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康达尔股权变更获批

ST康达尔股权变更获批

一、ST康达尔股权变更获批(论文文献综述)

吴昀翰[1](2021)在《上市公司反并购动因及策略的比较研究 ——基于伊利股份和康达尔的双案例分析》文中认为

鲍颖焱[2](2019)在《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顺应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证券监管组织都已经阐明了证券监管的基本价值理念。实践中,关于证券监管本身的正当性分析更多被现实发展经验所取代。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具有可复制性,但没有因此减少证券监管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并没有随着相关证券法律制度的移植而一同转移。即使在全球监管趋同的情况下,证券监管制度的运行效果仍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在证券监管研究领域,金融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但金融监管制度本身却属于法律规则体系。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运行实效来探讨法治变革的具体方向,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证券监管制度中,国家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拥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中经济活动的权力,也对此负有义务。被监管对象享有合法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权利。证券监管者拥有的权力该如何行使,是否存在限制或者剥夺被监管对象权利的情形,是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第一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介绍了证券监管的定义和历史。我国法制和实践语境中的证券监管,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自律管理组织的行为。国外对于监管的解释更广义。现代意义上的证券监管制度出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立法建立了SEC,以期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监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进一步体系化。围绕证券监管有众多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这些争议代表着或放松或加强监管的立场。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加强监管,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最终表现有关证券监管权的法律问题,因为权力才是证券监管体制的核心。第二节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证券监管权。证券监管权是在有关证券的经济活动中来源于国家的具有强制作用的影响力,具有权力主体与权力内容上的综合性。阐明证券监管权设定的因由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保障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证券监管权的基础。第三节探讨了证券监管权的性质及特征,证券监管权是一个包括多权能的综合性权力。围绕证券监管权形成了证券监管体制,从属于金融监管体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权力主体。制度安排中,需要具有深化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形成统筹协调的意识,也要求证券监管权的配置、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第一节是阐述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理论。证券监管权的配置始终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权力如何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确定边界,即表现为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管理权之间的分配;二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主体之间排布,即政府证券监管权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内的安排,包括与其他行业金融监管权之间或统或分的横向配置关系,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金融事权上的纵向配置关系。第二节是借鉴国外经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统一化监管体制和多元化监管体制,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分为机构型、功能型以及目标型三类,不同程度适应了社会分工。早期社会功能分化体现为具体产品形式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因此曾占据主流;当社会分工深入体现为产品的功能差异时,功能监管体制更适应现实需要,目标监管则更加反映了证券监管者的主观价值追求。功能型和目标型都比分业型更强调加深现有机构之间的协作,金融监管体制呈现由分业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自治之间的基本关系,各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策略。第三节是以中国证监会系统为中心展开分析我国证券监管权力配置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2)政府证券监管权横向配置不当。(3)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不当。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科学处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2)统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横向配置。(3)协调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第三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介绍。确定证券监管权运行指的是证券监管者行使权力对市场主体等被监管对象产生的作用。政府证券监管权分为准立法、行政、准司法权,每一种权力都有自己运行的原则。第二节是结合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域外经验进行中外比较。我国证券监管权的主要运行机制有:(1)检查机制,(2)稽查机制;(3)行政处罚及复议机制;(4)自律管理机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通过比较中外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发现政府证券监管权和自律管理权监管功能上逐步统一,发生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融合。各国证券监管权所受的制约是不同的;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公开程度不同,所受制约不同;各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也不同。第三节是整理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我国证券监管权的现状包括,规则制定权的内容时常越位;行政许可权收缩集中;监管措施实施权繁杂、与行政处罚效果作用重复、行政复议作用不明显等等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证券监管者还采用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自律管理权运用较少,但在相关新规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政府证券监管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动式、选择性监管;以及工作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自律管理权存在的问题则是权力运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之有关的争议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导致自律管理权运行内部化,难以直接观察,也缺乏制约。第四章是关于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的一般理论。监督证券监管权的意义在于肯定和保护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防止证券监管权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分为三大类:政府内部监督、国家机关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监督,即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监督活动。第二节是具体介绍权力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提出相关建议。权力机关重点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中的规则制定权发挥作用,而纪检监察机关则发挥全面专门监督的作用,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以及自律管理权都进行监督。第三节是重点分析了司法机关监督。针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只有狭义的司法监督,也是狭义的司法审查,即通过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个案审查中发现了证券监管权运行不公开、不合理、不合法的种种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及时通过判决将其纠正,目前司法监督功能实际上较弱。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与证券活动有关的其他司法领域。但是,以苏嘉鸿案件为示范,显示出对于个案的深入审理往往能够真正指出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原因,并树立正确运行的规则,是较好的能够普遍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的方式。应当全面加强司法者的能力建设,构建金融法院,并以司法审查为主导建立“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最后,从证券监管的法治化方向看来,权力配置的合理化问题、权利义务平衡问题、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问题都是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只要权力、权利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多元治理,就能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发展的实现。

曹媛媛[3](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中董事行为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宝万之争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一股所谓“野蛮人”入侵上市公司的浪潮,上市公司董事的反收购行为规制问题成为从监管机构到公众投资人都高度关注的话题。敌意收购的成功意味着公司控制权的转移,站在董事的立场上,其将面临地位不保、权力不保的情况。因此,在反收购行为中,上市公司的董事与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几乎所有的董事在面对敌意收购时,天然地具有为收购设置障碍的倾向。基于此,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上典型的反收购案例,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面对敌意收购的威胁时常用的反收购措施,讨论董事在其中的行为权限,完善对董事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的路径,实现董事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本文的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整理1993年“宝延风波”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反收购案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实施现状以及常用的三类反收购措施,分别为在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利用停牌制度设置障碍以及对收购方的行为进行合规性审查。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案例以及现存法律制度分别指出上市公司的董事在实施以上三类反收购措施的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也折射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够健全。第三部分是在分析法律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立法与实践经验,针对具体问题从内部行为规制及外部监管等多方面提出完善建议。综上所述,对上市公司董事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制是在尊重公司自治的基础上,防止反收购措施成为董事谋取私利的工具、上市公司沦为内部人控制的组织。本文的完善建议是在总结、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中发生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的,希望对涉及反收购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有些许的参考价值。

石启龙[4](2019)在《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市场操纵通过虚构市场供求关系控制价格波动以制造交易价差获利的内在机理一成不变,但具体的实施策略则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结构。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市场操纵行为因被限制于单一市场而展现为传统的单市场操纵形态。随着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融通趋势,股票市场与期指市场间的价格关联效应使跨市场操纵成为新动向,并形成交易型和信息型两种实施模式。其中,交易型模式利用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直接以交易行为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信息型模式通过向市场释放信息诱导交易的时点和方向,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融合催生出利用资本市场跨境价格关联渠道实施的更为复杂、隐蔽的跨境操纵实施模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影响的波动性是市场操纵的实施基础,控制价格波动以获利的机理使操纵行为蕴含价格波动风险,风险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因被限制在单一市场内而显现非系统性。在资本市场融通趋势下,跨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沿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释放,并在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系统性溢出,在现有基于金融分业体制和资本市场隔绝结构的监管法律制度下产生监管盲区,威胁金融安全,隐含市场和法治的双重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监管权创设有欠缺,现有操纵行为监管局限于行为规制和事后惩治的微观层面,缺失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二是监管权配置不合理,以证监会为绝对权威的“倒金字塔”监管结构和低效监管协调机制抑制监管效率;三是监管权运行有障碍,市场分割式的操纵禁止规范框架缺乏整体监管视阈,造成跨市场监管缝隙,而价量控制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疏离于操纵行为的实施机理和发展趋势。问题源于现有操纵行为本质认识囿于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下单市场操纵认知,将市场操纵监管局限于投资者保护和事后惩治等微观行为监管层面,无法应对跨市场操纵价格波动风险的系统性演变。对此,市场操纵本质把握应从关注操纵结果的价格操纵和价量控制以及操纵行为的欺诈和市场欺诈延展至操纵的实施条件。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通过行为的前提和结果表征行为的操纵性,可以重构市场操纵监管内涵,在完善市场分割、行为规制、事后惩治的微观监管制度基础上,引入全局视阈、风险治理和事前防范的宏观监管制度,构建统合性监管制度框架。首先,防范是关键。在操纵行为监管制度设计中引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和制度,在立法中确定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并顺畅其监管视阈覆盖资本市场的法律途径。然而系统性风险概念的模糊使宏观审慎监管权存在滥用可能,对此,一是在监管权配置方面贯彻以权力制衡理念,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议事机制基础上构建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管协作机制,强化监管信息交流和共享,遏制监管行为偏差,构建监管资源高效配置、信息流动顺畅的“金字塔型”市场监管体系结构,在双边和多边层面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监管协作机制;二是在监管权运行方面限定监管权边界。围绕市场优势设置主动防御的信息监管制度,根据不同类型操纵行为的风险程度设置差异性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改进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重点监测市场优势投资者;设置跨市场交易大额登记制度。其次,惩治是底线。惩治的正当性依赖于规范的科学性。跨市场操纵与单市场操纵具有相同内在机理和行为结构,只是借助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将原本局限于单市场内的价格控制行为和清仓获利行为分置于价格关联市场,并无实质独立性,可以纳入现有操纵禁止规范予以治理。但应修订现有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体系以应对跨市场操纵的新动向,一是加强立法衔接,弥合跨市场监管缝隙,确定《证券法》和《期货条例》为资本市场基本法和特别法,全面覆盖资本市场操纵行为;二是平衡规范的保障和保护功能,设置以行为模式为核心的“具体规范”规制已有操纵行为,以授权裁量为核心的“授权规范”涵射未来操纵行为;三是在“可替代”原则下通过危险犯、行为犯、结果犯等构成要件差异化设置,实现对跨市场操纵的有效监管。

党元博[5](2017)在《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政策方面的放宽将为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回归A股市场打开更为宽广的通道。拟去国外上市的暴风科技在拆除VIE结构后赴A股上市带来的一连串涨停板着实让中概股企业眼红,中概股回归的热情高涨。但战略新兴板的搁置,使中概股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少了一个融资的平台。近两年新三板市场异常火爆,挂牌门槛低、排队时间少等着实吸引不少企业,但融资规模小、流动性不足是其硬伤,转板机制的搁置也为众多想通过新三板转板从而实现A股上市的企业泼了凉水。走IPO这条路,就要面对严格的监管,甚至较长的排队时间,而且发行费用率较高,可谓耗时耗力。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通过借壳来达到上市的目的,但由于国内“壳资源”紧张,加上国内对“借壳上市”监管趋严,严格的“借壳上市”之路会越来越难走。本文对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学大教育采用被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的模式,避开了借壳上市,这种模式可使中概股企业摆脱眼前的资金紧张危机;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私有化、拆解VIE架构、A股上市几乎同步进行,节省很多时间。此外,在学大教育回归A股后,国内上市公司大股东巨大的资金及产业优势也将为学大教育后续行业全方位布局及发展提供支持,产业整合的协同效应值得期待。但这种模式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被并购公司控制权会受影响。本文对该案例深入分析,将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与其他中概股回归A股模式对比,找出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的优势。随后为了探索这种模式的适用条件,本文又从法律法规和并购双方的选择角度分析出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成功的关键点;最后揭示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建议。站在中概股公司的立场,本文认为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的模式值得其他中概股公司借鉴。

周子熙[6](2013)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9年到2011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表明证券市场是信息流动的市场,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表现,对于证券市场是否有效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否对公司的绩效有影响,也意味着是否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情况下,信息的披露执行仍然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信息不透明情况,伪造财务报表、私运利润、隐瞒重大产品问题等现象屡见不鲜,干扰投资者的正确判断信息的能力。本文基于深市A股的经验数据和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据,旨在用实证的角度论述信息披露质量对于公司绩效的显着影响,并且由点及面的产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第一章是引言,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第二章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的中外文献综述,分析出学者的共同赞成点,并进一步引出研究思路。第三章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给予一个客观的评述。第四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第六章是综上所述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政策的建议,指出本文不足。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公司绩效水平就越好,可见监督机关能否正确引导上市公司进行高质量信息披露有着重要的意义。

鲁玲[7](2011)在《我国ST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中的日益成熟及作用日益显着,上市公司提供的对外财务报告成为投资人、政府及其他监管者等利益关系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吸引投资者,达到融资的目的,特别是一些面临亏损或者是已经连续亏损的企业,开始了盈余管理行为。这样不仅降低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可靠性,而且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债务重组作为上市公司扭亏的常用手段之一,在2006年的新债务重组准则下颁布的契机下,ST公司是否运用了该手段实现了扭亏为盈?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债务重组准则与ST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ST公司的监管以及基于盈余管理的债务重组准则做出了评价和建议,从而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监管和会计准则,进而约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动因、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点。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本章对盈余管理和债务重组两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了综述。盈余管理方面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的分类总结、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以及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出发点不同,其定义也不同。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在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把账面盈余拉向所期望的水平的一种行为”。债务重组方面主要对国内外对债务重组内容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经济学、会计学方面的债务重组内容研究,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研究。第三章,相关法律法规及理论。本章分别从规章制度及相关理论两方面对本文的三大关键词“ST公司”、“盈余管理”和“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中国目前的ST制度、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以及债务准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说明,为本文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第四章,债务重组与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本章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经营业绩和营业外收入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印证了理论研究的内容,并得到了初步结论:ST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五章,结论及建议。本章对理论和实证研究下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的上市监管制度及债务重组准则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瞿翔[8](2010)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不争的事实,而投资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从来都是相伴相生,农业产业也不例外。作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生产、现代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资本化运作的突出代表——农业上市公司,在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推动“三农”的快速发展等方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自从农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来,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对企业本身乃至农业产业化和资本化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促进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构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便显现出极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论文以不确定性理论、企业投资行为理论、农业保险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按照以下逻辑展开: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设计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并指出了论文可能的研究创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研究的相关理论,以不确定性理论、企业投资行为理论、农业保险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展开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和投资现状,分析了“背农”投资行为的动因以及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成因与特征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农业产业政策背景下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在构建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识别方法的基础上,辨识了引致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各种因素,把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归纳为基本风险和突出风险两大类,并对其所属的八种风险进行了逐一解读;第六章通过对传统风险分析方法的优劣势比较,针对其存在的不足,引入了敏感性一概率交叉分析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基本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七章以深沪两市农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中较为突出的自然灾害风险、TMT投资决策风险、法律风险和负外部性风险逐一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第八章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结合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特点,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别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和应对风险的政策建议;第九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展望。在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问题的研究中,本文具有以下几个较为鲜明的特点:1.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问题。检索发现,关于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方面所开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具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研究的理论和应用分析框架,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发展了农业投资风险理论。2.构建了切合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因素特点的风险识别以及相关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风险识别方法的运用和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辨识,结果发现:其一,基本风险和突出风险是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中普遍存在且必须高度重视的两大类风险。在目前国内的宏微观农业政策和投资环境下,将高层管理团队的投资决策风险、法律风险和负外部性风险纳入到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突出风险分析中是一种拓展性的理论尝试,也是切合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实际状况的理论创新;其二,将敏感性一概率交叉分析法引入到对农业上市公司基本风险的实证研究中,不仅解决了各种单一风险分析方法应用的局限性,而且符合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特点。实证分析发现,引入敏感性—概率交叉分析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型,解决了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中基本风险分析方法应用的技术难题;针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历史状况,通过引入一个以历史灾情资料为依据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数理统计模型,并经过例证分析和数学描述得出风险评估的结果,据此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这对农业上市公司在有历史灾情资料的情况下,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3.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突出风险的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农业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人力资本特征(任期、年龄、学历背景和从业经历)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并成为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一个主导风险因素,而提升高层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是有效规避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风险的有效途径;此外,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村公共品投资主体的非理性经济行为,容易引发农业上市公司的负外部性风险,而负外部性的内在化是解决农业上市公司负外部性风险的根本途径。在这些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作者据此提出了农业上市公司应对投资风险的一系列规避对策和相关的政策建议,对农业上市公司防范投资风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邹彩芬[9](2007)在《农业上市公司运行环境、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化通过建立公司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对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起到了较强的带动作用,农业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分散风险,并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未来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构筑了社会经济环境、资本结构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的分析框架,并围绕这个框架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宏、微观因素详尽地进行了剖析。第1章是导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并对本文的主要创新点进行了概述。第2章通过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的变迁源由。总结了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命题以及系统的分析框架。第3、4、5、6、7、8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具体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公司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将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资本结构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层层剖析。其中第3章首先回顾了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以及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然后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政策支持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第4章、第5章分析了宏观经济环境与行业环境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选取了两个政策点即加入WTO以及国家农业政策的系列变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并实证分析了政府财政支持与税收减免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以渔业和种业为例具体分析了行业环境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第6章将环境变量直接引入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模型中,同时考虑了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联立方程组,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的方法,对资本结构是否影响企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7章首先简要叙述了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资本结构选择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和最小二乘法对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的市场反应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阐明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的原因是资本市场的拉力与短期经营的压力。本章同时也回应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农业上市公司所谓“变脸”、“不务正业”等现象的诘难。第8章通过国际种子行业的并购重组浪潮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并购环境,以我国种业上市公司并购实施情况为案例剖析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也即本文第9章以文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对湖北省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了案例剖析,具体探讨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第10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并指明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对农业上市公司所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产出增长效应,反而导致较强的预算软约束,弱化了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助长了农业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寻租行为,加剧了利益相关者的不努力行为。因此,如果不能解决农业上市公司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农业弱质性与资本逐利性之间的矛盾,则目前实施的通过农业上市公司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政策在资本效率的尺度下将会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据此结论,本文从政府与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代激扬[10](2007)在《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关于如何健全和优化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鉴前人公司治理制度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现状为实践情景,建立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定性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以健全和优化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和配套的政策建议。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是关于如何健全和优化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主要内容有:一是比较分析国外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二是设计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三是实证分析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与运营绩效;四是研究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变迁与问题;五是分析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六是研究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七是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八是关于健全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问题既具有经典公司治理制度的一般性质,又有其特殊性传统的公司治理制度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从而有效监督经理人员,使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创造企业价值。该理论的前提是公司的股东之间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不同的股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冲突。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不仅高度集中,而且大部分是国家所有。这种所有权结构会导致公司权力制度安排不同,各种利益主体及其在公司中的行为具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各个利益主体的公司治理目标不同。2.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但比“内部人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大股东控制问题一些学者将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问题概括为“内部人控制”问题,或概括为“行政性内部人控制”。本论文研究认为“内部人控制”已不能完全体现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根本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资源的掠夺和侵害问题。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本质上都是揭示谁主宰公司的问题,但这两者是不同的,从表象上来看是控制公司主体不同:是大股东还是经理人员控制。但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有本质上的不同,大股东控制的消极方面是利益流向大股东,中小股东利益受影响;而内部人控制受损害的是全体股东甚至包括债权人,利益流向没有持股或持股很少的经理层人员。中国的上市公司在治理制度方面有“内部人控制”问题,但比“内部人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大股东的控制问题。3.股权性质、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经营合规性对公司绩效有显着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绩效较好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明显高于绩效较差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有一定影响,绩效较好公司的平均股权集中度略高于绩效较差公司,说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对公司有一定正面影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公司绩效的关键。绩效较差公司的管理层年度报酬总额、前三名董事报酬总额、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均明显低于绩效较好公司。从高管持股情况来看,绩效较好公司在高管持股数量、持股比例和持股市值三方面都高于绩效较差公司。研究还发现独立董事薪酬激励对公司绩效作用相对较小。绩效较差公司在应收大股东欠款额、大股东欠款占其他应收款总额比例、违规处罚额和违规次数方面均高于绩效较好公司,说明公司经营合规性对公司绩效有正向影响。4、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公司治理行政化。国家作为大股东,它往往就不追求公司经济上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常常追求政治目标;(2)内部人控制严重。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虽然都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形式上组成了公司治理的结构性框架,但其中大部分的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几乎都由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董事会内部监督机制缺乏,董事和经理人员基本不受来自董事会内部的监督,监事会的任命也基本由大股东控制。其监督责任也流于形式,沦为管理层的“橡皮图章”;(3)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股东大会实际上成了大股东的会,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比例低;(4)激励机制严重扭曲。不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不在上市公司领取报酬,高管人员薪酬的总体水平低,股权激励弱;(5)外部治理机制弱化。市场化整体水平低,控制权市场功能扭曲,经理市场严重发育不足,中介机构功能缺失。5.制约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呈多元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导致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既有直接原因,还有深层次原因:直接原因主要表现:(1)股权分置造成公司治理动力缺失;(2)国有控股造成激励机制失效;(3)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良致使约束不足;(4)公司治理方式重形式轻实质:深层原因有:(1)现行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缺陷;(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3)公司发行上市制度行政化;(4)退市制度的政府干预;(5)诚信文化和声誉机制缺失;(6)公司治理和基础制度不匹配。6.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及后果十分显着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及后果有:(1)导致优质企业境外上市;(2)影响公司的可持续经营;(3)致使证券市场过度投机;(4)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7.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的强制型、渐进型、增量式的制度变迁作为一种外生性的微观制度安排,我国公司治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约束条件。西方各国公司治理制度与制度性的市场机制、法律制度存在着协调和互动,而中国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的制度和不健全的法律背景下展开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既成的法律制度存在的一定的刚性,使得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与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存在着碰撞与摩擦,这些碰撞和摩擦必然加大公司治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成本。为了减少这种制度安排的成本,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不能是迅速而完全地打破旧体制而形成西方式公司治理制度,而是在适当维持既得利益与建立新的公司治理制度之间作出一种均衡的制度安排,从而减少制度安排过程中的社会成本。三、研究的重要观点1.任何一种公司治理制度都以一定社会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策环境为其产生和存在条件仅试图从理论上抽象地确定出最佳公司治理制度的实践是徒劳无益的,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否行之有效,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公司股权结构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原因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的完善程度,对该国可以选择采用的公司治理制度起着制约作用。2.加强董事会作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关键性因素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董事会独立性的有效方式。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着重考虑如何在现有公司构架内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使之确实能够行之有效。实际上,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范围应该具有明确的界定。3.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完善应从结构到机制内部到环境加以系统设计完善中国的公司治理制度不仅要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还要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不仅要完善产权制度,更要大力培育市场机制、诚信文化和声誉机制,这些都是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4.保护股东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无论是从应然的角度还是实然的角度来看,以股东本位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基本目标。我国在政治上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由于政治和经济性质,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司治理目标是利益相关者目标。但是,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企业改革的实践都在朝契约主义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因此,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目标,是我国当前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必须坚持的价值理念。5.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既有指导理论不正确的原因也有运行方式不恰当的原因制度原因主要是:(1)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与一元化产权基础的固化不匹配;(2)多层次的企业治理功能与单一的权力分配制度不匹配;(3)市场治理机制与市场制度不匹配。体制原因主要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到位。理论原因主要是没有以契约理论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公司目标和设计公司治理制度的理念基础。运行方式原因主要表现是:(1)重外部推动,轻内部改造;(2)重形式,轻机制;(3)重管理层激励,轻管理层约束;(4)重技术层面推进,轻制度层面配套。四、研究的主要创新1.运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了一个上市企业公司绩效的评价模型由于中国上市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利润操作,用单一的盈利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可能造成对上市企业业绩评价的失真。本研究运用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12个指标,用粗糙集原理构建了一个上市企业绩效的评价模型,模型的结果能更客观地评价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为公司治理制度的评价和设计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2.尝试性地从理论与操作层面构建了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使用上市企业绩效粗糙集模型分析出了中国绩效较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重要因素的数量特征,得出了绩效较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重要因素的经验数据,针对主要以单一的盈利指标为上市企业绩效作来衡量公司治理制度合理性标准而忽略公司合规性和独立性的缺陷,提出了以保护股东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为目标,使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尽可能对称的理论标准。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公司治理主体的可操作性,在机制与结构两个层面提出了旨在提高上市企业合规性和独立性的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操作性评价体系。3.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境的异议股东评价权制度和分段表决制度针对中国大股东对股东大会的超强控制和对中小股东的掠夺,提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异议股东评价权制度和分段表决制度,并指出了异议股东评价权制度的适用范围及操作程序。

二、ST康达尔股权变更获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康达尔股权变更获批(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意义
        一、证券监管的由来
        二、证券监管的正当性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一、证券监管权的解释
        二、证券监管权的本原
    第三节 证券监管权与证券监管体制
        一、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二、证券监管体制的系统
    小结
第二章 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配置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三、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境外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经验
        一、金融监管体制分类比较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配置
        三、证券监管权的分配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内容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建议
    小结
第三章 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分类以及原则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比较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国外经验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的运行机制
        三、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之比较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现状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及建议
    小结
第四章 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
    第一节 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一般理论
        一、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界定
        二、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体系
        三、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原则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一、权力机关监督
        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第三节 司法机关监督
        一、司法机关监督的界定
        二、司法机关关注个案监督
        三、证券司法的总体表现及对策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中董事行为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实施现状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常用的反收购措施
        一、修改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
        二、利用停牌制度抵御敌意收购
        三、对收购方行为进行合规性审查
第二章 上市公司董事实施反收购行为时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修改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中的法律问题
        一、反收购条款合法性判断不明确
        二、董事滥用反收购条款侵害股东权益
        三、监管审查规制不完善
    第二节 董事违规利用停牌制度的法律问题
        一、董事申请停牌的目的不真实
        二、董事利用停牌侵害股东权益
        三、针对董事停牌行为的监管制度缺失
    第三节 董事对收购行为进行合规性审查时的法律问题
        一、董事违规排除股东权利
        二、纠纷解决机制的缺失
第三章 上市公司反收购中董事行为规制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明确设置反收购条款的权责
        一、明确设置反收购条款时的法律原则
        二、明确设置反收购条款时董事的权限与责任
        三、完善反收购条款的监管审查制度
    第二节 完善停牌抵御敌意收购的监管制度
        一、区分董事申请停牌的真实动机
        二、判断董事停牌抵御收购的合理性
        三、统一针对董事抵御性停牌的监管标准
    第三节 完善董事对收购行为进行合规性审查时的规制
        一、明确目标公司股东的权利保障机制
        二、引入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4)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规范分析法
        1.3.3 历史研究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文献综述
        1.4.1 跨市场操纵的可行性问题
        1.4.2 跨市场操纵的本体论问题
        1.4.3 跨市场操纵的监管法律制度
        1.4.4 经济法理念和制度治理跨市场操纵的优势
    1.5 研究逻辑思路与内容(图)
    1.6 难点与贡献
        1.6.1 难点
        1.6.2 创新
    1.7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基本模式
    2.1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逻辑
        2.1.1 跨市场交易的界定
        2.1.2 跨市场交易的类型
        2.1.3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
    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2.1 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
        2.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2.3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一:操纵指数权重股
        2.2.4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二:操纵期指合约
    2.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3.1 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
        2.3.2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3.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2.4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4.1 资本市场国际一体化进程
        2.4.2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4.3 跨境型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第3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系统性风险演变
    3.1 单市场操纵所蕴含风险的非系统性:以股票市场为例分析
        3.1.1 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
        3.1.2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表现
        3.1.3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2 衍生品市场操纵蕴含风险的系统性端倪:以期指市场为例分析
        3.2.1 期指市场的诞生
        3.2.2 期指市场的特有属性
        3.2.3 期指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演变
        3.3.1 资本市场的融通变革
        3.3.2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机理: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3.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渠道:跨市场价格关联机制
        3.3.4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展现
第4章 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的失灵
    4.1 监管权配置的失衡
        4.1.1 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4.1.2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缺位
        4.1.3 监管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4.1.4 监管体制的“倒金字塔”结构
    4.2 监管权运行的失范之一:操纵禁止规范滞后
        4.2.1 市场操纵禁止规范的梳理
        4.2.2 缺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规则
        4.2.3 市场分割的规范体系
        4.2.4 逻辑混乱的规范结构
    4.3 监管权运行失范之二:操纵行为实质认知失当
        4.3.1 市场操纵实质界定的梳理
        4.3.2 立法中价量控制界定的“似是而非”
        4.3.3 实践中交易量控制界定的“舍本逐末”
第5章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及监管创新
    5.1 域外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考察
        5.1.1 欺诈理论
        5.1.2 市场欺诈理论
        5.1.3 价格操纵理论
    5.2 既有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困境
        5.2.1 疏离于市场操纵的实施机理
        5.2.2 隐含监管权力滥用的危险
        5.2.3 局限于对市场操纵的微观监管
        5.2.4 聚焦于对操纵者的事后惩治
    5.3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
        5.3.1 对价格控制能力的关注
        5.3.2 市场优势与操纵行为的关联
        5.3.3 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
    5.4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及实施路径
        5.4.1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思路
        5.4.2 统合式监管框架的实现路径
第6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构建
    6.1 跨市场操纵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6.1.1 宏观审慎监管释义
        6.1.2 宏观审慎监管与跨市场操纵的契合
        6.1.3 跨市场操纵宏观审慎监管的展开
    6.2 域外跨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6.2.1 美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2 英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3 日本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3 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体系设计
        6.3.1 建立资本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3.2 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协作机制
        6.3.3 改进资本市场的微观监管结构
        6.3.4 推进资本市场跨境监管协作机制
    6.4 跨市场操纵防御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6.4.1 设置差异性的资本市场合格投资者制度
        6.4.2 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
        6.4.3 改进跨市场大额交易登记制度
第7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7.1 域外立法规制跨市场操纵的样本梳理
        7.1.1 设置专门的跨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2 统合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3 改进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
    7.2 跨市场操纵的实质独立性分析
        7.2.1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理论纷争
        7.2.2 跨市场操纵的理论类型
        7.2.3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独立性分析
    7.3 我国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改进
        7.3.1 弥合市场分割立法体系的监管缝隙
        7.3.2 优化市场操纵禁止规范框架
        7.3.3 设置多元化市场操纵行为构成要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案例概况
    第一节 案例涉及公司概况
        一、学大教育公司概况
        二、紫光学大公司概况
        三、紫光学大控股股东概况
    第二节 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过程概况
第三章 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原因及模式分析
    第一节 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原因分析
        一、国外估值水平低
        二、国内资本市场正值牛市
        三、与清华控股教育资源整合
    第二节 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模式对比分析
        一、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三位一体
        二、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与借壳上市比较分析
        三、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与IPO比较分析
    第三节 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推广要点分析
        一、政策法规角度分析
        二、并购目标选择角度分析
第四章 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被并购方控制权丧失
        二、并购方财务负担重
    第二节 建议与对策
        一、关于被并购方控制权丧失的建议
        二、关于并购方财务负担重的建议
第五章 关于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模式的思考
    第一节 为中概股快速回归A股市场开辟道路
    第二节 为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提供新思路
        一、中概股公司资质较好
        二、中概股公司估值水平较低,收购成本低
        三、部分行业易产生协同效应
    第三节 监管层应警惕的问题
        一、警惕跨市场套利
        二、警惕变相“借壳上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9年到2011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和现状
    3.1 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3.2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信息披露制度现状
        3.2.1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3.2.2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
第四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
    4.1 信号理论
    4.2 委托-代理理论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数据的选取和来源
    5.2 变量的选取和假设的提出
        5.2.1 公司绩效的度量
        5.2.2 解释变量的选取和假设的提出
    5.3 模型的设计
    5.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5.4.3 主成分简单相关性分析
        5.4.4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5 本文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的回顾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6.2.2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6.2.3 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和处罚力度
        6.2.4 重新构建证券市场的诚信文化
    6.3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深圳上市公司样本清单一览表
后记

(7)我国ST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综述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2.1.2 盈余管理的动机
        2.1.3 盈余管理的方式
    2.2 债务重组
        2.2.1 债务重组的理论研究综述
        2.2.2 债务重组的实证研究综述
第三章 相关法律法规及理论
    3.1 ST制度
        3.1.1 ST制度的出台
        3.1.2 退市制度的出台
        3.1.3 "*ST"的出现
    3.2 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和盈余管理方式
        3.2.1 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
        3.2.2 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3.3 债务重组准则
        3.3.1 国外债务重组准则
        3.3.2 国内债务重组准则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 指标选取
    4.4 模型建立
    4.5 实证分析结果
        4.5.1 描述性分析
        4.5.2 回归分析
        4.5.3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描述
    5.2 建议
        5.2.1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5.2.2 对ST公司的建议
        5.2.3 明确债务重组的定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不确定性与投资行为
        2.1.1 不确定性与行为经济学
        2.1.2 投资行为与投资风险
    2.2 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
        2.2.1 农业风险的管理与决策
        2.2.2 农业保险理论研究的现状水平
    2.3 投资风险与负外部性
        2.3.1 外部性理论的演进过程
        2.3.2 投资风险与负外部性
    2.4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2.4.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基础
        2.4.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
3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现状分析
    3.1 农业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
        3.1.1 农业上市公司的类别辨识
        3.1.2 农业上市公司的特征
    3.2 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现状
        3.2.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总体状况
        3.2.2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存在问题
    3.3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与"背农"投资
        3.3.1 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的动因分析
        3.3.2 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的影响
    本章小结
4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形成机理
    4.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4.1.1 投资风险成因的宏观面分析
        4.1.2 投资风险成因的微观面分析
    4.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特征
        4.2.1 投资风险的外部性特征
        4.2.2 投资风险的内部性特征
    4.3 农业产业政策环境影响下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
        4.3.1 农业产业政策环境下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比较优势分析
        4.3.2 农业产业政策环境下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5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因素识别
    5.1 投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的构建
        5.1.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的探讨
        5.1.2 投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的搭建
    5.2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因素辨识
        5.2.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因素识别步骤
        5.2.2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因素辨识
    5.3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种类的判定与解读
        5.3.1 投资风险类别的分析与判定
        5.3.2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种类解读
    本章小结
6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基本风险的实证分析
    6.1 几种传统风险分析方法的简要评述
        6.1.1 盈亏平衡分析法
        6.1.2 敏感性分析法
        6.1.3 概率分析法
        6.1.4 蒙特卡罗法
    6.2 敏感性—概率交叉分析法:一种新的风险分析方法的引入
        6.2.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特点与风险分析方法选择
        6.2.2 敏感性—概率交叉分析法较传统风险分析方法的比较优势
    6.3 敏感性—概率交叉分析法在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中的实证分析
        6.3.1 案例选取及背景描述
        6.3.2 敏感性—概率交叉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7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突出风险的实证分析
    7.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7.1.1 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态势
        7.1.2 自然灾害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的影响特征
        7.1.3 农业上市公司灾害风险模型的例证分析
    7.2 农业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投资决策风险分析
        7.2.1 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现状
        7.2.2 农业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成及其人力资本特征
        7.2.3 高层管理团队构成特征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风险影响的分析
    7.3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法律风险剖析
        7.3.1 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及其特征
        7.3.2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法律风险现状
        7.3.3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的法律风险起因分析
    7.4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负外部性风险分析
        7.4.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中负外部性风险的衍生
        7.4.2 负外部性风险存在的经验证据及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
        7.4.3 互利行为推动:政企博弈
    本章小结
8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规避对策与政策建议
    8.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规避对策
    8.2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有关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农业上市公司运行环境、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主要的创新
        1.4.1 提出命题并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框架进行分析
        1.4.2 分析了世界行业结构及跨国并购风险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
        1.4.3 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的市场反应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农业上市公司生成逻辑,特点及问题
    2.1 农业上市公司生成逻辑
        2.1.1 农业经济组织变迁:强制性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
        2.1.2 农业上市公司:联结农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
        2.1.3 农业上市公司: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2.2 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特点与问题
        2.2.1 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特点:两对矛盾的集合体
        2.2.2 农业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 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资本结构及绩效的相互关系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经营环境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
    3.1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述评
    3.2 宏观环境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概述
        3.2.1 经济环境
        3.2.2 法律环境
        3.2.3 资本市场发育程度
    3.3 行业环境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概述
    3.4 国家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文献回顾及假设的提出
        3.4.2 研究设计
        3.4.3 假说检验与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4.1 中国加入WTO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
        4.1.1 关税降低、补贴减少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挑战
        4.2.2 非关税壁垒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产品出口及生产成本
    4.2 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4.3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文献回顾
        4.3.2 研究设计
        4.3.3 数据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行业发展环境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种业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的中外对比分析
        5.1.1 种业市场结构分析
        5.1.2 种子企业行为分析
        5.1.3 种业市场绩效分析
    5.2 渔业发展环境对渔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5.2.1 渔业发展环境的不利影响
        5.2.2 渔业上市公司加工能力不足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环境风险、资本结构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6.1 文献回顾
        6.1.1 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文献回顾
        6.1.2 盈利性对资本结构影响理论回顾
        6.1.3 环境作为中介变量
    6.2 研究设计
        6.2.1 假说的提出及模型构建
        6.2.2 变量设计
        6.2.3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回归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7.1.1 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影响分析
        7.1.2 资本结构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影响分析
    7.2 募集资金变更的市场反应与绩效影响分析
        7.2.1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及其变更现象分析
        7.2.2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的市场反应分析
        7.2.3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的绩效影响分析
        7.2.4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的非农化扩张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 农业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效应分析——以种业上市公司为例
    8.1 世界种业格局与并购现状
        8.1.1 世界种业格局分析
        8.1.2 世界种业并购动因分析
        8.1.3 世界种业并购效应分析
        8.1.4 跨国种业巨头进入中国的方式
    8.2 我国种业并购动因与特点
        8.2.1 我国种业并购动因分析
        8.2.2 我国种业并购特点
    8.3 种业上市公司并购效应的案例剖析
        8.3.1 借壳上市
        8.3.2 多元化并购与非种业化扩张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9章 农业上市公司发展与绩效分析——基于湖北省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剖析
    9.1 湖北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
    9.2 湖北农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分析
        9.2.1 “蓝田”的神话破灭
        9.2.2 “武昌鱼”的盲目扩张
        9.2.3 “天颐科技”浮与沉
        9.2.4 “湖北宜化”与“安琪酵母”的稳步攀升
    9.3 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启示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10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启示
    10.3 主要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致谢

(10)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的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与假定
    1.3 研究的对象与思路
    1.4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的方法与资料
第2章 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公司治理制度的研究述评
    2.2 公司治理制度的基础理论
        2.2.1 企业的合约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现代产权理论
    2.3 公司治理制度的直接理论
        2.3.1 金融模式论
        2.3.2 市场短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内部人控制理论
第3章 国外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比较分析
    3.1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
        3.1.1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结构框架
        3.1.2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征
        3.1.3 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形成原因
    3.2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
        3.2.1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结构框架
        3.2.2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征
        3.2.3 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形成原因
    3.3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
        3.3.1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结构框架
        3.3.2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征
        3.3.3 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形成原因
    3.4 国外公司治理制度模式的评价
        3.4.1 对市场导向型制度模式的评价
        3.4.2 对网络导向型制度模式的评价
        3.4.3 对家族控制型制度模式的评价
    3.5 国外公司治理制度模式研究启示
第4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4.1 公司治理制度的相关概念
        4.1.1 公司治理的概念界定
        4.1.2 公司治理制度的概念内涵
        4.1.3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界定
        4.1.4 公司治理机制的概念内涵
        4.1.5 公司治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4.1.6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4.2 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因素
        4.2.1 法律体系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4.2.2 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4.2.3 市场模式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4.2.4 文化传统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4.2.5 经济转轨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4.2.6 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制度的约束
    4.3 公司治理制度的主体及行为分析
        4.3.1 控股股东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
        4.3.2 非控股股东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
        4.3.3 经营者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
    4.4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理论与目标选择
        4.4.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理论选择
        4.4.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目标选择
    4.5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合理化评价体系
        4.5.1 衡量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方法
        4.5.2 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理论标准
        4.5.3 公司治理制度合理化的操作性标准
第5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1.1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5.1.2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中国上市企业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
    5.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2.1 股权性质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2.2 股权结构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2.3 激励机制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2.4 经营合规性与运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3 实证分析结论
第6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变迁与问题
    6.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特征
        6.1.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历程
        6.1.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特征
        6.1.3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
    6.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6.2.1 公司治理行政化
        6.2.2 内部人控制严重
        6.2.3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6.2.4 激励机制严重扭曲
        6.2.5 外部治理机制弱化
第7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7.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原因
        7.1.1 股权分置造成公司治理动力缺失
        7.1.2 国有控股造成激励机制失效
        7.1.3 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良致使约束不足
        7.1.4 公司治理方式重形式轻实质
    7.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深层原因
        7.2.1 现行公司治理制度的理论缺陷
        7.2.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7.2.3 公司发行上市制度行政化
        7.2.4 退市制度的政府干预
        7.2.5 诚信文化和声誉机制缺失
        7.2.6 公司治理和基础制度不匹配
第8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8.1 导致优质企业境外上市
    8.2 影响公司的可持续经营
    8.3 致使证券市场过度投机
    8.4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
第9章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
    9.1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原则
        9.1.1 股东利益的保护原则
        9.1.2 股东的平等待遇原则
        9.1.3 权力制衡原则
        9.1.4 激励与约束原则
        9.1.5 信息披露原则
    9.2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
        9.2.1 股权结构的设计
        9.2.2 董事会结构设计
        9.2.3 监事会的职责再造
        9.2.4 完善各类投票规则
    9.3 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环境设计
        9.3.1 加快培育控制权市场
        9.3.2 大力发展经理人才市场
        9.3.3 提高中介机构执业素质
        9.3.4 完善上市企业的法律制度
第10章 健全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10.1 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调整
    10.2 深化股权分置后期配套改革
    10.3 尽快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0.4 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
    10.5 建立股东的直接退出机制
    10.6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ST康达尔股权变更获批(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反并购动因及策略的比较研究 ——基于伊利股份和康达尔的双案例分析[D]. 吴昀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D]. 鲍颖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3]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中董事行为规制研究[D]. 曹媛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石启龙. 辽宁大学, 2019(05)
  • [5]学大教育私有化回归A股案例分析[D]. 党元博. 深圳大学, 2017(07)
  • [6]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9年到2011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D]. 周子熙.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7]我国ST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 鲁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问题研究[D]. 瞿翔.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9]农业上市公司运行环境、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 邹彩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10]中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制度研究[D]. 代激扬. 西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ST康达尔股权变更获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