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半导体产业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樊骁[1](2021)在《“蛇吞象”式并购、产业整合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闻泰科技并购安世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内企业普遍面临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困境。企业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迅速完成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从而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殊背景下寻找到新的稳定增长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购作为企业最重要、最快捷的投资方式之一,因其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资源再配置的功能,在微观层面能够决定企业的战略部署和经营边界而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在刚刚过去的百余载,世界范围内已经涌现出了五次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各具特色的并购浪潮。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后发劣势,但是近年来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200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并购市场涌现出了一大批通过并购走向国际化经营的企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行业和公司的重组,大量中国企业开始采用并购的方式迅速攫取战略资源和知识经验。企业并购逐步发展成为企业扩大自身规模、整合产业链以及获取优秀管理模式、先进技术和国际化经验等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的激增是否为实施并购的企业创造了价值却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影响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价值创造或价值损毁的因素以及机制仍需进一步讨论。并购的价值创造被认为来自于并购后的公司从并购过程中获得的超过并购双方价值的独立价值。在并购过程中,组织环境差异、并购双方企业自身特征、交易环节设计和支付方式选择、并购双方完成整合的时间长度和整合深度等众多因素都会对并购的价值创造产生影响。进一步地,结合中国新兴经济体特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所有制结构、股权结构和并购经验也是并购价值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并购后的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并购后整合阶段。企业出于资源获取、战略资产获取、市场寻求和制度寻求的并购动机,通过发挥所有权优势、规避弱势制度环境或利用自身擅长在弱势制度下竞争的优势、学习和链接外部知识撬动知识转移、利用跳板视角跨越资源缺陷的方式来实现并购整合阶段的价值创造。但是,并购的价值创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并购战略对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弱;并购溢价、融资成本过高;并购后整合速度慢、整合程度低等情形都可能造成企业并购中的价值损毁。因此,并购并非一定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相反可能对企业价值造成破坏。通过详尽分析并购战略、剖析并购过程,厘清造成并购价值创造或价值损毁的关键因素及机制,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实现并购企业价值提升,对每一个企业甚至监管机构而言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闻泰科技是中国ODM行业的头部企业。2016年,闻泰科技借助资本市场“老牌”壳资源中茵股份成功在A股上市,2018年发布公告并购国际半导体头部企业安世集团。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先进技术不成熟、国外核心技术封锁的掣肘,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芯”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次闻泰科技鲸吞安世进军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案例对于“蛇吞象”式并购、产业整合以及并购价值创造的研究都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闻泰科技“蛇吞象”式并购安世集团作为目标案例,以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协同效应理论为基础,同时梳理了企业并购、并购与产业整合、并购与价值创造的相关文献综述,构建了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随后通过案例研究法,从并购动因、并购绩效、价值创造和风险因素等方面对本次并购过程及其后果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还原闻泰科技通过并购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原理与路径机制。最后得出结论:(1)政策导向对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合理估值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降低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及价值创造能力;(3)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主要来来源于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协同效应的充分释放是并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保障。
丁格尔[2](2021)在《江苏长电科技跨国并购星科金朋的动因及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处于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渐而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很多中国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国际地位的上升和知名度的提高,采用了跨国并购的方式。其中,半导体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和支撑性产业,只有不断整合半导体产业资源,广泛吸取国内外半导体产业经验,使半导体行业产业链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到强,才能有助于我国半导体产业形成良好的配套体系。2014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新一轮并购热潮,并购整合不断。在国家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鼓励下,中国资本从无到有参与到了这次国际并购浪潮之中。其中,半导体产业上下游有很多环节,而封装和测试是半导体产业中重要的一环,要想加快半导体封测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必须改变简单的代加工模式,加快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局面。对此,跨国并购就是一个机会,让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广泛地吸取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经验。而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的案例,是并购浪潮中的一个典型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也是近7年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控制权并购案,故选为本文的研究案例。江苏长电科技作为本文的研究主体,对其在并购星科金朋的案例中发生的行为目的和绩效进行分析,为半导体行业其他公司的跨国并购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跨国并购的含义、跨国并购动机和并购绩效评估方式,然后介绍了半导体行业发展情况,并对长电科技和星科金朋各自的概况进行阐述,再针对此次并购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为了研究长电科技的此次并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并购动因,包括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个方面来揭示并购的目的,可以通过事件分析法、财务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对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的绩效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此次并购是否实现其并购目的。经过探讨发现,无论是短期市场绩效,还是长期财务绩效,亦或是长期非财务绩效,此次并购基本上实现了长电科技的并购初衷,也就是并购动机。只是在财务协同方面,仍需要一定的时期去恢复和提升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随着有效整合的进一步推进,并购的协同效应会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长电科技更成功的业绩有望未来有望实现。综上所述,得出以下启示,包括注重并购对象的选择、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和关注跨国并购中的风险,以期对我国半导体行业跨国并购提供有价值的的建议。
向美惠[3](2021)在《半导体行业跨国联合并购的动机及绩效研究 ——以闻泰科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跨国并购对于我国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跨国并购能够促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自身实力水平的突破,有效优化业务与客户,同时利用最终实现的协同效应提高自己的相关技术水平。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跨国并购的汹涌浪潮,大量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立足国际市场。然而,跨国并购不同于国内并购,其并购成本更高,运作也更为复杂,失败的并购时有发生。作为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典型的一次跨国并购,闻泰科技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有独特的研究意义。在第一阶段,闻泰科技联合建广资产收购安世集团(安世半导体的母公司)部分股权;在第二阶段,闻泰科技联合格力电进一步取得了安室集团的控制权。本文以上述联合并购为研究对象,对闻泰科技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及并购动因、绩效结果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闻泰科技并购后的资本市场表现与绩效表现进行分析,得出联合并购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利于战略整合和产业链一体化,产生协同效应,为跨国联合并购提出相关的建议,并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跨国联合并购提供一定的借鉴。
况淑红[4](2021)在《S公司科创板IPO财务估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创板横空出世,吸引了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登陆,也有众多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S公司201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公司后,为进一步支持其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战略需求,决定在临港成立研发及生产中心,面对巨大的融资需求S公司启动了科创板IPO的战略计划。IPO定价是新股发行的焦点问题,预估股票价值是IPO定价的重要步骤,合理定价不仅可以提高定价效率促使企业顺利上市,尽可能降低IPO发行抑价,也是公司顺利筹集资金的重要保障。符合公司的股票定价模型有利于公司建立长效的市值管理机制,让股票价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本文根据S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市盈率,中国资本市场的行业市盈率及对标半导体设备公司及同行业公司的市盈率水平,选取了对标公司、竞争公司及同行业公司的上市披露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找出驱动市盈率变动因子,通过运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市盈率预估模型,预估S公司发行定价市盈率,再基于市盈率估值模型计算出股票预估值。将S公司的股票估值与对标公司进行对比,分析股票估值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了S公司的股票估值的合理性。本文为S公司建立的财务估值模型为推进后续IPO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伟岩[5](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宫学源[6](2020)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及上游新材料投资机会》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Semiconductor)是一类在常温下导电能力介于绝缘体和导体的材料,其导电能力可通过电压、光照、压力和温度等进行控制。由于导电性可控,半导体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包括家用电器、消费电子、照明工具、显示驱动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在生产生活中可谓无处不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半导体产业已成为推动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和变革的核心
孙超[7](2020)在《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半导体产品发明以来,半导体集成电路已经作为设计的核心器件在消费电子、计算机、通讯产品、汽车电子等众多产品中广泛使用,其产业规模巨大,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行业。近年来,半导体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行业加速整合以及中国国产半导体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正在推动新的企业、行业、应用市场涌现、发展,中国半导体市场出现了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如何应对新的市场形势以及客户需求,科学规划半导体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并实现与终端电子客户的战略互赢,成为每个半导体厂商必须面对的问题。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在M公司青岛分公司运营情况分析以及微控制器产品的市场营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之后,使用PEST模型分析了 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产品市场营销的宏观营销环境,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 M公司微控制器产品所面临的行业竞争,并使用SWOT模型对M公司微控制器产品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STP模型分析,提出加大发展工业、汽车电子、物联网细分市场的发展战略;基于4Ps和4Cs理论,提出了营销组合策略。其中,根据半导体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客户的特殊需求,着重将4Cs理论中的顾客需求归纳为三大要素:降低成本、增加销售额、控制风险;进而提出“完整客户解决方案”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其两大组成要素:半导体设计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业务解决方案。最后,基于发展策略,提出了在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实施保障措施。
刘文康[8](2020)在《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文中指出科创板作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企业市值是众多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而进入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国家战略积极鼓励发展的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作为战略新兴的板块,不同于以往的股票市场,在发行要求以及交易机制上有较多创新规定,且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估值及其价值则显示其核心竞争力。而从首批科创板上市的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高达53.4倍,相比A股23倍常规市盈率倍数相比达2倍之多。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高估值、高市盈率”背后其合理性所在?且支撑以及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投资者情绪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选取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市盈率”最高的公司--中微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16至2019年公司、行业以及首批上市公司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事件研究法,通过观察上市后中微公司的市场反应,探讨中微公司“高市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公司财务业绩能否支撑其估值的合理性,并通过论文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启发。本文主要结论为:第一,中微公司的市值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高市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实是受国家的战略导向与政策支持、行业发展状况、投资者情绪等方面影响。第二,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直接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政策,缓解企业快速发展资金需求以及财务业绩提升,进而使企业估值水平上升。第三,处于细分市场行业前景以及领先的公司可获得超额收益率,从而直接影响了市场价值。第四,从短期看,企业的市值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高估甚至炒作。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的价值还是依靠企业良好的经营与财务成果,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还是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对科创板首批“高估值与高市值”典型案例的研究,对其他上公司合理制定估值方案、投资者理解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公司合理使用融资手段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玉娇[9](2020)在《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半导体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防安全都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处于一场以5G、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半导体产业是这场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基础,对于国家来说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新一轮深度调整阶段,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全力布局半导体产业,力争在新的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作为追赶型国家,韩国半导体产业历经从无到有的过程,抓住半导体产业国际转移的“机会窗口”,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下,逐渐成为世界半导体巨头,它的成长经历对后来者发展半导体产业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原材料进行管制,日韩之间爆发贸易摩擦,暴露出韩国半导体产业对日原材料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畸形、核心部件自给能力不足等问题,给韩国半导体产业生产和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摩擦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面临信息技术革命下技术突破遇到瓶颈和世界半导体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贸易环境恶化迫使韩国不得不加快产业改革步伐,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市场认可度低。美国制裁中兴、打压华为,暴露出中国在半导体等核心部件领域自给能力差的问题。为应对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和美国极力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经验,加速实现半导体技术自主创新,以期在新的半导体产业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文献,梳理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发现政府和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在宏观层面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半导体产业倾斜,间接干预产业发展,企业在微观层面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技术创新。虽然韩国已跻身世界半导体强国行列,但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半导体市场周期性波动和日韩贸易摩擦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给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对产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政府一边运用外交手段与贸易伙伴谈判,一边联合企业推动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发展系统芯片技术,完善产业结构。本文认为韩国半导体产业作为后发者的后发优势基本耗尽,产业发展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因此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充分注重技术创新。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给韩国注入技术创新动力,成为半导体产业改革的契机。
黎舒圆[10](2020)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中国大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当前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分支,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战略安全方面同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美贸易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其他国家以技术收购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变得严峻,中国在美国对吸收先进技术的直接投资也受到限制。中兴和华为在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中所受影响最大。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限制了中国通过跨国并购而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进程,但同时也开始迫使中国走独立的创新之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经济体量等方面已经具备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一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亟待从中低端向高端进行延伸。在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产业的关键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是中国目前不可避免的选择。在以5G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中国国内终端换机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在日益成熟,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其他上下游产业为辅的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不断增长。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行了全面阐述。从钻石模型的六要素角度的分析,发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市场存在严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在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上与其他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产品核心技术偏低;产业链上下游间协同不足,产业间支撑作用不明显;高端人才短缺,缺乏集成电路产业国际领军人物,不能持续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造血。创新性的将钻石模型量化处理,通过构建以集成电路出口额为因变量,R&D、R&D全时当量、城市化率、人均GDP、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集成电路产业市场开放度和FDI为自变量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出7个自变量对我国集成电路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均呈现出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其中生产要素是驱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需求要素是外部驱动力、相关支持产业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支撑条件。笔者认为,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必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加以引导,同时要打破当前产业集聚现状加强各省域之间的联系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中国半导体产业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半导体产业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蛇吞象”式并购、产业整合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闻泰科技并购安世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蛇吞象”并购 |
二、产业整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资源基础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四、协同效应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并购的文献综述 |
二、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 |
三、企业并购与企业价值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闻泰科技并购安世集团案例介绍 |
第一节 闻泰科技简介 |
一、闻泰科技基本情况 |
二、闻泰科技经营情况 |
第二节 安世集团简介 |
一、安世集团基本情况 |
二、安世集团经营情况 |
第三节 并购过程回顾 |
一、并购基础 |
二、并购过程 |
第四章 闻泰科技“蛇吞象”并购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并购动因分析 |
一、借力国家发展战略,踏足半导体黄金赛道 |
二、抓住市场机遇,公司产业升级 |
三、产业链纵向整合,创造多维度协同效应 |
第二节 并购价值分析 |
一、价值创造表现 |
二、价值创造机制 |
三、价值损毁的风险因素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江苏长电科技跨国并购星科金朋的动因及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 |
2.1.1 并购动因 |
2.1.2 并购绩效 |
2.2 文献评述 |
第3章 江苏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的案例概述 |
3.1 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 |
3.1.1 半导体行业介绍 |
3.1.2 我国半导体行业并购现状 |
3.2 并购双方介绍 |
3.2.1 江苏长电科技公司介绍 |
3.2.2 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介绍 |
3.3 并购过程回顾 |
第4章 并购案例的动因分析 |
4.1 外部动因 |
4.1.1 传递厂商优势 |
4.1.2 顺应政策支持 |
4.1.3 目标企业的价值低估 |
4.2 内部动因 |
4.2.1 获得财务协同效应 |
4.2.2 获得市场势力 |
4.2.3 获得规模经济 |
4.2.4 获取速度经济性 |
第5章 并购案例的绩效评价 |
5.1 源于市场绩效分析与事件研究法的结合 |
5.1.1 定义窗口期 |
5.1.2 构建市场模型 |
5.1.3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5.1.4 超额收益假设检验 |
5.1.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财务绩效分析 |
5.2.1 并购前后盈利能力与通富微电的对比分析 |
5.2.2 通富微电与之并购前后营运能力的对照分析 |
5.2.3 通富微电与之偿债能力并购前后的对照分析 |
5.2.4 通富微电与之发展能力并购前后的对比分析 |
5.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非财务绩效分析 |
5.3.1 客户与市场 |
5.3.2 内部流程 |
5.3.3 创新与学习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案例启示 |
6.2.1 注重并购对象的选择 |
6.2.2 拓宽融资渠道 |
6.2.3 加强并购后的整合 |
6.2.4 关注跨国并购中的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半导体行业跨国联合并购的动机及绩效研究 ——以闻泰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联合并购的相关研究 |
1.3.2 跨国并购的动因 |
1.3.3 跨国并购的绩效 |
1.3.4 跨国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图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 |
2.1 跨国联合并购 |
2.1.1 跨国并购 |
2.1.2 跨国联合并购 |
2.2 半导体行业 |
2.2.1 半导体产业链的界定 |
2.2.2 半导体行业的特点 |
2.3.4 半导体行业的相关企业 |
3 半导体行业的制度背景和发展现状 |
3.1 半导体行业的制度背景 |
3.1.1 国外的制度环境 |
3.1.2 国内的相关政策 |
3.2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现状 |
3.2.1 半导体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
3.2.2 半导体市场空间大,但受到一定国外制裁 |
3.2.3 跨国并购成为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助力 |
4 闻泰科技并购安世半导体案例概况 |
4.1 并购双方简介 |
4.1.1 闻泰科技 |
4.1.2 恩智浦 |
4.1.3 建广资产与裕成控股 |
4.1.4 安世集团与安世半导体 |
4.1.5 格力电器 |
4.2 联合并购历程 |
4.2.1 第一阶段:闻泰科技联合建广资产收购安世集团部分股权 |
4.2.2 第二阶段:闻泰科技和格力电器联合并购 |
5 联合并购动因分析 |
5.1 闻泰科技联合建广资产并购安世半导体的动机 |
5.2 闻泰科技引入格力进行联合并购的动机 |
5.3 格力电器入股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的动因 |
6 企业间联合并购的绩效分析 |
6.1 基于市场法的绩效分析 |
6.1.1 闻泰科技评价结果与分析 |
6.1.2 格力电器评价结果与分析 |
6.2 基于财务指标的绩效分析 |
6.2.1 盈利能力分析 |
6.2.2 偿债能力分析 |
6.2.3 营运能力分析 |
6.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分析 |
6.3.1 研发投入 |
6.3.2 研发人员 |
6.3.3 市场环境 |
6.3.4 股权制衡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联合并购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降低企业资金压力 |
7.1.2 基于战略整合动因的企业联合并购,利于并购绩效提高 |
7.1.3 联合并购中形成的产业链一体化,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
7.2 建议 |
7.2.1 跨国并购可适当引入并购基金或其他企业联合并购 |
7.2.2 跨国联合并购需要政府的可靠引领 |
7.2.3 跨国联合并购过程中要重视资金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我国半导体相关政策 |
(4)S公司科创板IPO财务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估值理论与概念 |
1.3.1 估值理论发展 |
1.3.2 估值相关概念 |
1.3.3 估值方法 |
1.3.4 估值方法选择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公司环境分析 |
2.1 公司简介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国内宏观产业政策 |
2.2.2 行业发展现状 |
2.2.3 市场前景分析 |
2.3 SWOT市场环境分析 |
2.3.1 竞争优势 |
2.3.2 竞争劣势 |
2.3.3 成长机遇 |
2.3.4 竞争威胁 |
第3章 公司经营成长分析 |
3.1 经营能力分析 |
3.1.1 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能力 |
3.1.2 存货管理能力 |
3.1.3 固定资产周转能力 |
3.1.4 研发投入能力 |
3.2 财务数据分析 |
3.2.1 盈利能力分析 |
3.2.2 现金流量分析 |
3.2.3 偿债能力分析 |
3.3 经营状况评估及财务问题总结 |
3.3.1 经营状况评估 |
3.3.2 财务问题总结 |
第4章 定价管理及财务估值 |
4.1 定价管理 |
4.1.1 制定定价方案 |
4.1.2 优化财务管理 |
4.2 财务估值 |
4.2.1 市盈率计算 |
4.2.2 每股收益EPS的计算 |
4.2.3 经常性每股收益计算 |
4.2.4 股票估值 |
4.3 IPO后市值及财务管理 |
4.3.1 企业价值预期增加 |
4.3.2 财务指标优化预期 |
4.3.3 IPO后财务管理目标 |
第5章 估值管理及实施保障 |
5.1 定价偏差风险 |
5.1.1 对标公司简介 |
5.1.2 与对标公司股票价值差异 |
5.1.3 股票估值偏差分析 |
5.2 定价管理实施 |
5.3 定价管理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
9.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及上游新材料投资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下游需求预期叠加国产替代趋势,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空前机遇 |
1.1 后摩尔定律时代半导体供需或严重不平衡,中国产能将成为关键 |
1.2 全球科技贸易战将持续升温,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
1.3 科技政策加码,工程师红利释放,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
2 半导体产业即将迎来结构性变革,全球半导体市场格局面临洗牌 |
2.1 半导体市场驱动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2.2摩尔定律仍将持续,超越摩尔定律技术正在涌现 |
2.3 大陆半导体产业全面崛起,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
3 看好半导体材料未来发展,积极发掘潜在投资机会 |
3.1 逻辑一:关注半导体生产环节所需材料的国产替代 |
3.2 逻辑二:关注驱动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材料 |
3.2 逻辑三:关注后摩尔定律时代的新材料技术 |
3.2.1 忆阻器材料 |
3.2.2 拓扑绝缘体材料 |
3.2.3 低维纳米材料 |
4 结语 |
(7)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 |
2.2 市场营销的分析工具 |
2.3 半导体产品营销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营销现状分析 |
3.1 M公司及其微控制器产品概况 |
3.1.1 M公司概况 |
3.1.2 M公司微控制器概况 |
3.2 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营销现状分析 |
3.2.1 M公司青岛分公司概况 |
3.2.2 M公司青岛分公司客户分析 |
3.2.3 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市场营销分析 |
3.3 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主要营销问题 |
第4章 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营销环境分析 |
4.1 微控制器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微控制器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4.2.1 微控制器行业特征分析 |
4.2.2 微控制器行业新进入者分析 |
4.2.3 微控制器行业买方议价能力 |
4.2.4 微控制器行业现有竞争者竞争 |
4.2.5 微控制器行业供方议价能力 |
4.2.6 微控制器行业替代产品威胁 |
4.3 M公司微控制器SWOT分析 |
4.3.1 潜在机会分析 |
4.3.2 潜在威胁分析 |
4.3.3 优势分析 |
4.3.4 劣势分析 |
第5章 M公司青岛分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选择 |
5.1 目标市场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产品市场定位 |
5.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2.1 客户需求策略 |
5.2.2 成本营销策略 |
5.2.3 便利营销策略 |
5.2.4 沟通营销策略 |
第6章 M公司青岛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组织结构保障 |
6.1.1 加强前端销售团队建设 |
6.1.2 加强中国地区的产品部团队组建 |
6.1.3 成立公共关系部门 |
6.1.4 在中国地区设立芯片设计部门 |
6.2 信息技术保障 |
6.3 考核激励保障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相关研究 |
1.2.2 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信号传递理论 |
1.3.2 投资者情绪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科创板设立背景以及企业特征 |
2.1.1 科创板设立背景 |
2.1.2 科创板企业特征 |
2.2 行业状况以及中微公司发展历程 |
2.2.1 公司所属行业状况 |
2.2.2 公司基本情况 |
2.2.3 公司的经营基本情况 |
2.3 中微公司市值状况 |
2.3.1 中微公司估值选择 |
2.3.2 中微公司市值表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公司市值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1.2 公司治理分析 |
3.1.3 公司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分析 |
3.2 公司市值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行业环境与产业政策分析 |
3.2.2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3 投资者情绪分析 |
3.3 中微公司企业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分析 |
3.3.1 绝对价值-自由现金流估值 |
3.3.2 相对价值-可比公司法估值 |
3.4 中微公司市场效应的分析 |
3.4.1 事件窗口的选择 |
3.4.2 中微公司企业价值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公司业绩是支撑“高市值”的决定因素 |
4.2 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表现 |
4.3 产业政策与科创板标的稀缺企业激发投资者情绪 |
4.4 警惕非财务因素所引起的“高市值”现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
1.2.2 韩国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研究 |
1.2.3 韩国企业发展战略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半导体产业内涵及相关理论 |
2.1 半导体及半导体产业界定 |
2.2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重要性 |
2.3 半导体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后发优势理论 |
2.3.3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和特点 |
3.1 萌芽阶段:1965 年—1981 年 |
3.2 成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
3.3 稳定阶段:1992 年—1999 年 |
3.4 革新阶段:2000 年—至今 |
3.5 半导体产业各阶段的特点 |
3.5.1 萌芽阶段:形成以外资主导的产业格局 |
3.5.2 成长阶段: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快速进步 |
3.5.3 稳定阶段:存储半导体领先优势逐渐稳固 |
3.5.4 革新阶段:发展非存储业务完善产业结构 |
第4章 韩国政府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4.1 利用出口导向战略指导产业发展 |
4.2 利用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半导体产业发展 |
4.3 提供金融和财政政策鼓励企业技术研发 |
4.4 组建官产学研联盟推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
第5章 韩国企业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5.1 采取不平衡赶超战略,提升DRAM市场占有率 |
5.2 企业家具有冒险精神,逆周期投资挤出竞争对手 |
5.3 内部竞争机制推动技术进步,引进海外人才破除技术壁垒 |
5.4 大企业间寡头竞合推动技术进步 |
第6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 |
6.1 日韩半导体摩擦暴露韩国半导体产业结构问题 |
6.2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增加全球市场不确定性 |
6.3 全球半导体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企业竞争力 |
第7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对挑战的应对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
7.1 政府使用外交手段反击日本管制 |
7.2 政企联合推动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 |
7.3 加大非存储芯片研发投入,改善半导体产业结构 |
7.4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7.4.1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7.4.2 中国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的经验借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中国大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竞争优势理论 |
三、价值链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
二、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研究 |
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 |
第三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概况 |
一、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概况 |
(一)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 |
(二)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 |
(三)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业 |
(四)中国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 |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生产要素 |
(一)资本资源 |
(二)人力资源 |
二、市场需求 |
三、相关支持产业 |
四、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 |
五、政府政策 |
六、机遇 |
第五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获得 |
二、实证分析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
(二)坚持“自主创新”和“市场引进”双轨并行,突破技术障碍 |
(三)“摩尔定律”失效的“后摩尔时代”,抢抓产业发展机遇 |
(四)筑巢引凤,加速高端人才引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半导体产业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蛇吞象”式并购、产业整合与企业价值研究 ——以闻泰科技并购安世集团为例[D]. 樊骁.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江苏长电科技跨国并购星科金朋的动因及绩效评价研究[D]. 丁格尔.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半导体行业跨国联合并购的动机及绩效研究 ——以闻泰科技为例[D]. 向美惠.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S公司科创板IPO财务估值研究[D]. 况淑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6]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及上游新材料投资机会[J]. 宫学源. 新材料产业, 2020(04)
- [7]M公司青岛分公司微控制器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研究[D]. 孙超. 山东大学, 2020(05)
- [8]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D]. 刘文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D]. 张玉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中国大陆为例[D]. 黎舒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