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

健脾益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

一、健脾补肾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黄正慧[2](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李尚点[3](2021)在《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慢性肝病除常见消化系统临床表现外,亦可出现其他多系统症状,其中皮肤瘙痒是皮肤表现中的常见症状之一。目前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的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经提出潜在的致痒因子包括:胆盐、组胺、内源性阿片物质等;临床观察到徐春军教授基于从血论治理论应用中药汤药口服治疗,也可以对皮肤瘙痒症状起到缓解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相关统计分析,以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的有效性,以及肝病患者瘙痒的发生与否、严重程度,与不同性别、年龄、病因、疾病进程等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种疾病及此后进行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临床观察性研究,根据2020全年门诊就诊患者的病例记录,筛选相关信息,统计分析瘙痒症状在慢性肝病群体中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分层的群体之间,是否存在皮肤瘙痒发生与否的差异性。并收集北京中医医院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患者的一般资料、中西医诊断、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等信息,统计分析中药治疗有效率。研究结果:1.对2020年门诊病例记录进行筛选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年徐春军教授门诊诊治慢性肝病患者共324人-1188诊次,其中合并皮肤瘙痒症状64人-199诊次,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总体发生率为19.75%。2.在各因素分层的统计数据中,女性患者瘙痒发生率(24.82%)显着高于男性患者(16.04%)、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瘙痒发生率(59.09%)显着高于其他病因患者、肝硬化阶段患者瘙痒发生率(28.57%)显着高于肝癌患者(1 1.3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青中年患者,秋季皮肤瘙痒发生率略高于其他季节,但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不具有显着性。3.临床观察部分共收集38例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病例,其中按性别划分为男性15例、女性23例;按不同年龄层划分为青年患者12例、中年患者26例。治疗前瘙痒程度评分按照性别、年龄、诊断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着(P>0.05)。4.38例病例治疗前瘙痒评分3.92±1.73,治疗后瘙痒评分为1.42±1.77,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显着(P<0.05)。总体38例病例中有33例瘙痒评分降低,计算治疗有效率为86.84%。结论:1.皮肤瘙痒是慢性肝病常见症状,其中以女性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硬化患者多见。2.中医药治疗治疗慢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在症状改善方面疗效显着。

罗常春[4](2020)在《加味大黄蟅虫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大黄蟅虫丸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的干预情况,并评价该方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60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大黄蟅虫丸,每天2次,每次9g,60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观察一般体检项目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不良反应事件等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为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方面比较:治疗后两组症候总积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候总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TBIL、ALT、AST、ALP、TBA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GGT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ALB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GGT、ALB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体检项目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良好。结论:使用加味大黄蟅虫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患者肝功能,较于单用西药口服,治疗效果更优,且临床用药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黄祎[5](2019)在《滋水涵木利胆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评价和免疫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滋水涵木利胆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滋水涵木利胆方对PB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IL-21、IL-23、TGF-β、Act1)水平和IL-17/Act1/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RAF6、NF-κBp65、IκBα表达的影响,探讨滋水涵木利胆方治疗PBC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滋水涵木利胆方治疗PBC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76例肝肾阴虚型PB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滋水涵木利胆方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24周,对照组仅接受UDCA治疗24周。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2种治疗方案24周的临床治疗,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免疫球蛋白M(Ig M)、血清总胆固醇(TC)、肝纤维化血清学等指标的变化趋势。2.实验研究部分:入组的PBC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空腹抽血,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比率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IL-6、IL-17、IL-21、IL-23、TGF-β1和Act1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外周血TRAF6、NF-κBp65、IκBα蛋白表达,同时与正常健康组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分析免疫指标与中医证候积分、GGT和ALP以及免疫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PBC患者治疗前、后Th17细胞表达、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IL-17/Act1/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以初步探讨滋水涵木利胆方治疗PBC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临床有效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4周后,FAS集分析:试验组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为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FAS集与PPS集分析结果一致。(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4周后,组内对比均较治疗前积分明显下降;组间对比,试验组较对照组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S集(P=0.014)。FAS集与PPS集分析结果一致。(3)生化指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患者的四个时间点(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16周、24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治疗24周后,试验组ALP、GGT、AL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AS集(P=0.000,P=0.001,P=0.036)。FAS集与PPS集分析结果一致。(4)肝纤维化指标对比:治疗2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HA、CI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06),FAS集与PPS集分析结果一致。(5)TC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四个时间点(0周、8周、16周、24周)呈渐进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组间对比,试验组T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FAS集与PPS集分析结果一致。(6)Ig M对比:治疗2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Ig M水平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FAS集与PPS集分析结果一致。2.实验研究结果(1)PBC患者与健康组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比率对比:PBC患者的Th17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比率明显高于健康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h17细胞表达比率与中医证候积分、GGT、ALP没有显着相关性。(2)PBC患者与健康组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对比:PBC患者细胞因子IL-17、IL-6、IL-21、IL-2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PBC患者血清中IL-6、IL-17、IL-21水平与中医证候积分有相关性(P<0.05),IL-17、IL-6、IL-21水平分别与PBC患者GG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IL-17、IL-21水平分别与PBC患者AL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Th17细胞表达比率与IL-17、IL-6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3)PBC患者与健康组外周血IL-17/Act1/NF-κB信号通路主要成员对比:与健康组比较,PBC患者Act1水平升高,TRAF6、NF-κB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IκBα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RAF6与NF-κBp65、Act1、IL-6、IL-17、IL-21呈正相关(P<0.05);NF-κBp65与TRAF6、Act1、IL-6、IL-17、IL-21呈正相关(P<0.05);IκBα与NF-κBp65、IL-6、IL-17、IL-21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周后组间对比,试验组PBC患者较对照组Th17细胞表达比率下降更为明显(P=0.038),试验组PBC患者较对照组IL-6、Act1、IL-17水平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5,P=0.037),试验组TRAF6、NF-κBp65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0;P=0.009),IκBα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滋水涵木利胆方联合UDCA与单用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肾阴虚型患者比较,临床疗效更有优势。2.PB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比率及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IL-21,IL-2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TGF-β1明显低于健康组。PBC患者的症状可能与IL-6、IL-17、IL-21水平相关,IL-17、IL-6、IL-21与PBC患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纤维化形成和进展可能关系更密切。IL-6、IL-17、IL-21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与这些细胞因子的反馈调节有关。3.本研究通过检测PBC患者和健康组外周血Act1、TRAF6、NF-κBp65、IκBα的表达,证明IL-17/Act1/NF-κB信号通路在PBC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4.滋水涵木利胆方可能通过下调IL-6,减少其与TGF-β1的协同作用,抑制Th17细胞的转化和过表达,从而减少Th17相关细胞因子尤其是IL-17的分泌,减弱IL-17/Act1/NF-κB信号传导,最终减轻下游炎症反应的发生。同时,滋水涵木利胆方也可能通过促进IκBα蛋白的合成,重新抑制NF-κB的活性,促进其形成自发负反馈环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及胆汁淤积。

陈邵霞[6](2019)在《加味逍遥散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联合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acid,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对2016至2018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医院、潍坊市中医院及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门诊的45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进行观察分析,采用开放性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逍遥散常规治疗。观察24周后,根据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生化学、肝纤四项、免疫学、安全性的各项指标变化,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反应率:生化指标的总反应率试验组为56.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00%。2.血清生化学指标: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血清生化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指标的改善,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血清白蛋白(ALB)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对比:治疗后试验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55.00%,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4.肝纤四项指标:治疗后两组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Ⅳ-c)均有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无统计学差异。5.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试验组有1例轻微恶心,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对照组有1例患者轻微头晕,可自行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加味逍遥散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2.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存在明显的优效性和安全性。3.说明肝郁脾虚是PBC的主要病机之一,疏肝解郁为治疗PBC的有效治法之一。

徐黎[7](2019)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风险证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通过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人口生物学指标、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初步探索PBC熊去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 acid,UDCA)应答不佳的中医证型分布,筛选PBC应答不佳核心证型及相关风险因素,为PBC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院、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普陀区中心医院、龙华医院6家单位住院部以及门诊就诊PBC患者301例。根据PBC中西医诊断标准,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2018年英国胃肠学会UDCA应答标准将患者分为UDCA应答组(201例)和应答不佳组(100例),分别记录患者人口生物学指标、血清学资料,中医证型等,收集资料后进行整理分析,并分别比较UDCA应答组与应答不佳组差异,进一步探讨PBC应答不佳的风险因素和风险证型。结果:1.UDCA应答组与应答不佳组临床特点分析:1.1血清学指标1)应答不佳组患者ALP、γ-GT、白蛋白、球蛋白、AST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LT、TBIL、DBIL、RBC、WBC、HB、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BC应答不佳危险因素为基线ALP水平、肝胆湿热证、痰瘀阻络证。(P<0.05)1.2中医证型分布在应答不佳组中,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肝胆湿热证32例(32.0%),寒湿内停证13例(13.0%),肝肾阴虚10例(10.0%),瘀热互结证10例(10.0%),痰瘀阻络证21例(21.0%),气阴两虚14例(14.0%)。应答不佳组中肝胆湿热证占比最大,其次是痰瘀阻络证,应答组寒湿内停证占比最大,其次为肝肾阴虚证,经卡方检验,两组间中医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BC应答不佳各中医证型生化学特点PBC应答不佳的患者的6种证型中,与肝胆湿热证、寒湿内停证、痰瘀组络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相比,瘀热互结证PLT水平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其他证型相比,辩证为肝胆湿热证的应答不佳的PBC患者基线ALP、基线AST、基线TBil、基线TBA中位数最高(P<0.05)、基线ALB中位数最低(P<0.05)。2.1应答不佳相关因素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P、肝胆湿热证、痰瘀阻络证为UDCA不应答危险因素(P<0.05)。结论:(1)在中医证型分布方面,肝胆湿热证、痰瘀阻络证在UDCA应答不佳的患者分布频率更高。(2)在PBC患者中,基线ALP水平的上升以及出现肝胆湿热证、痰瘀阻络证是PBC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风险因素。

石友权[8](2019)在《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PBC提供新的方法和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将符合本研究中西医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在中医临床证侯和肝功能指标方面的变化,所得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疗效。结果:1.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在中医证侯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改善神疲乏力、身黄目黄、胁肋胀痛、胸腹胀闷、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改善皮肤瘙痒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4.在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改善ALP、ALT、AST、TBIL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但两组对于患者GGT、TBA的改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不适和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一兰[9](2018)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研究主要观察应用熊去氧胆酸与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经过初诊时、3个月及6个月的治疗,通过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的前后比较,对其中医证候积分、症状体征、肝功能、B超、舌象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与评估。2为中医中药益气解毒通络方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方面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东直门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的共32例PBC患者。严格按照本研究设置的入选标准进行收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6例采用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分别观察患者初诊时、治疗3个月时、治疗6个月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肝功能变化、B超改变情况、舌象变化及记录不良事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临床观察表明,对照组16例,其中显效0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显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31%。治疗组16例,其中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100%。治疗3个月、6个月后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有差异,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主要症状体征:治疗3个月、6个月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均能降低患者的症状体征,且部分症状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化验指标:治疗3个月、6个月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化验指标,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B超: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B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B超无变化,可能与治疗时间短及样本量少有关。(5)主要不良事件: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排便异常,1例伴有头晕,立即对3例患者行心电图、血常规、二便常规及血压等基础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指标。(6)舌象:舌苔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舌苔由黄厚腻为主转向薄黄腻及薄白腻为主,对照组改善不明显,说明服用中药后患者湿热毒邪得到一定改善。治疗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舌质由暗红转为淡红,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说明服用中药后湿热之邪得以改善。结论:通过本试验证实,熊去氧胆酸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在中医证候、症状体征、肝功指标、改善舌象方面有确切疗效,优于熊去氧胆酸组,在B超方面与熊去氧胆酸组无差别。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健脾补肾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补肾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2 FXR和脂质代谢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2)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一线治疗
        1.2 二线治疗
        1.3 对症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标准治疗
        1.2 替代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4.3 PBC患者病情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合并症情况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AIH与女性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4.3 AIH患者病情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性肝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瘙痒发生率回顾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一) 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4)加味大黄蟅虫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现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西医诊断
        1.5 西医治疗进展
    2.传统医学研究
        2.1 病名
        2.2 病因
        2.3 病机
    3.大黄蟅虫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观察病例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判断标准
        1.8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症候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化验指标的变化
        2.4 安全性观测
    3.讨论
        3.1 疗效分析
        3.2 加味大黄蛰虫丸组方分析
结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观察表
附录二:文献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5)滋水涵木利胆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评价和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研究路线图
第一章 滋水涵木利胆方治疗PBC患者的疗效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病依据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剔除)标准
        3.5 受试者退出试验条件
        3.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3.7 不良事件观察
    4 研究方法
        4.1 随机方法
        4.2 治疗措施
        4.3 主要观察项目
        4.4 .安全性观察
        4.5 .主要检测指标
        4.6 疗效评定
        4.7 样本量估算
        4.8 .统计方法
    5.研究相关伦理学及知情同意书
        5.1 伦理审查
        5.2 知情同意书
    6.结果
        6.1 基线资料分析
        6.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对比
        6.4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6.5 服药依从性评价
第二章 滋水涵木利胆方对PBC患者免疫调控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样本量
    3 治疗方案
    4 实验设计
    5.标本采集
    6.实验方法
        6.1 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表达比率
        6.2 ELISA检测IL-6、IL-17、IL-21、IL-23、TGF-β1、Act1
        6.3 Western Blot检测TRAF-6、NF-κBp65、IκBα蛋白表达
    7.统计方法
    8.结果
        8.1 基线分析
        8.2 .PBC患者Th17细胞表达比率及治疗前后变化对比
        8.3 .PBC患者血清IL-6、IL-17、IL-21、IL-23、TGF-β1和Act1 水平及治疗前后变化对比
        8.4 PBC患者TRAF6、NF-κBp65、IκBɑ蛋白表达及治疗前后变化对比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
        1.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
        1.2 诊断要点
        1.3 治疗进展
    2.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辩证论治和主方加减治疗
    3.滋水涵木利胆方的理论依据
        3.1 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处方来源及组方特点
        3.3 组方主要药味现代药理学研究
    4.滋水涵木利胆方治疗PBC临床疗效评价
        4.1 滋水涵木利胆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分析
        4.2 滋水涵木利胆方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4.3 滋水涵木利胆方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疗效分析
        4.4 滋水涵木利胆方改善患者IgM、TC指标的疗效分析
    5.本研究所选免疫指标的依据
        5.1 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PBC
        5.2 IL-17/Act1/NF-κB信号通路与PBC
    6.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PBC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7.IL-17/Act1/NF-κB信号通路相关成员在PB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8.滋水涵木利胆方在PBC患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8.1 滋水涵木利胆方对PBC患者Th17细胞表达比率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8.2 滋水涵木利胆方对PBC患者IL-17/Act1/NF-κB信号通路主要成员的影响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和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综述一: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当今名中医论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思路解析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四:部分研究资料展示

(6)加味逍遥散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观察
        4.2 疗效性观测
        4.3 血清生化学指标
        4.4 肝纤四项
        4.5 免疫学指标
        4.6 疗效评定标准
    5 结果
        5.1 基本情况
        5.2 总体疗效对比
        5.3 血清生化学指标
        5.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6 肝纤四项
        5.7 免疫学指标对比
        5.8 安全性对比
讨论
    1 相关概念
    2 现代医学对PBC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诊断
        2.3 临床表现
        2.4 治疗
    3 祖国医学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
        3.1 关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现代中医关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治法方药
    4 应用加味逍遥散的理论基础
        4.1 加味逍遥散的机理
        4.2 加味逍遥散方解
        4.3 加味逍遥散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5 加味逍遥散联合UDCA治疗PBC疗效分析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西医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风险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UDCA应答不佳的PBC中医证型分布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分组标准
    3.研究方法
        3.1 问卷制定方法
        3.2 问卷采集方法
        3.3 质量控制及保证
    4.数据录入与处理
        4.1 数据录入方法
        4.2 数据统计方法
    5.结果
        5.1 UDCA应答与应答不佳的PBC人口学资料分布
        5.2 一般人口生物学指标分析
        5.3 应答组与应答不佳组血清学指标分析
        5.4 PBC应答不佳各证型生化学特点
    6 讨论
        6.1 传统医学对于预后不良PBC患者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特点的认识
        6.2 导师对于UDCA应答不佳PBC患者的诊治认识
        6.3 中医证型分布在UDCA应答不佳患者中的分布特点
        6.4 应答不佳的PBC血清学差异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证型的UDCA应答不佳PBC患者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同第一部分(2.1)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同第一部分2.3
        2.4 排除标准:同第一部分2.4
        2.5 分组标准:同第一部分2.5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制定方法:(同第一部分3.1)
        3.2 问卷采集方法:(同第一部分3.2)
        3.3 质量控制及保证(同第一部分3.3)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6.1 对于UDCA应答不佳PBC患者风险因素的现代研究
        6.2 当前中医研究对于UDCA应答不佳PBC患者的风险因素讨论
        6.3 中医证型分布在UDCA应答不佳患者中的协同因素
        6.4 局限性
        6.5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PBC预后不良因素文献分析
        综述:现代医学对PBC预后不良因素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素研究临床资料收集量表
        一般资料
        中医症状积分表
        实验室检查

(8)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PBC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PB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
        1.3 PBC的诊断
        1.4 PBC的治疗
    2 古代中医对于PBC的认识
        2.1 对于病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治疗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于PBC的认识
        3.1 对于病因病机认识及辩证分型
        3.2 对于PBC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病例资料及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程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和分析
        4.1 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治疗后疗效比较
        4.3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清热利湿化瘀法的理论基础
    2 清热利湿化瘀法的现代药理研究
        2.1 茵陈蒿汤的研究
        2.2 组方分析
    3 疗效与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9)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中医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
    1 古代文献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名和病因病机的探讨
    2 现代中医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3 治法方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研究进展
    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流行病学和自然病史
    2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
    3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4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
    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
    6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
    7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预后及转归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1 样本及标准
        2 治疗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疗效比较
    讨论
        1 络病学说的理论源流
        2 益气解毒通络方的形成
        3 益气解毒通络方用药概述
        4 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健脾补肾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徐春军教授从血论治慢性肝病伴皮肤瘙痒临床观察[D]. 李尚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加味大黄蟅虫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D]. 罗常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滋水涵木利胆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评价和免疫机制研究[D]. 黄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6]加味逍遥散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邵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风险证候分析[D]. 徐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清热利湿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疗效观察[D]. 石友权.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观察[D]. 陈一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健脾益肾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