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轻、中度缺氧暴露对人情绪的影响 (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佳[1](2020)在《吸烟者戒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及中药戒烟巴布贴膏的戒烟机制探索》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吸烟者戒烟成败的相关因素,挖掘关键因素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分析关键因素作为预测烟草依赖程度潜在指标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丰富烟草依赖中医相关理论并揭示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干预烟草依赖的作用机制。资料与方法:临床研究1吸烟人群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成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选取曾经主动戒过烟的吸烟者作为研究对象。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两变量间的相关水平。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优势分析考察因素的贡献度,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探索戒烟成功组和戒烟失败组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相关影响因素情况,生理因素是通过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得分获得的,心理因素是通过拒烟自我效能量表得分获得的,社会因素是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获得的。通过对比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拒烟自我效能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差异,初步揭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戒烟成败的影响程度,并挖掘可能提高戒烟率的关键措施。2烟草依赖人群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选取自觉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烟草依赖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证、燥毒伤肺证、肺阴亏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气郁化火证、痰瘀互结证七种证型之一。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两变量间的相关水平。通过对比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吸烟渴求量表得分差异,评价不同证型烟草依赖人群焦虑、抑郁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找出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并探索焦虑、抑郁程度与吸烟渴求的相关性。3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临床资料,选取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者作为研究对象。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两变量间的相关水平。通过对比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得分情况,评价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4基于“痰瘀互结”理论防治烟草依赖的理念探讨古代医家对于烟草依赖的认知和治疗是有限的,传统中医疗法虽能一时缓解戒断症状,减少吸烟量,但其高复吸率就提示了烟草依赖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及本研究中前序研究成果,进一步将关注点聚焦于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完善相关理论探讨,并挖掘可能提高戒烟率的关键措施。实验研究1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行为学筛选后在符合要求的大鼠中随机选取240只,分为6组,每组4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贴低剂量组、中药贴中剂量组、中药贴高剂量组和尼古丁贴治疗组。在治疗不同时间点(0d、7d、14d、21d)对各组大鼠进行四项行为学测试,分别为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通过对比各项行为学测试指标差异,探究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焦虑及抑郁行为的调节情况。2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在实验一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各组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产物检测,对比大鼠脑区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五-羟色胺和尼古丁代谢产物可替宁含量差异,探究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多巴胺、五-羟色胺及尼古丁代谢产物可替宁的调节情况。3中药戒烟巴布贴膏通过调控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抑制精神依赖的作用机制研究在实验一、二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各组大鼠脑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检测,对比大鼠脑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的精神依赖作用的调节情况。结果:临床研究1吸烟人群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成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其中戒烟成功者196例(男性175例,女性21例),戒烟失败者272例(男性249例,女性23例)。戒烟行为分析发现吸烟者意识到吸烟对身体有害和身体状况变差是促使其戒烟的主要原因。戒断症状的存在是诱发复吸的首要原因,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吸烟指数越高者,成功戒烟的机率越小。吸烟者尝试戒烟次数越多,成功戒烟的机率越大。吸烟者对于烟草危害的认知是普遍的,但对于心理干预方式的认知十分有限,应充分发挥医疗工作者劝导吸烟者戒烟的积极作用来辅助戒烟行动的发生。吸烟者更期待中医疗法,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来辅助戒烟。戒烟成功组与戒烟失败组间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拒烟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戒烟成败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2烟草依赖人群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427例烟草依赖者,其中男性398例,女性29例。不同证型烟草依赖人群焦虑、抑郁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不同,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气郁化火证更容易伴发焦虑、抑郁,且三者伴发焦虑、抑郁程度更高。焦虑、抑郁程度与吸烟渴求间存在正相关性,吸烟渴求越重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重。3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3份,研究对象中男性241例,女性12例。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者普遍吸烟量较多,烟龄较长,这也是出现痰瘀互结证的根本原因,符合慢性病的致病特点。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烟草依赖程度越重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重。4基于“痰瘀互结”理论防治烟草依赖的理念探讨痰瘀互结致病作为慢性病基本病机已成共识,烟草依赖人群中痰瘀互结证者较其他证型病程更长,复吸率更高,戒烟难度更大。痰是瘾的主要病理因素,烟毒扰动体内湿气,致使内生痰饮,若逾时未曾再吸,则痰涎壅盛而诱发各种瘾症。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的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所致的病理表现,痰瘀致病多胶着难解,缠绵反复,这与吸烟成瘾及复吸特点相似,同时迎合“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与瘀”的传统中医理论,烟草用后可使人一时“神清气旺”,从而产生依赖,持续的烟毒刺激及情志因素为复吸的主要诱因。烟毒为无形之物,可弥漫全身,烟毒循经传至相关脏腑,累及脏腑,阴损及阳,导致脏腑功能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临床采用祛痰化瘀法治疗多可奏效。导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痰瘀互结”、“身心同治”、“芳香解郁”等理论,并创立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提倡遵循“疗形勿忘治神,调神勿忘治形”的治疗原则,为中医药防治烟草依赖构建新理念。实验研究1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治疗组大鼠在旷场实验活动总距离、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停留时间百分比、强迫游泳实验中游泳静止频次百分比、糖水偏好实验中糖水偏好百分比等指标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药戒烟巴布贴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鼠旷场实验活动总距离、增加大鼠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大鼠游泳静止频次百分比,增加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等。2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治疗组大鼠在脑区多巴胺含量、血清五-羟色胺和可替宁含量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药戒烟巴布贴膏能够下调大鼠奖赏神经环路中升高的多巴胺含量,下调五-羟色胺和可替宁含量。3中药戒烟巴布贴膏通过调控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抑制精神依赖的作用机制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治疗组大鼠在脑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可下调大鼠脑区升高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的表达,下调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结论:1.吸烟者意识到吸烟对身体有害和身体状况变差是促使其戒烟的主要原因。吸烟者尝试戒烟次数越多,成功戒烟的机率越大。戒断症状存在是诱发复吸的首要原因,吸烟者更愿意接受中医疗法来辅助戒烟,尤其是中医外治法。逐渐减少吸烟量可作为成功戒烟的过渡状态,对最终戒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建议戒烟难度较大者,可通过逐渐适当减少吸烟量的方式来戒烟。与积极情境和习惯情境相比,吸烟者在消极情境下的拒烟自我效能较低,消极情境更容易诱发戒烟者吸烟,尤其在焦虑、抑郁情况下,更易诱发。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戒烟成败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影响戒烟成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社会因素。具体来讲,吸烟者烟草依赖程度以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影响戒烟成败的关键因素。由此推测,在戒烟干预行动中,通过优先干预关键节点,即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可提高目标人群的戒烟率。2.气滞和痰瘀是烟草依赖人群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焦虑、抑郁程度与吸烟渴求间存在正相关性,可通过评价焦虑、抑郁程度来预测吸烟渴求程度,判断吸烟成瘾程度。3.重度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较轻中度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焦虑、抑郁程度评分更高,重度烟草依赖人群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由此推测,针对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焦虑、抑郁程度的治疗可能是提高戒烟率的关键靶点。4.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可以改善尼古丁依赖大鼠焦虑、抑郁行为,并通过调节脑内多巴胺含量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的表达等,抑制尼古丁依赖大鼠的精神依赖,该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
彭丽,阮宏鹏,王丽娟,谢洪波,屠志浩,沈兴华[2](2019)在《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驻守不同海拔汽车兵注意力的差异,探讨高海拔组汽车兵注意力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客观评价高原汽车兵的注意力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高海拔(2 900 m)的196名汽车兵和中海拔(2 200 m)的190名汽车兵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低海拔(100 m以下)192名汽车兵为对照组,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的注意集中测量仪(EP701C)、注意分配测量仪(EP708A)评估个体注意力。应用χ2检验、方差分析、LSD-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的汽车兵共600名,收回符合要求的测量表578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高海拔组196名、中海拔组190名、对照组192名。对3种声音选择反应测量中,高海拔组汽车兵对声音反应正确次数少于中海拔组(P <0.01)和对照组(P <0.01);高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 <0.05)和对照组(P <0.01),且中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 <0.05)。注意力分配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注意声音正确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1,P <0.05);高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 <0.05)和对照组(P <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 <0.05);高海拔组注意光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 <0.05)和对照组(P <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光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 <0.05)。注意集中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在轨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1),脱靶次数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环境对汽车兵选择反应时、注意分配能力均有不利影响,且表现为海拔越高受损越严重;但长期的高原环境汽车驾驶训练可促进高原汽车兵的注意集中能力。
阮俊勇[3](2019)在《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殊,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低气温、强紫外线辐射、低大气压和低氧分压等,其中低氧分压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急进高原早期,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习服机制尚未建立,极易引发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在人体所有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环境最为敏感。目前研究发现,高原急性低氧环境几乎能影响机体所有的功能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往往在低氧刺激初期就会出现。结合时间因素,轻微的低氧刺激就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元细胞损伤,严重的低氧刺激会导致神经元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且急性低氧引发的认知功能损伤严重威胁着急进高原人群的作业效能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危及生命。随着我国高原医学的发展,高原抗缺氧技术和装备研究随之不断进步,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了高原富氧干预对急进高原人群的心、肺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结构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但是有关高原富氧干预是如何影响机体的认知功能和脑部结构目前仍鲜有研究报道。因此,探索富氧干预对高原急性低氧所致认知功能障碍及脑部结构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在保障急进高原人群生理健康和工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平原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以及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实验平台,并分别对三种平台的氧气浓度、海拔、温度等参数进行了连续测试,结果表明上述三套系统均可连续运行12 h以上,且氧气浓度和温度能够保持稳定;同时建立了急性缺氧大鼠模型,通过对其自发协调性活动检测,验证了三种环境能影响大鼠的自发协调性活动和认知功能,为后续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验平台保障。其次,本实验使用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对急性缺氧动物模型进行了有效富氧干预,探索了在模拟高原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的富氧干预对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形态和Tau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富氧干预能显着降低急性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对海马结构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该研究为弥散富氧改善急进高原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续抗缺氧系列装备在高原地区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使用方法与实验依据。本实验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和急性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背景:大量研究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会严重影响急进高原人群的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循环等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系统研究低氧对机体损伤的机制并探寻科学有效的富氧干预方法,对于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急性缺氧动物模型并构建与其相对应的弥散富氧环境对于研究急进高原机体损伤机制并探索相关干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首先,通过将便携式膜法氧气机的出气端与大鼠独立通气笼具(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笼具的进气口相接,构建弥散富氧环境,以模拟高原富氧室;随后,将富氧笼置于低压舱内,协同运行低压舱及膜法氧气机。至此,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构建完毕。随后在各海拔高度下对富氧笼内的氧气浓度和温度进行测试。随后建立急性缺氧大鼠模型,并对其在富氧干预后的自发协调性活动进行检测。结果:氧气浓度测试结果显示,在平原条件下,富氧笼内氧浓度于20 min内即可达到30.72%,且稳定性较好。模拟高原环境时,低压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9%,与平原状态一致,但压力值显着降低。而富氧笼内氧浓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略呈下降趋势,但是在模拟海拔6000 m时仍能维持在28.41%,且在固定海拔高度时富氧笼内氧浓度基本能够保持稳定在12 h以上。此外,富氧干预能有效改善急性缺氧对大鼠体重以及水平和垂直活跃度的影响。结论:本部分实验分别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平原弥散富氧环境、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以及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三种氧环境,并建立了相对应的急性缺氧动物模型,为后续深入研究富氧干预对和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相关的认知功能及脑部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保障。第二部分: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的影响背景:目前针对富氧环境对机体影响的基础研究大都集中在心肺功能方向,而有关富氧干预能否改善因急性低氧引发的脑部结构损伤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尤其是富氧干预对其作用机制迄今仍未见研究报道。方法:通过Morris水迷宫进行定位航行训练后,对大鼠进行急性低压低氧处理和富氧干预,随后检测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分别观察急性低氧与富氧干预对于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在分子水平上对于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Tau蛋白在四个重要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进行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结果:空间探索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急性低氧处理会显着降低大鼠穿越Morris水迷宫水下平台的次数,而富氧干预则会扭转这种负向影响。HE染色结果表明,低氧处理会导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散乱,胞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与胞质界线不清,出现大量空泡样变,且变性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增多,而富氧干预组大鼠相关结构损伤明显减轻。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低氧处理会显着破坏神经元细胞结构和线粒体形态,而富氧干预能有效缓解低氧引发的神经细胞损伤。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进行低氧和富氧干预对于海马组织内总Tau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但急性低压低氧处理会造成Tau蛋白在不同位点的异常磷酸化表达,而有效富氧干预则会显着降低其在不同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论:采用膜法氧气机进行富氧干预能够显着减轻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海马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形态和线粒体结构的损伤,并且对大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郭文昀[4](2016)在《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低氧对人体认知能力的影响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高原暴露时随着海拔的增高出现低压、低氧、寒冷和辐射,当人体暴露在高原环境下,为了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机体通过呼吸、血管、代谢调节等对上述应激因素产生保护反应。但当海拔过高或者暴露的时间过长时,机体的调节不能够补偿机体受到的损害时,不仅会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临床综合征(以头痛、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危及生命的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和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还会出现包括情绪及神经运动能力认知的损害。高原暴露使脑部代谢异常、脑血管调节失衡、直接损害神经系统神经元等使脑白质显微结构完整性受损从而影响人的认知能力。除极限运动和特殊任务外,人类在高原的活动仍多局限于中等海拔(8000-14000ft:2438至4572 m)。越来越多的人到中等海拔旅行、居住和工作,特别是发生紧急事件时(如灾难救援与军事活动)的高原暴露会影响灾难救援人员、军事人员的认知行为能力,影响救援及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极端海拔和长时间的高原暴露对认知的损害已在业内得到共识,然而中等海拔急性暴露时认知能力的改变研究结果不一致且缺乏大规模的现场研究。研究采用的方案、到达的海拔、上升的速率、是否补充氧气、重复测试的学习效应等均会直接影响试验的结果。因此有必要进行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现场研究,排除学习效应的干扰,从情绪和行为能力的多个方面评估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环境对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高原头痛(High-altitude headache,HAH)是急性高原暴露时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国际路易斯湖评分诊断标准中最主要和重要的症状。由于急性高原暴露后缺氧诱发脑血管扩张、收缩的失衡及代谢的紊乱是HAH和认知改变的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推测HAH与心理、神经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较大样本的现场研究中观察HAH的临床特征及与心理、行为能力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AMS和高原认知损害提供基础资料。阶梯式习服是目前预防高原反应的主要方式。暴露于更高海拔前,在较低海拔高原进行一段时间的预适应能够减少AMS的发生和减轻认知能力的损害。然而随着高原暴露时间的延长出现认知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减弱预适应带来的益处。然而目前国际上缺乏对于高原预适应暴露时间的研究,因此我们设计了前瞻性队列现场研究评估预习服暴露时间对更高海拔暴露下情绪和行为能力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通过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现场研究,从情绪和行为能力的多个方面评估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环境对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HAH和认知的关系以及认知能力是否是HAH的独立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探讨暴露于更高海拔前,较低海拔预习服时间的长短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内容及方法1.评估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环境对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招募常驻平原健康青年男性200人,分为试验组(N=150)和对照组(N=50人),分别在高原(3700m)和平原(400m)在当天(0天),1天,15天进行认知能力(包括情绪、反应能力、短期听记忆能力、感知运动能力、注意力、运动稳定性等神经行为能力)的评估,并同时采集人口学资料和AMS症状评分及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 O2)测量。2.分析认知能力是否是HAH的独立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指标。163名常驻平原健康青年男性在2小时内乘坐飞机进驻高原(3700 m),并在24小时内进行认知能力(包括情绪、反应能力、短期听记忆能力、感知运动能力、注意力、运动稳定性等神经行为能力)的评估,并同时采集人口学资料和HAH症状及HR、BPBP、Sp O2测量。最后根据有无头痛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的分析。3.观察暴露于更高海拔前,较低海拔预习服时间的长短对认知能力的影响。120名常驻平原健康青年男性分为短期高原预习服组(N=60,失访3人)和长期高原预习服组(N=60,失访6人),分别在3700m习服4天和3月后进驻到更高海拔(4400m)。在3700m预习服结束时和进驻4400m后第10天均进行认知能力(包括情绪、反应能力、短期听记忆能力、感知运动能力、注意力、运动稳定性等神经行为能力)的评估,并同时采集人口学资料和AMS症状评分及HR、BP、Sp O2测量。主要结果1.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环境对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后负面情绪评分和正面情绪评分均显着减少(P<0.05),随着2周暴露时间的延长变化并不显着。排除学习效应后,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1天时反应能力、听记忆能力、运动稳定性、感知运动能力均提高(P<0.05)。反应能力和运动稳定性的提高可持续至15天(P<0.05),而听记忆能力、感知运动能力在高原暴露15天后下降至平原水平(P<0.05)。注意力在高原暴露后无显着变化(P>0.05)。受试人群急性高原暴露后认知能力的变化与人群特征、AMS发病率、AMS发病程度均无相关。2.认知能力是否是HAH的独立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指标HAH与高原暴露前的基线焦虑(R=0.212,P=0.009)、愤怒(R=0.198,P=0.015)、抑郁(R=0.164,P=0.045)、恐惧(R=0.194,P=0.017)、困惑(R=0.105,P=0.044)正相关。而HAH与神经行为能力无显着相关。3700m高原暴露后较HAH-而言,HAH+组中大多数负面情绪分数增高(所有P值<0.05),活跃分数减少(P=0.031).而神经行为能力两组间无明显差别。高原暴露后HAH与焦虑(R=0.350,P<0.001)、愤怒(R=0.296,P<0.001)、抑郁(R=0.263,P<0.001)、恐惧(R=0.373,P<0.001)、困惑(R=0.298,P<0.001)正相关,与活跃负相关(R=-0.212,P=0.009)。认知行为能力中只有运动稳定性与HAH负相关(R=-0.187,P=0.022)。回归分析发现平原中负面情绪均是HAH的危险因素,而困惑情绪是HAH的独立的危险因素。高原暴露后HR(Heart Rate,HR),缺乏活力,困惑情绪均为HAH的独立危险因素。3.暴露于更高海拔前,较低海拔预习服时间的长短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在3700m预习服结束时和暴露于更高海拔(4400m)后,较长期习服组相比,短期习服组的负面情绪更少,运动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运动稳定性更优秀,并且AMS发病率更少。结论1.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后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均显着减少,随着2周暴露时间的延长变化并不显着;神经行为能力在急性高原暴露时出现短暂提高,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至平原或低于平原水平;2.HAH影响情绪,而对神经行为能力无显着影响。更高的HR,困惑情绪和缺乏活力是HAH的独立危险因素;困惑情绪评分是HAH的独立的预测指标;3.暴露于更高海拔后,短期高原预习服较长期相比负面情绪更少,神经行为能力更加优秀。
李津强,韩峭青,王俊,陈谨献[5](2013)在《高原服役军人返沿海时心理状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高原驻留战士返回沿海时心理状况的特点。方法对比驻高原及沿海的2年军龄战士,在短时记忆、空间记忆及焦虑、抑郁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沿海组相比,高原组短时记忆及空间记忆能力损害明显,高原组SDS标准分较高(F=10.49,P<0.01),两组SAS标准分无明显差异(F=0.38,P>0.05);与中国军人常模相比,两组SAS总粗分及高原组SDS总粗分(F=3.08,P<0.05)较高。结论较长时间的高原驻留会损害短时记忆及空间记忆功能,对抑郁情绪影响更为严重。
郑双锦[6](2013)在《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包括急性轻症高原病(Acute mildaltitude disease, AMAD)、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和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通常发生于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或者由较低海拔高原快速到达更高海拔高原的人群,严重威胁着急进高原人群的身体健康。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高度最高、高原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高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资源开发、经济建设、公务商务和旅游活动等急进高原的人数也与日俱增。因此,开展急性高原病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急性高原病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发病机制、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急性高原病是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在疾病诊断方面主要依据主观症状,缺乏客观标准;在防治措施方面也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多中心试验。当前,提高急性高原病的诊治水平,已成为高原卫生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低氧是高原环境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威胁进入高原人员的健康,诱发急性高原病。目前研究主要认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下降,大气中的氧分压也随之下降,从而造成一个缺氧的环境,威胁着进入高原人群的健康。当缺氧的程度超出个体的适应调节范围,就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从而导致高原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的功能就是运送组织代谢所需要的氧,并根据组织代谢需氧量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心率(Heart rate, HR)、血压(Blood pressure, BP)和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saturation, SaO2)是反应心血管系统对缺氧适应性调节的指标,并且非常容易进行实地测量。现行的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主观症状来评分,包括国际的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国际诊断标准(The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ing system, LLSS)和国内的GJB-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在客观诊断指标方面还没有金标准。因此,研究急进高原人群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对于急性高原病的预警和早期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关于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多的是未经习服直接急进高原,进驻方式多为步行、乘汽车和坐火车,对于乘飞机急进高原的研究还比较少。同时,经过高原习服再进入更高海拔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也较少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世居平原的健康男青年乘飞机急进至3700米高原和乘汽车急进至3600米高原习服一个月后继续急进至4400米高原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目的研究世居平原的健康男青年以不同方式进驻高原后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一、随机选择952名世居平原的健康男青年作为高原观察组,乘飞机急进至3700米高原后的第二天进行试验,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头痛并且评分≥3的诊断为急性高原病,检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随机选择939名世居平原的健康男青年作为平原对照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检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二、随机选择127名世居平原的健康男青年作为高原观察组,在3600米高原习服一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米高原的第二天进行试验,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头痛并且评分≥3的诊断为急性高原病,检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随机选择171名世居平原的健康男青年作为平原对照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检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世居平原的健康男青年乘飞机急进至3700米高原后第二天,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和头晕,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60.19%(573/952),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着高于平原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着低于平原对照组(P<0.001)。患病组的血氧饱和度低于未患病组(P<0.05),而心率则高于未患病组(P<0.05)。患病组与未患病组间的收缩压(Systolic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无显着差异(P>0.05)。在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虚弱和活动能力下降,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为34.65%(44/127),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着高于平原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着低于平原对照组(P<0.001)。患病组的血氧饱和度显着低于未患病组(P<0.05),但患病组与未患病组间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本课题主要通过检测世居平原健康男青年乘飞机急进高原和经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分析急进高原后三者的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乘飞机急进高原后的主要症状是头痛和头晕,而经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的主要症状为疲劳虚弱和活动能力下降;高原习服能够降低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后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原缺氧使大气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液氧饱和度也随之下降,引起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兴奋,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 CVS)功能,使心率增快,血压上升;急进高原后的血氧饱和度对急性高原病有预测价值;心率对未经习服乘飞机直接急进高原人群的急性高原病有预测价值,而对经过习服后再急进高原人群没有意义;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急性高原病没有预测价值。进入高原初期应适当减少活动量以降低氧消耗和改善高原症状,并监测血氧饱和度水平。对于血氧饱和度较低且症状较重者应重点关注并适时采取根据情况适当的治疗措施。
董俊清[7](2013)在《不同高原条件下焦虑与睡眠、症状及体征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青年男性在高原暴露后的焦虑表现、睡眠及症状、体征表现,初步探讨高原环境下,焦虑情绪对于睡眠及各种症状表现的影响。探索高原不良情绪对于高原症状,尤其是睡眠状态的影响,为预防高原迁徙人员的身心不适提供心理学干预措施和理论依据。方法:1.急进高原后症状、体征、焦虑及睡眠状态的观察及后二者的关系对2012年夏季将上高原作业的1505名青年男性,首先做平原的症状、体征、焦虑、睡眠状况的基础测量。症状采用诊断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路易斯湖评分(Lake Louise score, LLS)评价,体征方面利用指尖便携式饱和度仪检测受试者的心率、氧饱和,腕式血压计记录人员的静息血压。衡量焦虑则采用焦虑自评分量表(SAS);对于睡眠紊乱,夜间失眠情况采用阿森斯失眠评分,而白日困倦则采用爱普沃思困倦评分衡量。再次收集进入海拔3700m的拉萨的次日,以及驻留4400m羊八井习服5天后的数据。横向比较焦虑与非焦虑人群在每个海拔高度上睡眠、症状、体征方面表现的差异,寻找影响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纵向上观察平原焦虑非焦虑人群在高原暴露后各自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症状体征的变化转归情况。2.高原习服人员的焦虑、睡眠状态、症状、体征及焦虑与其他因素关系2011年夏季,对高原习服40天的426名人员跟踪观察。对其症状、体征、焦虑状态(焦虑自评量表)、睡眠状况(雅典失眠量表、爱普沃思困倦评分)做测量,然后人员经历13天的高原行进,至第14天时在4个小时内从海拔3600m高度急进至4400m的更高地区。并于次日对该人群的各项参数进行再次测量。考察人员在两次、两个不同海拔高度的焦虑、失眠、白日困倦的发生率,横断面做队列研究观察焦虑、非焦虑人群在失眠、白日困倦方面的异同,并比较从海拔3600m到海拔4400m这一过程中,分析人员的焦虑、睡眠状态的变化转归情况,并对急进4400米的AMS人群,用二元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焦虑发生的因素。3.高原返回后人员的焦虑、睡眠状态、症状、体征的观察及焦虑对于其他因素的影响2011年在高原作业三个月的人员,我们追踪观察其在返回平原40天后的焦虑、睡眠紊乱情况、症状及体征表现做一系列的检测记录,分析高原脱适应状态下,焦虑、非焦虑人群在症状、体征、睡眠状况方面的不同,并考察焦虑评分与人口统计学资料、体征、心理学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1.急进高原后对人员症状、体征、焦虑及睡眠状态的影响,以及焦虑与症状、体征、睡眠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焦虑在500m、3700m及4400m海拔的发生率分别是4.2%(41/975)、15.2%(201/1325)及9.6%(62/646),失眠的发生率在三个海拔点的发生率分别是18.4%(152/826)、42.7%(566/1325)及31.4%(203/646),而白日困倦在三个海拔高度的发生率则分别为21.6%(219/1014)、41.7%(494/1184)及27.2%(163/596),按照平原上对焦虑与非焦虑人群的划分比较他们各自人群在达到3700m后的症状、体征及睡眠状态发现:平原焦虑人群在海拔3700m的SAS、AIS、ESS、LLS、SBP均显着高于平原非焦虑人群在此海拔高度上的指标参数(P均<0.01),HR是焦虑人群略高于非焦虑人群(P<0.05);而平原焦虑人群到了海拔4400m后只有SAS、AIS这两项指标显着高于平原非焦虑人群在此海拔高度上的指标参数(P均<0.01)。在观察每个海拔时间点横断面分析该处的焦虑人群与非焦虑人群在各种参数的差异,发现:海拔3700m时,LLS、SAS、AIS及ESS均是焦虑人群指标明显高于非焦虑人群(P均<0.01),而心率是焦虑人群指标略高于非焦虑人群(P<0.05);海拔4400m时,只有LLS、SAS、AIS及ESS几项指标是焦虑人群指标明显高于非焦虑人群(P均<0.01)。纵向观察焦虑及睡眠紊乱发生情况的变化,发现:从海拔400m上升到3700m,然后上到更高的4400m时候,原来焦虑的人群不一定继续保持焦虑,焦虑与非焦虑的转换似乎与海拔高度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关系。2.高原习服人员的焦虑、睡眠状态、症状、体征及焦虑与其他因素关系的考察在高原习服40天后,检测人员的焦虑、睡眠状态、对人员进行各种症状做问卷记录,检测其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体征。结果显示在海拔3600m及4400m处的焦虑发生率为11.50%(49/426)及15.50%(51/329),失眠的发生率则分别为25.7%及27.1%,白日困倦的发生率分别为41.5%及41.4%。两地的心理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在3700m的羊八井,焦虑人群在绝大部分症状(头痛、头晕、眼花、耳鸣、腹泻、便秘、腹胀、疲劳虚弱感、睡眠困难、活动减少、感觉异常、精神改变、嗜睡、咳嗽、胸闷、胸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均<0.01),只有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焦虑组稍高于非焦虑组(P<0.05)。而在4400m的羊八井处,焦虑组所有的症状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非焦虑组(P均<0.01)。从3700m到4400m,体征方面4400m处心率平均值显着高于3600m(P<0.01);而氧饱和度平均值则是4400m处的显着低于3600m(P<0.01)。对于急进的4400m时间点,二元相关分析显示焦虑与HR、AIS、ESS均呈现明显的相关系(P均<0.05),进一步运用二元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焦虑发生的因素,结果显示HR(OR=2.432,p=0.023)及AIS是最明显的危险因素,尤其是AIS(OR=4.524,p<0.001)。3.脱适应状态下人员的焦虑、睡眠状态、症状、体征的考察及焦虑对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群体的焦虑发生率占到了总调查人群的12.26%(13/106),焦虑人群的各项症状发生率表现均高于非焦虑人群的发生率(p均<0.05),而体征方面则无明显差异。分析SAS与AIS、ESS的二元相关性,发现焦虑自评分与雅典失眠评分情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5)。结论:1.焦虑和睡眠紊乱皆是高原暴露后常见的身心异常。一般海拔越高,高原暴露的适应期越短,焦虑的发生率越高,失眠和白日困倦的发生率也越高。而随着在高原习服时间的延长,焦虑和各种躯体不适会减少。快心率和失眠在发生急性高原病人群中是指示焦虑发生的重要指标。2.在高原表现为焦虑的个体较之非焦虑人员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躯体不适,以及更加严重的睡眠紊乱。3.部分人群不遵从焦虑随海拔上升而加重的规律,即在平原焦虑的人群到了高原后不一定继续表现为焦虑,到了更高海拔后焦虑缓解或者加重的比例均分;且平原非焦虑的人群到了高原可能会表现为焦虑。4.高原脱适应后,焦虑也仍然会发生于某些个体。这些焦虑的个体在各种症状的表现上均差于非焦虑个体,但是焦虑仍然与失眠发生密切相关。
游海燕[8](2012)在《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多指标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日)发生的各种临床症候群,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其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影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官兵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也是导致作业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基础研究表明,急性高原病有明显的易感性,但目前尚无预测筛选方法,因此,为了能够给急进高原部队卫勤保障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源和科学依据,本研究跳出传统思路,突破学科界限,从多因素角度考虑建立AMS易感指标体系,并结合这些指标采用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模型来预测AMS易感的可能性。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易感预测需求研究第二、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步筛选及Meta分析研究第三、高海拔暴露前易感危险因素与急性高原病关系研究第四、急性高原病易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二、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主要综合运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第一、调查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调研,人员基本情况调研和心理症状测评调研,获得数据资料。第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基于循证医学原理初步确立急性高原病易感指标体系。第三、现场实验方法:通过现场实验,获得指标筛选优化、建立模型和模型验证所需的基本数据。第四、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实现急性高原病易感指标的优化。第五、模型方法:综合运用复杂系统神经网络方法,实现急性高原病易感者预测判断模型的建立。三、研究的主要结果(一)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易感预测需求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分析了急性高原病疾病减员率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进入高海拔人群,在没有剧烈劳动强度情况下,急性高原病疾病减员率仍然较高,在海拔3500米--4000米范围,AMS减员率有95%概率落在2.64--8.83范围内,在4000米以上海拔区域,AMS减员率有95%概率落在9.72--25.34范围内,且随海拔高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海拔暴露前AMS易感者预测筛选研究,一方面可以降低AMS疾病减员率,另一方面为大部队急进高原卫勤保障提供可供借鉴的科学依据。(二)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步筛选及Meta分析研究AMS易感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心理指标以及基因指标四个方面,本研究采用文献阅读和Meta分析方法,从大批人群现场实验简易性、无创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在考虑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基础上,初步确立18项指标用于与AMS发病关系的研究,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指数、胸廓体积,动脉血氧饱和度、冷刺激后血压变化、血浆皮质醇含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心率变异、精神因素、屏气时间、血浆ROS水平、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呼出气NO、呼出气CO、吸烟和饮酒。(三)AMS易感生理、生化、心理健康状态指标的实证研究在进入高原前1周,应用自制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部314名拟进入高原新兵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评,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了18项生理生化指标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Lake Lousie Score急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症状调查与评分。结果表明:新兵在进入高原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焦虑总分、抑郁总分、SCL-90总分与AMS症状分值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有焦虑、抑郁、SCL-90阳性症状人员出现AMS症状的比例显着高于无焦虑、抑郁、SCL-90阳性症状人员(2=10.944, p <0.05;2=20.355, p <0.05;2=3.987,<0.05)。新兵高海拔暴露前FENO、FECO值与AMS存在相关性,FENO和FECO均值在AMS组和非AMS组人群中显着不同(值分别为0.003和小于0.001),在AMS非症状组FENO均值的95%CI为[13.25,16.23],AMS症状组为[9.07,12.98];在AMS非症状组FECO均值的95%CI为[5.49,6.72],AMS症状组为[3.76,5.02]。FECO值与吸烟行为强烈正相关(r=0.831,<0.001),AMS组吸烟率显着低于非AMS组,但是,吸烟者FENO值显着低于不吸烟者(<0.001),因此,虽然FECO值与AMS评分负相关,但是并不意味着FECO值越高,AMS风险越低,我们认为吸烟具有双重作用,在一定范围内,FECO值对AMS的形成具有保护作用。肺活量(VC)与AMS负相关。心率变异、冷激发后血压变化、屏气时间、SaO2、年龄、BMI、饮酒行为与AMS无显着关系(p>0.05),研究对象高海拔暴露前血浆皮质醇含量(Cor值)虽然处于较高水平,但与AMS形成并无显着关系(>0.05)。因此,高海拔暴露前FECO和FENO值也是AMS易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AMS易感性预测的指标。(四)急性高原病易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本研究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神经网络理论,针对AMS易感指标的特征,采取学习向量量化(LVQ,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网络和误差反向后传(BackPropagation,BP)网络两种模型,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试错法等手段,并通过不断对训练结构和参数的修正,建立了AMS易感预测的LVQ模型,模型的平均正确预测精度达到72.22%,初步实现对AMS易感人群的筛选。因此,LVQ神经网络用于AMS易感预测是可行的,是一种更有前途的AMS易感者筛选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LVQ预测模型在急进高原人群AMS易感筛选的应用步骤以及大规模人群急进高原卫勤保障方案。
张薇[9](2012)在《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飞行飞行员行为特征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安全飞行问题不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更可以说是我国所特有的,是中国民航近年来极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缺氧环境下普通人群的某些认知能力及行为表现的变化,而针对高原缺氧环境和复杂任务条件下飞行员认知能力及绩效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安全飞行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批准号:60832012)的一个子项目,旨在研究缺氧环境及复杂任务条件对飞行员的认知能力、注意的眼动特征及飞行绩效的影响,可以为进一步探索不良人机耦合触发机制的诱因及修订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V1/VR速度提供实验依据,并促进高原复杂机场环境下FTE的评估。本实验研究共包含三个子实验:高原机场缺氧环境下飞行员认知特征实验、高原机场飞行员注意特征的眼动实验和高原机场飞行员飞行绩效实验。认知特征实验采用单因素多水平(缺氧程度)匹配组实验设计;注意特征的眼动实验及飞行绩效实验采用3(一般环境复杂组,中环境复杂组,高环境复杂祖)×2(一般任务难度组,高任务难度组)两因素匹配组实验设计。实验选取65名具备230小时飞行训练经历的民航飞行学员,使用高性能低压舱模拟三个典型高高原机场的缺氧环境,采用自编认知测试软件、桌上飞行练习器及T120型Tobii非接触式眼动仪开展三个子实验。经剔除异常数据后,对有效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性测量方差检验、两因素多元方差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实验结论。认知特征实验结论:高原机场缺氧环境对飞行员主要认知能力有明显损害影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飞行员反应变慢,错误率增加;注意特征的眼动实验结论:高原机场海拔高度越高,飞行员在重要仪表上的平均注视时间越长;高原机场终端区飞行任务难度越大,飞行员在驾驶舱内外视景间注意转移的难度越大;飞行绩效实验结论:高原机场终端区环境复杂度和飞行任务难度愈大,飞行员绩效受损的程度愈严重,飞行绩效越差。最后,基于以上结论和实验数据,笔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高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飞行飞行员认知品质与飞行绩效的预测模型,以便为高原复杂机场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提供依据。
马进,马如梦,文治洪,王涛,李晓京,胡文东[10](2011)在《低压舱模拟飞行对于脑力负荷影响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低压舱模拟飞行环境下被试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飞行员脑力负荷的变化规律。方法:21名男性志愿者参加低压舱模拟飞行的实验过程,座舱内的压力高度模拟2400米高空压力,持续时间1.5h,重复两次,中间出舱休息0.5h,检测指标为心率变异性(HRV),心理运动测验以及NASA-TLX主观评定量表。结果:研究表明,NASA-TLX量表从主观感受上很好的反映了低压舱模拟飞行后脑力负荷的变化,HRV、心理运动测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压舱模拟飞行所导致的脑力负荷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心理测验可能是测定变化规律的一种间接方法。
二、急性轻、中度缺氧暴露对人情绪的影响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轻、中度缺氧暴露对人情绪的影响 (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吸烟者戒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及中药戒烟巴布贴膏的戒烟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吸烟人群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成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临床研究 研究二 烟草依赖人群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临床研究 研究三 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中医理论研究 研究四 基于“痰瘀互结”理论防治烟草依赖的理念探讨 |
1 研习古籍,博采众家之长,提出“痰瘀互结”之论 |
2 立足临床,完善烟草依赖“痰瘀互结”理论,创立中药戒烟巴布贴膏 |
3 结合科研,提倡“身心同治”的整体观,优化烟草依赖诊疗策略 |
实验研究 研究一 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研究 研究二 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研究 研究三 中药戒烟巴布贴膏通过调控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抑制精神依赖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调查问卷 吸烟者尝试戒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调查问卷 各证型烟草依赖人群焦虑、抑郁状态调查问卷 |
附调查问卷 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者烟草依赖程度调查问卷 |
综述 中医药芳香疗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20]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各组汽车兵对3种声音选择反应比较 |
2.3 各组汽车兵注意分配能力比较 |
2.4 各组汽车兵注意集中能力比较 |
3 讨论 |
3.1 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感知觉、快速学习、快速判断 |
3.2 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分配能力有不利影响 |
3.3 高原环境对汽车兵的注意集中能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
(3)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我国高原地理环境及人群现状 |
二、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及大脑结构的影响 |
1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1.1 对动物认知功能的影响 |
1.2 对人体认知功能的影响 |
2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
3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及大脑结构影响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 |
三、我国高原抗缺氧装备的研制及应用 |
1 加压增氧 |
1.1 高压氧舱 |
1.2 增压舱 |
1.3 增压帐篷 |
1.4 单兵高压氧衣 |
1.5 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 |
2 富氧增氧 |
2.1 富氧室 |
2.2 富氧帐篷 |
2.3 高原便携式单兵/车载富氧机 |
课题总体设计方案 |
第一部分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和急性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与测试 |
2.1.1 平原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2.1.2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2.1.3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2.2 实验分组与富氧干预 |
2.3 大鼠自发协调性活动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及弥散富氧环境数据测试 |
3.2 急性低压低氧暴露及富氧干预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3 急性低压低氧暴露及富氧干预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定位航行训练 |
2.3 分组干预 |
2.4 空间探索能力测试 |
2.5 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观察 |
2.5.1 大鼠海马组织CA1 区形态结构观察 |
2.5.2 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Tau蛋白表达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认知功能测试 |
3.1.1 定位航行训练 |
3.1.2 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
3.2 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观察 |
3.2.1 大鼠海马组织CA1 区形态结构观察 |
3.2.2 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3.3 大鼠海马组织Tau蛋白表达分析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环境对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材料及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认知能力相关因素的分析:认知能力能否作为HAH的独立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指标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材料及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高原暴露前预习服时间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材料及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高原暴露与高海拔神经精神损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介素在内环境稳态中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高原服役军人返沿海时心理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测验类型 |
1.2.2 测试方法 |
1.3 统计处理 |
2 结果 |
2.1 能力测试结果 |
2.2 症状测试结果 |
3 讨论 |
(6)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健康男青年乘飞机急进至 3700 米高原后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
2.1 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健康男青年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不同高原条件下焦虑与睡眠、症状及体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急进高原人群对焦虑及睡眠状态影响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原习服人员的焦虑、睡眠状态、症状、体征及焦虑与其他因素关系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高原脱适应人群的症状、焦虑和睡眠状况的考察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功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高原对于睡眠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多指标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目的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二部分 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易感性预测需求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步分析研究 |
一、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初选 |
二、急性高原病易感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四部分 高海拔暴露前心理健康状况与急性高原病关系实证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五部分 高海拔暴露前生理健康状况与急性高原病关系实证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六部分 急性高原病易感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与实证研究 |
一、LVQ 和 BP 神经网络算法理论基础 |
二、预测网络模型构建步骤 |
三、预测模型建立与实证研究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七部分 LVQ 预测模型在急进高原人群卫勤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
一、急进高原部队人员筛查体检方案研究 |
二、LVQ 模型应用步骤 |
三、大部队急进高原卫勤保障 |
四、应用效果分析 |
第八部分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高原病易感研究现状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进驻高原军人个体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心理症状调查量表 |
附录三 高原病症状评分标度 |
附录四 急性高原病诊断问卷 |
附录五 体检数据记录表 |
附录六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算法程序 |
(9)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飞行飞行员行为特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缺氧对普通被试影响的相关研究 |
1.2.2 飞行员行为认知特征与作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飞行飞行员行为特征理论研究 |
2.1 高原复杂机场及终端区的概念 |
2.1.1 高原复杂机场的概念及特点 |
2.1.2 终端区的定义及结构 |
2.2 飞行员行为特征的理论研究 |
2.2.1 行为的定义及实质 |
2.2.2 行为特征的理论研究 |
2.3 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研究 |
2.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
2.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 |
第三章 飞行员行为特征实验假设及变量分析 |
3.1 认知特征实验假设及变量分析 |
3.1.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3.1.2 实验变量分析及操作性定义 |
3.2 注意特征的眼动实验假设及变量分析 |
3.2.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3.2.2 实验变量分析及操作性定义 |
3.3 飞行绩效实验假设及变量分析 |
3.3.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3.3.2 实验变量分析及操作性定义 |
3.4 实验无关/干扰变量的控制 |
3.4.1 实验环境控制 |
3.4.2 顺序效应和练习效应的消除 |
3.4.3 指导语效应和实验者效应的消除 |
第四章 实验一:高原复杂机场缺氧环境下飞行员的认知特征 |
4.1 方法 |
4.1.1 被试及分组 |
4.1.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4.1.3 实验设计 |
4.1.4 实验任务及程序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及分析 |
4.2.1 实验组被试各认知品质因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
4.2.2 对照组和实验组各认知品质因变量的差异性检验 |
4.2.3 不同海拔高度下飞行员被试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性检验 |
4.2.4 对照组和实验组认识特征实验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差异性检验 |
4.2.5 缺氧环境下飞行员认知表现与心率、血氧饱和度的相互关系 |
4.3 讨论 |
第五章 实验二: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飞行飞行员眼动特征及飞行绩效特征 |
5.1 方法 |
5.1.1 被试及分组 |
5.1.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5.1.3 实验设计 |
5.1.4 实验任务及程序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及分析 |
5.2.1 进近阶段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眼动指标差异性检验 |
5.2.2 复飞/离场阶段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眼动指标差异性检验 |
5.2.3 不同终端区飞行环境及飞行任务难度下飞行员的眼动指标差异性检验 |
5.2.4 终端区飞行阶段对照组与实验组飞行绩效的差异性检验 |
5.2.5 终端区飞行飞行员注意的眼动特征与飞行绩效的相互关系 |
5.3 飞行员认知品质与飞行绩效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 |
5.3.1 飞行员认知品质与飞行绩效评估的初始理论模型路径分析 |
5.3.2 飞行员认知品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5.3.3 飞行员认知品质与飞行绩效评估的结构方程模型 |
5.4 讨论 |
第六章 总讨论 |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论文工作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 独立完成及参与项目 |
2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低压舱模拟飞行对于脑力负荷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1.3 测试项目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双手协调和双重任务 |
2.2 NASA-TLX |
2.3 HRV |
3 讨论 |
四、急性轻、中度缺氧暴露对人情绪的影响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吸烟者戒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及中药戒烟巴布贴膏的戒烟机制探索[D]. 李思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力的影响[J]. 彭丽,阮宏鹏,王丽娟,谢洪波,屠志浩,沈兴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06)
- [3]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D]. 阮俊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4]急性中等海拔高原暴露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D]. 郭文昀.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5]高原服役军人返沿海时心理状况[J]. 李津强,韩峭青,王俊,陈谨献.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5)
- [6]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D]. 郑双锦. 第三军医大学, 2013(S2)
- [7]不同高原条件下焦虑与睡眠、症状及体征的关系[D]. 董俊清. 第三军医大学, 2013(12)
- [8]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多指标神经网络预测及应用研究[D]. 游海燕.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
- [9]高原复杂机场终端区飞行飞行员行为特征的实验研究[D]. 张薇.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2(10)
- [10]低压舱模拟飞行对于脑力负荷影响的初步探讨[J]. 马进,马如梦,文治洪,王涛,李晓京,胡文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