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据实着力 综合推进实现减负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徐伟[1](2021)在《制造业减税降费的效应、问题及建议 ——以B市为例》文中指出制造业不仅事关国家建设,社会繁荣,同时和老百姓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能充分展现一个国家的实力。我国始终重视发展制造业,十八大之后,我国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然而,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摩擦日益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制造业首当其冲,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国外纷纷出台税收减免方案来复苏本国经济的做法也不可避免的对中国造成了影响。为了提振我国经济,一揽子税费减免方案也应运而生。以2019年兼具普惠性和结构性调整的减税降费措施力度最大。从具体的政策内容上看,制造业是政策最直接的受益方。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措施,对制造业来说,无疑是降低了税费负担。减负后的制造业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力争转型升级。本文以减税降费相关理论为基础,以B市为例,运用大量税收数据分析了制造业在减税降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发展情况、税收负担以及减税降费效应。在分析效应的同时,对制造业减税降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并进行了分析。在分析问题之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文章第一部分提出了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来展开的此次研究,分别从理论意义以及实际意义上介绍了此文的研究意义。回顾性地介绍了国内以及国外与此文主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的第二部分,对文章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即减税降费和制造业进行了分别阐述,介绍了减税降费的相关理论依据以及减税降费对制造业的作用机理。第三部分,分析了B市制造业发展及税收概况,其中分别介绍了B市制造业实现税收情况,制造业现行相关减税降费政策。第四部分,分析了B市制造业减税降费的效应以及制造业减税降费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过G公司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减税降费政策的效应,同时分析了该公司在减税降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六部分,通过文章前几部分的阐述和分析,得出看相关结论,即减税降费政策实实在在地促进了B市制造业发展,但是减税降费并非完美,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求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制造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文在减税理论研究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笔者自身工作经验,对减税降费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效用进行分析,旨在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以求更好地运用税收政策服务制造业发展,为其他同样研究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朋友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云亮[2](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李欣[3](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梁宝丹[4](2020)在《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企业的发展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我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核心问题。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是近些年来我国减税降费的核心目标,对此,我国推出不少相关措施,如激发企业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部署;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作出严格规定。因此,需进一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来达到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目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来自企业的税费自然承担着国家财政的重任。但在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减税趋势下,适当地调整企业税费负担成本反而能对企业发展起到刺激作用,从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只有理清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的概念及特征,才能对我国经济制度现状以及企业税费相关法律进行全面认识,并根据相关理论依据实现与我国发展相适应的税费法律制度。然而我国当前在企业税费方面相关法律制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增值税制设计不健全,企业所得税法中税率水平、税收优惠形式以及税前扣除制度不科学,在国家减税政策的现阶段中,财政收入过度依赖政府非税收费,导致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而究其根源,在于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的税费负担与企业发展关系失衡。部分国家在长期实践中,在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方面具有较为合理的法律规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些年全球税制改革的浪潮兴起,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非税收费在内的相关立法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税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我国落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政策具有风向标作用。为完善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需要减轻我国企业税费负担,一方面需要推进增值税的立法进程,明确增值税增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适当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相关法律的法律层级,优化市场配置,建设科学的财政体制。考虑到完善涉企税费相关法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税体制的复杂性决定了各项税费措施不可能一并向企业倾斜,因而建立符合我国企业当前发展的税费法律制度,具体而言,可从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造成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的主要原因,并逐步从各方面制度加以完善。
张鹏程[5](2020)在《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显着标志,也是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关于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教育的论述,是干部教育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认同教育是任何政党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文献及文件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在具体内容和标准比以前更加清晰,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实现。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状、规律及趋势。通过比较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与中高级干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异同,发现其自身特点。历史经验需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主要工作、乡村干部自身情况等,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乡村干部的关注点和工作表现,通过干部自身及农民评价,获得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实要求与现状。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主要挑战有不良思想对社会主流思想仍存在潜在严重对抗、价值多元化对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等,主要问题有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教育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有了新的变化,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治认同,其主要举措有: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党建学习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交流策略等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等,完善了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与应有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要素的提升与整合是重要方面。提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必须要解决“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及措施,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推进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等。创新之处是将政治认同教育扩展到乡村干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黄家钦[6](2020)在《珠海市减税降费实施成效提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我国开启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随后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涵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各大税种以及社保费、政府性收费等各类涉企收费的具体政策措施,旨在降低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并完善税制和收入分配格局,同时实现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目标。这并非减税降费的首次提出,新政策是数年以来前期减税降费政策的延伸和全面升级。因此,其实施成效如何,是理论界、政策界和实务界都极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多年来处于我国改革前沿地区的珠海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的经济数据来分析珠海市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以来的收获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剖析成效不足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再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建议。从成效上看,珠海市实施的减税降费在减轻企业税收成本、推动科技创新、改善民生和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降低宏观税负、清理涉企收费、全行业减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保持财政弹性等方面有所欠缺。通过研究发现,减税降费政策未能完全收效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首先是整体制度上的问题,不仅仅包括税收制度,还包括财权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等更复杂的问题;其次是政策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遇到的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仍待解决;此外还有各地的经济实际不同,珠海市因为更早地实行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因此在政策并轨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制度上要推动税制的完善和配套政策的改革,在实践中要改进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和政策的宣传方式以强化政策的落实,还要发挥好珠海的独特优势,用创新性的方法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参考,提升减税降费在珠海市实施的成效,并帮助其他地区解决相似的问题,让减税降费真正成为再度点燃中国经济引擎的助推剂。
吴矜燕[7](2019)在《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我国扶贫战略重大转变,提出了精准扶贫新理念。为全面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中央、省、市连连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从开始的精准扶贫总规划,到扶贫对象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再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金融扶持、兜底保障、健康医疗、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全方位帮扶以及精准扶贫成效的考核,扶贫减困稳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效,2014年-2018年全国贫困发生率从7.2%下降到1.7%,农村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靖州县作为省级重点扶贫开发比照县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自2014年来,举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全面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兜底等“五个一批”精准方略,加快了脱贫减贫的进程,农民收入也得到了较快增长。截止2018年,该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08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7%,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了脱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435元增加到2018年的9734元。但与此同时,扶贫增收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民脱贫致富动力不强、稳定脱贫增收的负担较多等问题也依然存在,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摆在该县面前。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以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梳理了精准扶贫与农民收入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风险理论为支撑,在探讨了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基础上,对靖州县精准扶贫举措与农民增收成效进行了介绍,对该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得出了优化该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即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着力完善农村保障机制,以更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和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王碧泓[8](2019)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制度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改草案正式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于8月27日提交第二次审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8年8月31日通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在计征方式、费用扣除、征收规则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调整,正式确认我国将实施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增加继续教育、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租金以及赡养老人支出等专项附加扣除,个人所得税法在经过多次修订后迎来崭新的制度,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税负,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前所未有的突破。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直接税种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税种,主要依靠费用扣除制度与税率的设计来实现收入分配功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具有税收伦理和法律上的正当性,是税法实现税收公平的重要制度。过去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率不高也是由于分类所得税制的弊端所导致。现阶段我国已经确立了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将工资薪金、劳动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纳入综合征收范围,并且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条件和标准进行了细化。《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对我国费用扣除制度作出了新的制度设计,明确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范围,也对配套个人所得税申报方式、具体的操作程序作出了规定。本文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分析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下的费用扣除制度。第一个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对选题来源、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从费用扣除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费用扣除制度的正当性理论。第三部分结合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下费用扣除制度的主要内容,对专项附加六项扣除项目的扣除范围、标准、扣除条件等作出梳理。第四部分对我国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和范围存在的问题出发。第五部分在存在问题基础上在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制度的实体内容完善提出建议。第六部分是从税收征管制度的角度提出完善建议。最后一个部分为结语,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制度作出总结,并对未来的完善作出展望。
朱丽立[9](2019)在《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文中提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税务机关着力进行征管体制改革,推动税收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提出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这就要求税务系统要尽快转变职能,优化征管流程,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税成本,逐步解决和突破影响税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现税收征管方式现代化。清远市税务局在国税地税合并之前在改革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期、攻坚期和深水区,目前的税收征管方式尤其基层分局的全职能型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由于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职权交叉、权责不清、业务流程不够清晰,税源监控不力,导致税收征管效率不高,税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纳税人办税成本高,税务人从税风险增高,严重影响了清远市税务局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清远市税务局税收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于清远市税务局来说,如何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税收运行新机制是摆在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在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优化税收业务流程,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税收运行新机制是推动清远市税收事业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津市财政局[10](2019)在《关于天津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2018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
二、据实着力 综合推进实现减负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据实着力 综合推进实现减负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制造业减税降费的效应、问题及建议 ——以B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减税降费 |
二、制造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最优税制理论 |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 |
三、供给学派理论 |
第三节 减税降费对制造业的作用机理 |
一、减税降费降低了制造业成本、提高了利润水平 |
二、减税降费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
三、减税降费降低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风险 |
第三章 B市制造业发展及税收概况 |
第一节 B市制造业发展基本情况 |
一、B市制造业发展总体情况 |
二、制造业区域布局情况 |
三、不同类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异 |
四、先进制造业盈利能力 |
第二节 B市制造业税费收入概况及减税降费政策 |
一、B市制造业实现税收情况 |
二、制造业相关的减税降费政策 |
第四章 B市制造业减税降费效应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B市制造业减税降费效应分析 |
一、税费负担明显降低 |
二、经营效益显着提升 |
三、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
四、制造业外贸风险有效抵御 |
五、就业民生稳步改善 |
六、经营信心逐渐增强 |
第二节 B市制造业减税降费中存在的问题 |
一、制造业税制上的问题 |
二、制造业优惠政策上的问题 |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第五章 B市G制造业企业减税降费案例分析 |
第一节 G制造业企业基本情况 |
一、G企业基本情况 |
二、G企业所属行业情况 |
第二节 G企业税收情况及减税降费效应 |
一、G企业税收情况 |
二、G企业减税降费效应 |
第三节 G企业减税降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G企业减税降费中存在的问题 |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完善制造业减税降费政策的建议 |
一、优化税制促进制造业减税降费 |
二、制造业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建议 |
三、政策落实上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耕地休耕制度 |
2.1.2 经济补偿 |
2.1.3 生态溢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供求均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6.2.1 吸收法治化 |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
6.4 本章小结 |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 |
一、本文研究思路 |
二、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税费负担适度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税费负担的概念及特征 |
一、税费负担的概念 |
二、税费负担的特征 |
第二节 企业税费负担的分类 |
一、企业税收负担的分类 |
二、企业非税负担的分类 |
第三节 企业税费负担适度的理论依据 |
一、供给学派适度减税理论 |
二、收入分配正义理论 |
三、企业创新激励理论 |
四、企业纳税人权利保障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增值税制设计不健全 |
一、增值税多档税率有违税收中性 |
二、增值税税收抵扣机制不完善 |
三、增值税优惠措施对企业缺乏引导作用 |
四、现行增值税纳税人分类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不科学 |
一、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较高 |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
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可操作性差 |
第三节 企业非税负担不合理 |
一、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缺乏法律依据 |
二、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 |
三、企业非税缴费成本高 |
第四章 国外企业税费结构法律设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企业增值税立法经验 |
一、简单的增值税税率结构 |
二、成熟的增值税抵扣制度 |
三、合理的增值税税收优惠制度 |
四、适当的增值税纳税人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国外企业所得税立法的经验 |
一、适度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 |
二、宽泛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范围 |
三、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
第三节 国外政府涉企非税收入立法的经验 |
一、完善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立法 |
二、适当的政府财政对非税收入依存度 |
三、简单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 |
第四节 国外企业税费结构法律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国外的增值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二、国外的企业所得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三、国外的企业税费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加强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立法的几点建议 |
第一节 加快增值税立法的进程 |
一、简化并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 |
二、完善增值税税收抵扣机制 |
三、发挥增值税优惠措施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
四、简化增值税纳税人划分标准 |
第二节 适时修改我国企业所得税法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
二、设立多样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形式 |
三、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
第三节 大幅降低我国涉企非税收入 |
一、提高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的立法层级 |
二、适当降低非税收入占财政的比重 |
三、完善涉企非税收入的征管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资料(含译着)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其它 |
二、外文资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二)政治认同理论 |
(三)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内涵及实质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一)乡村干部及职责内涵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干部教育的重要论述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理论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
(二)乡村振兴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积极探索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唤醒阶级意识教育的思索 |
(二)大革命时期打倒封建军阀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四)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探索 |
(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争取实现民主教育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乡村干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艰辛探索 |
(一)过渡时期乡村干部巩固新生政权的认同教育 |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运动”教育的曲折探索 |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
(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干部解放思想教育的探索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干部乡村治理建设教育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基层党建教育的探索 |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
(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 |
(三)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 |
(四)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主要问题 |
一、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 |
(一)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三)“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二、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思想仍存在严重潜在对抗 |
(二)价值多元化冲击基层思想观念和执政基础 |
(三)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 |
(四)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 |
三、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 |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举措 |
一、构建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增强理想信念认同 |
(二)加强党史党建国史教育增强政党认同 |
(三)强化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增强道路和制度认同 |
(四)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增强政策认同 |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价值认同 |
二、拓展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
(一)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主渠道功能 |
(二)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 |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教育策略 |
(四)利用现代通讯科技拓展学习方式 |
(五)拓展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功能 |
三、以保障机制为重点完善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 |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走深走实 |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
(三)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巩固认同教育基础 |
(四)完善网络网站建设丰富政治认同教育资源 |
(五)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
(一)立足发展现实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
(二)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施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实现 |
二、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
(一)思想境界是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首要和根本 |
(二)榜样示范是激发乡村干部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 |
(三)教育主体的领导力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三、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
(一)乡村干部实际情况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突出个性需求特点 |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
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 |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
五、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 |
(一)扭曲的权力观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源 |
(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
(三)教育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
(四)有效奖惩保障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
六、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6)珠海市减税降费实施成效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我国的减税降费 |
2.1.1 政策内容 |
2.1.2 政策目标 |
2.2 财政税收相关理论 |
2.2.1 拉弗曲线 |
2.2.2 最优税制理论 |
2.2.3 财政分权理论 |
2.2.4 税收现代化理论 |
2.3 减税降费政策相关理论 |
2.3.1 减税降费的必要性 |
2.3.2 减税降费的路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珠海减税降费的实施及其成效 |
3.1 珠海地方经济状况 |
3.1.1 整体概况 |
3.1.2 财政与税收状况 |
3.2 珠海减税降费的推行 |
3.2.1 地方政府统筹协调 |
3.2.2 税务部门全力落实 |
3.3 珠海减税降费取得部分成效 |
3.3.1 减轻企业负担 |
3.3.2 推动科技创新 |
3.3.3 有效改善民生 |
3.3.4 激发市场活力 |
3.4 珠海减税降费成效存在不足 |
3.4.1 宏观税负未明显降低 |
3.4.2 涉企收费居高不下 |
3.4.3 行业减负不均 |
3.4.4 产业转型升级较慢 |
3.4.5 地方财政压力增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珠海实施减税降费成效不足原因分析 |
4.1 减税降费相关制度未完善 |
4.1.1 税制结构失衡 |
4.1.2 增值税规则繁杂 |
4.1.3 税收优惠存在局限 |
4.1.4 地方财政体制未理顺 |
4.2 实际落实过程存在困难 |
4.2.1 税收征管能力有待提升 |
4.2.2 企业财税管理水平较低 |
4.2.3 存在被违法套取利益的风险 |
4.3 成效不足的珠海难题 |
4.3.1 珠海原有社保费率较低 |
4.3.2 横琴新区新旧优惠政策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珠海市提升减税降费成效的对策 |
5.1 推动税制完善 |
5.1.1 优化税制结构 |
5.1.2 重建地方主体税种 |
5.1.3 继续简化增值税政策 |
5.1.4 优化税收优惠政策设计 |
5.2 推动配套政策改革 |
5.2.1 强化地方财政收支管理 |
5.2.2 培育地方经济新税源 |
5.3 强化政策落实 |
5.3.1 提升税务机关管理水平 |
5.3.2 改进政策宣传方式 |
5.4 发挥珠海独特优势 |
5.4.1 打造横琴政策示范区 |
5.4.2 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税务合作 |
5.4.3 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精准扶贫 |
2.1.2 农民收入 |
2.1.3 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关系 |
2.2 基本理论 |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2.2 人力资源理论 |
2.2.3 风险理论 |
第3章 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
3.1 靖州县概况 |
3.1.1 靖州县县情 |
3.1.2 靖州县贫困情况 |
3.1.3 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
3.2 靖州县精准扶贫举措与农民增收成效 |
3.2.1 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
3.2.2 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改善了宜居宜业环境 |
3.2.3 以生态扶贫为依托共享了绿色发展成果 |
3.2.4 以教育扶贫为突破阻断了贫困代际传播 |
3.2.5 以社会兜底为后盾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 |
3.3 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扶贫增收资金投入不足 |
3.3.2 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
3.3.3 农民脱贫致富动力不强 |
3.3.4 稳定脱贫增收的负担较多 |
3.4 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
3.4.2 农民自身素质不高 |
3.4.3 农村保障机制不全 |
第4章 靖州县优化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 |
4.1 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
4.1.1 利用扶贫等契机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
4.1.2 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发展 |
4.1.3 加强扶贫协作 |
4.2 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
4.2.1 加强思想引领 |
4.2.2 加强能人带动 |
4.2.3 加强技能培训 |
4.3 着力完善农村保障机制 |
4.3.1 强化农业生产保障 |
4.3.2 强化医疗保障 |
4.3.3 强化教育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正当性 |
(一)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的伦理正当性 |
(二)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的法理正当性 |
(三)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的法理正当性 |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内容 |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影响因素 |
(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 |
(三)综合征收下的专项附加费用扣除项目 |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子女教育扣除标准过于固化 |
(二)继续教育扣除范围狭窄 |
(三)住房贷款利息与住房租金扣除标准较低 |
(四)医疗支出与赡养老人支出扣除范围不明 |
(五)费用扣除配套征管制度不健全 |
四、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实体制度 |
(一)完善子女教育与继续教育支出扣除制度 |
(二)提高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扣除标准 |
(三)明确赡养老人支出和大病医疗支出扣除范围 |
五、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征管程序 |
(一)纳税申报制度 |
(二)个人所得税退补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税收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的基本概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
2.2.3 流程再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沿革和新挑战 |
3.1 我国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的沿革 |
3.1.1 征管统一的专责管理运行方式 |
3.1.2 “征、管、查”三者分离的税收征管运行方式 |
3.1.3 “三十字”税收征管运行方式 |
3.1.4 “互联网+税务”新时期征管运行方式 |
3.2 我国税收征管运行机制面临新的挑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清远市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分析 |
4.1 清远市税收征管改革的背景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税收收入以及税源分布情况 |
4.2 清远市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
4.3 清远市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
4.3.1 全面推开分类分级改革 |
4.3.2 税收业务流程再造,理顺管理职责 |
4.3.3 全面调整分局职能 |
4.3.4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强化大企业管理 |
4.4 清远市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
4.4.1 县域征管运行机制改革夯实了分类分级改革基础 |
4.4.2 税收风险管理成效显着促使税源之基更加牢固 |
4.4.3 纳税服务和征收管理质效大幅度提升 |
4.5 清远市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1 对于征管改革的访谈结果分析 |
4.5.2 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成效问卷调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远市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
5.1 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尚需解决的问题 |
5.2 完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的对策 |
5.2.1 基于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专业化管理进行优化升级 |
5.2.2 基于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强化税收风险管理 |
5.2.3 基于新公共服务管理理论,转变税收管理理念 |
5.2.4 提升信息管税能力,打造智慧型税务局 |
5.2.5 优化税收人力资源配置,加强税收人才培养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清远市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成效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关于天津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 |
(一)预算收支情况 |
1.一般公共预算 |
2.政府性基金预算 |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
5.地方政府债务 |
(二)落实市人大决议和财政工作情况 |
1.着力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
2.着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4.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二、2019年预算草案 |
(一)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
(二)指导思想 |
(三)预算草案 |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
5.地方政府债务 |
三、贯彻新理念、展现新作为,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
(一)以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清费政策为切入点,大力营造最优的营商环境 |
(二)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为着力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落脚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 |
(四)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支撑点,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五)以加强资金使用绩效为发力点,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
四、据实着力 综合推进实现减负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制造业减税降费的效应、问题及建议 ——以B市为例[D]. 徐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3]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中国企业税费负担相关法律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梁宝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12)
- [6]珠海市减税降费实施成效提升的研究[D]. 黄家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靖州县精准扶贫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吴矜燕. 湖南大学, 2019(05)
- [8]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费用扣除制度研究[D]. 王碧泓.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D]. 朱丽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关于天津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N]. 天津市财政局. 天津日报,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