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育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许美佳[1](2021)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研究》文中指出
杨与婷[2](2020)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同时存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此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让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起到示范之效。此次新编小学语文教材,相当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增加了文言文的选文篇目。对于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引导学生适应新教材并学好文言文成为教师的一大挑战,因此充分研读新版教材后有针对性地教学尤为重要。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14篇文言文。论文从选文和助读系统两方面深入地剖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选编的优点及不足,最后得出相关选编建议和教学启示,以期为教师们使新教材进行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论文共有引言、主体、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中,选题的缘由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研读新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效果,但目前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的研究较少,可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论文的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论述文言文改编的背景和原因。为了承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完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并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教育部举国家之力提升教材质量,为我们呈现了一版更为科学合理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第二方面,在具体对比部编本和人教版的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表格分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选文和助读系统的基本情况。第三方面,总结归纳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的优点,即注重文化传承,强化经典性;遵循认知规律,体现渐进性;渗透学法指导,凸显导向性;整体规划设计,彰显系统性。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在于相同注释的反复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第四方面,笔者根据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的不足之处,提出文言文选编的优化建议,并探讨出几点教学启示:注重寓教于乐,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兴趣;重视朗读教学,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巧用助学系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能力;结合文本拓展,在阅读链接中感受文化。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希望这篇论文一方面可以较为客观地分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基本情况,以期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在后期的完善过程中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期待此文能够为小学一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孟丹[3](2020)在《《千家诗》的选编研究》文中指出《千家诗》是旧时儿童学诗的启蒙教材。其成书于南宋,经过不断完善,不仅是明清两朝最普及的蒙学教材之一,甚至盛行至今,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并称为“三百千千”。且在当前,随着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愈加响亮,不少学者对于古代蒙学教材“三、百、千、千”的研究愈加热情,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教材也深受着教材编写者的青睐。因此对于《千家诗》的选编研究具有以古鉴今的实践意义与必要性。本论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古诗类蒙学教材《千家诗》的研究入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从其选文内容和编排方式两个维度去分析其作为一部较有影响力的古诗类蒙学教材的选编的独特之处。由于其所选古诗大多是唐诗宋词,因此从其编者时代背景出发,对所选录古诗的题材、体裁、作者、朝代等去分析其选文内容特点,而从其所编排古诗的顺序、方式、注释内容等去分析其编排方式。进而立足于历史维度上去分析其选编价值以及局限性,同时着眼于当下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编现状提供一定的启示。经过研究发现,从《千家诗》选诗内容来看,呈现出代表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选编意义:在历史维度上关注到了时代的需求,在教材本身维度上关注到了教材内容的示范性和思想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部分古诗不适宜学生学习、所选诗篇存在一些错误等;从《千家诗》编排方式来看,其先绝句后律诗、以四季为序、以类相从的编排方式体现出其编排体例贴近学生生活,编排难度循序渐进、以类促学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编排意义:其编排方式方面贴合儿童认知规律,编排类目之间具有衔接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编排体例不连贯、知识系统性不够的局限性。而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诗内容体现着体裁的多样性、诗篇的典范性和题材的包容性,且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也存在各题材、体裁古诗有一定数量悬殊的局限性。编排方式体现着循序渐进的特征。同时亦存在古诗编排有待系统化的不足。因此笔者结合《千家诗》的选编特征以及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的现状,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选编提出几点思考:在选诗方面:拓宽古诗题材,感知传统文化;均衡体裁比例,丰富学生情感。在编排方面:完善专题类型,体现编排系统;丰富注释形式,优化呈现方式。
李惟肖[4](2020)在《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部编版和康轩版为例》文中提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沟通教材的编者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本论文以最新出版的大陆部编版和台湾地区康轩版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两版的编写理念、框架结构、整体内容以及教学参考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各自呈现出的特点,取其精华,并结合对部编版使用情况的调查,提出对部编版的编写和使用建议。本论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明研究缘起及研究的意义、对象、现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概述。此部分主要对两版用书的概念进行界定,明晰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定位以及与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两版用书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介绍,梳理出两版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渊源。第三部分:两版编写理念的比较。编写人员是编制教师教学用书的主体,编者的教学理念会直接渗透到教学用书的内容中,因此,该部分首先从编写队伍入手,然后着重对两版的编写理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两版体例结构的比较。此部分分别对两版的版面设计、全书结构、单元结构以及单课结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两版在其结构以及设计上的不同特点,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两个版本各自的构成与功能,为接下来内容的梳理比较打下了基础。第五部分:两版编写内容的比较。此部分对两版的整体内容以及教学参考内容分别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甄选其共有篇目《曹冲称象》进行对比,总结出两版在内容上各自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其中两版整体内容的分析是以对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来展开比较,而教学参考内容的编写特点则着重于比较和评析四部分教学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第六部分:编写启示与使用建议。基于对两版的比较研究,取康轩版编制方式及内容特色之精华,并根据对部编版教学用书使用情况的实际调查,对部编版编写及使用提出建议。其中两版比较后的编写启示:在编制方式上尝试“二合一”、图文并茂及“纸质+数字化”的编排特色,在编写内容上希望进一步增强与课标的关联度、拓宽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学理化内容及完善多元评价工具等。对部编版进行调查后的编写启示:一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各板块内容;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对部编版的使用建议:一是客观认识,避免过分依赖;二是仔细研究编制特点,真正落实教学内容;三是批判性、创造性地使用。
卢云晓[5](2020)在《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外阅读指导是部编教材相关课外阅读编写理念实施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影响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处于不够重视、贪大求全的状态。所以对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进行研究,对改善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现状、教材使用效果,对家长、学校完善课外阅读环境相关建设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对部编教材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少对现阶段低年级课外阅读实践层面指导现状的研究与关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M市四所学校为例,调查研究了部编教材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具体实施情况并加以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访谈法与观察法以M市四所学校的一二年级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研究。运用访谈法围绕36位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可度、对课外阅读的参与程度、对课外阅读环境的营造及使用、现存困难、建设意见五个维度进行访谈,14位家长、11位学生的访谈观点用以佐证。运用观察法对部编教材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指导部分进行了观察,以四节课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编写理念的认可度较高、对课外阅读指导体现出随意性、课外阅读环境的总体使用效率不高、课外阅读指导存在主要困难为缺乏专门时间与指导方法。影响课外阅读指导的因素主要有编写者对学生阅读程度的定位、学校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参与程度、家长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支持程度。得出了如下几条结论:学校愈加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指导的总体效果不如人意;课外阅读相关的编写理念与指导现状存在较大落差;学校、教师和家庭的课外阅读指导配合度有待提升;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能力缺乏针对性。因此,基于研究现状与影响课外阅读指导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编写者在进行教材阅读部分编写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阅读差异,同时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教参与课本的匹配性与完整性;学校需要优化课外阅读环境的使用效率,将教材培训贯彻到底;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向家长普及读书意识与读书方法;家长需要重视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与孩子共读时需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宋娇[6](2019)在《图文叙事视野下的丰子恺美育观 ——以《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的语文教育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但更多的还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儿童的审美教育依然处于缺失的地位。因此,丰子恺的美育思想给现如今的教育带来重要的启示。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着名的教育家、艺术家和美学家,他的美育思想贯穿于他的艺术作品中。然而,丰子恺艺术作品中所蕴涵的美育思想并没有被完全挖掘。本文以图文叙事视野下的丰子恺的美育观为研究对象,凭借《开明国语课本》的插图,梳理其美育思想的内涵、表达形式以及对当下语文美育教育的启示,探讨总结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本篇论文主要阐述了研究丰子恺美育思想的缘起,以及通过搜索分析图文叙事视野下对丰子恺美育观的研究情况而进行的文献综述,通过综述总结出研究丰子恺美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找到本篇论文研究的突破口。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三小部分。第一小部分:《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丰子恺美育思想的研究。由于丰子恺没有专门对审美教育的思想进行阐释,他的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中。笔者通过对《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的研究,阐释丰子恺的语文美育思想。主要包括“艺术心”、“童心”、“同情心”以及美育的生活化,进而体现丰子恺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第二小部分:本篇论文系统的阐释了《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丰子恺美育的表达形式,主要包括对图画系统和文字系统以及图文布局特点的研究。第三小部分:《开明国语课本》及丰子恺美育观对当下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启示。对《开明国语课本》和丰子恺的美育思想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出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启示。第三部分为结语。本篇论文阐明了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编绘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本论文主要借助《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的“图象”和“语像”特殊的叙事视野阐释丰子恺的美育思想。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既要以儿童为本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涵养儿童的艺术心。
邰嵩嵩[7](2019)在《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语言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凭借,是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载体。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儿童心智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他人的冲动,存在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与儿童年纪相仿、很容易被儿童接受。同时考虑到我国多民族的现实情况,因此,论文对不同民族文化下使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进行研究,比较二者的异同,探寻其背后存在价值观念,为儿童塑造更加完善的学习模仿的榜样。论文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蒙古族小学使用的2-6年级汉语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为汉族小学使用的1-6年级语文教科书共22册的教科书为分析样本,以儿童形象为研究对象。在修改借鉴前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以儿童形象为切入点,从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方面,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其进行分析。了解两版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呈现特点,分析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总结两个版本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对两版教科书里的儿童形象设计展开思考,提出适当建议,希望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塑造的更加完善。通过对两个版本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对比,论文认为,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存在以下问题,外在形象方面:两版教科书都以男性文化为主;都倾向于发达国家文化;但汉族小学语文教科书更倡导主流文化;蒙古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时代性不强。内在形象方面:两版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存在具有成人化倾向;社会公德意识弱化的问题。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归因分析。外部原因:中国历史上“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优势;我国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资本所决定。内部原因:教育政策对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塑造的影响;民族差异和教科书编撰者差异所造成;语文教科书自身的特质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在论文最后从两方面提出若干改进的建议。希望教科书编者能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均衡男女儿童形象比例;充实少数民族儿童形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蒙古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儿童形象的时代性;塑造更加真实的儿童形象。希望教科书使用者能多元解读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并结合儿童人物背景进行分析;通过两版教科书的相互借鉴,以期两版教科书能够呈现更加完善的儿童形象。
杨叶[8](2019)在《《开明国语课本》研究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主要来源,小学语文教材更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知识的初始资源。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正处于“一纲多本”向“一纲一本”转变的实验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正在变革与完善。民国时期是我国教材从传统蒙学教材到现代教材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教材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都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国语教材,该教材关注选文质量,重视选文与儿童生活的契合和儿童品质的培养,基于儿童认知对教材元素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从编写理念到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都能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简述了研究的缘起,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本研究的切入点,进一步阐释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确立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开明国语课本》背景进行概述,立足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从中西教育思潮、教材审定制、课程标准三个方面分析该教材产生的教育背景,再以同时代小学国语教材为参考,以表格统计出《开明国语课本》诞生前民国时期的所有小学国语教材,再选取有代表性的教材作个例研究,分析《开明国语课本》的形成背景。第二章是对《开明国语课本》内容和编排的研究,首先对《开明国语课本》进行概述,分析该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结构,这是深入研究该教材的基础,接着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分析课文内容,最后以表格计量统计的方式从选文来源、文体构建、习题编排、插图编绘、编排逻辑五个方面分析编者对教材元素的构建方式。第三章是对《开明国语课本》时代局限性及共通性的分析,得出该教材具有弃用古诗文、部分篇目陷入“唯兴趣主义”误区、系统构建不完善的时代局限性,同时,也具有儿童本位、选文文质兼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时代共通性。第四章根据对《开明国语课本》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部编本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从编写理念、课文内容、编排方式上得出有针对性的细节启示。结语部分进一步梳理对《开明国语课本》研究的意义所在,阐释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面临的难题及本研究遇到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
袁俊欢[9](2018)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的适切性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提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方向,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贡献主要通过课程与教学来体现,教科书作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因此,提升教科书对核心素养的适切性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小学阶段的基础性与语文学科的特性,本研究主要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对“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其内容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基于对两个问题的关注:核心素养成为国际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部编本”语文教科书陆续替换原人教版教科书成为统编教科书,梳理了关于“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对已有相关研究现状有了大致了解;第二章在其他学者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以及构成要素;第三章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对“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编选理念、编排体例的适切性展开了研究;第四章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从选文系统对“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的适切性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依据第三章与第四章文本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不适切或者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适切不足的问题,针对教师提出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针对编者提出编写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建议。
林莹[10](2018)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工具,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人物形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代表,因此,对身心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尤其是模范人物形象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教材研究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以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为关注点,通过分析模范人物形象展现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模范人物形象,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采用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式,将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选题背景入手,对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展开叙述,并着重梳理了国内外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第二部分是对不同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系统分析。首先从历史维度对清末以来独具特色或颇具影响力的六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演变情况作简要论述并作出展望,再从优秀品质、性别、职业、国别、年龄的角度将两套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第三部分阐述了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中模范人物形象存在的问题,并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则是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二、美育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育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统计分析法 |
3.比较研究法 |
(五)相关概念 |
1.部编本 |
2.人教版 |
3.文言文 |
一、部编本小学文言文的选编背景及原因 |
(一)背景 |
(二)原因 |
1.承载当今社会主流价值 |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 |
二、部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的基本情况 |
(一)文言文的选文分析 |
1.篇目分析 |
2.篇幅分析 |
3.题材分析 |
(二)文言文的助读系统分析 |
1.单元导语分析 |
2.注释分析 |
3.插图分析 |
4.课后练习分析 |
三、部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的评析 |
(一)部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的优点 |
1.注重文化传承,强化经典性 |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渐进性 |
3.渗透学法指导,凸显导向性 |
4.整体规划设计,彰显系统性 |
(二)部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的不足 |
四、部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的建议及教学启示 |
(一)部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的建议 |
(二)部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的教学启示 |
1.注重寓教于乐,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兴趣 |
2.重视朗读教学,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 |
3.巧用助读系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能力 |
4.结合文本拓展,在阅读链接中感受文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千家诗》的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传统文化成为关注热点 |
(二)政策变化引发教材内容的变化 |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比重大大增加 |
二、选题缘由 |
三、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千家诗》概述 |
一、古诗蒙学教材的产生及发展 |
(一)产生:先秦至唐代 |
(二)发展:宋元明清时期 |
二、《千家诗》的版本、作者与流传 |
(一)千家诗的版本 |
(二)《千家诗》的作者 |
(三)《千家诗》的流传 |
第三章 《千家诗》的选编渊源 |
一、选编理念 |
(一)分体、分类、系时的类书思想 |
(二)先天地后君王的自然宇宙观 |
二、时代背景 |
(一)南宋时期 |
(二)明清时期 |
第四章 《千家诗》的选诗题材及基本特征 |
一、《千家诗》的选诗题材 |
(一)自然景物 |
(二)咏物言志 |
(三)赠友送别 |
(四)吊古咏史 |
(五)应制颂德 |
(六)民风民俗 |
(七)其他 |
二、《千家诗》的选诗基本特征 |
(一)选诗理念体现代表性 |
(二)选诗标准体现包容性 |
(三)诗作题材体现多样性 |
(四)诗作形式体现实用性 |
第五章 《千家诗》的编排、注释方式及基本特征 |
一、《千家诗》的编排方式 |
(一)先绝句后律诗 |
(二)以四季为序 |
(三)以类相从 |
二、《千家诗》的注释方式 |
(一)解标题,明背景 |
(二)释词句,揭大意 |
(三)补史实,促理解 |
(四)释作者,明主旨 |
三、《千家诗》的编排基本特征 |
(一)编排体例贴近生活 |
(二)编排难度循序渐进 |
(三)以类促学 |
第六章 《千家诗》的选编意义、局限性及启示 |
一、《千家诗》的选编意义 |
(一)《千家诗》的选诗意义 |
(二)《千家诗》的编排意义 |
二、《千家诗》的选编局限性 |
(一)《千家诗》的选诗局限性 |
(二)《千家诗》的编排局限性 |
三、《千家诗》对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编的启示 |
(一)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现状 |
(二)《千家诗》对当代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编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部编版和康轩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教学用书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三)康轩版国民小学国语教师手册 |
二、定位与功能 |
(一)教学用书与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
(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定位 |
三、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简介 |
(一)部编版之前的教师教学用书 |
(二)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 |
四、康轩版教师手册简介 |
(一)康轩版教师专用课本 |
(二)康轩版教师手册 |
第二章 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理念 |
一、编写队伍 |
(一)部编版:以教研员为主,部分为教科书编写人员 |
(二)康轩版:以一线教师为主,全部为教科书编写人员 |
二、编写理念 |
(一)部编版:预留教学空间,强调实践性 |
(二)康轩版:教学资源丰富,突出统整性 |
第三章 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结构 |
一、版面设计 |
(一)部编版:较为质朴,以文字呈现为主 |
(二)康轩版:图文并茂、印刷精美 |
二、全书结构 |
(一)部编版:按板块划分,简要直观 |
(二)康轩版:结构复杂,繁而不乱 |
三、单元结构 |
(一)部编版:由总到分,课型突出 |
(二)康轩版:较为简单,突出单元主题 |
四、单课结构 |
(一)部编版:条目清晰,结构固定 |
(二)康轩版:结构复杂且多样 |
第四章 两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内容 |
一、整体内容 |
(一)部编版对课标呈现方式:作为教学设计依据,间接呈现较多 |
(二)康轩版对课标呈现方式:直接与间接交互呈现,课课落实 |
二、教学参考内容 |
(一)识字与写字 |
(二)阅读 |
(三)口语交际 |
(四)写作 |
三、相同篇目比较 |
(一)教科书编制比较 |
(二)教学参考内容比较 |
第五章 编写启示与使用建议 |
一、两版比较后的编写启示 |
(一)编制方式启示 |
(二)编写内容启示 |
二、部编版使用情况调查与启示 |
(一)使用情况调查 |
(二)编写启示 |
三、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建议 |
(一)客观认识,避免过分依赖 |
(二)仔细研究编制特点,真正落实教学内容 |
(三)批判性、创造性地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5)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课外阅读指导直接影响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2.部编本教材编写者对课外阅读定位的改变 |
3.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现状需要改善 |
(二)课外阅读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课外阅读研究概况 |
2.国内课外阅读研究概况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问题及意义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1.访谈法 |
2.观察法 |
一、部编本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相关部分教材分析 |
(一)部编本教材突出课外阅读特色 |
(二)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相关部分教材结构分析 |
(三)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相关部分教材内容分析 |
二、部编本教材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现状 |
(一)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编写理念的认可度 |
(二)教师对部编本教材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指导 |
(三)课外阅读环境的营造及使用 |
(四)课外阅读指导现存的主要困难 |
三、部编本教材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影响因素 |
(一)编写者对学生阅读程度的定位 |
1.编者对学生阅读考查的内容及方式 |
2.编者对学生阅读篇幅的要求 |
(二)学校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
1.学校对课外阅读活动检测的有效性 |
2.学校课外阅读环境的使用 |
(三)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参与程度 |
1.教师对学生阅读书目类型的态度 |
2.教师对课外阅读培训的接受程度 |
(四)家长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支持程度 |
1.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
2.家长课外阅读指导的参与频率 |
四、结论及建议 |
(一)结论 |
1.学校愈加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
2.课外阅读指导的总体效果不如人意 |
3.课外阅读相关的编写理念与指导现状存在较大落差 |
4.学校、教师和家庭的课外阅读指导配合度有待提升 |
5.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 |
(二)改善部编本教材课外阅读指导的建议 |
1.编写者需注重完善教材的细微之处 |
2.学校需注重对课外阅读理念的传达 |
3.教师应丰富课外阅读指导方式与途径 |
4.家长需要提升阅读指导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图文叙事视野下的丰子恺美育观 ——以《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丰子恺美育观的研究现状 |
二、《开明国语课本》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处 |
第一章 《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与丰子恺美育观 |
第一节 丰子恺美育思想中的艺术心 |
第二节 丰子恺美育思想中的童心 |
第三节 丰子恺美育思想中的同情心 |
第四节 丰子恺美育思想的生活化 |
第二章 《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中丰子恺美育观的表达形式 |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中的图画美 |
一、绘画内容研究 |
二、绘画语言研究 |
第二节 《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文字美 |
一、文字韵律 |
二、语言口语化 |
三、书法艺术 |
第三节 语图对话:《开明国语课本》图文布局的特点 |
一、插图的特点 |
二、文字的排列 |
三、图文布局 |
第三章 《开明国语课本》及丰子恺美育观的启示 |
第一节 对当代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启示 |
一、科学合理的插图编排 |
二、多样统一的文字排列 |
三、和谐统一的图文布局 |
第二节 对语文教育的儿童本位问题的启示 |
一、插图要以儿童为中心 |
二、文字要符合儿童习惯 |
三、图文并茂富有美感 |
第三节 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
一、传承传统优秀道德思想 |
二、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学习 |
三、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教科书 |
2.儿童形象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存在的问题 |
4.进一步的研究 |
(四)研究内容和目的 |
1.研究内容 |
2.研究目的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分析框架 |
(一)外在形象 |
(二)内在形象 |
二、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外在形象比较 |
(一)儿童性别形象比较 |
(二)儿童民族形象比较 |
(三)儿童国别形象比较 |
(四)儿童时代形象比较 |
三、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内在形象比较 |
(一)心理形象比较 |
(二)道德形象比较 |
四、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异同 |
(一)外在形象异同 |
(二)内在形象异同 |
五、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设计的思考 |
(一)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设计存在的问题 |
(二)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三)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设计的改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开明国语课本》研究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开明国语课本》背景概述 |
第一节 政治文化背景 |
第二节 教育发展背景 |
一、中西教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
二、教材审定制的实施 |
三、《小学国语课程标准》颁布 |
第三节 同时代小学国语教材简况 |
一、民国小学国语教材出版及发行情况 |
二、民国小学国语教材简析 |
第二章 《开明国语课本》编排分析 |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概述 |
一、《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理念 |
二、《开明国语课本》的结构分析 |
第二节 《开明国语课本》课文内容分析 |
一、德育类 |
二、智育类 |
三、体育类 |
四、美育类 |
五、劳动教育类 |
第三节 《开明国语课本》编排体例分析 |
一、选文来源 |
二、文体构建 |
三、习题编排 |
四、插图编绘 |
五、编排逻辑 |
第三章 《开明国语课本》的时代局限性及共通性 |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的时代局限性 |
一、弃用古诗文 |
二、部分篇目陷入“唯兴趣主义”误区 |
三、系统构建不完善 |
第二节 《开明国语课本》的时代共通性 |
一、儿童本位 |
二、选文文质兼美 |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
第四章 《开明国语课本》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一节 坚守儿童本位的编写理念 |
一、以儿童视角看世界 |
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 |
三、用语符合儿童语言 |
第二节 落实“真”“善”“美”的教育内容 |
一、抒真情,阐真理 |
二、寓德育于无形 |
三、涵养审美教育 |
第三节 贯彻统筹兼顾有梯度的编写形式 |
一、选文、编文、原创相结合的选文方式 |
二、习题精当有效,识字、写字方式多样化 |
三、吸纳画家绘制插图,引入手写体文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920 年—1932 年小学国语教材(初级)出版及发行情况 |
附录二 1920 年—1934 年小学国语教材(高级)出版及发行情况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9)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的适切性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基础教育 |
二、优质教科书是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保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
一、人文性 |
二、综合性 |
三、发展性 |
四、基础性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
二、较强的语言能力 |
三、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与良好习惯 |
四、逐步发展的语文思维 |
五、文化理解与人文审美素养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理念与编排体例的适切性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理念的适切性分析 |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选理念 |
二、教科书编选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研究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体例的适切性分析 |
一、编排结构: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保障语文素养渗透 |
二、编排要素:综合编排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内容 |
三、呈现形式:以插图系统协助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系统的适切性分析 |
第一节 选文主题的适切性分析 |
一、以广泛、多元的主题对接学生生活实际 |
二、以饱含人文内涵的主题渗透传统文化、进行审美教育 |
第二节 选文体裁的适切性分析 |
一、以儿童文学为主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特点 |
二、以连环画形式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
第三节 选文国别的适切性分析 |
第四节 古诗词选择与比重的适切性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建议 |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 |
一、坚持以课程标准和适切核心素养的编写理念为指导 |
二、改进和完善编排体例,突破双线组织单元形式的弊端 |
三、优化插图设置,改进插图类型 |
四、合理地丰富异域文化以加强文化理解 |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建议 |
一、树立核心素养课程观,结合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科书 |
二、针对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促成教学过程转型 |
三、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资源,打破单元桎梏 |
四、整体把握核心素养,注意各学段与各学科素养培育的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范围 |
1.2.1 人物形象 |
1.2.2 模范人物形象 |
1.2.3 价值观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理论基础 |
1.6.1 社会学习理论 |
1.6.2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7.1 国外研究现状 |
1.7.2 国内研究现状 |
2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统计与分析 |
2.1 清末至今六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演变概况 |
2.1.1 模范人物形象的性别演变 |
2.1.2 模范人物形象的职业演变 |
2.1.3 模范人物形象的国别演变 |
2.1.4 模范人物形象的年龄演变 |
2.1.5 模范人物形象演变的价值观总体分析 |
2.2 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统计分析 |
2.2.1 两套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 |
2.2.2 两套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性别统计和分析 |
2.2.3 两套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职业统计和分析 |
2.2.4 两套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国别统计和分析 |
2.2.5 两套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年龄统计和分析 |
2.2.6 两套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价值观总体分析 |
3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编排的问题梳理及原因分析 |
3.1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编排存在的问题 |
3.1.1 儿童形象成人化,脱离儿童实际 |
3.1.2 虚构故事,篡改历史 |
3.1.3 教材中的模范人物性别刻板化 |
3.1.4 缺乏时代特征 |
3.1.5 公德意识教育有待加强 |
3.2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编排问题产生的原因 |
3.2.1 社会文化对教材编撰的影响 |
3.2.2 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观依然存在 |
3.2.3 教材编排者的成人化角度 |
4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编排建议 |
4.1 模范人物形象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
4.2 模范人物的塑造应该真实科学 |
4.3 调整并丰富模范人物形象的类型结构 |
4.4 模范人物形象的选择要与时俱进 |
4.5 加强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培养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四、美育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研究[D]. 许美佳. 集美大学, 2021
- [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D]. 杨与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千家诗》的选编研究[D]. 孟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大陆和台湾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部编版和康轩版为例[D]. 李惟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现状研究[D]. 卢云晓.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图文叙事视野下的丰子恺美育观 ——以《开明国语课本》插图为例[D]. 宋娇.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7]蒙汉小学汉语文教科书中儿童形象比较研究[D]. 邰嵩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8]《开明国语课本》研究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D]. 杨叶.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9]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的适切性研究 ——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 袁俊欢.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研究[D]. 林莹.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