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祁阳白水湘江大桥施工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史云[1](2017)在《大跨PC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采用挂篮施工方法,桥梁的整体线形和内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桥梁本身的荷载,预应力钢束的张拉、桥梁上部桥面铺装和防撞墙的荷载、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变化以及桥梁合拢后导致的结构体系的转换等都与桥梁成桥后的线形和内力息息相关;虽然可以采用数值分析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但受到施工现场所用材料的实际参数和软件所用参数的不一致以及施工测量误差的影响,会导致实际的桥梁线形和内力与设计存在差异,故而需在施工现场对桥梁的线形和内力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以使其达到满足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本文以丽水河大桥施工监控项目为依托。丽水河大桥为主桥跨径组合75+130+75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论文首先分析了施工监控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监控过程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考虑到实际施工中的材料特性、挂篮荷载、温度荷载等参数与理论模型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故而对上述影响桥梁线形和内力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现场试验,调整监控指令,尽量减少误差带来的影响,使实桥变形与内力更趋向于计算模型。再次,对施工控制中标高控制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施工控制过程中挠度的调整方法及理论立模标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施工过程中。线形控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在多跨连续刚构线形控制中的效果较好。最后,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应力检测及控制的方法,实际测试效果表明,本桥实际施工中混凝土应力值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受力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总体表明,本文根据依托桥梁的施工特点确立的施工控制方法是正确的,适用于这类施工特点桥型的施工控制技术要求。
马攀辉[2](2017)在《薄壁高墩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逐步加大和桥梁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建设的高墩大跨桥梁高度、跨度不断刷新桥梁建设记录。连续刚构桥不但继承了连续梁桥曲线平缓,伸缩缝少,行车舒适的特点和T形刚构体系桥梁整体性能好,结构刚度大,变形小的优点,而且可以减小跨中弯矩绝对值,从而降低主梁高度减少材料用量提高材料利用率。随着桥梁结构形式不断向高墩大跨发展,薄壁高墩这种结构形式脱颖而出,它相对于实心墩柔度增大而且容易受不平衡荷载及环境变化影响,对施工控制要求较高,施工控制日益成为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本文以湖南高速黑垅大桥桥梁监控项目为工程背景讲行了研究。1、首先描述了大跨径桥梁监控技术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施工控制技术常见的理论方法和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2、文中采集的施工过程中结构变形及主要控制断面截面应力等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仿真理论所取参数值调整,使设定的参数值更接近于实际并对理论算法进行了阐述。3、结合实际工程黑垅大桥项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下阶段预测,以实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为依据,对该桥的线形进行控制,将理论值、实测值、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效果较为理想。4、由于黑垅大桥具有曲线桥梁、薄壁高墩、大跨连续刚构等特点,所以对温度敏感性较高。温度荷载对悬臂浇筑连续梁桥有很大影响,综合温度对桥墩及主梁的应变及内力影响选择对桥梁因温度产生次应力相对较小的合理合龙温度。最后本文为方便后续研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周望[3](2016)在《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及底板防裂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在一些采用大跨连续桥型为优胜方案的桥梁工程中,往往采用中间若干孔墩梁固结形成刚构而其他孔墩顶设置支座的刚构-连续体系梁桥桥型,也称为刚构-连续梁桥。本文以伦洲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刚构-连续梁桥的施工合拢次序、预应力张拉次序、施工控制以及跨中底板防裂进行研究,为此类桥梁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首先,运用有限元软件对伦洲大桥进行整体仿真分析,并采取不同的合拢方式进行施工模拟,考虑不同合拢次序对伦洲大桥成桥后成桥累计位移和内力的影响,分析各种合拢次序桥梁成桥累计位移和内力的差异,得出最优的施工合拢次序。然后,分析边跨现浇段和中跨合拢段后期预应力钢束不同张拉顺序对体系转换过程中和成桥状态桥梁整体累计位移和内力的影响,选取最优的预应力张拉次序,使伦洲大桥成桥累计位移更为平顺、内力变化更合理,并为以后刚构-连续梁桥的施工提供借鉴。其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现代预测控制理论,结合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桥施工特点,建立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在伦洲大桥施工控制过程中验证了其有效性与实用性,保证伦洲大桥施工控制的顺利进行。再次,针对刚构-连续梁桥跨中底板合拢段开裂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裂缝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最后,建立伦洲大桥跨中段实体有限元模型,在设置横隔板情况下,分析合拢段径向力作用下箱梁底板应力状态;对不设跨中横隔板的合拢段进行设计参数分析,并分析其底板的应力分布,为底板防裂提供理论支撑。
桂许兰[4](2014)在《公路桥梁施工状态误差分析及其标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公路桥梁的发展建设,桥梁结构的跨径不断增大,复杂性也随之增大,施工质量与安全更加受到重视,施工监控的重要性越显突出。从已有文献可知,由于结构的几何状态或受力状态出现较大的误差而引起的桥梁事故屡见不鲜。因结构各类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及管理、温度及收缩徐变等对结构的影响,必然会使实际状态与理论状态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所以设定一个合理的误差标准以便于施工中对结构更好的监控。然而桥梁施工监控技术发展至今,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施工控制误差标准。本文从以下方面对进行研究:①对国内公路桥梁施工监控误差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统计归纳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②简述桥梁施工控制对可调变量误差修正常用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已有桥梁结构对各方法的应用,分析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为今后施工监控中误差分析提供参考。③对武江大桥关于合龙误差标准的分析,说明预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施调误差标准研究的必要性;通过收集已有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施工监控资料,介绍了各类型桥梁监控中应监测的参数,以统计的方法对各参数误差取值情况结合设计、相关现行规范综合分析,提出公路桥梁施工监控过程中各重点监测参数的误差施调标准范围,为《公路桥梁施工监控技术规范》制定提供依据。
邹伟[5](2014)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应力监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目前桥梁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桥型,悬臂浇筑施工法是最常采用的施工方法之一。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对于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而言,由于施工周期长,施工期间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桥梁结构的实际状态偏离理论计算分析状态,从而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本文通过全面综合分析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阶段的应力监控理论和试验研究现状,以沈阳苏北大桥的施工监测数据为依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进行了施工阶段的应力监控研究,确保施工系统始终处于安全可控之中。本文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应力监控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阐明了应力监控研究的意义。针对本文的苏北大桥,采用桥梁博士V3.0和Midas Civil2010两种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大桥悬臂施工仿真模型,两种软件模拟的应力数据相互校核,保证了应力仿真计算方法的准确。并且本文对大桥最大悬臂状态最不利情况下临时锚固措施进行模拟,并对锚固支撑进行稳定性验算,验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满足施工安全要求。苏北大桥对指定控制截面布设传感器,对各施工阶段控制点正应力进行实时监测,了解结构受力状态。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桥梁控制截面正应力进行预测,通过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证明了GM(1,1)新陈代谢模型对应力预测符合精度要求,并且通过应力预测,为施工过程提供了应力预警服务。通过预测值与有限元软件模拟理论值比较,证明了实际应力发展趋势符合理论趋势。为了研究单箱双室桥梁结构在施工阶段的结构内部横正应力横向分布情况,本桥选定了28#墩Z6截面线路右侧箱室顶板加点埋置传感器,采集了整个施工过程各阶段测点应力值。通过分析发现本桥在施工阶段结构内部出现负剪力滞效应,对今后相关研究工作可提供参考。
李荣彪[6](2013)在《齐富嫩江公路大桥施工监控技术》文中认为:悬臂浇注法施工技术比较成熟,应用较为广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从0#块开始到全桥二期铺装完成,须经历多个施工阶段(包括悬臂块段施工和合拢)。桥梁施工监控要保证整体线形与设计目标相符,关键部位的内力安全可控,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本文依托齐富嫩江公路大桥项目实际,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施工监控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首先,对工程项目进行简介,阐述主桥上部结构设计要点和菱形挂篮构造;其次,采用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进行分析计算,提取应力和高程数据;然后,根据齐富嫩江公路大桥实际施工状况,制定严谨的施工监控方案,选择合适的施工监控体系。应力和高程监控中,实时跟踪测量各个施工阶段的应变和高程,详细记载天气、温度、湿度等环境状况,保证应变和高程数据的准确和真实。对基础沉降、三角托架变形、挂篮变形进行观测,合理调整立模标高。在5#~6#块高程监控中,实践性的运用灰色GM(1,1)模型理论,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的GM(1,1)四数据模型,通过预测值和有限元模型理论计算值,偏安全考虑,取包络值指导调整立模标高,设置合理的施工预拱度,使合拢偏差进一步缩小,合拢精度控制良好。
周浪峰[7](2010)在《超多跨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事业需要修建越来越多的大跨度的现代化桥梁,由于连续梁具有刚度大、受力整体性好、活载作用下竖向变位小、安全舒适、行车平顺的特点,从而在工程上的应用是越来越频繁。在混凝土自重,桥面荷载,温度变化的影响下,悬臂梁段处于不断的伸长之中,为了保证合拢顺利完成和成桥线形和应力符合设计的要求,从而需要对施工过程中桥梁的标高和应力进行预测和控制,施工监控的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论文主要工作如下:本文以武荆高速汉江特大桥为工程实例,对桥梁主梁采用成熟的结构计算通用软件Midas/Civil,结合施工监控实践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数据并对大桥的运营阶段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并且分析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的变形内力的影响。分析认为,桥梁长期收缩徐变对梁体线形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水平位移影响更大,在施工立模和设置支座时要引起足够重视。最后分析了温度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应用有限单元法结合ANSYS建立平面温度模型计算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将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两者基本吻合,说明求解方法正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日照温差作用下桥梁悬臂结构的变形特点,提出运用相对标高法进行挂篮立模放样的方法,对减少施工阶段温度对大悬臂箱梁挠度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
丁晗[8](2010)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中的标高及线形监测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相继修建了许多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桥梁跨度越大,其施工难度也越大,因此其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被人们所重视,其中施工监控中的标高及线形监测问题尤为突出。对大跨桥梁实施施工过程控制,是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是确保成桥线形和应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的重要措施。悬臂浇筑法施工的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主要包括结构线形和应力两方面的内容,必须进行全面跟踪控制才能使桥梁施工顺利进行,达到设计状态。通过建立大桥结构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结构参数进行识别,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经计算、预测,实现大桥线形和应力的不断调整和控制,达到预定的目标。本文结合青兰高速公路仕望河连续刚构桥,对其进行施工监控中的标高及线形监测研究,主要工作有:1、分析了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总结了国内外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大跨桥梁实施施工控制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2、介绍了几种结构常用分析方法,重点对连续刚构桥结构分析中的前进分析和倒退分析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3、运用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连续刚构桥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给出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块段的位移、挠度等结果,并对计算分析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变形等的规律和变化趋势。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施工线形及标高控制是桥梁监控中的重中之重,其施工过程中的挠度控制水平直接影响大桥合龙,是确保桥梁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的决定性工作。对如何确定立模标高、分离梁体真实挠度、分析本节段挠度和累计挠度等有关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较实用的成果。通过实桥的监控,我们得到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本文中一些较实用的成果,为以后同类桥梁的施工提供可借鉴的施工控制方法。
周国华[9](2010)在《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文中研究表明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设计与施工高度耦合,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与成桥后的主桥线型及结构内力状态有密切的关系。确保连续梁桥结构受力和变形在施工阶段和运营期内始终处于安全范围内、成桥后主梁的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结构恒载受力状态接近设计期望,使得对连续梁桥施工过程实施严格的施工控制成为必要。目前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施工监控大都采用线型、内力双控,并以线型控制为主,且一般不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开裂和长期变形控制这部分内容。但箱梁开裂与跨中下挠是目前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中普遍存在的病害。本文结合荆岳长江公路大桥滩桥的工程实践,将箱梁开裂和长期变形控制融入到施工控制当中,提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并予以成功实施。论文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基于现有的施工控制理论,提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介绍了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的内容及其实施方案。(2)分析箱梁开裂的主要成因;通过选材、混凝土配比、水化热测试、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研究及预应力损失测试等提出一套有效控制箱梁开裂的措施,并将这套措施应用到背景工程当中,取得良好成效,使得背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箱梁开裂现象。(3)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长期变形的成因,并对部分成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影响箱梁桥长期变形主要及次要因素,并提出控制其长期变形的主要措施。(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体系转换过程中梁体位移的理论值一般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调整计算模型中部分参数分析差异成因,分析了弹性模量、有效预应力、桥墩刚度等因素对体系转换工况结构位移的影响。
李学有[10](2009)在《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斜拉桥是现代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桥型之一。随着斜拉桥跨度和构造复杂性的增大,对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愈发显得迫切和重要。本文结合湖北省沪蓉西高速公路清江大桥的工程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利用桥梁结构计算分析软件,对清江大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施工控制计算分析。同时提出了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参数识别新算法,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算例表明该算法用于结构参数识别是可行的。(2)基于预测控制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针对大跨度混凝土斜拉桥施工过程中斜拉索分步张拉的现实,提出了斜拉索分步张拉斜拉桥的灰色预测控制系统,编制相关程序并应用于清江大桥施工控制实践,控制结果证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3)讨论了斜拉桥施工检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编制索力测试动力有限元程序,并提出斜拉索抗弯刚度识别的新方法;探讨振弦式应变计测试技术,给出了施工检测应变的合理计算公式;结合温度影响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提出了挂篮立模标高温度影响修正的实用计算公式。(4)利用Levenberg-Marquart算法,给出了已知索端张力求解拉索无应力长度的迭代方法;同时结合斜拉桥施工过程计算,综合考虑主梁立模预抬高、索塔变位和拉索索力调整过程,讨论了斜拉索成品索长的合理确定方法。
二、祁阳白水湘江大桥施工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祁阳白水湘江大桥施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PC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大跨PC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内容及方法 |
2.1 施工监控目的 |
2.2 施工监控内容 |
2.3 施工监控方法 |
2.4 施工监控的因素 |
2.4.1 结构控制参数 |
2.4.2 施工工艺 |
2.4.3 施工监测 |
2.4.4 结构模型计算分析 |
2.4.5 温度变化 |
2.4.6 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工控制影响参数试验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单元划分 |
3.2.2 模型荷载工况 |
3.2.3 模型参数的选取 |
3.2.4 施工阶段划分 |
3.3 挂篮预压荷载试验 |
3.3.1 试验目的 |
3.3.2 加载方案 |
3.3.3 试验结果 |
3.4 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 |
3.4.1 混凝土弹性模量测试 |
3.4.2 混凝土容重测试 |
3.5 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 |
3.5.1 试验目的 |
3.5.2 试验原理 |
3.5.3 试验方法 |
3.5.4 试验对象 |
3.5.5 试验数据 |
3.5.6 摩阻测试结果分析 |
3.6 温度测试 |
3.6.1 测试工况 |
3.6.2 温度测试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连续刚构主梁线形控制与调整 |
4.1 施工控制的标高控制 |
4.1.1 标高控制的基本概念 |
4.1.2 主梁挠度观测 |
4.1.3 温度控制 |
4.1.4 合拢控制 |
4.2 施工监控挠度调整方法 |
4.3 理论立模标高的计算 |
4.4 施工监控标高控制结果 |
4.4.1 立模标高测量布点 |
4.4.2 立模标高测量结果 |
4.4.3 三阶段控制误差分析 |
4.4.4 线形通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连续刚构主梁应力监测与控制 |
5.1 应力监控原理 |
5.1.1 收缩应变 |
5.1.2 徐变应变 |
5.1.3 温度修正 |
5.2 测量仪器的选择 |
5.3 应力监控流程 |
5.4 应变计测点布置及安装 |
5.4.1 测点布置 |
5.4.2 混凝土应变计安装 |
5.5 应力控制结果 |
5.5.1 1#T构应力控制结果 |
5.5.2 2#T构应力控制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薄壁高墩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
1.2 悬臂施工法简介 |
1.3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与意义 |
1.4 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概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理论 |
2.1 概述 |
2.1.1 监控目的 |
2.1.2 实现方式 |
2.1.3 施工监控方法 |
2.2 施工监控结构分析方法 |
2.2.1 正装分析法 |
2.2.2 倒装分析法 |
2.3 影响桥梁施工监控的因素 |
2.3.1 荷载变化 |
2.3.2 环境因素影响 |
2.3.3 有限元计算模型失真 |
2.3.4 施工管理 |
2.4 控制目标选取立模标高 |
2.5 参数估计误差调整方法 |
2.5.1 最小二乘法 |
2.6 小结 |
3 黑垅大桥主桥仿真分析及施工控制 |
3.1 黑垅大桥主桥概况 |
3.1.1 主要技术标准 |
3.2 黑垅大桥主桥有限元仿真模型 |
3.2.1 仿真计算参数与模型图示 |
3.2.2 结构变位、应力、应变和温度观测 |
3.2.3 施工阶段划分 |
3.3 主要计算过程 |
3.3.1 挂篮预压变形 |
3.3.2 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参数估计 |
3.4 灰色系统理论及合理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1 灰色系统理论 |
3.4.2 灰色理论类型及样本个数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温度场效应对薄壁高墩刚构桥梁的影响 |
4.1 桥梁结构中的温度效应和热传导基本理论 |
4.1.1 桥梁结构中的温度效应 |
4.1.2 传热学基本理论 |
4.2 主梁温度敏感性分析 |
4.3 温度效应对曲线桥梁的影响 |
4.3.1 曲线桥受力特点 |
4.4 薄壁空心高墩的温度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及底板防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刚构-连续梁桥发展概况 |
1.1.1 梁桥发展历程 |
1.1.2 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 |
1.2 工程背景介绍 |
1.2.1 工程概况 |
1.2.2 伦洲大桥技术参数 |
1.3 存在的难题与研究现状 |
1.3.1 存在的难题 |
1.3.2 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合龙关键技术研究 |
1.5.2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1.5.3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合拢段底板防裂研究 |
第2章 刚构-连续梁桥合拢关键技术研究 |
2.1 概述 |
2.2 刚构-连续梁桥合拢方案 |
2.3 伦洲大桥合拢方案分析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原合拢方案成桥状态分析 |
2.3.3 备选合拢方案及原合拢方案成桥状态对比分析 |
2.4 合拢段预应力束张拉次序研究 |
2.4.1 原合拢方案预应力张拉顺序分析 |
2.4.2 原合拢方案预应力张拉顺序最优选择 |
2.5 小结 |
第3章 刚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 |
3.1 概述 |
3.2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和方法 |
3.2.1 施工监控内容 |
3.2.2 施工控制方法 |
3.3 桥梁施工控制系统 |
3.3.1 控制理论的发展 |
3.3.2 现代控制理论 |
3.3.3 施工控制影响因素 |
3.4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3.4.1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3.4.2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3.5 桥梁施工误差调整理论 |
3.6 状态预测灰色系统模型建立 |
3.6.1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 |
3.6.2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
3.7 刚构-连续梁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控制系统 |
3.7.1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计算 |
3.7.2 理论参考轨迹的确定 |
3.7.3 梁端竖向位移的灰色预测 |
3.7.4 立模标高的最优选择 |
3.8 伦洲大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控制系统研究 |
3.8.1 基本情况说明 |
3.8.2 伦洲大桥参考轨迹 |
3.8.3 梁端竖向位移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8.4 模型输出对比分析 |
3.9 小结 |
第4章 刚构-连续梁桥跨中底板防裂研究 |
4.1 概述 |
4.2 箱梁底板开裂机理分析 |
4.2.1 底板开裂方式 |
4.2.2 箱梁底板开裂原因 |
4.2.3 箱梁底板预应力张拉径向外崩力分析 |
4.3 伦洲大桥径向力作用下中跨合拢段仿真模拟 |
4.3.1 伦州大桥中跨钢束布置介绍 |
4.3.2 伦州大桥中跨预应力钢束径向力计算 |
4.3.3 合拢段局部模型建立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4.4 不设跨中横隔板合拢段底板设计参数分析 |
4.4.1 模型简介 |
4.4.2 腹板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4.3 底板钢束孔道下缘保护层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4.4 底板钢束孔道上缘保护层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4.5 底板钢束孔道直径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公路桥梁施工状态误差分析及其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施工监控目的及意义 |
1.2 桥梁施工监控发展及现状 |
1.3 桥梁施工监控误差控制问题的提出 |
1.3.1 误差控制的必要性 |
1.3.2 误差控制的重要性 |
1.3.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已有公路桥梁施工监控调研分析 |
2.1 概述 |
2.2 国内桥梁施工监控误差研究现状 |
2.2.1 梁式桥 |
2.2.2 拱式桥 |
2.2.3 斜拉桥 |
2.2.4 悬索桥 |
2.2.5 小结 |
2.3 监控资料收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施工状态误差分析理论和方法 |
3.1 概述 |
3.2 设计参数识别和修正法 |
3.3 卡尔曼(Kalman)滤波法 |
3.4 灰色系统理论 |
3.5 最小二乘法 |
3.6 人工神经网络法 |
3.7 分析比较 |
3.7.1 各理论和方法分析比较 |
3.7.2 各理论和方法在桥梁结构中的适用性 |
3.8 工程实例 |
3.8.1 工程概况 |
3.8.2 计算模型建立 |
3.8.3 最小二乘法在修正主要设计参数上的应用 |
3.8.4 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 |
3.8.5 卡尔曼滤波法修正的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施工状态误差标准研究 |
4.1 概述 |
4.2 施工误差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分析 |
4.2.1 强制合龙模型建立 |
4.2.2 各种合龙状态下的位移分析 |
4.2.3 各种合龙状态下的应力分析 |
4.2.4 小结 |
4.3 桥梁结构施工监测参数 |
4.3.1 梁式桥 |
4.3.2 拱式桥 |
4.3.3 斜拉桥 |
4.3.4 悬索桥 |
4.4 桥梁施工过程几何状态误差 |
4.4.1 梁式桥几何状态参数误差 |
4.4.2 拱式桥几何状态参数误差 |
4.4.3 斜拉桥几何状态参数误差 |
4.4.4 悬索桥几何状态参数误差 |
4.5 桥梁施工过程受力状态误差 |
4.5.1 混凝土、钢结构应力误差 |
4.5.2 拱桥中系杆、吊杆索力误差 |
4.5.3 斜拉桥拉索索力误差 |
4.5.4 悬索桥主缆索力、吊索索力误差 |
4.6 施工监控成果及要求 |
4.6.1 线形控制标准 |
4.6.2 应力、索力控制标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应力监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
1.1.1 概述 |
1.1.2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 |
1.2 大跨径 PC 连续梁桥施工应力监控研究 |
1.2.1 桥梁施工应力监控的基本方法 |
1.2.2 桥梁施工应力监控的意义 |
1.2.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应力监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论 |
2.1 应力仿真 |
2.2 现场应力监测和参数识别 |
2.3 控制截面正应力预测 |
2.4 控制截面正应力的横向分布情况 |
2.4.1 控制截面正应力横向分布 |
2.4.2 剪力滞效应 |
2.5 灰色系统理论 |
2.5.1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 |
2.5.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
2.5.3 灰色系统预测 |
2.5.4 灰色系统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
第三章 苏北大桥应力仿真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设计要点 |
3.1.2 施工要点 |
3.2 技术指标 |
3.3 模型参数及施工工况划分 |
3.3.1 有限元模型参数 |
3.3.2 施工工况划分 |
3.4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3.4.1 桥梁博士 V3.0 建模 |
3.4.2 midas Civil 2010 建模 |
3.4.3 结构应力模拟数据 |
3.5 临时锚固的模拟 |
3.5.1 临时固结目的及一般形式 |
3.5.2 苏北桥临时固结措施 |
3.5.3 苏北桥临时固结措施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苏北大桥应力监测 |
4.1 应力监测的目的 |
4.2 传感器的介绍 |
4.3 应力监测截面的选取和测点的布置 |
4.4 实测数据采集 |
第五章 预测分析及模型数值比较 |
5.1 应力预测分析 |
5.1.1 应力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 |
5.1.2 应力预测值与模型理论值比较 |
5.2 应力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 |
5.3 截面应力横向分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齐富嫩江公路大桥施工监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施工监控的必要性和作用 |
1.1.1 桥梁结构施工监控的必要性 |
1.1.2 桥梁结构施工监控的作用 |
1.2 桥梁结构施工监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结构施工监控技术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2 桥梁结构施工监控技术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齐富嫩江公路大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2.1 工程简介 |
2.1.1 主桥设计要点 |
2.1.2 菱形挂篮简介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设计计算与控制计算的校核 |
2.2.2 菱形挂篮分析 |
2.2.3 齐富嫩江公路大桥主桥桥梁博士模型 |
2.2.4 监控计算的结果输出 |
2.3 本章小结 |
3 齐富嫩江公路大桥施工监控方案及过程 |
3.1 齐富嫩江公路大桥监控体系 |
3.2 应力监控 |
3.2.1 应力监控方案 |
3.2.2 应力监控过程及数据分析 |
3.3 高程监控 |
3.3.1 高程监控方案 |
3.3.2 高程监控过程及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灰色模型在高程监控中的应用 |
4.1 灰色模型简介 |
4.2 GM(1,1)模型 |
4.3 齐富嫩江公路大桥的GM(1.1)模型的建立 |
4.3.1 GM(1,1)四数据模型应用于浇注下降过程 |
4.3.2 GM(1,1)四数据模型应用于张拉上升过程 |
4.3.3 预测施工挠度变化值 |
4.4 施工预拱度的调整 |
4.5 施工预拱度调整效果 |
4.5.1 调整T构线形效果 |
4.5.2 合拢精度 |
4.5.3 成桥线形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超多跨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概况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性与发展现状 |
1.3 本文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多跨大跨径连续梁的施工控制研究 |
2.1 施工控制目的 |
2.2 施工控制的具体内容与实施 |
2.2.1 主梁预拱度及线形控制 |
2.2.2 施工过程中结构变位、应力、应变和温度观测 |
2.3 桥梁施工控制中的影响因素 |
2.3.1 结构参数的影响 |
2.3.2 结构计算分析模型的影响 |
2.3.3 施工工艺的影响 |
2.3.4 施工监测的影响 |
2.3.5 材料收缩徐变及温度变化的影响 |
2.3.6 施工管理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控制中收缩徐变与温度影响分析 |
3.1 超多跨大跨径连续梁收缩徐变分析 |
3.1.1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基本特性 |
3.1.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
3.2 超多跨大跨径连续梁温度影响分析研究 |
3.2.1 温度场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
3.2.2 温度应力的基本概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武荆高速汉江特大桥施工控制 |
4.1 武荆高速汉江特大桥工程概况 |
4.2 汉江特大桥仿真模型建立 |
4.2.1 计算依据 |
4.2.2 主要设计标准 |
4.2.3 主要材料 |
4.2.4 荷载组合 |
4.2.5 施工节段划分 |
4.3 汉江特大桥的施工控制实施 |
4.3.1 主梁线形控制结果 |
4.3.2 应力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武荆高速汉江特大桥收缩徐变与温度影响分析 |
5.1 运营期间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汉江特大桥变形的影响 |
5.1.1 收缩徐变对主梁挠度的影响 |
5.1.2 收缩徐变对桥梁纵向位移的影响 |
5.1.3 收缩徐变对主梁剪力的影响 |
5.1.4 收缩徐变对主梁轴力的影响 |
5.1.5 收缩徐变对主梁弯矩的影响 |
5.1.6 收缩徐变对主梁应力的影响 |
5.2 汉江大桥施工控制中的温度影响分析 |
5.2.1 实测温度变化对箱梁的应力影响 |
5.2.2 施工阶段日照温差对悬臂梁挠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中的标高及线形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产生及其特点 |
1.1.1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产生 |
1.1.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施工控制 |
2.1 施工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施工控制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
2.2.1 施工控制的内容 |
2.2.2 施工控制的发展趋势 |
2.3 施工控制的方法 |
2.3.1 参数识别法 |
2.3.2 卡尔曼滤波法 |
2.3.3 最佳成桥状态控制法 |
2.3.4 线性回归分析法 |
2.3.5 灰色预测控制系统 |
2.3.6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系统 |
2.4 影响施工控制的因素 |
2.4.1 结构参数 |
2.4.2 施工工艺 |
2.4.3 施工监测 |
2.4.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
2.4.5 温度变化 |
2.4.6 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 |
2.4.7 施工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标高及线形控制 |
3.1 标高控制的基本概念 |
3.1.1 设计标高 |
3.1.2 竣工标高 |
3.1.3 立模标高 |
3.2 立模标高的确定 |
3.2.1 立模标高的绝对高程形式 |
3.2.2 立模标高的相对高差形式 |
3.3 挠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荷载因素 |
3.3.2 张拉力 |
3.3.3 温度影响 |
3.3.4 收缩徐变 |
3.3.5 二期恒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分析原理与方法 |
4.1 前进分析 |
4.1.1 原理与方法 |
4.1.2 前进分析的优点 |
4.1.3 前进分析的缺点 |
4.2 倒退分析 |
4.2.1 原理与方法 |
4.2.2 倒退分析的优点 |
4.2.3 倒退分析的缺点 |
4.3 无应力状态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实现与结果 |
5.1 施工控制的实现 |
5.1.1 控制流程 |
5.1.2 控制系统 |
5.1.3 参数调整 |
5.1.4 实桥施工控制 |
5.2 工程背景介绍 |
5.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5.4 成桥阶段内力及应力计算结果 |
5.5 施工阶段控制结果 |
5.5.1 测点布置 |
5.5.2 位移计算结果 |
5.5.3 挠度及线形控制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简介 |
1.2.1 施工监控基本原理 |
1.2.2 施工监控目的和意义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
1.3.1 结构布置 |
1.3.2 主要设计标准 |
1.3.3 施工概述 |
1.3.4 工程结构特点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 |
2.1 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提出 |
2.2 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内容 |
2.3 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检测主要内容 |
2.3.1 一般检测内容 |
2.3.2 专门检测内容 |
2.4 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实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箱梁开裂控制 |
3.1 箱梁开裂成因分析 |
3.1.1 材料原因 |
3.1.2 外界气温湿度变化的影响 |
3.1.3 混凝土下沉和泌水 |
3.1.4 施工原因 |
3.2 箱梁开裂控制措施 |
3.2.1 原材料的控制及优化配合比 |
3.2.2 改善施工工艺及混凝土养护 |
3.2.3 温度影响控制 |
3.2.4 混凝土预应力张拉龄期确定 |
3.2.5 有效预应力保证 |
3.2.6 裂缝检查 |
3.2.7 复杂区域受力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箱梁长期变形控制 |
4.1 预应力箱梁桥下挠成因分析 |
4.1.1 箱梁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长期变形的影响 |
4.1.2 开裂的影响(主梁刚度退化) |
4.1.3 箱梁有效预应力影响 |
4.1.4 其他因素影响 |
4.2 长期变形控制措施 |
4.2.1 合理配设预应力 |
4.2.2 合理设置预拱度 |
4.2.3 有效控制箱梁开裂 |
4.2.4 有效预应力保证 |
4.2.5 预留后期体外预应力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系转换问题研究 |
5.1 体系转换前后边界条件模拟 |
5.2 体系转换工况结构位移理论值与实测值比较 |
5.3 差异成因分析 |
5.3.1 主梁刚度与预应力影响 |
5.3.2 桥墩刚度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引出 |
1.2 斜拉桥施工控制的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对象 |
1.4.1 结构参数 |
1.4.2 设计荷载及材料参数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斜拉桥施工控制计算分析及参数识别 |
2.1 成桥状态的合理确定 |
2.1.1 斜拉桥索力优化方法 |
2.1.2 清江大桥成桥状态计算 |
2.2 施工状态的合理确定 |
2.2.1 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的确定方法 |
2.2.2 立模标高的确定 |
2.2.3 清江大桥施工状态计算 |
2.3 参数识别 |
2.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2.3.2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参数识别算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斜拉索分步张拉斜拉桥灰色预测控制系统 |
3.1 灰色预测控制理论的算法原理 |
3.1.1 预测控制理论的算法机理 |
3.1.2 灰色预测控制模型的建立 |
3.2 灰色预测控制的实施 |
3.2.1 挂篮立模标高的调整确定 |
3.2.2 斜拉索初张力的调整确定 |
3.3 灰色预测控制系统的应用 |
3.3.1 算例分析 |
3.3.2 清江大桥施工控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斜拉桥施工检测中的关键技术 |
4.1 斜拉索的索力测试 |
4.1.1 斜拉索自由振动的解析解 |
4.1.2 斜拉索自由振动的有限元分析 |
4.1.3 索力测试中拉索等效抗弯惯性矩的识别 |
4.1.4 斜拉索各参数对索力测试结果的影响 |
4.2 振弦式应变计测试技术 |
4.2.1 混凝土水化热对测试数据的影响处理 |
4.2.2 应变计实测应变增量的分析处理 |
4.2.3 应变量的分析比较 |
4.2.4 工程实例—清江大桥应变分析 |
4.3 挂篮立模温度影响修正 |
4.3.1 主梁挠度的温度影响现场实测 |
4.3.2 挂篮立模温度影响实用修正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斜拉桥拉索无应力长度求解技术及成品索长合理确定 |
5.1 已知索端张力的索无应力长度求解 |
5.1.1 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假定 |
5.1.2 索单元的基本方程 |
5.1.3 拉索无应力长度的迭代求解 |
5.1.4 算例 |
5.2 拉索成品索长的确定 |
5.2.1 目前成品索长计算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2 成品索长的计算 |
5.2.3 算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祁阳白水湘江大桥施工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PC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应用研究[D]. 史云. 长安大学, 2017(07)
- [2]薄壁高墩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分析[D]. 马攀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
- [3]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及底板防裂研究[D]. 周望. 湖南大学, 2016(02)
- [4]公路桥梁施工状态误差分析及其标准研究[D]. 桂许兰.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1)
- [5]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应力监控的研究[D]. 邹伟. 吉林大学, 2014(10)
- [6]齐富嫩江公路大桥施工监控技术[D]. 李荣彪.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7]超多跨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D]. 周浪峰. 长安大学, 2010(03)
- [8]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中的标高及线形监测研究[D]. 丁晗. 长安大学, 2010(03)
- [9]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多目标施工控制体系[D]. 周国华. 湖南大学, 2010(04)
- [10]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李学有. 湖南大学, 2009(01)
标签:桥梁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预测控制论文; 应力状态论文; 应力应变曲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