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存储(论文文献综述)
陈煌达[1](2021)在《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物联网云平台技术与发动机燃烧测试技术相结合,创造性地研制了一套集远程数据存储与多设备访问功能的自由活塞压燃试验测控平台,包括本地压燃实验压力及活塞位移数据的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以及远程交互平台开发。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研制实验台架的位移采集装置,以适配于课题组自研的单缸自由活塞压燃装置,改进位移测量的方式以提高整体测量精度。基于已授权的新型活塞运动位移测量系统发明专利,设计研制以光电传感为核心的高速位移检测装置。通过直接操作寄存器的方式进行单片机采集程序开发,配置物联网通信模块及阿里云物联网设备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实验数据实时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针对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均质压缩燃烧装置数据采集试验,进行远程实验室测控系统开发。以Netty网络框架开发服务器程序,实现底层数据接收与转发、维护客户端及My SQL数据库的连接,同时满足高性能、高并发的网络需求。通过Java Script、CSS及HTML等技术设计Web网页客户端,实现便捷高效的远程交互功能。据课题组实验数据要求,确立通信协议,设计并建立远程数据库,使得课题组可以对历次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单元测试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单个光电传感器采样频率达到9.36),满足本压缩燃烧装置对采样实时性要求,多通道数据采样方式相比于原数据采集系统在采样精度上有显着的改进。远程实验室实时测控平台在网页资源加载和交互操作功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体现出了极高的泛用性和实时性。
薛婧婷[2](2020)在《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数据外包存储是云平台为网络用户提供的一种便捷的数据管理服务,具有数据存取灵活、存储空间可弹性化配置等优点。为了缓解本地存储带来的数据维护压力,用户乐于将个人数据外包到云服务器上存储。然而,数据外包意味着用户失去对个人数据的物理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执行数据的完整性审计来判断外包数据在不可信的云服务器上是否完整地存储。用户或第三方审计者周期性地向云服务器发送挑战消息,然后验证云服务器反馈的数据完整性证明信息。此外,在数据外包存储期间,用户还需要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即通过与云服务器的交互,用户能完成对外包数据的动态更新、关键词检索和安全访问等操作。在上述数据外包存储的背景下,本论文对云环境中外包数据的完整性审计、远程更新、多关键词检索和安全访问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云存储中数据的公共审计与更新研究(1)提出了一个轻量级的公共审计方案LPASS。首先分析了现有公共审计方案存在计算开销大的问题,接着讨论了公共审计技术无法提供远程可信审计的现状。然后,结合软件保护扩展(SGX)和智能合约技术构造了LPASS。它保证了审计的可靠性和云存储的公平支付。SGX中的飞地作为第三方为审计程序提供了可信的硬件环境,使得用户不再依赖外部审计者执行公共审计。审计采用基于Merkle哈希树(MHT)的验证方法,降低了审计的计算开销和存储空间。最后,实现了LPASS中的审计程序和智能合约,并证明了方案的安全性和高效性。(2)提出了一个基于联盟链的支持数据更新的公共审计方案DPCU。该部分首先指出了现有数据外包系统缺乏问责机制,接着分析了数据外包市场不能进行统一有效管理的现状。然后,结合数据完整性审计技术和联盟链构建了数据外包应用系统POT,其中DPCU为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完整性保证和更新功能。在POT中,参与者实时生成交易来记录对外包数据的操作,并构建了联盟链来统一地管理数据外包市场的交易。这为数据外包系统建立问责机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数据外包市场的透明性和可信度。(3)提出了一个抵抗恶意审计者的公共审计方案IBPA。首先分析了现有公共审计方案中恶意审计者的合谋或延时审计等攻击行为。然后,结合区块链技术构造了外包数据的公共审计方案IBPA。它为审计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保障。IBPA要求审计者根据比特币系统中的随机数来选择挑战块,并将审计结果写入区块链。最后,证明了该方案在随机预言模型下是安全的,且有良好的执行效率。2.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与检索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智能合约的支持多关键词检索的私有审计方案DStore*。首先分析了单一云平台提供的外包存储服务存在单点失效问题,接着讨论了外包数据的加密处理增大了数据检索难度这一现状。然后,基于对等网络构建了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和检索方案DStore*。它为数据拥有者提供了灵活且低成本的数据外包模式。DStore*采用加盐挑战的完整性审计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计算开销。即将计算开销从公钥密码算法量级降低到了哈希运算量级。最后,证明了该方案能抵抗数据存储端仅存储数据的哈希值来欺骗数据拥有者。3.云存储中隐私数据的安全访问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私有链的隐私数据安全访问方案PBAC。以智能家居环境为背景,该方案首先分析了系统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如非法访问、访问记录的篡改、访问记录中时间敏感性的缺失。然后,结合访问控制和区块链技术构造了数据安全访问方案PBAC。它为外部访问者提供了访问控制和访问(数据和时间)记录。在PBAC中,家居管理员和访问者在交互过程中生成与访问相关的签密消息,并将其写入私有链。这增强了智能家居系统中访问行为的可监管性,同时提供了家居系统向访问者追责的证据。
袁鹏涛[3](2020)在《可变煤质的重介分选过程悬浮液密度设定智能决策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炼焦煤需求的不断增大,而优质炼焦煤资源的稀缺,难选和极难选炼焦煤也不再被作为动力煤使用,而是通过配煤入选方式实现难选和极难选炼焦煤进行分选以满足实际市场需求。重介分选方式是我国选煤生产中的主要分选方式。近年来,重介分选控制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配煤入选时,由于原煤煤质受不同煤种自身煤质变化以及配比变化的影响而产生难以稳定入选的问题,致使重介分选过程中悬浮液密度难以精准确定继而进行控制,从而导致了精煤产品质量波动大且不能满足实际市场需要。根据理论计算的原煤定值配比难以满足实际生产过程中多变的生产要求,且不同配比下重介悬浮液密度设定值难以确定,以人工经验和原煤定值配比进行配煤入选控制无法实现精准有效的混配不同煤种原煤入选,保障分选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配煤入选过程中原煤配比以及该配比下重介悬浮液密度设定值的预测和控制展开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配煤入选工艺过程中配煤工艺过程以及重介分选工艺流程,并详细分析了在配煤入选过程中精煤产品质量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多种原煤同时入选过程中的重介悬浮液密度智能设定控制策略,并设计了控制系统整体框架。根据对现场采集的实验数据,结合工艺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原煤预测配比及该配比下重介悬浮液密度设定值预测的预测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预测模型的主要参数进行优化。通过90组实际生产数据训练样本参数,最终仿真效果表明,基于PSOLSSVM算法预测效果良好,原煤预测配比以及该配比下重介悬浮液密度设定值预测与实际数据趋势一致,误差较小。通过传感器采集配煤入选过程中主要信息参数传输至PLC中,通过人机界面实现对煤质信息的输入并通过Modbus/TCP通讯协议传输至PLC中,预测模型从PLC中获取输入变量并分析运算,将预测的原煤配比值以及重介悬浮液密度设定值输入到PLC中。建立原煤配煤控制系统以及重介悬浮液密度控制系统,实现原煤预测配比等于原煤实际配比以及实际悬浮液密度等于预测悬浮液密度的设定值。通过PID算法实现对配煤过程控制的同时,建立以PID算法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控制系统,从而保障了可变煤质重介分选过程中多种原煤配煤过程自动化以及重介悬浮液密度自动控制。在上述预测模型、配煤控制系统以及重介悬浮液密度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远程监测控制系统。通过对配煤入选过程中设备的集中控制,采用以服务器为核心站点,构建了本地服务器与云服务器的的对接,以本地数据库完成数据采集并与云数据库实现实时交互。研究了基于云平台实现的远程监测控制系统的数据远程采集过程以及存储方式,实现了生产数据的远程存储与获取以及通过web端访问配煤入选过程实现设备控制、生产数据实时查看等功能。并对现有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保障了远程监测控制系统运行的平稳。本系统在工业现场进行了实际应用,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在原煤车间与重介车间运行效果良好,通过对比系统运行前后精煤产品的稳定率,较之前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有效的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对选煤厂经济效益产生了显着影响。
姚孝珍[4](2020)在《云平台下基于MooseFS的网盘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方式的转变,互联网中存储的数据日益增多,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云存储系统成为时下研究和实现的热门领域。不少企业和机构都相继研发和实现适合自己存储需要的云网盘系统。所以在云平台的环境下为企业设计和研发一款云网盘系统的需求也应运而生。由于MooseFS分布式文件系统适合海量小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功能,并且具备FUSE,所以本文的云网盘系统基于MooseFS来设计和实现。本文在云平台环境下基于MooseFS研发了一个网盘系统,开始先引入关于云网盘技术的概念,接下来介绍一些与网盘关联的关键技术,例如云网盘挂载技术、加密技术、文件过滤驱动技术、MooseFS源码的组织和结构、单点故障问题等。随后本文在深入研究MooseFS源码的基础上,经过在其原本的代码结构上加入新的模块和函数,为MooseFS引入一个实时备份的备份服务器,并在备份服务器内存中维护一份跟主服务器一模一样的数据存储信息,当主服务器产生宕机时,用备份服务器替换当前的主服务器,备份服务器不用再将磁盘中的数据加载到内存中,便可以快速的通过备份服务器提供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存储服务。在提供了基于MooseFS的相对可靠的容灾备份机制以后,研发了客户端部分和加密传输部分。客户端模块采用单点登陆的认证模式,用户只需要进行一次身份认证流程以后认证任务便可以统统的交由口令系统来处理,此模式极大的简便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高了用户体验。加密传输模块利用基于SMB协议实现的Samba软件来实现数据共享,本文在仔细研究SMB协议的传输机制以后,提出了基于两次身份验证以及文件加密的安全传输模块。传统的Samba文件共享技术虽然是在局域网内实现文件共享,但是还是存在文件被非法窃取的风险,通过使用上面改进的加密传输方式,提升了文件在传输通道上的安全性,并且文件加解密操作相对于使用者是不可感知的,不会影响使用者的任何操作。紧接着,对上面基于三个模块研发的云网盘进行两方面的测试,由测试结果可知,该优化后的网盘系统具备正常的文件操作功能,拥有更可靠快速的容灾备份能力以及更加安全的文件传输过程,适合用于提供云平台下企业的存储服务。
富建国[5](2019)在《智慧协同网络族群编排机制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硬件和功能相绑定的特点使得传统网络静态僵化,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学术和产业界依托硬件虚拟化技术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新型网络架构,旨在解决该问题。智慧协同网络是其中一种,由北京交通大学提出。在智慧协同网络中,组件被定义为完成数据转发、采集等功能的网络部件,分为物理组件和虚拟组件;族群被定义为提供完整网络功能的一类组件集合;族群编排被定义为一种创建、删除和管理族群的机制,它是智慧协同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族群编排机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动、灵活的编排;(2)提高资源利用率;(3)有效保证运行质量。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族群自动编排框架。它可以在创建族群时根据功能需求自动感知计算族群拓扑、虚拟组件规格(CPU核数、内存和硬盘容量)和宿主物理组件等信息,同时还负责族群的删除和管理。族群自动编排框架包括API模块、匹配模块、调度模块、下发模块和反馈模块。其中,匹配模块和调度模块是核心。匹配模块利用模板库和匹配规则将功能需求解析成具体的族群拓扑和虚拟组件规格。调度模块协调匹配结果和物理资源,选择相对合适的族群拓扑和虚拟组件规格,然后结合基于实际负载的虚拟组件动态映射机制完成族群的部署。其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实际负载的虚拟组件动态映射机制。它用来解决族群部署时虚拟组件的宿主物理组件选取问题,具体包括超量部署算法和重映射算法。超量部署算法利用虚拟组件实际运行负载低于资源申请量的特点,基于实际运行负载将虚拟组件部署在物理组件上,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重映射算法将负载过高的物理组件中的虚拟组件合理外迁,重新选择宿主物理组件,从而降低原宿主物理组件负载,保证组件的运行质量。再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节能驱动的虚拟组件调度机制,简称节能调度机制。它用来在虚拟组件运行过程中节约能源。节能调度机制通过让虚拟组件在各个物理组件之间自动迁移,来协同分配各个物理组件的负载。当物理组件空载时,可以分时段关闭该物理组件,从而有效减少物理组件的实际开启数量,节约能源。此外,为了确保节约能源的同时不影响运行质量,节能调度机制在迁移虚拟组件时,会控制迁移目的物理组件的负载。最后,为了验证族群编排机制的特点,本文将其部署到基于OpenStack搭建的实际测试系统中,并且做了大量的验证和测试。最终结果表明族群编排机制可以自动、灵活的编排族群,并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证运行质量。
李博杰[6](2019)在《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数据中心是支持当今世界各种互联网服务的基础设施,面临硬件和应用两方面的挑战。硬件方面,通用处理器的性能提升逐渐放缓;应用方面,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对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同于容易并行的Web服务,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需要各计算节点间更多的通信,这推动了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的快速提高,也对共享数据存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数据中心的网络和存储基础设施主要使用通用处理器上的软件处理,其性能落后于快速增长的网络、存储、定制化计算硬件性能,日益成为系统的瓶颈。与此同时,在云化的数据中心中,灵活性也是一项重要需求。为了同时提供高性能和灵活性,近年来,可编程网卡在数据中心被广泛部署,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定制化硬件加速虚拟网络。本文旨在探索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可编程网卡在加速虚拟网络之外,还可以加速网络功能、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为此,本文用FPGA可编程网卡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计算、网络、内存存储节点的全栈加速。首先,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加速云计算中的虚拟网络功能,设计和实现了首个在商用服务器中用FPGA加速的高灵活性、高性能网络功能处理平台ClickNP。为了简化FPGA编程,本文设计了类C的ClickNP语言和模块化的编程模型,并开发了一系列优化技术,以充分利用FPGA的海量并行性;实现了ClickNP开发工具链,可以与多种商用高层次综合工具集成;基于ClickNP设计和实现了200多个网络元件,并用这些元件组建起多种网络功能。相比基于CPU的软件网络功能,ClickNP的吞吐量提高了10倍,延迟降低到1/10。其次,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加速远程数据结构访问。本文基于ClickNP编程框架,设计实现了一个高性能内存键值存储系统KV-Direct,在服务器端绕过CPU,用可编程网卡通过PCIe直接访问远程主机内存中的数据结构。通过把单边RDMA的内存操作语义扩展到键值操作语义,KV-Direct解决了单边RDMA操作数据结构时通信和同步开销高的问题。利用FPGA可重配置的特性,KV-Direct允许用户实现更复杂的数据结构。面对网卡与主机内存之间PCIe带宽较低、延迟较高的性能挑战,通过哈希表、内存分配器、乱序执行引擎、负载均衡和缓存、向量操作等一系列性能优化,KV-Direct实现了 10倍于CPU的能耗效率和微秒级的延迟,是首个单机性能达到10亿次每秒的通用键值存储系统。最后,本文提出用可编程网卡和用户态运行库相结合的方法为应用程序提供套接字通信原语,从而绕过操作系统内核。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用户态套接字系统SocksDirect,与现有应用程序完全兼容,能实现接近硬件极限的吞吐量和延迟,多核性能具有可扩放性,并在高并发负载下保持高性能。主机内和主机间的通信分别使用共享内存和RDMA实现。为了支持高并发连接数,本文基于KV-Direct实现了一个RDMA可编程网卡。通过消除线程间同步、缓冲区管理、大数据拷贝、进程唤醒等一系列开销,SocksDirect相比Linux提升了7至20倍吞吐量,降低延迟到1/17至1/35,并将Web服务器的HTTP延迟降低到1/5.5。
张振海[7](2019)在《软件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应用与管理》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软件构建过程中,软件产品的功能漏洞不断的被揭示,软件产品的质量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目前,计算机软件专家普遍认为,许多软件项目开发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测试,因为没有测试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低质量的产品软件无法控制成本以及预算,我们必须开始重视开发测试,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新方法。IT部门必须采用全新的开发测试方法来构建应用,即满足传统应用的提升以及变更需求,节约成本,又能够支撑高速变化的新型应用的敏捷式开发[1]。本项目整合市场上现有的开源工具作为平台底层建设,开源工具包括集成工具JENKINS、版本管理工具SVN、GITLIB,项目管理工具REDMINE,质量管理工具SONAR和测试工具TESTLINK,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流程管理,代码管理,文档管理,构建管理,质量管理,测试管理,集群部署等。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提高了软件开发质量,集成了开发和测试。本项目最终目的是,基于linux系统,windows系统,以及各大开源工具的部署与集成,以jenkins作为底层调度,与svn、maven、sonar等工具集成。基于Python语言,依托Django框架开发的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可以很大的提升软件开发的质量,提升项目可控性,节约购买商业工具成本,使软件开发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满足公司的需求。
师秀霞[8](2017)在《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虚拟货币洗钱是一种新型网络犯罪。虚拟货币所具有的洗钱、恐怖融资、庞氏骗局等风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部分国家已制定专门法律予以规制。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这种新型网络犯罪,建议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良好做法,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虚拟货币管理商和交易商的反洗钱义务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确立对网络洗钱犯罪的合理管辖,完善电子证据制度,对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进行有效调查,研发可以有效防范和监测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新技术。
潘湘飞[9](2017)在《基于Socket通信的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一种像数控机床一样必不可少的设备。《中国制造2025》规划指出中国制造业需要逐步提升到工业4.0时代。工业4.0的显着特点是“互联网+制造业”,其中重要一环即是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并通过互联网络实现机器人间的互联互通。因而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研究针对工业机器人的监控系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对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St?ubli-TX90和EPSON-G6工业机器人为监控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Socket通信的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主要分为本地监控端和远程监控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C/S模式,采用MFC类库编写本地监控端程序。基于SOCKET通信机制实现与St?ubli-TX90和EPSON-G6工业机器人的同步通信;基于Open GL类库和运动学计算实现机器人三维运动姿态的实时展现;基于PostgreSQL数据库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机器人末端坐标轨迹的远程存储。2.在本地监控端,基于“OpenCV+海康SDK”实现对机器人作业现场的智能视觉监控。包括基于Camshift算法的机器人运动工具跟踪和基于运动模版算法的最大运动区域跟踪,同时远程存储检测到的机器人运动工具区域或最大运动区域在图像中的像素坐标。当检测到机器人运动工具区域或最大运动区域超出摄像机视角范围时发出危险警报。3.基于B/S模式,使用J2EE平台体系完成远程监控端的搭建,在Web页面实现对工业机器人运行数据和作业环境的远程监控。包括:基于Ajax异步交互实现的用户管理方案;基于WebSocket协议实现的即时推送机器人最新数据到Web页面的实时监控方案;基于“Red5+Flex”技术实现的对机器人作业环境远程智能监控的视觉监控方案。4.总结本文所做的一些工作,提出一些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内容。
杨烈君,吴玉芹,许先斌[10](2016)在《ISCSI协议远程存储轻量级安全移动设备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在移动设备上的ISCSI(互联网小型计算机接口)存储能力有限,ISCSI远程存储访问系统将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必须考虑到存储数据运行在存储区域网络中引发的安全问题.设计一新的轻量级基于ISCSI协议的远程存储的安全移动设备.提出了一种基于顶部的解决方案,一个安全模块,适用于移动设备目前的局限性默认的运行保障机制.有关实验进行的结果揭示了效率改进算法,与IPSec的方法相比,它超过100%的读/写性能改善.
二、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存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存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均质充量压缩燃烧研究现状 |
1.2.2 智慧实验室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压燃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2.1.1 自由活塞压燃试验平台 |
2.1.2 微控芯片及物联网通信模块选型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核心技术介绍 |
2.3.1 传感器技术 |
2.3.2 物联网技术 |
2.3.3 HTTP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3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硬件研制 |
3.1 自由活塞竖直位移检测装置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与选型 |
3.1.3 测量装置设计与参数计算 |
3.2 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
3.3 嵌入式最小系统设计 |
3.3.1 外部中断模数转换模块 |
3.3.2 物联网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软件开发 |
4.1 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概述 |
4.2 服务器端设计 |
4.2.1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4.2.2 核心数据业务设计 |
4.3 Web客户端设计 |
4.3.1 跨域动态网页设计 |
4.3.2 网页界面设计及展示 |
4.4 数据库配置与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及验证 |
5.1 位移数据采集系统功能验证 |
5.1.1 单个光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1.2 光电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2 数据存储与远程信息交互功能验证 |
5.2.1 数据库远程存储功能验证 |
5.2.2 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2)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2.1 云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审计技术 |
1.2.2 云环境中数据的检索技术 |
1.2.3 云环境中数据的安全访问技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密码学相关概念 |
2.1.1 密码体制 |
2.1.2 双线性映射和困难问题假设 |
2.1.3 哈希函数和消息认证码 |
2.1.4 伪随机函数 |
2.1.5 公钥加密 |
2.1.6 数字签名 |
2.1.7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
2.2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
2.2.1 区块链 |
2.2.2 智能合约 |
2.3 软件保护扩展 |
2.3.1 隔离执行机制 |
2.3.2 远程认证机制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轻量级的公共审计 |
3.1 云存储中数据的公共审计概述 |
3.2 问题描述 |
3.2.1 系统模型 |
3.2.2 威胁模型 |
3.2.3 设计目标 |
3.3 基于软件保护扩展和智能合约的轻量级公共审计方案 |
3.3.1 方案概述 |
3.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3.3.3 进一步讨论 |
3.4 代码实现和性能评估 |
3.4.1 审计程序的伪代码 |
3.4.2 智能合约的实现 |
3.4.3 安全性分析 |
3.4.4 性能评估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支持动态更新的公共审计 |
4.1 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公共审计和更新概述 |
4.2 系统组件 |
4.2.1 应用层 |
4.2.2 区块链层 |
4.2.3 共识层 |
4.2.4 对等网络层 |
4.3 基于联盟链的支持数据更新的完整性审计方案 |
4.3.1 方案概述 |
4.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4.4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4.4.1 正确性证明 |
4.4.2 安全性证明 |
4.4.3 性能评估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抵抗恶意审计者的公共审计 |
5.1 公共审计中的恶意审计行为概述 |
5.2 问题描述 |
5.2.1 系统模型 |
5.2.2 威胁模型 |
5.2.3 设计目标 |
5.3 基于区块链的抵抗恶意审计者的公共审计方案 |
5.3.1 方案概述 |
5.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5.3.3 进一步讨论 |
5.4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5.4.1 正确性证明 |
5.4.2 安全性证明 |
5.4.3 性能评估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支持多关键词检索的私有审计 |
6.1 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与检索概述 |
6.2 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方案 |
6.2.1 问题描述 |
6.2.2 基于智能合约的分布式云存储的私有审计方案 |
6.2.3 安全性分析和性能评估 |
6.3 私有审计方案中的多关键词检索 |
6.3.1 问题描述 |
6.3.2 分布式云存储私有审计方案中的多关键词检索 |
6.3.3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云环境中隐私数据的安全访问 |
7.1 云环境中隐私数据的安全访问概述 |
7.2 问题描述 |
7.3 基于私有链的智能家居数据的访问控制方案 |
7.3.1 方案概述 |
7.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7.3.3 进一步讨论 |
7.4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8.1 研究内容总结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可变煤质的重介分选过程悬浮液密度设定智能决策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原煤配煤入选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重介悬浮液密度给定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远程监测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可变煤质的重介分选工艺及控制策略分析 |
2.1 配煤工艺及重介分选过程工艺分析 |
2.1.1 配煤工艺介绍 |
2.1.2 重介分选工艺介绍 |
2.2 精煤产品硫分与灰分波动因素分析 |
2.2.1 分选密度的确定 |
2.2.2 原煤煤质波动变化对精煤质量变化分析 |
2.3 重介悬浮液密度智能设定控制策略分析 |
2.4 重介悬浮液密度智能设定系统架构 |
2.4.1 硬件系统架构 |
2.4.2 软件系统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变煤质的悬浮液密度智能设定方法研究 |
3.1 可变煤质的重介分选过程数据分析研究 |
3.1.1 可变煤质的理论配比分析 |
3.1.2 重介悬浮液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基于PSO-LSSVM的原煤配比与悬浮液密度预测模型建立 |
3.2.1 PSO-LSSVM预测模型原理 |
3.2.2 建立PSO-LSSVM预测模型 |
3.3 原煤智能配比及预测悬浮液密度设定值模型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变煤质的重介分选过程悬浮液密度控制研究 |
4.1 PID控制 |
4.1.1 PID控制技术特点 |
4.1.2 PID控制技术原理 |
4.2 预测模型在悬浮液密度控制系统中的实现方式 |
4.3 原煤配煤控制系统方法研究与实现 |
4.3.1 PID算法在配煤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4.3.2 配煤控制系统的实现 |
4.4 重介悬浮液密度控制系统方法研究与实现 |
4.4.1 基于PID算法的自动补水方法研究 |
4.4.2 影响分流自动控制的因素分析 |
4.4.3 重介悬浮液密度控制系统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程监测控制系统设计 |
5.1 远程监测系统方案 |
5.1.1 远程监测控制系统目标 |
5.1.2 远程监测控制系统技术内容 |
5.1.3 远程监测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
5.2 远程监控系统数据传输与功能构建 |
5.2.1 底层数据采集功能 |
5.2.2 底层数据中转传输功能 |
5.2.3 数据云端存储功能 |
5.2.4 远程监控系统功能构建 |
5.3 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及系统远程网络安全 |
5.3.1 远程监测控制系统功能实现 |
5.3.2 系统远程运维安全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业现场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
6.1 工业现场应用背景 |
6.2 控制系统硬件设备选型及安装 |
6.2.1 可编程控制器模块选型 |
6.2.2 传感器选型及安装 |
6.3 控制系统程序与人机界面 |
6.3.1 通讯方式 |
6.3.2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 |
6.3.3 人机界面 |
6.4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云平台下基于MooseFS的网盘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云存储技术知识 |
2.1.1 云存储的定义 |
2.1.2 云存储与传统存储的对比 |
2.1.3 云存储的技术特点 |
2.2 MOOSEFS分布式文件系统 |
2.2.1 MooseFS的体系架构 |
2.2.2 MooseFS的工作原理 |
2.2.3 MooseFS的优缺点 |
2.3 云盘挂载技术 |
2.4 加密技术 |
2.4.1 对称加密算法 |
2.4.2 非称加密算法 |
2.5 文件过滤驱动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网盘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性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架构设计 |
3.2.2 功能模块总体设计 |
3.3 客户端模块设计 |
3.3.1 认证模块设计 |
3.3.2 网盘挂载模块设计 |
3.4 传输通道模块设计 |
3.4.1 Samba加密传输模块设计 |
3.4.2 文件组合加密设计 |
3.5 服务端模块设计 |
3.5.1 热备的存储集群模块设计 |
3.5.2 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OOSEFS的云网盘系统的实现 |
4.1 客户端模块实现 |
4.1.1 认证模块实现 |
4.1.2 网盘挂载模块实现 |
4.2 传输通道模块实现 |
4.2.1 Samba加密传输模块实现 |
4.2.2 文件过滤驱动模块的实现 |
4.2.3 文件加解密模块的实现 |
4.3 热备的存储集群的实现 |
4.3.1 基于MooseFS源码的改造方案 |
4.3.2 数据信息存储文件和日志文件下载实现 |
4.3.3 元数据加载的实现 |
4.3.4 日志同步和日志回放实现 |
4.3.5 块信息汇报与更新实现 |
4.4 实时监控模块的实现 |
4.4.1 日志监控的实现 |
4.4.2 服务器集群监控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部署 |
5.1.1 环境准备 |
5.1.2 搭建节点 |
5.2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智慧协同网络族群编排机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有网络体系存在的不足 |
1.1.2 智慧协同网络的特点 |
1.1.3 族群编排机制的目标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新型网络技术 |
1.3.2 编排机制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2 相关关键技术概述 |
2.1 智慧协同网络概述 |
2.1.1 智慧协同网络基本原理 |
2.1.2 智慧协同网络工作流程 |
2.1.3 资源适配层模型 |
2.2 OpenStack概述 |
2.2.1 OpenStack架构体系 |
2.2.2 Nova工作机理 |
2.2.3 Neutron工作机理 |
2.3 RestAPI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智慧协同网络族群编排机制设计 |
3.1 应用场景与需求 |
3.2 族群自动编排框架设计 |
3.2.1 总体架构与流程设计 |
3.2.2 匹配模块设计 |
3.2.3 调度模块设计 |
3.2.4 反馈模块设计 |
3.2.5 下发模块设计 |
3.3 基于实际负载的虚拟组件动态映射机制设计 |
3.3.1 机制提出与建模 |
3.3.2 机制流程设计 |
3.4 节能驱动的虚拟组件调度机制设计 |
3.4.1 机制提出与建模 |
3.4.2 机制流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智慧协同网络族群编排机制实现 |
4.1 总体要求 |
4.2 族群自动编排框架实现 |
4.2.1 框架线程调度实现 |
4.2.2 API模块实现 |
4.2.3 框架各模块函数实现 |
4.2.4 模板库数据结构 |
4.3 基于实际负载的虚拟组件动态映射机制实现 |
4.3.1 虚拟组件超量部署算法实现 |
4.3.2 虚拟组件重映射算法实现 |
4.4 节能驱动的虚拟组件调度机制实现 |
4.4.1 节能驱动的虚拟组件调度算法实现 |
4.4.2 物理组件远程控制开关机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验证与测试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1.1 系统环境搭建 |
5.1.2 节能测试环境搭建 |
5.2 功能验证 |
5.2.1 API功能验证 |
5.2.2 匹配功能验证 |
5.2.3 调度功能验证 |
5.2.4 下发功能验证 |
5.2.5 反馈功能验证 |
5.3 性能测试 |
5.3.1 动态映射性能测试 |
5.3.2 节能调度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已有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优化软件 |
1.2.2 利用新型商用硬件 |
1.2.3 设计新硬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贡献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数据中心与可编程网卡概论 |
2.1 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
2.1.1 资源虚拟化 |
2.1.2 分布式计算 |
2.1.3 定制化硬件 |
2.1.4 细粒度计算 |
2.2 “数据中心税” |
2.2.1 虚拟网络 |
2.2.2 网络功能 |
2.2.3 操作系统 |
2.2.4 数据结构处理 |
2.3 可编程网卡的架构 |
2.3.1 专用芯片(ASIC) |
2.3.2 网络处理器(NP) |
2.3.3 通用处理器(SoC) |
2.3.4 可重构硬件(FPGA) |
2.4 可编程网卡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
2.4.1 微软Azure云 |
2.4.2 亚马逊AWS云 |
2.4.3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 |
第3章 系统架构 |
3.1 网络加速 |
3.1.1 网络虚拟化加速 |
3.1.2 网络功能加速 |
3.2 存储加速 |
3.2.1 存储虚拟化加速 |
3.2.2 数据结构处理加速 |
3.3 操作系统加速 |
3.4 可编程网卡 |
第4章 ClickNP网络功能加速 |
4.1 引言 |
4.2 背景 |
4.2.1 软件虚拟网络与网络功能的性能挑战 |
4.2.2 基于FPGA的网络功能编程 |
4.3 系统架构 |
4.3.1 ClickNP开发工具链 |
4.3.2 ClickNP编程 |
4.4 FPGA内部并行化 |
4.4.1 元件间并行化 |
4.4.2 元件内并行 |
4.5 系统实现 |
4.5.1 ClickNP工具链和硬件实现 |
4.5.2 ClickNP元件库 |
4.5.3 PCIE I/O通道 |
4.5.4 Verilog元件 |
4.6 应用与性能评估 |
4.6.1 数据包生成器和抓包工具 |
4.6.2 OpenFlow防火墙 |
4.6.3 IPSec网关 |
4.6.4 L4负载平衡器 |
4.6.5 pFabric流调度器 |
4.7 讨论: 资源利用率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KV-Direct数据结构加速 |
5.1 引言 |
5.2 背景 |
5.2.1 键值存储的概念 |
5.2.2 键值存储的工作负载变化 |
5.2.3 现有键值存储系统的性能瓶颈 |
5.2.4 远程直接键值访问面临的挑战 |
5.3 KV-Direct操作原语 |
5.4 键值处理器 |
5.4.1 哈希表 |
5.4.2 Slab内存分配器 |
5.4.3 乱序执行引擎 |
5.4.4 DRAM负载分配器 |
5.4.5 向量操作译码器 |
5.5 系统性能评估 |
5.5.1 系统实现 |
5.5.2 测试床与评估方法 |
5.5.3 吞吐量 |
5.5.4 能耗效率 |
5.5.5 延迟 |
5.5.6 对CPU性能的影响 |
5.6 扩展 |
5.6.1 基于CPU的分散.聚集DMA |
5.6.2 单机多网卡 |
5.6.3 基于SSD的持久化存储 |
5.6.4 分布式键值存储 |
5.7 讨论 |
5.7.1 不同容量的网卡硬件 |
5.7.2 对现实世界应用的影响 |
5.7.3 可编程网卡内的有状态处理 |
5.8 相关工作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SocksDirect通信原语加速 |
6.1 引言 |
6.2 背景 |
6.2.1 Linux套接字简介 |
6.2.2 Linux套接字中的开销 |
6.2.3 高性能套接字系统 |
6.3 架构概览 |
6.4 系统设计 |
6.4.1 无锁套接字共享 |
6.4.2 基于RDMA和共享内存的环形缓冲区 |
6.4.3 零拷贝 |
6.4.4 事件通知 |
6.4.5 连接管理 |
6.5 系统性能评估 |
6.5.1 评估方法 |
6.5.2 性能微基准测试 |
6.5.3 实际应用性能 |
6.6 讨论: 连接数可扩放性 |
6.6.1 基于可编程网卡的传输层 |
6.6.2 基于CPU的传输层 |
6.6.3 多套接字共享队列 |
6.6.4 应用、协议栈与网卡间的接口抽象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7.2.1 基于片上系统的可编程网卡 |
7.2.2 开发工具链 |
7.2.3 操作系统 |
7.2.4 系统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7)软件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应用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课题来源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需求分析 |
2.1 持续集成 |
2.1.1 源代码管理 |
2.1.2 构件管理流程 |
2.1.3 版本分支管理流程 |
2.1.4 构建管理流程 |
2.2 持续部署 |
2.2.1 发布部署流程(测试环境) |
2.3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工具研究与分析 |
2.3.1 开源工具SVN的研究与分析 |
2.3.2 开源工具Git的研究与分析 |
2.3.3 开源工具Nexus的研究与分析 |
2.3.4 开源工具Maven的研究与分析 |
2.3.5 开源工具Ant的研究与分析 |
2.3.6 开源工具Jenkins的研究与分析 |
2.3.7 开源工具FTP的研究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总体设计 |
3.1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封装技术论证 |
3.2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软件技术架构设计与硬件需求研究 |
3.2.1 开源工具与jenkins集成硬件拓扑方案的设计论证 |
3.2.2 jenkins与开源工具集成后的工作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详细设计 |
4.1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的总体架构 |
4.2 开发测试一体化工作流程与jenkins的集成流程 |
4.3 开发测试一体化投产管理流程设计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实现与试点项目测试 |
5.1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测试环境部署 |
5.1.1 部署环境准备 |
5.2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测试 |
5.2.1 测试目的 |
5.2.2 测试用例 |
5.3 验证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功能调试 |
5.3.1 用户登录 |
5.3.2 产品管理 |
5.3.3 应用包管理 |
5.3.4 打包申请 |
5.3.5 申请审批 |
5.3.6 审批批量 |
5.3.7 打包部署管理 |
5.3.8 分支管理 |
5.3.9 环境与版本 |
5.4 验证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投产包上传功能调试 |
5.4.1 投产包上传 |
5.4.2 投产任务管理 |
5.4.3 投产批次设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备份与还原 |
6.1 软件数据备份介绍 |
6.1.1 完整备份 |
6.1.2 增量备份 |
6.1.3 差异备份 |
6.1.4 实时备份 |
6.2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备份与还原 |
6.2.1 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的备份 |
6.2.2 SVN备份 |
6.2.3 Jenkins数据备份与还原 |
6.2.4 Nexus数据备份与还原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现状 |
(一)虚拟货币的界定 |
(二)虚拟货币的洗钱风险 |
(三)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的模式 |
(四)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发案情况 |
二、国际社会对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规制 |
(一)加拿大的法律规制 |
(二)美国的法律规制 |
三、完善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防控对策之建议 |
(一)将虚拟货币纳入法律监管之中 |
(二)确立对网络洗钱犯罪的合理管辖 |
1. 明确对网络洗钱犯罪的部门管辖 |
2. 确立对网络洗钱犯罪的国际管辖 |
(三)完善电子证据制度 |
(四)对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进行有效调查 |
1. 抓住危险信号和指标启动调查 |
2. 瞄准调查指标开展调查 |
(1)与虚拟货币使用有关的软件 |
(2)与虚拟货币使用有关的网站浏览记录 |
(3)远程存储设备 |
(4)证书存储软件 |
(5)虚拟机器软件 |
(6)相关移动设备 |
3. 找准证据来源开展取证分析 |
(1)嫌犯计算机 |
(2)云服务 |
(3)网络调查 |
4. 与虚拟货币管理商或交易商建立并发展关系 |
(五)研发能有效防范和监测利用虚拟货币洗钱风险的信息技术 |
1. 研发新的虚拟货币技术 |
2. 完善或研发新的虚拟货币协议 |
3. 研发第三方数字身份系统 |
(9)基于Socket通信的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视觉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各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架构 |
2.1 引言 |
2.2 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本地监控端需求分析 |
2.2.2 远程监控端需求分析 |
2.3 监控系统架构 |
2.3.1 系统整体架构 |
2.3.2 海康威视IP摄像机 |
2.3.3 EPSON-G6工业机器人和RC180控制器 |
2.3.4 St?ubli-TX90工业机器人和CS8C控制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信及仿真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机器人通信服务端 |
3.3 本地监控客户端架构 |
3.4 Socket通信模块 |
3.4.1 Socket套接字简介 |
3.4.2 MFC消息映射机制简介 |
3.4.3 基于Socket的多线程通信方案 |
3.4.4 实验结果 |
3.5 机器人末端坐标轨迹存储模块 |
3.5.1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简介 |
3.5.2 基于ADO的末端坐标轨迹远程存储方案 |
3.5.3 实验结果 |
3.6 机器人三维运动姿态仿真模块 |
3.6.1 OpenGL类库简介 |
3.6.2 EPSON-G6运动学建模 |
3.6.3 St?ubli-TX90运动学建模 |
3.6.4 基于OpenGL的运动姿态仿真方案 |
3.6.5 实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运动跟踪视觉监控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OpenCV类库简介 |
4.3 基于运动模板算法的运动跟踪 |
4.3.1 运动目标检测基本理论 |
4.3.2 基于背景差分法的运动检测 |
4.3.3 基于运动模板算法的跟踪方案 |
4.3.4 实验结果 |
4.4 基于Camshift算法的运动跟踪 |
4.4.1 颜色空间 |
4.4.2 Camshift算法原理 |
4.4.3 实验结果 |
4.5 基于“海康SDK+OpenCV”的视觉监控方案 |
4.5.1 视觉监控方案设计 |
4.5.2 视觉监控数据存储 |
4.5.3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程监控端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相关技术背景 |
5.2.1 J2EE平台和SSH框架概述 |
5.2.2 Tomcat服务器概述 |
5.2.3 Ajax概述 |
5.2.4 WebSocket概述 |
5.2.5 Flex技术概述 |
5.2.6 Red5服务器概述 |
5.3 远程监控端整体架构 |
5.4 用户管理模块 |
5.4.1 用户信息表设计 |
5.4.2 用户登录设计 |
5.4.3 用户列表设计 |
5.4.4 拦截器设计 |
5.4.5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5.5 机器人监控模块 |
5.5.1 Dao层设计模式 |
5.5.2 基于WebSocket的实时监控方案 |
5.5.3 机器人监控模块实现 |
5.6 视觉监控模块 |
5.6.1 基于“Red5+Flex”的视觉监控方案 |
5.6.2 视觉监控模块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10)ISCSI协议远程存储轻量级安全移动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设计与实现 |
3 性能评价 |
4结论 |
四、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存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D]. 陈煌达. 浙江大学, 2021(09)
- [2]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D]. 薛婧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可变煤质的重介分选过程悬浮液密度设定智能决策与控制研究[D]. 袁鹏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云平台下基于MooseFS的网盘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 姚孝珍.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智慧协同网络族群编排机制设计与实现[D]. 富建国.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可编程网卡的高性能数据中心系统[D]. 李博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7]软件开发测试一体化平台应用与管理[D]. 张振海.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8]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研究[J]. 师秀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9]基于Socket通信的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研究[D]. 潘湘飞.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10]ISCSI协议远程存储轻量级安全移动设备研究[J]. 杨烈君,吴玉芹,许先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