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德勇[1](2021)在《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目的:通过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知,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发病率。方法: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及儿科门诊就诊的122例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61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由儿童家属填写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一般情况、分娩方式,是否足月出生、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方式、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或哄着喂、挑食或偏食情况、摄入零食情况、气质类型、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家庭经济、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喂养方法及育儿知识等情况。收集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9±1.12)岁,体重(13.05±2.10)kg,身高(93.48±9.51)cm,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4.97±1.13)kg/m2。伴有轻、中、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分别11例、6例、2例,伴发育迟缓9例,发育迟缓兼营养不良4例,锌缺乏13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9例。61例健康体检儿童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3.18±1.21)岁,体重(15.09±2.67)kg,身高(98.26±9.54)cm,BMI(15.57±0.93)kg/m2。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分析,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BMI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受气质类型、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哄着喂)、是否偏食或挑食、摄入零食情况、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喂养人群、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是否强迫进食及是否具有育儿知识这14项因素影响,其中难养型气质、人工喂养、添加辅食晚、进食时间≥40min、追着喂(哄着喂)、偏食或挑食、摄入过多零食、血红蛋白及锌铁含量降低、祖辈喂养、无育儿知识、文化程度低、打骂、强迫进食是小儿厌食症的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在61例厌食症儿童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无育儿知识(81.97%),强迫进食(57.38%),追着喂或哄着喂(55.74%),进食时间≥40min(54.10%),打骂(47.54%),人工喂养(44.26%),祖辈喂养(44.26%),摄入过多零食(40.98%),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40.98%),偏食、挑食(37.70%),难养型(34.43%)。将厌食症儿童为设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14个影响因素(P<0.05)作为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每晚1月添加辅食厌食症的患病率增加6.9倍。结论: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受多种因素影响,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偏食、挑食,科学喂养,及早适时添加辅食,不溺爱孩子,通过耐心、表扬及鼓励孩子进食,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可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患病率。第二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水平,探讨该水平变化与厌食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厌食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第二部分内容以第一部分中能够收集到血清标本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35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瘦素(Leptin,L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脑肠肽水平显示,非气质性厌食症儿童GAS、MTL和β-EP水平低于正常儿童(P<0.05),Lp、VIP和CCK水平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存在血清脑肠肽的分泌紊乱,脑肠肽的变化与厌食症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
胡月[2](2021)在《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医治本病提供新的论治思路、理论依据、治法方药及临床应用。方法:本次试验通过辨证分型后,共收集符合临床证型为脾肾两虚型的小儿厌食症90例患儿。对选取的观察病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三组: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称为治疗组1)30例、培土固元进食汤治疗(称为治疗组2)28例和健脾养胃颗粒治疗(称为对照组)29例。本次试验共观察4个疗程,其中7d/疗程。通过治疗前后三组间的主症、兼症积分及疗效情况的对比情况,得出结论。结果:1.此次试验过程中,脱落病例总共3例,其中治疗组2中2例(2.22%),对照组为1例(1.11%)。脱落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患感其他疾病。治疗前,运用统计学分析后,对三组间的病程、性别、年龄进行比较,P值均大于0.05,说明三组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4个疗程),对比三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三组对主症均有改善,两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兼症积分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1对头发、汗出、腹胀、大便等症状改善明显,并优于治疗组2及对照组(P<0.05)。三组在治疗面色、精神状态等症状均有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3.对三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1为96.67%,治疗组2为89.29%对照组为68.96%,经数据检验后P<0.05,具有可比性。经随访后,三组的复发率分别是:治疗组1:16.67%,治疗组2:45.45%,对照组68.0%,说明治疗组1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疗效显着,更适用于临床,可减少小儿厌食症的复发率。结论: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在食欲、食量及中医其他证候有明显的改善,安全性及显效性高,复发率低,可被广大患儿家属接纳。突出中医特色,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新方案、新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明阳灿[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取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组方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用药经验,并分析置信度最高支持度较高且为聚类分析聚为一类的用药组合可能存在的药物靶标及相互作用,探索核心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徐辉甫教授于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专家门诊诊疗的厌食症患儿病例共335例,将符合标准的162例脾失健运证或脾胃气虚证厌食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记录患儿的姓名、登记号、性别、年龄、就诊时间、中医诊断、分型、是否复诊、证候、处方用药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统计中药频次,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运用Apriori算法建立起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分析,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出药物组合规律,总结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常见证型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尝试总结其学术思想。利用TCMSP、STRING、Metascape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等分析药对疾病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通路。结果1.徐辉甫教授用药经验数据挖掘1.1常用药对及三联用药由系统聚类分析可知,徐辉甫教授常用药对为:谷芽—麦芽、荷叶-茯苓、辛夷—白芷、鸡内金—山楂、山药—薏苡仁、黄芪—防风。三联用药为:白术—甘草—茯苓、鸡内金—山楂—荷叶、谷芽—麦芽—厚朴、山楂—薏苡仁—白扁豆。四联用药为:白术—砂仁—甘草—茯苓、麦芽—谷芽—厚朴—六神曲、鸡内金—山楂—荷叶—白术。1.2常见证型的核心处方脾失健运证:谷芽、麦芽、厚朴、六神曲、荷叶、茯苓、甘草、山楂、鸡内金、白术。脾胃气虚证: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术、薏苡仁、砂仁、白扁豆、甘草。1.3常见随证加减兼鼻塞、流涕者:加辛夷、白芷;兼腹痛:延胡索等;兼夜惊、不寐者:加灯芯草、钩藤;兼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汗者:防风、黄芪、浮小麦;舌红、咽红等有热象者:加黄芩、茵陈;兼大便干结:熟大黄、厚朴等。2.核心用药网络药理学分析茯苓-荷叶治疗小儿厌食症发挥药效的主要化合物见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亚美罂粟碱;主要靶点是AKT1、IL6和IL1B;主要通路是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信号通路等。可见药对“荷叶-茯苓”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小儿厌食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62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通过统计学分析证明了徐辉甫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用数据挖掘方法提炼用药规律,详细总结归纳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可概括为“一气周游,消补兼施”“欲补先通,脾贵在先运后补”,擅用甘温之品及风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出“荷叶--茯苓”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干扰IL-6、IL-1β和AKT等靶基因及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等信号通路来完成的。
盘启敏[4](2021)在《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以期将这种穴位定位简单易取、操作手法易学易掌握的推拿方法向患儿家庭推广,达到居家应用与居家治疗的目的。方法:将2019年01月~2020年6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小儿厌食症常规推拿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摩腹为主配合捏脊的推拿方法,两组每周均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小儿厌食症中医症状积分及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上述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30例中,痊愈3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中,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内治疗后主症(食欲、食量)与次症(面色、神疲、腹胀、多饮、烦急、溲黄、呕吐)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在主症与次症积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观察组不同证型间的厌食症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摩腹为主配合捏脊的推拿方法能缓解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症状,且对不同证型的小儿厌食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向患儿家庭推广和居家应用。
赵云鸽[5](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挖掘古今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归纳总结用药规律,自拟健脾消食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本证提供新的临床用药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全面检索、整理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古今文献,摘录治疗本病本证常用药方,总结处方用药规律,对其进行频率、频次归纳,使用聚类及关联分析总结规律,再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健脾消食方。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设计方案,病例完整并符合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试验,疗程为4周,以中医症候治疗疗效为主要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根据古代文献分析,中药白术、茯苓、陈皮分别位列前三,现代文献中焦山楂位居第一,其次为茯苓、白术,可见古代及现代医家治疗本病时皆重视补气健脾理气,而古代医家多使用补气健脾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现代医家则更重视消食开胃健脾,多采用消补并施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2.临床研究:健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型)筛选后共入组35例,治疗2周有效率为40.00%(14);治疗4周后受试者总有效率为91.53%(32)、无效8.47%(3);治疗2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11.42%(4)、8.57%(3);治疗4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48.57%(17)、37.14%(13),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次要症状中,治疗2周、4周后次要症状中面色少华未消失率分别为为93.55%(29)、70.97%(22),该症状多数患儿未见明显改善;将基线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与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试验无不良反应,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有一定疗效,临床试验安全。结论:古籍中治疗本病多以健脾补气为主要治则,现代医家则多用健脾消食为治疗原则,根据数据挖掘结合临床经验所得出的健脾消食方,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闫文宏[6](2021)在《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导师崔霞教授提出治疗小儿厌食谨守“轴轮并运”的治疗大法,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导师治疗厌食病的用药规律分析,结合临床观察厌食患儿的疗前疗后的主症(食欲、食量),次症(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指标的变化,验证崔霞教授治疗厌食的学术观点,以便更好地继承其学术思想,同时也为临床辨治小儿厌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研究一为数据分析,收集筛选出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经崔霞教授诊断并治疗的,有效的200例厌食患儿的首诊处方200首。首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创建数据库,然后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处方中每味药物的使用频率、归经、性味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为临床观察,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的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观察50例厌食患儿疗前疗后的主症(食欲、食量),次症(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指标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崔霞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小儿厌食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人体“圆运动”理论,提出其病位不只局限于脾胃,常涉及圆运动的每个环节,与心、肺、肝、肾同样关系密切。如果人体整个“圆”的气机循环出现问题,则易导致厌食,进而提出“轴轮并运”治疗大法。“轴”指中焦脾胃,“轮”指心、肺、肝、肾。“脾在运而不在补”,导师在临床治疗厌食时,以益黄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此方药味虽少,却体现了圆运动的“枢轴并运”的涵义。方中陈皮、木香健脾理气、消食和胃,合甘草补益中气,调节脾胃之气机升降;肝肺升降失常,常影响脾胃之升降,故用青皮疏肝,诃子敛肺,两药合用以调节肝肺气机。虽仅仅五味药物,却很好的体现了“轴轮并运”之法。2.数据分析显示:研究纳入的200个病例,基本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用药处方200首,包含160味中药,导师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药物,四气多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则以辛、苦、甘居多,主要归脾胃经,肺、肝、肾、心经次之。其中陈皮、青皮、木香、谷芽、柴胡、诃子、木瓜、炒栀子、炒白术、白芍、佩兰、炒苍术、太子参、砂仁、山药等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使用频率较高且密切相关的药物组合为:陈皮-木香、青皮-诃子、柴胡-白芍、谷芽-木瓜等,常用药物网络展示组合显示为导师常用方益黄散加减组成。3.临床观察显示:崔霞教授应用“轴轮并运”法,采用益黄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着,总有效率达96%。患儿的主要症状尤其是食欲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患儿的次要症状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从整体出发,将轴轮并运的理论应用于小儿厌食的治疗中,以益黄散为基础加减调节气机升降,可有效的改善患儿的食欲、食量、面色、腹痛、大便等症状,证实了崔霞教授运用“轴轮并运”法治疗小儿厌食的有效性。
晏杰[7](2021)在《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的疗效观察及黏膜免疫机制初探》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初步探究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厌食的黏膜免疫机制,为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的提供证据支持,为中医临床治疗小儿厌食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标准的厌食(脾胃气虚证)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组、中西合用组和西药组各20例,中药组予健脾助运汤治疗,西药组予适怡治疗,中西合用组予健脾助运汤+适怡治疗,三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采取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的唾液,检测唾液中的SIg A含量,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观察其复发率。结果:1一般情况:60例厌食患儿中,女性20例(33.33%),男性40例(66.67%);发病年龄以学龄期(3周岁-7周岁)多见;病程多在1年以上(76.67%);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正常者11例(18.3%),挑食偏食者30例(50%),暴饮暴食者11例(18.3%),既有暴饮暴食,又有挑食偏食者8例(13.3%);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合理者19例(31.67%),蛋白质偏多者24例(40.0%),糖类偏多者12例(20.00%),多因素者5例(8.33%)。2总有效率分析三组厌食患儿食欲疗效比较:中药组好转率85%,西药组好转率45%,中西合用组好转率90%,三组主要差别是在食欲减退症状是否消失,三组食欲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中医证候量表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中西合用组总有效率为95%。三组中医证候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中医证候积分分析(1)组内分析(1)中药组治疗2周,患儿食欲、食量、大便、夜寐不安、腹胀、疲乏、呃逆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形体消瘦、面色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患儿食欲、食量、大便、夜寐不安、腹胀、呃逆、面色、疲乏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形体消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西药组治疗2周,患儿食量、大便、食欲、呃逆、夜寐不安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食欲、食量、呃逆、夜寐不安、大便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期间,形体消瘦、面色、疲乏、腹胀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西合用组治疗2、4周,患儿食欲、食量、大便、夜寐不安、腹胀、面色、呃逆、疲乏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形体消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数据表明,健脾助运汤、适怡、健脾助运汤联合适怡,在治疗期间均可以改善患儿食欲、食量、呃逆、夜寐不安、大便症状。此外,健脾助运汤、健脾助运汤联合适怡还可以改善患儿腹胀、疲乏、面色症状。(2)组间分析(1)治疗2周,三组食欲、食量、疲乏、腹胀、呃逆、夜寐不安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形体、面色、大便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两两比较,中药组食欲、疲乏积分较西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合用组食欲、疲乏、呃逆积分较西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4周,三组食欲、疲乏积分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食量、腹胀、呃逆、夜寐不安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形体、面色、大便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两两比较,中药组较西药组疲乏、食欲、腹胀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合用组较西药组,疲乏、呃逆、食欲、食量、腹胀、夜寐不安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健脾助运汤可有效改善患儿食欲、疲乏症状,中西合用组可有效改善患儿食欲、疲乏、呃逆症状,优于西药组;治疗4周,健脾助运汤可有效改善疲乏、食欲、腹胀症状,中西合用组有效改善患儿食欲、食量、腹胀、夜寐不安、疲乏、呃逆症状,优于西药组;治疗2、4周,三组大便改善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三组均能有效改善患儿大便情况,且三组具有等效性。4唾液SIg A含量:治疗2周组内比较,唾液SIg A含量,P﹤0.05,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种方法治疗后,患儿SIg A含量均下降,但三者间差异不明显,说明三组疗效相当,具有等效性,推测健脾助运汤可以通过降低唾液SIg A含量,调节黏膜免疫,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5本研究患儿治疗结束后电话随访3个月,中西合用组患儿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5.00%;中药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5.00%;西药组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50.00%,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健脾助运汤能够有效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健脾助运汤的食欲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优于适怡,健脾助运汤联合适怡的食欲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单用健脾助运汤或适怡。2健脾助运汤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患儿,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中药组改善患儿疲乏、食欲、腹胀症状较西药组更优,中西合用组改善患儿食欲、食量、腹胀、夜寐不安、疲乏、呃逆症状较西药组更优。三组大便积分均有好转,提示三组均能有效改善患儿大便情况,三组具有等效性。3根据三组唾液SIg A含量的变化情况,推测健脾助运汤通过降低唾液SIg A含量,提高机体黏膜免疫功能,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
程冉[8](2021)在《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小儿推拿法进行对比,总结本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优势所在,为临床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推拿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为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以脾胃气虚型厌食为表现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推拿门诊的60例患儿,按照相关标准(诊断、纳入、排除),将符合条件的患儿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和推拿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儿推拿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20-25分钟;治疗次数: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需持续4个疗程。选用主症分级量化评分表和次症分级量化评分表采集数据,根据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的变化,进行症状疗效评价;根据总积分即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之和,使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疾病疗效指数,进行疾病疗效评价。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儿:推拿治疗组30例,1例脱落;推拿对照组30例,2例脱落;两组有效病例共计57例。2.基线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两组组间的各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3.总体疗效: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分析得出,推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推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高出对照组7.4%,且两组有效率结果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有着显着差异。4.症状疗效: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经组内比较,各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均存在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均能改善厌食患儿的各项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症状(食欲、食量、面色、精神、大便、腹胀、形体、汗出)积分对比,治疗组在改善患儿食欲不振、食量减少、面色少华、肢倦乏力、大便溏薄、脘腹胀满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形体消瘦、汗出的症状改善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1.两组疗法对于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均有一定疗效,相较常规小儿推拿法,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总疗效更显着。2.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在改善主症积分及部分次症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遣方合理,主次分明,远近协调,取穴方便,可重复性强,患儿配合度高,易操作,较传统手法在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上有显着优势,因此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及普及应用。
刘莎莎[9](2020)在《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2例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健脾益胃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健胃消食片(国药准字Z36021464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进行组内及组间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的差异性。结果:经过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治疗组在降低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食欲、食量积分方面疗效更显着(P<0.01);经过两组兼症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治疗组在降低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的神疲、面色、大便积分方面,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在改善患儿腹胀、呕吐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2.5%,疗效较对照组更稳定(P<0.01),说明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的效果更加持久稳定。结论:健脾益胃推拿法与健胃消食片均能改善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的症状,健脾益胃推拿法的临床疗效更优于口服健胃消食片,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更低,临床疗效显着,患儿依从性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普及。
赵娇娜[10](2020)在《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观察董幼祺教授运用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该型厌食症的病因病机,总结其临床经验,拓展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思路。方法 收集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营虚卫弱型厌食症儿童病例100例,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给予桂枝汤进行治疗,日1剂,分2-3次服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周随诊1次,疗程结束对比患儿治疗前后的主次症候积分变化及临床实验指标数据,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在停药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远期疗效。结果 一.通过统计分析桂枝汤治疗患儿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治疗后的患儿体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较前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在微量元素锌、铁水平方面,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治疗期间,100例患儿均未出现安全性检查指标的异常,未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结论 小儿厌食症存在营虚卫弱的病理机制,小儿的脾胃不和与营虚卫弱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而致病;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厌食症状及体征;桂枝汤能提高小儿体内微量元素锌、铁的水平。桂枝汤剂服用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且经济、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二、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小儿厌食症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
3 中西医结合 |
4 小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 服药注意事项 |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结论 |
1 研究结果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 脱落及剔除病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对照缩略表 |
前言 |
1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与终止观察标准 |
1.5 处方录入及数据规范化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
3.1.2 证型频次分布 |
3.2 数据挖掘处方用药规律 |
3.2.1 高频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
3.2.2 高频中药物种、功效分析 |
3.2.3 高频中药性味分析 |
3.2.4 高频中药归经分析 |
3.2.5 高频用药关联分析 |
3.2.6 高频用药聚类分析 |
3.2.7 方中药物的组合关系 |
3.2.8 常见随证加减 |
3.3 探讨“荷叶-茯苓”治疗厌食症的作用机制 |
3.3.1 荷叶-茯苓活性成分靶点的获取 |
3.3.2 小儿厌食症关键靶点的获取 |
3.3.3 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分析 |
3.3.4 关键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 |
3.3.5 关键靶点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讨论 |
1 厌食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 胃肠动力及胃肠粘膜结构变化 |
1.2 摄食中枢及胃肠激素 |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肠道菌群失调 |
1.4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
2 数据挖掘研究结果的分析 |
2.1 厌食症的好发发病年龄及性别分析 |
2.2 厌食症的中医常见证型分析 |
2.3 厌食症的高频用药分析 |
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
4 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 |
4.1 病因病机分析 |
4.2 以证为本 |
4.3 治疗思路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祖国古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学家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辩证分型治疗 |
3.3 其他个人验方 |
3.4 外治法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发表期刊论文 |
会议交流论文 |
致谢 |
(4)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1.1 小儿厌食症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
2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2.1 小儿厌食症病名的历史沿革 |
2.2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内服治疗小儿厌食症 |
2.4 中医外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盲法设计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不良反应比较 |
3.5 试验结果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选题思路 |
2 小儿推拿疗法的概述 |
2.1 小儿推拿疗法的历史追溯 |
2.2 小儿推拿疗法的特点 |
2.3 小儿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 |
3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古代文献记载 |
4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现状简单回顾 |
5 摩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原理 |
5.1 摩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学原理 |
5.2 摩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现代医学原理 |
6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原理 |
6.1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学原理 |
6.2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现代医学原理 |
7 结果分析 |
8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研究 |
1 古代文献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现代文献研究 |
2.1 查阅范围 |
2.2 文献筛选 |
2.3 检索结果 |
2.4 文献汇总 |
3 结果与用药规律分析 |
3.1 常用药物使用频率 |
3.2 常用中药的四性、五味及归经 |
3.3 各类药物所占比例 |
3.4 各类中药的关联分析 |
3.5 各类中药的聚类分析 |
3.6 组健脾消食方 |
第二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脱落病例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基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给药方式 |
2.4 观察指标 |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7 统计方法的选择 |
3 一般情况与结果分析 |
3.1 入选情况及基线资料 |
3.2 基线资料 |
3.3 有效性评价 |
3.4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理论探索 |
1.1 脾胃之间的关系 |
1.2 以脾虚食积证辨证小儿厌食症的立题依据 |
2 古今文献研究探讨 |
3 健脾消食方的组方特点及方药 |
4 临床试验疗效探讨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厌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小儿厌食概述 |
2 小儿厌食的病因 |
3 小儿厌食的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儿厌食的中医研究 |
1 小儿厌食病因病机 |
2 小儿厌食的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 |
1 中轴脾胃的作用 |
2 “轴轮并运”涵义 |
3 轴轮理论辨治厌食 |
4 治疗以益黄散为基础,随证加减 |
5 病位涉及心、肝、肺、肾时的配伍加减 |
6 外治疗法及预防调护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4 小结 |
研究二 益黄散加减治疗50例小儿厌食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与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之处 |
2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7)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的疗效观察及黏膜免疫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案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用药疗程及观察方法 |
5 评价指标 |
5.1 一般情况 |
5.2 疗效观察 |
5.3 证候评分 |
5.4 实验室指标 |
5.5 复发率 |
5.6 安全性评价 |
6 疗效及安全判定标准 |
6.1 食欲不振疗效标准 |
6.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结果 |
8.1 一般资料描述 |
8.2 疗效比较 |
8.3 主症积分比较 |
8.4 次症积分比较 |
8.5 唾液SIgA含量比较 |
8.6 复发率比较 |
8.7 安全性分析 |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疗效分析 |
1.3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1.4 唾液SIgA含量分析 |
2 立法依据 |
3 健脾助运汤的方义及药理分析 |
3.1 方义分析 |
3.2 基础方药药理分析 |
4 厌食与唾液SIgA的相关性 |
4.1 唾液SIgA是“脾在液为涎”的具体体现 |
4.2 唾液SIgA是“脾为之卫”的具体阐释 |
4.3 厌食患儿唾液SIgA含量变化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厌食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
1.1 定义及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型分类 |
1.4 中医内治法 |
1.5 中医外治法 |
1.6 小结 |
2 西医学对小儿厌食的病因研究及治疗现状 |
2.1 病因研究 |
2.2 治疗方法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操作时间与疗程 |
2.4 疗效评价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7 统计分析评价 |
3.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临床一般资料 |
3.3 病情特征 |
3.4 疗效评价 |
4 安全性评价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研究 |
1.1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
2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研究 |
2.1 小儿厌食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
2.2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
3 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之特色 |
3.1 推拿手法的作用 |
3.2 推拿手法的选择 |
3.3 穴位遴选之因 |
3.4 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之“理法方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以推拿为主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总体设计 |
(二)试验分组 |
(三)技术路线 |
(四)治疗方法及操作 |
(五)疗效观察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七)数据统计 |
三、治疗结果 |
(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总积分比较 |
(四)两组治疗后效果比较 |
(五)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六)两组痊愈病例1 个月后复发情况比较 |
(七)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小儿厌食症的认识与研究 |
(一)有关小儿厌食症的早期文献记载与历史沿革 |
(二)有关小儿厌食症发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
1.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理研究 |
二、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的组方及优势分析 |
(一)选穴依据 |
(二)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优势分析 |
三、健胃消食片组方分析 |
四、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厌食症患儿研究情况记录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理论探讨 |
(一) 现代医学关于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近况 |
(二) 祖国医学关于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概述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
3. 中医的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方法 |
(三) 董氏儿科对小儿厌食症的诊疗思路 |
1. 病因病机 |
2. 基本治法及方剂 |
二、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内容 |
(四) 疗效评定 |
(五) 安全性观察 |
(六) 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病例收集结果 |
(二) 一般情况 |
(三) 疗效分析 |
(四) 安全性评价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营虚卫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病机探讨 |
(二) 关于桂枝汤治疗脾胃病的探讨 |
(三) 桂枝汤组方及药物分析 |
(五)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六)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文献综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D]. 徐德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 胡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D]. 明阳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摩腹为主配合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盘启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D]. 赵云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D]. 闫文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证)的疗效观察及黏膜免疫机制初探[D]. 晏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程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观察[D]. 刘莎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娇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