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回归方程在检测白酒中杂醇油中的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在检测白酒中杂醇油中的应用

一、线性回归方程在检测白酒中杂醇油时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顺,卜媛媛,王悦,孙丽,赵燕,周义国,刘蔷,陈长毅[1](2021)在《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醇类及酯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醇类和酯类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前期处理简单,以叔戊醇为内标物,进行内标法标准曲线定量,采用FI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毛细管色谱柱DB-FFAP(50m×0.32 mm, 0.50μm)及程序升温进行测定,检测器温度为300℃,进样口温度230℃,进样量0.5μL。结果各醇类及酯类混合标准溶液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皆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3~9mg/L(S/N=3),定量限为10~30 mg/L (S/N=10),回收率为88.25%~98.75%,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2.75%~3.84%(n=6)。结论该方法简化了操作步骤,一次进样可以同时检测8种常规的醇类和酯类,提高工作效率和仪器的利用率,且回收率高,重现性和精密度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满足白酒中醇类和酯类含量的定量分析。

李名灯[2](2021)在《富锌生香酵母的筛选鉴定、性能检测及生香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酯酵母,又称生香酵母或者产膜酵母,经过代谢后能够产多种香气成分,如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以及各种醇等,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锌是动物和人类的第二大必需微量元素,它在许多生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锌缺乏会导致生长迟缓、性功能减退、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通过酵母发酵生产的富锌酵母(Zinc-rich yeast,ZnY)富含蛋白质、肽和氨基酸,且与无机锌相比,还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小的副作用。然而,既具备产香能力又有富锌能力的酵母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既能产香又能富锌的双功能酵母,以期扩大酵母在食品、酿酒、保健方面的应用。采用富锌选择性培养基,以菌株生长密度为初筛指标,感官评价为复筛指标筛选出耐受锌的生香酵母。测定该菌株的锌吸附量以及不同浓度锌对其生长状态的影响,获得一株性能稳定的富锌生香酵母;通过测定菌株的各项生长特性及性能,同时与富集前的菌株比较,确定该菌株在食品、酿酒、保健方面的研究价值;以菌株产酯总量为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菌株的产香条件。主要结果如下:1、以菌株生长密度、感官评价为筛选指标,通过测定不同锌浓度下目标菌株的锌吸附量及对其生长状态的影响,筛选出一株性能稳定的富锌生香酵母(Zinc-rich Aroma-producing yeast,ZnAY-5),培养基中最适锌添加量为300 mg/L,富锌生香酵母ZnAY-5锌的吸附量为338 mg/kg。2、利用WL营养培养基对ZnAY-5形态特征的初步鉴定,以及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5.8S-ITSr DNA测序,与已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比对,确定该菌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3、通过对ZnAY-5生长特性测定发现,无论菌株细胞中是否富集锌,ZnAY-5的最适生长温度、pH与葡萄糖浓度均未发生显着变化,分别为32℃、5~6与8%;另外,ZnAY-5对温度、pH、乙醇浓度、Na Cl浓度、葡萄糖浓度及SO2浓度的最高耐受度也未发生改变,分别为40℃、2、14%、8%、36%及1200 mg/L。但富锌酵母对乙醇耐受性相对于未富锌酵母有所提高,由10%提高到14%。4、对ZnAY-5发酵力的测定可知,未富锌酵母与富锌酵母最佳的发酵时间为1-4 d,效率高于其他生香酵母;富锌酵母的产酯力与酶活力分别为1.59 g/(L×(5 log10CFU)/m L)、139.39 mg/(g×100h),均显着高于其他生香酵母的产酯力与酶活力;对其抗氧化力的测定可知,富锌后的酵母发酵液、菌体及胞内物质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力,锌添加量为300 mg/L时,ZnAY-5发酵液及酵母本身具有最高的抗氧化力。5、由ZnAY-5发酵液产物挥发性成分的检测结果可知,条件优化后的发酵液产物挥发性成分中,醇和酯的种类相比未富锌组和富锌组均得到了提高,优化后乙酸乙酯的含量在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中高达92.772%。产酯优化方案为:最佳培养温度为32℃,最佳培养时间为144 h,最佳乙酸添加量为0.2%,在此条件下产酯总量为1.633±0.0018g/L。综上所述,富锌ZnAY-5菌株对乙醇的耐受性与抗氧化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在优化产酯条件下,富锌ZnAY-5产酯类别和总量均有所改进。因此,富锌生香酵母ZnAY-5不仅可以作为营养改善剂,还可作为一种改善复杂芳香型的有效手段。上述研究结果将为其在食品、酿酒行业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

柏建春[3](2021)在《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气相色谱技术在现代分离分析领域中必不可少,以其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高灵敏度、易于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中色谱柱作为色谱分析的主要元件,色谱固定相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待测样品的分析效果。随着对复杂样品,特别是食品、医药以及环境污染物中沸点相近、结构相似的成分分析需求的增加,合成和研究各种性能优异的气相色谱固定相成为国内外色谱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聚硅氧烷由于具有耐高低温、耐候、耐老化、生理惰性、成膜性好等优点,在气相色谱固定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将酯基基团和聚醚链段引入到聚硅氧烷主链上,使得固定相既具有聚硅氧烷的易成膜和耐温特性,又因接枝了极性选择性基团,增加了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的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碱性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固定相对醇类、酯类、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选择性。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含氢量的甲基含氢硅油的合成。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封端剂,在三氟甲基磺酸(TfOH)催化下,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制得含氢量分别为13.8%和21.6%的高分子量甲基含氢硅油。(2)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EUP)的合成。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氯铂酸-异丙醇溶液催化下,将十一烯酸乙酯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制得接枝率为20%的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20)。(3)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1000)为原料,以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在NaH碱性条件下,与1-氯丁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丁基封端的烯丙基聚醚;再通过硅氢加成,将聚醚链段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合成了接枝率分别为10%和18%的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10和AEPP-18)。(4)色谱柱评价。将合成的固定相通过静态法涂渍于石英毛细管内壁,评价了其柱效、耐温性、惰性以及极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酯、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均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耐温性能,所制备的色谱柱柱效高、表面惰性好。测得EUP-20色谱柱麦氏常数497,为弱极性柱;AEPP-10色谱柱麦氏常数为972,AEPP-18色谱柱麦氏常数为1153,均为中等极性柱。通过溶剂化参数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的主要作用力均为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5)EUP-20和AEPP色谱柱分离性能评价。通过对实验室自配的脂肪酸酯类、脂肪醇类以及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两类色谱柱均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在实际样品分离中,不仅对白酒样品中微量成分取得了良好的分离,对于香精香料以及成分复杂的香烟烟气吸收液也取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适用于含复杂醇酯类实际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在食品、环境分析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周楠,黄姗,陈卓,袁利杰,李彤辉[4](2021)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静电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筛查及不同酒类中64种非法添加化合物》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酒类样本中64种非法添加化合物的方法。样品经加热除去酒精,再加入甲醇进行超声提取并定容,经微孔滤膜过滤后上机分析。利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100 mm×2.1 mm,1.9μm)柱进行色谱分离,甲酸铵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条件采用正离子和负离子同时扫描,全扫描/数据依赖的二级扫描(Full MS/dd-MS2)模式,以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和一级母离子以及自动触发采集的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高通量筛查和定量分析,并对市售酒类样品进行筛查测定。结果表明各目标化合物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定量限为0.1~2.5mg/kg,回收率为88.3%~127.9%,相对标准偏差为0.2%~6.2%(n=6)。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酒类样本中64种非法添加化合物的快速筛查和确证。

周兴鹏[5](2020)在《清香型油莎豆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油莎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适应性强和营养丰富等特点。以油莎豆为酿酒原料酿造油莎豆酒,可以提高对油莎豆的利用率,也能延长油莎豆的产业链。本文对油莎豆酒小试发酵工艺、油莎豆酒规模生产工艺和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原料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油莎豆的淀粉含量为37.83%,水分含量为10.56%;油莎豆饼淀粉含量为53.26%,水分含量为8.34%;高粱淀粉含量为62.37%,水分含量为14.92%,由于三种原料的淀粉含量都很高,水分较低,故确定油莎豆生产白酒具有可行性。(2)探究油莎豆酒小试发酵工艺,以油莎豆酒总酯含量作为主要指标,结合其他理化指标、发酵指标和香气成分的分析,发现液态发酵法的产酸产酯能力较低,故初步确定了固态发酵法为油莎豆酒发酵工艺。(3)对油莎豆酒小试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温度、糖化酶添加量和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油莎豆酒发酵指标、理化指标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油莎豆酒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温度23℃,糖化酶添加量190 U/g,活性干酵母添加量0.5‰。在此工艺下进行发酵,得出酒液的酒精含量为7.8%(V/V),总酯含量为2.96 g/L,乙酸乙酯含量为1.4339 g/L。(4)探究油莎豆酒规模生产的发酵工艺,选用油莎豆和油莎豆饼混合高粱作为酿酒原料,通过对比固态发酵过程中两种不同原料酒醅的发酵指标变化趋势和生产出油莎豆酒的理化指标与香气成分,发现油莎豆饼发酵的出酒率及所产油莎豆酒的总酯含量更高,故选择油莎豆饼作为酿酒原料。在此工艺下生产的油莎豆酒,出酒率为41%,总酸含量为1.4476 g/L,总酯含量为3.9645 g/L,乙酸乙酯含量为2.4172 g/L,乙酸乙酯含量为2.1298 g/L。(5)对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进行优化,使用冷冻、加热和超声波三种方法对油莎豆原酒进行催陈处理,对比油莎豆酒的总酸含量、总酯含量、酒度和感官评价的变化趋势,发现加热催陈法催陈时间长、酒损较大,超声波催陈法容易使酒产生新的邪杂味,故以催陈时间短、酒损小、感官评分高的冷冻催陈法为最优的油莎豆酒催陈工艺。对冷冻催陈后的油莎豆酒再进行活性炭处理,发现感官评价有所上升,故采用响应面试验探究催陈温度、活性炭添加量和催陈时间对油莎豆酒感官评价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条件:催陈温度-18℃,催陈时间13 d,活性炭添加量2‰。在此催陈工艺条件下,油莎豆酒感官评分为83分。对经过最佳催陈工艺催陈后的油莎豆酒和原酒进行香气成分分析,发现酒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明显提升。催陈后的油莎豆酒色泽清澈透亮,清香纯正,口感醇厚。

胡景辉[6](2020)在《绵甜白酒风味构成剖析及工艺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酒类饮品,具有的独特香气口感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不断提升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新型风格白酒不断出现。本文针对绵甜白酒的风味构成特征及相关工艺控制技术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从专业感官品评角度出发,从18个白酒感官描述形容词中筛选出醇和、绵长、陈香、丰满、协调、醇甜、回甜、和润、甘爽、甜净这10个能贴切描述绵甜的感官描述词;采用感官剖面分析方法建立绵甜白酒感官风味剖面图,发现典型绵甜白酒具有醇和、陈香、醇甜、甘爽、甜净的感官内涵特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建立绵甜感官一致性评价方法,根据产品感官一致率判定其绵甜程度,当一致率高于80%时,该白酒具有典型的绵甜感官特征,且稳定性好,在70%~80%时,该白酒具备绵甜感官特征,但稳定性不好,低于70%时,该白酒不具备绵甜感官。(2)按绵甜感官一致性评价方法对13款不同风格白酒样品进行评价,确定了其中6款具有典型性绵甜感官,4款不具有绵甜感官,3款具有不稳定的绵甜感官;分析其风味成分构成差异发现,在绵甜白酒中乳酸乙酯、乳酸含量相对较高,其乳己比在1.2~1.5之间、乙乳比在1.0以下、酸酯比在0.6左右、醇酯比在0.15~0.20之间,在非绵甜白酒中,乙酸乙酯、乙酸含量占比较高,异丁醇含量相对较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白酒绵甜感官指数,发现乳己比和酸酯比在一定范围内对白酒的绵甜感官具有正向作用,而乙己比和醇酯比具有负面作用。(3)针对不同品种高粱和不同粮食配比分别进行酿酒实验,首先采用5个在营养成分组成不同的高粱进行酿酒实验,其中(3)号高粱酿酒效果最佳,(1)、(5)号高粱酿酒效果最差,分析其营养成分组成差异发现(3)号高粱中支链淀粉、蛋白质和单宁含量均高于(1)、(5)号高粱,分别为95.63%、11.73%、2.82%;改变五粮工艺白酒中玉米含量比例,发现玉米在10%~15%含量范围内风味和感官品评表现最佳。(4)针对不同品质大曲和高温大曲用量分别进行酿酒实验,首先采用7个质量不一,性能具有一定差异的中温大曲进行酿酒实验,其中(3)、(4)、(7)号大曲酿酒效果最佳,(5)、(6)号大曲酿酒效果最差,分析其性能差异发现(3)、(4)、(7)号大曲液化力>0.5 U,糖化力>900 U,均高于(5)、(6)号大曲;在中温大曲中混入一定比例的高温大曲,发现在添加一定含量的高温大曲后对提升白酒绵甜感官和整体风味具有一定效果,添加比例不宜超过25%。

田子宸[7](2020)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摘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白酒生产的蒸馏环节中,摘酒工艺可以将不同品质的酒液区分开来并分别存储,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传统摘酒工艺采用“看花摘酒”的方法,即通过人工观察酒液冲击产生的酒花的视觉特征,来判断白酒的分段。“看花摘酒”方法虽简单易行,但存在着分段标准不一、依赖人工经验等缺点,不利于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并阻碍了白酒的自动化生产,因此摘酒环节亟待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摘酒方法可以提取图像中酒花的视觉特征,模拟人工对白酒分段进行判别,实现智能化摘酒,且具有判别速度快、分段精度高、成本低、安装维护方便的优点,实用性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视觉摘酒机理,仿照人工“看花摘酒”经验设计智能摘酒算法,该算法由图像预处理算法、酒花分类算法、后处理算法三部分组成。2)在图像预处理算法环节中,设计了基于异常圆弧线段剔除的快速圆检测算法,用于检测原始图像中的前景圆区域。该算法检测精度高达97.25%,比传统的霍夫圆检测提高7.73%,且运行速度比霍夫圆检测快21倍。3)设计了用于酒花分类的轻量卷积神经网络。网络主要由提取图像多尺度特征的Multi-Scale Block,以及计算每个特征通道权重的SE Block组成。在本文采集的测试集上,该网络分类准确率可达93.18%,计算量仅有216.10 MFLOPs,分类准确率和计算量均优于同类网络。再经过分类结果后处理,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7.59%。4)研制了基于服务器的智能摘酒系统,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在CPU上运行一次仅耗时12.55ms,最多可同时处理19条产线的摘酒任务;在GPU上运行一次仅耗时6.23ms,最多可同时处理61条产线的摘酒任务。5)通过简化摘酒算法,研制了基于RK3399Pro的嵌入式摘酒系统,降低了成本和安装维护的难度。结合RK3399Pro嵌入式硬件的特征,采用基于特征通道权重的模型剪枝方法,对服务器版算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简化,并将算法移植到嵌入式系统上。实验测试表明,在分类准确率不下降的情况下,模型剪枝方法可以减少网络30%的计算量;嵌入式摘酒系统可同时处理8条产线的摘酒任务。

刘建学,尹晓慧,韩四海,李璇,徐宝成,李佩艳,罗登林[8](2019)在《便携式近红外甲醇检测仪与实验室仪器预测能力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联合研发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比色皿、液体探头取样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的含量,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白酒中甲醇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与实验室VECTOR33型近红外光谱仪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校正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819、0.838、0.886,校正标准差分别为:16.13、15.78、14.60mg/L,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14、0.820、0.844,预测标准差分别为:19.99、19.25、20.44 mg/L,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94%、8.32%、9.34%。结论研发的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与实验室仪器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用来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含量。

许龄方[9](2019)在《诺丽果酒酿造及其风味研究与调控》文中提出诺丽是一种热带植物,学名海巴戟天,在我国台湾岛、海南省及西沙群岛等地均有种植。作为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新资源食品,诺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酵素是该水果目前最主要的商业化产品,传统加工方式由成熟果实经内生菌分解而成,但生产周期长、品质难以控制,影响了产品推广和产业发展。诺丽具有很强的抑菌性,果实出汁率低,有强烈的令人不愉悦的气味,给直接酿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利用脉冲电场预处理提高整果利用率和果汁质量,研究诺丽的抑菌成分,对其抑菌特性做出改善的同时优化诺丽酒的发酵工艺,并构建动力学模型。通过发酵产生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对诺丽的香气成分做出调控和改善,与不同成熟阶段诺丽的挥发性成分对比,确定发酵对香气特征的影响,并对诺丽酒的品质作出进一步优化,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关注产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诺丽果实的纤维含量高、出汁少,整果利用率低。利用脉冲电场预处理,在电场强度1.5 kV/cm、频率1 Hz、脉宽100μs、脉冲个数30次的单极指数波条件下,出汁率增加了13.37%,氨基酸含量提高一倍,显示出脉冲电场作为一种高效的预处理技术,能够显着提高整果利用率和果汁质量,在果酒酿造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诺丽果汁抑菌性很强,无法直接接种酿酒酵母发酵,诺丽中含量丰富的多酚、黄酮如阿魏酸、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和芦丁等是主要的抑菌物质,均能延迟酵母进入对数期的时间并降低菌体浓度。其中,阿魏酸和绿原酸对诺丽的抑菌性贡献最大,在果汁中含量分别为1046.83 mg/L和163.29 mg/L,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mg/L和25 mg/L。pH值能显着影响抑菌活性,抑菌物质浓度随酸性减弱降低,阿魏酸和绿原酸含量在pH6.5和5.0时降至最小抑菌浓度以下,可以通过降酸改善酵母的生长代谢环境。3.诺丽有特殊的生青味和强烈的丁酸类气味,感官接受度欠佳,可以通过发酵增加醇类和酯类含量改善不良风味,达到对香气的调控。pH值、初始含糖量、酵母接种量和温度对诺丽酒的酒精度、高级醇含量和感官指标有重要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发酵工艺参数为:pH 6.8、初始含糖量180 g/L、酵母接种量400 mg/L、温度26°C。菌体生长、残糖、酒精和高级醇变化可用Logistic方程、底物消耗方程和Leudeking-Piret方程拟合,发酵动力学方程的构建为果酒生产在线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4.较高浓度的脂肪酸形成了诺丽果实明显的“腐臭干酪”类气味特征;α-松油醇、3-甲基-3-丁烯-1-醇、3-甲基-2-丁烯-1-醇是诺丽“生青味”的来源。通过酒精发酵,诺丽果酒中的醇类和酯类与果实相比明显增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异丁醇、异戊醇、活性戊醇等高级醇能赋予诺丽果酒特殊酒香和水果香,乙酸异戊酯、苯甲酸乙酯、2-羟基苯甲酸乙酯、苯甲酸苄酯、DL-柠檬烯、芳樟醇、邻丁香酚对风味有显着的改善作用。5.诺丽果酒的干浸出物为14.17 g/L,酒体较为单薄,缺乏骨架,酸度低,口感不平衡,通过选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酸度低、色度接近的红枣果浆混合发酵,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红枣原料在酿造前经场强1.5 kV/cm、频率1 Hz、脉冲个数为10、30、50次的预处理后与已降酸的诺丽果汁复配发酵,产品的干浸出物最高能增加10.02%,显着提高了果酒质量,体现出脉冲电场在果酒酿造中的良好应用前景。感官评价显示当诺丽:红枣的复配比例为80:20时,发酵出的产品干浸出物提高到19.71 g/L,色泽明亮,呈琥珀色,酒香清雅纯正,酒体丰满平衡,典型性明确,感官接受度最高,同时仍能够保留诺丽的典型性。产品中新增加了十五种香气成分,其中缩醛、3-甲基-2-己醇、肉豆蔻酸乙酯、β-乙酸苯乙酯和β-大马酮含量均超过阈值,对产品的风味有重要的改善作用。6.产品各项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总酚含量为89.26 mg/100mL,总黄酮24.01 mg/100 mL,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56.28%、48.14%和52.0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保健效果。

韩四海,郭玉姗,李璇,刘建学,李佩艳,徐宝成,罗登林[10](2018)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白酒基酒中乙醇含量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快速测定白酒基酒中的乙醇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处理白酒基酒近红外图谱,建立白酒基酒中乙醇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最佳预处理方法为减去一条直线法,最优波段谱为7 5025 450 cm-1,主成分数为7。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23 3,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89;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到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为0.954 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21。结果显示近红外检测方法快速有效,所建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模型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

二、线性回归方程在检测白酒中杂醇油时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回归方程在检测白酒中杂醇油时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醇类及酯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试样制备及测定
        1.2.2 标准曲线
        1.2.3 色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2 内标物的选择
    2.3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2.4 回收率与精密度
    2.5 重复性
3 结论与讨论

(2)富锌生香酵母的筛选鉴定、性能检测及生香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营养剂的研究进展
        1.1.1 锌营养概述
        1.1.2 锌的吸收和代谢
        1.1.3 锌的生理功能
        1.1.4 锌缺乏原因
        1.1.5 锌缺乏的防治
    1.2 富锌酵母的研究进展
        1.2.1 富锌酵母概述
        1.2.2 富锌酵母筛选方法研究现状
        1.2.3 富锌酵母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2.4 富锌酵母的性能研究进展
    1.3 生香酵母的研究现状
        1.3.1 生香酵母概述
        1.3.2 生香酵母筛选方法研究现状
        1.3.3 生香酵母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3.4 生香酵母的生长特性研究进展
        1.3.5 生香酵母的性能研究进展
        1.3.6 生香酵母生香条件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富锌生香酵母的筛选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富锌生香酵母的初筛
        2.2.3 富锌生香酵母的复筛
        2.2.4 锌吸附量的测定
        2.2.5 锌存在条件下酵母生长状态研究
        2.2.6 富锌生香酵母的形态学鉴定
        2.2.7 富锌生香酵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富锌生香酵母的初筛
        2.3.2 富锌生香酵母的复筛
        2.3.3 锌吸附量测定
        2.3.4 锌存在条件下ZnAY-5生长状态研究
        2.3.5 富锌生香酵母的形态学鉴定
        2.3.6 富锌生香酵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第三章 富锌生香酵母的生长特性及性能检测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富锌生香酵母的生长特性研究
        3.2.2 富锌生香酵母的性能检测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富锌生香酵母的生长特性
        3.3.2 富锌生香酵母的性能检测研究
第四章 富锌生香酵母发酵产物挥发性成分及生香条件优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富锌生香酵母的发酵液产物挥发性成分研究
        4.2.2 富锌生香酵母的生香条件优化研究
        4.2.3 优化后ZnAY-5的发酵液产物挥发性成分进一步验证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富锌生香酵母的发酵液产物挥发性成分
        4.3.2 富锌生香酵母的生香条件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相色谱技术
        1.1.1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GC×GC)
        1.1.2 便携式和快速气相色谱技术
        1.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1.1.4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技术(SPME-GC)
    1.2 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1.2.1 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1.1 聚二甲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2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3 聚氰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4 含氟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2.1.5 多芳基改性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2.2 聚乙二醇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 离子液体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1 小分子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2 聚合交联的耐高温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3.3 混配型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 手性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1 环糊精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2 冠醚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4.3 纤维素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 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1.2.5.2 碳质材料在气相色谱技术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和聚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红外光谱(FTIR)
        2.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2.3 热重分析(TGA)
        2.2.4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 甲基含氢硅油的制备
    2.4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EUP-20)的合成与表征
    2.5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AEPP)的合成与表征
        2.5.1 烯丙基聚氧乙烯丁基封端聚醚的合成(AEPB)
        2.5.2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色谱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3.2.1 毛细管柱的制备
        3.2.2 毛细管柱预处理
        3.2.3 固定液的涂渍
        3.2.4 色谱柱老化
        3.2.5 固定相液膜厚度计算
    3.3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质量评价
        3.3.1 柱效的测定
        3.3.2 色谱柱表面惰性测定
        3.3.3 色谱柱热稳定性测定
        3.3.4 色谱柱极性测定
        3.3.5 溶剂化参数模型
        3.3.6 速率理论曲线(Van Deemter曲线)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EUP固定相热稳定性
        3.4.2 EUP-20色谱柱柱效评价
        3.4.3 EUP-20色谱柱惰性评价
        3.4.4 EUP-20色谱柱极性测定
        3.4.5 EUP-20色谱柱溶剂化参数
    3.5 EUP-20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3.5.1 实验室配制混合样品的分离
        3.5.1.1 EUP-20色谱柱分离醇类混合物
        3.5.1.2 EUP-20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混合物(PAEs)
        3.5.1.3 EUP-20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3.5.1.4 EUP-20色谱柱分离白酒标样
        3.5.2 EUP-20色谱柱分析市售白酒
        3.5.2.1 EUP-20色谱柱分析清香型白酒
        3.5.2.2 EUP-20色谱柱分析浓香型白酒
        3.5.2.3 EUP-20色谱柱分析酱香型白酒
        3.5.2.4 EUP-20色谱柱分析芝麻香型原酒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的色谱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AEPP色谱柱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AEPP色谱柱柱效评价
        4.3.2 AEPP色谱柱热稳定性评价
        4.3.3 AEPP色谱柱惰性评价
        4.3.4 AEPP色谱柱极性评价
        4.3.5 AEPP色谱柱溶剂化参数测定
    4.4 AEPP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4.4.1 实验室配制混合物样品的分离
        4.4.1.1 AEPP-18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类混合物
        4.4.1.2 AEPP-18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4.4.2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市售香精
        4.4.3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香烟烟气吸收液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静电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筛查及不同酒类中64种非法添加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对照品的配制
        1.2.2 样品的制备
        1.2.3 色谱条件
        1.2.4 质谱条件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提取溶剂的优化
    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 质谱条件的优化
    2.4 基质效应评价
    2.5 方法学的考察
        2.5.1 方法的线性范围
        2.5.2 回收率和精密度
    2.6 快速定性筛查数据库的建立
    2.7 实际样品检测
3 结论

(5)清香型油莎豆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国白酒的概述
    1.2 油莎豆的介绍
        1.2.1 油莎豆的简介
        1.2.2 油莎豆的主要价值
    1.3 油莎豆新型产品的研究
        1.3.1 油莎豆豆乳的研究
        1.3.2 油莎豆饮料的研究
        1.3.3 油莎豆酒的研究
    1.4 白酒加工中人工催陈的研究
        1.4.1 白酒人工催陈的意义
        1.4.2 白酒人工催陈的方法
    1.5 白酒中的香气成分
        1.5.1 酸类物质
        1.5.2 酯类物质
        1.5.3 醇类物质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酶制剂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1.5 主要溶液
    2.2 分析方法
        2.2.1 原料及酒醅中水分的测定
        2.2.2 原料及酒醅中还原糖的测定
        2.2.3 原料及酒醅中淀粉的测定
        2.2.4 酒醅中温度的测定
        2.2.5 酒醅中酸度的测定
        2.2.6 油莎豆酒中酒精度的测定
        2.2.7 油莎豆酒中总酸的测定
        2.2.8 油莎豆酒中总酯的测定
        2.2.9 油莎豆酒中主要香气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2.10 油莎豆酒的感官评价
    2.3 实验方法
        2.3.1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的试验设计
        2.3.2 油莎豆酒规模生产的发酵工艺
        2.3.3 油莎豆酒的快速催陈的试验设计
3 结果与讨论
    3.1 制备白酒原料的基本成分分析
    3.2 油莎豆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3.2.1 发酵工艺对油莎豆酒发酵指标的影响
        3.2.2 发酵工艺对油莎豆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3.2.3 发酵工艺对油莎豆酒理化指标的影响
    3.3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试验的研究
        3.3.1 发酵温度对油莎豆酒发酵的影响
        3.3.2 糖化酶添加量对油莎豆酒发酵的影响
        3.3.3 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油莎豆酒发酵的影响
        3.3.4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试验的正交优化试验
        3.3.5 油莎豆酒小试发酵试验的正交优化试验的验证
    3.4 油莎豆酒规模生产工艺的研究
        3.4.1 油莎豆酒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指标监测
        3.4.2 油莎豆酒理化指标的检测
        3.4.3 油莎豆酒香气成分的检测
    3.5 油莎豆酒快速催陈工艺的研究
        3.5.1 冷冻催陈法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3.5.2 加热催陈法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3.5.3 超声波催陈法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3.5.4 活性炭处理对油莎豆酒的影响
        3.5.5 响应面法优化催陈工艺条件
        3.5.6 响应面结果分析
        3.5.7 油莎豆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4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 致谢

(6)绵甜白酒风味构成剖析及工艺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白酒
        1.1.1 白酒香型发展
        1.1.2 浓香型白酒风格流派发展
    1.2 白酒中主要风味物质成分概述
        1.2.1 酯类物质
        1.2.2 酸类物质
        1.2.3 醇类物质
        1.2.4 醛酮类物质
    1.3 工艺对白酒风格影响概述
        1.3.1 粮食对酒体质量的影响
        1.3.2 大曲对酒体质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立绵甜感官一致性评价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白酒样品
        2.1.2 感官描述词评定
        2.1.3 感官数据分析
        2.1.4 感官一致性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感官描述词的筛选
        2.2.2 绵甜感官风味剖面图
        2.2.3 绵甜感官一致率评判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酒绵甜感官与风味构成相关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白酒样品
        3.1.2 药品仪器
        3.1.3 风味物质定量分析
        3.1.4 感官一致性评价
        3.1.5 判别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感官一致性评价结果
        3.2.2 判别分析
        3.2.3 风味物质定量分析
        3.2.4 绵甜感官指数(Y)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粮食原料对白酒绵甜感官影响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粮食原料
        4.1.2 药品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品种高粱酿酒效果分析
        4.2.2 不同种类粮食酿酒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曲对白酒绵甜感官影响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大曲样品
        5.1.2 药品仪器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品质中温大曲酿酒效果分析
        5.2.2 高温大曲对白酒感官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建立绵甜感官一致性评价方法
        6.1.2 白酒绵甜感官与风味构成相关性分析
        6.1.3 粮食原料对白酒绵甜感官影响分析
        6.1.4 大曲对白酒绵甜感官影响分析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摘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浓香型白酒
        1.1.2 摘酒工艺
        1.1.3 智能摘酒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化摘酒研究现状
        1.2.2 计算机视觉研究现状
        1.2.3 酒花图像分类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 本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视觉摘酒方法
    2.1 视觉摘酒机理
        2.1.1 白酒组分对白酒品质的影响
        2.1.2 白酒组分对酒花视觉特征的影响
        2.1.3 视觉摘酒机理小结
    2.2 人工摘酒方法
    2.3 智能摘酒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摘酒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概述
    3.2 接酒与图像采样装置
        3.2.1 采样装置
        3.2.2 接酒与图像采集装置
    3.3 智能摘酒算法
        3.3.1 算法概述
        3.3.2 图像预处理算法
        3.3.3 酒花分类算法
        3.3.4 后处理算法
    3.4 软件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圆检测算法测试
        4.1.1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4.1.2 圆检测算法测试结果
        4.1.3 测试结论
    4.2 酒花分类与后处理算法测试
        4.2.1 数据集划分
        4.2.2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4.2.3 模型结构实验
        4.2.4 酒花分类算法测试结果
        4.2.5 后处理算法测试结果
        4.2.6 测试结论
    4.3 智能摘酒系统性能测试
        4.3.1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4.3.2 单实例性能测试结果
        4.3.3 多实例并发性能测试结果
        4.3.4 测试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摘酒系统设计
    5.1 嵌入式摘酒系统的意义
    5.2 基于特征通道权重的模型剪枝方法
        5.2.1 权重统计
        5.2.2 通道选择与模型剪枝
        5.2.3 模型微调
    5.3 系统实现与测试
        5.3.1 硬件平台选型
        5.3.2 软件系统
        5.3.3 系统测试结果
        5.3.4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便携式近红外甲醇检测仪与实验室仪器预测能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甲醇含量的化学值测定
        2.2.2 光谱测量
        2.2.3 化学计量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酒基酒中甲醇化学值分析
    3.2 白酒基酒近红外光谱
    3.3 白酒基酒中甲醇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
    3.4 校正模型的检验
4 结论

(9)诺丽果酒酿造及其风味研究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诺丽研究利用综述
        1.1.1 诺丽化学成分
        1.1.2 诺丽活性功能
        1.1.3 诺丽产品开发现状
    1.2 脉冲电场技术应用现状
        1.2.1 脉冲电场简介
        1.2.2 脉冲电场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 高级醇及发酵动力学概述
        1.3.1 高级醇简介
        1.3.2 高级醇形成机理
        1.3.3 发酵动力学简介
        1.3.4 发酵动力学模型
    1.4 研究背景与内容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4.2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脉冲电场预处理对诺丽果汁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诺丽果汁提取工艺流程
        2.3.2 出汁率和基本参数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诺丽果汁理化性质
        2.4.2 诺丽有机酸含量测定
        2.4.3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诺丽果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诺丽抑菌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诺丽果汁制备
        3.3.2 培养基配制和酵母培养
        3.3.3 诺丽果汁动态抑菌试验
        3.3.4 诺丽果汁抑菌圈测定
        3.3.5 诺丽果汁抑菌成分测定
        3.3.6 抑菌素抑菌效果试验
        3.3.7 降酸对抑菌素含量影响测定
        3.3.8 抑菌素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诺丽果汁动态抑菌效果
        3.4.2 诺丽果汁抑菌圈试验
        3.4.3 诺丽抑菌成分及抑菌效果测定
        3.4.4 降酸对果汁中抑菌素含量的影响
        3.4.5 诺丽主要抑菌成分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4.6 降酸对主要抑菌成分含量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诺丽果酒发酵工艺及发酵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诺丽果汁制备
        4.3.2 发酵最适初始pH测定
        4.3.3 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
        4.3.4 正交试验设计
        4.3.5 发酵动力学试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发酵最适初始pH测定结果
        4.4.2 单因素试验结果
        4.4.3 正交试验结果
        4.4.4 发酵动力学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诺丽香气成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前处理
        5.3.2 固相微萃取
        5.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5.3.4 重要香气物质的判断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香气成分确定
        5.4.2 香气成分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诺丽酒品质改善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诺丽酒基本指标测定
        6.3.2 红枣预处理及理化指标测定
        6.3.3 混合发酵
        6.3.4 感官评价
        6.3.5 脉冲电场预处理对干浸出物的影响
        6.3.6 香气成分测定
        6.3.7 产品理化性质检测
        6.3.8 产品抗氧化能力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诺丽酒指标检测
        6.4.2 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枣浆的影响
        6.4.3 感官评价分析
        6.4.4 脉冲电场预处理对干浸出物的影响
        6.4.5 产品香气成分测定
        6.4.6 产品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标检测
        6.4.7 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白酒基酒中乙醇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气相色谱条件
        1.3.2 近红外光谱条件
        1.3.3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1.3.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醇的化学值测定结果
    2.2 白酒基酒中的近红外光谱采集
    2.3 白酒基酒中乙醇的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2.4 模型预测能力的检验
3 结论

四、线性回归方程在检测白酒中杂醇油时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醇类及酯类[J]. 孟庆顺,卜媛媛,王悦,孙丽,赵燕,周义国,刘蔷,陈长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1)
  • [2]富锌生香酵母的筛选鉴定、性能检测及生香条件优化研究[D]. 李名灯.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3]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柏建春. 山东大学, 2021(12)
  • [4]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静电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快速筛查及不同酒类中64种非法添加化合物[J]. 周楠,黄姗,陈卓,袁利杰,李彤辉. 现代食品科技, 2021(01)
  • [5]清香型油莎豆酒的研制[D]. 周兴鹏.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绵甜白酒风味构成剖析及工艺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D]. 胡景辉. 广西大学, 2020(02)
  • [7]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摘酒方法研究[D]. 田子宸. 浙江大学, 2020(02)
  • [8]便携式近红外甲醇检测仪与实验室仪器预测能力比较[J]. 刘建学,尹晓慧,韩四海,李璇,徐宝成,李佩艳,罗登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9)
  • [9]诺丽果酒酿造及其风味研究与调控[D]. 许龄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白酒基酒中乙醇含量的研究[J]. 韩四海,郭玉姗,李璇,刘建学,李佩艳,徐宝成,罗登林. 中国酿造, 2018(09)

标签:;  ;  ;  ;  ;  

线性回归方程在检测白酒中杂醇油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