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逸[1](2021)在《我国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以XC城投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促使了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受到以往我国法律的限制,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少,由此造成的资金匮乏往往阻碍了各地的发展。基于此,地方政府积极成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称城投公司),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债券(以下简称城投债)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城投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产物,具有发行门槛较低、信用级别较高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青睐。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城投公司通过与特定项目相结合,发行了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投债来获取资金,不仅推进了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区域综合实力,这对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0年,我国城投债经历了27年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其中的信用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有效防范城投债信用风险,促使我国城投债市场健康发展变得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债、地方政府债券和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义,结合我国城投债的发展历程整理出我国城投债目前的发行现状和违约现状。同时,以C市S区的一家城投公司及其发行的城投债为例,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宏观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公司层面和城投债项目层面建立起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计算出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重要性排序,得出影响其信用风险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公司偿债能力、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和公司盈利能力,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C公司城投债各层面的信用风险进行具体评价,得出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等级为中风险,还需在相关方面加强防范,最后提出防范建议并为我国其他城投公司在发行城投债时提供一些参考。不同于以往大多学者单方面从城投公司角度或地方政府角度给出风险防范对策,本文结合多个信用风险层次,对影响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提供了一个研究城投债信用风险的综合视角。通过对个体的剖析,更能有针对性的对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更具体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对我国城投债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将以往对城投债信用风险的防范从“事后弥补”转为“事前防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晓飞[2](2020)在《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兴则国家兴,产业强则国家盛,文化产业发展则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参与环节。政府、企业、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金融行业的支持不可或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反作用于金融业。文化金融将为国家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38737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10.3倍;2005-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8.9%,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也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充足的金融资源,随着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IPO注册制和互联网金融的相继启动,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现在诸多因素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文化产业本身高风险的特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量严重不足而致的文化产业融资约束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如何发挥金融推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受到融资的困扰,已经成为学者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探讨金融支持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安全的互动机理,以便于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从而使政府政策的制定更为有效。文章从文化产业的基本涵义、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别从我国的财政文化支出、银行业、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保险业、文化产业基金、担保机构及风险投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指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现存的金融支持体系无法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金融支持对于文化产业的效应。包括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及对保护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在对文化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中,将数据按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划分,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回归模型,得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建立文化产业的安全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分析了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安全效应。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业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保护文化产业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是本文的重点和归宿,文章在借鉴其他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当前金融支持体系并不完善,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进而对该原因从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金融支持体系架构的不完善和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三方面记性分析。之后,探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成要素,提出构建包括政府、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及企业自身在内的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在内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设计建立包括财政经费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投资公司、资本市场及风险投资在内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支撑的文化金融体系。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用担保机制、社会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华清君[3](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刘邦国[4](2020)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题研究及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大量教育专家学者的探讨与研究。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了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点明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的迫切需要。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政治学科凝练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素养的培育成功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高考则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金石。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高考试卷展示出何种突出特点,学生在试题的训练中的作答表达出何种信息,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数据收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要素。借助2017-2019年三年的高考全国卷,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方式进行分析,从考查素养所占数量、分值、比例、考查背景、考查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列举具体试题案例说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在此基础上试图解读和探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试题的特点。在探究高考试题的特点方面,本文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阐释。第一,整体要求更高:强化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第二,综合性更强:整合所学考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更加注重应用:解决问题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第四,开放创新增加:新题型、新设问解放思想。第五,基础性不减:考查内容落实基础。试卷考查的对象即为学生,因此从学生校验层面,通过对比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各个知识范畴和能力层面的学生表现,得出学生表现出的疏漏之处。在对高考试卷进行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从夯实基础、启发新题型、加强实际应用和综合知识、能力、素养四个角度得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启示,以期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质量,为教师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力尽一点绵薄之力。

段一琰[5](2019)在《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虽然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举借的债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占比最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国家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提出了许多新政策,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管理提出了新规定,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新增债务不再囊括在政府性债务中,平台公司自身承担偿还责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盈利亏损,均由其自己负责。监管政策的收紧,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生存压力加大,同时还面临着债务风险,如何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进行控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及其债务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风险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基于债务风险的理论和文献基础,本文选取X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公司发展情况和债务风险控制现状,分析了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对公司债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并运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债务风险评价体系,对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作了评价,发现其债务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区下端,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最后,基于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公司债务风险分析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本文研究的是,债务风险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对X投融资平台公司有效控制债务风险、顺利转型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也对其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控制实践有借鉴意义。

金晶[6](2019)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宁波市镇海区海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及旧《预算法》的颁布,使得地方政府财权削弱、举债受限。基于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成立融资平台,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缓解政绩考核压力。伴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的急速扩张,政府违规担保、隐性债务等问题引起中央高度关注,为此中央颁布多项政策法令,从举债融资机制、预算管理等多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规范,以实现平台信用与政府信用的分离。失去政府信用庇护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逐渐显现,一旦发生违约,其所产生的财政金融风险最终将传导为区域系统性风险。由此,本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问题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在全面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债务风险管理相关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现状及存在的普适性问题。继而通过公开资料的梳理,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宁波市镇海区海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特定研究案例,对其债务情况进行全面剖析。接下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评价体系,并对海江投资进行评价。最后,在前述研究基础上,结合海江投资的债务风险应对策略,提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范对策。本文的基本结论为: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半现金流覆盖及无现金流覆盖平台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数15.6%以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从全国范围看存在一定比率风险。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既是金融风险,也是财政风险,因此对其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从影响因素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主要受国家、地方、企业三大层面影响。因此,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也主要从以上三方面着手:国家层面要以法治为先,规范制度,构建完备运作体系;地方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及偿债机制;企业层面要引入CRMW,推陈出新,提升自身债务管理能力。

丁云霞[7](2019)在《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消费需求势能的持续增强、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的有序推进,以及政府发展体育综合体政策导向的日益强化,体育综合体这一支撑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受到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现阶段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利益主体,由于各参与方利益诉求不同、相互之间关系复杂且持续变化,给体育综合体的创新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推动体育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新公共管理理论、需求外溢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对参与体育综合体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需求端消费者需求的实证调查研究,提出通过服务供应链建设提升体育综合体发展水平的思路,并依据研究结果为完善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提供了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政府部门、服务集成方、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是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上的重要利益主体。在这四类主体间形成的六对关系中,“政府部门与消费者”、“政府部门与服务集成方”、“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三对利益主体关系相对重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满意的财政政策机制”、“实现全过程监管的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和“契合消费者需求和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是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的关键和核心。第二,通过对江苏省首批认定的14家体育综合体560名消费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消费端佐证开展上述“三个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并得出消费者基于体育综合体发展现状的各类期望、诉求和特点,围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将“消费者需求的关键性指标纳入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相关协议、让体育综合体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符合时代感方向和使体育综合体保持一定的公益性”等构建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的思路。第三,基于消费分层的视角,对453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消费者对于体育综合体服务内容的需求既有个体差异也有群体差异。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体育综合体服务内容结构的消费意愿情况,得出体育综合体基本保障服务供给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最大等结论,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部门应从“针对重点领域提升政策力度、瞄准体育消费潜力市场优化政策、立足整体效益加强政策协同、通过信息公开提升政策效应”等方面优化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机制。第四,在分析政府部门与服务集成方关于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各自诉求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部分体育场馆委托经营合同,以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有关委托经营协议指标认知的访谈记录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存在“政府的有限理性、缔约成本与争议成本具有不完全性、协议内容缺少产业生态链思维”等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在委托经营协议中安排剩余控制权协议、明确政府对剩余控制权协议的主导地位、约定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构建内部供应链体系、契约履行全面全程接受公众监督”等方法解决。第五,在确定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的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基础上,采用单项-总体相关系数分析法将41个二级指标净化到15个,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测量指标权重和等级,得出“信用水平、消费拉动、运营模式、内容创新、产业带动”等指标是影响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并根据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研究结果,提出了包括“聚焦关键类型指标、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依据综合体本体与相关服务的比例关系和围绕体育综合体具体类型”等四条优化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的具体建议。

赵凯凯[8](2019)在《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小微企业出现于19世纪末,并在发达国家出现并发展繁荣。我国的小微企业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发展、成长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小微企业的发展随之壮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更是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兴起后,成为创业创新的新生力量和重要主体。小微企业具有经营灵活性、创新性、所需成本较少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促进经济经济增长、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转移劳动力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融资难等问题,在外界环境下受到很大的冲击。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保障。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财税扶持小微企业的理论依据,对甘南州现行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田野调查法,对411家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效果进行调研,分析了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的落实状况和企业反响及所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了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进而提出完善甘南州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沙云皓[9](2019)在《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监管部门针对地方债台高筑的现象,不断出台政策收紧城投债发行,严防地区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新的监管趋势。在“打破刚兑”为主,违约频发的市场环境下,建立科学的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不仅对投资者避免投资失败具有现实意义,对城投债主承销商、监管部门、城投公司风险管理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回顾城投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系统性总结近年来针对城投债的监管文件与政策,在一般信用债的四阶段的风险预警体系(风险萌芽,风险积蓄,风险显现,风险处理四阶段)研究基础上进行推广,建立城投债的违约预警体系,涵盖财务指标分析、宏观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影响、地方财政支持、负面舆情消息等多维因素。并以T公司中期票据为例作为城投债的违约风险预警体系应用实例,详细阐述模型具体应用方法及各个维度评价过程,给出T公司中期票据的风险预警结果。本文还将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在福建省的初步应用,用本文的风险预警体系对福建省32家城投平台进行风险预测。最后,本文还给出了相应的城投公司转型与城投债监管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城投债的四阶段风险预警模型,并从四个维度综合预警具体城投债的违约风险,帮助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违约风险管理。

梁城城[10](2019)在《我国城乡低保区域性差距及收入分配效果研究》文中认为低保制度作为一项兜底的制度安排,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非常直接。城市低保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分别在1999年和2007年全面建立,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项共同事权,低保支出责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但是低保标准制定的决策权赋给了地方政府。由于中央政府没有制定全国低保指导线,在分权的财政体制下,基层政府根据自身财力大小会制定出差异化的低保标准。城乡低保制度的二元化和各级政府城乡低保支出比例没有制度化,很容易导致低保标准在城市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产生差距,进一步导致低保支出的城市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低保标准和低保支出的区域性差距,不仅影响了低保制度收入分配效果的发挥,同样不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低保制度的收入分配功能,需要明晰城乡低保的区域性差距发展情况。低保支出产生的区域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低保标准的区域性差距造成的,而低保标准的区域性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低保标准制定这一制度性问题。通过系统地评估城乡低保近年来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城乡低保制度、为更好发挥低保制度的收入分配效果、为城乡全面脱贫后继续发挥低保制度的兜底作用做好准备。本文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估当前低保标准制定方法存在的问题;二是全面、系统地测算城乡低保的区域性差距,具体包括低保标准的区域性差距和低保支出水平的区域性差距两个方面;三是通过实证分析和测算等方式,多维度评估城乡低保的收入分配效果。低保标准制定方法方面,结合恩格尔系数法、消费比例支出法、线性支出扩展模型法和马丁法等低保标准制定的常用方法,利用全国宏观数据,测算了各种方法之下的城市、农村理论低保标准。进一步将测算的理论低保线,与城乡低保实际执行标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城市和农村低保实际执行标准与消费比例支出法测算的理论低保标准最为接近,并且实际执行标准仅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吃穿等生存型消费需求,贫困群体居住等最低消费需求不能满足。同时,利用微观数据中的“主观低保线”与实际低保标准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当前低保标准不足以满足贫困人群的最低消费需求。低保标准与地方财力、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地方政府低保标准制定受到了两者的制约。低保标准的区域性差距方面,本文使用了多种差距的测度方法,测算了 2007-2017年城市低保标准区域差距,以及2008-2017年农村低保标准区域差距。低保标准总体差距方面,城镇低保标准在市级层面的差距较低,而在省级层面和县级层面的差距较大;农村低保标准在市级层面最为均衡,省级层面最不均衡。分区域的测算结果表明:城镇低保标准差距在不同区域均为县级政府之间的不均衡程度最强,农村则为省级层面最均衡。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表明:城镇低保标准差距来源方面,全国组间不平等占比相对较高,而中部和东部地区组内不平等的成分更多,同时东部地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在四个地区中相对较高;农村低保标准差距来源方面,组间不平等的占比相对更高,而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组间不平等贡献率相对更高以外,其他三个地区组内不平等占比相对更高。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区域内差距、区域间差距和超变密度贡献率的大小来看,区域间的差距在城乡低保标准区域总体差距的贡献率最高,2007-2017年间省级、市级和县级层面城镇低保标准差距中平均分别有61.05%、43.59%和41.01%的差距来源于区域间的差距,2008-2017年省级、市级和县级层面农村低保标准区域内不平等的平均贡献率分别达到73.87%、57.62%和51.28%。此外,2008-2017年省级、市级和县级层面的城乡低保标准比值均值分别为2.30、2.48和2.56。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测算了 2008-2016年城市和农村人均低保支出的区域差距情况。低保支出水平总体差距方面,省级层面城镇人均低保支出差距相对较小,市级、县级层面相对较不平衡,而不同层级政府间农村人均低保支出差距差别较小。分区域的测算结果表明:城镇人均低保支出差距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县级层面的差距最大,西部和东北地区表现为市级层面的差距最大;各区域农村人均低保支出差距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之后均有所降低。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不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省份内部的城镇人均低保支出不均等,是造成各市级或各县级单位城镇人均低保支出差距的主要来源,这同样适用于农村人均低保支出水平差距情况。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从城镇低保支出差距来源的贡献率来看,在不考虑超变密度贡献的情况下,省级层面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贡献相对较大,而市级和县级层面分解结果表明区域内部的差距对总体差距贡献相对较大;从农村低保支出差距的各个来源来看,除了超变密度贡献以外,地区间的差距贡献了更多的农村人均低保总支出差距。从整体来看,城乡间低保支出差距在近年来逐年降低,但是差距相对较大,省级、市级和县级层面的城乡低保人均支出比值平均值均为2.2左右。结合全国和各省的财政可承受能力,认为在原有的财力水平下,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支出差距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城乡低保的收入分配效果方面,利用2008-2016年的省级宏观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城乡低保制度实施产生的收入分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1)城市低保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农村低保的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2)分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低保实施对不同地区城市或农村居民收入促进作用存在差异。(3)城乡低保支出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即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仅在东部地区的影响较为显着。并且,城市低保人均支出对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弱,农村人均低保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4)同时,还使用数据测算了剔除低保收入和包含低保收入两种情形下,城市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及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变化。通过对比发现,低保制度的实施对于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存在差别,城乡低保制度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最后,就城乡低保标准制定、改善城乡低保标准区域差距、缩小城乡低保支出区域差距、更好地发挥城乡低保在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等提出了建政策议。

二、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以XC城投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
2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
    2.3 文献综述
3 我国城投债的发展概况
    3.1 我国城投债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城投债的发行现状
    3.3 我国城投债的违约现状
4 XC公司城投债案例概况
    4.1 XC公司基本情况
    4.2 XC公司城投债发行概况
    4.3 XC公司城投债项目基本概况
    4.4 XC公司城投债面临的潜在风险隐患
5 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
    5.1 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指标识别
    5.2 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重要性确定
    5.3 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评价
    5.4 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评价结果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XC公司城投债信用风险评价问卷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的涵义及其层次
        2.1.2 文化产业的内涵
        2.1.3 文化产业的分类
        2.1.4 文化产业的融资约束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安全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2.3.2 文化产业安全的研究综述
        2.3.3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3 我国文化产业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3.1.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3.1.2 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
    3.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3.2.1 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3.2.2 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支持现状分析
    3.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3.3.1 财政税收投入的有限性与文化产业的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
        3.3.2 政府制度的制约机制与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的矛盾
        3.3.3 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性使得中小文化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3.3.4 风险投资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3.3.5 资本市场对文化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限制
4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效应分析
    4.1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4.1.1 我国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4.1.2 基于区域差异性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4.1.3 我国金融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4.2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分析
        4.2.1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效应的理论分析
        4.2.2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2.3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与数据采集
        4.2.4 文化产业安全的实证评价分析
        4.2.5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5 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基于部分国家的经验与借鉴
    5.1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5.1.1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5.1.2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5.1.3 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5.2 日本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5.2.1 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本支持
        5.2.2 社会多渠道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5.2.3 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
        5.2.4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5.3 韩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5.3.1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促进金融业支持文化企业
        5.3.2 金融业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
        5.3.3 社会资本通过多渠道支持韩国文化产业
    5.4 启示与借鉴
        5.4.1 政府在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5.4.2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5.4.3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5.4.4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6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6.1 我国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6.1.1 金融支持体系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
        6.1.2 金融支持体系运行架构的不完善
        6.1.3 金融支持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
    6.2 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构成要素
        6.2.1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交易主体
        6.2.2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组成要素
    6.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6.3.1 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3.2 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3.3 资本市场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3.4 风险投资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4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与监管架构设计
        6.4.1 货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6.4.2 金融监管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6.4.3 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6.4.4 构建连接各项文化金融各项政策的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4)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题研究及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探究
        (二)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试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述
    一、学科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一).素养与核心素养
        (二)学科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要素
        (一)四要素的方向:政治认同
        (二)四要素的条件:科学精神
        (三)四要素的要求:法治意识
        (四)四要素的行动:公共参与
第二章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考试题分析
    一、新课标试卷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
        (一)在大政方针的理解中彰显政治认同
        (二)在现象事件的评议中凸显科学精神
        (三)在法律制度的认识中强化法治意识
        (四)在真实情景的表现中提升公共参与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新课标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一)整体要求更高:强化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
        (二)综合性更强:整合所学考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更注重应用:解决问题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四)开放创新增加:新题型、新设问解放思想
        (五)基础性不减:考查内容落实基础
    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考试题的学生校验
        (一)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卷中的表现及评价
        (二)典型试题评价学生核心素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卷对教学的启示
    一、基础知识的巩固
        (一)梳理相关概念,强化正确认知
        (二)渗透逻辑思维,综合把握知识
    二、新题型新设问的训练
        (一)教师引导,展示正确案例
        (二)错误对比,指明误区警示
        (三)强化训练,加强过程导向
    三、实际情景应用的增强
        (一)注重生活情景,激发真实体验
        (二)提出现实问题,寻找真实回答
        (三)纠正错误方向,引导积极情感
    四、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构建素养框架,贯通课程内容
        (二)利用多种途径,综合提升能力
        (三)采取多种方式,归纳各类思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概念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财政分权理论
        二、融资理论
        三、内部控制理论
        四、债务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
        二、国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三、风险管理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X投融资平台公司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
        三、财务状况
        四、内部控制情况
        五、发展规划
    第二节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现状
        一、债务现状
        二、债务风险控制现状
    第三节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偿债过度依赖于地方政府
        二、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
        三、负债缺乏合理规划
        四、债务风险控制制度陈旧、不健全
        五、债务风险控制的监督力度不足
第四章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分析
    第一节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二节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评价
        一、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评价
第五章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对策
    第一节 进一步加强控制公司层面的债务风险
        一、理顺管理体制,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二、控制债务规模,提高偿债能力
        三、加强市场化运作,提高营运能力
        四、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盈利能力
        五、建立健全债务风险控制和监督机制
    第二节 有效防范外部层面的债务风险
        一、加快转型发展,化解债务风险
        二、合理预判外部环境变化,防范债务风险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评价指标评分问卷
致谢

(6)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宁波市镇海区海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地方政府融资的产生
        1.2.2 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
        1.2.3 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1.2.4 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和管理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涵义界定
        1.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功能
        1.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识别及度量
        1.3.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范与管理
    1.4 国内外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 可能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理论概述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界定
    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2.2.1 初步发展阶段
        2.2.2 繁荣发展阶段
        2.2.3 转型发展阶段
    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分类
    2.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途径
        2.4.1 银行融资
        2.4.2 债券融资
        2.4.3 信托融资
        2.4.4 股权融资
    2.5 地方政府融资相关理论
        2.5.1 财政分权理论
        2.5.2 公共选择理论
    2.6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6.1 博弈分析理论
        2.6.2 契约理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分析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概况
    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
        3.2.1 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3.2.2 融资渠道单一
        3.2.3 银政信/政信合作粗放
        3.2.4 自身运营能力弱
        3.2.5 土地融资难以为继
    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与政府债务
第四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案例研究
    4.1 案例筛选
    4.2 公司概况
    4.3 所处区位情况
    4.4 经营情况
        4.4.1 土地开发
        4.4.2 房地产开发销售
        4.4.3 公用事业服务
    4.5 债务现状分析
        4.5.1 债务结构
        4.5.2 还款期限
        4.5.3 增信情况
    4.6 偿债分析
        4.6.1 流动性偿债来源
        4.6.2 清偿性偿债来源
        4.6.3 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评价
    5.1 债务风险影响因素
        5.1.1 国家层面
        5.1.2. 地区层面
        5.1.3 企业自身层面
    5.2 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评价体系
        5.2.1 构建判断矩阵
        5.2.2 一致性检验
        5.2.3 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值
    5.3 债务风险评价体系应用
    5.4 海江投资存在风险
        5.4.1 主营业务受政策影响大
        5.4.2 资产经营效率下降
        5.4.3 有息负债压力较大
第六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应对策略
    6.1 海江投资债务风险应对策略
        6.1.1 企业运营市场化
        6.1.2 产业布局多元化
        6.1.3 投融资模式多样化
    6.2 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对策
        6.2.1 国家层面要构建完备的法规制度运作体系
        6.2.2 地方层面要完善信息披露及风险预警偿债机制
        6.2.3 企业层面要推陈出新并进一步提升自身债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消费需求势能增强促进体育供给侧创新发展
        1.1.2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能
        1.1.3 通过发展体育综合体优化体育服务供给
    1.2 研究目的、任务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与任务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1.3.2 国内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5.1 论文的框架结构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综合体
        2.1.2 体育综合体的核心利益主体
        2.1.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
        2.1.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需求外溢理论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3.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
        3.1.1 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
        3.1.2 服务集成方的角色定位
        3.1.3 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定位
        3.1.4 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3.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3.2.1 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3.2.2 服务集成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3.2.3 服务提供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3.2.4 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3.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分析
        3.3.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的关系结构
        3.3.2 政府与消费者的关系分析
        3.3.3 政府与服务集成方的关系分析
        3.3.4 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分析
    3.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的提出
        3.4.1 充分认识到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是识别和关注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3.4.2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度量制定体育综合体财政等公共政策
        3.4.3 政府通过协议约束服务集成方建立体育综合体内部供应链体系
        3.4.4 服务集成方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消费需求分析
    4.1 被调查对象情况介绍
    4.2 研究方法:Kano模型及应用
        4.2.1 AQT理论及Kano模型
        4.2.2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及评价表示例
    4.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的设计过程
        4.3.1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4.3.2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的结构框架
        4.3.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测量指标的选取
    4.4 Kano调查的数据来源与结果讨论
        4.4.1 调查方式
        4.4.2 信效度分析
        4.4.3 基本信息统计
        4.4.4 Kano传统功能属性的确定
        4.4.5 结果与讨论
    4.5 Better-Worse系数分析
    4.6 基于消费者具体需求的相关建议
        4.6.1 将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体育综合体供给侧改革发展的前提基础
        4.6.2 将“关键性指标”纳入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相关协议
        4.6.3 将“彰显时代感”作为体育综合体内容构建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目标
        4.6.4 将“坚持公益性”作为构建服务供应链的基本要求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对体育综合体消费者的财政补贴机制研究
    5.1 体育综合体财政政策的实施现状
        5.1.1 中央部委关于体育场地设施的财政政策
        5.1.2 地方体育部门关于体育场地设施的财政政策
    5.2 体育综合体消费补贴政策的社会需求
        5.2.1 消费补贴的内涵
        5.2.2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5.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内容需求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3.2 消费者服务内容需求的差异分析
    5.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给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作用分析
        5.4.1 信度分析
        5.4.2 KMO检验
        5.4.3 提取主成分
        5.4.4 Logistic有序回归模型的建构与结果分析
    5.5 政府对体育综合体消费者财政补贴机制的优化设计
        5.5.1 针对重点领域提升政策力度
        5.5.2 瞄准体育消费潜力市场优化政策
        5.5.3 立足整体效益加强政策协同
        5.5.4 通过信息公开提升政策效应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府与体育综合体服务集成方的契约机制研究
    6.1 契约及契约机制分析
    6.2 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的双方主体特征分析
        6.2.1 协议甲方:所有方——政府部门
        6.2.2 协议乙方:运营方——服务集成方
    6.3 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的内容分析
        6.3.1 对《民法通则》、《合同法》和《体育法》等法律规制的内容分析
        6.3.2 对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文本要素与内容结构的内容分析
        6.3.3 对体育综合体运营负责人的半结构访谈设计与分析
    6.4 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存在的问题反思
        6.4.1 政府有限理性的存在
        6.4.2 缔约成本与争议成本的不完全性
        6.4.3 协议内容缺少产业生态链的思维
    6.5 剩余控制权理论在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中的应用
        6.5.1 剩余控制权理论
        6.5.2 剩余控制权理论应用的制度假设
        6.5.3 明确政府对剩余控制权协议的主导地位
        6.5.4 约定服务集成方构建与服务提供商的内部供应链体系
        6.5.5 全面全程接受公众监督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综合体服务集成方对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机制研究
    7.1 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7.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7.2.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
        7.2.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
        7.2.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遴选标准
    7.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净化
        7.3.1 净化方法
        7.3.2 调查样本及数据来源
        7.3.3 指标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7.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7.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7.4.2 构造判断矩阵
        7.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7.4.4 确定指标权重
    7.5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测量指标权重的评估及评定等级
    7.6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7.6.1 总体情况
        7.6.2 “供应链内部协同”维度情况
        7.6.3 “供应商契约履行”维度情况
        7.6.4 “消费端需求满足”维度情况
    7.7 构建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的工作建议
        7.7.1 聚焦关键类型指标
        7.7.2 考虑自身资源条件
        7.7.3 依据综合体本体与相关服务的比例关系
        7.7.4 围绕体育综合体的具体类型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形成的专家咨询表
    附录2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3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消费意愿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4 部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5 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评估指标
    附录6 体育场馆现有委托经营契约内容分析表
    附录7 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问卷(初始指标)
    附录8 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空间承租方)选择指标体系—专家赋权问卷
致谢

(8)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理论依据及构成
    2.1 小微企业概念与划分标准
        2.1.1 小微企业的概念
        2.1.2 国内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
        2.1.3 国外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
    2.2 财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的基础理论
        2.2.1 最佳规模经济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2.2.3 政区竞争理论
        2.2.4 “拉弗曲线”
    2.3 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构成
        2.3.1 财政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工具
        2.3.2 税收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工具
第三章 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现状分析
    3.1 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措施及成效
    3.2 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实施状况调研
        3.2.1 调研设计
        3.2.2 调研结果分析
        3.2.3 研究结论
第四章 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4.1 宣传力度不够,知晓范围小
    4.2 扶持力度小,手段单一,扶持效果不明显、
    4.3 门槛高,受惠范围不广
    4.4 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4.5 财税扶持政策落实缺乏监督
第五章 完善促进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建议
    5.1 国外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经验借鉴
    5.2 完善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的建议
        5.2.1 调整现行财税政策,完善财税扶持政策
        5.2.2 完善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机制
        5.2.3 健全小微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5.2.4 建立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9)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现有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文章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风险溢出效应理论
        2.1.2 市场监管理论
        2.1.3 隐性债务与财政机会主义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城投债与城投公司
        2.2.2 违约风险
    2.3 城投债违约风险评估方法
        2.3.1 Credit Metrics模型
        2.3.2 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2.3.3 Credit Risk+模型
        2.3.4 KMV模型
        2.3.5 Z值计算模型
        2.3.6 模型评述
第3章 城投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城投债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1994-2007)
        3.1.2 爆发阶段(2008-2009)
        3.1.3 平台阶段(2010-2011)
        3.1.4 发展阶段(2012-2016)
        3.1.5 严监管阶段(2016至今)
        3.1.6 城投债发展历程总结
    3.2 城投债发行现状
        3.2.1 城投债分品种发行情况
        3.2.2 城投债净融资情况
        3.2.3 城投债分地区发行情况
        3.2.4 城投债分评级发行情况
第4章 城投债监管政策风险分析
    4.1 国家层面监管文件
    4.2 地方层面监管文件
第5章 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
    5.1 城投债违约概述
    5.2 城投债违约阶段分析
        5.2.1 风险萌芽期:由宏观经济与政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累积阶段
        5.2.2 风险积蓄期:外部因素内部化阶段
        5.2.3 风险显现期:违约风险在主体显现阶段
        5.2.4 风险处置期:违约风险处置阶段
        5.2.5 各违约阶段观测指标总结
    5.3 违约风险预警体系
        5.3.1 违约风险预警体系概述
        5.3.2 违约风险预警维度一:经济因素
        5.3.3 违约风险预警维度二:政策因素
        5.3.4 违约风险预警维度三:财务评价
        5.3.5 违约风险预警维度四:负面消息
第6章 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案例:以T公司中期票据为例.
    6.1 T公司中期票据概况
    6.2 T公司中期票据违约风险预警体系分析
        6.2.1 维度一:经济因素
        6.2.2 维度二:政策因素
        6.2.3 维度三:财务评价
        6.2.4 维度四:负面消息
    6.3 T公司中期票据违约风险预警体系总结
第7章 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在福建省的初步应用
第8章 总结
    8.1 城投公司发展建议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城乡低保区域性差距及收入分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回顾与评述
        1.4.1 低保标准测算文献回顾
        1.4.2 低保标准(支出)区域性差距文献回顾
        1.4.3 低保制度实施效果文献回顾
        1.4.4 文献评述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最低生活保障的内涵
        2.1.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2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1.3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贫困线
        2.1.4 最低生活保障金
    2.2 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的内涵
        2.2.1 社会救助的内涵
        2.2.2 社会救济的内涵
        2.2.3 社会救助与扶贫
        2.2.4 五保户与低保户
    2.3 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理论基础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3.3 政府职能理论
        2.3.4 反贫困理论
        2.3.5 收入分配理论
        2.3.6 社会公平理论
第3章 我国城乡低保现状问题分析
    3.1 我国低保制度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
    3.2 我国城乡低保发展情况
        3.2.1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
        3.2.2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
        3.2.3 城乡低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3.3 我国城乡低保发展数据描述分析
        3.3.1 低保保障人数和覆盖面的变化趋势:走势保持一致
        3.3.2 低保标准和支出的变化趋势:城乡同步增加但存在差距
        3.3.3 低保预算安排分担比例的变化趋势:中央和县级承担大部分支出责任
    3.4 我国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城乡低保制度二元化
        3.4.2 低保标准难以满足居民平均的生存型消费
        3.4.3 地区间低保标准不统一
        3.4.4 各级政府城乡低保支出比例没有制度化
        3.4.5 低保制度执行效果存在偏差
第4章 低保标准测算比较与分析
    4.1 引言
    4.2 低保线测算方法
        4.2.1 民政部门规范方法
        4.2.2 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法
        4.2.3 马丁法
    4.3 低保线测算与分析
        4.3.1 低保线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
        4.3.2 使用宏观数据测算结果
        4.3.3 使用微观数据测算结果
    4.4 测算结果与实际标准的差异分析
        4.4.1 城镇理论低保标准与实际低保标准的差异分析
        4.4.2 农村理论低保标准与实际低保标准的差异分析
    4.5 城乡低保标准与地方财力水平的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乡低保标准区域性差距
    5.1 引言
    5.2 区域性差距测算原理
        5.2.1 泰尔指数
        5.2.2 基尼系数
        5.2.3 其他测度方法
        5.2.4 差距合理性的判定
    5.3 城镇低保标准区域性差距测算
        5.3.1 数据来源和数据说明
        5.3.2 城镇低保标准总体差距测算
        5.3.3 城镇低保标准各区域差距测算
    5.4 农村低保标准区域性差距测算
        5.4.1 农村低保标准总体差距测算
        5.4.2 农村低保标准各区域差距测算
    5.5 剔除价格因素后城乡低保标准区域性差距测算
        5.5.1 剔除价格因素后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差距变化情况
        5.5.2 剔除价格因素后各区域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变化情况
    5.6 城乡低保标准比的区域性差异测算
        5.6.1 全国层面城乡低保标准比变化情况
        5.6.2 分四大区域城乡低保标准比变化情况
    5.7 城乡低保标准区域性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5.7.1 经济层面的原因是低保标准差距的主要原因
        5.7.2 低保标准制定“软约束”是低保标准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
        5.7.3 低保制度本身的原因使得城乡低保标准之间形成“鸿沟”
        5.7.4 政府低保决策权分配不合理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乡低保支出水平区域性差距
    6.1 引言
    6.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6.2.1 数据来源
        6.2.2 城乡低保支出描述性分析
    6.3 城镇低保支出区域性差距测算
        6.3.1 城镇低保支出总体差距测算
        6.3.2 城镇低保支出各区域差距测算
        6.3.3 城镇低保支出泰尔指数分解
        6.3.4 城镇低保支出基尼系数分解
        6.3.5 城市低保支出核密度估计
    6.4 农村低保支出区域性差距测算
        6.4.1 农村低保支出总体差距测算
        6.4.2 农村低保支出各区域差距测算
        6.4.3 农村低保支出泰尔指数分解
        6.4.4 农村低保支出基尼系数分解
        6.4.5 农村低保支出核密度估计
    6.5 剔除价格因素后城乡低保支出区域性差距测算
        6.5.1 剔除价格因素后城乡低保支出总体差距变化情况
        6.5.2 剔除价格因素后各区域城乡低保支出差距变化情况
    6.6 城乡低保人均支出比值的区域性差异测算
        6.6.1 全国层面城乡低保人均支出比变化情况
        6.6.2 分区域城乡低保人均支出比变化情况
    6.7 城乡低保支出差距缩小与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
        6.7.1 基于全国数据的分析
        6.7.2 基于分省数据的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乡低保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7.1 引言
    7.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分析
        7.2.1 变量定义
        7.2.2 描述性分析
    7.3 模型构建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实证分析一:城市低保实施对城镇居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7.4.2 实证分析二:农村低保实施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7.4.3 实证分析三:城乡低保差异化实施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实证分析
    7.5 城乡低保支出对居民收入泰尔指数的影响
        7.5.1 含低保收入与不含低保收入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7.5.2 含低保收入与不含低保收入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城乡低保标准测算研究结论
        8.1.2 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区域差距研究结论
        8.1.3 城市和农村低保支出区域差距研究结论
        8.1.4 城乡低保实施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低保标准制定的政策建议
        8.2.2 改善低保标准区域差距的政策建议
        8.2.3 缩小低保支出区域差距的政策建议
        8.2.4 更好发挥低保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支撑作用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市人均低保支出核密度图
    附录二: 农村人均低保支出核密度图
    附录三: 不同城乡人均低保支出比情形下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四、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投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 ——以XC城投公司为例[D]. 刘逸.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刘晓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4]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考试题研究及教学启示[D]. 刘邦国. 西南大学, 2020(01)
  • [5]X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控制研究[D]. 段一琰.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6]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宁波市镇海区海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例[D]. 金晶. 厦门大学, 2019(02)
  • [7]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D]. 丁云霞.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8]甘南州小微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研究[D]. 赵凯凯.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9]城投债违约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 沙云皓.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我国城乡低保区域性差距及收入分配效果研究[D]. 梁城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标签:;  ;  ;  ;  ;  

近三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