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高校体育教学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倪保锐[1](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曹玉洁[2](2021)在《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 ——以上海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为例》文中提出综合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计体系,发现体育教育以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目标,重视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体育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致使体育教育学生在吸纳、培养及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屡日呈现出来。因此,提升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已势在必行。本研究以世界高等师范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教育大环境为背景,结合新时代“健康中国”发展规划,联系新时代对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旨在为完善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推进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升,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终为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目标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理论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剖析新时代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情况总体上说喜忧参半,各项数据表明以前的培养目标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都关注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在培养目标内容阐述、方案规划设计以及课程设置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呈现出突出重要位置。2)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未来体育教师的培养一般比较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对能力发展的过程的培养还需要加强。3)梳理职业能力分类,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要求,凝练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3项一级指标为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15项二级指标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师德情怀、持久从业思想、参与学校管理能力、服务社会协同能力;教育引导能力、体育教学综合能力、课外活动组织指导能力、运动训练指导管理能力、竞赛编排管理能力、各项裁判执行能力、体育科研能力;理论学习提高能力、专项技能提升能力、校园文化营造能力。其中,参与学校管理能力、运动训练指导管理能力、竞赛编排管理能力、体育科研能力、理论学习提高能力、校园文化营造能力这6项二级指标学生自评分较低。4)影响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四个主要因素,包括:整体对职业能力认知水平、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课程开设与实训实施、实践投入资源与资金配置,为改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提供参考。
董星胜[3](2020)在《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不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手段上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快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教育过程。而体育教学是学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它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的体育技能,最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活动。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由于在教授内容、方式和场景上的特殊,体育技能动作的教授大多依靠教师的详细讲解和亲身示范。但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动作过程短暂,学生在示范后的模仿仅能依靠自己初步印象,遗忘的速度相对较快。特别是对于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体育技术动作组合,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办法或很难做到分解教授,教师只能重复的进行动作技能的示范,结果导致一节课只能讲授一个知识点或者甚至多节课都讲授同样的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题,互联网运用于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完整详细的了解某一套技术动作组合和分解技术动作,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资源在山东省潍坊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互联网体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小,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学甚至还没有涉及到利用互联网的体育资源。2.网上的体育教学资源全面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使用,但体育资源质量优劣不等,存在体育资源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易用性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3.学校虽然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使用互联网学习,且使用互联网的学生更多集中于体育娱乐搜索上,很少通过体育资源学习体育技能。4.教师已经可以有效地将互联网资源与备课结合起来,丰富备课的内容,但方法手段单一,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课上的优势。5.家长的网络监督意识强,但与教师的沟通相对较少且很少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促进学校互联网体育教学专业化,提高普及率。2.加快互联网体育教学资源的归纳和整合。3.学校加强投资建设,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创新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4.教师要提升网络素质,运用互联网优势,分析学生运动状况并针对教学。5.家长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主动参与,统一家校教育影响。
罗丹阳[4](2020)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健美操是融合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一项体育项目,随社会的发展,对健美操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增加对健美操教练、教师的需求,开设健美操专选班是培养健美操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健美操专选课都延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是一套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本研究以将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四川师范大学健美操专选班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师范大学2017级健美操专选班为实验对象;并运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为研究方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学应用研究和健美操相关教学实验为研究基础进行教学实验,根据测量指标在实验后进行测试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周期为16周的教学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表明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学生与采用常规教学的对照班的学生在对健美操专选课学习态度测量中行为态度和意向有P值为0.047、0.048和0.046均小于0.05,情感体验有P值为0.039、0.028、0.040小于0.05,表示两个班学生有显着性差异。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选课利用丰富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的对照班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量中学习动机有P值为0.049、0.036小于0.05,学习方法选用有P为0.037<0.05,学习结果评价三项P值均小于0.05,学习环境营造有P值0.036、0.049、0.033小于0.05,两个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过程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的对照班在健美操能力成绩呈现显着性差异,其中大众健美操P为0.499>0.05没有显着性差异,在自编健美操P为0.001<0.01和带操能力P为0.003<0.01极具显着性的差异,表明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中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互联网共享的优质健美操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创编能力有显着的影响;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实验班和传统教学的对照班教学效果的测量中课堂效果有P值为0.044、0.004、0.012均小于0.05,情感体验有P为0.016、0.009均小于0.05呈现显着性差异,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每个教学视频都有不同风格的教练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动作套路,更重要的是学习优质课程的编排方法和带操方式,不断地模仿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风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贾世琦[5](2020)在《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高校排球普修课中,学生在经过整个教学过程后,普遍存在学习效果不佳,技术动作不规范等问题。学生学习压力大,同一学期操课数量众多等都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那么,在体育院校的排球普修课中,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排球项目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排球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技术动作,一直以来都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排球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工作目标。本研究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班开展教学实验,深耕教学新方式。运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为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排球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及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多次实践也为智慧教学平台提出更具意义的建议,优化智慧教学平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将智慧教学平台引用到排球普修班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并使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考核标准》与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评。通过对比后发现,实验班在助跑摸高,发球效果数据无显着性差异,在36米移动、掷羽毛球、传球、垫球、扣球等项目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兴趣性也有一定差异。与其同时收集实验班学生对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意见与建议,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测试及对比,在排球基本技术教学环节中,传、垫、扣、发球等四项技术,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均有提高效果。运用智慧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在传球,垫球,扣球三项技术中,无论是客观得分,还是主观技评分,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都要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2.两种教学方法下,在身体素质数据测试中,36米移动项目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掷羽毛球项目中,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学生,因对技术动作拥有更好,更切实地体会,所以成绩较高。3.在教师强调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学生预习次数、频率、效果均高于传统教学方法。认为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可以改善自身不爱预习,不预习的不良习惯。4.通过调查两个班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发现实验班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并且主观评价更加积极,正面。因此,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加喜爱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5.通过整个教学实验,无论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还是学生的主观评价,客观的数据测试,可以得出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可以更好地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性,提升学生在排球及技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在排球普修课中普及推广是可行。6.目前使用的智慧教学平台自身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例如:支持系统不完善,无法分享视频,结构设置并不清晰,排球新闻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使得用户使用体验有所下降。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陆瑞[7](2019)在《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深化职业院校体育学科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同样对于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增加了新的途径。本文将从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为出发点,阐述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创新,丰富高职体育教学的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潘勇[8](2019)在《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浙江高校体育专业作为培养现代化体育教育人才的基地,必需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网络课程不断转型升级的同时,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显现出了一些诸如普及程度和覆盖面较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现实问题,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浙江省各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展状况展开实质性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其影响因素。以期推动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的良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浙江省体育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参考与建议。研究结论:(1)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紧跟教育部关于精品网络课程不断转型升级的建设思路,先后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阶段。(2)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在浙江各高校的官方网站以及各网络教学平台中已有开展,但尚未普及;在体育专业各科目中尚未全面覆盖,特别是篮球、乒羽网小球类等热门项目的术科未广泛开展。(3)浙江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参与网络课程自主探究式学习中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其在学习中的获得感下降。(4)浙江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开展网络课程的主导动机是履行责任的职业素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辅助动机是顺应信息技术的时代发展、提高自身信息应用能力、提高自身业绩考核、响应上级单位下达的任务。(5)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分为时代背景和教育管理体制;内部因素分为内部环境、课程特征、教师因素及学生因素。内部关键性因素是教师因素,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观念、教师的动机、教师的能力,其中教师的能力与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的相关性最高。结合实际调研结果,为进一步推动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特提出如下建议:(1)健全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2)分解指标,强化责任意识。(3)优化教学资源,打造特色亮点。
杨诗俊[9](2019)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在体育院校篮球专修课战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指示。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全方位发展中,近年来传统体育项目篮球与新兴体育项目电子竞技发展速度尤为迅速。篮球及电子竞技游戏成为广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热门的体育项目,在体育院校中更为流行。由于体育院校篮球专选课中创新教学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加,战术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致力于将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引入到篮球专选课战术教学之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如何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进行战术教学?2.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进行战术教学是否有效果?3.运用电子竞技游“NBA2K18”进行战术教学与常规战术教学有何区别?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生的战术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与分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的结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本次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对体育院校篮球专修班学生进行战术教学有效果。2.在战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的对比中,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进行教学比运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要好将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应用到高等体育院校篮球专修课程的战术教学中有以下特点: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战术的积极性高,学习意愿强烈。2.学生通“NBA2K18”学习战术后,在球场上运用战术时能联想到游戏中的战术内容与实践产生共鸣,战术记忆深刻。3.将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战术教学效果更好,学生能基本掌握战术并能成功运用战术。施教者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进行战术教学应注意:1.所授战术的选择应结合教学大纲、“NBA2K18”游戏战术手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战术进行教学。
朱晓俞[10](2019)在《生态视域下昆明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促进昆明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提升校园足球氛围,深化足球教学改革,鼓励广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坚持锻炼的体育意识,结合教育部在2018年6月下发的《关于云南省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有关情况》的有关要求,实现昆明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的新局面。本文将从生态的视角下围绕“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昆明市5所普通高校足球课(选项)的教学状况、足球竞赛及高校课外足球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走出一条适合昆明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的道路。调查的结果如下:1、昆明高校校园足球教学目标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各具特色;教学方法相似;教学班级组织形式一样;考核体系各有千秋;师资和场地设施能够满足正常教学的需求;学生整体的足球基本水平不高。2、昆明高校课外足球活动一直在有组织有秩序的的在开展,但是各个高校的差异性还是很大;3、高校校园足球联赛体系逐渐形成和完善,但是整体竞争水平不太高,赛事关注度相对较低;4、校园足球文化缺失,校园足球氛围不理想;5、足球教学生态化理念缺乏,足球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稍有不足;结论:1、在生态的视角下,从自然,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对昆明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究和规划,促使昆明高校校园足球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健全高校校园足球体系,丰富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和课外足球活动,推动昆明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2、继续坚持《纲要》“健康第一”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维护高校足球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教师与学生了教与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学习足球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高校体育教学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高校体育教学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 ——以上海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国家印发相关政策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启示 |
1.1.2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对未来体育教师提出了愿景要求 |
1.1.3 后疫情时代对未来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职业能力 |
2.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
2.1.3 体育教育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指标的分类梳理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一级指标确定 |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二级指标确定 |
4.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调查的现状分析 |
4.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
4.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
4.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方法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
4.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结果小结 |
4.3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
4.3.1 整体对职业能力认知水平 |
4.3.2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
4.3.3 相关课程开设与实训实施 |
4.3.4 实践投入资源与资金配置 |
4.4 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
4.4.1 高度契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求 |
4.4.2 科学设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
4.4.3 完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
4.4.4 搭建技能实训提升平台 |
4.4.5 提高职业能力认知水平 |
4.4.6 优化职业能力导师队伍 |
4.4.7 完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访谈 |
附录2: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之专家征询问卷 |
附录3: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职业能力认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4: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3)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选题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1.1 体育教学 |
1.4.1.2 互联网资源 |
1.4.1.3 网络教学 |
1.4.1.4 网络教学平台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2.1 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
1.4.2.2 互联网+体育教学的研究 |
1.4.2.3 家长参与互联网体育教学的研究 |
1.4.2.4 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 |
1.4.3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3.2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互联网资源现状分析 |
3.1.1 互联网资源的类型 |
3.1.2 互联网资源的特征 |
3.1.2.1 可调节性特点 |
3.1.2.2 交互性特点 |
3.1.2.3 广泛性特点 |
3.2 学校互联网相关教学设备的配置现状 |
3.3 学生应用互联网的学习现状 |
3.3.1 学生查找互联网体育资源的现状 |
3.3.1.1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体育资源的人数情况 |
3.3.1.2 学生对运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的态度 |
3.3.1.3 学生查找体育资源的工具分析 |
3.3.1.4 学生查找体育资源的原因 |
3.3.2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的评价 |
3.3.2.1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丰富性的评价 |
3.3.2.2 学生对互联网查体育资源满意度的评价 |
3.3.2.3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难易度的评价 |
3.4 教师应用互联网资源教学的现状 |
3.4.1 互联网体育教学教师群体分析 |
3.4.1.1 不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学教师的分析 |
3.4.1.2 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学教师的分析 |
3.4.2 体育课堂状况分析 |
3.4.2.1 体育教学课前分析 |
3.4.2.2 体育教学课上分析 |
3.4.2.3 体育教学课后分析 |
3.4.3 教师应用互联网体育资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
3.4.3.1 体育教师运用互联网能力薄弱 |
3.4.3.2 互联网平台及软件使用少 |
3.4.3.3 体育教师对流行体育文化的关注少 |
3.5 家长对互联网资源应用到体育教学的态度 |
3.5.1 家长对应用互联网体育资源教学的态度分析 |
3.5.1.1 家长对体育教师应用网络资源教学的态度 |
3.5.1.2 家长对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学习体育的态度 |
3.5.2 家长对学生使用互联网体育资源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2.1 家长对学生上网的监督 |
3.5.2.2 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体育资源的分析 |
4 结论与对策 |
4.1 结论 |
4.2 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实践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1.3.1 理论意义 |
1.1.3.2 现实意义 |
2 研究现状 |
2.1 健美操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1 健美操概念 |
2.1.2 健美操教学现状 |
2.1.3 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现状 |
2.2 相关健美操教学实验和应用研究 |
2.2.1 相关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应用研究 |
2.2.2 有关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 |
2.3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
2.3.1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概念 |
2.3.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3 教学实验法 |
3.3.1 研究方案 |
3.3.1.1 研究对象 |
3.3.1.2 编写教学计划与教案 |
3.3.1.3 教材的选用 |
3.3.1.4 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
3.3.2 实施方案(研究方案) |
3.3.2.1 干预方案 |
3.3.2.2 实验教学评价(因变量的观测) |
3.3.2.3 实验质量的监控 |
3.4 数理统计法 |
3.5 逻辑分析法 |
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研究设计分析 |
4.1 健美操专项课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要求分析 |
4.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程中的应用 |
4.2.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设计原理 |
4.2.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
4.2.3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目标 |
4.2.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于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效果预期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选课教学实验的前测分析 |
5.1.1 学生健美操基础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5.1.2 学生健美操水平前测分析 |
5.1.2.1 健美操水平测试指标的选取 |
5.1.2.2 健美操水平前测结果分析 |
5.2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健美操成绩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水平测试 |
5.2.1.1 健美操水平测试内容 |
5.2.1.2 健美操水平测试方法 |
5.2.1.3 健美操水平测试评价指标 |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成绩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
5.2.2.1 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
5.2.2.2 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成绩测试结果分析 |
5.3 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应用于健美操专项课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5.3.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水平对比分析 |
5.4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与常规健美操专项课的效果分析 |
5.4.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与常规健美操专项课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4.1.1 常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效果的优势分析 |
5.4.1.2 常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效果的问题分析 |
5.4.1.3 健美操专项课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优势分析 |
5.4.1.4 健美操专项课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问题分析 |
5.4.1.5 两种教学方式的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对比 |
5.4.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效果评价 |
5.4.2.1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堂效果评价 |
5.4.2.2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程设计评价 |
5.4.2.3 应用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的健美操专项课的课程效果评价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致谢 |
(5)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3.2.6 实验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特点分析 |
4.1.1 智慧教学平台的相关介绍 |
4.1.2 智慧教学平台的研发目的 |
4.1.3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教学中特点及优势 |
4.2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分析 |
4.2.1 排球普修课结合智慧教学平台的应用条件及辅助工具 |
4.2.2 教学目标 |
4.2.3 教学实验中的运用使用方法 |
4.2.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3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在广州体院普修班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客观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主观技评分结果与对比分析 |
4.4 学生对于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使用情况反馈与主观评价 |
4.4.1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分析 |
4.4.2 学生对课堂教学法的反馈及评价 |
4.4.3 学生对于排球项目的兴趣调查 |
4.4.4 学生对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意见反馈及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实验班教学实验教案1 |
附录 A 实验班教学实验教案2 |
附录 B 教学实验基本技术测评评分表 |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D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E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普修班中的运用研究实验班问卷 |
附录 F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普修班中的运用研究对照班问卷 |
附录 G 关于排球兴趣情况的调查反馈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
1.1 有助于学生体育知识学习 |
1.2 体育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
1.3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
1.4 减轻的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 |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途径 |
2.1 建立体育多媒体教学平台 |
2.2 增强体育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
2.4 加强体育教学资源共享 |
3 结语 |
(8)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网络课程 |
1.3.2 精品课程 |
1.3.2.1 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品视频公开课 |
1.3.2.2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1.3.3 影响因素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2.1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
1.4.2.2 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4.2.3 其他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案例分析法 |
2.2.6 比较研究法 |
2.2.7 因素分析法 |
2.2.8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 |
3.1.1 网络课程建设情况 |
3.1.1.1 精品课程主要内容及开课情况 |
3.1.1.2 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要内容及开课情况 |
3.1.1.3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要内容及开课情况 |
3.1.2 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 |
3.1.3 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3.1.3.1 教师对于网络课程的投入时间 |
3.1.3.2 教师对于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
3.1.3.3 教师开展网络课程的动机 |
3.1.3.4 教师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 |
3.1.3.5 教师在网络课程中采取的考核方式 |
3.1.4 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
3.1.4.1 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的认知与态度 |
3.1.4.2 学生对于参与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
3.1.4.3 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频次 |
3.1.4.4 学生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兴趣点 |
3.1.5 存在的问题 |
3.1.5.1 网络课程普及程度尚待提高 |
3.1.5.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待提高 |
3.1.5.3 网络课程在体育专业各科目尚未全面覆盖 |
3.1.5.4 课程教学网站(平台)后期维护的速度尚待提高 |
3.1.5.5 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尚待提高 |
3.2 对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1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3.2.2 外部因素 |
3.2.2.1 时代背景 |
3.2.2.2 教育管理体制 |
3.2.3 内部因素 |
3.2.3.1 内部环境 |
3.2.3.2 课程特征 |
3.2.3.3 教师因素 |
3.2.3.4 学生因素 |
3.2.4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健全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 |
4.2.2 分解指标,强化责任意识 |
4.2.3 优化教育资源,打造特色亮点 |
5 参考文献 |
6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在体育院校篮球专修课战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战术教学的必要性与战术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
1.1.2 电子竞技的高速发展 |
1.1.3 电子游戏在篮球教学中的有效性 |
1.1.4 心理学理论与电子竞技游戏教学的契合点 |
1.2 研究背景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1.3.2 篮球战术教学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 游戏概述 |
3.1.1 《NBA2K18》游戏简介 |
3.1.2 《NBA2K18》使用方法 |
3.1.3 游戏内战术解析 |
3.1.4 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进行战术教学的步骤 |
3.2 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进行战术教学与常规战术教学的对比分析 |
3.2.1 研究过程 |
3.2.2 教学方式的对比分析 |
3.2.3 战术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对比 |
3.2.4 运用NBA2K18 进行战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
3.2.5 运用NBA2K18 进行战术教学与常规战术教学教学效果比较与分析 |
3.3 关于战术学习兴趣的分析 |
3.4 运用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 进行战术教学的心理学过程 |
3.4.1 战术理论知识记忆的心理过程 |
3.4.2 执行战术时的心理过程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10)生态视域下昆明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则 |
1.1.2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宗旨相吻合 |
1.1.3 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制建立以及“2.0 计划”即将出台 |
1.1.4 关于我国足球大环境及昆明高校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 |
1.1.5 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连续几年持续下降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 |
2.1.1 生态视域 |
2.1.2 校园足球 |
2.2 国内外高校校园足球现状 |
2.2.1 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校园足球的研究现状 |
2.2.3 高校校园足球生态方面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昆明高校足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
4.1.1 昆明高校足球选项课设置的现状分析 |
4.1.2 昆明高校足球课(选项)教学目标情况的分析 |
4.1.3 昆明高校足球课(选项)教学内容的分析 |
4.1.4 昆明高校足球课(选项)教学方法的分析 |
4.1.5 昆明高校足球课(选项)教学班级组织形式的分析 |
4.1.6 昆明高校足球课(选项)成绩考核体系的分析 |
4.1.7 昆明高校足球课(选项)师资建设的现状分析 |
4.1.8 昆明市高校足球课(选项)学生情况的分析 |
4.1.9 昆明高校足球课(选项)教学环境状况分析 |
4.2 昆明高校足球竞赛与课外足球活动的现状分析 |
4.2.1 昆明高校足球竞赛的现状分析 |
4.2.2 昆明高校足球课外活动现状的分析 |
4.3 昆明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
4.3.1 昆明高校校园足球足球发展的优势 |
4.3.2 昆明高校校园足球足球发展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生态视域下昆明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路径 |
5.1 自然生态是昆明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石 |
5.1.1 坚持足球教学生态化的理念 |
5.1.2 积极培育足球教学生态主体 |
5.1.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足球教学环境 |
5.2 文化生态是昆明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 |
5.2.1 努力营造高校足球文化氛围,创建特色的足球校园文化 |
5.2.2 发挥云南省教育厅的推动作用和校园足球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的促进作用 |
5.2.3 落实高校素质文化教育要求,重拾校园足球运动的乐趣 |
5.3 社会生态是昆明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的升华 |
5.3.1 规范昆明高校足球竞赛体系 |
5.3.2 规范昆明高校足球竞赛环境 |
5.3.3 与新闻媒体合作,提高昆明高校校园足球联赛影响力 |
5.3.4 昆明高校要多方吸引社会赞助,募集竞赛经费 |
5.3.5 提高昆明高校足球竞赛教练员的水平和裁判员队伍的业务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高校体育教学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 ——以上海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为例[D]. 曹玉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D]. 董星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光影律动健身教学系统在健美操专项课中应用及效果评价[D]. 罗丹阳.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D]. 贾世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多媒体技术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陆瑞. 科教导刊(下旬), 2019(18)
- [8]浙江高校体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潘勇. 温州大学, 2019(01)
- [9]电子竞技游戏“NBA2K18”在体育院校篮球专修课战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杨诗俊.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生态视域下昆明高校校园足球的发展路径研究[D]. 朱晓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