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论文文献综述)
刘楷锋[1](2018)在《千唐志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千唐志斋是我国收藏墓志最多的专题博物馆,因藏有一千余方唐代墓志而得名。千唐志斋所藏唐代墓志既是唐代文学的重要史料,也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对象。随着唐代石刻与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千唐志斋研究必将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千唐志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千唐志斋所藏的唐代墓志所具有的文化、文献和文学等方面的价值,揭示其对于唐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交待研究内容、关于千唐志斋及所藏唐代墓志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附录是对存于千唐志斋壁间和新收的历代墓志目录进行的整理,以提高其利用价值。正文部分是对千唐志斋进行综合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千唐志斋的建造与墓志收购。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以邙山为代表的洛阳古墓葬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盗发,汉魏以来历代墓志出土约3000方。这些墓志出土之后就以洛阳为中心向全国流散,保存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少量墓志被走私到海外。唐代墓志因不受文物市场的欢迎而罕有人问津。张钫在洛阳分两次收购这些没有市场价值的墓志,共1300余方,为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千唐志斋博物馆又新购洛阳附近新出墓志近千方,整理出版的历代墓志共599方。第二章为千唐志斋对于墓志的收藏和着录。张钫在购买唐志时,在其家乡挖窑洞十五孔,将墓志镶嵌在窑洞的四壁。到1935年千唐志斋竣工时,共镶嵌历代石志1352方,其中唐代墓志共1173件。这种对出土文物的收藏形式极具特色。张钫还对收购来的墓志全部打拓100套,并据此编藏石目录,以广流传。《千唐志斋藏志》(1984年)和《唐代墓志汇编》(1992年)的整理出版,即得益于此。这两部墓志文献总集,也使千唐志斋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方便了学人,对增益千唐志斋馆藏唐志的学术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是对馆藏唐志所见旅葬洛阳的唐代葬俗研究。洛阳在唐代的人口变化,与洛阳出土唐代墓志的年均数量变化一致。研究千唐志斋所藏唐志,可以看出洛阳丧葬习俗的变化:初唐时期,洛阳当地官吏和隋末迁居洛阳的前朝官员,在去世之后选择旅葬于此;武周至玄宗时期,洛阳人口增长达到顶峰,墓志的主人变成了因官洛阳而移贯于此的外地官员,他们去世之后更多地旅葬于邙山,形成了旅葬洛阳的新葬俗。安史之乱后,身在外地的洛阳官民,去世之后也选择归葬洛阳,归祔葬成为主流。洛阳葬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唐代诗歌中得到充分反映。考察唐代伤悼诗、感伤诗与唐代洛阳葬俗的关系,对于深化对唐代诗歌的认识提供新的角度。第四章为馆藏唐代墓志的文献价值研究。千唐志斋是一座重要的唐代文学史料宝库,有着突出的文学文献价值。充分利用这些墓志文献,在考订唐代文人的姓名、籍贯、仕履、文学交游等内容之外,还可以考察文人的成长环境,墓志文献中对人物的品评等,为评介诗文作家提供更为丰富的史料。利用墓志文献,还可以校订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考证作家的创作风格,以及考察当时文坛对某一作家创作成就与文学评价。此外,千唐志斋所藏近1700方唐代墓志,绝大多数为唐代佚文,可以有效丰富《全唐文》中的唐人散文创作。第五章为唐代墓志文的文体研究。首先,结合碑志等其他石刻文献,具体考察千唐志斋所藏1700方唐志,归纳墓志这一文体的石刻文体特征与文学特点。其次,通过对墓志撰写人的分类研究,试图总结墓志文撰写的规律及其演变轨迹。唐代墓志文多为丧家托请词臣撰写,造成谀墓之风盛行和墓志内容可信度的下降。盛唐之后,逝者的亲友更多地参与到墓志撰写中,甚至逝者生前指定撰志人,唐代墓志也变成文学色彩鲜明的传记文学作品,其可信性也大大增强。唐代墓志文的撰写,序文以志墓为起点,以颂德为宗旨,以怀思为感情基调,创作存在模式化。随着撰志人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墓志创作更加积极性、自由。铭文写作包含三项基本内容:颂德、怀思和祝愿,具体包括颂门第、美德才、伤逝怀思、泽后昆、留美名等五个基本要素。铭文五要素的自由组合,使唐代墓志打破了六朝以来千篇一律的铭文撰写模式,极大推进了唐代墓志文体的成熟与繁荣。根据对唐代墓志写作规律的考察,论文进一步归纳出唐代墓志文的演变轨迹:唐代初期,墓志创作仍沿袭六朝习气;武则天主政洛阳至安史之乱爆发,是唐代墓志文创作的转型期;中晚唐时期则为墓志文创作的繁荣期。晚唐在古文运动进入低潮时,墓志文的创作则仍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沈丽华[2](2017)在《曹魏邺城都城空间与葬地初论》文中研究表明三国之曹魏向来被视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无论是开启中古时期政权禅让的先河,还是在都城规划方面创立单一宫城、中轴对称制度,或是在埋葬习俗方面力主薄葬等,这些都在上承秦汉制度的基础上,对魏晋及以后的政权更替、都城规划和埋葬制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曹魏时期的都城规划和埋葬制度,曹操时期的王都邺城和曹丕以后的帝都洛阳
梁满仓[3](2011)在《论曹操墓文字证据的真实性——兼评学术讨论中的学风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魏武王三个字,由国、谥、号三部分组成。古代谥和号是两部分,可以把号放前面,也可以把号放后面。国、谥、号三者可以组合在一起并称当朝人。三者怎样组合是由当时的礼仪制度和具体的历史背景、语境所决定的。曹魏明帝时,曾多次发生书写皇后铭旌时,谥号前加不加"魏"字的争论。皇帝和皇后是一个等级,皇后铭旌的争论也折射出魏明帝以前皇帝铭旌的争论。从这些争论中可以看出,在魏明帝以前,皇帝皇后的谥号前是否加魏字没有严格规定,曹操可以称魏武王、魏武帝,曹丕也可以称魏文帝。可见,曹操墓出土的圭形铭牌是真实的。另一件与曹操墓有关的文物《鲁潜墓志》,含有大量准确的历史文化信息,绝非现代人所能伪造,因此其真实性也不容置疑。
唐际根,张志清,潘伟斌[4](2010)在《曹操墓真相》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高台无昼夜西山有空屋"鲁潜墓志"泄露了什么西高穴,豫北大地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说它不起眼,在于它的规模与建筑没有特别之处。该村现今人口不足三千,百十间瓦房,聚集在一起
本刊编辑部[5](2010)在《曹操墓真伪之辨》文中研究说明《重庆社会科学)作为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和出版载体,恪守"全国视野、重庆个性"理念,专题策划与深度研究并举,从2010年1月起,新辟独立于学术论文之外的"寻踪"板块,围绕公众在一个阶段密切关注的社会文化领域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独立推出系列主题策划。每期一个主题,全面梳理,全景式回放,搭建争鸣、互动平台,并延伸阅读,帮助读者在社会转型进程中洞悉历史,熟稔社会,增强文化印记.客观看待和理性评估,力争引领社会文化趋向,引导社会文化思潮。
潘丽娜[6](2010)在《高科技能否辨明曹操墓的真伪?》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考古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魏武王曹操高陵的发现。经过一年的抢救性挖掘,河南省文物局岁末终于对外宣布,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高陵。此消息一出,世人皆哗然。欣喜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更有甚者竟然成为了"曹操粉丝团",时刻关注曹操高陵的发掘情况。从石碑的真伪到墓穴的发掘、论证过程是否草率,甚至于有无地方利益掺杂其中等的猜测不绝于耳,太多的关注注定了其将成为学术界、考古界、民间的热点话题。那么,让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探寻一下西高穴大墓主人的真伪吧。
周悦[7](2010)在《2009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文中提出河南 该墓出土了一批遗物,包括礼器、兵器、车马杂器、饰品、陶瓷器以及刻铭石牌等。有些石牌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铭文。 江苏 发掘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主要揭露出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包括房址和墓?
赵海丽[8](2007)在《北朝墓志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来说,北朝墓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地位与意义。对现存数量庞大的北朝墓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是摆在我们文献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力求从文献学入手,对北朝墓志试图进行断代式深入的文献考察与研究。第一,对墓志进行溯源,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墓志起始说以及与墓志衍生相关物,着重考察了墓志名与物的演变,而且还涉及到北朝墓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分期、北朝墓志文献研究的成果与问题、北朝墓志文献研究意义、目标及方法等诸多方面。同时,阐述了北朝墓志的形制问题,分北朝墓志的材料与制作、定型与异型、志石等级三个专题进行论述,探讨了北朝墓志形制的形成与意义。第二,条析北朝墓志的出土着录及研究情况,按清代以前、清代、民国时期、建国后四个时段,从墓志出土的地理分布以及着录与研究的重要学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使之脉络清晰,认识全面。第三,围绕墓志文体、语言特色、墓志文作者、文学观念四个方面,就北朝墓志的文学特性展开论述。墓志文始终独自作为一个特殊文体存在,与其他文体有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北朝墓志文具有北朝文代表性,其志文结构初期形式多样,发展至北朝时已趋于规范化、模式化,其结构层次概括起来包括:首题、序、志传、志铭、尾记,由于志传与志铭在墓志文中放置的位置不同,北朝墓志的结构组成形式可以罗列为:“前志传+后志铭”型、“前志传+中间铭+后志传”型、“志传”型、“志铭”型。北朝墓志文使用的是中古时候的语言,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学环境下,既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显示出墓志文文学语言的魅力。第四,考究了北朝墓志文献的历史价值。运用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将正史文献与地下出土石刻文献相结合,深入挖掘北朝墓志的文献资料,填补现有资料的不足与空白,以便做到无证不史,做到“释古”与“正古”。北朝时期大量的墓志材料多记载确凿的历史事实,就墓志志主而言可分两种情况:一是正史中有传的,但墓志记载的内容更加详实;二是正史中无传的,仅靠志文见其姓名事迹。整理北朝出土墓志的志主关系,更为完备地显现北朝帝王别宗、代姓贵族、汉族官僚的家族谱系。墓志还可以证史之误,墓志与《魏书》或《北史》所载有所不同,将这些互异的记载汇录对比,有助于断定正误。一般说来,墓志早于《魏书》与《北史》,为比较原始的资料,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具有以志证史之功,但也并非绝对正确,复杂的情况经考证后方可得出正确结论。第五,北朝墓志包含着众多社会民俗方面的信息,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学意义,如墓主年龄所反映的当时人口寿命,墓志尺寸所反映的性别地位差异,丧期习俗所反映的社会规范,婚姻选择所反映的民族融合状况,等等。以所收集到的北朝墓志671方作为统计样本,该样本对应的墓主为691人,其中具有明显男性特征或男性倾向的有494人,具有明显女性特征或女性倾向的有174人,另有性别不明者23人,而年龄不明者为208人。在北朝整个过程中,从抽样调查来看,人口的平均寿命为47岁,其中男性的平均寿命为46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50岁,女性的平均寿命略高于男性。这样一种平均寿命状况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是比较低的,也反映出当时生产力水平同样的相对较低,因为大多数人口是不能进入老年时期就夭折了。何况出土墓志的志主生前属于上流社会,其生活水平应该说大多超过当时社会的平均水平的,由此可以推论,当时人口寿命的平均值比目前统计的数值可能还要低一些,这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北朝墓志反映出男女性别地位。通过对男女职官、夫妻、家族墓志外形尺寸进行排列对比后,发现后妃女官墓志外形尺寸比同品级的男性官员低一级;夫妻墓志外形尺寸基本上是夫志大,妻志小、妾志更小:家族墓葬亦遵循此制,均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通过将确切记有卒、葬年月的北朝各个时期的墓志加以汇集统计,也可以看出男性墓主的葬期相较女性墓主为长,北魏时期女性墓主葬期大多在3个月以内,3个月以内葬期的女性墓主占到57.4%;而男性墓主葬期停丧1个月和1个月之内下葬的少,而2个月到8个月之间下葬的数量则为多数。女性墓主停丧时间较长的样本一般也不会超过2年,只有个别案例超长;而男性墓主停丧时间在2年以上者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可以至6年以上,北魏时期墓主葬期6年以上占总体比值为26.7%;北齐时期为25.4%;东魏时期为22.9%,皆不为少数。从北朝墓志反映出北朝的婚姻状况来看,北朝存在逆缘婚、同姓婚、再婚、门阀婚姻等现象,至于北朝实际结婚年龄,如果仅就墓志中的33位已婚者的结婚年龄来分析,14岁确是北朝女子的基本婚龄,但其整体平均婚龄却已到17岁,故可推测,北朝女子的实际婚龄应在17岁左右,也就是说,北朝女子的一般实际婚龄是要晚于社会规定的适婚年龄。值得注意的是14岁以前的成婚者多是皇室或贵族之家,普通百姓嫁娶年龄则高于14岁适婚线。第六,从文献载体的角度探讨北朝墓志的鉴定与保护,北朝墓志除了以原出土物方式收藏与传播之外,人们又创造出拓片形式予以保存与流传,这既有利于加大对于原出土墓志的传播,又为原出土墓志添加了些许附庸成分。但北朝墓志存在重刻、翻刻、伪刻现象,需要予以必要的辨伪与鉴定,并对珍贵的墓志刻石与拓片予以收藏与保护。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较为鲜明的特色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全面而综合考察北朝墓志文献,建立起北朝墓志文献研究体系,填补了古典文献领域在北朝墓志方面研究的空缺,以丰富石刻文献学的研究内容。第二、将墓志与史传等文献相结合,对北朝墓志形制,包括选材、制作、定型与异型、志石等级进行系统研究。尤对北朝墓志的发生、演变及定型以及墓志与拓片的鉴定、辨伪、收藏、保护,做出更为细致、切实的探讨。第三、从文学、历史、社会诸方面对北朝墓志进行全面考察,解读蕴藏在北朝墓志中的文化信息,填补北朝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第四、借鉴数理统计方法,对北朝墓志资料进行必要的分门别类的统计分析,开辟墓志计量文献学的新模式。
党宁[9](2002)在《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文中认为
二、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论文提纲范文)
(1)千唐志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与范围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千唐志斋的建造与墓志收购 |
第一节 千唐志斋的建造 |
一、千唐志斋建造的时代背景 |
二、千唐志斋的建造 |
第二节 千唐志斋对墓志的收购 |
一、王广庆与第一次收购 |
二、郭玉堂与第二次收购 |
三、千唐志斋对墓志的续购 |
第二章 千唐志斋对墓志的庋藏和着录 |
第一节 千唐志斋对墓志的庋藏 |
一、千唐志斋对墓志的庋藏 |
二、千唐志斋博物馆的特点 |
第二节 千唐志斋所藏墓志的编目与着录 |
一、藏品编目 |
二、文献着录 |
第三章 藏志所见唐代洛阳葬俗研究 |
第一节 唐代洛阳葬俗的变迁 |
一、唐前流行归祔葬 |
二、唐初旅葬洛阳新葬俗的出现 |
三、终葬洛阳新葬俗的形成 |
四、中晚唐终葬洛阳葬俗的延续 |
第二节 唐代终葬洛阳新葬俗的成因 |
一、开放包容的思想文化环境 |
二、择地而葬的客观需要 |
三、邙山是埋骨佳城 |
第三节 唐诗中关于洛阳葬俗的记载 |
一、唐代的旅葬诗和归葬诗 |
二、唐诗中的洛阳葬俗 |
第四章 藏志的文学文献价值研究 |
第一节 考订唐代文士的生平 |
一、考补文人的生平事迹 |
二、重新审视人物品评 |
三、考察士人的家庭教育 |
第二节 考补唐人的创作活动 |
一、校订文学作品 |
二、考证文士的创作风格 |
三、订补文人创作的成就与影响 |
第三节 补辑唐代遗文 |
一、《全唐文》有志文收录者 |
二、《全唐文》有文无志者 |
三、《全唐诗》有诗无文者 |
四、墓志文仅存者 |
第五章 藏志所见唐代墓志文创作研究 |
第一节 唐代墓志的文学特色 |
一、墓志具有石刻文体的基本特征 |
二、唐代墓志文的文学性 |
第二节 唐代墓志文的创作 |
一、唐代墓志的作者 |
二、序文的撰写 |
三、铭文的撰写 |
第三节 唐代墓志文创作的分期 |
一、六朝墓志文风的延续 |
二、唐代墓志文体的转型 |
三、唐代墓志创作的繁荣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3)论曹操墓文字证据的真实性——兼评学术讨论中的学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礼仪制度看圭形铭牌的真实性 |
二、从知识含量看《鲁潜墓志》的真实性 |
三、学术探讨中的学风问题 |
(一) 主观臆造, 言之无据 |
(二) 无视文献, 盲目质疑 |
(三) 缺乏严谨, 不够科学 |
(四) 宣泄个人情绪 |
(4)曹操墓真相(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高台无昼夜 西山有空屋 |
“鲁潜墓志”泄露了什么 |
现代“发丘中郎将” |
文物局陷入两难 |
考古队进驻西高穴 |
漫漫长夜 窈窈玄宫 |
幽穴内的文物 |
墓外惊现“七女复仇” |
第二章 读懂“死亡密码” |
葬于东汉末年 |
死去的是帝王 |
戎马倥偬 |
魏武王 |
魏武帝 |
简礼薄葬 |
陵园阁殿 |
头疾 |
年逾花甲 |
第三章 曹操之死的文献真相 |
七十二疑冢的由来 |
献里的临终前后 |
第四章 瘠薄之地葬英雄 |
阴阳两界的证据关联 |
疑问解消之后的疑问 |
第五章 让历史回归真实 |
毛泽东要翻案 |
英雄何以成为“奸贼” |
高陵里的“曹操印象” |
“超世之杰”的精彩人生 |
尾声 千年古墓里的人间烟事 |
附录:曹操高陵发现的前前后后 |
(5)曹操墓真伪之辨(论文提纲范文)
曹操其人 |
曹操墓 |
曹操墓真伪之辨 |
(6)高科技能否辨明曹操墓的真伪?(论文提纲范文)
“七十二疑冢”之谜 |
对曹操墓认定的九大证据及其质疑 |
DNA、科技测年、热释光断代能否辨真伪 |
高科技将复原曹操容貌 |
(8)北朝墓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墓志溯源 |
一、墓志起始说考察 |
二、墓志衍生相关物略说 |
三、墓志名物考实 |
第二节 北朝墓志兴盛的背景与分期 |
一、北朝墓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 |
二、北朝墓志的历史分期 |
第三节 北朝墓志文献研究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北朝墓志文献研究的意义、目标及方法 |
第二章 北朝墓志的出土与着录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北朝墓志的出土与着录 |
一、欧阳修《集古录》 |
二、赵明诚《金石录》 |
三、郑樵《金石略》 |
四、陈思《宝刻丛编》 |
五、潘昂霄《金石例》 |
第二节 清代北朝墓志的出土与着录 |
一、朴学开道 |
二、出土与搜访 |
三、着录、考释与研究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至建国前北朝墓志的出土与着录 |
一、出土与搜访 |
二、整理与研究 |
第四节 建国后北朝墓志的出土整理与研究 |
一、科学的考古发现 |
二、整理 |
三、研究 |
第三章 北朝墓志的形制 |
第一节 北朝墓志的材料与制作 |
一、材料 |
二、墓志加工 |
第二节 北朝墓志的定型与异型 |
一、北朝墓志的定型 |
二、北朝墓志的异型 |
第三节 北朝墓志的志石等级 |
第四章 北朝墓志的文学特质 |
第一节 北朝墓志的文体 |
一、墓志文体的厘定 |
二、北朝墓志文的结构 |
第二节 北朝墓志文的语言世界 |
一、北朝墓志的文学语言特色 |
二、墓志文中的中古语言 |
第三节 北朝墓志文的作者 |
一、志主亲属自作 |
二、朋友撰志 |
三、官方属文 |
第四节 北朝墓志文学观念及演进 |
一、突显儒家政教的文学观念 |
二、强调文笔并重与能笔能文 |
三、北朝墓志文的风格 |
第五章 北朝墓志的史学价值 |
第一节 北朝墓志的谱系 |
一、帝王别宗 |
二、代姓贵族 |
三、汉族官僚 |
四、渤海蓨县高氏 |
第二节 北朝墓志对史料的补充与校正 |
一、人物 |
二、生卒葬时间及享年 |
三、纪年 |
四、后裔 |
五、察举制度 |
六、官制 |
七、爵制 |
八、历史事件 |
九、魏代国号并用 |
十、北朝皇陵分布 |
十一、北朝鲜卑赐姓与复旧姓 |
第六章 北朝墓志的社会信息 |
第一节 北朝墓志的寿命统计与分析 |
一、北朝墓志的死亡年龄统计 |
二、死亡年龄结构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北朝墓志所反映的性别地位 |
一、北朝墓志出土数量与志石大小所反映出的性别地位 |
二、北朝墓志女墓主因家族、夫、子而贵的现象 |
三、男女不同品评标准所反映出的社会规范 |
第三节 北朝墓志的葬期统计与分析 |
一、北朝墓志的葬期统计 |
二、北朝墓志墓主的葬期分析 |
第四节 北朝墓志所反映的当时的婚姻状况 |
一、北朝婚姻年龄 |
二、逆缘婚与同姓婚 |
三、再婚现象 |
四、门阀婚姻制的体现 |
第五节 民族融合的墓志记录 |
一、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
二、各少数民族间的融合 |
三、中外民族的融合 |
第七章 北朝墓志的鉴定与保护 |
第一节 北朝墓志的辅助传流方式 |
一、北朝墓志的拓片 |
二、北朝墓志的重刻、翻刻、伪刻 |
三、北朝墓志各种刻本的流传 |
第二节 北朝墓志的收藏 |
一、北朝志石及拓片的国内收藏 |
二、北朝志石及拓片的域外收藏 |
第三节 北朝墓志的鉴定 |
一、北朝墓志的作伪 |
二、北朝墓志的鉴定方法 |
三、北朝墓志辨伪 |
第四节 北朝墓志的保护 |
一、墓志刻石的保护 |
二、墓志拓片的保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论文参考文献)
- [1]千唐志斋研究[D]. 刘楷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5)
- [2]曹魏邺城都城空间与葬地初论[A]. 沈丽华. 芳林新叶——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 2017
- [3]论曹操墓文字证据的真实性——兼评学术讨论中的学风问题[J]. 梁满仓. 河南社会科学, 2011(01)
- [4]曹操墓真相[J]. 唐际根,张志清,潘伟斌. 时代文学, 2010(06)
- [5]曹操墓真伪之辨[J]. 本刊编辑部. 重庆社会科学, 2010(01)
- [6]高科技能否辨明曹操墓的真伪?[J]. 潘丽娜. 河南科技, 2010(01)
- [7]2009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N]. 周悦.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 [8]北朝墓志文献研究[D]. 赵海丽. 山东大学, 2007(03)
- [9]由“鲁潜墓志”探寻魏武帝陵[J]. 党宁. 殷都学刊,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