM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应用基于二次误差度量的边折叠算法对三维网格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可有效降低模型的体量大小;提出数据提取方法,利用Revit二次开发将原始模型文件进行提取并转换格式,实现BIM模型数据轻量化。(3)基于WebGL技术实现BIM模型在Web端的场景重构以及模型交互,通过学习图形学的基础理论,选用射线相交法并且结合包围盒算法进行优化,实现模型交互;针对铁路信号特点,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地图文件的瓦片化加载、BIM模型与地图系统的异构融合。以Cesium引擎为基础,提出模型融合方法,实现系统的BIM+GIS大场景显示。并将LOD优化算法引入到大场景显示中,实现了GPU渲染负载和视觉效果的相对平衡。(4)基于以上模型轻量化和可视化展示的研究,设计了基于BIM技术的信号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可视化模块。通过建模设计、轻量化处理以及对可视化场景进行渲染交互并且将BIM模型与GIS引擎进行异构数据融合,本文研究的基于WebGL技术的BIM模型Web端可视化方法可以将BIM模型结合信号系统可视化需求进行Web端渲染,运行效果良好,为BIM技术应用在信号设备运维中打下一定基础,有利于推进信号运维的智能化进程。图59幅,表5个,参考文献62篇。
陶俊宇[3](2021)在《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至各站段,都在研究通过维修体质改革解决电务工作人员数量和能力的增长量与设备数量的增长量相差甚远问题,其中提出了“集中修+状态修”,状态修的推进和开展,就得依托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如何快速高效的进行应急处置还得依托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并应用到维修生产中的状态修方面和应急处置的故障诊断方面。首先对现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各项功能进行研究,充分发挥现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功能,指导生产与应急处置;其次分析既有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中缺少的功能,通过完善缺少的功能,使指导生产和应急处置更全面化;最后对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进行研究,拓展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涵盖早期施工介入,前期联调联试,运行期间电特性测试、故障诊断,目标是基于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建立监测、生产、应急处置和管理一体化,最终达到改进电务设备的维护,确保电务设备的安全运行。
宋长春[4](2020)在《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铁路货物运输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铁路大规模地建设和发展,铁路的货物运量不断地增长,而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运输票据使用量也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整个运输的成本,降低了运输效率;由于在铁路的运输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间的协作以及信息互通,传统的作业方式已经限制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铁路信息化多年的建设,各业务系统已成熟应用于各自的业务领域,这推动了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物流企业,因此推进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建设,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必将成为主流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铁路货物运输的作业环节及组织模式,并以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参与业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货物运输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以及在这些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票据以及票据的流转过程;其次分析了在铁路多单位多部门分工协作运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分析了每个信息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信息流的流转。其次介绍了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从总体架构入手,分析了集成平台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并着重介绍了集成平台数据的采集方式以及数据服务管理体系,这是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基础。继而在针对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分析了系统的架构设计、技术架构、网络方案、基础字典、接口规范,并详细阐述了票据电子化后所带来的变化。最后着重研究了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系统即铁路车货实时追踪及预警应用系统,介绍了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方案、网络设计方案等;在介绍系统应用模块功能的同时阐述了各个应用模块的模型建立以及算法;归纳总结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与外部系统间的接口,简要描述了系统可为其他系统提供的服务接口,对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存储处理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本文旨在为以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完善以及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秦铎[5](2020)在《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铁路货运事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重载、提速的趋势,对货物运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专业全面的数据集成是实现货运安全的基本保障。货运安全涉及车、机、工、电、辆等多专业部门协作,信息系统分类繁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着数据异构等信息孤岛问题。由于列车是经编组产生的,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对货物运输过程管控,是围绕列车生命周期展开的,因此本文以货运列车为对象,开展安全数据集成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的确定、信息模型的构建以及元数据的管理方面,并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组成的一体化集成模型应用到集成平台的构建中。首先对列车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数据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管理辅助数据集成的需求。其次,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确定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并建立可以通用于各业务系统的货运列车对象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定义统一的数据视图,清晰展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规范数据之间的交互流转。同时,从数据本身的信息解释出发,构建元数据模型,通过元数据的管理为数据集成提供描述信息和统一标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结合形成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概念,通过一体化集成模型,确保集成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最后,构建实时动态显示的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将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理念应用于平台的设计中,利用信息模型指导集成过程及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型建设,并通过元数据的管理对数据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进行描述和规范,使得集成的数据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汇聚,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的含义以及属性约束的信息,在集成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理解、使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平台,促进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统一监测,从而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部门,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李姝欣[6](2020)在《基于CTC调度作业的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铁路运输已成为社会经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缓解交通压力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调度集中系统作为铁路运营指挥中心,统一调度策划运行和协调铁路运输各部门的工作,铁路运营相关工种作业人员尤其是调度作业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职能素养将直接影响整个铁路运营效率、关系列车行车安全。铁路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铁路作业人员的培训需求,由于现场设备用于铁路运营工作,能提供给运营相关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联合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分析设计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对“车机工电辆”运营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现有铁路综合运营仿真培训系统结合铁路现场实际需求开发基于铁路现场实际故障、非正常与相关工种标准作业的相关实操场景,结合教学实际培训需求与业务技能项点,对CTC调度作业相关场景所涉岗位工种作业人员进行理论与实操一体化协作联合培训,并根据场景相关处置流程及作业技能实现对受训学员进行主客观考评。本文主要包括4个部分。(1)研究既有调度集中CTC系统,分析CTC系统功能拓扑结构,学习调度指挥作业流程。(2)分析铁路多工种联合作业功能与培训需求,设计系统总体实现方案,将系统分为教员培训管理系统、行车调度仿真系统、车站作业仿真系统、列车驾驶模拟器仿真系统、地面环境服务器5个子系统,对各系统进行需求分析。(3)设计教员培训管理系统、行车调度仿真、车站作业仿真系统详细功能,重点阐述教员系统中的课程场景编辑、管理、评价考核功能流程。以Visual Studio为集成开发环境,采用MFC、QT框架进行界面开发,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TCP/IP协议、故障注入等技术对系统功能进行实现。(4)运用高铁成遂线的线路数据对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进行功能验证,测试系统仿真与培训功能。根据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能进行标准及故障场景培训,能评价考核参训人员的培训结果,有效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徐剑[7](2020)在《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及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在我国铁路客货运运输生产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至上世纪90年代开始,铁路领域相继实施了TMIS车站系统、客票系统、调度系统、货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货票系统、电商平台等信息系统,实现了铁路运输生产的信息化。但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一般是业务主管部门牵头,缺乏总体设计,各业务系统自成体系,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接口标准、数据标准等,导致存在不同的系统间数据共享困难,数据衔接不畅,而且大部分信息系统都是管理系统,生产作业系统较少。此外,在本论文研究的铁路物流基地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涉及货运生产作业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只有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系统,在生产作业环节没有实现信息化,更没有实现智能化、自动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铁路货运智能化、自动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探讨目前铁路货运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开始,对铁路物流基地全流程的生产作业过程进行分解,提出建设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概念,最后论文通过信息共享、智能化作业、提升客户服务、全流程管理等多个方面构建了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并在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上进行了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物流基地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铁路物流基地信息系统的问题,发现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系统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各业务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2)物流基地货物运输流程分析。从铁路物流基地货运业务预约、受理、装卸车、出发、达到等业务角度分析了货运业务的作业流程及信息流,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物流基地货运业务流程。(3)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详细描述了建设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需要的各个模块功能和信息流程,提出了建设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4)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详细描述了建设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涉及的关键技术研究。
张陵兵[8](2020)在《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编组站作为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基本生产单位和铁路枢纽的核,担负着铁路网上大量货物列车到发、解体、编组和部分装卸作业任务,是保证路网畅通和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所在,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乔司编组站作为浙江省最大、最现代化的编组站,多年来虽然站内设备不断更新,但设备系统更新缓慢,点线能力不匹配,造成车流堵塞,解编效率下降,无法匹配集团公司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对车站站场进行扩能改造外,最重要的是给车站进行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车站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车站解编效率。引进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列车运行计划的编辑和下达、调度命令的管理、调车作业的管理、车站信息的汇集和监控等功能。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CIPS和SAM的比选工作。首先分析现有设备和作业性质的差异性,得出乔司编组站自动化改造选用SAM系统的优势和必要性;然后通过对SAM系统的细化研究,得出其设备相比原有技术的先进性。在CTC中心子系统的分析工作中,首先对车站结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系统架构和功能需求分析,通过分模块设计进行功能实现,模块分为界面显示模块、模式转换模块、列车作业模块、调车作业模块、数据库模块五大模块来实现乔司编组站计划编制、作业流程管理与控制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自动化改造。针对乔司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后的部分功能测试和带来的系统维护,系统过渡方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张鑫[9](2020)在《兰州地铁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快慢的标志,如今世界上已经有上百所城市拥有地铁。作为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地铁拥有节约能源,减少土地利用率,交通干扰少等一系列优势,然而由于乘载量的上升,地铁的安全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其供电运行系统的安全性是否可靠,都成为人们心中的未知数。各个地铁公司也始终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设计方针,将供电运行系统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因此设计相应配套的供电安全管理系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地铁供电系统,结合目前地铁供电系统中应用的高压供电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分析地铁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供电系统的影响因素。其次分析轨道交通中现有的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在供电安全方面的防护性不高,供电系统安全管理缺乏整体性在线防误,并且人为操作所带来的监管不确定性和风险防范上的缺失,为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蒙上了隐患。根据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安全规章制度,结合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系统研究出一套完整的、可靠的、安全的供电安全管理系统。最后研究并开发应用于兰州地铁的供电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包括防误闭锁、接触网可视化接地、操作票、工作票和巡检在内的五个子系统。其中防误闭锁操作子系统从技术上采取可靠手段,在权限管理、模拟操作预演、逻辑判断、设备强制闭锁等方面对电气设备操作进行全面的、完善的防误管理;接触网可视化接地子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操作票子系统将人工填写纸质操作票模式转换为开票过程电子化、流程管理网络化的模式,并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电气操作票统一集中管理;工作票子系统根据轨道交通供电运行管理工作票处理流程,使得工作票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开票、签发、接收、许可、执行、终结等信息流转,具备工作票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工作票管理电子化;巡检子系统规范巡检标准,量化设备巡检过程,辅助巡检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巡检工作,保障巡检到位,使巡检制度的落实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提高巡检工作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协助管理人员对巡检工作进行管理。通过完善的供电运行安全系统,完成对地铁安全运行与维修实时监控,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与维护的效率。
李刚[10](2019)在《铁路信号监测技术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我国铁路信号监测技术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初步探索、逐步规范和深化应用3个阶段,先后研制和应用了TJWX、TJWX-2000、TJWX-2006和CSM型等4代产品。本文对每个发展阶段及每一代产品的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对信号监测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信号监测将向着集中化、智能化、自动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指出在智能高铁快速发展的今天,信号监测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全路信号技术设备数据库微机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路信号技术设备数据库微机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平台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
2.1.1 工作流的定义 |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
2.1.4 Workflow引擎 |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
2.2 信息采集技术 |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
2.3 架构技术 |
2.3.1 开发语言选择 |
2.3.2 平台框架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平台需求分析 |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
4.3 平台数据架构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
4.3.4 数据接口设计 |
4.4 信息采集设计 |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
5.1 平台应用实现 |
5.1.1 平台构建实践 |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
5.2 平台应用实践 |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
5.3 平台应用分析 |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信号运维系统现状 |
1.2.2 BIM技术发展现状 |
1.2.3 BIM运维应用的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可视化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BIM技术概述 |
2.2 HTML5 规范 |
2.3 WebGL渲染技术 |
2.4 三维模型重构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信号设备BIM模型及其轻量化 |
3.1 信号设备BIM模型设计 |
3.2 信号设备BIM模型轻量化 |
3.2.1 三维网格模型简化 |
3.2.2 Revit模型格式轻量化 |
3.3 BIM模型轻量化 |
3.3.1 三维网格模型轻量化 |
3.3.2 Revit模型格式轻量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GL引擎的信号设备可视化 |
4.1 模型渲染 |
4.2 模型拾取交互 |
4.3 BIM+GIS地图场景可视化 |
4.3.1 BIM与 GIS异构数据融合 |
4.3.2 LOD轻量化渲染 |
4.4 三维场景实现与测试 |
4.4.1 轻量化显示 |
4.4.2 三维模型交互 |
4.4.3 室外地图场景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BIM可视化技术在信号运维中的应用 |
5.1 信号运维系统概述 |
5.2 基于BIM技术的信号设备管理 |
5.2.1 模块功能 |
5.2.2 信号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5.2.3 维修作业管理 |
5.2.4 道岔信息管理 |
5.3 动态数据监测的可视化管理 |
5.3.1 模块功能 |
5.3.2 设备状态三维监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文章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2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
2.1 系统组成 |
2.1.1 系统结构 |
2.1.2 系统网络 |
2.1.3 系统功能 |
2.1.4 系统接口 |
2.2 系统不足 |
2.2.1 采集不足 |
2.2.2 接口不足 |
2.2.3 智能化不足 |
2.2.4 软硬件不足 |
2.3 本章小结 |
3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改进 |
3.1 采集结构改进 |
3.1.1 轨道电路采集改进 |
3.1.2 信号机采集改进 |
3.1.3 半自动闭塞采集改进 |
3.1.4 牵引回流采集改进 |
3.2 接口结构改进 |
3.2.1 接口系统改进 |
3.2.2 接口数据改进 |
3.2.3 接口网络改进 |
3.3 智能化功能改进 |
3.3.1 电缆功能改进 |
3.3.2 道岔功能改进 |
3.3.3 轨道电路功能改进 |
3.3.4 信号机功能改进 |
3.4 系统软硬件改进 |
3.5 改进后成效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务设备维护改进 |
4.1 维修生产改进 |
4.2 应急处置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前景展望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票据电子化的必要性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工作组织 |
2.1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环节 |
2.1.1 铁路货运作业工作组织 |
2.1.2 铁路货运组织过程中相关票据 |
2.1.3 货运组织过程中的票据流转 |
2.2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流程 |
2.3 铁路货运运输相关的信息系统 |
2.4 铁路运输作业信息系统数据流 |
2.5 本章小结 |
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研究 |
3.1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原则 |
3.2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架构 |
3.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信息流 |
3.4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体系 |
3.5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服务管理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研究 |
4.1 票据电子化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
4.1.1 建设目标 |
4.1.2 建设原则 |
4.2 票据电子化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总体架构 |
4.2.2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传输方式 |
4.3 票据电子化系统技术架构 |
4.4 票据电子化系统网络方案 |
4.5 票据电子化系统统一基础字典 |
4.6 票据电子化系统接口规范 |
4.6.1 电子票据数据报文接口规范 |
4.6.2 电子票据命名规范 |
4.7 票据电子化带来的变化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货车货物追踪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 |
5.1 应用研究背景 |
5.2 系统总体目标 |
5.3 系统建设内容 |
5.4 系统总体架构 |
5.4.1 逻辑架构 |
5.4.2 技术架构 |
5.4.3 数据架构 |
5.5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
5.5.1 总体功能设计 |
5.5.2 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 |
5.6 系统应用功能 |
5.6.1 货车追踪功能 |
5.6.2 货物追踪功能 |
5.6.3 在途超时停留预警功能 |
5.6.4 超运输期限实时预警功能 |
5.6.5 重车车辆到达预警 |
5.6.6 统计分析 |
5.7 信息共享与信息接口设计 |
5.7.1 数据获取接口 |
5.7.2 数据服务接口 |
5.8 关键技术方案 |
5.8.1 大数据技术 |
5.8.2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
2.1 数据集成理论相关研究 |
2.1.1 数据集成的含义 |
2.1.2 数据集成中的方法和技术 |
2.2 信息模型方法概述 |
2.2.1 信息模型定义及作用 |
2.2.2 数据集成中信息模型的应用 |
2.2.3 CIM模型设计思想和方法 |
2.3 元数据技术 |
2.3.1 元数据含义及作用 |
2.3.2 数据集成中元数据的应用 |
2.3.3 元模型 |
2.4 系统开发技术及方法 |
2.4.1 Spring MVC架构理论 |
2.4.2 Echarts可视化技术 |
3 货运列车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业务范围界定 |
3.1.1 货运列车对象生命周期过程 |
3.1.2 货运主体角度的安全环境分析 |
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来源相关系统分析 |
3.2.1 货运列车安全相关信息系统 |
3.2.2 货运列车安全系统特点分析 |
3.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析 |
3.3.1 货运列车安全管理数据梳理 |
3.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特点分析 |
3.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设计 |
4.1 一体化集成模型定义 |
4.1.1 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结构 |
4.1.2 信息模型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
4.1.3 元数据的作用及类别分析 |
4.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类 |
4.2.1 数据分类方法 |
4.2.2 数据主题域划分 |
4.2.3 数据实体划分 |
4.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信息模型建立 |
4.3.1 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2 细分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3 对象信息模型 |
4.4 货运列车安全元数据模型建立 |
4.4.1 元数据管理元模型 |
4.4.2 技术元数据模型 |
4.4.3 业务元数据模型 |
4.4.4 管理元数据模型 |
4.5 货运列车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及作用 |
4.5.1 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 |
4.5.2 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数据访问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总体架构 |
5.1.2 系统功能架构 |
5.1.3 系统实现环境 |
5.2 信息模型的物理实现 |
5.2.1 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映射 |
5.2.2 信息模型的数据源表记录映射 |
5.3 元数据模型的物理实现 |
5.3.1 元数据采集标准化过程 |
5.3.2 标准化后的元数据采集与存储 |
5.4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综合视图 |
5.4.2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查询 |
5.4.3 后台元数据管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CTC调度作业的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培训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1.2.2 .铁路应急演练研究现状 |
1.2.3 .调度集中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CTC调度集中系统指挥作业流程分析 |
2.1 .CTC调度集中系统概述 |
2.1.1 .CTC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
2.1.2 .CTC系统功能分析 |
2.1.3 .CTC系统与其他系统接口 |
2.2 .CTC系统调度指挥作业流程 |
2.2.1 .行车调度台作业流程 |
2.2.2 .助理调度台调车作业流程 |
2.2.3 .车站调车作业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建设目标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教员培训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2.2 .行车调度子系统需求分析 |
3.2.3 .车站作业子系统需求分析 |
3.2.4 .列车模拟器子系统需求分析 |
3.2.5 .地面环境服务器子系统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接口设计 |
4.1.3 .数据库设计 |
4.1.4 .开发语言 |
4.2 .教员培训管理系统设计 |
4.2.1 .培训考核需求分析 |
4.2.2 .课程场景编辑 |
4.2.3 .课程场景再现与实时评价 |
4.2.4 .评价分析反馈建议 |
4.3 .仿真子系统设计 |
4.3.1 .行车调度子系统设计 |
4.3.2 .车站作业子系统设计 |
4.3.3 .其他系统功能展示 |
4.4 .基于故障注入的演练场景再现模块设计 |
4.4.1 .故障注入原理及模型概述 |
4.4.2 .故障注入模块设计 |
4.4.3 .场景案例数据库设计 |
4.4.4 .注入案例场景再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多工种联合培训演练实例 |
5.1 .系统环境配置 |
5.2 .课程编辑 |
5.2.1 .场景流程梳理 |
5.2.2 .培训业务系统组织 |
5.2.3 .课程场景编辑 |
5.3 .课程培训实施 |
5.4 .培训课程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及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铁路货运信息化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铁路货运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
2.1 铁路货运信息化现状 |
2.1.1 TMIS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
2.1.2 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TDCS) |
2.1.3 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SMIS) |
2.1.4 FMOS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 |
2.2 铁路货运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2.2.1 信息系统多,功能重复 |
2.2.2 信息系统标准多样,相互独立 |
2.2.3 自动化程度不高,数据失真 |
2.2.4 系统缺乏统一协调 |
2.2.5 铁路集装箱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车站货物运输流程分析 |
3.1 货运业务受理流程分析 |
3.1.1 货物发送作业流程 |
3.1.2 货物发送作业信息处理流程 |
3.2 车站货运技术作业流程分析 |
3.2.1 货运作业岗位 |
3.2.2 货运作业信息流程 |
3.3 车站货运到达流程分析 |
3.3.1 车站货物到达流程 |
3.3.2 车站货物到达作业信息流程分析 |
3.4 货运电子商务流程分析 |
3.4.1 网上订单受理流程 |
3.4.2 车站订单受理流程 |
3.4.3 车站货物到达交付流程 |
3.5 集装箱作业流程分析 |
3.5.1 到达集装箱作业流程 |
3.5.2 发送集装箱作业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4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功能研究 |
4.1.1 业务功能研究 |
4.1.2 系统需求研究 |
4.1.3 数据共享研究 |
4.1.4 软件需求研究 |
4.1.5 网络需求研究 |
4.1.6 物联网技术研究 |
4.1.7 安全需求 |
4.2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
4.2.1 部署架构 |
4.2.2 逻辑架构 |
4.2.3 技术路线 |
4.3 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设计 |
4.3.1 集装箱业务管理 |
4.3.2 智能闸口管理 |
4.3.3 数字化箱场管理 |
4.3.4 客户预约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5.1 集装箱箱号识别技术应用 |
5.2 跨区域联合RTK定位技术应用 |
5.3 无线数传自组网技术应用 |
5.4 其他技术应用 |
5.4.1 GIS地理技术 |
5.4.2 图形化处理技术 |
5.4.3 多主数据同步技术 |
5.4.4 信息采集技术 |
5.4.5 低功耗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乔司编组站概况 |
1.1.2 乔司编组站的自动化改造 |
1.1.3 CTC车站子系统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一代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 |
2.1 综合自动化技术 |
2.1.1 自动化、综合自动化 |
2.1.2 编组站作业综合自动化概述 |
2.2 SAM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2.1 设计思路 |
2.2.2 SAM系统在新丰镇编组站的应用 |
2.3 CIPS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3.1 设计思路 |
2.3.2 CIPS在成都北编组站的应用 |
2.4 综合自动化系统比选 |
2.4.1 系统的适用性 |
2.4.2 数据接口的兼容性 |
2.4.3 系统整体安全风险 |
2.4.4 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
2.4.5 使用模式 |
2.4.6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再开发性 |
2.4.7 维护管理 |
第三章 基于SAM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
3.1 系统实现目标 |
3.2 系统主要结构 |
3.3 系统功能应用 |
3.4 乔司编组站SAM系统总体构成 |
3.5 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 |
3.5.1 集中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
3.5.2 集中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
3.5.3 过程控制系统 |
3.6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及网络安全方案 |
3.6.1 控制信息网 |
3.6.2 综合信息网 |
3.6.3 网络互联 |
3.6.4 网络安全 |
3.7 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
3.7.1 与TMIS的接口 |
3.7.2 与CTC接口 |
第四章 CTC车站子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CTC车站子系统功能分析 |
4.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2.1 模式转换模块 |
4.2.2 列车作业模块 |
4.2.3 调车作业模块 |
4.2.4 数据库模块 |
4.3 CTC车站子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
4.3.1 列车作业模块设计和实现 |
4.3.2 静态进路搜索算法设计 |
4.3.3 调车作业模块设计和实现 |
第五章 乔司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测试与应用 |
5.1 综合自动化子系统功能测试 |
5.1.1 测试平台 |
5.1.2 测试方法 |
5.1.3 作业流程管理与控制 |
5.2 综合自动化岗位设置及功能 |
5.2.1 乔司编组站SAM系统岗位设置 |
5.2.2 岗位职能 |
5.3 调度指挥 |
5.4 列车编组与始发 |
5.5 乔司编组站改造工程方案 |
5.6 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方案 |
5.7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过渡方案 |
5.8 驼峰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方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兰州地铁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地铁供电系统的组成与五防规则分析 |
2.1 牵引供电系统 |
2.2 电力监控系统 |
2.3 综合监控系统 |
2.4 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
2.5 基本五防规则及相关术语 |
2.5.1 五防规则设计 |
2.5.2 相关术语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兰州地铁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的需求概述 |
3.2 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的网络结构 |
3.3 中央管理层的功能需求分析 |
3.4 站级管理层的功能需求分析 |
3.4.1 变电所与变电值班点安全管理功能 |
3.4.2 接触网工区安全管理功能 |
3.4.3 车辆段安全管理功能 |
3.4.4 车站控制室安全管理功能 |
3.5 现场设备层的功能需求分析 |
3.6 其他功能需求分析 |
3.7 系统的技术特点 |
3.7.1 实时化信息交互 |
3.7.2 智能化的逻辑判断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兰州地铁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的通信结构 |
4.1 综合监控系统构成 |
4.1.1 综合监控系统硬件构成 |
4.1.2 综合监控系统传输通道 |
4.2 电力监控系统构成 |
4.2.1 电力监控系统硬件构成 |
4.2.2 电力监控网络通信层 |
4.3 系统网络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兰州地铁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供电安全管理系统软件 |
5.1.1 系统软件结构 |
5.1.2 系统软件平台 |
5.2 微机防误综合系统 |
5.2.1 计算机型防误综合系统功能 |
5.2.2 紧凑型防误综合系统功能 |
5.2.3 防误锁具及闭锁方式 |
5.2.4 微机防误综合系统操作流程 |
5.2.5 微机防误综合系统防误逻辑 |
5.3 操作票功能 |
5.4 工作票功能 |
5.5 地线管理功能 |
5.5.1 接触网可视化接地装置的结构 |
5.5.2 接触网可视化接地装置技术参数 |
5.5.3 接触网可视化接地装置PLC数字量与模拟量 |
5.5.4 接触网可视化接地装置PLC软件设计 |
5.5.5 接触网可视化接地装置与PSCADA系统通信接口 |
5.5.6 临时接地线管理 |
5.6 巡检功能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铁路信号监测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信号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
1.1 初步探索发展阶段 |
1.2 逐步规范发展阶段 |
1.3 深化应用发展阶段 |
2 各阶段信号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
2.1 早期监测系统 |
2.2 97型监测系统 |
2.3 2000型监测系统 |
2.42006型监测系统 |
2.5 CSM型监测系统 |
3 信号监测技术发展展望 |
3.1 集中化 |
3.2 智能化 |
3.3 自动化 |
3.4 一体化 |
4 结论 |
四、全路信号技术设备数据库微机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D]. 任晨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陶俊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 宋长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D]. 秦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CTC调度作业的铁路多工种联合仿真培训系统研究[D]. 李姝欣.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铁路物流基地综合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及集装箱场站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徐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基于综合自动化的乔司编组站的改造应用[D]. 张陵兵.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9]兰州地铁供电安全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鑫.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10]铁路信号监测技术发展与展望[J]. 李刚. 铁道通信信号, 201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