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腔中心静脉压留置导管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乔树洲,强毅,齐学宏,郭玥,艾陈晨,樊小娟,吕小波,唐汉博[1](2021)在《新生儿经脐静脉右心导管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经脐静脉右心导管检查是通过脐静脉插入特定导管,至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右室流出道-肺动脉-左(右)肺动脉-肺毛细血管,测定上述血管压力和血管内血液血氧含量的一种特殊检查,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右心室压、心输出量及肺动脉压等指标。右心导管检查可明确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心输出量及血管扩张药物对这些参数的作用[1]。在右心导管检查的同时,还可进行心脏造影。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通过心脏造影,建立3D模型,可以重建心脏结构,
熊伟[2](2021)在《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的40例成年患者,随机对照双盲分为2组(N=20例/组),对照组(CON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予以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然后0.5μg/kg/h持续泵注至术毕。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注射负荷量药物、切皮、锯开胸骨前后SBP及HR变化情况,注射负荷量药物后高血压、低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MACE)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检测血常规,在术前、停机时、术毕和出ICU时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nI和TPS浓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TnI、TPS和NLR预测PMACE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负荷量药物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但切皮和锯开胸骨后,SBP和H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DEX组较CON组的高血压和严重心动过缓发生率高,而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和多巴胺使用量,DEX组低于CON组;而阿托品使用率,DEX组高于CON组(P<0.05)。DEX组的低心排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CON组低(P<0.05)。与CON组比较,DEX组在停机时、术后即刻和出ICU前的外周血中cTnI和TPS的浓度降低(P<0.05),且 cTnI 和 TPS 呈正相关(R2>0.9)。NEUT、MONO 和 WBC绝对值变化率DEX组高于CON组,而LYMPH绝对值和NLR变化率DEX组低于CON组(P<0.05)。单独使用NLR、TPS和cTnI预测PMACE具有较高准确性(AUC分别为0.831、0.833和0.848)。另外,联合使用NLR、TPS和cTn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用于预测PMACE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其中联合cTnI和NLR,TPS 和 NLR,cTnI、TPS 和 NLR 的 AUC 分别为 0.902、0.892和 0.895。[结论]右美托咪定治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抑制切皮和开胸刺激,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术后cTnI、TPS和NLR,联合cTnI、TPS和NLR在预测PMACE中具有一定准确性。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缺血)和再通120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处理。在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只/组),Sham组、MIRI组、Group Ⅰ 组(C48/80 0.1 mg/kg.i.v.)、Group Ⅱ 组(C48/80 0.5mg/kg.i.v.)和 GroupⅢ组(C48/80 1 mg/kg.i.v)。在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Sham组、I/R 组、DEX+I/R 组(DEX20 μg/kg.i.v.)、C48/80+I/R 组(C48/800.5 mg/kg.i.v.)和 DEX+C48/80+I/R 组(DEX 20 μg/kg.i.v.+C48/80 0.5 mg/kg.i.v.)。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以及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成功构建大鼠在体MIRI模型,C48/80在一定范围内(0.1、0.5、1.0mg/kg.i.v.)可以加重I/R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ham组比较,I/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心肌梗死面积比明显增加,cTnl和TPS含量明显升高;而这些损伤在C48/80+I/R组中明显加重,在DEX+I/R组中明显减轻(P<0.05)。另外,I/R组较Sham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明显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然而,这些损伤在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部分逆转。与Sham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I/R组中这些改变被部分逆转,而C48/80+I/R组中加剧了这些改变(P<0.05)。另外,DEX+C48/80+I/R组中较C48/80+I/R组细胞凋亡率和HMGB1、TLR4和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在体I/R损伤。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构建大鼠心脏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分为五组(N=6 只/组),Control 组、MIRI 组、GroupⅠ 组[(C48/80 1 μg/mL×5 min+KHB × 5 min)× 4]、Group Ⅱ 组(C48/80 1 μg/mL × 5 min+KHB × 5 min)和 GroupⅢ组(20 μg C48/80)。离体正式实验分为五组(N=12只/组),Control组、I/R组、DEX+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I/R 组(C48/80 1 μg/mL × 5 min)和 DEX+C48/80+I/R 组(10 nM DEX × 30 min+C48/80 1μg/mL × 5 min)。观察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心肌水含量改变,并采用TTC法、ELISA法、透射电镜、HE染色、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停止灌注30 min(全心缺血)和复灌60 min(再灌注)成功构建大鼠离体MIRI模型。离体预实验中Group I组中反复的C48/80干预洗脱,可改善MIRI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而Group Ⅱ和Group Ⅲ经短时程C48/80干预激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可加重I/R损伤(P<0.05)。离体正式实验中,与Control组比较,I/R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水肿和梗死升高,cTnI和TPS含量升高(P<0.05)。I/R组较Control组病理组织学评分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比升高,心肌纤维波状扭曲、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左室心肌和冠状动脉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心肌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上述改变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有所改善,但C48/80可以加重这种损伤;同时,DEX+C48/80+I/R组较C48/80+I/R组上述改变被部分逆转(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级联释放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对抗大鼠离体I/R损伤。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细胞H9C2(2-1)和大鼠肥大细胞RBL-2H3共培养体系,分别予以右美托咪定10 nM和肥大细胞促分泌剂C48/80 10 μg/mL预处理。实验分为三组(N=6孔/组):S组(不予以任何药物处理)、C组(C48/8010μg/mL 干预 30 min)和 DC 组(10 nM DEX 预处理 60 min,然后 C48/80 10μg/mL干预30min)。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肥大细胞标志物TPS含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较S组的H9C2(2-1)和RBL-2H3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TnI和TPS释放明显升高,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可部分抑制(P<0.05)。另外,C组较S组的心肌细胞中HMGB1、TLR4和NF-κB p65的阳性细胞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后DC组中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炎性相关信号通路HMGB1/TLR4/NF-κB,从而减轻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王领[3](2021)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及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外科微创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在2015年09月~2019年12月期间89例CHD患者的手术资料,按术式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方式分为三组。常规组33例,右胸组30例,胸腔镜组26例。三组统计的指标包括:术中需观察的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需观察的指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无死亡病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方面,右胸组有着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22、0.029、0.030);在输血量方面,胸腔镜组有明显优势(P值为:0.001);在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右胸组和胸腔镜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3、0.023);在术后24小时引流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组具有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随访1~5年,三组均未见有残余分流及明显的瓣膜关闭不全及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带来了美容效果,是安全、可行的两种微创手术方法,与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相比,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具有更好的微创及美容效果。
陆杨[4](2021)在《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心静脉导管(CVC)在临床静脉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CVC的普及在为治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导管相关性血栓(CRT)作为常见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症状隐匿等特点,若没有及早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通过监护情况评估患者发生CRT的风险并及早预警和干预,是亟待研究的问题。目前CRT尚缺乏完整的风险评估与评价标准,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风险因素探究多集中于大量数据的分布统计,并利用简单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预测。此外,研究对象多为成人群体,针对儿童患者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与信息化的普及,临床积累的大量数据为潜在信息挖掘与临床患者监管奠定了重要基础。根据以上情况,本论文针对儿童群体开展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测分析,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临床数据进行挖掘。本文得到的结果可以对目前CRT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评估与预测两方面进行补充,提供临床上的关注方向和决策支持。本论文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导管评估记录及相关不良事件报道为数据来源,同时结合现有的儿科重症监护室数据库PIC,对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儿童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情况进行了风险因素发掘及模型预测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开展了大量文献调研,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在研究对象中纳入了与患者个体、治疗方案、监测检验及用药措施等相关的数据。为了更好地解决数据不平衡问题,本文利用了PCA降维和可视化的方式,最终确定以SMOTE过采样的方法对训练集进行处理。(2)对预处理后的多分类数据进行独热编码,并对数据完成匹配和缺失值填充后,利用传统机器学习的Stacking和Blending两种模型融合策略,对入院患者进行CRT预测。根据自变量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大小排序得到了七种潜在风险因素,其中包含四项尚未明确指出的要素。得到的风险因素得到了现有的文献支持,或在临床上具有可解释性。(3)提出了一个基于TensorFlow平台及Keras框架构建的深度学习CRT预测模型,旨在更好地挖掘时序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数据的二次处理包括时间窗划分、数据匹配计算和时序数据的三维转化。该模型使用时序及非时序数据作为多模态输入,在数据失衡的情况下,该模型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相比,在患者拔管前三天内,以24h为时间窗长度,在患者最终是否发生CRT的三个预测任务中都得到了最好的结果:预测准确率达75%以上,召回率达87%以上,AUC值高于82%,AP值高于36%。随着时间推进,模型的预测效果有小范围提升。
任新蕊[5](2020)在《无创心功能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电子心力测量法(electrical cardiometry,EC)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手术并于术后转入监护室(ICU)的患儿,随机选取17例患儿分别采用电子心力测量法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进行每搏输出量(SV)、每搏变异度(SVV)、下腔静脉扩张指数(dIVC)测定。选取100例患儿随机入无创监测组和常规治疗组,无创监测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术后0h、8h、16h、24h监测患儿心脏指数(CI)、每搏变异度(SVV)、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指导临床治疗。常规治疗组根据常规监测指标及临床经验进行治疗。结果:EC与TTE两种方法所测SV呈显着正相关(r=0.923,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一致性较好,平均差值为-0.29mL,平均百分误差28.78%,EC测得SVV与TTE测得dIVC呈正相关(r=0.517,P<0.05)。无创监测组的患儿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其24h单位体重液体净入量、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率、严重病情结局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儿24h乳酸清除率、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腹膜透析率、心肺复苏率及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EC与TTE监测CHD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性及一致性较好。EC指导治疗下可缩短CHD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精确指导液体治疗,降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意义。
徐佳俊[6](2020)在《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共127例,其中男性患儿75例,女性患儿52例。所有患儿手术前均行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结果依据心脏大血管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和心外畸形,分别计算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27例患儿年龄3天-24月,平均年龄6.3±6.2月,体重2.8-12.5 kg,平均体重6.6±2.8 kg。127例患儿最终经手术确认病变409处,其中心内畸形174处,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2处,心外畸形173处。CT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68处,漏/误诊6/4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0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外畸形166处,漏/误诊7/1处。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72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59处,漏/误诊3/0处,确诊心外畸形147处,漏/误诊26/0处。CT和超声在诊断所有病变类型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9.8%,98.7%,99.5%和92.4%,100%,100%,98.9%。CT总体诊断敏感度高于超声96.3%vs.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在诊断心外畸形中,CT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95.9%vs.84.9%(χ2=15.42,P<0.05),在诊断心内畸形中,CT敏感度稍低于超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vs 98.8%(χ2=1.12,P>0.05)。研究结论: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在心外畸形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内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CT联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复杂先心诊断准确率。第二部分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应用个性化3D打印心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的15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获取患儿术前CT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和3-Matic 11.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图像后处理,以STL格式保存数据,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个性化心脏实体模型。打印方法为光固化立体成型,打印材料为光敏树脂。医生团队根据患儿个性化心脏模型以及病史,影像学资料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对具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研究结果:应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15例患儿的个性化心脏模型,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3D心脏模型等综合评估,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具备手术指征并最终实施手术治疗,1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诊断为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左心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因家长放弃治疗未进行手术治疗,其余2例因轻度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暂无手术指征。所有行手术治疗的患儿手术方案与术前规划保持一致,术中探查证实患儿心脏解剖与3D打印模型一致。其中1例诊断为主动脉弓离断(A型)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术后第5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11例手术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顺利出院。两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6月随访时打印出3D心脏模型,其中1例左上肺静脉开口处稍狭窄,另1例无明显狭窄。研究结论:3D打印技术可帮助实施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规划,辅助个性化诊疗,有效提高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水平。第三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的准确性。研究方法:获取8个新鲜离体猪心,切除心房结构,保留左、右心室结构,往左、右心室塞入医用纱布以形成心室腔容积,并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固定10天,固定完成后往左、右心室灌注可固化硅胶并进行CT扫描。扫描后将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通过阈值分割法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取出固化的心室硅胶铸模,硅胶铸模使用排水法测量所得体积作为心室容积的金标准,每个体积数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将CT测量结果与硅胶铸模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与硅胶铸模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12.9±1.2 ml vs.13.2±1.3 ml(t=-1.059,P=0.325),右心室27.7±3.6 ml vs.28.2±3.2 ml(t=-1.121,P=0.299),CT测量与硅胶铸模排水法测得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左心室r=0.845,P=0.008;右心室r=0.933,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具有高度准确性。第四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在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的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法洛四联症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23例,所有患儿于术前和术后6月随访时行CT扫描,获取CT图像,通过阈值分割三维重建方法评估左、右心功能参数: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对比分析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与术后6月左、右心室容积和心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CT基于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同时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左、右心功能参数。术后6月与术前相比,左心功能参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23.93±7.44 ml/m2 vs.19.80±6.52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术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49.67±14.82 ml/m2vs.46.59±14.46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术后右心射血分数低于术前51.83±4.26%vs.57.50±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准确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左、右心功能,可以早期发现术后右心功能下降,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法洛四联症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刘艺[7](2020)在《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对目前全球关于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进行合并,以期获得以下问题的相关证据:(1)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有效性的影响因素(2)维持儿科患者静疗通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 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库、PubMed、C 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辅以灰色文献、网络资源、期刊信息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12月。检索有关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由两名研究者(L、C)筛选并提取一般资料,针对不同研究类型进行纳入文献质量双人评价。用Stata12.0对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定性评价选择主题词汇总法。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判断Cochrane系统评价。对提取的定量资料进行Q检验和I2统计量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Begg秩相关法和Egger回归法定量识别发表偏倚。本次系统评价已在PRO SPERO国际前瞻性系统综述登记平台(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0161239,并根据PRISMA指南的方针报告研究结果。结果:共纳入71篇文献,其中RCT中文16篇、英文5篇;CCT中文10篇、英文1篇;病例对照研究英文1篇;队列研究中文8篇、英文15篇;横断面研究英文1篇;Cochrane系统评价中英文14篇。两位审查者间Kappa值界于0.8~1.0之间,质量评价结果有较强一致性。(1)定量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95%CI(2.85~5.48)、留置时间95%CI(1.074~1.546)、定位准确率 95%CI(1.074~1.546)、并发症发生率 95%CI(0.202~0.326)、导管受损95%CI(0.242~0.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局均为“关键重要结局”,除定位准确率,GRADE推荐级别为强推荐(1)。(2)定性分析结果:通过主题综合结果分析结合健康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上游因素、中游因素、下游因素。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质量分别为:“中、中、中”。观察性研究的质量在GRADE定位为低质量证据。定性结果为中等、弱推荐(2)(3)系统评价再评价结果:采用AMSTAR进行质量评价,9个A级,4个B级,1个C级,英文研究全部为Cochrane研究,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中等。研究整体报告质量平均分23.6分,总体报告质量较高(A),主要结局指标4个为关键重要结局、1个为重要非关键结局、1个为不太重要结局,推荐等级为弱推荐(2)。结论:(1)定量分析:置管部位、护理管理、使用药物、血管可视化技术是穿刺成功率的保护因素;导管固定方式、新型导管种类是留置时间的保护因素;定位方法、下肢静脉置管是定位准确率保护因素;预充式冲管、家属配合度是并发症发生率的保护因素。经下肢静脉置管、健康教育是导管受损的保护因素。(2)定性分析:患方因素:1~10岁癌症或血液疾病患儿选择手背静脉、贵要静脉的是有效性的保护因素;医疗因素:医护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质量的治疗、严格的医院管理、使用适合的医疗器械、正确选择输注药液浓度、专科医疗环境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社会因素:指南的规范化和推广使用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医疗费用的增加同时造成家庭负担的加重,是导致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危险因素。(3)系统评价再评价:感染性并发症是安全性危险因素;穿刺时长≤30min、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7分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保护因素;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低、Apgar评分≤7分等为有效性及安全性危险因素。
樊歌[8](2020)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正性肌力药物在预防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停药时机背景对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HD),外科常采用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临床常规通过静脉泵注多巴胺和米力农预防CHD术后LCOS。然而,临床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预防性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停药指南,往往由临床医生凭经验停药或逐渐减量停药。目的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PRAM)研究简单CHD开胸直视手术后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比较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和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对简单CHD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正性肌力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8月25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简单CHD的患儿84例。所有病例均在超快通道麻醉、体外循环(CPB)下进行,术后行食管超声检查确定手术成功,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四组:1.5h组,3h组,6h组(分别对应返回CICU后正性肌力药物维持时间为90min、3h、6h)和对照组(对应返回CICU后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24h)。应用PRAM对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连续观察24小时。记录分析四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入CICU后1h,3h,6h,9h,12h,18h和24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动脉和静脉血气分析结果、术后1天超声心动图结果、LCOS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5h组、3h组、6h组和对照组各21例,四组患儿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5h组、3h组、6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24小时的血气分析结果(SvO2、pH、Lac和BE-B)、术后1天的超声心动图结果(EF,FS,LVD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5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HR、RPP存在交互作用(P<0.05),6h组与对照组患儿的RPP、CCE、HR、DBP、MAP存在交互作用(P<0.05)。与停药前相比,停用正性肌力药物1h后,3h组的SBP较前升高,SVRI较前降低(均P<0.05);6h组停药后DBP较前降低,HR减慢,RPP下降(均P<0.05)。结论简单CHD术后超快通道麻醉患儿术后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安全可行。早期停用正性肌力药物可减轻心肌氧耗;预防性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最佳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第二部分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矫正心内畸形。心脏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有文献报道复杂CHD术后LCOS发生率高达25%。CHD术后发生LCOS的新生儿、婴幼儿及儿童,死亡风险大大增加。临床医生通过病人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器官灌注情况来判断血流动力学情况往往不够准确。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评估CHD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探究复杂CHD术后早期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液体治疗和药物治疗依据。目的应用PRAM监测技术观察复杂CHD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为术后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复杂CHD并顺利实施外科手术的患儿46例进行观察性研究。所有患儿术后返回CICU后均采用Mostcare监护仪(核心技术为PRAM)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进入CICU即刻(Oh)、4h、8h、12h、16h、20h、24h、36h和48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复杂CHD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关系。结果46例复杂CHD中8例(17%)患儿出现LCOS,其中5例(11%)仅表现为CI≤2 L/(min·m2),3例(6%)患儿出现少尿、肢端湿冷等LCOS临床表现。在患儿入室后早期CI明显下降,在入室后4h达最低水平,随后呈上升趋势,在12h时达到高值。CI在4h时显着低于Oh(P<0.05)和16h(P<0.05)。患儿DBP在入CICU后4h时低于入室即刻(Oh)(P<0.05)、8h和12h;在24h、36h、和48h时DBP低于Oh(均P<0.05)。dp/dtmax在入室后先呈下降趋势,在4h时达最低点,后呈上升趋势,在20h、36h、48h时显着高于4h(P<0.05)。CCE在入室后整体呈上升趋势。CCE在Oh时显着低于20h、24h、36h和48h时(均P<0.05)。PPV在入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在36h时显着低于Oh(P<0.05)。SVRI在Oh到48h之间呈下降趋势,在入室后Oh时显着高于12h、20h、24h(均P<0.05)。CI与DBP、PPV呈正相关,与HR呈负相关。CCE与dp/dtmax呈正相关,与DBP呈负相关。结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4小时dp/dtmax、CI最低,术后24小时内PPV高于参考值,提示术后早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容量管理是必要的。
陈伟丹[9](2019)在《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文中提出目的:(1)评价我院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外科治疗的总体效果及死亡危险因素。(2)总结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患者行改良Fontan术的效果。(3)总结合并手术死亡危险因素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内脏异位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共66例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心脏畸形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男48例,女18例,年龄5天~18岁,中位年龄13.8个月,体重2.8~51.8kg,中位体重8.4kg。右房异构53例,左房异构13例;行Fontan手术26例次,双向Glenn术23例次,双侧双向Glenn术19例次,中央分流术7例次,瓣膜置换术8例次,肺动脉环缩术8例次。(2)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共26例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心脏畸形在我院行改良Fontan术。对于合并心尖一腔静脉并置患者,通过术中充分游离,仔细评估人工管道走形路径,避免管道受压和肺静脉梗阻。男16例,女10例,年龄27个月~13.5岁,中位年龄53.4个月,体重10~27kg,中位体重14.2kg。右房异构20例,左房异构6例。(3)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35例,首次手术年龄5天~10岁,中位年龄1岁,体重3.3~19.2 kg,中位体重8.2kg,心上型31例,心下型2例,混合型2例。结果:(1)住院死亡13例,随访9个月~10年,共29例完成改良Fontan术,死亡5例,近中期死亡率达27.3%(18/66)。(2)对于11例合并心尖—腔静脉并置患者,根据术中探查结果,选择心外管道与同侧肺动脉端侧吻合的8例,与对侧肺动脉端侧吻合的3例。住院死亡1例,随访9个月~9年,死亡1例,近中期死亡率7.6%(2/26)。(3)早期死亡9例(25.7%,9/35),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存活26例,患儿随访14个月~130个月,16例完成改良Fontan术,2例死亡,近中期死亡率31.4%(11/35),余24例患儿一般情况好,未发现残余肺静脉梗阻,Fontan完成率37.1%(13/35)。结论:(1)右心旁路手术是治疗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肺静脉梗阻是手术死亡危险因素;(2)单心室矫治是治疗内脏异位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完成改良Fontan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通过术中合理选择管道路径,改良Fontan术治疗单心室合并心尖—腔静脉并置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3)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常合并右房异构,心内畸形复杂,手术治疗仍具有较高死亡率。
史媛[10](2019)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婴幼儿术后监护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婴幼儿术后监护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作为分组原则将9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与研究组,各45例(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强化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婴幼儿的术后监护质量,保障其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二、双腔中心静脉压留置导管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腔中心静脉压留置导管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经脐静脉右心导管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起源和背景 |
2 检查目的 |
3 应用基础和现状 |
4 操作方法和时机 |
4.1 操作时机 |
4.2 适应证与禁忌证 |
4.3 技术方法 |
5 未来应用和展望 |
(2)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脏保护效应: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抗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心脏常驻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4)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儿童CRT风险因素 |
1.3.2 儿童CRT预测工具 |
1.4 本论文架构安排 |
2 研究对象 |
2.1 数据来源 |
2.2 目标数据的选择 |
2.3 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CRT风险分析 |
3.1 数据处理 |
3.1.1 患者及置管信息 |
3.1.2 体征监测及检查 |
3.1.3 输注用药记录 |
3.2 传统机器学习模型设计 |
3.2.1 数据不平衡处理 |
3.2.2 对比模型 |
3.2.3 模型融合 |
3.3 结果对比 |
3.4 CRT临床风险指标预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学习的CRT预测模型 |
4.1 数据处理 |
4.2 对比模型 |
4.2.1 传统机器学习模型 |
4.2.2 MMDL模型 |
4.3 基于Tensor Flow的深度学习集成模型 |
4.4 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无创心功能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无创心功能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
2.3 无创监测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回顾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注册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主要研究方法及工具 |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2.6 质量评价与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评价结果 |
3.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结果 |
3.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结果 |
3.4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量系统评价分析 |
4.2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定性系统评价分析 |
4.3 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再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综述 儿科静脉输液治疗研究现状知识图谱 |
参考文献 |
附录C 检索策略 |
(8)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正性肌力药物在预防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停药时机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研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良Fontan术治疗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内脏异位综合征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Fontan生理和衰败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四、双腔中心静脉压留置导管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经脐静脉右心导管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J]. 乔树洲,强毅,齐学宏,郭玥,艾陈晨,樊小娟,吕小波,唐汉博.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7)
- [2]肥大细胞参与右美托咪定心脏保护效应的炎性调控机制研究[D]. 熊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D]. 王领.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测分析[D]. 陆杨. 浙江大学, 2021(01)
- [5]无创心功能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D]. 任新蕊.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D]. 徐佳俊. 浙江大学, 2020(01)
- [7]住院患儿静脉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系统综述[D]. 刘艺. 延边大学, 2020(05)
- [8]直接脉搏轮廓记录分析法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樊歌.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D]. 陈伟丹.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1)
- [10]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先天性心脏病低体重婴幼儿术后监护质量的影响[J]. 史媛.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