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辟新途径,建设有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民族院校舞蹈学专业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发展势态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其自身的发展既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教育内容、研究领域以及学科交流融合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均不同程度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基于此,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理性分析其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继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适应新时代发展之所需,这是当前必须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新意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部分,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并阐明了新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意义。第三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内容。第四部分,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维方式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
李阳[2](2019)在《民办高校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 ——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舞蹈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要有了更高的标准。从建国至今,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发展,但是,在舞蹈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舞蹈工作者,培养舞蹈人才的先行者,应该扛起培养舞蹈本科人才教育的重任。可以这么说,舞蹈人才直接影响国家的舞蹈艺术、舞蹈文化的发展,所以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是决定舞蹈艺术前进的重要因素,而培养出优质的舞蹈专业人才及舞蹈教育工作者,是民办高校舞蹈专业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舞蹈专业成为民办高校的一个较为普遍的专业,与公立院校相比,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篇论文从以民办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的问题出发,运用实践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及理论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选取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舞蹈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所院校舞蹈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结合对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全面地了解其课程建设的现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导师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论文除引言外共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国民办高校本科舞蹈专业的现状分析和民办高校本科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分析,明确了民办高校开设舞蹈专业教育的价值和作用;第二个部分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舞蹈系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分析,找出办学环境、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和不足。第三个部分基于第二个部分对问题现象的分析及探索,整理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措施与对策,包括以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人才定位的总体内涵;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人才定位的重要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人才定位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问题,从而为民办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办法。
汤燕[3](2017)在《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艺术的国际化,人们对舞蹈教学愈加重视,传统舞蹈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师资队伍不够完善,政府对舞蹈教学的资金投入也不够。对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高校在舞蹈教学上必然会向着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改善教学环境。
何建宁[4](2016)在《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高等学校,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的教育,开展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成绩。对于民族高校如何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机制和工作方法,不断强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跟随中国共产的领导,坚定信念,坚持全员育人,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因材施教,但对于有关大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各高校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探索了一些评价的方法。近些年,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大学生进行德育总结和答辩的方式,要求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经历、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全面的总结,各学校也对整个过程进行行之有效的考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方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坐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历来重视各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于2010年开始在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了大学生德育总结的试点,有针对性的对该校大学生德育总结工作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成功,之后在全校进行了推广,这也是民委系统高校和宁夏地区的高校首次进行大学生德育总结工作,该校在试行德育总结过程中,学校也出台了一些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使得开展德育总结工作有了更有效的抓手,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加完整,方法更加得当,评价更加合理。本文从大学生德育总结开始入手,分为四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第一部分主要从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的缘由开始,就有关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文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释义,对国内有关研究的动态和有关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就研究的主要对象一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现状、问题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和总结。第二部分是北方民族大学实施大学生德育总结有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德育总结工作由来和方案的实施要求,北方民族大学在实施德育总结工作时实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铸魂工程”的实施方案,有关人格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学生德育总结的典型案例,实施德育总结以来的成效研究。第三部分就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大学生德育总结的有代表性的四所本科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中北大学,一所独立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共五所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德育总结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就有关高校实施的具体方案和工作要求进行了学习和了解,并对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的个性化方法和要求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是大学生德育总结理论部分的探讨,从必要性开始入手,就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和应用中用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更主要的是总结出了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对北方民族大学等大学生德育总结工作的研究与分析,对于长期从事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我来讲,是对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再学习和再认识,在总结北方民族大学近些年来实施的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总结,也对有关兄弟院校此项工作的一次学习和借鉴的好机会,也让我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重新进行了定位,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放松只能加强,要常抓不懈。今后还将在该领域进一步学习、实践和研究,探索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下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方艳[5](2015)在《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明是中国西南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国际旅游型城市,目前,昆明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昆明地区高校高等教育相对于全国来说还比较落后,昆明的教育需要稳步快速的发展,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是高校校本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竞技运动比赛活动为高校学生创造了一种校园体育氛围,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影响作用,对他们的体育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现代竞技运动中,通过统一的组织和运动规则,能让高校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第一”的观念,引导他们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和锻炼;从中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等体育精神和道德品质。研究现代竞技运动对昆明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及其体育行为的影响,对提高昆明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运用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之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为调查对象,研究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在借鉴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竞技运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对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进一步研究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并通过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的相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影响比较大,在体育情感方面,男生的得分很明显地高于女生,而在体育运动本对昆明市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影响方面来看,影响是非常全面的,具体体现在他们更倾向于更意通过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充实生活,缓解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丰富社会交往。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和体育意识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说明昆明市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体育意识也越好。其中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动机、体育兴趣都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现代竞技运动的直接参与与体育动机的相关关系要弱一些,间接参与与体育动机的相关关系要弱一些,相关系数为0.197,相比其他项,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度较低。
李莉[6](2014)在《努力培养舞蹈专业适用型人才——山西大同大学舞蹈学专业建设和发展初探》文中认为2014年,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山西大同大学开始招收舞蹈学专业本科学生。舞蹈学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由此,学院针对舞蹈学专业的一系列探讨便展开了。在借鉴和参照已经形成的完整体系中,大同大学有的放矢地进行取舍和加工,完善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舞蹈学专业建设。大同大学的舞蹈学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本着人才培养不与社会脱节,课程设置不与文化市场需要相背离的信念,努力培育出优秀的舞蹈适用型人才,打造出优质的舞蹈学专业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课题组[7](2014)在《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课题组成员:郭必恒本文从国家政策、年度大事、年度焦点等方面对我国2013年高校艺术教育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与往年相比,2013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状况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发展综述2013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有新突破,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和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在京成立,另外还成立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在教育部全面提高
陆继锋[8](2013)在《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办学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是不同时期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与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选择结果,是民族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并彰显特色的顶层设计。研究民族院校办学不仅要追溯历史传统,探寻办学规律,更要认清现实,促进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实现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故此,本研究从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迁切入,以“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为逻辑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梳理民族院校历史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进而得出了民族院校及其理念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容:首先,历史传统是民族院校发展的根基,它孕育了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革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升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民族院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抉择,既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其次,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的天然属性。在发展历程中,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源于特殊并促进特殊;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特色,特色理念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资本,是其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院校固要守住特色,却不能把特殊作为发展的资本。民族院校需要在“特”与“不特”做出权衡,不能失其“特”,亦不能舍其“不特”,而需要进一步利用“不特”来支持“特”的发展。第三,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既有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之“利”,也有影响发展之“不利”。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化“不利”为“利”,以促进民族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能为建设高水平民族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于拓宽当代大学办学理念研究领域,丰富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亦有一定的贡献。
甄海兰[9](2013)在《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人才流动全球化和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与共享,掀起了跨国(境)教育的浪潮。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颁布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正式开始,提上了教育日程。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对教育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如从政府政策、引进优质资源着手等。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河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凸显很多问题,如规模与质量不匹配、外方高校水平不高、政府投入不足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研究对促进河南省经济和教育发展,提高河南省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性要求必须结合中方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可行的途径,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文中以中原工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办学项目为案例具体阐述,最后借鉴其成功经验,从政府、学校、社会和涉外管理与质量间的密切联系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李雪[10](2012)在《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地位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3所地方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高校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截止2011年底,地方高校已达到2194所,占到了全国高校总数的95%。与此同时,市场元素也逐渐注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学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总体来看,国内外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获取学科建设的比较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特色学科建设问题。首先从界定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学科建设等概念入手,通过文献分析等方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应用于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与竞争力培育中,系统分析了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地方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关系,并出提了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在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与特色学科建设相关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以3所地方高校(宁波大学、温州大学和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剖析了地方高校基于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如宁波大学重点建设了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水产养殖、通信与信息、工程力学等特色学科;温州大学把特色学科建设作为推进学校转型的抓手;绍兴文理学院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科研,同时依托地域文化突显了中国语言文学和书法学的学科特色,立足地方经济重点建设了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由此分析,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关键,而地方高校要提高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就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和突显学科优势特色,改变学科建设理念,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培育和形成学科群,以特色学科发展为突破口,带动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基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与特色学科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结合从案例分析中萃取的有普适性的启迪经验,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问题,从指导思想、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思路与对策:第一在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第二,考虑到地方高校的地域性及功能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要体现与区域互动发展;第三,特色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凸显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与错位竞争;第四,要尊重人才,以人为本、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队伍建设;第五,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反馈和修正,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体系。
二、开辟新途径,建设有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民族院校舞蹈学专业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辟新途径,建设有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民族院校舞蹈学专业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本论题新意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述 |
2.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内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概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征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 |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
2.2.1 新时代 |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
2.2.3 新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系 |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
2.3.1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2.3.2 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
2.3.3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
3.1.1 理论探索向实践路径转换 |
3.1.2 结构要素现代化向系统性现代化过渡 |
3.1.3 传统范式向现代化转型 |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教育内容相对落后 |
3.2.2 研究领域相对局限 |
3.2.3 交流融合相对滞后 |
3.2.4 教育方法相对保守 |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学科建设不完善 |
3.3.2 运行管理体制欠缺 |
3.3.3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
3.3.4 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 |
4.1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体系 |
4.1.1 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 |
4.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4.1.3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4.1.4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4.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机制 |
4.2.1 健全奖励机制 |
4.2.2 倡导情感认同机制 |
4.2.3 完善评估机制 |
4.2.4 增强动力机制 |
4.3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内涵 |
4.3.1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发展 |
4.3.2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发展 |
4.3.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
4.3.4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 |
4.4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 |
4.4.1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媒体环境 |
4.4.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校园环境 |
4.4.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
4.4.4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辈群体环境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民办高校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 ——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舞蹈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高校舞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
第一节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性 |
第二节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
一、舞蹈课程设置的差异性 |
二、舞蹈教学方式的差异性 |
三、舞蹈专业考核方式的差异性 |
四、舞蹈专业在教材使用上的差异性 |
第二章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 |
第一节 生源质量差强人意 |
一、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
二、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 |
第二节 实践课程配比不足 |
第三节 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综合能力的教师较少 |
第四节 教材不适应民办院校学生 |
第三章 民办院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人才定位的具体措施 |
第一节 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人才定位的总体内涵 |
第二节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人才定位的具体措施 |
一、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 |
二、建立科学型的师资队伍,优化导师职能 |
三、改革评价机制 |
四、用创作带动教学,用教学带动人才培养 |
五、编写适合民办高校舞蹈学专业使用的教材 |
六、提高生源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问题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 |
第一节 北方民族大学近年大学生德育工作 |
第二节 北方民族大学开展大学生德育总结的由来 |
第三节 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
第四节 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工作的典型案例与分析 |
第五节 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工作成效研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其他高校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 |
第一节 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 |
第二节 河北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 |
第三节 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 |
第四节 中北大学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 |
第五节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德育总结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实践的启示 |
第五节 大学生德育总结存在的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现代竞技运动的开展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2.2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是构建人.素质的需要 |
1.2.3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
1.2.4 现代竞技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是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需要 |
1.2.5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现代竞技运动参与现状分析 |
3.1.1 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所在学校体育氛围满意度调查 |
3.1.2 对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喜欢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调查 |
3.1.3.昆明市高校大学生间接参与现代竞技运动的现状分析 |
3.1.4 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竞技运动的情况分析 |
3.1.5 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现代竞技运动参与的态度分析 |
3.1.6 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现代竞技运动参与的动机分析 |
3.1.7 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形式分析 |
3.1.8 昆明市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所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调查 |
3.2 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 |
3.2.1 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认知的影响研究 |
3.2.2 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情感的影响研究 |
3.2.3 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影响研究 |
3.2.4 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研究 |
3.3 现代竞技运动参与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相关性分析 |
3.3.1 现代竞技运动直接参与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相关性分析 |
3.3.2 现代竞技运动间接参与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专家问卷效度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努力培养舞蹈专业适用型人才——山西大同大学舞蹈学专业建设和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舞蹈学学科定义 |
二、山西大同大学舞蹈学系的成立 |
(一) 学科建设概况 |
(二) 学科教学理念 |
三、山西大同大学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
(一) 总体介绍 |
(二) 四类课程具体内容介绍 |
(三) 对云冈石窟舞蹈艺术赏析与实践课设置的详细解读 |
四、大学教学现状与就业情况分析 |
(一) 就业现状分析 |
(二) 大同大学的美好愿景 |
(7)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 |
发展综述 |
大事记 |
政策分析 |
研究进展 |
年度热点 |
聚焦北京 |
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中学篇 |
教育政策推进 |
课程教学改革 |
农村艺术教育的突破 |
注释: |
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 |
一、研究综述 |
二、大事记 |
三、政策分析 |
四、研究进展 |
五、聚焦北京 |
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学前篇 |
一、2013年我国学前艺术教育政策概述 |
1.我国学前艺术教育大事记 |
2.学前艺术教育政策分析 |
二、2013年学前艺术教育研究 |
1.学前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
2.学前艺术教育的策略 |
注释: |
(8)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院校萌芽与理念孕育 |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 |
一、三种主要形式 |
二、元代民族高等教育 |
三、清代民族高等教育 |
四、贡献和启示 |
第二节 满蒙文高等学堂 |
一、诞生背景 |
二、办学特点 |
三、贡献和启示 |
第三节 蒙藏学校 |
一、北洋政府时期办学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办学 |
三、解放初期的蒙藏学校 |
四、贡献和启示 |
第四节 边疆院校 |
一、兴办与办学背景 |
二、边疆院校的兴办 |
三、办学特点与理念 |
四、贡献和启示 |
小结 |
第二章 延安首创与理念萌生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背景 |
二、诞生与实践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三章 重建探索与理念初显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筹建诞生(1950-1951) |
二、初建探索(1951-1966) |
三、曲折动荡(1966-1976)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定位 |
三、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四章 调整改革与理念成型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恢复调整(1976-1985) |
二、前期改革(1985-1989) |
三、深化改革(1989-1993)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定位 |
三、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与理念提升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平稳发展(1993-2000) |
二、规模扩张(2000-2005) |
三、内涵提升(2005-)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定位 |
三、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六章 理念变迁与发展审视 |
一、“变”与“不变”:核心理念之熔铸 |
二、“特”与“不特”:特色理念之彰显 |
三、“利”与“不利”:未来发展之思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9)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2 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外合作办学 |
2.1.2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
2.2.2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
3 中外合作办学概述 |
3.1 中外合作办学产生背景与动因 |
3.1.1 中外合作办学产生的背景 |
3.1.2 中外合作办学产生的动因 |
3.2 中外合作办学历史发展与现状 |
3.2.1 中外合作办学历史发展 |
3.2.2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
4 中外合作办学供求市场分析 |
4.1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潜在需求市场 |
4.2 中外合作办学的供求 |
5 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分析 |
5.1 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概况 |
5.2 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成效 |
5.2.1 弥补河南省教育资源短缺,拓展教育发展空间 |
5.2.2 满足河南省经济发展,开辟人才培养新途径 |
5.2.3 促进河南省文化与世界交流,打造文化品牌 |
5.2.4 推动河南省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
5.2.5 培养优秀师资队伍,提升河南高校竞争力 |
5.3 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1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
5.3.2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
5.3.3 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
5.3.4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事务管理重视不够 |
5.3.5 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力度不大 |
5.4 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5.4.1 信息不对称,思想重视不足 |
5.4.2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学生权益得不到保护 |
5.4.3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系统不完善 |
5.4.4 “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不到位 |
5.5 中原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案例分析 |
5.5.1 办学情况简介 |
5.5.2 教育质量管理概况 |
5.5.3 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
6 完善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增大教育投入力度 |
6.2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 |
6.3 进行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 |
6.4 注重内涵建设和内部评估 |
6.5 加强政府监管和外部评估 |
6.6 重视中外合作办学涉外管理的复杂性 |
结束语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地位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3所地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地方高校 |
1.3.2 学科建设 |
1.3.3 特色学科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
1.4.2 关于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 |
2.1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2 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第3章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分析 |
3.1 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
3.2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 |
3.2.1 对学科建设的认识问题 |
3.2.2 学科建设布局和特色问题 |
3.2.3 资源利用和学科群建设问题 |
3.2.4 学术梯队组建机制问题 |
3.3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与核心竞争力 |
第4章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
4.1 宁波大学的案例 |
4.1.1 宁波大学概述 |
4.1.2 宁波大学培育特色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
4.2 温州大学的案例 |
4.2.1 温州大学概述 |
4.2.2 温州大学培育特色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
4.3 绍兴文理学院的案例 |
4.3.1 绍兴文理学院概述 |
4.3.2 绍兴文理学院培育特色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方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学科建设对策研究 |
5.1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
5.1.1 首先要明确其办学发展定位 |
5.1.2 重点要建设优势与特色学科 |
5.2 要实现与区域互动发展 |
5.2.1 互动发展中的地方高校定位 |
5.2.2 互动模式与策略 |
5.3 要凸显特色并实现差异化发展与错位竞争 |
5.3.1 学科特色突显与建设定位 |
5.3.2 差异化发展与错位竞争策略 |
5.4 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
5.4.1 坚持以人为本是重视人才的核心 |
5.4.2 重视学科带头人与学术梯队建设 |
5.5 要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
5.5.1 绩效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
5.5.2 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的原则与步骤 |
5.5.3 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6章 结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与不足 |
6.2.1 本文创新处 |
6.2.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开辟新途径,建设有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民族院校舞蹈学专业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刘鑫. 延边大学, 2020(05)
- [2]民办高校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 ——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舞蹈系为例[D]. 李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研究[J]. 汤燕. 现代职业教育, 2017(28)
- [4]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D]. 何建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5]现代竞技运动参与对昆明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D]. 方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15(12)
- [6]努力培养舞蹈专业适用型人才——山西大同大学舞蹈学专业建设和发展初探[J]. 李莉. 黄河之声, 2014(17)
- [7]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J].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课题组. 艺术评论, 2014(04)
- [8]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D]. 陆继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9]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管理问题研究[D]. 甄海兰. 中原工学院, 2013(07)
- [10]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地位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3所地方高校为例[D]. 李雪.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