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结核前后路入路分析

胸椎结核前后路入路分析

一、胸椎结核前、后入路手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波,蔡国平,叶敏华,王章富,洪正华,洪盾,陈海啸,冯兴兵,陈伟富[1](2020)在《胸腔镜病灶清除融合联合椎弓钉治疗胸椎结核》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前路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技术与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8年7月应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11例胸椎结核患者,经后路正中切口,行病变相应节段两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改用双腔管通气,取右侧第5肋间腋中线,作2 cm切口,置入胸腔镜镜头,同时取右侧第3肋间腋前线、右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各作1 cm、2 cm切口,置入胸腔镜操作器械。清除病变椎间盘及破坏的死骨,椎间隙植骨,缝合椎前筋膜。[结果]本组11例胸椎结核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患者神经功能显着改善,VAS、ODI评分显着减少(P<0.05),ESR显着降低(P<0.05)。术后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病灶骨性融合。[结论]胸腔镜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创伤小,满意疗效。

周朝玺,崔旭[2](2017)在《脊柱结核的诊疗进展》文中指出脊柱结核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脊柱结核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颈椎结核、颈胸段结核、胸椎结核、胸腰段结核、腰椎结核、腰骶段结核以及跳跃性结核,其中腰椎结核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椎体结核根据病灶的病理部位又可以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中心型好发于儿童,边缘型好发于成年人。脊柱结核发病之后因为患者抵抗力的差异,发展趋势有明显的不同,部分患者未经任何治疗症状也能逐渐好转,病灶逐渐愈合,所以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患者影像

邱南海,王力,余铭,苗瑞瑞,黄碧玉,张文龙[3](2015)在《经椎弓根入路不同植骨材料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对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的骨质缺损,可以选择自体髂骨、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等多种植骨材料。目的:对比椎弓根入路不同植骨材料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纳入40例胸椎结核患者,其中18例伴有截瘫,15例存在后凸畸形,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一期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治疗后随访24个月,观察病灶愈合、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结论:自体髂骨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P<0.05),后两组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组均未发生植骨块及钛网脱落、断裂与移位,无骨不连及假关节等现象,无结核病灶复发。截瘫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3-6个月的对症治疗,肌力基本恢复,脊柱后凸畸形基本矫正。表明自体髂骨治疗效果最好,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治疗效果相当。

张涛,王世勇,屈涛,蓝旭[4](2015)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7例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ESR、CRP、X线片、CT等了解结核治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4年,1例伤口不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核病复发1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术后48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ESR由术前(45.6±17.7)mm/1 h降至(12.3±9.2)mm/1 h,CRP由术前(8.8±6.9)mg/L降至(1.6±1.4)mg/L,VAS评分由术前(5.1±1.4)分降至(1.5±1.0)分,ODI由术前57.8%±19.2%降至11.8%±7.6%,后凸角度由术前22.6°±9.7°矫正到8.9°±4.5°,术后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是安全有效的。

唐兆春,王宗江,于其龙,杜志文,于志勇,王国良[5](2015)在《腔镜辅助小切口、超声刀处理节段血管在胸腰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切口腔镜辅助、超声刀处理节段血管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伴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在腔镜辅助下取长57 cm切口行病灶清除术,应用超声刀处理节段血管,同时进行脊髓减压、植骨、钉棒固定术。结果术后无一例出现结扎的节段血管渗漏,随访8个月4年,CT复查显示结核病灶清除彻底。Frankel分级:3例由术前的B级恢复至D级,1例由B级恢复至E级,18例由C级恢复至E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2例D级恢复至E级。1例T12L1结核并腰大肌脓肿出现窦道,经换药治疗后愈合。结论小切口腔镜辅助治疗胸腰椎结核,应用超声刀结扎节段血管,疗效确切,具有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的优点。

丁少成,曹家俊,魏学忠,周本学,王凤民[6](2013)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文中认为目的:探讨Ⅰ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对12例胸椎结核患者行术前、术后常规抗痨治疗,Ⅰ期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病程15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局部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良好。手术时间120~210min,平均170min;术中出血量200~1000ml,平均510ml。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28.7±9.2)°,术后平均(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无内固定并发症,无后凸矫正丢失,无结核复发。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恢复为E级。结论:单纯Ⅰ期后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后凸畸形矫正明显、融合率高等优点。

于剑[7](2011)在《保留椎板的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理植骨融合术 ——一种破坏更小的胸椎结核并椎旁脓肿的手术方式》文中认为[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胸椎结核并椎旁脓肿新的病灶清理手术方式“保留椎板的病灶清理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背景资料:传统的治疗胸椎结核椎旁脓肿的方法,是从后路切除椎板后再清除椎旁的脓肿,而结核本身是个椎体破坏的病灶,去除椎板后增加了椎体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危险性,保留椎板相应的就增加了椎体的稳定性和减少了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的危险性,减少了胸椎结核病人的手术返修率。经查阅,这种术式鲜有为之,有推广的价值。[方法]保留椎板的胸椎结核病灶清理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提是椎板是完整的,没有被结核破坏,并合并有椎旁脓肿,去除胸椎的肋横突关节及部分肋骨,从侧方进入清理脓肿,从椎间孔进入进行椎管减压,解除神经压迫的危险,并后方椎弓根钉固定前柱加后柱融合,同时局部加静脉应用抗结核药物,术后抗结核治疗1年到1年半,病人需要卧床2月半后复查结核破坏无进展后方可下地行走。[结果]病人术后得到了满意的固定,术后半年复查结核未继续破坏,病人神经症状逐渐减轻,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迹象。[结论]保留椎板的胸椎结核病灶清理手术方式是一种破坏小、椎体稳定度高、术后病人恢复快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因胸椎特殊的解剖学结构:胸椎椎体和椎板的比率大,即保留椎板清理脓肿还需要神经减压椎间固定的手术难度增大了许多,为医务人员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季明华,许刚,郭树章,张鹏,王鑫[8](2009)在《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瘫痪》文中研究指明

吕国华[9](2009)在《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内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一.内镜辅助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方入路进行寰枢椎手术的解剖层次、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解剖20具本土成人经福尔马林固定尸标本,(1)测量颌下腺、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舌下神经等分别与切口的位置关系,测量颈动脉三角区固有的神经血管肌肉间隙形成的潜在解剖学通道内外口大小,研究该入路解剖层次、建立内镜工作通道的路径及可行性。(2)观测寰枢椎及侧块关节的形态及与椎动脉、C2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毗邻关系,研究寰枢椎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手术的安全范围及有效性。结果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可以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为手术切口定位标志,经颌下腺下方,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气管食管间分离至二腹肌下方、舌骨大角外侧、颈外动脉内侧间隙,切开内脏筋膜到达咽喉间隙寰枢椎前方,沿该路径建立通道,通道外口内切圆半径左侧3.24±0.35mm,右侧3.52±0.29mm,外接圆半径左侧8.01±1.15mm,右侧7.94±0.60mm;通道内口内切圆半径左侧2.50±0.18mm,右侧2.68±0.17mm,外接圆半径左侧5.29±0.47mm,右侧5.53±0.40mm,认为满足放置内镜工作套管的需要。通过平移或偏转工作通道可以到达不同操作部位,有的放矢地彻底清除前纵韧带、椎前肌群、关节囊的挛缩瘢痕组织和异常骨性连接。侧块外缘重要结构有椎动脉及C2神经根,与侧块外缘关系紧密,距离中线分别为24.58±1.90(22.05—26.44)mm及26.50±1.01(22.82—28.40)mm。侧块松解操作宽度宜在11mm以内,深度不宜超过12mm,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安全区域为不超过中线两侧20mm。结论经颈动脉三角区建立内镜通道解剖层次清晰,对重要神经血管牵拉、影响较小,可以到达寰枢椎手术操作部位,损伤小,对局部解剖结构显露清晰,操作精细、安全,可以作为临床上处理寰枢椎病变的一种方法。二、脊柱颈胸段胸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及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前路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并为此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和数据。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颈胸段标本20例。胸腔镜入路:自胸骨炳上3cm到胸骨柄的中部切开一个6-8cm的皮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断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于左颈总动脉于气管食管之间隙暴露上纵隔,左、右第二肋间隙可以通过套管置入胸腔镜和抽吸器。观察每个切口的内部结构,探求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操作难易度;胸骨柄上切迹中点至各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手术操作区域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骨柄后方血管的走行,长度,管径;测量主动脉弓分支、上腔静脉分支的走行、长度、夹角、管径、测量并记录胸椎骨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导管的走行、注入静脉的部位、管径;颈胸段主要神经的管径及走行;左甲状腺下动脉的管径及走行。胸膜顶超出锁骨中内1/3处的高度;以上结果均做SPSS12.0统计分析(Mean±2std Error(MinMax))。主要结果:手术操作区域的长62±5.10(53.10~84.48)mm宽:38.56±3.59(26.62-48.59)mm,深:34.63±3.45(21.74~47.87)mm,胸廓内动静脉距胸骨外缘的距离:LA2:10.12±1.41(4.2016.29)mm,RA2:10.49±1.35(6.1817.00) mm,LV2:8.58±1.45(3.2914.23)mm,RV2:9.06±1.62(5.2616.66)mm.胸骨柄上切迹到各重要结构距离:E(喉返):41.59±4.00(32.9952.29)mm:F(心上):41.55±4.38(35.5555.60)mm:I(胸导管):44.43±3.94(33.4250.27)mm.。胸膜顶高出锁骨中内1/3处:左:21.71±1.87(12.9128.66)mm,右:22.78±2.06(12.8929.76)mm。结论:1.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可行的。2.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安全的。3.此手术入路具有切口小,不需切断胸骨、锁骨,不易损伤胸廓内动静脉,不易损伤胸膜,不易感染,和对于T2—T3操作视野清晰的优点,确具推广价值。三、下腰椎前路腹腔镜椎体间融合术的血管应用解剖目的对下腰椎(L3~S1)前路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其变异情况并探讨下腰椎前路腹腔镜下椎体间融合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腹主动脉的分叉点及髂总静脉的汇合点位置,以及动静脉血管的椎前走向;测量上述分叉点与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测量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即平椎间隙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之间的距离);记录骶正中动脉的起始点,骶正中静脉汇入点及二者的走向。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髂总静脉汇合点分布在L4~L5之间,腹主动脉行走于椎体左前方,下腔静脉行走于椎体右前方;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3.7cm,女性平均3.4cm;骶中动脉均起源于腹主动脉分叉部后壁,在骶前沿中线左或右侧下行,骶中静脉多与之伴行。结论腹主动脉分叉点与髂总静脉汇合点均高于L5椎体下缘,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隙融合术是可靠及安全的;由于血管的遮盖,L3/4、L4/5椎间隙经腹膜前路融合术没有足够的血管分离及牵开是无法进行的。四、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人路。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腰椎前主要毗邻血管的解剖学参数;取家猪40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人路和经腹膜腔人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人路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角度男性平均54.9°,女性平均59.0°,髂总静脉汇合角度男性平均61.4°,女性平均64.9°;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经腹腔显露L6/S1满意,而经腹膜后显露L2-L5满意。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下位腰骶椎以经腹腔人路为宜,而显露上位腰椎以经腹膜后间隙人路为宜。第二部分内镜微创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并观察手术疗效。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6~48岁,平均31.6岁;病程24~4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松弛症3例,齿状突短小合并寰枕融合畸形1例。术前颈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9.3分。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寰椎、枢椎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颅骨牵引复位,一周颈后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前路平均手术时间70分钟,出血量150ml。松解术后有11例获得解剖复位,行寰枢椎固定。1例部分复位,行枕颈融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手术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败。术后JOA评分平均15.2分,术后功能改善率76.6%。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创伤小、术野清晰、安全有效。二、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技术探讨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咽后入路重建技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5月间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治疗的15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5~63岁,平均37.5岁。病理类型:颅底凹陷症7例,枢椎椎体肿瘤6例,枕颈融合假关节形成2例。均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手术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行齿状突切除、肿瘤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和/或植骨重建内固定;同期行后路枕颈或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分析操作技术、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单纯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切除7例,齿状突切除+自体髂骨重建结合内固定8例;后路手术中枕颈融合9例,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6例。术中并发症2例:口咽粘膜损伤1例,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1例,为前路手术后伤口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融合,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末次随访均获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具有创伤小、显露充分、术野清晰、操作精确的优点,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上颈椎前方的病灶清除、松解、减压和植骨内固定。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抉择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选择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07年4月间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7岁。均为单一椎体骨折,骨折部位:T118例,T1216例,L118例,平均后凸角23.8°,均为不完全性瘫痪。手术方式: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根据骨折不同位置,采取经胸腔膈肌上和胸腹联合经膈肌两种镜下入路完成前路伤椎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及内固定。结果42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固定。其中经胸腔膈肌上入路28例,胸腹联合经膈肌入路14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10例。平均手术时间240(160~340)min,平均出血量580(360~1250)ml,平均胸腔引流时间3.5(3~6)d,术后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8°,矫正率80%。术后并发症6例,发生率14.3%。经术后平均20.2月随访,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均获1级以上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安全、有效的微创选择,但临床应用有其适用范围,且需要根据膈肌解剖特点和骨折病理来选择合理的入路与手术方式。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脊柱前路重建的60例胸椎结核病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7.4岁。病变累及T4-T12椎体。50例有明显椎旁脓肿,17例合并胸膜炎,硬膜囊受压42例。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29.2°(18°~42°)。术前神经系统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D级19例;E级30例。结果60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棒内固定。其中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28例。平均手术时间230 min(180~320),平均出血量570(350~1200)ml,平均胸腔置管引流时间3.6d(3~5d)。临床疗效优良率91.7%。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18.5°(16°~33°),矫正率36.6%。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经术后2~6年,平均3.4年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30例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获1~3级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为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易、安全、有效、实用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放前路重建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比较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开放前路重建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5年3月病变累及T4-T12的122例胸椎结核病例。A(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59例,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47.4±4.1岁,29例伴脊髓神经损害,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29.2±4.5°。B组(传统开胸术)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8.3±1.5岁,31例有脊髓神经损害,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30.3±1.5°。结果122例均采用钉棒内固定。胸腔镜小切口组平均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拔管时间少于开放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和临床优良率两组间无差别;两组之间术前、术后1周内和末次随访融合节段后凸角矫正度的比较,统计学检验无差别;两组的组内后凸角矫正度术前与术后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1。A组(29例)和B组(31例)神经系统受累者术后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B组术后并发症27例,发生率51.9%。两组经术后平均3.4和3.8年随访,无复发、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明显丢失。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不仅可获得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疗效,而且可减少创伤、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临床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结合传统内固定行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2~30岁,平均15.8岁。主胸弯17例,胸腰弯5例,腰弯4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46.3°(41°~55°),胸腰弯平均40.6°(38°~51°),腰弯平均39.7°(36°~47°)。手术方式: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内固定行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术。对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矫正随访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23.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04.2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量349.2ml,平均切口长度3.5cm,平均切除5.1(4~6)个椎间盘。术后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15.7°,平均矫正率66.1%;胸腰弯平均12.8°,平均矫正率68.5%;腰弯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8.3°,平均矫正率79%。术后并发症6例,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7.6(12~40)个月,平均矫正度丢失:主胸弯8.2%,胸腰弯3.4%,腰弯6.5%。1例补充后路矫形,1例术后6个月出现胸腰段背部疼痛,支具固定半年后好转,其余无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传统内固定进行侧凸前路矫形,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矫形效果满意和经济等优势,配套操作器械和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七.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目的:回顾性分析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38例Lenke1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固定矫形21例(平均年龄14.38±1.36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4.52±6.31°;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17例(平均年龄13.82±1.85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3.71±6.54°。比较前、后路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后影像学改变差异。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前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8.52±4.78°,平均矫正率65.14±10.49%;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6.71±4.54°,平均矫正率68.76±8.24%。前后路手术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主胸弯和胸腰/腰弯的Cobb角,颈7铅垂线偏移骶正中线距离,以及颈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等测量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路手术恢复了胸椎的生理曲度,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P=0.032),较后路手术组平均减少了1.7个融合节段。结论: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能够取得和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相近的手术效果,且明显恢复了胸椎后凸,对顶椎的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同时在减少融合节段、缩短手术切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八、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应用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推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12月-2001年1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的27例腰椎疾患病人其中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5岁,腰椎滑脱症17例,椎间盘炎4例,结核3例,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例,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合并顽固性腰痛、不稳1例。前路椎间融合材料:自体髂骨10例,BAK17例,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开放手术,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结果:所有病人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菩,无感染,脑脊液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影像学资料提示病变部位的腰椎均获得了良好稳定和椎间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融合器下沉与脱出,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创伤基础上,获得病变腰椎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廖勇,许建荣,韦鸣,罗福壮,韦永忠,陈修邕[10](2007)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入路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入路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胸椎结核患者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适当取67cm胸部小切口,运用胸腔镜设备与常规手术器械相结合方式,经胸腔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结果10例患者胸背疼痛及神经压迫症状、体征消失,术后随访1224月,胸部X线片显示病灶清除彻底,病灶清除部位骨质修复良好。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经前入路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方法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二、胸椎结核前、后入路手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椎结核前、后入路手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腔镜病灶清除融合联合椎弓钉治疗胸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方法
    1.1 术前准备
    1.2 麻醉与体位
    1.3 手术操作
    1.4 术后处理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初步结果
3讨论

(2)脊柱结核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脊柱结核的诊断
    1.1 影像学检查
    1.2 实验室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2 脊柱结核的治疗
    2.1 颈椎结核
    2.2 胸椎结核
    2.3 腰椎结核
3 讨论

(3)经椎弓根入路不同植骨材料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设计
    1.2时间及地点
    1.3对象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1.4 材料
        钛网
        同种异体骨
        药品
    1.5 方法
        术前准备
        治疗方法
        术后处理
    1.6主要观察指标
    1.7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2.2试验流程图
    2.3基线资料分析
    2.4各组植骨融合时间比较
    2.5不良反应
    2.6各组影像学资料对比
3 讨论Discussion
    脊柱结核手术时机的选择
    脊柱结核的手术入路选择

(4)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5)腔镜辅助小切口、超声刀处理节段血管在胸腰结核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6)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3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3.2 手术入路的选择

(7)保留椎板的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理植骨融合术 ——一种破坏更小的胸椎结核并椎旁脓肿的手术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瘫痪(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手术方式与手术切口选择
    3.2 病灶清除与减压
    3.3 植骨内固定方法

(9)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内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一、内镜辅助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解剖学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脊柱颈胸段胸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及可行性研究
        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三、下腰椎前路腹腔镜椎体间融合术的血管应用解剖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四、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内镜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一、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技术探讨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抉择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五、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放前路重建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比较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七、Lenke 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八、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应用
        摘要
        Abstract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论
综述 胸腔镜和腹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致谢

(10)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入路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胸椎结核前、后入路手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腔镜病灶清除融合联合椎弓钉治疗胸椎结核[J]. 邓波,蔡国平,叶敏华,王章富,洪正华,洪盾,陈海啸,冯兴兵,陈伟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21)
  • [2]脊柱结核的诊疗进展[J]. 周朝玺,崔旭.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09)
  • [3]经椎弓根入路不同植骨材料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J]. 邱南海,王力,余铭,苗瑞瑞,黄碧玉,张文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52)
  • [4]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J]. 张涛,王世勇,屈涛,蓝旭. 临床骨科杂志, 2015(04)
  • [5]腔镜辅助小切口、超声刀处理节段血管在胸腰结核手术中的应用[J]. 唐兆春,王宗江,于其龙,杜志文,于志勇,王国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S1)
  • [6]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J]. 丁少成,曹家俊,魏学忠,周本学,王凤民. 中国骨伤, 2013(07)
  • [7]保留椎板的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理植骨融合术 ——一种破坏更小的胸椎结核并椎旁脓肿的手术方式[D]. 于剑. 山东大学, 2011(06)
  • [8]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瘫痪[J]. 季明华,许刚,郭树章,张鹏,王鑫. 实用骨科杂志, 2009(06)
  • [9]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吕国华. 中南大学, 2009(02)
  • [10]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入路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J]. 廖勇,许建荣,韦鸣,罗福壮,韦永忠,陈修邕. 微创医学, 2007(03)

标签:;  ;  ;  ;  ;  

胸椎结核前后路入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