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治疗下肢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彩色多普勒超声治疗下肢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The investig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lorful Doppler ultrasound on vas-cular disease of lower limb(论文文献综述)

武天娇[1](2021)在《超声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临床分级与髂总静脉参数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研究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同侧髂总静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因下肢CVD就诊于我院血管外科需进一步诊治来超声科检查的115例患者(右侧患肢109条,左侧患肢102条)及同期97例健康志愿者(右侧下肢88条,左侧下肢89条)。所有受试者均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病例组包括右侧患肢109条(R组)、左侧患肢102条(L组);对照组包括右侧下肢88条(R-N组)、左侧下肢89条(L-N组)。依照CEAP临床分级的压迫治疗和左、右侧患肢分组:右侧三组包括R-Ⅰ组(C0~C1级)38例,R-Ⅱ组(C2~C3级)39例,R-Ⅲ组(C4~C5级)32例;左侧三组包括L-Ⅰ组(C0~C1级)29例,L-Ⅱ组(C2~C3级)37例,L-Ⅲ组(C4~C5级)3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对各组进行下肢同侧髂静脉超声检查,获取目标髂总静脉近心端超声参数(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横截面积、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进行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超声参数差异性比较,对病例组CEAP临床分级与一般资料、超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如无显着相关性则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1.右侧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年龄呈弱正相关(r=0.197,P<0.05);与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与右侧髂总静脉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横截面积、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相关性均不显着(均P>0.05)。左侧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体表面积呈弱正相关(r=0.204,P<0.05);与左侧髂总静脉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呈弱正相关(r=0.254、0.245,均P<0.05);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横截面积相关性均不显着(均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左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独立影响因素,女性为CEAP临床分级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2,P<0.05),而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均不是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2.R组与R-N组、L组与L-N组性别比例、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Ⅰ组、R-Ⅱ组、R-Ⅲ组间性别比例、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Ⅰ组男性比例低于L-Ⅲ组,而女性比例反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Ⅱ组体质量指数低于L-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R组右侧髂总静脉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面积、血流量均大于R-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高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左侧髂总静脉最小直径、周长、面积、血流量均大于L-L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直径、最高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Ⅰ组、R-Ⅱ组、R-Ⅲ组间右侧髂总静脉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面积、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Ⅰ组、L-Ⅲ组左侧髂总静脉最大直径大于L-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Ⅲ组左侧髂总静脉周长大于L-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左侧髂总静脉最小直径、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患者髂总静脉近心端二维结构及血流参数,左、右侧最小直径、周长、面积、血流量均有增大;左侧下肢CEAP临床分级与同侧髂总静脉的最高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呈弱正相关,而右侧未见明显相关性。说明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患者髂总静脉二维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发展有重要评估价值,尤其对左侧下肢更有超声检查髂静脉的必要。2.左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进展与体表面积增高呈弱正相关。女性为左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进展的保护因素。左侧下肢CVD患者C2~C3级进展至C4~C5级治疗方面需关注体质量指数。3.右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进展与年龄增长呈弱正相关。

林雅青[2](2020)在《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股总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超声检查的差异性,为其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指标。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1月18日至2020年07月17日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三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对每个研究对象的股总静脉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其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下股总静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排除、剔除后总计110例,中医辨证分组后为:气虚血瘀证组44例、寒湿凝筋证组35例、湿热下注证组31例。(1)三组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病的肢体分布(左右侧分布、单双侧分布)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病例超声下测得的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从粗到细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流速从快到慢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组间两两对比发现,股总静脉管径、流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湿热下注证组与寒湿凝筋证组之间。三组病例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根据反流时间划分为三个等级,各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别主要表现在寒湿凝筋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之间。反流情况中,重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气虚血瘀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中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瓣膜功能正常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下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粗、流速较快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湿热下注证,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细、流速较慢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寒湿凝筋证,股总静脉的反流时间较长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气虚血瘀证。2.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股总静脉在超声下测量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与不同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超声测量参数可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金武[3](202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结题报告编号:YYWS1637时间:2018年5月——2019年7月1.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1.1选题的理论意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第八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17年全球约有4.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将会有近7亿的糖尿病患者,而中国糖尿病发病人数高达

田玉林[4](2020)在《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肺栓塞患者右心系统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的超声特征分析,探讨其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以期望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7月至2018年07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亳州临床学院诊治的肺栓塞患者140例,所有肺栓塞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CTPA)证实。经过入组标准筛选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入组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入组12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63例。详细收集肺栓塞发生前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患者的右心室扩张程度(RVDd/LVDd)、右心室游离壁运动幅度(RVWM)、三尖瓣反流速度(TRV)、三尖瓣环位移幅度(TAPSE),进行组间分析;不同分层肺栓塞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患者的股总静脉、股深/浅静脉,腘静脉、胫前/后静脉、腓静脉及大/小隐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然后进行血管栓塞数、栓子直径、双/单侧静脉、深/浅部静脉和近/远端静脉归类统计,再进行组间分析。结果1.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肺栓塞前和肺栓塞后RVDd/LVDd分别为0.82±0.07、0.95±0.13,RVWM分别为(9.18±0.70)mm、(7.73±0.33)mm,TRV分别为(1.10±0.83)m/s、(3.28±0.36)m/s,TAPSE分别为(18.52±0.81)mm、(16.73±0.92)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肺栓塞相关性右心系统功能改变的数值分别为:0.95、7.73mm、3.28m/s、16.73mm。2.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发现,高危组肺栓塞、中危组肺栓塞和低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分别为(1.64±0.70)支、(1.22±0.58)支和(0.62±0.49)支,栓子直径分别为(13.41±1.10)mm、(17.72±1.30)mm和(8.68±1.27)mm,双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52%(13/25)、18%(11/60)和0%(0/39),单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48%(12/25)、75%(45/60)和62%(24/39),深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72%(18/25)、65%(39/60)和56%(22/39),浅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36%(9/25)、30%(18/60)和5%(2/39),近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88%(22/25)、55%(33/60)和23%(9/39),远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16%(4/25)、38%(23/60)和36%(14/39)。三组间血管栓塞数目、栓子直径、双侧静脉阳性率、浅部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浅部静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单侧静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深部静脉阳性率和远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静脉栓子直径在不同分层肺栓塞间比较,高危组肺栓塞栓子直径为(13.41±1.10)mm,其大小介于低危肺栓塞组和中危肺栓塞组之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1.RVDd/LVDd、RVWM、TRV、TAPSE与肺栓塞所致右心功能变化相关,当RVDd/LVDd>0.95、RVWM<7.73mm、TRV>3.28m/s、TAPSE<16.73mm时,提示发生肺栓塞可能,应积极行确诊检查。2.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不同发生肺栓塞危险分层有所不同。高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最多、栓子直径居中、双侧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最高,表明血管栓塞数目多、栓子直径居中的双侧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浅静脉阳性率高于低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同时存在浅静脉栓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和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单侧静脉阳性率低于中危组肺栓塞,与低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应提高警惕,及时识别诊断不同危险程度的肺栓塞,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3.栓子直径为(13.41±1.10)mm中等大小的下肢静脉栓子脱落与高危肺栓塞发生密切相关。

韩晶[5](2019)在《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龄社会,老年卧床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慢支肺气肿等慢性病发展到终末期,往往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能力。由于老年人体质及机能退化,自理能力下降,造成患者需长期卧床。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预防,可导致栓子脱落,引发肺血栓栓塞症。因肺栓塞导致的死亡率高达30.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对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食疗利用祖国传统中医理论指导,采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调节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具有经济、实用,无相关适应禁忌,不良反应小,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正逐渐应用于疾病康复及预防性治疗方面。本研究拟采用常规预防+黄芪红枣汤食疗方法,探究其对卧床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干预效果。以期寻找一种适合长期卧床老年人的经济、有效、安全的DVT食疗预防措施,以降低长期卧床老年人下肢DVT发生率、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及减轻社会家庭负担。研究目的:观察分析DVT常规预防措施联合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干预效果,为食疗方法预防卧床老年人群深静脉血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就诊的卧床老年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红枣汤代茶水饮用。比较两组患者:1.治疗前、治疗30d、治疗60d、治疗90d凝血常规及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2.治疗前、治疗90d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3.治疗90d DVT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及DVT发生率。研究结果:1.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两组患者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但是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其中干预组患者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90d后,两组患者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其中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发生Homan征1例(2.50%)、Neuhof征0例(0.00%),对照组患者发生Homan征8例(20.00%)、Neuhof征3例(7.50%),对照组患者Homan征发生率显着高于干预组(P<0.05),而两组Neuhof征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4.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未发生DVT,发生血流淤滞1例(2.50%),对照组患者发生血流淤滞4例(10.00%),发生DVT1例(2.50%),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干预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90d过程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服用黄芪红枣汤的总依从率达92.07%,整体依从性较好。结论:1.两种干预方法均能降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对下肢DVT有一定预防作用。卧床老年患者在常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之上加服黄芪红枣汤的改善效果更明显。2.常规干预措施联合黄芪红枣汤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发生率,其预防下肢DVT的效果优于常规干预措施组。3.长期卧床老年人服用黄芪红枣汤依从性良好。

吴白领[6](2019)在《聚桂醇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改良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按压法辅助聚桂醇泡沫硬化疗法和超声引导下按压法辅助与联合空化效应辅助聚桂醇泡沫硬化疗法两种方法辅助聚桂醇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差别,得出更有效的微创硬化治疗方法。[方 法]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2017.08-2019.0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昭通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CEAP分级C2-C5级患者16人(患肢22例),分别行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疗法(Ultrasonic-Guide Foam Sclerotherapy,UGFS)、超声引导下按压法辅助聚桂醇泡沫硬化疗法(简称MUGFS)。于术后一周、三月、半年行临床观察(一般情况、患肢外观、有无并发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及超声检查(二维、彩色多普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这两种微创治疗手段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穿刺针数、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2017.08-2019.0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昭通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CEAP分级C2-C5级患者26人(患肢28例),其中曲张内径较小的11例患肢行MUGFS、曲张内径较大的17例患肢行超声引导下按压法联合空化硬化疗法(简称UC+MUGFS)。于术后一周、三月、半年行临床观察(一般情况、患肢外观、有无并发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及超声检查(二维、彩色多普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这两种微创治疗手段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 果]第一部分UGFS组和MUGFS组平均穿刺针数分别为12.45±4.91针、4.91±1.14针(P<0.01,两组手术穿刺针数差异显着)。UGFS组和MUGFS组术后分别有7例(63.6%)、8例(72.7%),患侧下肢静脉曲张消失,4例(36.4%)、3例(27.3%),患侧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减少。所有患肢术后VCSS评分较术前均减小,两组方法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并发症方面:本研究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UGFS组和MUGFS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色素沉着:63.6%、45.5%;局部疼痛:27.3%、18.2%;皮下淤血:18.2%、18.2%(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方面:UGFS组和MUGFS组术后6月复发率分别为27.3%、9.1%(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两组手术患者均对术后美容效果认可,患者满意度均很高。第二部分MUGFS组和UC+MUGFS组术后分别有8例(72.7%)、9例(52.9%),患侧下肢静脉曲张消失,3例(27.3%)、8例(47.1%),患侧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减少。所有患肢术后VCSS评分较术前均减小,两组方法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并发症方面:本研究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MUGFS组和UC+MUGFS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醉酒反应:0%、5.9%,色素沉着:45.5%、47.1%;局部疼痛:18.2%、11.8%;皮下淤血:18.2%、5.9%(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方面:MUGFS组和UC+MUGFS组术后6月复发率分别为9.1%、0%(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两MUGFS与UGFS相比,明显减少了穿刺针数,病人痛苦更小。且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与UGFS相当。MUGFS+UC治疗曲张情况较重的患者与MUGFS治疗曲张情况较轻的患者的可以取得相同疗效。三种方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均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患者自评满意度高的特点,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嘉丽[7](2019)在《注射用血栓通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注射用血栓通预防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80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新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ICU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予原发病治疗及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对照组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试验组予静滴注射用血栓通,观察疗程为5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5天血浆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同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或事件,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客观地评价注射用血栓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最终纳入并完成临床试验的患者共72人,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病、APACHE 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升高(P<0.01),其中,D-二聚体、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3.试验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于治疗后第3天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于治疗后第5天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D-二聚体于治疗后第3、5天低于试验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于治疗后第3、5天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无血栓形成,可认为两组患者在LDVT方面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5天两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治疗组LDVT发生率为8.57%,与对照组LDVT发生率5.41%相当(P>0.05)。结论:中药注射用血栓通可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对ICU患者LDVT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荐。

周锦[8](2019)在《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为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临床防治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19年01月因股骨颈骨折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通过SAS统计软件操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1天至术后14天治疗组给予平乐郭氏验方(红桃消肿合剂)治疗,对照组则皮下注射那曲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4、7、14天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患侧大腿周径指标水平以及术前、术后14天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记录不良反应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患侧大腿周径指标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患侧大腿周径水平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1),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术前缩短(P<0.01),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4天,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术前水平(P<0.0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较术前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血浆D-二聚体均较术后1天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较术后1天均无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无明显延长(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术前水平(P<0.01),但均较术后1天延长且对照组延长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侧大腿周径水平均较术前、术后1天大(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术前(P<0.01),较术后1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较术后1天下降明显(P<0.01),两组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显着延长(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延长(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患侧大腿周径大于术前水平(P<0.01),与术后1天差异不明显(P>0.05),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侧大腿周径均大于术前、术后1天水平(P<0.01)。术后14天,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术前水平(P<0.05),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显着延长(P<0.01),且对照组较试验明显延长(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延长(P<0.01),且对照组较试验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患侧大腿周径水平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较术后1天显着减小(P<0.05),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侧大腿周径均大于术前、术后1天水平(P<0.01)。Bonferroni检验的组间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总体均值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总体均值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结论:1、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4天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7天内其危险性尤为显着,需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2、红桃消肿合剂及那曲肝素钙注射液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机制有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延长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来实现的;3、红桃消肿合剂消肿效果优于那曲肝素钙注射液;4、红桃消肿合剂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安全。

赖美铮[9](2019)在《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下肢血流动力学及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评价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改善下肢缺血程度及促进足部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 实验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两组各20例。对照组在按《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原则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足部护理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每天2次,每次20分钟的Buerger运动,运动干预时间为12周。分别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组患者的患侧及健侧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血管内径(D)、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EAN)、血流量(FV);测量两组患者的患侧及健侧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在干预前、第12周使用红外线电子温度仪测量两组患者的足温及同侧腋温-足温差;记录患者足部溃疡愈合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和健侧的ABI、TBI,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足温及同侧腋温-足温差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足部溃疡愈合时间、愈合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下肢缺血程度随着干预时间不同的变化趋势。结果 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及健侧的足背动脉D、TAMEAN、FV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t检验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足背动脉D和TAMEAN,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健侧:足背动脉D,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TAMEAN,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患侧和健侧足背动脉D、TAMEAN、FV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患侧足背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足背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患侧及健侧足背动脉TAMEAN、FV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呈下降趋势。3.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及健侧的胫后动脉D、TAMEAN、FV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t检验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胫后动脉D,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后动脉TAMEAN、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健侧:胫后动脉D、TAMEAN、FV,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患侧和健侧胫后动脉D、TAMEAN、FV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患侧胫后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胫后动脉D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患侧及健侧胫后动脉TAMEAN、FV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呈下降趋势。5.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患侧及健侧ABI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ABI在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和对照组健侧:ABI在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的患侧及健侧ABI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患侧ABI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ABI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患侧ABI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呈下降趋势。7.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患侧及健侧TBI在干预第4周与干预前差值、第12周与干预前差值,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患侧及健侧TBI在第4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与干预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前、第4周、第12周的患侧及健侧TBI水平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干预组患侧及健侧TBI的时间与处理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TBI呈上升趋势,在第12周时上升最明显;对照组在前4周呈缓慢上升趋势,在第4周后呈缓慢下降趋势。9.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的患侧足温、健侧足温、同侧腋温-足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时,干预组的患侧足温、健侧足温高于对照组,同侧腋温-足温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0例糖尿病足患者共有54处溃疡,两组间足溃疡Wagner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0.7%(49/54)足部溃疡在12周内愈合,溃疡愈合天数为:干预组33.00(14.5062.50)天,对照组52.00(34.5072.00)天,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时间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3%(5/54)的溃疡愈合时间超过12周,其中干预组2人,对照组3人。12周内干预组愈合率91.3%,对照组愈合率90.3%。结论 1.通过Buerger运动干预,在第12周时对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Buerger运动能够改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血流量和双足皮肤温度。2.Buerger运动干预,第12周时对患侧ABI、TBI的影响有显着意义,提示通过12周的Buerger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患侧的下肢缺血情况。3.Buerger运动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流,进而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伤口愈合,缩短溃疡愈合时间。4.Buerger运动是一种简单、易行、适用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可以量化执行的非负重运动。该运动易于学习和重复,对于改善下肢血流,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及预防糖尿病足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李鸿鹏[10](2018)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下肢深静脉系统内血栓形成即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骨关节外科领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replacement,TJR)的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下肢静脉中的血液非正常的局部凝结,一旦血栓形成,将明显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静脉血液流动障碍,属于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一旦发生会导致下肢肿痛及浅表静脉的曲张,治疗不及时或者漏诊血栓时,已经形成的栓子有可能随血液流动运行至近端大血管,如果脱落的栓子进入肺部血液循环系统,将会造成致命性的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骨科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不利于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临床多采用包括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等药物治疗以及配合功能锻炼,弹力袜、CPM等物理预防相互结合的方式,临床上已取得较好疗效,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已有明显的降低,但是不管临床医生采取何种抗凝措施预防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抗凝方案能够彻底的预防骨科人工全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采用不同药物相结合的预防措施,在控制并发症的同时以期能一步降低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低分子肝素属于抗凝血药物,因分子量小,故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预防血栓效果得到临床认可[3],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ACCP)最新公布的骨科术后防栓指南将低分子肝素列为最佳推荐的预防围术期血栓形成的药物。同时首次将阿司匹林作为推荐药物之一。阿司匹林属于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的经典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很多领域都能看到阿司匹林的应用。但是在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因为阿司匹林抗栓机理的原因,应用并不多,但是随着国内外对阿司匹林更深入的研究,因其廉价,口服无需注射,不需特殊监测等优点,人们开始重新重视阿司匹林在骨科术后预防血栓方面的应用[4]。我们设想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与口服阿司匹林相结合的方式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方面是否有更好的疗效。方法1.选定2015年8月2017年9月于本院首次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200例患者及接受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4例,女性196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4.7±2.5岁)。入组患者均符合人工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手术的要求,并且已经排除了存在静脉栓塞性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以及具有抗凝禁忌证或对抗凝药物过敏的患者。将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平均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和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组(实验组),对照组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100名,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70名。实验组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100名,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70名。其中对照组男性75例(43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32例行髋关节置换),女性99例(57例行膝关节置换,38例行髋关节置换),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4.6±1.5岁);实验组男性69例(46行膝关节置换,30例行髋关节置换),女性97例(54例行膝关节置换,40例行髋关节置换),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6.3±1.7岁)。两组患者之间的身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式统一,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式统一,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于术后12h后开始接受抗凝治疗,其中对照组即单一应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行皮下注射0.4 ml/支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1支/次,1次/d,连续注射14 d;实验组即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组患者皮下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钙,1支/天,1次/d,术后一天开始口服拜阿司匹林片,一次一片(100mg),一天一次,连续服用14 d天。3.手术后抗凝治疗后第7天对两组患者行影像学即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有无静脉血栓的形成;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血常规及出凝血机制相关指标,统计不同抗凝方案对患者血常规以及出凝血机制的影响,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D-2聚体,抗凝血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对于严格抗凝治疗下依然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运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方法行基因检测,判断易感基因。4.所得数据校对后均录入SPSS 22.0统计学检验系统进行检验,计量数据录入形式为(x-±s),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录入形式为(%),采用χ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结果1.1单一运用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共76例,其中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组患者50例,其余26名为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2对照组除一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的病人出现了大隐静脉血栓外,其余均为肌间血栓,其中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肌间血栓的病人出现同侧小腿肿胀的症状,其余均无明显临床表现,血栓出现在非手术下肢6例,其中膝关节组2例。髋关节组4例,双侧均出现肌间血栓的患者共6例,其中膝关节组4例,髋关节组2例。2.实验组结果2.1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组术后发生DVT67例,其中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组患者43例,其余24名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2 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形成肌间血栓的患者出现同侧小腿红肿症状,其余均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出现腘静脉血栓,其余均为肌间血栓。血栓出现在非手术侧下肢共10例,其中6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4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3.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行髋关节置换病例及对照组行髋关节置换病例肌间静脉血栓及近端大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4>0.05)。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高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7<0.05),根据术后七天患者血常规及出凝血机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高于单一应用低分子肝素组,术后7天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单一应用低分子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常规以及出凝血机制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及对照组组内髋关节置换组与膝关节置换组术后7天血液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期间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PE或严重的出血性事件,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结论1.本次研究通过对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及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比发现,行膝关节置换的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行髋关节置换的病人,证明血栓形成与手术部位有关。2.通过药物结合物理预防的方式可以明显减少行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血栓的产生,尤其是有临床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大大减少,但是无症状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依然较高。3.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低分子肝素用于骨科单侧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无明显优势,且联合用药可降低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含量,延长凝血时间;

二、The investig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lorful Doppler ultrasound on vas-cular disease of lower limb(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investig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lorful Doppler ultrasound on vas-cular disease of lower limb(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临床分级与髂总静脉参数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影像技术在下肢慢性静脉疾病中的评估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观察方法
        6.2 观察指标
        6.3 观察指标测定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年龄
        1.2 性别
        1.3 病程
        1.4 患肢的分布及数量比较
    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的比较
        2.1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的比较
        2.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流速的比较
        2.3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反流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概述
    2 西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2.1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的认识
        2.2 髂静脉、股总静脉及下肢静脉的解剖与生理
        2.3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2.4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3 中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3.1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名的认识
        3.2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4 文献分析
    5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中医学的辨证分型相联系的意义
    6 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股总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与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7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 选题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2.1 课题研究思路
    2.2 课题研究目标
    2.3 课题研究内容
3. 课题研究成果
4. 几点思考

(4)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介
致谢
综述 肺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献回顾
    1. 中医学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2. 中医药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现代医学研究
二、操作性定义
    1. 食物疗法
    2. 黄芪红枣汤
    3. 常规预防措施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1. 黄芪红枣汤方案构建
    2. 实施黄芪红枣汤干预
    3. 研究结果
五、讨论
    1. 食疗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2. 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
    3. 安全性分析
    4. 依从性分析
六、结论
七、局限和展望
    1. 加强对DVT中医药食疗干预方法的深入研究
    2. 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6)聚桂醇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改良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下按压法辅助聚桂酵泡沬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下按压法联合空化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注射用血栓通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的研究现状
        1.1.1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1.1.2 中医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1.2 现代医学的研究现状
        1.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2.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辅助检查
        1.2.4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临床病例来源
        2.1.2 疾病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病例分组
        2.2.3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血液检测指标
        2.3.2 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3.4 安全性指标
    2.4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
    3.1 患者纳入情况
    3.2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3.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别情况比较
        3.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3.2.3 两组患者原发病分布情况比较
        3.2.4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布情况比较
    3.3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
        3.3.1 两组患者血液检测指标比较
        3.3.2 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注射用血栓通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立法依据
    4.2 注射用血栓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
        4.2.1 注射用血栓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医基础理论
        4.2.2 注射用血栓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现代药理研究
    4.3 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
    4.4 注射用血栓通联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
        1.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1.2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1.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
        1.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1.1.5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1.2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概况
        1.2.1 病名渊源
        1.2.2 病因病机
        1.2.3 DVT的辩证论治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标准
        2.1.4 样本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筛选与分组
        2.2.2 实验方案
        2.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分析
    3.3 临床效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4.2 红桃消肿合剂预防术后下肢DVT的中医作用机理探讨
    4.3 本研究相关情况说明及局限性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样本量估算方法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随机分组结果
    附录4: 住院志愿者信息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下肢血流动力学及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汇总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糖尿病的流行与危害
        1.1.2 糖尿病足的定义与危害
        1.1.3 糖尿病足与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
        1.1.4 Buerger运动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研究分组
    2.5 研究工具及评价方法
        2.5.1 人口社会学资料调查表
        2.5.2 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2.5.3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5.4 糖尿病足Wagner分级
        2.5.5 实验室检查
        2.5.6 伤口愈合率
        2.5.7 温度记录表
        2.5.8 足部运动记表
        2.5.9 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
        2.5.10 下肢缺血程度评估
    2.6 干预措施
    2.7 资料收集过程
    2.8 研究对象的保护
    2.9 质量控制
    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1 技术路线图
    2.12 小结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3.1.1 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3.1.2 临床资料比较
        3.1.3 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比较
        3.1.4 糖尿病足溃疡及相关资料比较
        3.1.5 干预前两组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1.6 干预前两组患者ABI、TBI比较
        3.1.7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出院时血糖控制、伤口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与变化趋势
        3.2.1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与变化趋势
        3.2.2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与变化趋势
    3.3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下肢缺血水平差异与变化趋势
        3.3.1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ABI水平差异与变化趋势
        3.3.2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TBI水平差异与变化趋势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3.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足部温度变化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1.1 社会人口学特征
        4.1.2 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特点
    4.2 Buerger运动对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4.3 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缺血程度评价的影响
    4.4 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患者溃疡愈合时间的影响
    4.5 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双足温度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局限性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The investiga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olorful Doppler ultrasound on vas-cular disease of lower limb(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临床分级与髂总静脉参数相关性[D]. 武天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林雅青.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A]. 赵金武. 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二), 2020
  • [4]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D]. 田玉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的研究[D]. 韩晶. 苏州大学, 2019(02)
  • [6]聚桂醇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改良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D]. 吴白领.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注射用血栓通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D]. 刘嘉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D]. 周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Buerger运动对糖尿病足下肢血流动力学及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D]. 赖美铮.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10]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比研究[D]. 李鸿鹏. 泰山医学院, 2018(06)

标签:;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治疗下肢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