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的B/S系统权限控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肖坤[1](2021)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的动态稳定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建设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领域,许多投资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并开始涉足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参与建设的单位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风险也愈发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效率低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执行情况在各层面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求。因此,从复杂性视角出发对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科学、系统以及深入的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全面地掌握项目费用状态,如何判断工程费用实际状态与计划的偏差严重程度,如何对项目费用偏差做出科学的警报和预测,如何有依据地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偏差进行有效纠偏控制,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实施监控管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性视角的建设项目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项目费用偏差的警报及预测模型,梳理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费用偏差程度下的纠偏流程,进而分析并设计了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费用监控模式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内费用偏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识别,构建系统动力学反馈图模型,确定主要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建立各变量之间方程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模拟仿真,建立动态控制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识别出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及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费用偏差计算的需求及特点进行分析,据此选取适用于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的方法模型;然后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缺陷分析,引入贴近度概念,并将边界均值算子作为主要方法对经典K-means聚类进行改进,有效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和警情区间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模型是偏差警报模型的后续研究。首先,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原理,对其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仿生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初始网络权值和阈值,并将历史数据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获得成熟模型;同时,将现阶段的费用偏差进行子目费用分析,将总偏差最终分摊至每一个子目费用的扰动因素,深度分析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中不同活动对费用偏差的影响,在当前费用偏差情况已知的情况下,研究其对未来费用偏差的影响程度并予以量化,判定即将发生的项目警情及其位置,有效辅助项目费用管理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费用事前控制。(3)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挖掘了流程再造和协同理论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梳理了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和协同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运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费用偏差警情,明确各阶段责任方,梳理并总结出具体的纠偏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为了增强该纠偏流程的适用性,本节首次提出了纠偏效果评价,从控制能力、控制效果、经济和社会效果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撑度理论的模糊群决策模型,对纠偏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结果,推动纠偏策略的持续改进。(4)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把研究的理论和构建的模型拓展到实际的项目费用管理中,提出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设计。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对系统建设目标、系统用户和系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构建费用偏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从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系统数据库四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详细深入的设计;在涉及到系统关键的实施技术方面,对开发技术选型进行了结构性论述,并对数据仓库的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系统模型管理模块的结构和重点功能。该系统包括费用偏差警报、费用偏差预测、费用偏差控制、纠偏效果评价等功能。
李岸[2](2021)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现基本上趋向无纸化办公,许多的领域都开始利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也是如此,所以尽快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对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工作的效率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本论文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及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必要与前景做了市场需求分析,同时论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以及系统如何实现比对项目的重复、便捷审核项目、快速查询等功能的,以便管理人员随时查阅工作的进度。本系统通过设立不同的账户功能权限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用户的登录、申报、管理等需求功能。基于上述,本文提出通过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前后端的方式,用Django技术实现web前端,使用到Apche服务器;后端用Pycharm开发,使用的都是Python语言编写,数据库用到MySQL。系统满足了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审核、管理等预期目标。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大学生提高项目申报、资料查阅、申报进度提高了便利,同时可以帮助指导老师审核筛选的工作,大大的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本系统的开发使用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的开发相关,对今后有类似管理工作流程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具备有一定的参考性。
王新宇[3](2021)在《面向光伏阵列监测的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阵列会生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该光伏阵列的运行状态信息,为了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设计并实现一个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展示。使用该可视化系统,一方面有利于光伏电站运维人员对光伏阵列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另一方面,便于系统管理员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通过应用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工作人员管理中的漏洞,保证光伏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一个满足光伏阵列运维需求的可视化监测系统。首先,该系统在开发框架上选择B/S架构,方便后期的部署。其次,为了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在开发中使用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MVC)设计模式,实现系统的分模块开发。最后,选择JSP开发技术作为主体语言,使系统具有更好的跨平台能力。(2)在开发中通过Mybatis组件对数据库与其他组件进行配置,从而简化了代码,方便后期修改维护。当可视化界面刷新数据时,为减小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传输数据量,采用Ajax技术实现异步传输,仅对局部界面进行更新,从而降低了服务器的运行压力。在日志模块,使用Logback组件进行开发,在简化开发过程的同时,也优化了日志模块的性能。(3)使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对光伏阵列的参数进行辨识,之后将辨识出的参数代入拟合函数,从而拟合出光伏阵列的特性曲线。为了避免SSA算法后期出现种群多样性减少的问题,向SSA算法中加入反向学习策略,增加了算法后期的种群多样性。经实验证明:(1)在对光伏阵列的特性曲线拟合部分进行测试时,SSA算法的参数辨识精度与迭代速度均优于作为对照的三种算法。(2)用户能够在PC端浏览器上访问该可视化系统,并且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较好的交互能力。
刘楚清[4](2021)在《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能够对人们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此类疾病患病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又极易突然发病,且致死率较高,病情发作后的最佳救治时间十分有限。若依赖于传统方式,前往医院使用特定的医疗器械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后,再对数据进行人工诊断与分析,实时性差且成本较高。当前可穿戴设备能够为人们提供近乎无感的生理数据采集服务,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远距离人体健康监护系统的不断发展,研发能够满足生理参数远程实时监测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健康数据服务平台领域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研究了针对海量健康数据的存储方案,完成了平台所包含的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测试及部署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了健康数据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实现架构。本文采用B/S模式搭建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活动管理、设备数据、设备地图、设备告警、日志监测等多个系统模块,实现了登录鉴权、数据范围设置、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健康状况异常告警等功能,方便对于用户的生理指标进行集中监护,能够及时地对于用户的异常健康状态进行告警和及时处置。2.研究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设计了关系型数据库与时序数据库混合存储方案。针对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系统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用户规模庞大等特点,本文将海量健康数据存储至时序数据库中,使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妥善存储,提高了健康数据的实时存储、检索能力,使系统的健康数据实时处理得以实现。3.研究了实时消息推送技术,实现了实时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研究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传输协议,基于跨平台技术进行移动客户端部分的开发,利用蓝牙对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并通过HTTP传输至服务器端,实现了数据从短距离到远程的中继传输。4.完成了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开发,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优化和部署。本文搭建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能够为多个场景下的日常监测及健康保健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经测试,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功能完备、可靠性高、安全性强、时延低、故障率低、平台无关性等优良的性能。
徐婷婷[5](2021)在《光纤传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光纤传感是一种可以对各种工业、民用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状态监测的优良传感技术,针对结构复杂、空间尺寸大、隐患发生位置较为随机、检测环境恶劣的大型设施监测,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相应的控制模块来实现对传感系统的实时监测以及各个设备间交互的控制。论文采用STM32型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同时将Web研发技术与嵌入式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将硬件控制、系统监测、数据处理集成为一体的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该模块具有维护成本低,UI界面布局合理清晰的特点,提高了光纤传感系统的易用性,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本文将控制模块分为嵌入式、上位机两部分分别进行开发设计。其中嵌入式部分实现对硬件设备的驱动以及数据采集。上位机部分采用B/S架构,服务端负责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浏览器端负责将服务端传递的数据呈现给用户。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模块符合预期,满足传感系统的使用需求。2.实现了对EDFA工作模式以及温度的控制。将嵌入式技术与PID算法结合,实现了对EDFA工作模式的控制以及泵浦温度的检测与调控,使用户可以实时了解传感系统的工作状态,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可靠性。3.实现了输出参数可调的微波本振源模块。为了便于对布里渊频移进行精确测量,提高控制模块应用广度,将STM32与锁相环ADF5355结合,实现了起止频率、扫频间隔、扫频步长可调的微波本振源模块。4.将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算法应用于Φ-OTDR噪声处理中,提高系统信噪比。针对实验过程中,噪声导致系统信噪比过低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噪声处理算法。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算法可行性,并通过搭建的光纤传感系统对算法进一步验证,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算法使系统信噪比有显着提升。
张静蕾[6](2021)在《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Web前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在铁路调度管理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设备管理分散、数据整合困难以及无法形成统一监管等问题,所以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也是顺应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潮流,推进互联网与业务需求的结合,以达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简化管理工作流程,节省成本的目的。本文对当前调度管理系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建设系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目标,结合了 Web前端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该平台使用了 B/S架构和MVC的设计模式,前端使用了 jQuery和bootstrap框架以及MySQL数据库等技术。个人的主要工作包括项目的构建、功能的开发、组件的开发与测试。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接着对前端中的相关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学习,然后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包括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接下来对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包括整体的框架结构,并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数据库和数据库表,最后对各具体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登录模块、拓扑绘制模块、网元告警模块、网元配置模块以及权限管理模块,描述了每个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和界面,还通过一些测试方案对功能和性能进行了验证,并对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发展方向。本系统中的功能模块都已基本能够实现,无论在交互体验还是使用功能上都能满足互联网产品对前端的要求。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助力铁路通信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柯万超[7](2021)在《基于Java Web的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一直都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高地和科研力量的主要集中地,其科研成果的多寡更是作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强弱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发展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搭建一个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为高校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好工程。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研究分析,结合阜阳师范大学现行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现状,本课题将从科研成果管理功能的完善度、浏览器版本的兼容度、设置权限分配的合理度、数据查询的高效度、系统运行的流畅度以及科研数据管理的便捷度等方面进行设计开发,相对于传统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本文增加了手机短信验证码、科研成果可视化等功能。系统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引入了开源应用容器引擎Docker,借助经典的MVC设计模式,深入且详细的阐述了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文章首先对系统可行性做了相对全面的分析论述,之后借助业务流程图等方式,对系统的业务需求、功能设计做了一定程度的讲解分析。在完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以及功能结构设计基础之上,将系统的整体功能划分为了五个部分。借助实体关系图等图形化工具,设计完成了系统的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之后简述了系统的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通过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技术的学习、整合、运用,最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实现,并对部分实现效果图进行了展示。通过功能测试和系统性能测试,确定系统的各项功能需求设计和性能指标等都符合规范标准。文章最后,对系统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待优化部分做了总结与展望,以此作为系统后续维护升级的重要依据。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建立,在提升高校科研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各科研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科研事业的信息化发展。
夏志新[8](2021)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研究和实现》文中认为自动驾驶已经成为汽车领域研究热点。自动驾驶仿真技术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由于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企业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浏览器的自动驾驶云仿真技术开始萌芽。Uber等国外无人驾驶研究团队已经开始发展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国内从事无人驾驶研究的高校和企业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开源源代码的自动驾驶仿真平台较少。受制于网络传输限制,基于浏览器的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大多仍处于初期研发阶段,对人工智能(AI)算法训练和远程执行人工智能模型的支持尚不完善,配置较为繁琐,常依赖于具体的企业平台。因此有必要研究自主可控的、开放源代码、方便部署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基于浏览器的自动驾驶云平台仿真软件,为后续开发更大规模的开源共享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套基于“瘦客户端”思想的B/S架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系统。该系统可装载基于浏览器的前端人机交互界面,并且可集成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仿真模块。此外,此系统还支持分布式服务器扩充。用户运用该系统,可减少繁琐的配置和脱离操作系统依赖,仅依赖于浏览器即可实现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算法的调用和仿真测试。(2)实现了基于HTML5、Web GL技术的浏览器人机交互可视化仿真界面、基于My SQL的仿真数据库、高并发的后台服务器。仿真界面允许用户上传多种三维仿真模型和设置相应参数,包括汽车、道路、障碍物等,并支持搭建汽车在行驶过程常见的场景,包括:单车超车、双车超车、等候行人等;仿真页面具有算法接口,允许用户上传用于远程云训练和可远程执行的人工智能代码和模型;该仿真界面支持访问后台服务器数据库,实现仿真数据交互。仿真数据库结合了权限模块,保障仿真数据安全。后台云服务器实现了线程池、非阻塞传输(NIO)等技术,可支持高并发的多用户请求。(3)实现了自动驾驶云平台中的激光点云感知模块和路径规划模块,并对两大模块完成测试。激光点云感知模块基于Python、Py Torch,搭建点云感知服务器,并利用具有目标检测算法“SECOND”,通过点云感知模块的功能性测试,完成对汽车、行人、自行车的目标检测。后者基于Node.js技术,搭建用于路径规划的服务器,并运用路径规划“图搜索”算法,通过路径规划模块的功能性测试,最终在浏览器中实现仿真云平台中汽车的自动驾驶。
罗世杰[9](2021)在《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来源于本人在工作单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境及作业模式,通过对工作经验的归结所得出的一系列对现有的作业环境及作业模式进行系统管理的优化。铁路作业中备品备件是关系到铁路维护乃至运输安全的重要器具,由于备品备件在生产作业中性能的降低或是遗落在作业地点,所引发的故障处理延时甚至是威胁行车安全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铁路部门对备品备件的维护管理都非常重视。铁路作业备品备件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动车组备品备件管理为需求背景,设计一个总体框架采用了B/S架构模式,基于Windows 7操作系统,以.NET框架为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15。整个系统包括四大模块,分别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信息管理功能模块、备品备件的信息处理功能模块。系统主要功能有:(1)备品备件的出入库管理及设备基础信息新增、修改、删除功能。(2)备品备件的统计、盘点、查询管理。(3)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此功能可以通过设置一个阈值,来保证存款能够一直高于警戒线,当库存不足时,系统会弹出提示,某种备品备件不足需要补充。(4)备品备件的报表生成,可以通过报表分析备品备件的使用情况。(5)系统管理,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及操作日志查询,避免误操作带来的数据变化。这样对备品备件进行管理,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备品备件的性能质量,作业结束后工具的归还,确保工具数量、编号跟工具清单上一致,防止工具遗忘在铁轨上及其他作业地点,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李强[10](2021)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收费站车辆通行压力日益增加。一方面,收费站交通拥堵情况严重,需要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人员配置。另一方面,收费站日常办公的交通信息量也在与日剧增,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信息管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及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站高峰时期车流量易拥堵问题,分析了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具体算法研究如下:首先,研究了循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车流量检测技术;其次,说明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数据具体来源并研究了数据预处理方法,为后面数据应用做好准备;最后,研究了常用的车流量预测方法并对其优劣性进行了比较,通过实验验证分析,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了根据历史车流量监测数据预测未来时期同一时段数据,提出了应急预案决策方法,为收费站优化人员配置提供依据。(2)针对系统密码登录安全性问题,分析了MD5加密算法模型,提出了基于改进MD5算法的系统登录加密技术。具体算法研究如下:首先,研究了单项散列函数的基本原理;其次,研究了MD5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算法实现;最后,本文对MD5算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密码破解的难度,通过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有效,最终实现了对系统登录时进行密码加密保存的效果,且该过程不可逆。(3)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站实际工作中手工排班效果差,纸质管理不易存储、信息查询慢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根据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中实际需求,从功能和性能方面分别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在功能上分为信息管理、值班管理、日志管理、辅助功能四个模块;在性能上从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对系统进行具体模块和数据库设计并通过Web技术对系统进行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和性能均达到需求分析中提出的要求。
二、一种新的B/S系统权限控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B/S系统权限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研究现状 |
1.2.2 项目费用控制研究现状 |
1.2.3 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纠偏策略研究现状 |
1.2.5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及费用控制分析 |
2.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
2.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参与主体 |
2.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复杂性分析 |
2.2 费用偏差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费用偏差控制内涵 |
2.2.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2.2.3 费用偏差控制基本原则 |
2.3 费用偏差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 |
2.3.1 偏差特征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2 神经网络模型 |
2.3.3 费用偏差预警聚类方法 |
2.3.4 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监控模式 |
3.1.1 费用监控模式特征分析 |
3.1.2 费用监控模式构建 |
3.1.3 费用监控模式运行流程 |
3.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2.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3.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3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 |
3.3.2 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4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控制方法研究 |
4.1 工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计算需求及特点分析 |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警情计算模型研究 |
4.2.1 K-means聚类理论及缺陷分析 |
4.2.2 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研究 |
4.3.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分析 |
4.3.2 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3.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流程再造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
5.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中的流程再造与协同 |
5.1.1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目标 |
5.1.2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原则 |
5.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各阶段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1 前期决策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2 中期实施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3 后期运维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 |
5.3.1 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支撑度理论的纠偏控制效果评价群决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杂大型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分析 |
6.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定义 |
6.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建设目标 |
6.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用户分析 |
6.1.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需求分析 |
6.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设计 |
6.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开发方法 |
6.2.2 系统的平台整体设计 |
6.2.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
6.2.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库设计 |
6.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关键技术 |
6.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开发技术选型 |
6.3.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仓库设计 |
6.3.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模型管理模块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提出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
1.4 文章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B/S架构 |
2.2 Py Charm集成开发环境 |
2.3 Django(Python Web框架)技术 |
2.4 MySQL数据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各用户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目标需求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4 需求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整体构架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实体图 |
4.2.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关键技术实现 |
5.2.1 数据库连接 |
5.2.2 文件上传与下载 |
5.2.3 使用存储过程实现分页显示 |
5.2.4 用关联规则推荐项目 |
5.3 系统各模块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 |
6.1 系统整体测试 |
6.2 部分功能模块测试 |
6.3 安全性测试 |
6.4 兼容性测试 |
6.5 性能测试 |
6.6 测试结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小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面向光伏阵列监测的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搞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发电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可视化发展 |
1.2.3 光伏运维监测技术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理论 |
2.1 可视化技术的相关理论 |
2.1.1 可视化基本流程 |
2.1.2 可视化设计原则 |
2.2 设计模式 |
2.2.1 可视化交互模式 |
2.2.2 架构模式 |
2.2.3 开发框架模式 |
2.3 可视化开发技术 |
2.3.1 My SQL数据库 |
2.3.2 JSP技术 |
2.3.3 Echarts |
2.4 小结 |
3 SSA辨识光伏阵列参数 |
3.1 光伏电池模型 |
3.1.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
3.1.2 工程应用下的光伏电池模型 |
3.1.3 建立目标函数 |
3.2 麻雀搜索算法 |
3.2.1 麻雀搜素算法更新策略 |
3.2.2 反向学习策略 |
3.3 麻雀搜索算法辨识光伏阵列参数 |
3.3.1 标准工况下对光伏阵列的辨识 |
3.3.2 不同环境下的辨识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2 可视化系统功能设计 |
4.3 系统实现 |
4.3.1 可视化基础功能及用户管理实现 |
4.3.2 在线监测功能实现 |
4.3.3 数据库表实现 |
4.3.4 数据查询功能实现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概述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2.2.1 系统基本功能 |
2.2.2 信息管理功能 |
2.2.3 设备数据详情功能 |
2.3 技术设计分析 |
2.3.1 系统构建技术 |
2.3.2 数据存储技术 |
2.3.3 实时消息传输技术 |
2.3.4 跨平台技术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整体设计 |
3.2 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数据模型设计 |
3.3.1 系统基本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2 核心业务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3 时序数据库设计 |
3.4 系统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1 系统权限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2 系统其他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 信息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1 集体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2 活动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 健康数据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1 设备数据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2 设备告警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3 设备地图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4 设备日志功能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1 移动客户端整体结构 |
4.2 可穿戴设备概述 |
4.2.1 可穿戴设备使用方法 |
4.2.2 数据传输协议 |
4.3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设备绑定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2 设备测量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3 健康数据近距离传输设计与实现 |
4.3.4 健康数据远程通信传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系统部署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测试方案 |
5.2.2 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2.3 移动客户端功能测试 |
5.2.4 系统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内成果目录 |
附录 |
(5)光纤传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概述 |
2.1 光纤传感技术概述 |
2.1.1 干涉型光纤传感系统 |
2.1.2 散射型光纤传感系统 |
2.2 光纤传感系统架构分析 |
2.2.1 瑞利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架构 |
2.2.2 布里渊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架构 |
2.3 光纤传感系统控制功能设计 |
2.3.1 功能需求分析 |
2.3.2 硬件控制部分功能设计 |
2.3.2.1 激光器控制部分的设计 |
2.3.2.2 采集卡控制部分的设计 |
2.3.2.3 EDFA控制部分的设计 |
2.3.3 上位机功能设计 |
2.4 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关键技术 |
2.4.1 温度控制算法 |
2.4.2 噪声处理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的实现 |
3.1 光纤传感系统控制模块架构设计 |
3.1.1 开发环境 |
3.1.2 编程语言 |
3.2 激光器控制模块 |
3.2.1 激光器控制模块的实现 |
3.2.2 激光器控制模块的测试 |
3.3 采集卡控制模块 |
3.3.1 采集卡控制模块的实现 |
3.3.2 采集卡控制模块的测试 |
3.4 EDFA控制模块 |
3.4.1 系统工作流程 |
3.4.2 系统参数存储的实现 |
3.4.3 EDFA温度控制的实现 |
3.4.4 EDFA工作模式控制 |
3.5 微波本振源模块 |
3.5.1 微波本振源模块的实现 |
3.5.2 微波本振源模块的测试 |
3.6 通信模块的实现 |
3.6.1 串口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3.6.2 交互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3.7 系统UI界面 |
3.7.1 系统工作流程 |
3.7.2 登录模块的实现 |
3.7.3 主界面的实现 |
3.7.4 数据展示模块的实现 |
3.7.5 参数设置界面的实现 |
3.7.6 系统UI界面的测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纤传感控制模块的测试 |
4.1 在BOTDR中测试控制模块 |
4.1.1 BOTDR系统搭建 |
4.1.2 实验结果分析 |
4.2 在Φ-OTDR中测试控制模块 |
4.2.1 Φ-OTDR系统搭建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词索引 |
(6)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Web前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多媒体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
1.2.2 Web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Web前端技术研究 |
2.1 web前端框架结构 |
2.1.1 jQuery框架 |
2.1.2 Bootstrap前端框架 |
2.2 web数据传输技术 |
2.2.1 Ajax与异步传输 |
2.2.2 WebSocket与同步传输 |
2.3 前端数据可视化 |
2.3.1 echrts.js |
2.3.2 jtopo.js |
2.4 浏览器工作原理 |
2.4.1 DOM与页面渲染 |
2.4.2 Web请求响应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Web前端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Web前端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1.3 非功能需求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概要设计 |
4.1 系统架构及开发技术设计 |
4.1.1 B/S结构 |
4.1.2 框架整体结构 |
4.2 数据库模型设计 |
4.2.1 E-R图设计 |
4.2.2 数据表设计 |
4.3 文件结构及使用方案 |
第五章 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Web前端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登录的设计与实现 |
5.1.1 用户登录功能的实现 |
5.1.2 基于session登录 |
5.1.3 防暴力测试 |
5.2 拓扑绘制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2.1 拓扑绘制流程图 |
5.2.2 拓扑绘制模块详细设计 |
5.2.3 拓扑绘制模块界面展示 |
5.3 监控告警服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告警消息推送流程图 |
5.3.2 监控告警服务详细设计 |
5.3.3 监控告警服务界面展示 |
5.4 网元配置服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4.1 网元配置服务功能流程图 |
5.4.2 网元配置服务功能的详细设计 |
5.4.3 网元配置服务功能界面 |
5.5 用户权限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5.5.1 用户访问系统流程图 |
5.5.2 用户权限管理的详细设计 |
5.5.3 用户权限管理的系统界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及结果 |
6.3 非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Java Web的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计划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MVC设计模式 |
2.1.1 MVC模式体系结构 |
2.1.2 MVC设计模式在系统中的应用 |
2.1.3 MVC设计模式的优势 |
2.2 Docker技术 |
2.2.1 Docker在系统中的应用 |
2.2.2 Docker技术的优势 |
2.3 MySQL数据库技术 |
2.4 Tomcat服务器技术 |
2.5 阿里云服务器ECS服务平台 |
2.6 B/S结构模式 |
2.6.1 B/S结构工作原理 |
2.6.2 B/S结构优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1.3 操作可行性分析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登录管理 |
3.3.2 密码找回管理 |
3.3.3 科研成果管理 |
3.3.4 科研项目管理 |
3.3.5 通用信息管理 |
3.3.6 科研数据可视化管理 |
3.4 用户用例分析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1.1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4.1.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2.1 系统安全模块设计 |
4.2.2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设计 |
4.2.3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2.4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2.5 通用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实体关系模型 |
4.3.2 数据信息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
5.1.1 系统开发平台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2.1 系统安全模块实现 |
5.2.2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实现 |
5.2.3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2.4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2.5 通用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压力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自动驾驶云平台的现存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自动驾驶云仿真平台相关技术简介 |
2.1 自动驾驶仿真技术 |
2.1.1 自动驾驶系统和仿真概述 |
2.1.2 自动驾驶感知简介及仿真研究 |
2.1.3 自动驾驶路径规划和相关决策仿真技术 |
2.2 云仿真相关技术概述 |
2.2.1 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
2.2.2 分布式架构 |
2.2.3 云仿真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轻量化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 |
3.1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3.2 仿真云平台前端界面设计和实现 |
3.2.1 前端浏览器页面功能设计 |
3.2.2 前端浏览器页面架构设计 |
3.3 仿真云平台的后端服务器设计和实现 |
3.3.1 支持前端动态页面微服务器的具体搭建方法 |
3.3.2 高并发场景下后端服务器设计和实现 |
3.4 仿真云平台的图形交互模块设计和实现 |
3.4.1 仿真云平台人机交互仿真方式 |
3.4.2 仿真主页的图形界面开发技术 |
3.4.3 仿真云平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
3.5 仿真云平台基于权限管理的仿真数据库设计 |
3.5.1 仿真云平台的权限模块构建 |
3.5.2 仿真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
3.5.3 仿真数据库中表的关键点阐述 |
3.6 本章小结 |
4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激光点云感知模块设计与测试 |
4.1 感知模块的原理及设计路线 |
4.2 SECOND激光点云目标检测模型的分析与训练 |
4.3 激光点云感知模块的前端浏览器实现 |
4.3.1 浏览器加载时序激光点云 |
4.3.2 激光点云的连续渲染及切换 |
4.4 激光点云感知服务器的构建 |
4.5 激光点云感知模块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车辆路径规划模块设计与测试 |
5.1 路径规划模块的原理及设计路线 |
5.2 路径规划模块的坐标系表示方法 |
5.3 路径规划模块的路径表示方法 |
5.4 图神经搜索算法模型 |
5.5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构建 |
5.5.1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运行流程 |
5.5.2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搭建 |
5.5.3 路径规划服务器的算法部署 |
5.5.4 路径规划服务器与前端图形界面交互 |
5.6 仿真云平台路径规划模块测试 |
5.6.1 单车超车场景下的测试结果 |
5.6.2 双车超车场景下的测试结果 |
5.6.3 多行人马路通行行为下的测试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线程池工具类的创建代码 |
附录B 仿真汽车的渲染与运动控制代码 |
附录C 激光点云渲染与切换代码 |
致谢 |
(9)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备品备件系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技术综述 |
2.1 系统实现的相关理论 |
2.1.1 备品备件管理的分类及定义 |
2.1.2 备品备件管理目标 |
2.1.3 备品备件管理的方法 |
2.1.4 备品备件管理的目标 |
2.2 技术架构 |
2.2.1 B/S架构技术 |
2.2.2 B/S架构的优缺点 |
2.2.3 ASP.NET技术 |
2.2.4 Struts2 框架 |
2.2.5 Hiberbate框架 |
2.3 数据库 |
2.3.1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2.3.2 SQL SERVER数据库的优点 |
2.4 条码技术 |
2.4.1 一维条码 |
2.4.2 二维条码 |
2.4.3 条码扫描枪 |
2.5 RFID技术 |
2.6 NFC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车间备品备件管理现状 |
3.2 备品备件系统的功能性描述 |
3.2.1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
3.2.2 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功能模块 |
3.2.3 备品备件的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
3.2.4 备品备件的信息处理功能模块 |
3.3 备品备件系统的非功能性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2 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 |
4.3 系统所需的运行环境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实体关系分析 |
4.6 备品备件管理开发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 |
5.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2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5.3 备品备件库存管理模块实现 |
5.4 备品备件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5 备品备件信息处理模块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相关性能与项目部署 |
6.1 测试方案设计 |
6.2 测试理论依据 |
6.2.1 黑盒测试 |
6.2.2 白盒测试 |
6.3 测试环境 |
6.4 集成测试 |
6.5 性能测试 |
6.6 测试用例构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2 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及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功能需求 |
2.1.1 信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1.2 值班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1.3 日志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1.4 辅助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2.2 性能需求 |
2.2.1 稳定性 |
2.2.2 安全性 |
2.2.3 可靠性 |
2.2.4 可操作性 |
2.3 主要技术研究分析 |
2.3.1 B/S工作原理 |
2.3.2 SSH框架 |
2.3.3 Ajax技术 |
2.3.4 Tomcat服务器 |
2.4 小结 |
3 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的研究 |
3.1 循环神经网络 |
3.1.1 循环神经网络 |
3.1.2 长短时记忆网络 |
3.2 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基本原理 |
3.2.1 车流量检测技术 |
3.2.2 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
3.2.3 车流量预测方法比较 |
3.2.4 基于LSTM算法的车流量预测模型 |
3.3 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实现 |
3.3.1 车流量预测算法实现 |
3.3.2 应急预案决策方法 |
3.4 小结 |
4 基于改进MD5 算法的系统登录加密技术研究 |
4.1 单项散列函数 |
4.1.1 单项散列函数基本原理 |
4.2 MD5 介绍与应用 |
4.2.1 MD5 介绍 |
4.2.2 MD5 应用 |
4.2.3 MD5 安全性 |
4.3 MD5 算法基本原理 |
4.4 MD5 算法实现及改进 |
4.4.1 MD5 算法改进 |
4.4.2 MD5 算法实现 |
4.5 小结 |
5 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准则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2.1 信息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5.2.2 值班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5.2.3 日志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5.2.4 辅助功能模块功能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Oracle数据库 |
5.3.2 数据库访问 |
5.3.3 数据库设计 |
5.4 系统软件运行基础环境 |
5.4.1 硬件环境 |
5.4.2 软件环境 |
5.5 系统功能具体实现 |
5.5.1 系统登录页面 |
5.5.2 信息管理模块具体实现 |
5.5.3 值班管理模块具体实现 |
5.5.4 日志管理模块具体实现 |
5.5.5 辅助功能模块具体实现 |
5.6 系统测试 |
5.6.1 功能测试 |
5.6.2 性能测试 |
5.7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1 功能测试报告用例 |
附录2 性能测试报告用例 |
附录3 改进MD5代码 |
致谢 |
四、一种新的B/S系统权限控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D]. 孙肖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岸. 广西大学, 2021(12)
- [3]面向光伏阵列监测的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D]. 王新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楚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光纤传感系统中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徐婷婷.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多媒体调度管理平台Web前端的设计与实现[D]. 张静蕾.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基于Java Web的高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柯万超. 阜阳师范大学, 2021(12)
- [8]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自动驾驶仿真云平台研究和实现[D]. 夏志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铁路局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D]. 罗世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10]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