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边防官兵吸烟心理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星[1](2013)在《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吸烟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大约有500万人因为吸烟而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侩子手”。吸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从个体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入手,选取应对策略和吸烟健康信念对吸烟行为的影响这两个内在因素,分别探讨应对策略和吸烟健康信念在个体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大学生、教师、医护人员和军人警察四个职业群体600名被试进行测查,得出的结论如下:(1)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呈正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的解决问题、求助呈负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正相关;心理压力与健康信念呈负相关。(2)应对策略的解决问题、求助与吸烟行为呈负相关,应对策略的自责与吸烟行为呈正相关。(3)健康信念的自觉罹患性、自觉严重性、自觉利益性和自觉障碍性四个因子分均与吸烟行为有显着相关。(4)心理压力(OR=1.040)、健康信念的自觉障碍性(OR=1.851)和应对策略的自责(OR=8.230)可以显着地预测吸烟行为,它们是吸烟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健康信念的自觉严重性(OR=0.305)和应对策略的幻想(OR=0.084)可以显着地预测吸烟行为,它们是吸烟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素。(5)应对策略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在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健康信念在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罗子超,萧巧玲,杨咏瑶,区敏琪,余育璇[2](2011)在《澳门戒烟门诊戒烟人士吸烟原因及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简单随机取样方法对戒烟门诊接受戒烟服务的269名戒烟者采用统一问卷做调查。起初吸烟的原因中以受朋友影响最为常见(53名,占53.0%),感觉吸烟能减压的88名(占32.7%),心瘾是阻碍戒烟的最常见原因(221名,占82.2%),继续吸烟的原因中以心瘾、烦闷、心情不佳及无聊、孤独等心理原因最常见,占79.6%(214名)。提示诱使吸烟与吸烟者的心理因素有关系,现阶段要对戒烟人士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协助戒烟者放松心情、减压和消除负面情绪的技巧。相关部门应针对青少年进行烟害防治的宣传教育,预防青少年成为惯性吸烟者。
段家怀[3](2010)在《中南地区战士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战士吸烟行为的发生率及分布特征,了解中南地区战士对烟草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及相关态度,探讨战士吸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战士群体的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南地区野战部队中,随机抽取1000名战士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了解被调查样本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应用改编的“吸烟行为调查表”,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了被调查战士吸烟行为、戒烟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烟草的相关知识、相关态度以及周围的吸烟行为发生状况等。结果:在1000名调查样本中共得到982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8.20%(982/1000)。在982名有效战士样本中,战士的尝试吸烟行为的总体发生率为62.0%(609/982),其中偶尔吸烟的发生率为33.8%(332/982),每日吸烟(持续一周以上)的发生率为28.2%(277/982);在609名应答了吸烟原因问卷的战士中,烟草依赖的发生率为48.60%(296/609)。级别、工作年限是战士尝试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即级别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战士就越容易尝试吸烟;知识知晓程度、吸烟态度是战士尝试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即对吸烟相关知识了解越多、对吸烟持反对态度的战士就越不容易尝试吸烟。结论:战士吸烟发生率为62.0%,高于一般水平。战士对吸烟知识的知晓程度普遍偏低,只有小部分的战士对自身或他人吸烟持反对态度。级别、在部队工作的年限、对吸烟知识知晓程度、吸烟的态度都将影响战士尝试吸烟的行为。应加强控烟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战士社会心理研究、重视立法的强制性效果、介绍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认识烟草的社会危害、加强公共场所的监管力度等措施来降低战士尝试吸烟发生率,以提高战士的身心健康水平。
谢嘉[4](2009)在《城市居民吸烟行为与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全世界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吸烟能导致大约500万人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吸烟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朋友或家庭成员中有吸烟者,以及心理压力影响等等。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各人群的心理压力问题不断体现。心理压力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学感受,其产生及程度的大小都受到很多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过度的压力也可导致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涉及多个系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及精神和心理疾患;同时吸烟、酗酒、自杀和反社会等不良行为也与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目前吸烟与心理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较多的研究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的机制出发,从理论上阐述心理压力与吸烟之间的关系,实证的研究较为局限,还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层面、更广的范围进一步的论证与探讨。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在杭州、广州两大城市进行大样本抽样,以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吸烟行为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日后制定干预措施、开展健康促进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选择:以杭州、广州两个城市年满15岁的城镇居民作为研究对象。2.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先在各个城市以城镇社区为基础,随机抽取8-10个社区,再在这些社区中随机选取100户左右的家庭作入户调查。3.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态度与行为、居民自我感觉目前承受的生活压力程度以及压力现状调查。4.调查实施:采用研究组统一制定的问卷进行资料的收集,调查的时间为2008年2月至3月。在选取的社区中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每位调查对象完成答案后调查员应仔细审核,确认没有漏项后才离开。5.资料统计分析:采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行为及心理压力现状;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人口学特征城市居民吸烟行为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实施影响城市居民吸烟行为的相关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问卷的发放和调查过程中均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调查员严格控制把关以及回收。共发放问卷1508份,回收了1501份,回收率为99.5%,其中有效问卷的数量为1492份,有效率为98.9%。1.本次调查得到城市居民吸烟人数为519人,吸烟率为34.8%,其中每天吸烟者占78.6%。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12.86支,规律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为20.56岁,其中不打算戒烟的人占51.6%。2.分析不同人群的吸烟情况得到男性、广州、低于30岁年龄段、未婚、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学生或军人以及手工、维修、运输、农、林等劳动者、低收入人群的吸烟率较高。3.本次调查显示城市居民自我感觉目前承受的生活压力较大的258人,占17.3%。根据压力问卷计算得出城市居民心理压力过大的682人,占总人数的45.7%。4.分析不同人群的心理压力状况得到,居住在广州、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程度、已婚、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20000元的人群的心理压力明显要高于其他人群。5.对心理压力与相关吸烟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心理压力测试分值过高的调查对象吸烟率、在苦恼时、社交时的容易吸烟的比例要高于心理压力正常者(P<0.05)。而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意愿两者无统计学差异。6.对心理压力与相关吸烟行为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男性(OR=42.77)、居住地为广州(OR=1.93)都是吸烟的危险因素;本科及以上(OR=0.27)、10000-20000、20000-30000、50000以上的收入水平相对于10000以下的收入水平,都是吸烟的保护性因素。研究结论:1.本研究总体认为城市居民的吸烟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特别是低年龄段、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等弱势群体人群的吸烟情况更高。因此要着重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吸烟方面的干预,进一步探讨这部分人群的吸烟的细节原因,从根本上减少这部分人群的吸烟率。2.城市居民心理压力测量结果显示有大部分居民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广州、低收入水平、低文化水平的人群,同时心理压力也是城市居民吸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压力过高的问题将是减少城市人群的吸烟率一个有力因素。3.建议相关部门以这部分人群作为禁烟的重点人群,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吸烟行为,更要关心这部分人群的面对的生存与工作压力状况。采取措施切实减小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压力,是减少城市居民吸烟率的一个较为根本的途径。
何晓俐,周瑞敏,刘建萍,廖清书,马洪升,代燕,任小丹[5](2006)在《医院门诊实施控烟干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减少现在人群中的吸烟状况,降低吸烟率,降低吸烟引起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建立无烟门诊部,也提高医务人员的信誉度。方法于2003年11月开始为期一年的时间,对华西医院门诊大楼内工作的工作人员、来门诊就诊的病人及陪护人员作吸烟问卷调查和吸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后,分别选定门诊大楼的一、三、五、七、九楼各楼层诊室外的巷道与候诊厅监测空气中CO含量(CO是香烟雾中对人体危害较大主要存留于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然后请呼吸科教授定期作相关知识的讲座、开通咨询电话、定时播放录像、制作宣传栏和警语、免费发放宣传手册等干预措施。结果人群的吸烟率在研究前总吸烟率为36.09%,其中男性为54.89%,女性为6.39%,经过10个月研究后调查人群的总吸烟率达33.78%,其中男性为53.42%,女性为6.08%。结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措施,能够降低人群的吸烟率,树立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但需要更长久的坚持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
何晓俐,刘建萍,罗艳丽[6](2005)在《医院门诊实施控烟干预后人群的吸烟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降低吸烟率,降低吸烟引起相关疾病的危险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信誉度。方法于2003年11月2004年8月对我院门诊大楼内工作人员、到门诊来就诊的病人及陪护人员进行吸烟问卷调查和吸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别选定门诊大楼的1、3、5、7、9楼各楼层诊室外的通道与候诊厅进行空气中CO含量监测,然后请呼吸科教授定期做相关知识的讲座,开通咨询电话,定时播放录像,制作宣传栏和警语,免费发放宣传手册等。结果研究前人群的总吸烟率为36.09%,其中男性为54.89%,女性为6.39%,经过10个月的研究后调查人群的总吸烟率为34.20%,其中男性为53.43%,女性为6.07%。结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干预措施,能够降低人群的吸烟率,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吸烟率,树立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何晓俐,刘建萍,李又环[7](2004)在《我国部分人群吸烟现状分析与控烟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符中明,叶坤琴,任雨笙,蔡习利,达文玲,郭禹[8](2002)在《高原边防某部949名官兵吸烟心理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了解高原官兵吸烟的心理状态及动因 ,探讨降低官兵吸烟率的方法及对策。方法 :采用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 (RRSQ)对 94 9名吸烟官兵调查 ,并在军官与士兵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军官吸烟率为 75 .0 % ,士兵吸烟率为 4 1.2 % ,士兵吸烟意象及镇静分显着高于军官(P <0 .0 1) ,士兵的刺激、成瘾、手口活动及享乐分显着低于军官 (P >0 .0 1) ,自动及依赖分二者无差别 (P >0 .0 5 )。结论 :军官吸烟的基本原因为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及成瘾 ,士兵吸烟的基本原因为模仿他人或作为交际手段。开展健康教育和群体性心理干预 ,可有效地降低官兵吸烟率。
符中明,叶坤琴,任雨笙,邹棹霞,郭禹[9](2002)在《高原边防官兵吸烟心理调查》文中提出
二、高原边防官兵吸烟心理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边防官兵吸烟心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压力 |
2.1.1 心理压力的概念 |
2.1.2 心理压力的测量 |
2.1.3 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 |
2.2 吸烟行为 |
2.2.1 吸烟行为的界定及其测量 |
2.2.2 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 |
2.3 应对策略 |
2.3.1 应对和应对策略的概念 |
2.3.2 应对策略的测量 |
2.3.3 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 |
2.4 健康信念 |
2.4.1 健康信念的概念 |
2.4.2 健康信念的测量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相关研究 |
2.5.2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与吸烟行为的相关研究 |
2.5.3 心理压力、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相关研究 |
2.6 总结 |
第3章 实证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提出假设 |
3.1.2 被试 |
3.1.3 研究工具 |
3.1.4 施测过程 |
3.1.5 统计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3.2.2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与吸烟行为的相关分析 |
3.2.3 心理压力、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相关分析 |
3.2.4 心理压力对吸烟行为的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2.5 应对策略对心理压力和吸烟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3.2.6 健康信念对心理压力和吸烟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4章 讨论部分 |
4.1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4.2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4.3 应对策略对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
4.4 心理压力、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4.5 健康信念对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
4.6 研究结果对预防吸烟行为的启示和建议 |
4.7 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中南地区战士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2.1 一般情况 |
2.2.2 吸烟行为及相关情况的调查 |
2.2.3 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程度 |
2.2.4 吸烟行为的态度 |
2.3 研究过程 |
2.3.1 抽样调查 |
2.3.2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资料的质量评价 |
3.1.1 样本的应答情况 |
3.1.2 资料的重测信度 |
3.2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
3.3 战士吸烟行为发生情况 |
3.3.1 吸烟行为的总体情况 |
3.3.2 吸烟行为的相关情况 |
3.3.3 吸烟原因 |
3.4 吸烟相关知识 |
3.5 战士对吸烟行为及控烟的态度 |
3.6 战士周围的吸烟行为发生状况 |
3.7 战士样本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7.1 战士样本尝试吸烟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3.7.2 战士吸烟行为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战士吸烟行为的发生率 |
4.2 吸烟知识的知晓程度和对吸烟的态度 |
4.3 战士吸烟行为其他影响因素 |
4.4 战士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对策 |
4.4.1 应加强控烟的健康教育宣传 |
4.4.2 加强战士社会心理研究 |
4.4.3 应重视立法的强制性效果 |
4.4.4 提高吸烟对健康危害的认识 |
4.4.5 认识烟草的社会危害 |
4.4.6 加强公共场所的监管力度 |
4.5 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城市居民吸烟行为与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次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吸烟情况分析 |
1.1.1 烟草的流行概况与流行趋势 |
1.1.2 吸烟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
1.1.3 吸烟行为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
1.2 心理压力研究及分析 |
1.2.1 压力的概念的发展 |
1.2.2 心理压力源的概念 |
1.2.3 心理压力的涵义理解 |
1.2.4 目前我国人群心理压力现状 |
1.3 心理压力与吸烟 |
1.3.1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 |
1.3.2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压力与吸烟行为 |
1.3.3 心理压力与吸烟研究的另一种观点 |
1.3.4 目前国内心理压力与吸烟相关研究现状 |
1.3.5 研究展望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对象较为广泛 |
1.4.2 从实证角度研究城市居民吸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 |
1.4.3 研究因素更为全面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
2.2 调查的内容 |
2.3 调查的实施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资料回收情况 |
3.2 基本人口学资料分析 |
3.3 吸烟相关行为分析 |
3.4 心理压力状况分析 |
3.5 心理压力和相关吸烟行为 |
3.6 吸烟行为与心理压力相关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资料可靠性分析 |
4.2 吸烟情况分析 |
4.3 心理压力分析 |
4.4 心理压力与吸烟 |
5 结论与建议 |
6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医院门诊实施控烟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的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内容: |
1.2.2 干预措施及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3 讨 论 |
(1) 首先从表 |
(2) 从表 |
(3) 从干预以后 |
(4) 无烟场所的形成只有 |
(5) 从吸烟的原因分析: |
(6)医院门诊实施控烟干预后人群的吸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3.1 基线调查 |
1.3.2 干预措施及方法 |
1.3.3 过程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高原边防某部949名官兵吸烟心理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吸烟率 |
2.2 吸烟量的分布情况 |
2.3 军官与士兵 |
3 讨论 |
(9)高原边防官兵吸烟心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结果: |
1.949名官兵吸烟, 官兵总的吸烟率为43.8%。 |
2.军官与士兵吸烟心理比较: |
讨论: |
四、高原边防官兵吸烟心理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健康信念与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D]. 刘明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6)
- [2]澳门戒烟门诊戒烟人士吸烟原因及行为分析[J]. 罗子超,萧巧玲,杨咏瑶,区敏琪,余育璇.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08)
- [3]中南地区战士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段家怀. 中南大学, 2010(02)
- [4]城市居民吸烟行为与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D]. 谢嘉. 浙江大学, 2009(S1)
- [5]医院门诊实施控烟干预的研究[J]. 何晓俐,周瑞敏,刘建萍,廖清书,马洪升,代燕,任小丹.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04)
- [6]医院门诊实施控烟干预后人群的吸烟状况调查[J]. 何晓俐,刘建萍,罗艳丽. 现代护理, 2005(22)
- [7]我国部分人群吸烟现状分析与控烟对策[J]. 何晓俐,刘建萍,李又环. 南方护理学报, 2004(08)
- [8]高原边防某部949名官兵吸烟心理原因分析[J]. 符中明,叶坤琴,任雨笙,蔡习利,达文玲,郭禹.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2(04)
- [9]高原边防官兵吸烟心理调查[J]. 符中明,叶坤琴,任雨笙,邹棹霞,郭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