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MP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与实现

IGMP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与实现

一、IGMP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1](2020)在《SDN可控组播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的大范围普及,网络终端的接入数量爆炸式增长,网络业务也更加多元化,对传统网络的组播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简称SDN)解耦了网络的控制和转发功能,提出可编程化的新型网络架构,为组播业务的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现今对于SDN组播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单域组播路由算法的改进上,在多域协同的SDN环境下,设计并实现符合目前组播服务需求的完整可控组播机制,还缺少相关研究。本文以此为契机,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多域SDN网络环境的可控组播机制。本文研究了目前SDN组播路由算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探讨SDN组播路由算法相对于IP组播的改进方向和方法,设计并实现了服务驱动组播路由算法用以计算组播树。继而从可控组播路由机制的整体需求出发,围绕组播可控性,从组播机制的角度设计了组播管理功能模块控制组播路由,实现了组播路由表的结构及组播管理方法;从组播源角度设计了组播注册功能模块控制组播路由,实现了对于组播注册报文的处理;从组播用户角度设计了服务需求处理功能模块控制组播路由,实现了接收组播用户的指令并处理用户服务需求的功能。另外,设计并实现了成员报文处理功能模块和组播路由计算模块以支持组播功能的完整性。明确了各个组播功能模块涉及到的通信协议和报文格式,确定了多域网络扩展方案。最后,使用虚拟机和SDN仿真平台对该组播机制进行仿真,利用iperf性能仿真测试工具,结合控制器和仿真平台提供的虚拟界面,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设计端到端时延和路由收敛速度的测量方案,在组播运行过程中收集数据并加以整理对比。结果表明,SDN可控组播机制在功能上的表现符合设计需求;服务需求的功能影响了组播机制在性能上的表现,与用最短路径算法的SDN组播路由相比,本文提出的SDN可控组播机制的时延和路由收敛速度上的表现有一定差距。

孙昊[2](2019)在《基于BIER技术的SDN组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网络架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来适应当今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基于网络架构的突破是大势所趋,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应运而生。传统网络中由于设备兼容性等问题,现有组播技术不能很好地支撑业务运行和部署,在SDN架构中实现基于组播通信的业务势在必行。本文根据SDN自身统一控制的特性,结合BIER(Bit Indexed Explicit Replication,位索引显式复制)技术,设计并实现SDN网络架构中的组播应用(Application,APP)。首先,对面向SDN的组播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当下组播通信技术的局限性,指出设计基于SDN网络架构的组播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简要介绍本文工作涉及的组播、BIER等相关技术。然后通过需求分析,引入BIER技术扩展性高、收敛迅速和适用性强等特性,给出基于BIER的SDN组播应用的设计方案。该应用主要是通过构建SDN控制器组件的形式内嵌于控制器中进行开发,省去在应用层进行上层应用的开发后再调用北向接口进行信息交互这一环节。该组播应用能识别和解析组播报文,根据解析出来的组成员信息判断报文类型,在组成员表中进行相应的组成员加入退出操作,并且通过开发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功能来进行特定组成员信息的查询,实现存储的组成员信息可视化。该应用的实现包括4个功能模块,即组播组管理协议的解析、组播组成员的管理、BIER通信以及RPC组成员记录调用。本文对应用进行构造和实现,并把这些功能集成到SDN控制器OpenDaylight中,使之成为组播控制器,可以针对组播组通信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相应的处理。该应用引入BIER技术后,在组播报文转发过程中不需要网络中间节点的组播转发表和组播协议,通过交换组播源和接收者的信息就可以进行组播通信。而在基于SDN的组播通信中引入BIER技术,在组播流量转发所需要的准确性和通信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选定Java作为底层语言,采用基于OpenDaylight控制器内部组件开发的方式来实现组播应用的各项功能。通过Mininet仿真软件搭建模拟网络,采用所设计的应用进行组播通信,并使用Iperf、VLC播放器等工具逐一测试其各项功能。仿真实验数据表明,本文设计的组播应用可以对网络中的组播协议包进行解析和转发,同时能根据组播组成员的变化进行相应处理并提供关键字查询服务,本文基于BIER设计的SDN组播应用有效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戴祥[3](2019)在《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3918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万物互联的时代,以太网技术发展迅猛,组播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被使用,随之产生了大量的组播网络性能测试需求。因此,设计一款精度高、稳定性好、可拓展的网络性能测试仪并实现组播性能测试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完成了网络性能测试仪中组播测试国际标准RFC3918的设计与实现。首先,介绍了以太网网络协议、组播技术以及RFC3918标准;其次,根据国内发展现状分析了国产网络性能测试仪的功能需求与性能指标,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位机软件UI+嵌入式处理器PowerPC+高性能逻辑器件FPGA的新型网络性能测试系统架构,着重阐述了上位机软件方案及其功能插件化的实现机制;然后,基于该架构对RFC3918标准的测试流程与软件方案进行设计,并通过Python语言进行实现;最后,通过参考某商用测试仪,对所实现的网络性能测试仪RFC3918功能进行测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网络性能测试仪方案与插件管理机制切实可行,所实现的RFC3918功能精度达到设计目标,稳定性良好,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熊峰[4](2018)在《WiFi Mesh融合网络组播传输优化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WiFi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因其使用便捷和传输速度快,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WiFi Mesh网络是一种结合WiFi技术的无线网状网,相比传统WLAN网络,有着覆盖范围广、组网便利和结构灵活等优势,正成为当下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重点。因此,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针对WiFi Mesh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优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当前,WiFi Mesh网络只能使用无线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但无线链路相比有线链路存在易受干扰和传输带宽较低等不足。同时,在视频流传输等日常家庭生活的场景中,组播传输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组播数据在WiFi Mesh网络默认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输,有着传输开销大和传输性能较低等不足。因此,基于上诉WiFi Mesh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现有不足,本文提出WiFi Mesh网络融合有线网络方案,在提升网络传输带宽的同时还将有效保证传输的稳定性。同时,本文还针对WiFi Mesh网络中的组播传输,提出一种组播数据转换为到组播组成员的单播的传输优化方案,在减少传输开销的同时提升网络整体传输性能。本文首先研究并提出在现有WiFi Mesh网络中无缝融合有线网络方案,给出方案整体设计思路以及关键技术,同时在方案中对有线链路中的Metric计算公式进行了优化,以改进路由发现过程中的网络节点之间的负载平衡性,提升网络性能。随后,本文针对组播传输在WiFi Mesh网络内的现有不足,提出WiFi Mesh网络内组播转单播的传输优化方案,给出方案的设计思路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同时在方案中提出零拷贝和消除重复报文的优化策略,并且还研究设计出多根节点网络中根节点的选择策略,以提升网络中多个根节点之间的负载均衡效果。最后,本文对所研究的方案进行了实现和测试。在测试中验证了融合有线网络方案及组播转单播方案工作的正确性并展示了本文方案在传输性能及传输稳定性上的提升效果。

高强[5](2017)在《基于SDN的动态多播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互联网的形态和业务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底层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能会根据使用者的弹性需求而动态地改变;2)网络内移动终端规模爆发式增长;3)流媒体成为网络流量的主要贡献者;4)视频点播、在线会话等与流媒体相关的分布式应用成为一类重要的网络服务。这一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底层网络及终端设备的动态化,网络流量的媒体化,以及信息生产者的多元化。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下需要有一种高效的通信方式为分布式应用提供有力地支撑。单播、广播、多播是互联网内三类主要的通信方式。与单播和广播相比,多播是用以支撑这类应用的理想手段。它不需要像单播一样在多方通信的参与者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因此减少了带宽资源的占用;它也不需要像广播一样通过泛洪的形式向网络的所有分支发送大量数据包,因此有效减少了网络内无效数据包的数量,缓解了网络冲突。可见,多播通信在当前新的网络发展趋势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多播通信是在多播框架的支撑下实现的,多播框架起到了管理多播组和执行多播路由算法的作用。然而,在经典IP网络架构下,现存的多播框架在设计之初就具有通用性和独占性。其缺省的多播路由算法没有为底层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动态性做出特别的优化,同时客制化的多播路由算法也无法被部署于该框架上。因此,现存的多播框架无法满足各种应用程序对多播通信的不同Qo S需求。不仅如此,目前所广泛采用的PIM、CBT等多播协议都基于汇集点建立多播树,这有可能引起数据包在汇集点附近产生拥塞,同时也引入了“最优汇集点选择”的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向网络内部署一个额外的多播框架,然后将面向动态多播的路由算法或面向其他Qo S需求的多播路由算法部署在这个多播框架上。然而,由于在多播通信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其扩展性和灵活性,因此当网络内存在两个多播框架时,它们之间将会产生严重的冲突。为了向网络内部署客制化的路由算法,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应用层多播框架,通过应用层协议管理多播组。而现存多播框架通过网络层的IGMP协议管理多播组,两种多播框架因此彼此隔离开来从而避免了冲突。然而,正是由于应用层多播框架没有采用标准的IGMP协议管理多播组,造成过去已经开发完成的海量经典多播应用程序无法兼容于该框架。多播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不得不为每个多播路由算法开发专用的应用层协议和相应的应用层程序,这违反了软件工业的可重用原则。因此,如何向网络内部署适用于动态应用场景的多播路由算法而又保持与经典多播应用程序的兼容性成为多播研究领域内的一个待解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新兴SDN网络架构,对动态多播从物理框架、数学理论基础、路由算法、实际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SDN的插件化多播框架,该框架能够在不与现存多播框架产生干扰的情况下允许使用者向本框架内部署客制化的多播路由算法,同时又保持与经典多播应用程序的兼容性。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面向动态应用场景的非重构动态多播路由算法和可重构多播路由算法。最后,我们基于本文所提出的多播框架和算法实现了一个分布式共享内存系统,该系统证明了多播框架和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针对现存多播框架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不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DN的插件化多播框架。该多播框架能够在不与现存多播框架产生冲突的前提下使得客制化多播路由算法作用于网络。更重要的是,与应用层多播框架相比,它完全遵循标准IGMP协议实现,因此保持了与经典多播应用程序的兼容性。针对可重构多播路由算法对多播树的扰动而引起的丢包,提出了基于SDN的丢包保护机制。将链路的带宽因素引入到时变图理论内并将该理论从时间空间推广到时间空间和多播组空间,以更清晰、精确、全面地形式化描述SDN环境下的动态多播和可重构多播路由算法。针对新的网络环境下多播的高动态特性以及汇聚点对现有动态多播路由算法所带来的缺陷提出了基于任播模型的非重构多播路由算法和可重构多播路由算法。在上述四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DN的分布式共享内存。

周孟跃[6](2016)在《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接入设备多样化的持续发展,终端用户对网络移动性、安全性和多业务支持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现有以TCP/IP体系架构为基础的互联网已经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新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工作。新型互联网就是针对这一迫切需求提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网络架构和协议体系,在该体系中,单播标识通信协议和组播标识通信协议均为基础性协议标准,是其他协议的主要参考依据和基础。作为全新的网络协议,国内外目前尚未开展有关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工作,而协议一致性测试则是保证协议实现与协议内容相符合的重要方法,对新型互联网的研制、发展和推广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展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十分必要,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本文将以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标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标准和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为基础,设计实现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研究开发相配套的一致性测试系统,并完成对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测试。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单播通信与组播通信的协议研究情况和一致性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深入研究了单播标识通信协议和组播标识通信协议的内容与技术,结合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内容,设计了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流程。然后以此为基础,按照一致性测试集组织架构和设计方法详细阐述了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的设计与实现,并运用文本与形式化两种方式对测试集进行描述。随后依据设计的一致性测试集和测试需求,本文设计实现了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并对构成系统的五个模块:测试管控模块、测试例管理模块、测试例解析模块、测试执行模块和测试结果生成模块,分别讲解了其功能设计、代码实现原理以及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最后,本文通过对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进行一致性测试检测与实验,验证了设计实现的测试集的可用性、正确性和测试系统的一致性测试功能。本文设计实现的新型互联网单播标识/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集和测试系统有效提高了两项协议不同技术实现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可重构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为新型互联网的推广应用建立了良好基础。

陈昌[7](2015)在《多业务路由器IP多播软件测试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持续快速发展,一些多媒体应用,例如在线直播、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络电视、网络电台、视频会议等会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带来带宽的急剧消耗和网络拥塞等问题。不同于单播方式和广播方式,多播技术能有效地解决单点发送、多点接收情况下的数据传输的问题。但是IP多播方式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传输可靠性差、报文可能出现乱序、安全性难以保障等。因此,在多播软件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更系统、更严格的进行软件测试分析、设计、执行,才能确保IP多播软件在网络中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IP多播软件的实际需要,经过多播软件相关协议分析、多播软件测试设计,我执行了一套通信设备的多播协议软件测试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描述了多播组管理协议IGMP三个不同版本的差异和工作机制;分析了多播路由协议PIM-SM的各项工作机制的流程和特点。(2)以软件测试理论为基础,针对IGMPv1/IGMPv2/IGMPv3和PIM SM协议的特点,进行了软件测试策略的制定,完成了基于多业务路由器的IP多播软件测试的需求分析以及方案设计,并编写了测试用例。(3)对多业务路由器的IP多播软件系统进行测试执行,经过配置测试、功能测试、协议一致性测试、性能规格测试、压力测试、异常测试、组合测试和互操作测试等八大类测试,发现了一些IP多播软件系统及周边模块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复现问题、提交问题单并配合相关开发人员定位问题原因,有效提升了多播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最终通过了鉴定测试中心的鉴定测试,达到了版本发布的要求。

许广达[8](2014)在《基于IGMP的IPTV应用系统设计》文中提出IPTV是宽带电视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宽带网络作为传送介质传送电视信息。本文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IGMP组播技术的IPTV系统,该系统采用Linux作为操作平台,并且在该平台上实现了IGMP proxy和snooping。本系统主要由底层内核软件模块和上层API模块两部分构成:(1)本设计主要在Linux内核代码的基础上实现IGMP roxy和snooping等模块的功能,从而实现了设备对LAN口点播设备的管理。IPTV业务数据流主要由IGMP组播协议进行控制,它的主播数据流采用UDP协议。(2)在一般的IPTV系统都是由上层应用调用芯片厂商提供的API来实现主播功能。然而由于现在业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不同厂商芯片的产品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本论文中设计并实现了一套API接口,它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API接口,使通过OMCI模式下发的配置信息在调用芯片前使用统一的代码,该配置信息主要包括:IGMP协议版本的选择,snooping和proxy的模式选择等。IPTV可以控制客户端的加入、离开以及对已经加入的用户进行查询,本文在软件设计中实现了这三种功能,在软件设计中将整个系统细化成各个模块并实现。最终通过wireshark进行抓包,显示业务功能正常。

王品[9](2013)在《IP组播协议软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在基于IP的数据通信网络中,重复传输数据会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IP组播作为一种介于单播和广播之间的分组传送方式,既不指定接收者,也不将数据分发给所有主机,发送者只产生一份数据,无需为每个接收者分别复制一份,且发送者不必维护接收者的信息,利用网络路由器收集接收者的信息,并按照正确路径实现报文的转发和复制。但IP组播方式也存在传输可靠性差、报文失序递交、带宽管理困难、端到端安全复杂、接入控制困难等缺陷,在软件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必须更规范、更可靠的执行软件测试和评测,才能确保商用的IP组播软件运行稳定、可靠、安全。本文针对H3C公司开发的IGMP组播协议和PIM-SM组播路由协议软件测试工程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开发了一套IP组播协议软件测试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以软件测试理论为基础,设计了软件测试系统的功能构架;阐述了软件测试策略、软件测试计划以及测试需求分析的内容、功能和作用;给出了软件测试方案设计架构;明确了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标准和流程。在软件测试执行阶段,分析了需要进行的测试活动、测试流程以及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等。2)分析了IGMP组播协议的基本功能、工作原理、协议格式和技术特点以及不同版本IGMP协议之间的互操作性;描述了PIM-SM组播路由协议的邻居发现机制、RP和RPT转发树机制、BSR和RP选举机制、注册机制、SPT切换机制以及断言机制的流程和特点。IGMP协议控制数据从相邻主机最近的路由器分发给指定主机,而PIM-SM协议控制数据源到接收者的路由器之间数据传输。3)针对IGMP协议和PIM-SM协议进行了协议软件测试系统的开发与验证,制定了软件测试策略,并进行了全面的测试需求分析;编写了测试用例和自动化脚本。在软件测试系统验证中,搭建了相应的测试环境,分别就发现的功能类测试问题、性能类测试问题以及自动化测试类问题进行了测试验证,并详细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和改进建议。

方晔[10](2012)在《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交换机/路由器做为连接各个用户的结点,在网络中承担着网络的组建和数据包转发的重任。随着网络不断扩大,交换机/路由器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纯手工测试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准确的测试要求。针对协议测试系统发展现状,论文研究了一种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协议测试方法,能够完成复杂交换机/路由器主要协议的自动测试。论文通过研究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协议在其中运行的机制,设计出了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中各种重要协议的测试流程。同时,综合归纳各种协议测试流程的规律,结合测试流程和测试策略分离的设计方法,利用python语言中的网络编程模块"scapy",完成了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方法相关程序模块设计和验证。并基于信尔泰10/100/1000M电接口以太网测试模块,完成协议数据包的发送及监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以太网理论的研究,网络协议在交换机/路由器中的应用机制,以及交换机/路由器在通信组网中的运用机理。2.研究了一种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平台整体的设计方案;分析了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的测试目标;深入研究了协议测试方法的设计及方案实现。3.详细研究了交换机/路由器协议的系列测试方法,其中包括双向测试、单向测试和综合测试方法。4.研究了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方法研究中所需要的各种模块的具体实现,并进行了验证。其中包括数据包构造模块、数据包发送/监听模块、数据包解析模块。

二、IGMP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GMP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SDN可控组播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2 SDN与组播相关技术分析
    2.1 SDN技术分析
        2.1.1 SDN网络
        2.1.2 Open Flow技术
        2.1.3 SDN的多域协同技术
    2.2 ONOS控制器技术分析
        2.2.1 ONOS控制器概述
        2.2.2 ONOS集群
    2.3 SDN组播路由技术分析
        2.3.1 组播树
        2.3.2 SDN组播路由
        2.3.3 SDN控制器的网络拓扑监测方法
    2.4 本章总结
3 SDN可控组播机制设计方案
    3.1 设计需求
    3.2 设计方案
        3.2.1 组播应用整体设计方案
        3.2.2 多域网络架构设计
        3.2.3 多域网络下组播应用的协同操作
    3.3 组播管理功能设计
        3.3.1 组播路由表设计
        3.3.2 组播路由表操作方法设计
    3.4 组播注册功能设计
        3.4.1 组播注册报文格式
        3.4.2 组播注册流程设计
    3.5 组播成员报文处理功能设计
        3.5.1 成员报文格式
        3.5.2 组播成员处理流程
    3.6 用户服务需求处理功能设计
        3.6.1 服务需求含义及类型
        3.6.2 服务需求指令格式设计
        3.6.3 服务需求处理流程
    3.7 组播路由计算功能设计
        3.7.1 路由计算模块处理过程
        3.7.2 服务驱动组播路由算法
    3.8 本章小结
4 SDN可控组播机制的实现
    4.1 开发运行环境
        4.1.1 构建组播子项目
        4.1.2 组播应用主流程实现
    4.2 组播管理功能实现
        4.2.1 组播路由表实现
        4.2.2 组播管理功能设计的java方法实现
    4.3 组播注册功能实现
        4.3.1 组播注册处理流程
        4.3.2 多域环境组播注册消息扩散功能实现
    4.4 组播成员处理功能实现
    4.5 用户添加/删除服务需求功能实现
        4.5.1 与用户交互的指令实现
        4.5.2 服务需求处理流程
        4.5.3 多域环境用户服务需求扩散功能实现
    4.6 组播路由计算功能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SDN可控组播机制的测试
    5.1 系统测试目标
    5.2 测试指标选择
        5.2.1 功能测试指标选择
        5.2.2 性能测试指标选择
    5.3 仿真平台选择及测试工具介绍
    5.4 网络拓扑搭建及参数配置
        5.4.1 安装已开发的ONOS控制系统
        5.4.2 搭建网络拓扑
    5.5 系统功能测试
        5.5.1 组播注册功能
        5.5.2 组播成员加入功能
        5.5.3 组播成员离开功能
        5.5.4 添加/删除服务需求
        5.5.5 组播整体功能
        5.5.6 多域组播功能
    5.6 系统性能测试
        5.6.1 端到端延时
        5.6.2 路由收敛速度
    5.7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BIER技术的SDN组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基于SDN的组播通信
        1.3.2 基于BIER技术的组播通信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SDN与组播相关技术介绍
    2.1 软件定义网络(SDN)
        2.1.1 SDN架构概述
        2.1.2 OpenFlow协议
    2.2 基于SDN的组播技术
        2.2.1 组播通信技术概述及局限性
        2.2.2 组播组管理协议
        2.2.3 SDN与组播通信技术的结合
    2.3 BIER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播应用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基于BIER的 SDN组播应用总体设计
        3.2.1 整体框架
        3.2.2 IGMP协议报文的识别与解析
        3.2.3 组播组成员信息的监测与管理
        3.2.4 利用BIER技术进行组播通信
        3.2.5 RPC调用数据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播应用设计与实现
    4.1 概要设计
    4.2 组播报文解析与转发模块
        4.2.1 基于L2switch开发方案
        4.2.2 Packet-in解析方案
    4.3 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块
    4.4 BIER通信模块
    4.5 RPC信息调用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播应用的功能验证与测试分析
    5.1 实验环境搭建
        5.1.1 实验工具
        5.1.2 实验拓扑
    5.2 应用测试
        5.2.1 环境配置与启动
        5.2.2 组播通信测试
        5.2.3 BIER模拟通信
        5.2.4 RPC信息调用查询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3918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网络性能测试仪发展现状
        1.2.2 网络测试标准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2 网络组播技术与测试标准
    2.1 以太网网络协议简介
        2.1.1 千兆以太网简介
        2.1.2 以太网帧协议简介
        2.1.3 IP协议简介
        2.1.4 TCP协议简介
        2.1.5 UDP协议简介
    2.2 组播介绍
        2.2.1 组播技术介绍
        2.2.2 IGMP组播协议介绍
    2.3 RFC3918 标准介绍
    2.4 本章小节
3 网络性能测试仪系统方案设计
    3.1 网络性能测试仪整体架构分析与设计
        3.1.1 需求分析与性能指标
        3.1.2 总体架构设计
        3.1.3 PowerPC架构方案
        3.1.4 FPGA架构方案
    3.2 上位机软件架构与方案设计
        3.2.1 上位机软件功能分析
        3.2.2 上位机软件架构方案
        3.2.3 软件功能的插件化
        3.2.4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3.3 本章小节
4 RFC3918 测试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RFC3918 测试功能需求分析
    4.2 RFC3918 标准测试项流程设计
        4.2.1 混合吞吐量测试流程
        4.2.2 组转发矩阵测试流程
        4.2.3 组播聚合吞吐量测试流程
        4.2.4 组播转发时延测试流程
        4.2.5 组加入/离开时延测试流程
    4.3 RFC3918 测试功能软件实现
        4.3.1 整体架构方案
        4.3.2 Viewer模块实现
        4.3.3 Config模块实现
        4.3.4 Manager模块实现
        4.3.5 IGMP协议模块实现
        4.3.6 RFC3918 标准模块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性能测试仪RFC3918 功能验证
    5.1 验证方案与准备工作
        5.1.1 验证方案
        5.1.2 物料清单
        5.1.3 RFC3918 功能插件发布与安装
    5.2 验证IGMP协议实现的正确性
        5.2.1 环境搭建
        5.2.2 验证步骤介绍
        5.2.3 验证结果
    5.3 验证RFC3918 标准测试项功能
        5.3.1 环境搭建
        5.3.2 验证步骤介绍
        5.3.3 混合吞吐量测试功能验证结果
        5.3.4 组转发矩阵测试功能验证结果
        5.3.5 组播聚合吞吐量测试功能验证结果
        5.3.6 组播转发时延测试功能验证结果
        5.3.7 组加入/离开时延测试功能验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WiFi Mesh融合网络组播传输优化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WiFi Mesh网络及组播技术研究
    2.1 WiFi Mesh网络概述
    2.2 WiFi Mesh网络路由技术概述
    2.3 组播技术及IGMP协议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WiFi Mesh网络融合有线网络
    3.1 融合有线网络研究目标
    3.2 融合有线网络方案介绍
    3.3 融合有线网络关键技术
    3.4 融合有线网络优化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WiFi Mesh网络组播转单播
    4.1 组播转单播研究目标
    4.2 组播转单播方案介绍
    4.3 组播转单播方案的关键技术
    4.4 组播转单播优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融合有线网络测试
    5.3 组播转单播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对照表

(5)基于SDN的动态多播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播概述
        1.1.2 多播的形态及其应用
        1.1.3 多播的优点及缺陷
        1.1.4 SDN及其为消除多播缺陷所带来的契机
    1.2 本文工作
        1.2.1 本文研究的动机
        1.2.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播框架与软件定义网络
    2.1 多播框架构成
        2.1.1 多播地址空间
        2.1.2 多播组管理
        2.1.3 多播树的结构
    2.2 SDN基本部件及其协作关系
        2.2.1 SDN基本部件的组成原理
    2.3 OpenFlow协议
        2.3.1 Flow-Mod消息
        2.3.2 Packet-In消息
        2.3.3 Packet-Out消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N的插件化多播框架
    3.1 研究动机
    3.2 相关研究
    3.3 基于SDN的插件化多播框架概述
    3.4 基于SDN的多播组管理
        3.4.1 多播成员的加入
        3.4.2 多播成员的离开
        3.4.3 多播组关系的维护
    3.5 动态多播丢包保护机制
    3.6 实验结果分析
        3.6.1 实验环境
        3.6.2 多播时延
        3.6.3 吞吐量
        3.6.4 丢包率
        3.6.5 时延抖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重构的动态多播路算法
    4.1 研究动机
    4.2 拥塞避免的多播路由算法相关研究
    4.3 任播设计思想及由其获得的启发
    4.4 非重构的拥塞避免多播路由算法
        4.4.1 塞避免的共享树的构造
        4.4.2 最优共享树的查找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实验环境
        4.5.2 在不同带宽占用率下的延时
        4.5.3 在不同程度网络拥塞下的延时
        4.5.4 多播路由算法的计算时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重构的动态多播模型及其路由算法
    5.1 研究动机
    5.2 可重构多播路由算法的相关研究
    5.3 时变图理论扩展
    5.4 基于SDN的可重构多播路由算法
        5.4.1 全局最优多播树的建立
        5.4.2 多播树的局部重构
    5.5 实验结果分析
        5.5.1 实验环境
        5.5.2 丢包率的测试结果
        5.5.3 无效度的测试结果
        5.5.4 数据包复制次数的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DN的分布式共享内存
    6.1 研究动机
    6.2 相关研究
    6.3 分布式共享内存的实现
        6.3.1 分布式共享内存的更新
        6.3.2 状态感知的内存数据传输机制
        6.3.3 分布式共享内存写更新机制
    6.4 实验结果分析
        6.4.1 实验环境
        6.4.2 进程执行时间
        6.4.3 写更新延时
        6.4.4 传输时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播/组播通信协议
        1.2.3 协议一致性测试
    1.3 论文结构
2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及一致性测试研究概述
    2.1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标准
        2.1.1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主要内容与技术
        2.1.2 组播标识通信协议主要内容与技术
    2.2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
        2.2.1 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概述
        2.2.2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集设计
    3.1 一致性测试集组织架构和设计方法
    3.2 单播/组播协议分析
        3.2.1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分析
        3.2.2 组播标识通信协议分析
    3.3 一致性测试集文本描述
        3.3.1 单播标识通信协议测试集文本描述
        3.3.2 组播标识通信协议测试集文本描述
    3.4 一致性测试集形式化描述
        3.4.1 模块化树形结构描述方法
        3.4.2 测试协议首部格式设计与形式化描述
        3.4.3 测试行为形式化描述
        3.4.4 测试例形式化描述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4.2 测试管控模块
    4.3 测试例解析模块
        4.3.1 测试数据解析部件
        4.3.2 测试过程解析部件
    4.4 测试执行模块
        4.4.1 多线程功能部件
        4.4.2 对比判断部件
    4.5 测试结果生成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验证
    5.1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检测
        5.1.1 接入网数据包转发功能一致性测试
        5.1.2 接入网数据包转发功能代码审查
        5.1.3 结果分析
    5.2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实验
        5.2.1 单播分离映射功能一致性测试
        5.2.2 组播源注册与注销一致性测试
        5.2.3 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多业务路由器IP多播软件测试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IP多播相关协议分析
    2.1 IP多播概述
    2.2 多播组管理协议
    2.3 多播路由协议
    2.4 本章小结
3 IP多播软件测试分析与设计
    3.1 软件测试概述
    3.2 IP多播软件测试需求分析
    3.3 IP多播软件测试方案设计
    3.4 IP多播软件测试用例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IP多播软件软件测试执行
    4.1 测试环境搭建
    4.2 测试执行过程
    4.3 测试问题的分析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IGMP的IPTV应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IPTV系统架构与组播协议
    2.1 IPTV的系统架构
    2.2 组播协议
        2.2.1 组播定义
        2.2.2 组播的特点与优点
        2.2.3 组播地址
    2.3 IGMP协议
        2.3.1 IGMP组网络拓扑
        2.3.2 IGMPv1协议
        2.3.3 IGMPv2协议
        2.3.4 IGMPv3协议
    2.4 本章小结
3 IGMP底层设计
    3.1 IGMP proxy原理
        3.1.1 WAN侧方向
        3.1.2 LAN侧方向
        3.1.3 igmp数据报文
    3.2 IGMP Snooping原理
        3.2.1 IGMP Snooping管理报文
        3.2.2 IGMP Snooping数据报文
    3.3 IGMP配置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IPTV系统API设计
    4.1 应用底层API设计
        4.1.1 SAL层API设计
        4.1.2 HAL层API设计
    4.2 IGMP Snooping设计
        4.2.1 Igmp数据库配置设计
        4.2.2 Igmp成员管理和数据转发设计
    4.3 IGMP proxy设计
    4.4 IGMP V3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IPTV点播业务实现与测试
    5.1 视频点播流程设计
        5.1.1 加入过程
        5.1.2 离开过程
        5.1.3 查询组成员过程
    5.2 系统测试
        5.2.1 测试平台
        5.2.2 OLT配置
        5.2.3 IGMP进程的启动
        5.2.4 加入组和离开组测试
        5.2.5 IGMP对业务数据的控制
        5.2.6 IGMP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IP组播协议软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IP 组播协议软件测试功能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软件测试系统设计
    2.1 软件测试概述
    2.2 软件测试流程
    2.3 软件测试策略与计划
        2.3.1 软件测试策略
        2.3.2 软件测试计划
    2.4 软件测试分析与设计
        2.4.1 软件测试需求分析
        2.4.2 软件测试方案设计
        2.4.3 软件测试用例设计
    2.5 软件测试执行
        2.5.1 主要测试活动
        2.5.2 测试执行过程
        2.5.3 疑难问题处理
    2.6 本章小结
3 IGMP 组播协议和 PIM-SM 组播路由协议分析
    3.1 IP 组播协议
        3.1.1 基本原理
        3.1.2 技术特点
    3.2 IGMP 组播协议
        3.2.1 概述
        3.2.2 IGMP 协议功能
        3.2.3 IGMPv1 协议
        3.2.4 IGMPv2 协议
        3.2.5 IGMPv1 和 v2 互操作
    3.3 PIM-SM 组播路由协议
        3.3.1 邻居发现机制
        3.3.2 RP 和 RPT 转发树
        3.3.3 BSR 和 RP
        3.3.4 注册机制
        3.3.5 SPT 切换
        3.3.6 断言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IP 组播协议软件测试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4.1 IP 组播协议测试系统开发
        4.1.1 IP 组播协议软件测试策略
        4.1.2 IP 组播协议测试需求分析
        4.1.3 IP 组播协议测试用例编写
        4.1.4 IP 组播协议自动化脚本实例编写
    4.2 IP 组播协议测试系统验证
        4.2.1 测试环境搭建
        4.2.2 测试问题分析
        4.2.3 测试验证总结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10)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协议测试概述
        1.1.2 交换机/路由器测试技术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基础理论的研究
    2.1 以太网以及网络协议
        2.1.1 以太网机制
        2.1.2 网络协议在交换机/路由器中的运用
    2.2 交换机/路由器在通信组网中的运用
        2.2.1 交换机在通信组网中的运用
        2.2.2 路由器在通信组网中的运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的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3.1 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3.2 协议测试需求分析
        3.2.1 交换机协议测试目标
        3.2.2 路由器协议测试目标
    3.3 协议测试方案
        3.3.1 协议测试方案的设计
        3.3.2 协议测试方案实现
    3.4 软件开发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方法的研究
    4.1 双向测试
        4.1.1 双向测试-诊断流程单元的原理
        4.1.2 双向测试-诊断流程单元的设计
        4.1.3 双向测试方法研发实例
    4.2 单向测试
        4.2.1 单向测试-诊断流程单元的原理
        4.2.2 单向测试-诊断流程单元的设计
        4.2.3 单向测试方法研发实例
    4.3 综合测试
        4.3.1 综合测试-诊断流程单元的原理
        4.3.2 综合测试-诊断流程单元的设计
        4.3.3 综合测试方法研发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方法基本模块的实现与验证
    5.1 协议数据包的构造模块
        5.1.1 协议数据包构造原理分析
        5.1.2 Scapy模块中缺失的协议报文构造
        5.1.3 典型数据包构造实例验证
    5.2 协议数据包的发送和监听模块
        5.2.1 协议数据包发送和监听原理分析
        5.2.2 信尔泰以太网测试模块函数调用方法
        5.2.3 Scapy模块和信尔泰以太网测试模块间数据包类型转化
        5.2.4 协议数据包发送和监听验证
    5.3 协议数据包的解析模块
        5.3.1 协议数据包解析原理分析
        5.3.2 协议数据包解析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IGMP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SDN可控组播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陈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基于BIER技术的SDN组播应用研究[D]. 孙昊.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3]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3918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D]. 戴祥.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WiFi Mesh融合网络组播传输优化的研究与实现[D]. 熊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5]基于SDN的动态多播关键技术研究[D]. 高强. 上海大学, 2017(02)
  • [6]新型互联网单播/组播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设计与实现[D]. 周孟跃.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7]多业务路由器IP多播软件测试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陈昌.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8]基于IGMP的IPTV应用系统设计[D]. 许广达.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9]IP组播协议软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王品. 重庆大学, 2013(03)
  • [10]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协议测试方法的研究[D]. 方晔.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IGMP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