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腺疾病的MRI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周欣,杨学燕,胡迎,陈艳鸿[1](2022)在《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对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使用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对胰腺癌、慢性胰腺炎进行诊断,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6例慢性胰腺炎及28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疾病的影像学检查表现,对比MSCT、MRI检查下两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胰腺癌病变主要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向周围组织及大血管侵犯、周围淋巴结肿大、胰胆管不规则扩张,慢性胰腺炎病变主要表现为病变及周围囊肿、胰胆管平滑状扩张,病变钙化;MSCT检查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7.85%(38/56)、71.42%(20/28);MRI检查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1.42%(40/56)、78.57%(22/28);MSCT+MRI检查对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4.64%(53/56)、92.85%(26/28),明显高于单一MSCT、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和MRI扫描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具有参考价值。两种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于文越,秦晔[2](2022)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检查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及CT与MRI检查所用时间。结果 7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经CT检查诊断出66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MRI检查诊断出68例,诊断准确率为97.14%;CT、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检查结果与CT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胰腺囊性病变时间明显短于MRI检查(P<0.05)。结论 MRI和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胰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方法 。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胰腺疾病协作组[3](2022)在《中国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监测共识意见(2021, 南京)》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 5年生存率低, 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国内尚无胰腺癌早期筛查的规范化流程, 本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 针对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高危人群、起始筛查年龄、随访间隔、筛查项目及手术时机等问题, 共提出26条推荐意见, 最终形成国内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监测共识意见。
高军峰,阎晓宇[4](2021)在《磁共振成像多序列成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多序列成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高度疑似AIP患者32例(最终确诊21例)和胰腺癌患者20例治疗前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以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断MRI多序列成像对AIP的诊断效能,并观察AIP及胰腺癌患者病变部位范围、信号及动态强化方式等MRI影像征象,分析其对AIP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以最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灵敏度为81%(17/21),特异度为55%(6/11),准确度为72%(23/32);AIP组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低于胰腺癌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患者病变累及范围以弥漫性为主,胰腺癌患者以局灶性为主,T1WI信号以降低为主,T2WI信号以升高为主,患者平扫信号多分布均匀,动脉期无强化,病变区主胰管无改变,2组患者病变累及范围、平扫信号、病变区主胰管改变和假包膜征象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信号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可清晰全面反映AIP病理学、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改变,诊断准确性较高,且可基于其典型表现进行胰腺癌鉴别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孟海轮[5](2021)在《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检出率呈现出显着升高的趋势,对于不同检查方法得出的不同结果使得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传统的腹部彩超、CT及MRI仅能通过影像学的情况对病灶做出初步的诊断,但对于病灶的具体性质仍然难以准确的做出诊断,早期明确诊断病灶性质是胰腺疾病诊治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前提。超声内镜引导细针抽吸术(EUS-FNA)通过获取胰腺病灶的少许细胞或组织,并进行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快速诊断的优点。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胰腺癌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9年3月来我科行EUS-FNA检查的胰腺占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作为最终诊断,并以此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结果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有13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包括经术后病理证实者22例(胰腺导管腺癌18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1例,胰腺转移癌1例,胰腺囊腺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和临床检查结果为胰腺癌且随访期间死亡者111例;56例为非胰腺癌(非胰腺癌组)。EUS-FNA诊断细胞病理学结果为异型细胞47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未见肿瘤细胞97例。133例经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别为:未见肿瘤细胞52例,异型细胞36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假阳性率为19.64%,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假阴性率为39.10%。联合不同的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即分别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和“发现癌细胞为阳性”为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为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最显着,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为124例,有91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52.75%,假阳性率为21.21%,特异度(真阴性率)为78.79%,假阴性率为47.25%。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为65例,有42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78.57%,假阳性率为17.3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2.61%,假阴性率为21.43%。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低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胰头部116例,胰体尾部73例。EUS显示为实性病变145例(76.7%),囊性/囊实性病变44例。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189例患者行EUS-FNA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8%(13例),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和腹痛。结论1.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多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多表现为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2.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阳性预测值为64.2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阴性预测值为17.46%。3.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4.采用联合不同分级的细胞学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5.EUS-FNA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姜菊玲[6](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景梦园,周俊林[7](2021)在《CT及MRI灌注成像在胰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超重人数的增加,胰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胰腺疾病主要包括炎性和肿瘤性病变,胰腺炎性病变可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胰腺坏死甚至全身器官衰竭[2];而胰腺肿瘤性病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现时患者往往已经局部或全身转移[1]。因此早期确诊、治疗对患者意义重大。目前,基于CT及MRI技术的发展,CT及MRI灌注成像日益普及,并广泛应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断。对比常规CT及MRI技术,CT及MRI灌注成像具有多参数成像、
贾修娜[8](2021)在《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协同治疗胰腺癌的多功能诊疗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胰腺癌治疗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主要挑战包括:诊断和治疗结合差、难以根治、抗肿瘤疗效不理想和转移复发风险大等。另外,利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缺氧、微酸性和高过氧化氢(H2O2)等特点,开发简单有效的策略来构建具有TME刺激响应的多功能纳米平台展现出较大的优势。研究表明,纳米诊疗剂的成像及治疗效果受组成、电荷及形貌粒径等的影响较大。在本论文中,设计合成了三种具有多功能刺激响应特性的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高效载药、成像诊疗以及体内外抗肿瘤。尤其,我们着眼于构建多模态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协同基因治疗或者光热治疗协同光动力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纳米平台,优化纳米诊疗试剂的性能以提高其协同诊疗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将带正电荷的脂质双层膜(DODAB/DOPE)包覆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星(rGO@AuNS)上,制备基因/光热协同治疗剂rGO@AuNS-DODAB/DOPE。此外,rGO@AuNS-DODAB/DOPE表面交联叶酸(FA)分子,可特异识别表面高表达叶酸受体(FR)的癌细胞,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极大地提高纳米材料的靶向能力和光声及光热成像诊断性能。此外,光热与基因(靶向G12V突变的K-Ras基因)协同治疗对荷载胰腺癌Capan-1肿瘤的小鼠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治疗组具有优异的抗肝转移作用。2.抗坏血酸做还原剂,以普鲁士蓝类似物为种子,一步法简单快速地合成了脂质体包覆的类普鲁士蓝@金纳米花多功能载体(Lipo-PBA-Au),然后在脂质体表面修饰具有靶向能力的RGD肽,制备带有正电荷的Lipo-PBA-Au-RGD(LPBGD)纳米基因载体。LPBGD可携带siRNA靶向进入表面高表达αvβ3整合素受体的胰腺癌细胞,当给予808 nm激光照射,材料将光能转换为热能时,一方面启动光热治疗,另一方面由于温度高于材料的中磷脂的相变温度,导致磷脂的相态变化,释放更多的siRNA。最终,通过基因协同光热治疗,更高效率的杀死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的复发。此外,LPBGD具有优异的光声、CT和光热成像能力,可同时用于活体内的癌症诊断。3.在室温下超快速合成了一种单宁酸(TA)与Fe3+络合物包覆的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TA/Fe,纳米材料的负电性增强了其对光敏剂的负载能力,Fe3+的掺杂使材料具有类过氧化氢酶的性质,对癌细胞中的H2O2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使其在肿瘤部位生成O2,从而克服肿瘤缺氧,进而提高光动力治疗效果。此外,通过酰胺化反应及迈克尔加成反应将线粒体靶向分子4-羧丁基三苯基溴化膦(TPP)以及能高度亲和整合素受体αvβ3的RGD肽连接到UCNP@TA/Fe材料表面,促进更多的携带光敏剂PC4的纳米材料进入到ROS敏感的细胞器线粒体中,最后,仅通过808 nm单一波长的激光就同时实现了胰腺癌的PTT与PDT协同治疗。此外,该纳米材料可以作为多模态成像诊断试剂,通过光声(PA),核磁共振(MR),光热(PT)和上转换(UCL)成像手段指导乏氧胰腺癌的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并取得满意了的疗效。
李昊[9](2021)在《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疑似胰腺癌患者70例临床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疑似胰腺癌患者70例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确诊54例为胰腺癌。MRI诊断64例,假阳性12例;多层螺旋CT诊断60例,假阳性10例;研究显示,与MRI诊断敏感度、准确率、特异度相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癌图像特点呈胰腺肿大,不规则无形态,增强扫描能观察胰腺实质内的低密度肿块;MRI诊断的特点是T1WI低信号,混杂或高信号T2WI。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诊断胰腺癌,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诊断方法诊断。
孙力祺[10](2021)在《基于断层影像学和超声内镜评估的胰腺囊性肿瘤危险程度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胰腺囊性占位(Pancreatic cystic lesion,PCLs)主要包括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和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s)。PCNs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s),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s),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这4种病理类型占所有PCNs的90%以上。其中,MCNs和IPMNs为粘液性囊性肿瘤(cystic mucinous neoplasm,c MNs),具有恶变的潜能。由于PCN具有恶变的潜能,并且PCNs在影像学上和其他类型的PCLs难以鉴别,因此对于PCNs的管理是临床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近年来,PCLs的检出率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逐年升高,并且其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关于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数据仍然缺乏。而在正常人群中存在需要临床处理的高危PCLs的比例,也没有相关的报道。同时,如何在正常人群中通过简便的方法筛查出可能的高危PCLs患者并推荐他们进行高清影像学的检查也是需要探讨的。目前,对于PCLs风险的判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当发现一个PCL有影像学的高危因素时,这个PCL就将被推荐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即直接进行手术治疗、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和囊液分析,以进一步帮助判断该PCL恶性可能的高低或者仍然进行随访。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于PCLs的管理指南所推荐的高危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有高危因素的PCLs所推荐的进一步处理方法也并不一致。更重要的是,有一些指南是针对特定的MCN和IPMN的。然而,影像学对于区分PCLs的具体病理类型并不准确,各个高危因素所代表的危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这些临床指南会存在偏倚,最终会导致进展型PCLs的漏诊和良性PCLs的过度治疗。对于采用哪一个指南进行PCLs的管理最为准确也没有定论。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设计了本课题,采用断层影像学以及超声内镜的图像进行评估,在中国人群中对PCLs的患病率、人群筛查的可行性、影像学高危因素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利于PCLs恶性可能的评估。1.胰腺囊性肿瘤在中国人群中患病率的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占位(Pancreatic cystic lesion,PCLs)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但是,它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仍未可知。这部分研究的目的为估算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方法:收集1年内因非胰腺原因行MRI检查的患者。重新读片判断患者有无存在胰腺的囊性占位,估算PCL的患病率,并描述PCLs和高危PCLs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内的分布情况。为估算PCL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采用2017年国家人口抽查数据对本研究的数据组成进行标准化转换。结果:共有10987名患者纳入了本究(7344名男性)。共发现了212例PCLs的患者(123名男性)。PCLs总的患病率为1.93%,并且在女性中更为常见(1.74%vs2.31%,P=0.043)。PCL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r=0.804,P<0.001)。高危PCLs总的患病率为0.12%(13例),性别和年龄分布在高危PCLs中没有明显的差别(P=0.234和P=0.855),但是,胰头部的PCLs相对于其他部位更容易进展为高危PCLs(P=0.001)。在进行数据标化后,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为1.31%,在女性中的患病率更高(1.11%vs 1.5%,P<0.001),高危PCLs的真实患病率为0.07%。结论:PCLs在中国人群中并不罕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女性中PCLs的患病率更高。同时,高危PCLs的患病率是不容被忽视的。2.验证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进展型粘液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价值背景和目的:早期发现并诊断进展型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Advanced cystic mucinous neoplasms,A-c MNs,定义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浸润性癌)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的。作为一项简单而可行的筛查方法,血清肿瘤标志物(Serum tumor markers,STMs)的检测可能可以用于预测A-c MNs。但是,除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以外,关于其他STMs预测A-c MNs的研究很少。这部分研究主要目的为验证5个胰腺癌相关及非特异性的STMs:CA19-9,CEA,CA125,CA724和CA242在预测A-c MNs和区分IPMN及MCN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IPMN和MCN的患者基本信息,并收集每一种STM在这些病人中的资料。将病例资料分为A-c MNs和非A-c MNs组,在两组间如STMs的平均值以及STMs高于界值的例数均有统计学的差异,则认定该STM在预测A-c MNs中有价值。每一个STM都进行了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分析,用于说明该STM在预测A-c MNs中价值的高低。在STM的联合分析中,任意一个STM高于界值则认为STM联合为阳性。结果:共187名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有72例为A-c MNs。我们发现CA19-9预测A-c MNs的敏感性(54.2%)和准确率(76.5%)最高,通过ROC分析得出其预测能力为中等(AUC=0.7666)。在预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MN时,CA19-9的敏感性下降至38.5%。CEA,CA125和CA724都有能力预测A-c MNs,但是他们的预测能力都较弱(AUC=0.651,0.583和0.618)。CA242的预测能力没有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多种STMs联合可以将预测的敏感性提升至62.5%。CA125可能更适用于预测进展型MCN。结论:在5个STMs中,CA19-9的预测能力中等,而CEA,CA125,和CA724的预测能力较低。5种STMs的联合可以改善预测A-c MNs的敏感性。3.比较欧洲循证指南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诊断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准确性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欧洲循证指南(Europea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EEG)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ACGG)是较新的关于PCLs管理的指南。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估两个指南在术前影像学怀疑为c MNs的病人中预测进展型PCLs(Advanced PCLs,A-PCLs)中的价值。方法:198名术前影像学怀疑为c MNs并有术后病理诊断的患者纳入了本研究。两个指南通过比较诊断准确率和ROC曲线线下面积来确定他们在预测A-PCLs中价值的高低。结果:62名患者被诊断为A-PCLs。断层影像学(CT/MRI)及EUS对PCLs的分型以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相近。通过ROC曲线比较两个指南的诊断准确率,两个指南的预测能力都不够理想,预测能力最强为采用ACGG≥2个危险因素的标准(AUC=0.763)。在PCLs有1个高危因素的情况下,EEG的绝对高危因素+MCN高危因素(EEG absolute+MCN,EEGAM)以及EEG的相对高危因素+MCN高危因素(EEG relative+MCN,EEGRM)和ACGG的高危因素具有相近的预测A-PCL的能力(P=0.21和P=0.45)。在PCLs有2个及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情况下,ACGG的高危因素预测能力比EGG的绝对适应症更为准确(P=0.001),但是和EEG的相对高危因素预测能力相近(P=0.12)。在指南自身比较中,1个以上EEGAM适应症比2个以上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更高(P=0.02),而1个以上的EEGRM适应症和2个以上EEGRM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相近(P=0.86)。ACGG有2个及以上适应症较有1个及以上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更高(P=0.02)。结论:在影像学评估的基础上,怀疑c MNs的病人中2个指南都对诊断A-PCLs有帮助,但是预测能力有限。采用EEGAM≥1个适应症的标准比采用≥2适应症的标准更为准确,而采用ACGG≥2个适应症的标准比采用ACGG≥1个适应症的标准更为准确。4.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分析以及术前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背景和目的:对于PCLs的管理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来确定和A-PCLs相关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病理类型的PCLs中是否有差别。同时,EUS相对于普通影像学的附加诊断价值也进行了分析。方法:影像学诊断为PCLs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建立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来确立和A-PCLs相关的高危因素。并通过这些确认的高危因素建立一个风险预测模型,确认每个高危因素在预测A-PCLs中所占的权重,帮助评估PCL恶性可能的高低。EUS的附加诊断价值进行了单独的分析。结果:353名患者纳入了本研究,125名患者为A-PCLs(35.4%)。胰管扩张≥10 mm(优势比,odds ratio[OR],1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3–89.2;P=0.018),壁结节≥5 mm(OR,11.67;95%CI,2.3–59.05;P=0.003),囊壁有实性成分(OR,30.87;95%CI,7.23–131.7;P<0.0001)和高血清CA19-9值(OR,1.006;95%CI,1.001–1.011;P=0.02)是A-PCLs的独立高危因素。囊内存在分隔是A-PCLs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47;95%CI,0.04–0.6;P=0.008)。男性有吸烟史(P<0.0001)以及有主胰管扩张(P<0.0001)在进展型IPMN病人中更为常见。SPT多见于年轻女性(P<0.0001),大部分都是无症状的(P<0.0001),CA19-9也多为正常(P<0.0001)。根据这些高危因素我们建立了一个风险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良好,C指数为0.843(95%CI:0.7995-0.888)。在124名进行了EUS-FNA的患者中,在影像学之外通过EUS图像发现了5个新的高危因素(4例壁结节和1例主胰管侵犯),同时17名患者有非正常的EUS-FNA细胞学结果(13例异型细胞和4例可疑癌细胞)。结论:基于一个大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中,主胰管直径≥10 mm,壁结节,实性成分以及血清CA19-9升高为A-PCLs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在不同病理类型的PCLs之间会有变化。PCLs的风险程度可以通过我们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测。EUS和EUS-FNA可以帮助获取更多的PCLs诊断信息。
二、胰腺疾病的MRI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疾病的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对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MSCT检查 |
1.2.2 MRI检查 |
1.3 观察指标由2名资深放射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两种疾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病变影像学表现对比 |
2.2 各种检查方式下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诊断正确率对比 |
2.3 两种检查方式影像学表现 |
2.3.1 MSCT影像学表现 |
3 讨论 |
(2)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MRI检查胰腺囊性病变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
2.2 CT与MRI检查胰腺囊性病变时间比较 |
2.3 影像学表现分析 |
2.3.1 CT表现 |
2.3.2 MRI表现 |
3 讨论 |
(4)磁共振成像多序列成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影像学分析及数据收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MRI多序列成像诊断AIP效能分析: |
2.2 AIP患者和胰腺癌患者MRI影像征象比较: |
3 讨论 |
(5)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材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穿刺活检情况 |
3.3 年诊断率比较 |
3.4 胰腺癌与非胰腺癌EUS影像学表现 |
3.5 EUS-FNA诊断效能 |
3.6 不同细胞学分级对EUS-FNA诊断效能的影响 |
3.7 EUS-FNA并发症 |
4.讨论 |
4.1 EUS-FNA的诊断价值 |
4.2 结果分析 |
4.3 EUS-FNA确诊胰腺癌的相关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4.5 本实验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内镜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6)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时间范围 |
3 文献类型 |
4 检索策略 |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类型 |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
3 证型频次分布 |
讨论 |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
3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
附录二 |
附件 |
(7)CT及MRI灌注成像在胰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灌注成像原理及研究进展 |
2 CT及MRI灌注成像在胰腺炎中的应用 |
3 CT及MRI灌注成像在胰腺癌中的应用 |
4 CT及MRI灌注成像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 |
5 总结与展望 |
(8)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协同治疗胰腺癌的多功能诊疗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胰腺癌诊断与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
1.2 诊疗类纳米材料用于胰腺癌的成像诊断 |
1.2.1 光学成像 |
1.2.2 超声及光声成像 |
1.2.3 CT成像 |
1.2.4 核成像 |
1.2.5 MR成像 |
1.2.6 多模态成像 |
1.3 诊疗类纳米材料用于胰腺癌的治疗 |
1.3.1 抗基质治疗 |
1.3.2 光热治疗 |
1.3.3 光动力治疗 |
1.3.4 基因治疗 |
1.3.5 免疫治疗 |
1.4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光声/光热双模态成像指导下的脂质体包覆的石墨烯@金纳米星用于胰腺癌的基因与光热协同治疗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GO@AuNS的制备 |
2.2.3 制备rGO@AuNS-DODAB/DOPE-FA |
2.2.4 rGO@AuNS-DODAB/DOPE-FA纳米载体的表征 |
2.2.5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2.2.6 K-Ras 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7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 |
2.2.8 细胞培养及DNA靶向递送和转染能力实验 |
2.2.9 免疫印迹实验 |
2.2.10 细胞活性毒性实验 |
2.2.11 细胞凋亡实验 |
2.2.12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 |
2.2.13 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研究 |
2.2.14 体内外光声成像实验 |
2.2.15 体内光热成像 |
2.2.16 体内基因/光热协同治疗 |
2.2.17 组织切片染色 |
2.2.18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rGO@AuNS-DODAB/DOPE-FA的制备与表征 |
2.3.2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 |
2.3.3 K-Ras shRNA质粒的构建 |
2.3.4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 |
2.3.5 靶向递送和转染能力 |
2.3.6 rGADA-KrasI靶向下调Capan-1细胞中突变的K-Ras基因 |
2.3.7 细胞活性毒性及凋亡实验 |
2.3.8 体内分布及代谢 |
2.3.9 光声及光热成像 |
2.3.10 荷载Capan-1 肿瘤的动物模型中的基因/光热协同治疗及病理学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步法制备热刺激响应的功能化的金纳米花用于多模态成像指导基因与光热协同治疗胰腺癌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制备普鲁士蓝类似物PBA |
3.2.3 Lipo-PBA-Au-cRGD(LPBGD)的制备 |
3.2.4 LPBGD纳米载体的表征 |
3.2.5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3.2.6 相变温度的检测 |
3.2.7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及负载和释放实验 |
3.2.8 细胞培养及靶向递送验证 |
3.2.9 免疫印迹实验 |
3.2.10 细胞活性毒性实验 |
3.2.11 细胞凋亡实验 |
3.2.12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 |
3.2.13 体内药物分布研究 |
3.2.14 体内外光声成像实验 |
3.2.15 体内外CT成像、光热成像 |
3.2.16 体内基因/光热协同治疗 |
3.2.17 组织切片染色及血液生化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Lipo-PBA-Au-cRGD的制备与表征 |
3.3.2 光热性能及相变温度研究 |
3.3.3 琼脂糖凝胶迁移实验及负载释放实验 |
3.3.4 靶向递送能力 |
3.3.5 LPBGD靶向下调Panc-1 细胞中K-Ras基因 |
3.3.6 细胞活性毒性及凋亡实验 |
3.3.7 体内分布研究 |
3.3.8 光声、CT及光热成像 |
3.3.9 荷载Panc-1 肿瘤的动物模型中的基因/光热协同治疗及病理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靶向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作为成像诊断剂和过氧化氢酶用于乏氧胰腺癌的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与试剂 |
4.2.2 制备上转换核壳纳米粒子 |
4.2.3 制备UCNP@TA/Fe、UCNP@TA/Fe-TPP、UCNP@TA/Fe-TPP-c RGD |
4.2.4 光敏剂(PC4)的装载 |
4.2.5 UCNP@TA/Fe-TPP-cRGD纳米载体的表征 |
4.2.6 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的研究 |
4.2.7 光敏剂(PC4)的负载和释放实验 |
4.2.8 体内外产氧实验 |
4.2.9 体内外产生ROS实验 |
4.2.10 线粒体靶向膜电位变化及cRGD靶向递送验证 |
4.2.11 细胞活性毒性实验 |
4.2.12 细胞凋亡实验 |
4.2.13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 |
4.2.14 体内药物分布研究 |
4.2.15 体内外光声成像实验 |
4.2.16 体内外核磁共振成像、光热成像研究 |
4.2.17 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 |
4.2.18 组织切片染色及血液生化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UCNP@TA/Fe-TPP-cRGD的制备与表征 |
4.3.2 光热性能和光敏剂PC4 负载及pH响应释放实验 |
4.3.3 体内外产生氧气及产生ROS |
4.3.4 靶向递送能力 |
4.3.5 细胞活性毒性及凋亡实验 |
4.3.6 体内分布研究 |
4.3.7 核磁共振成像、光声成像及光热成像 |
4.3.8 荷载Capan-1 肿瘤的动物模型的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及病理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多层螺旋CT和MRI检出率 |
2.2 多层螺旋CT和MRI诊断结果 |
3讨论 |
(10)基于断层影像学和超声内镜评估的胰腺囊性肿瘤危险程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胰腺囊性占位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
一、介绍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验证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进展型粘液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作用 |
一、介绍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总结 |
第三部分 比较欧洲循证指南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诊断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准确性的研究 |
一、介绍 |
二、病人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四部分 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分析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一、介绍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超声内镜的新技术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治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胰腺疾病的MRI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对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研究[J]. 周欣,杨学燕,胡迎,陈艳鸿.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3)
- [2]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于文越,秦晔.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3)
- [3]中国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监测共识意见(2021, 南京)[J].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胰腺疾病协作组.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2(01)
- [4]磁共振成像多序列成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 高军峰,阎晓宇.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6)
- [5]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D]. 孟海轮.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7]CT及MRI灌注成像在胰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景梦园,周俊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1(05)
- [8]多模态成像指导的协同治疗胰腺癌的多功能诊疗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D]. 贾修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9]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 李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0)
- [10]基于断层影像学和超声内镜评估的胰腺囊性肿瘤危险程度的分析[D]. 孙力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