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阮洪艳[1](2021)在《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众所周知,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是以血管完整性被破坏和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通常需要机械辅助通气,而机械辅助通气又可以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虽然小潮气量(VT)可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即VILI是不可避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VILI的患者的死亡率为40%。在VILI中发现了肺泡巨噬细胞的活化,相关研究表明:巨噬细胞的活化可能是VILI发病机制的因素之一。促炎和抗炎因子的不平衡被认为是VILI的主要原因。此外,针对抑制活性氧(ROS)的产生也被提出用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综上所述,对VILI中抗炎和抗ROS药物以及某些基因特定表达机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的治疗VILI。丙泊酚是一种麻醉剂也是一种神经元死亡抑制剂,它能激活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的活性,改善急性肺损伤(ALI)。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核受体中的一员,它是一种转录因子并可被氧化应激反应激活。为了保证其适当的活性,转录调节和翻译后修饰均需要控制Nrf2在正常条件下或在适应不同环境期间的表达。最近,不同的研究报道了 Nrf2在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此外,还发现丙泊酚具有活化Nrf2从而改善肝移植大鼠ALI的作用。然而,丙泊酚和Nrf2在VILI中的角色很少被研究。有趣的是,有研究发现:Nrf2与NOD-like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的相互作用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功能。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靶向NLRP3炎性小体是预防VILI的一种潜在策略。NLRP3也被发现在丙泊酚介导下可缓解炎症反应和减轻脑损伤。从以上方面,我们假设丙泊酚可以通过调节Nrf2和NLRP3来改善VILI。因此,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上述假设,为VILI的预防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雄性8~12周龄的C57BL/6小鼠126只,体重约20-25克左右,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9组,每组14只:(1)假手术组;(2)正常潮气量组(VT为7mL/kg);(3)高潮气量组(VT为20mL/kg);(4)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组(VILI+Prop group);(5)丙泊酚组(Prop group);(6)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激活剂-萝卜硫素(Sulforaphane)组(VILI+Prop+SFN group);(7)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激活剂SFN+NLRP3 激活剂-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组(VILI+Prop+SFN+Nigergroup);(8)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组(VILI+Prop+ATR group);(9)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丙泊酚+Nrf2抑制剂 ATR+NLRP3 激活剂 Niger 组(VILI+Prop+ATR+Niger group)。进行了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测定了肺组织湿重/干重比(wet/dry,W/D)、肺组织EBA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蛋白浓度、肺组织中MDA和8-OHdG的表达水平及炎症相关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ELISA法检测BALF中各种炎症因子(MPO、IL-1β、IL-18、TNF-α、IL-6和MIP-2)表达水平以及BALF细胞总数、BALF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总数,Western Blot分析肺泡巨噬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以及肺组织中Nrf2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肺组织中SOD和HO-1 mRNA的表达,以及线粒体中的ROS率。结果(1)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肺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改善,肺组织W/D值、EBA通透性指数和BALF中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表明丙泊酚可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2)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BALF中各种炎症因子(MPO、IL-1β、IL-18、TNF-α、IL-6和MIP-2)的表达水平以及肺组织中8-OHdG和MDA的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表明丙泊酚可缓解机械通气引起的肺部炎症。(3)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其肺泡巨噬细胞中的NLRP3蛋白、ASC蛋白、caspase-1蛋白和ROS的表达均降低(P<0.05),且肺组织中的Nrf2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红素加氧酶(HO-1)mRNA表达均增加(P<0.05)。表明丙泊酚治疗后,丙泊酚可上调VILI中Nrf2的表达,并下调NLRP3的表达。(4)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激活Nrf2可显着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的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BALF中的炎性因子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也降低。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得到进一步改善。(5)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并激活Nrf2后,如同时激活NLRP3,则小鼠表现出较严重的肺组织病理损伤,BALF中IL-1β和IL-18的表达以及caspase-1、IL-1β和IL-1蛋白水平均显着增强;VILI小鼠注射丙泊酚后抑制Nrf2,激活NLRP3会出现比上述更严重的病理现象。表明:NLRP3通过促进炎症作用抑制了 Nrf2对VILI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结论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数据表明,丙泊酚通过激活Nrf2和抑制NLRP3的表达,从而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和VILI相关的炎症反应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Nrf2激活剂和NLRP3抑制剂可能是预防VILI的潜在治疗药物。
王永娟[2](2021)在《LR12在TA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肝移植是治疗ALF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供体器官缺乏、价格高昂等因素导致肝移植应用受限。因此,寻找治疗ALF的新方法迫在眉睫。肝细胞坏死导致肝脏募集大量的炎症细胞,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为ALF的病理机制之一。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是治疗ALF的关键。小分子多肽LR12能够抑制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TREM-1)的激活,对多种炎症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然而,LR12在ALF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肝再生不足以代偿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缺失,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是ALF的病理机制之一。肝脏是一个具有强大再生能力和显着调节最终质量能力的器官。以往的研究表明,肝再生是ALF存活的关键因素。然而,LR12是否能够促进肝再生尚不清楚。本研究建立了TAA诱导的ALF小鼠模型,观察LR12对ALF小鼠肝脏损伤的作用及肝再生的作用;通过体外建立TAA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探讨LR12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机制;本研究通过细胞因子芯片技术筛选出LR12作用于巨噬细胞促进肝再生的关键因子,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LR12减轻TAA诱导的ALF小鼠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ALF小鼠模型,观察LR12对ALF的治疗作用。方法:1.腹腔注射TAA建立ALF小鼠模型。实验分组:对照组、TAA组、LR12组及TAA+LR12组。2.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变化。赖氏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3.观察TAA组和TAA+LR12组小鼠的存活率。4.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肝脏中PCNA的表达。5.激光共聚焦(CLSM)方法检测小鼠肝脏中肝细胞标志角蛋白18(CK18)与增殖指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共定位及表达情况。结果:1.造模后,TAA组小鼠肝脏可见肝细胞出血性坏死,而TAA+LR12组肝细胞出血性坏死面积减少(P<0.001)。2.TAA组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而TAA+LR12组ALT、AST水平较TAA组显着降低(P<0.01)。3.TAA+LR12组小鼠存活率显着高于TAA组(P<0.05)。4.TAA+LR12组小鼠肝脏中PCNA蛋白表达量较TAA组上调(P<0.01)。5.与TAA组相比,TAA+LR12组小鼠肝脏中CK18与PCNA共定位的细胞数显着增多(P<0.001)。结论:LR12能够减轻TAA诱导的ALF小鼠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第二部分:LR12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促进TAA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中肝细胞增殖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TAA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研究LR12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机制。方法:1.建立不同浓度TAA诱导的LO2细胞损伤模型,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2.应用TAA或联合LR12刺激LO2细胞,CLSM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3.应用TAA或联合LR12刺激巨噬细胞后的上清液刺激LO2细胞或原代肝细胞,CLSM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4.流式细胞术(FCM)检测LO2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1.1 mM TAA组、2 mM TAA组LO2细胞中PCNA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2.TAA组LO2细胞中PCNA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TAA+LR12组PCNA蛋白表达量较TAA组无显着变化(P>0.05)。3.Supernatant-TAA组LO2细胞中PCNA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Supernatant-TAA+LR12组PCNA蛋白表达量较Supernatant-TAA组显着升高(P<0.01)。原代肝细胞的结果与LO2细胞的结果一致。4.Supernatant-TAA组LO2细胞S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Supernatant-TAA+LR12组S期细胞比例较Supernatant-TAA组显着增多(P<0.01)。结论:LR12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促进TAA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中肝细胞增殖。第三部分:LR12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CCL20促进TAA诱导的ALF小鼠肝细胞再生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LR12作用于巨噬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机制。方法:1.应用细胞因子芯片技术筛选TAA或联合LR12刺激巨噬细胞上清液中与增殖相关的细胞因子。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的表达。3.建立TAA诱导的ALF小鼠模型,CLSM方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F4/80与CCL20的共定位及表达情况。4.将LO2细胞分为对照组,TAA组,CCL20组及TAA+CCL20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5.将LO2细胞分为Supernatant-TAA+LR12组和Supernatant-TAA+LR12+anti-CCL20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CNA的表达。6.将小鼠分为TAA+LR12+Ig G组和TAA+LR12+anti-CCL20组,H&E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变化。7.赖氏法检测血清ALT、AST的含量。8.CLSM方法检测小鼠肝脏中肝细胞标志CK18与PCNA的共定位及表达情况。结果:1.Supernatant-TAA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CCL20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Supernatant-TAA+LR12组CCL20蛋白表达量较Supernatant-TAA组显着升高(P<0.05)。2.ELSA及PCR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3.与TAA组相比,TAA+LR12组小鼠肝脏中F4/80与CCL20共定位细胞数显着升高(P<0.001)。4.TAA组LO2细胞中PCNA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TAA+CCL20组PCNA蛋白表达量较TAA组显着升高(P<0.01)。5.与Supernatant-TAA+LR12组相比,Supernatant-TAA+LR12+anti-CCL20组LO2细胞中PCNA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6.与TAA+LR12+Ig G组相比,TAA+LR12+anti-CCL20组小鼠肝细胞出血性坏死面积显着增加(P<0.001)。7.与TAA+LR12+Ig G组相比,TAA+LR12+anti-CCL20组小鼠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5)。8.与TAA+LR12+Ig G组相比,TAA+LR12+anti-CCL20组小鼠肝脏中CK18与PCNA共定位的细胞数显着减少(P<0.001)。结论:LR12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CCL20促进TAA诱导的ALF小鼠肝细胞再生。第四部分:LR12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CCL20激活肝细胞内p38 MAPK途径促进TAA诱导的ALF小鼠肝细胞再生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LR12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CCL20调控肝细胞再生的机制。方法:1.应用TAA或联合LR12刺激巨噬细胞后的上清液刺激LO2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O2细胞中p-p38的表达。2.建立TAA诱导的ALF小鼠模型,提取原代肝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原代肝细胞中p-p38的表达。3.将LO2细胞分为Supernatant-TAA+LR12组和Supernatant-TAA+LR12+anti-CCL20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O2细胞中p-p38的表达。4.将小鼠分为TAA+LR12+Ig G组和TAA+LR12+anti-CCL20组,CLSM方法检测肝细胞中p38的核转位情况。结果:1.Supernatant-TAA组LO2细胞中p-p38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Supernatant-TAA+LR12组p-p38蛋白表达量较Supernatant-TAA组显着升高(P<0.01)。2.TAA+LR12组小鼠原代肝细胞中的p-p38蛋白表达量较TAA组显着上调(P<0.05)。3.与Supernatant-TAA+LR12组相比,Supernatant-TAA+LR12+anti-CCL20组LO2细胞中p-p38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01)。4.与TAA+LR12+anti-CCL20组相比,TAA+LR12+Ig G组小鼠可见肝细胞中p38核转位。结论:LR12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CCL20激活肝细胞内p38 MAPK途径促进TAA诱导的ALF小鼠肝细胞再生。
兰佳男[3](2020)在《PP2A在长时间冷保存导致DCD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佳选择,而器官短缺促使心脏死亡(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供肝大量应用于临床。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经济的供肝体外保存方式仍是静态低温冷储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移植前多种原因会导致供肝冷保存时间延长损伤肝脏功能,影响肝移植预后。为此,我们拟通过基因干预手段,探究长时间冷保存对DCD供肝造成损伤的机制,并从动物及细胞水平验证蛋白磷脂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大鼠DCD模型获取肝脏,分别冷保存12h及24h,应用体外常温灌注系统评估肝脏功能,并检测PP2A,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内质网应激损伤效应蛋白CHOP以及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caspase9,Bcl-2,Bax等的表达变化情况。之后采用AAV8病毒转染及特异性药物抑制剂分别对PP2A及线粒体分裂和内质网应激进行干预,分析长时间冷保存导致肝脏损伤过程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并通过RNA测序方式检测PP2A的干预对DCD肝脏中损伤通路的调控情况。结果:(1)RNA测序结果显示DCD肝脏组织中凋亡调控通路表达升高,干扰PP2A使肝脏组织内凋亡调控通路及应激反应通路基因表达下降。(2)长时间冷保存加重DCD肝脏损伤,表现为体外灌注液中ALT、AST指标明显升高,肝脏切片病理损伤评分增加,细胞凋亡增加。蛋白检测显示PP2A,Drp1,CHOP表达升高,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s,Bax表达升高。线粒体损伤加重,细胞色素c向细胞质释放增加。(3)干扰PP2A表达缓解了DCD肝脏损伤,表现为损伤评分降低,ALT,AST指标降低,细胞凋亡水平降低。蛋白检测显示PP2A表达降低后Drp1、CHOP表达同样下降,同时凋亡相关标记蛋白caspases表达降低。线粒体损伤及细胞色素c释放减轻。(4)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减轻内质网应激水平,抑制内质网应激不影响Drp1的表达。结论:在长时间冷保存造成DCD肝脏损伤的过程中PP2A表达增加使线粒体异常分裂增加,在释放包含细胞色素c在内的损伤因子同时诱发内质网应激,导致肝细胞凋亡损伤肝脏功能。
魏宝龙[4](2019)在《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大鼠功能性热缺血心脏死亡(F-WIT-DCD)肝移植模型;(2)描述DCD大鼠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下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3)探究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变化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第一步,学习并训练大鼠活体原位肝移植手术;第二步,模拟临床中MaastrichtⅢ型心死亡肝移植手术情况,通过剪开膈肌的方法诱导大鼠血氧停滞,颈动脉动态监测大鼠动脉压,获取大鼠血压波动下降特征,记录大鼠进入功能性热缺血阶段的时间点;第三步,建立稳定的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第二部分为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根据功能性热缺血时长,实验共分4个组:(1)活体肝移植对照组(LT,n=4);(2)功能性热缺血0分钟组(0min,n=10);(3)功能性热缺血15分钟组(15min,n=10);(4)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组(30min,n=10)。LT组无缺血处理,其余组供鼠经历不同功能性热缺血时间,肝移植术后再灌注6小时。取材分两阶段,热缺血末及再灌注6小时,获取供肝组织及外周血(用于第三部分研究)。采用Luminex?200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包括IL-1α、IL-1β、IL-2、IL-4、IL-5、IL-6、IL-7、IL-10、IL-12(p70)、IL-13、IL-17A、IL-18、G-CSF、GM-CSF、M-CSF、GRO/KC、IFN-γ、MCP-1、MIP-1α、MIP-3α、RANTES、TNF-α和VEGF。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对各个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做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定为组间具有显着差异;采用R 3.5.2绘制热图分析细胞因子缺血期及再灌注期浓度水平变化情况。第三部分为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探究。供肝组织采用丙二醛(MDA)试剂盒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其水平变化情况;另一部分肝组织做H&E染色平片。外周血经低温超高速离心制备血清样品,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变化情况。该部分统计学处理采用Graph Pad Prism 6.0对ALT、AST、SOD、MDA做t检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根据H&E染色观察供肝病理情况,并根据结果建立肝损伤评分。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浓度数据,以SIMCA14.1对细胞因子行主成分分析(PCA)探究特异性细胞因子;结合肝损伤评分及特异性细胞因子做ROC回归曲线探究评估供肝质量最佳组合指标。【结果】在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大鼠剪开膈肌后血压一过性波动上升约10mm Hg后逐渐下降,约4分30秒血压下降至50mm Hg,选定该血压时点作为供鼠进入功能性热缺血阶段的标志。大鼠经历不同时间长短的功能性热缺血处理后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完成后约1-2小时苏醒,基础状态良好,活动度稍差,可自由饮水。探究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发现(1)在热缺血末共17种细胞因子表现出组间显着性差异(p<0.05),包括IL-1β、IL-2、IL-4、IL-7、IL-10、IL-12、IL-13、IL-17、G-CSF、GM-CSF、IFN-γ、M-CSF、MIP-3α、TNF-α、VEGF和MCP-1。这些细胞因子均随功能性热缺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下降幅度并不相同;(2)再灌注6小时后,所有细胞因子均不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3)各组间细胞因子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期变化幅度及变化时间不同。根据第三部分结果发现(1)血清AST、ALT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上调,侧面印证了随缺血时间延长,肝脏损伤逐渐加重;(2)肝组织中SOD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MDA逐渐下调,反映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氧化应激情况逐渐加重;(3)H&E染色观察发现随着功能性热缺血时间延长,供肝损伤程度逐渐加重;(4)主成分分析获知,功能性热缺血期最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为IL-2、IFN-γ、TNF-α;(5)做ROC回归曲线发现联合IL-2、IFN-γ、TNF-α评估供肝质量敏感度高于任意单一指标。【结论】(1)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该模型稳定可靠,可充分模拟MaastrichtⅢ型临床情况,适合研究心脏死亡肝移植术中各类病理生理情况。(2)供肝组织细胞因子在功能性热缺血期间即发生浓度改变。(3)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联合指标可用来评估供肝质量。
张威[5](2013)在《超短无肝期对肝移植受体及供肝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应用自主研发的血管快速吻合磁环进行大鼠SHVC的重建,显着缩短了无肝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超短无肝期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并由此提出超短无肝期(extremely short anhepatic phase,ESAP)的概念;遵循外科未来发展趋势,立足临床需求来研究超短无肝期对受体及供肝的双重保护作用、受体与供肝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超短无肝期的意义与价值,并揭示其内在机制。方法1、首先进行磁环结构的设计及优化、并进行钛涂层磁环生物相容性的研究。将自主研发钛涂层钕铁硼磁环埋入大鼠腹腔内,分别于术后14d、1m、3m及6m取材,肉眼及病理检查,从炎症、纤维囊壁形成、周边组织反应及材料降解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学观察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并观察其磁暴露风险。2、其次成功建立超短无肝期的大鼠肝移植模型,使用磁环进行大鼠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比较磁环吻合与手工缝合的差异,借助血管造影、超声多普勒、吻合口组织病理及扫描电镜等检查对血管快速吻合磁环进行验证,同时评估无肝期的差异及模型的稳定性及实用性。3、最后借助超短无肝期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平台深入探讨超短无肝期的意义,分别从新肝开放后不同时间点的肝脏酶学指标、肌酐水平、内毒素水平、蛋白质芯片技术监测细胞因子变化、组织病理、透射电镜观察以及术后生存率等不同角度深入评估超短无肝期对肝移植受体及供肝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制。结果1、利用数控线切割技术成功加工出一系列规格不同的微型钕铁硼磁环,等离子溅射技术覆盖的钛涂层均匀致密。术后14天磁环周围有轻度炎症反应,到术后6月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术后1月磁环周围形成完整纤维组织包裹,术后囊壁逐渐变薄;由于钛涂层的保护,植入大鼠腹腔14天至6月均未发现磁环降解腐蚀,周围组织反应也较轻;由于术后磁环周围囊壁逐渐变薄,因此对周围组织压迫明显减轻,所以周围组织再未出现萎缩。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局部磁场强度及范围安全可靠。2、使用磁环快速吻合技术,大鼠肝移植模型中SHVC重建变得简单,快速,SHVC重建时间从10.40±2.11min下降至0.91±0.24min,无肝期从17.76±2.51min下降至5.63±0.65min。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吻合口通畅,吻合口病理及扫描电镜证实愈合良好。术后1周生存率90%,术后1个月生存率85%。3、肝脏酶学指标、肌酐水平、内毒素水平、蛋白质芯片技术监测细胞因子变化、组织病理、透射电镜观察以及术后生存率的结果均显示超短无肝期组相比正常无肝期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无论对受体还是供肝均显示出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1、钛涂层微型血管吻合磁环结构设计合理,生物相容性良好,磁暴露强度远低于国际安全标准。2、使用钛涂层微型血管吻合磁环成功进行大鼠肝移植SHVC快速重建,可以顺利实现5min左右的超短无肝期,模型简便、稳定、可靠。3、超短无肝期对大鼠肝移植受体及供肝存在双重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少内毒素释放并缩短温缺血时间,从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IL-6和IFN-γ的产生、并减少趋化因子MCP-1及粘附因子L-selectin、ICAM-1的生成,从而抑制炎症瀑布样级联反应、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吕雅宁,孙茜[6](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吴蕊,徐颖,保健媛[7](2004)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4年第16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
刘淳,周孝思,耿秋明[8](2004)在《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肝移植患者术后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 (L PO)与术后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测定了1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 2 1d内血浆中 L PO的水平 ,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血浆 L PO在病情明显恶化前有所升高 ,尤其在死亡组患者持续升高 ,其升高的峰值明显高于存活患者 ,血浆 L PO峰值超过 10 μmol/L 的患者死亡几率 (5 /6 )高于血浆 L PO峰值低于 10 μmol/L 的患者 (1/12 ) ,两组病死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 .0 1) ,血浆 L PO日变化率超过 1.2 μmol· L- 1· d- 1的患者死亡几率 (4/5 )高于血浆 L PO日变化率低于 1.2 μmol· L- 1· d- 1的患者 (2 /13) ,两组病死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0 .0 1)。结论 术后检测血浆 L PO对正确判断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可作为常规检查。
王永旺[9](2018)在《程序性坏死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了约70%以上。但是肝脏移植手术过程中,受体不可避免经历了短暂的冷缺血再灌注期(ischemia/reperfusion;I/R);不但引起受体肝脏进一步损伤,而且会导致肝外多器官损伤,特别是肠道、肺脏和肾脏。这些器官损伤又是肝移植受体围术期临床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肝脏冷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肠道粘膜充血性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对于肠充血基础的缺血缺氧很敏感,这些细胞常常会在术后发生凋亡或坏死。本课题组临床预试验发现,肝移植围术期,患者发生了肠损伤和胃肠功能并发症。因此,本课题拟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在肝移植围术期诱导肠粘膜损伤发生的机制,并进一步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机制。实验一:程序性坏死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目的:程序性坏死是不同于细胞凋亡的细胞死亡方式。受体交互蛋白1(RIPK1)蛋白是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信号分子,RIPK1/RIPK3蛋白及其下游MLKL效应蛋白通过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和肠粘膜细胞代谢,调节细胞屏障功能和肠粘膜通透性。本实验拟观察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在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后诱发肠损伤中的具体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8只,周龄1012周,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Sham Group)、模型组(I/R Group)、RIPK1阻断剂necrostatin-1组(NEC Group)。Sham组大鼠仅接受麻醉后开腹,游离肝脏周围的血管及韧带后关腹;I/R组大鼠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使用4℃乳酸林格氏液持续灌注门静脉,30 min后随即恢复肝脏灌注,冲洗腹腔后关腹;NEC组大鼠造模前30min腹腔注射Nec-1 1mg/kg,手术操作同I/R组。于再灌注6 h和24 h,分别各选取大鼠8只,抽取肝下下腔静脉血样;分别获取部分肠组织样本进行测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肠组织TNF-α、IL-6、IL-10和HMGB1浓度及血清肠损伤标记物DAO、D-乳酸和I-FABP水平,测定血清内毒素(LPS)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肠组织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过氧化氢法检测CAT活性,四甲基联苯胺法测定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组织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active 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RIPK1、RIPK3和MLK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肠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与sham组比较,I/R组和NEC组大鼠肠损伤后6 h和24 h的Chiu’s评分显着升高;W/D比率显着升高(P<0.05)。与I/R组比较,NEC组大鼠肠损伤后6 h和24 h的Chiu’s评分显着降低;W/D比率显着降低(P<0.05)。2、血清和肠组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Sham组比较,I/R组和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血清和肠组织TNF-α水平显着升高(P<0.05&<0.01);I/R组和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血清和肠组织IL-6、IL-10及HMGB1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清LPS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I/R组比较,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h血清和肠组织TNF-α、IL-6水平显着降低,IL-10水平显着升高;血清LPS水平显着降低(P<0.05);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h血清和肠组织HMGB1水平显着降低(P<0.05&<0.01);。3、肠组织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肠损伤后6 h比较,肠损伤后24 h肠组织DAO、D-乳酸和I-FABP水平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和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肠组织DAO、D-乳酸和I-FABP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I/R组比较,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肠组织DAO、D-乳酸和I-FABP水平显着升高(P<0.05)。4、肠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变化:与Sham组比较,I/R组和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肠组织MPO和MDA水平显着升高,肠组织SOD和CAT活性显着降低(P<0.01);与I/R组比较,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肠组织MPO和MDA水平显着降低,肠组织SOD和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5、肠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变化:与肠损伤后6 h比较,肠损伤后24 h肠组织激活caspase-3活性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和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肠组织激活caspase-3活性水平显着升高,凋亡细胞计数显着升高(P<0.05);与I/R组比较,NEC组肠损伤后6h和24 h肠组织激活caspase-3活性水平显着降低,凋亡细胞计数显着降低(P<0.05)。6、肠组织RIPK1、RIPK3和MLKL蛋白表达变化:与Sham组比较,I/R组和NEC组肠道组织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与I/R比较,NEC组肠道组织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机制是肠道炎症因子释放、氧化应激损伤和启动了程序性坏死。实验二:右美托咪定对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的影响,并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等方面阐述右美托咪定腹腔注射对肝脏诱发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周龄1012周,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ham Group),进行单纯开关腹手术并且游离相应的血管;模型组(I/R Group),制备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模型;右美托咪定组(Dex Group),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50μg/kg;Necrostatin-1组(Nec Group),造模前30min腹腔注射Nec-1 1mg/kg;右美托咪定+Necrostatin-1组(Dex+Nec Group),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50μg/kg和Nec-11mg/kg。再灌注后6 h(sham组于术毕6 h),经肝下下腔静脉取血样;取部分肠组织样本进行测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和HMGB1浓度及肠损伤标记物DAO、D-乳酸和I-FABP水平,测定内毒素(LPS)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肠组织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过氧化氢法检测CAT活性,四甲基联苯胺法测定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组织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active 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Dex组、NEC组和Dex+NEC组血清TNF-α、IL-6、IL-10、HMGB1、LPS、DAO、D乳酸和I-FABP水平升高,肠组织MDA和MPO含量升高、SOD和CAT活性下降,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凋亡指数升高,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W/T比率升高,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上调(P<0.05&<0.01)。与I/R组比较;与I/R组比较,Dex组、NEC组和Dex+NEC组血清TNF-α、IL-6、HMGB1、LPS、DAO、D乳酸和I-FABP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升高;肠组织MDA和MPO含量降低、SOD和CAT活性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凋亡指数降低,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W/T比率降低,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下调(P<0.05&<0.01);与Dex组比较,NEC组和Dex+NEC组血清TNF-α、IL-6、HMGB1、LPS、DAO、D乳酸和I-FABP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升高;肠组织MDA和MPO含量降低、SOD和CAT活性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凋亡指数降低,肠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W/T比率降低,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机制与其抗炎、抗氧化以及部分抑制RIPK1/RIPK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翁琰,郭超,朱艳荣,关月,奚苗苗,文爱东[10](2014)在《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脂肪乳剂是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TPN在临床营养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脂肪乳剂也逐渐由长链脂肪乳(LCT)发展到了中/长链脂肪乳(MCT/LCT)。MCT/LCT具有水解、氧化快而完全,不依赖肉毒碱转运,对免疫系统影响少且不易在肝内及外周组织中浸润等优点,已普遍应用于临床营养支持中,但其中仍含有一定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易受体内自由基的攻击而产生脂质过氧化,进而损害脂质、DNA和蛋白质,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因此,许多学者主张在中/长链脂肪乳剂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E,以防止脂肪乳剂脂质过氧化的发生,从而保证临床安全、合理使用脂肪乳剂进行营养治疗的同时,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主要对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二、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丙泊酚基于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手术实验与分组 |
1.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2.3 相关实验方法与步骤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2.1 丙泊酚可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2.2 丙泊酚可缓解机械通气引起的肺部炎症 |
2.3 丙泊酚上调VILI中Nrf2的表达和下调NLRP3的表达 |
2.4 Nrf2可抑制VILI小鼠肺组织中的促炎因子 |
2.5 NLRP3通过促进炎症作用抑制Nrf2对肺损伤的保护 |
第三节 讨论和结论 |
第四节 全文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和图表 |
第二章 综述 围手术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LR12在TA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LR12 减轻TAA诱导的ALF小鼠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LR12 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促进TAA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中肝细胞增殖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R12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CCL20 促进TAA诱导的ALF小鼠肝细胞再生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LR12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CCL20 激活肝细胞内p38 MAPK途径促进TAA诱导的ALF小鼠肝细胞再生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PP2A在长时间冷保存导致DCD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肝移植发展现状 |
1.2 冷缺血时间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
1.3 线粒体-内质网结构耦联及其功能简述 |
1.4 线粒体活动的磷酸化调控 |
1.5 PP2A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 |
2 长时间低温保存对DCD肝脏的损伤作用探讨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 检测指标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扩大标准供肝的损伤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4)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大鼠F-WIT-DCD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基本实验用品和设备 |
1.1.3 实验操作器械 |
1.1.4 模型设计思路 |
1.1.5 术前准备 |
1.1.6 F-WIT-DCD肝移植手术过程 |
1.2 结果 |
1.2.1 术中大体改变 |
1.2.2 大鼠血压变化情况 |
1.2.3 移植术后观察 |
1.3 讨论 |
1.3.1 建立大鼠F-WIT-DCD模型的研究价值 |
1.3.2 大鼠F-WIT-DCD模型建立的依据 |
1.3.3 大鼠F-WIT-DCD模型建立旳关键因素 |
1.3.4 模型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
1.4 小结 |
二、DCD大鼠缺血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规律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基本实验用品和设备 |
2.1.3 大鼠分组 |
2.1.4 手术过程 |
2.1.5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
2.1.6 细胞因子检测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标准品质控数据 |
2.2.2 热缺血末细胞因子情况 |
2.2.3 再灌注6 小时细胞因子情况 |
2.3 讨论 |
2.3.1 描述DCD大鼠缺血期及再灌注期细胞因子变化的意义 |
2.3.2 细胞因子的选择 |
2.3.3 实验结果分析 |
三、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3 实验分组 |
3.1.4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
3.1.5 检测指标 |
3.1.6 常规病理学检测 |
3.1.7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大鼠基础状态及术后状态 |
3.2.2 血清生化改变情况 |
3.2.3 肝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变化情况 |
3.2.4 各组肝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 |
3.2.5 主成分分析 |
3.2.6 ROC回归曲线分析 |
3.3 讨论 |
3.3.1 供肝质量的评估方法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3.3 细胞因子评估供肝质量可行性 |
3.3.4 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细胞因子在肝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超短无肝期对肝移植受体及供肝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意义 |
第一部分 快速吻合磁环的研制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剂与仪器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磁环 |
1.2.2 磁环局部磁场参数 |
1.2.3 生物相容性 |
1.3 讨论 |
1.3.1 磁环制作材料的选择 |
1.3.2 磁环钛涂层生物相容性 |
1.3.3 磁环产生恒定磁场的磁暴露安全性 |
1.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超短无肝期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1.3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1.4 术后处理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统计学处理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一般情况及主要血管吻合时间及手术时间 |
2.2.2 术后生存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
2.2.3 术后生存率 |
2.2.4 吻合口肉眼及病理HE染色 |
2.2.5 吻合口扫描电镜 |
2.2.6 吻合口VEGF免疫组化 |
2.2.7 腔静脉造影检查 |
2.2.8 彩色超声观察 |
2.3 讨论 |
2.3.1 磁环吻合与手工缝合的比较 |
2.3.2 磁环产生的恒定磁场在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
2.3.3 超短无肝期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超短无肝期对肝移植受体及供肝的保护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磁性材料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标本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
2.2 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
3 讨 论 |
(9)程序性坏死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程序性坏死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导肠损伤的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及仪器设备 |
1.1.2 实验方法及分组 |
1.1.3 标本采集 |
1.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1.5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大鼠肠组织病理损伤及评分 |
1.2.2 大鼠肠组织W/D比率比较 |
1.2.3 大鼠肠组织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1.2.4 大鼠肠组织损伤标记物和内毒素比较 |
1.2.5 大鼠肠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和MPO活性的比较 |
1.2.6 大鼠肠组织细胞caspase-3表达比较 |
1.2.7 大鼠肠组织细胞凋亡水平比较 |
1.2.8 大鼠肠组织RIPK1/RIPK3-MLKL蛋白表达水平 |
1.3 讨论 |
1.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1.3.2 肝移植术与远隔器官损伤 |
1.3.3 肠屏障的构成 |
1.3.4 肝移植术与肠屏障损伤 |
1.3.5 肠屏障损伤的发生 |
1.3.6 肠屏障损伤的可能机制 |
1.3.7 程序性坏死在肠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
1.4 小结 |
二、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及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 |
2.1.2 实验方法及分组 |
2.1.3 标本采集 |
2.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大鼠肠组织病理损伤及评分 |
2.2.2 大鼠肠组织W/D比率比较 |
2.2.3 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2.4 大鼠肠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和MPO活性的比较 |
2.2.5 大鼠肠组织损伤标记物和内毒素比较 |
2.2.6 大鼠肠组织 active caspase-3 表达水平的变化 |
2.2.7 大鼠肠组织细胞凋亡水平比较 |
2.2.8 大鼠场组织RIPK1和RIPK3蛋白表达水平 |
2.3 讨论 |
2.3.1 右美托咪定在肝移植术中应用 |
2.3.2 实验模型药物剂量选择 |
2.3.3 肠屏障损伤的发生机制 |
2.3.4 程序性坏死和凋亡发生的决定机制 |
2.3.5 程序性坏死引起肠损伤的机制 |
2.3.6 右美托咪定保护作用机制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程序性坏死在肝脏疾病诱导肠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丙泊酚通过调节Nrf2/NLRP3信号通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D]. 阮洪艳. 山东大学, 2021(10)
- [2]LR12在TAA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永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PP2A在长时间冷保存导致DCD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兰佳男. 武汉大学, 2020(06)
- [4]高通量检测功能性热缺血期细胞因子评估DCD大鼠供肝质量的可行性研究[D]. 魏宝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超短无肝期对肝移植受体及供肝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威.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5)
- [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
- [7]《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4年第16卷关键词索引[J]. 吴蕊,徐颖,保健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12)
- [8]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意义[J]. 刘淳,周孝思,耿秋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01)
- [9]程序性坏死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诱发肠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永旺.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10]含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A]. 翁琰,郭超,朱艳荣,关月,奚苗苗,文爱东.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