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级工程模糊优选在土石坝溢洪道选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婧[1](2019)在《土石坝病险识别及溃坝风险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石坝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失事将会造成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巨大损失。我国的病险土石坝数量众多,补强修复和除险加固作为新时期我国坝工领域中一项重要工作和长期任务,对保障我国大坝工程服役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进一步延长水库大坝服役周期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于土石坝病害诊断及除险加固决策问题,充分依据历史统计资料及分析成果,遵循“病险辨识-风险评估-加固决策”的思路,开展了土石坝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等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考虑大坝复杂系统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特性,探讨了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多目标决策模型和优化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查阅国内外土石坝溃坝失事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土石坝溃决事故和非溃坝性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类讨论了土石坝常见的破坏形式及失事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对土石坝典型溃坝模式及溃坝路径进行了挖掘。从模式识别理论出发,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判别的方法对土石坝存在的病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一种可同时确定目标权重与目标相对隶属度的多因素模糊模式识别算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观随意性和对样本的依赖性,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土石坝病险程度,为制定相应的处理建议及加固措施提供客观依据。(2)在风险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土石坝失事的三种典型模式,研究了各个模式失事风险度的计算方法,采用蒙特卡罗法实现了土石坝溃坝风险的量化计算,并尝试探讨了风险度的评判标准。依据我国国情,运用模糊集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判,建立了适合我国的土石坝溃坝洪灾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失事后果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评价步骤。(3)考虑除险加固工程中大量确定和不确定性因素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基于Vague集的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多目标方案决策模型。在全面分析各项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指标筛选构建了包含6项二级指标和23项三级指标的除险加固方案决策指标体系。引入Vague集理论,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求取决策指标权重,将理想解法决策理论扩展到Vague环境,给出了正负理想解的确定方法及各除险加固备选方案与理想解的综合贴近度,充分兼顾模型的多样性和收敛性,开展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决策寻优方法研究,并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相应的实现过程和步骤。
张羽佳[2](2016)在《基于模糊优选理论的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选型评价》文中提出在水电站枢纽中,挡水建筑物起着重要作用。挡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是水电站枢纽设计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它的选型是否合理对整个水电站的施工、安全、经济、运行等都存在着显着的影响。适当的挡水建筑物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合理地布置枢纽中的建筑物,使它们发挥功效、还可以减少工程投资。但是现在对挡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尚无一套合理科学的方法。对于坝型的选择,传统的方法是提出几个可行的方案,在进行多方面如造价、施工、自然条件等因素的比较之后,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但由于这种方法受到人为主观判断的影响,不能较准确优选出最优方法,并导致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本文将模糊优选方法应用到坝型优选中,并结合实际工程,对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进行选型,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归纳与坝型优选相关的文献,列出了多条会对坝型优选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2、基于选出的坝型优选影响因素,建立了水利枢纽坝型优选一般模型,并利用模糊优选理论对该模型进行求解;3、将上述水利枢纽坝型优选一般模型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型式选择中,在溢流坝方案与闸坝方案中优选出更适合于乔山水电站工程实际的挡水建筑物型式。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一、在进行坝型选择影响因素的总结归纳时,不仅需要考虑工程造价、施工技术等建筑物建设本身的因素,同时还应考虑整个工程的枢纽布置、运行管理等宏观因素,使得坝型优选模型更加合理,优选的结果更加准确;二、在构造方案的二元比较矩阵时,不再使用19来刻画方案的优劣程度,仅使用0,0.5,1三个标度来表示不同方案的相对优劣性,可以有效地简化二元比较矩阵的构造过程,更方便地应用到实际中;三、在进行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型式优选时,应将坝型优选的一般模型进行改进。结合工程实际选择挡水建筑物选型的影响因素,使得模型以及优选结果符合乔山水电站的实际情况;四、通过对于闸坝方案与溢流坝方案的比选可以得出,虽然溢流坝方案本身的工程量与投资相对较小,但是会造成坝前泥沙淤积,需要布置冲砂闸,增加了枢纽的工程量;扩大了对上游的淹没损失,增加移民等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反而没有闸坝方案经济。在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乔山水电站选用闸坝方案。
罗志雄[3](2016)在《土坝工程风险决策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土坝是水利工程中一种重要水工建筑物,作为水库的挡水建筑物是我国建设数量最多的一种大坝,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国家带来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病坝的数量不断增加,一旦土坝运行不安全,将会给下游人民带来巨大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土坝风险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有效地降低在役土坝风险失事概率,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土坝服役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土坝工程风险决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管理者提供对土坝进行加固或更新改造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江苏省月塘水库为实例,进行土坝安全性态分析和决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风险的定义和特征,对风险分析的目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说明,简要归纳了单一风险分析和系统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2)分析总结了土坝主要失事路径和失事模式,包括5大类24种可能的失事途径和三类失事模式。构建了土坝工程风险因子指标体系,并研究了相应指标的度量方法,包括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和定量指标的量化方法,提出了指标量化标准。(3)提出了基于改进粒子群一层次分析法(SPSO-AHP)和离差最大化法的风险因子赋权方法,并提出利用这两种方法的融合权重法,依据土坝工程风险因子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风险权重。研究了基于事故树法的土坝综合风险计算模型,计算出了相应指标的失事概率,确定了土坝工程的风险等级。(4)研究了土坝服役性能提升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探讨了土坝服役性能提升效果度量方法,在对生命质量指数量化服役性能提升效果与经济投入合理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QI准则土坝服役性能提升措施风险决策方法。(5)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结合Visual Basic软件开发了土坝工程风险决策系统,以实现快速、准确地评判土坝工程的安全性态,并及时选取最优措施对土坝工程进行除险加固。
杨俭[4](2014)在《哈尔乌素露天矿防洪工程方案及溃坝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坝系防洪工程的安全是关系到露天煤矿能不能正常生产经营的大事,因此研究坝系工程方案决策与溃坝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坝系防洪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积分-一次二阶矩等理论和方法,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坝系防洪工程方案决策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坝系溃坝风险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据沟壑谷地形地质特点和露天煤矿防洪工程的布局,构建了防洪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了基于AHP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对哈尔乌素露天矿的多个防洪方案进行了决策分析,确定了较优的规划方案。系统分析了防洪工程系统失效模式识别的方法,结合露天矿坝系各个坝体、支流子系统功能和失效概率分析,讨论了主要失效模式识别和失效概率计算。利用积分-一次二阶矩法对坝系防洪工程单个坝体漫坝风险进行了分析计算,讨论了由串、并联子系统组成的整个坝系防洪系统的可靠性和风险问题。
罗立哲[5](2013)在《高土石围堰导流工程系统风险与方案决策》文中研究指明高土石围堰施工导流系统风险包含漫顶风险、结构风险和进度风险等多个子风险类型,是导流方案决策的基础,也是影响水电工程施工及运行安全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围绕高土石围堰导流系统风险与方案优选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对高土石围堰结构可靠性、结构破坏风险、施工进度风险和导流方案优选决策方法进行了探讨,取得以下研究成果:分析高土石围堰结构破坏机理,指出高土石围堰主要结构破坏模式为边坡失稳和渗流破坏。结合高土石围堰施工特点,研究导流建筑物施工过程以及上游水位等动态边界对高土石围堰边坡稳定与渗流演变的影响,提出考虑施工过程和材料非线性的围堰边坡稳定计算模型与考虑上游动态水位边界条件的围堰渗流安全分析方法,为高土石围堰结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分析影响高土石围堰边坡稳定和渗流安全的随机因素,研究土石料力学参数的随机模糊性质,提出参数特征值拟定与概率分布类型拟合方法,结合水文随机性分析,研究高土石围堰施工运行过程中边坡稳定随机性,建立围堰边坡失稳综合风险模型。分析高土石围堰堰体出逸坡降和临界坡降的随机模糊性,基于Monte-Carlo法,建立围堰渗流破坏模糊风险模型。研究高土石围堰边坡失稳风险与渗流破坏风险的相关性,结合围堰边坡失稳综合风险模型与围堰渗流破坏模糊风险模型,提出基于Coupla函数的高土石围堰结构破坏系统风险计算方法。研究高土石围堰导流系统施工进度特点,综合考虑各施工工序之间的时间、逻辑和资源约束,以关键链表征施工网络的关键线路,对关键链上各工序持续时间的随机性进行研究,提出关键链工序进度风险的集中计算方法,建立综合考虑工序逻辑关系和资源约束的施工进度风险模型,并通过Monte-Carlo法对进度风险进行求解。以施工导流方案多目标决策为核心,系统分析导流方案决策指标的内在联系,指出传统决策指标均与导流风险关联,具有相关性。分析并量化各导流方案风险决策指标,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解耦,提出相关性指标及指标集的权重确定方法与导流备选方案评价值计算方法,建立考虑指标关联性的施工导流方案决策模型,为水利水电工程导流方案优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永兴[6](2012)在《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工沥青混凝土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工程既具有传统高堆石坝的工期紧、施工强度高、机械种类多、约束条件复杂等特点,又有其特有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控制准则。这给合理地施工进度安排带来了挑战。为解决以上问题,现阶段普遍借鉴粘土或砾石土等传统心墙堆石坝的施工仿真理论进行机械设备优化配置及施工多方案的比选。然而,原有的仿真模型不能突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作业机理方面独有的特点。为此,本文紧密结合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进度的分析与控制问题,开展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理论及应用研究。提出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与施工总布置虚拟交互仿真技术,实现了对大坝填筑施工进度的精确预测、施工多方案的优化和施工场地总布置的高效集成管理与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综合考虑堆石坝坝型选择中的多种复杂影响因素,建立了分层次的堆石坝坝型优选模型;结合某实际水电站工程,针对堆石坝坝型设计中三种常见的坝型—面板堆石坝、砾石土心墙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分别利用AHP方法和TOPSIS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确定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为最优的坝型方案。(2)详细描述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的施工作业机理,对其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施工系统进行了分解协调;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复杂约束条件,建立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动态仿真的数学逻辑关系模型;针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工艺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的模拟策略和方法,为揭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的内在复杂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系统,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分析工具,并为高标准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某实际工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传统的二维施工场地总布置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施工场地总布置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关系,开展了网络环境下水电工程施工场地总布置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并研发了以Internet为媒介的基于Unity3D引擎的施工总布置远程交互虚拟仿真系统,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字分析平台。
赵杰[7](2012)在《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文中提出水库大坝的安全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传统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的选择中,人们往往是根据经验或者是简单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从而很难得到科学、客观的结果。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并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的决策指标体系与多目标决策模型。这样使得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的选择更加科学。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土石坝防渗技术,分析总结了各种土石坝防渗技术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总结出分别适应于坝基、坝体、管涵结合部位的各种防渗技术方案。考虑土石坝除险加固工程的多目标性,建立了土石坝防渗方案的成本、质量、工期、施工安全、施工难易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等六个决策指标组成的决策指标体系。对质量、施工安全、施工难易程度、环境影响程度这四项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打分量化。对这六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再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建立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模型。最后本文以位于海南省琼海市的高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通过四组坝基和坝体组合而成的备选方案,应用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对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例验证。论文运用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模型对防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为今后的除险加固防渗方案的选择工作提供了简便有效的决策指标体系及决策方法,对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胡云鹤[8](2011)在《土石坝安全评价理论方法与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石坝作为一种拥有众多优点的传统坝型,在当代坝工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大坝运行期的推移,外部条件的改变以及坝体自身存在的一些先天缺陷,使得制约土石坝安全性的因素日趋凸显。据统计,在我国约有3万余座病险水库大坝。因此,科学、系统地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不仅有利于直接增加水库大坝的效益,降低其对下游带来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水平与安全生产能力。本文对我国现有土石坝的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了土石坝安全评价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开展评价的方法以及技术路线,阐述了建立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体系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构架了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体系。本文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立指标体系的因素集、权重集以及评价集,按照层次分析法求得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值,并利用熵值法对所求得的权重值进行优化改进。详细地介绍了土石坝评价过程中评价因素的参照准则。本文结合面向对象的VB程序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土石坝安全评价系统软件。该系统提供现状查询、参照标准、权重计算、模糊评价以及评价建议等多项功能。最后,将软件应用于南阳市某水库大坝安全评价过程中,评价结果能够反应其真实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与该水库大坝属同一层次的土石坝为参照,通过程序计算出其评价值,二者进行比较,为确定除险加固的顺序提供参考。
乔小琴[9](2010)在《基于灰理论的土石坝安全监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了解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灰色GM(1,1)模型从三个方面做了改进,并将改进的模型应用到土石坝沉降预测当中,结果证明效果显着;另外,本文还探讨了各种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方法,详细分析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聚类模型的评价步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新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土石坝的综合评价中。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的GM(1,1)模型的不足,分别从提高原始序列光滑度、优化背景值、优化时间响应函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GM(1,1)预测模型,并将改进了的GM(1,1)模型应用到陆浑水库土石坝沉降预测中,结果显示新模型的拟合预测效果都优于传统模型,使得土石坝沉降预测的模型方法更加丰富。(2)在掌握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详细分析了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3)结合土石坝安全综合评价现状,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灰色聚类评价法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本文将两种方法进行组合,建立了灰色—模糊组合模型。(4)用灰色—模糊组合模型先后对陆浑水库土石坝实测性态及棋盘山水库大坝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该模型不但具有对复杂结构系统进行评价的能力,而且计算简单、准确,充分发挥了模糊方法和灰色理论各自的优越性,进一步拓展了大坝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
许尚杰[10](2010)在《土坝的耐久性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土坝的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土坝的质量评价改为质量与使用寿命评价并举,把盲数理论与土坝安全耐久性分析有机结合,建立了适合土坝特点的耐久性评价体系、坝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渗透稳定性可信度评价分析、以浑水渗流理论为基础的浑水防渗措施等有关土坝的安全耐久性评价方法及工程应用,初步取得了以下成果:1、系统的论述了不确定性的分类,工程中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及其特点,有关不确定性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并阐述了盲信息和盲数理论,为盲数在土坝安全耐久性评价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搜集了国内外溃坝数据,详细分析了溃坝的原因,并以山东省土坝为基础对病害类型和现状进行了调查。认识到溃坝的规律和特点,对土坝的老化现状、病害类型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为建立适合山东水库特点的土坝安全耐久性评价体系提供了基础资料。3、提出了以土坝的耐久性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该法以层次分析法原理为基础,以渐进性老化状况过程为评价依据,建立了老化系数与耐久性的关系,确立了土坝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指标量化,客观化,减少了人为的主观行为,得到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比性。该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大坝的现状和未来的状态,并给出了耐久性评价值,便于工程的横向比较,为工程的质量评价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4、系统分析评价坝坡稳定的各种计算方法和特点,根据库水位骤降过程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非饱和土范围的变化对土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提出采用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圆弧滑动法对坝坡稳定进行分析,该法比较真实的反应滑面的应力状态,根据抗滑理论能容易建立起可靠度功能函数,把土坝边坡稳定的定值分析和可靠度分析有机结合,更易于坝坡稳定的评价分析。5、分析了基质吸力的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建立了BP神经网络推求吸力内摩擦角的方法;采用盲数理论对抗剪强度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即可提供丰富的试验数据,也避免了以往统计方法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为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提供基本数据。6、采用盲数理论对土坝的渗透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不但能清楚地知道渗透稳定性的安全程度,并且可知评判结果的可信程度,避免了平均意义的判断结果,使结论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把可信度理论渗透稳定性判定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评价了坝基管涌、坝后流土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结论的可信程度,并用观测资料分析和反演计算两种方法预测了高水位的渗透稳定性,为土坝的渗透稳定评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可以说盲数理论为我们进行土坝渗透稳定性不确定性评价分析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7、从防渗措施的耐久性出发,详细论述了国内外防渗措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浑水理论的浑水淤积层防渗措施。系统地分析了黄河泥沙物质组成的稳定性、下游引水的泥沙含量、颗粒组成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室内试验,验证了浑水淤积层的防渗性能。利用浑水渗流理论对库坝的渗漏量、浸润线的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证明利用引黄河浑水能形成一定厚度的淤积层作为库坝防渗的措施不仅能满足土坝的防渗要求且耐久性好,浑水防渗措施可为类似工程借鉴。
二、多级工程模糊优选在土石坝溢洪道选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级工程模糊优选在土石坝溢洪道选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土石坝病险识别及溃坝风险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1 大坝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2.2 大坝病害识别研究 |
1.2.3 溃坝损失评估研究现状 |
1.2.4 大坝风险决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2 土石坝病害识别及溃坝模式分析 |
2.1 我国已发生的溃坝情况统计分析 |
2.2 土石坝事故类型及原因 |
2.2.1 溃坝失事类型及原因 |
2.2.2 病险事故类型及原因 |
2.3 土石坝病险识别 |
2.3.1 病险机理定性分析 |
2.3.2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定量判别 |
2.4 溃坝模式分析 |
2.5 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溃坝风险分析理论 |
3.1 风险分析基本理论 |
3.1.1 风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3.1.2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 |
3.1.3 风险计算的方法 |
3.2 风险估计 |
3.2.1 溃坝概率估算 |
3.2.2 溃坝后果估算 |
3.2.3 流域梯级水库溃坝风险分析 |
3.3 溃坝风险综合评价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模糊综合评价 |
3.3.3 基于熵权理论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4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土石坝风险分析及溃坝后果综合评价 |
4.1 风险度计算理论与方法 |
4.1.1 土石坝风险率计算的基本原理 |
4.1.2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风险率计算原理和步骤 |
4.2 土石坝风险度计算模型 |
4.2.1 洪水漫顶风险计算模型 |
4.2.2 坝坡失稳风险计算模型 |
4.2.3 渗透破坏风险计算模型 |
4.2.4 土石坝综合风险 |
4.2.5 土石坝风险度评判准则 |
4.3 失事后果综合评价 |
4.4 实例分析 |
4.4.1 基本资料 |
4.4.2 溃坝风险计算 |
4.4.3 溃坝后果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土石坝除险加固多目标决策模型和实现方法 |
5.1 除险加固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5.1.3 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5.2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5.2.1 指标选取 |
5.2.2 权重确定 |
5.3 基于Vague集的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决策模型 |
5.3.1 Vague集多属性决策问题 |
5.3.2 矩阵规范化 |
5.3.3 理想解法基本原理 |
5.3.4 距离测度 |
5.3.5 正负理想解贴近度 |
5.4 实例分析 |
5.4.1 工程概况 |
5.4.2 水库现状 |
5.4.3 除险加固方案拟定 |
5.4.4 除险加固方案决策 |
5.4.5 主客观综合权重计算 |
5.4.6 多目标加固方案决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模糊优选理论的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选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坝型选择方法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模糊理论 |
1.1.2 灰色理论 |
1.1.3 价值工程理论 |
1.1.4 人工神经网络 |
1.2 模糊优选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特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特点 |
1.5 不同挡水建筑物坝型的特征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利枢纽坝型优选模型 |
2.1 优选模型建立方法 |
2.1.1 层次分析法 |
2.1.2 二元模糊比较法 |
2.2 影响水利枢纽坝型选择的因素 |
2.2.1 工程造价 |
2.2.2 自然条件 |
2.2.3 枢纽布置 |
2.2.4 施工条件 |
2.2.5 水力条件 |
2.2.6 运行管理 |
2.3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
2.4 建立坝型优选一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优选理论的坝型评价模型 |
3.1 建立模糊优选矩阵 |
3.1.1 建立决策系统 |
3.1.2 建立模糊优选矩阵 |
3.2 评价因素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3.3 模糊分化矩阵的求解 |
3.4 坝型优选模型的求解 |
第四章 乔山水电站基本情况 |
4.1 乔山水电站工程概况 |
4.1.1 流域概况 |
4.1.2 水文气象 |
4.1.3 地质条件 |
4.1.4 坝址比选 |
4.1.5 工程等别和标准 |
4.2 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 |
4.2.1 闸坝结合方案 |
4.2.2 拦河坝方案 |
4.3 坝基面抗滑稳定及应力分析 |
4.4 工程量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选型 |
5.1 乔山水电站溢流坝选型影响因素 |
5.1.1 工程投资 |
5.1.2 地形条件 |
5.1.3 工程地质 |
5.1.4 建筑材料 |
5.1.5 淹没损失 |
5.1.6 泥沙淤积 |
5.1.7 枢纽布置 |
5.1.8 水力条件 |
5.1.9 运行管理 |
5.2 乔山水电站溢流坝型式优选模型 |
5.3 应用模糊优选理论求解坝型优选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6.1 主要结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土坝工程风险决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主要思路 |
第二章 土坝风险分析基本理论 |
2.1 风险定义和特征 |
2.2 风险分析目的、内容和程序 |
2.3 土坝风险分析的概率方法 |
2.4 土坝系统风险分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坝工程失事模式研究 |
3.1 概述 |
3.2 土坝失事统计分析 |
3.3 土坝失事路径分析 |
3.4 土坝失事模式分析 |
3.5 土坝工程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
3.6 土坝风险因子量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坝综合风险分析模型 |
4.1 基于改进粒子群—层次分析法和离差最大化法指标权重计算 |
4.2 权重融合方法 |
4.3 实例分析 |
4.4 基于事故树法的土坝综合风险计算模型研究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坝工程风险决策研究 |
5.1 概述 |
5.2 土坝服役期风险度计算 |
5.3 土坝服役性能提升措施 |
5.4 基于土坝风险社会可接受水平的度量方法 |
5.5 土坝工程风险决策方法 |
5.6 实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坝风险决策系统开发 |
6.1 开发语言及工具的选择 |
6.2 VISUAL BASIC 6.0的特点 |
6.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6.4 实例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哈尔乌素露天矿防洪工程方案及溃坝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地形、水文条件对安全开采的影响分析 |
2.1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建设规划 |
2.2 自然条件因素及影响分析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流域概况 |
2.2.3 气象特性 |
2.2.4 泥沙 |
2.2.5 土壤、植被 |
2.2.6 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现状 |
2.3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因素及影响分析 |
2.3.1 地质构造及地震 |
2.3.2 水文地质 |
3 哈尔乌素露天矿防洪工程方案研究 |
3.1 哈尔乌素露天矿拉钩方案及防洪需求分析 |
3.1.1 拉沟方案 |
3.1.2 拉沟方案的防洪需求分析 |
3.1.3 拉钩方案选择 |
3.2 防洪工程方案设计 |
3.2.1 拦洪坝+泵排方案 |
3.2.2 拦洪坝+排洪渠+坝系生物措施 |
3.2.3 坝系工程 |
4 哈尔乌素露天矿防洪方案决策分析 |
4.1 决策方法选择 |
4.2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4.3 层次分析法原理 |
4.4 基于多级模糊评价的防洪方案决策 |
4.4.1 防洪工程方案决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4.2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防洪工程方案决策 |
4.5 防洪方案决策分析 |
4.5.1 方案分析 |
4.5.2 坝系防洪工程方案评价 |
4.5.3 坝系防洪工程运用 |
5 坝系防洪工程溃坝风险分析 |
5.1 防洪工程系统失效模型建立 |
5.2 基于洪水过程的系统失效模式 |
5.3 哈尔乌素露天矿坝系防洪工程土石坝漫坝风险分析 |
5.3.1 漫坝事件极限状态方程 |
5.3.2 漫坝风险模型求解的“积分-一次二阶矩方法” |
5.3.3 利用漫坝风险模型求解黑岱沟主坝及支坝的漫坝风险 |
5.3.4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坝系防洪工程系统风险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防洪工程洪水成果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高土石围堰导流工程系统风险与方案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石围堰结构稳定性研究 |
1.2.2 风险分析研究 |
1.2.3 导流方案决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研究结构 |
2. 风险分析基本理论 |
2.1 导流风险研究 |
2.2 漫顶风险分析方法 |
2.3 结构风险分析方法 |
2.4 施工进度风险分析方法 |
2.5 系统风险分析方法 |
2.6 小结 |
3. 高土石围堰结构可靠性 |
3.1 高土石围堰结构安全研究现状 |
3.2 高土石围堰结构破坏类型及机理 |
3.3 高土石围堰边坡稳定 |
3.3.1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
3.3.2 考虑施工过程的强度非线性边坡稳定分析 |
3.4 高土石围堰渗流稳定 |
3.4.1 渗流分析基本原理 |
3.4.2 上游水位变化条件下堰体渗流场分析 |
3.5 案例分析 |
3.5.1 工程概况 |
3.5.2 围堰边坡稳定安全分析 |
3.5.3 围堰渗流安全分析 |
3.6 小结 |
4. 高土石围堰结构风险研究 |
4.1 围堰边坡失稳风险 |
4.1.1 影响因素分析 |
4.1.2 土石料力学参数随机模糊分析 |
4.1.3 土石料力学参数相关性处理 |
4.1.4 土石料力学参数分布类型分析 |
4.1.5 围堰边坡失稳综合风险模型 |
4.2 围堰渗透破坏风险分析 |
4.2.1 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土石围堰渗透破坏模糊风险模型 |
4.3 土石围堰结构系统风险 |
4.3.1 土石围堰结构破坏故障树 |
4.3.2 基于Copula函数的土石围堰结构系统风险评估 |
4.4 实例分析 |
4.4.1 工程概况 |
4.4.2 边坡失稳风险计算 |
4.4.3 渗流破坏风险计算 |
4.4.4 结构系统风险计算 |
4.5 小结 |
5. 高土石围堰导流系统施工进度风险 |
5.1 导流工程施工进度分析 |
5.1.1 导流工程施工进度特征 |
5.1.2 施工进度不确定性 |
5.2 基于关键链的施工进度编制 |
5.3 基于关键链的施工进度风险分析模型 |
5.4 实例分析 |
5.4.1 工程概况 |
5.4.2 关键链选取 |
5.4.3 进度风险计算 |
5.5 小结 |
6. 基于模糊测度的导流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 |
6.1 导流方案决策指标分析 |
6.1.1 导流方案动态综合风险率 |
6.1.2 确定性投资估算 |
6.1.3 工期分析 |
6.1.4 导流系统失效风险损失 |
6.1.5 决策指标关联性分析 |
6.2 导流方案决策指标解耦 |
6.2.1 模糊测度理论 |
6.2.2 决策指标解耦模型 |
6.3 多属性关联的导流方案决策 |
6.3.1 Choquet积分 |
6.3.2 导流方案关联多属性决策模型 |
6.4 实例分析 |
6.4.1 工程概况 |
6.4.2 导流方案决策 |
6.4.3 计算成果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应用现状 |
1.2.2 堆石坝施工仿真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堆石坝坝型优选理论方法 |
2.1 坝型优选方法 |
2.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1.2 TOPSIS 法概述 |
2.2 比选坝型的拟定 |
2.2.1 坝型初拟 |
2.2.2 比选坝型设计方案 |
2.3 坝型优选模型 |
2.3.1 坝型优选影响因素的分析 |
2.3.2 坝型优选模型的建立 |
2.4 应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坝型优选模型 |
2.4.1 坝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2.4.2 坝型方案指标特征向量确立 |
2.4.3 方案综合权重计算 |
2.5 应用 TOPSIS 法求解坝型优选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全过程仿真建模理论与方法 |
3.1 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特点与基本流程 |
3.1.1 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机械设备 |
3.1.2 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工艺 |
3.1.3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
3.1.4 特殊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
3.1.5 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主要特征总结 |
3.2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系统分解协调与机理描述 |
3.2.1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系统的影响因素 |
3.2.2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系统分解协调 |
3.2.3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系统机理描述 |
3.3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基本原理 |
3.3.1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策略 |
3.3.2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模型 |
3.3.3 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工序作业时间分析 |
3.4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数学建模 |
3.4.1 目标函数 |
3.4.2 施工主要约束条件列举 |
3.5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流程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基于 Unity3d 的施工总布置交互式虚拟仿真 |
4.1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场地总布置系统分析 |
4.2 基于 3ds Max 施工场地总布置三维可视化建模 |
4.2.1 三维可视化实现关键技术 |
4.2.2 三维可视化过程 |
4.2.3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场地总布置三维可视化建模 |
4.3 网络环境下基于 Unity3d 引擎的交互式虚拟仿真 |
4.3.1 Unity3d 引擎主要特点 |
4.3.2 Unity3d 引擎技术 |
4.3.3 基于 Unity3D 的网络三维可视化系统工作流程 |
4.3.4 交互式虚拟仿真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实现框架 |
4.3.5 工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系统的研发与工程应用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2 工程应用 |
5.2.1 实例工程简介 |
5.2.2 上坝道路的布置 |
5.2.3 仿真参数的选取 |
5.2.4 仿真计算的成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内外土石坝除险加固及防渗方案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多目标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3.3 目前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石坝病害及防渗处理技术系统分析 |
2.1 土石坝病害概述 |
2.2 国内外现行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分析 |
2.3 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方案初选 |
2.3.1 坝基防渗加固技术选择 |
2.3.2 坝体防渗加固技术选择 |
2.3.3 涵管结合部位防渗加固技术选择 |
第三章 多目标决策理论与方法 |
3.1 多目标决策理论方法概述 |
3.2 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及步骤 |
3.2.1 灰色理论简述 |
3.2.2 灰色关联分析 |
3.2.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 |
3.3 层次分析法决策原理及步骤 |
3.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
3.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四章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及决策模型建立 |
4.1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 |
4.1.1 成本指标 |
4.1.2 质量指标 |
4.1.3 工期指标 |
4.1.4 施工安全指标 |
4.1.5 施工难易程度指标 |
4.1.6 环境影响程度指标 |
4.2 多目标决策模型 |
4.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多目标决策 |
第五章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多目标决策实例分析 |
5.1 除险加固防渗项目工程概况 |
5.1.1 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2 高原水库安全鉴定结论 |
5.2 初选防渗方案 |
5.3 土石坝水库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 |
5.4 与原定方案对比和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土石坝安全评价理论方法与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
2.1 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1 综合评价的定义 |
2.1.2 水库大坝综合评价要素 |
2.1.3 大坝安全评价的一般过程 |
2.2 评价工作特点及遵循原则 |
2.2.1 安全评价的特点 |
2.2.2 评价工作遵循原则 |
2.3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体系的建立 |
2.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3.2 评价体系的建立 |
2.4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方法研究 |
2.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2.4.2 常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综合评价基础理论与方法 |
3.1 模糊数学 |
3.1.1 模糊数学产生背景和发展 |
3.1.2 模糊数学的基本要素 |
3.2 模糊综合评判 |
3.2.1 确定因素集 |
3.2.2 确定权重集 |
3.2.3 确立评价集 |
3.2.4 单因素模糊评判 |
3.2.5 模糊综合评判 |
3.2.6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3.3.3 层次分析法求体系权重 |
3.4 熵值法对权重值的改进 |
3.4.1 熵的基本原理 |
3.4.2 结合熵模型的专家自身权重计算 |
3.4.3 评价指标的融合权重 |
3.4.4 熵值法对AHP的改进 |
3.5 本章小结 |
4 土石坝安全评价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1 系统设计目标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开发工具与环境 |
4.2.1 系统开发工具 |
4.2.2 开发环境 |
4.3 系统结构设计 |
4.3.1 结构设计 |
4.3.2 系统登录 |
4.3.3 界面设计 |
4.4 系统功能介绍 |
4.4.1 用户管理 |
4.4.2 评价标准 |
4.4.3 权重模拟 |
4.4.4 模糊评价 |
4.4.5 改进措施 |
4.4.6 辅助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某水库大坝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大坝安全状况评价集 |
5.3 安全度评价原则 |
5.3.1 工程质量评价准则 |
5.3.2 运行管理评价准则 |
5.3.3 防洪标准评价准则 |
5.3.4 结构安全评价准则 |
5.3.5 渗流安全评价准则 |
5.3.6 金属结构安全评价准则 |
5.4 土石坝安全度评价U |
5.4.1 工程质量评价U_1 |
5.4.2 运行管理评价U_2 |
5.4.3 防洪标准评价U_3 |
5.4.4 结构安全评价U_4 |
5.4.5 渗流安全评价U_5 |
5.4.6 金属结构安全评价U_6 |
5.5 评价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论文及参与研究项目 |
致谢 |
(9)基于灰理论的土石坝安全监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2.1 大坝安全监控技术与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问题的提出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土石坝安全监控模型及灰理论基础 |
2.1 土石坝观测资料分析 |
2.1.1 土石坝渗流观测资料分析 |
2.1.2 土石坝变形观测资料分析 |
2.2 土石坝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
2.2.1 逐步回归模型 |
2.2.2 确定性模型及混合模型 |
2.2.3 神经网络模型 |
2.2.4 灰色系统分析模型 |
2.3 灰色系统简介 |
2.3.1 灰色系统概念 |
2.3.2 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 |
2.4 灰生成 |
2.5 灰关联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
2.5.1 灰关联分析的基本理论 |
2.5.2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简介 |
3 大坝安全监测中的灰色预测模型 |
3.1 传统的GM(1,1)模型 |
3.2 GM(1,1)模型的改进 |
3.2.1 对初始序列光滑度的改进 |
3.2.2 背景值的改进 |
3.2.3 对初值的改进 |
3.3 模型精度检验 |
3.4 改进的GM(1,1)模型在大坝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
3.5 小结 |
4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 |
4.1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4.1.1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含义 |
4.1.2 综合评价的要素 |
4.1.3 综合评价的步骤 |
4.2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的方法研究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2.2 常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1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
4.3.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
4.4 灰色聚类多指标评价模型 |
4.4.1 灰色变权聚类 |
4.4.2 灰色定权聚类 |
5 灰色-模糊组合评价法在土石坝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5.1 灰色—模糊组合模型评价步骤 |
5.2 组合模型在陆浑水库大坝实测性态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土石坝实测性态综合评价 |
5.3 灰色—模糊组合模型在棋盘山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土坝的耐久性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溃坝异常原因分析及安全评价的特殊性 |
1.2.1 溃坝异常原因分析 |
1.2.2 工程安全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
1.3 国内外安全评价发展现状综述 |
1.3.1 土坝耐久性评价发展现状 |
1.3.2 坝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3 渗透变形评价研究现状 |
1.3.4 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土坝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及盲数理论 |
2.1 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分类 |
2.2 工程中的不确定性特点 |
2.2.1 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 |
2.2.2 孔隙水压力的多样性 |
2.2.3 计算模型的不确定性 |
2.2.4 几何尺寸的不确定性 |
2.2.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 |
2.2.6 计算方法的不确定性 |
2.3 土坝不确定性的计算和评价方法 |
2.4 盲信息和盲数理论 |
2.4.1 盲信息理论的应用现状 |
2.4.2 土坝安全评价中的盲信息分析 |
2.4.3 盲数理论 |
2.5 小结 |
3 溃坝原因分析及土坝病害调查 |
3.1 中国土石坝发展概述 |
3.1.1 大坝的建设历程 |
3.1.2 水库的安全管理发展 |
3.2 溃坝原因分析 |
3.2.1 国内外溃坝情况概况 |
3.2.2 中国大坝溃坝规律及原因分析 |
3.3 山东省水库溃坝情况 |
3.4 山东省土坝的病害现状调查分析 |
3.5 小结 |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坝耐久性评价体系研究 |
4.1 现有的评价方法及特点 |
4.1.1 现有的评价方法 |
4.1.2 现有方法的特点 |
4.2 土坝耐久性的表示方法 |
4.2.1 土坝老化的特点 |
4.2.2 耐久性的表示 |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及评价原则 |
4.3.1 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4.3.2 评价模型建立的原则 |
4.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4.4.2 评语集的确定 |
4.4.3 权重的确定方法和原则 |
4.5 主要的评价指标标准 |
4.5.1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4.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6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4.7 耐久性评价值的确定 |
4.8 工程实例 |
4.8.1 工程概况 |
4.8.2 东坝结构体老化指标检测评价 |
4.8.3 综合评价 |
4.9 小结 |
5 基于有限元的土坝边坡稳定性盲数可靠度分析 |
5.1 影响土坝坝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
5.2 稳定计算的理论基础 |
5.2.1 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 |
5.2.2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
5.2.3 土坝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方法 |
5.2.4 基于有限元的极限平衡法基本原理 |
5.3 计算方法的思路和步骤 |
5.4 吸力内摩擦角的确定方法 |
5.4.1 φ~b的试验确定方法 |
5.4.2 影响φ~b的主要因素 |
5.4.3 神经网络在φ~b预测中的应用 |
5.5 抗剪强度参数的统计分析 |
5.5.1 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
5.5.2 粘性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
5.5.3 指标相关性转化计算 |
5.6 土坝稳定的确定性分析计算 |
5.6.1 基本资料 |
5.6.2 水位骤降渗流计算 |
5.6.3 水位降落时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 |
5.6.4 基质吸力对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 |
5.6.5 基于有限元的极限平衡法与极限平衡法比较 |
5.7 土坝稳定的可靠度分析 |
5.7.1 可靠度计算 |
5.7.2 抗剪强度的变异系数对于可靠度p的影响 |
5.7.3 C、tgφ的相关系数对可靠度β的影响 |
5.8 小结 |
6 土坝渗透稳定性的盲数可信度评价分析 |
6.1 概述 |
6.2 渗透稳定的盲数可信度模型 |
6.3 渗透坡降值的计算方法 |
6.3.1 渗流模型实验法 |
6.3.2 计算分析法 |
6.3.3 原位观测法 |
6.3.4渗透坡降值的盲数表达 |
6.4 临界坡降值的确定 |
6.4.1 流土临界坡降的计算方法 |
6.4.2 管涌临界坡降的确定方法 |
6.5 工程应用 |
6.5.1 工程概况 |
6.5.2 渗流观测资料分析 |
6.5.3 水平渗透稳定性分析 |
6.5.4 垂直渗透稳定判断 |
6.5.5 有限元渗流计算分析 |
6.6 结论 |
7 土坝的耐久性及坝前浑水淤积防渗可行性研究 |
7.1 概况 |
7.2 国内外主要的土坝防渗措施 |
7.2.1 坝体常见防渗透破坏类型 |
7.2.2 渗透破坏控制措施 |
7.2.3 防渗措施的耐久性分析 |
7.3 浑水防渗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
7.3.1 浑水防渗的提出 |
7.3.2 浑水淤积层防渗的特点 |
7.3.3 浑水入渗理论 |
7.4 黄河浑水的泥沙特性 |
7.4.1 含沙量的分布特性 |
7.4.2 泥沙的特性 |
7.4.3 淤积层的渗透性 |
7.5 浑水渗流室内试验 |
7.6 工程应用 |
7.6.1 工程概况 |
7.6.2 引浑水设计 |
7.6.3 淤积层防渗效果评价 |
7.7 结论 |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多级工程模糊优选在土石坝溢洪道选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土石坝病险识别及溃坝风险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马婧.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2]基于模糊优选理论的乔山水电站挡水建筑物选型评价[D]. 张羽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3]土坝工程风险决策分析研究[D]. 罗志雄. 扬州大学, 2016(02)
- [4]哈尔乌素露天矿防洪工程方案及溃坝风险研究[D]. 杨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 [5]高土石围堰导流工程系统风险与方案决策[D]. 罗立哲. 武汉大学, 2013(07)
- [6]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仿真理论与应用研究[D]. 陈永兴. 天津大学, 2012(03)
- [7]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D]. 赵杰.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
- [8]土石坝安全评价理论方法与系统开发研究[D]. 胡云鹤. 郑州大学, 2011(04)
- [9]基于灰理论的土石坝安全监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 乔小琴. 郑州大学, 2010(06)
- [10]土坝的耐久性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许尚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