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洁[1](2021)在《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档案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保障档案资源更好地为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企业也逐渐重视借助各种方法为档案筑牢安全防线。与此同时,企业档案安全文化是在长期的企业档案安全工作过程中积淀出来的,是企业与档案实践工作相融合的基因与密码,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重视培育档案安全文化,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不断熏陶和引导企业档案工作者自觉维护企业档案安全,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档案安全素质,最大限度的保障档案的实体安全和内容安全,还有助于持续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因此,本文从档案安全文化的视角切入,开展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本文共分为5章,第1章是文章的绪论,论述本次研究的背景环境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安全文化和国内与国外的企业档案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并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难点与创新点等内容。第2章主要对企业档案安全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从档案安全精神文化、档案安全制度文化、档案安全行为文化、档案安全物质文化和档案安全技术文化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企业档案安全文化的具体内涵与功能,并进一步分析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第3章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企业档案工作实践和企业文化建设三个角度论述了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对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总结。第4章基于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对现阶段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现状解析,为后期提出针对性措施埋下伏笔。第5章主要针对我国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难点,分别从企业的精神培育、制度安排、行为规范、物资保障和技术应用5个方面来思考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文章最后简述了本文调研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赵映璎[2](2021)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但由于建筑生产的特殊性,施工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传统的事故预防和风险管理已满足不了当下的施工安全管理需求。因此,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焦点问题。部分施工企业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管理机构,实现系统化管理,但具体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基于韧性的视角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评价研究,分析企业施工管理系统的安全承载能力、事故应对能力和恢复优化能力,从而为企业建设、优化安全管理系统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首先基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结合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梳理相关基础理论,分析了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和韧性评价的特征要素。其次,研究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为导向,研读相关的管理标准规范和文献,在借鉴传统施工安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从稳定性、冗余度、效率度和适应性四个方面筛选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为能准确描述指标评价信息、展示企业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建立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评价中,理论联系实际,论证了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化的优越性。本研究主要成果有三点:(1)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组织、物质、技术和安全环境建设为基础,建立了由4个韧性特征要素、23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全部内容,凸显了管理中系统协同的重要性。(2)利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模型的运算数据对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因素关联分析过程进行改进,并科学结合了可拓云模型,提出了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该模型能够应对指标种类多、难量化且指标间相互影响、判断矩阵构造困难的复杂系统问题。(3)以西安市某施工企业为例,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和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对其进行评价,验证了评价指标实用性和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同时评价结果表明经过近几年的积累,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总体韧性等级已达到良好,但局部管理水平仍待提高,对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意见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丁思远[3](2020)在《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创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方法途径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实际、运转顺畅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是全社会的期盼,更是煤炭行业的目标,煤矿生产必须以保证员工安全为基本前提,这已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共识。对于煤矿而言,建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重点、过程管控为核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规避和化解安全生产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成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国内部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运行效果不佳,因此,对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唐山开滦赵各庄矿现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完善组织领导、加强技术管理、理顺管理流程、完善保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优化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根据赵各庄矿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和公司实际,阐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发展现状、相关理论,奠定了优化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其次,依据赵各庄矿有关部门相关管理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系统剖析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优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再次,从公司安全生产现实需要出发,在确定优化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要素进行了优化分析,从组织领导、技术指导、专业化辨识流程管理、评估方法等方面重新进行了优化,理顺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明确了管理权限和责任分工,实现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全过程管控。最后,为保证优化效果,从组织建设、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考核激励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为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顺畅运转提供了制度体系支撑。
杨阳[4](2020)在《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这一现状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仍将持续。我国煤炭行业死亡事故数并未随着安全管理手段的不断升级和安全投入的不断增加而趋于零,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水平仍需提升,严峻的形势促使对煤矿安全的研究不断加大,相关理论和措施也亟待完善。本文以煤炭企业安全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审计为切入点,运用安全审计的方法,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审计,从而发现企业在安全管理中薄弱环节,反馈相应信息和建议,尽早消除安全隐患。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借鉴安全审计在道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航空安全等领域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将本文的安全审计进行定义,进而阐述本文中涉及的管理审计、安全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事故致因理论和PDCA循环法等基本原理。其次,分析近七年煤矿事故成因以及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因素,运用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对指标进行初步选取。再次,根据创建原则,在安全管理四要素“人、机、环、管”的基础上细化主要指标,建立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第二层级指标,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管理安全四个方面,52个第三层级指标,使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维度层以及指标层的权重,完成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PDCA循环法,结合确定的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初步编制了安全审计清单,探索性地设计了煤炭企业安全审计流程,最终在小纪汗煤矿进行了实例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结论,小纪汗煤矿处于较安全水平,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将管理审计应用到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的理论依据。对煤炭企业进行安全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不安全隐患,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为企业长效发展做出贡献。
白丽萍[5](2020)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人因特性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对其中导致事故的人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人因特性概念。在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现况,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分析了在生产过程中,人因特性在人、机、环、管四因素之间关系,拓宽了人-机-环-管的内容,基于系统安全理论等,建立了“人-机-环-管”评价模型。以九龙川煤矿建设工程项目为对象,研究企业干部员工对于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认知,以提到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素养为目标,首先根据矿井安全文化评价程序方法,对于矿井生产建设过程中所能涉及的所有灾害,分析其危险性,并建立模型来归纳人因特性在事故危险影响程度;其次,在模型中探讨人在系统中的人因特性特征,人与机械设备、环境和管理之间关系;利用分析结果并结合矿井现场员工的基本情况,以风险管控原则为指导,建立基于人因特性的双重预防体系,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和实现“我要安全”矿井安全管理境界,达到预防事故目的。研究成果可作为九龙川煤矿生产投入运营后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对实现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保障矿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郑鑫[6](2020)在《GX港口运输公司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扩大内需,极大促进了危险货物运输业务量不断增加。众所周知,危险货物呈现易燃、易爆、高腐蚀、高毒性和高辐射等特点,在危险货物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泄露造成安全环保事故,甚至带来严重的人身伤亡、经济损失以及环境污染。港口是我国一种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在货物运输中起着综合枢纽作用,港口担负着数量巨大的危险货物周转职能。对于港口安全管理来说,危险货物装卸货作业是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直接关系着港口的安全管理成败。所以,强化危险货物集装箱装卸货作业管理是港口安全管理的最重要、最关键部分。GX港口运输公司位于南京市江北区集装箱发展战略性港区,主要经营集装箱装卸(含危险货物)、相关仓储配套服务等业务。近年来GX港口运输公司业务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增大,但是在安全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GX公司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操作人员资质欠缺、日常培训缺乏、设备设施数量不够、设备设施带病运行、行业法律规定认识不清、作业环境风险掌握不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备、安全管理措施执行有漏洞等问题,上述安全管理问题已经危及到公司的安全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针对GX港口运输公司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下面五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不断提升GX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第一,注重发挥员工主动性。公司要加强员工危险物品装卸安全培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第二,增强危险物品装卸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加强危化品装卸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第三,强化教育培训及应急物资管理,具体分为加强培训细分、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危险货物资料管理制度。第四,建立安全文化理念及规则体系。GX港口运输公司需要编制有行业特色和适合公司的《安全文化手册》,通过安全文化手册展示公司安全文化的理念。还可定期举行会议,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个人,共享安全信息,促进安全生产。第五,加强危化品装卸现场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安全检查员的门槛和人员配备数量、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加强作业环境管理。
杨帅[7](2020)在《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是X镇政府安全生产预防监管工作的中心。加强一线安全生产预防监管能力既是响应防范化解风险的号召,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要。作为X镇政府,如何既增强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能力,又能有效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社会责任,这就成为一项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论述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从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角度的专项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政府如何提升预防涉氨制冷类安全生产风险监管能力,不仅有助于补齐安全生产监管中预防风险的短板,更是有利于有效遏制涉氨制冷企业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这是十分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以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X镇政府对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树立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科学理念、提升预防风险效能、坚持预防风险以人为本提出改进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方案以及改进对策能为当前其他基层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陈洋[8](2020)在《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管理中不变的主题,然而各类事故却严重威胁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表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若能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加以干预与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然而,在煤矿企业中却普遍存在着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作为矿工习得不安全行为的主要途径,其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使得初始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发展成群体性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群体安全意识的下降,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安全生产。鉴于一线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的制定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对提升组织安全,保障组织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合理地运用和借鉴安全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选择偏好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分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的研究内容与结论:(1)通过文献查阅和研读,结合安全管理领域的不安全行为概念、行为金融领域的羊群行为概念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从众行为概念对矿工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从行为发生动机的视角,在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并验证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二维结构,即规范顺从和信息认同。(2)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挖掘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因素,构建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进而依据开发的量表收集研究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不安全羊群行为在工作年限、收入、年龄以及学历等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而在职位层级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负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而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以及工作要求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和群体不安全氛围通过感知损失显着负向作用于不安全羊群行为,而恢复水平和组织监管通过感知损失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3)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演化博弈分析。由于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感知损失)在内、外部因素与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是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键且直接因素,因此,借助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分析行为效用感知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把握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规律。通过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内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得出在不同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和感知损失)水平的作用下,煤矿一线员工的演化均衡策略,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进一步,通过构建管理者与员工间的非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外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以及相应的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每种演化稳定策略进行数值仿真模拟。(4)考虑到行为效用感知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内、外部因素嵌入到行为效用感知中,通过建立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系统,分别对比了各个因素取最优和最劣值时,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趋势,并通过比较得出:在单因素中,对个人特质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内部因素(个人特质、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和外部因素(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和组织监管)分别取最优和最劣值时的对比中得出,对外部因素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更佳;最后,当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处于低水平,且恢复水平、工作素养和组织监管处于高水平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中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水平最低,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5)基于实证研究、演化博弈研究以及仿真研究所得结论,分别从行为驱动、演化规律以及干预效果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和对策,为遏制煤矿企业中的不安全羊群行为和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图共计68幅,表共计103张,参考文献共计326篇。
邱铁鑫[9](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宋丙丙[10](2020)在《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及企业将目光聚焦于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通过政策文件的方式强调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明确提出它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不仅如此,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既是响应国家号召的直接行为体现,也是公司生产工作得以安全、可靠开展的根本保障。BW公司如今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地增大、新的设备和产品不断地倒入、新人员也不断地加入,现有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继续发挥作用,推动和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本论文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基于前辈们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与归纳总结,立足于工贸行业的视角,对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同类行业顺利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首先,笔者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概述,阐明了当前发展现状和可能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创建方法和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其次,对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案例分析,分析了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现状。简绍BW公司的基本情况,阐述了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依据规范和实施PDCA思路的创建流程,并汇总分析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得分状况;通过帕累托分析法,筛选和梳理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最主要突出的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问题和成因,提出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的具体改进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主要问题在于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薄弱、作业现场安全问题多、职业健康管理薄弱、隐患排查和治理环节方面薄弱、应急救援管理方面弱的环节。(2)形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原因在于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司缺少激励机制,员工不能够积极和主动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安全管理的基础薄弱;风险评价不够科学和完善及隐患排查治理趋于表象,隐患不能有效治理和排除;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安全保障不到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不能顺利有效开展。(3)针对以上的问题和成因,制定具体改进措施。大力贯彻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建立基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多层次激励、差别化激励和公司的声誉激励机制,激励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完善职业健康管理,预防和消除职业危害来保障员工健康;完善和标准化公司的操作规程,提高员工操作技能,让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降低消除潜在隐患和预防发生事故;建立应急团队及程序并完善应急物资,加强应急管理和快速响应;加大安全成本投入,为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战略目标奠定强力基础。
二、学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概述及研究基础 |
2.1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2.1.1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的内涵 |
2.1.2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的功能 |
2.2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原则 |
2.2.1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
2.2.2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
2.3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档案文化论 |
2.3.2 杜邦布莱德利曲线模型 |
2.3.3 “同心圆说”及其理论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3.1.1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
3.1.2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 |
3.1.3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
3.2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
3.2.1 我国文化建设大环境是基础 |
3.2.2 档案领域的规范制度作保障 |
3.2.3 企业员工的安全需求为动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
4.1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
4.1.1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人本思想渐显 |
4.1.2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初见成效 |
4.2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
4.2.1 企业档案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的氛围欠佳 |
4.2.2 企业档案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的水平偏低 |
4.2.3 企业档案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结构失衡 |
4.2.4 企业档案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的资源有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
5.1 培育企业档案安全精神文化 |
5.1.1 增强档案安全管理上的影响力 |
5.1.2 推动档案安全宣传上的向心力 |
5.1.3 发挥档案安全观念上的感召力 |
5.2 践行企业档案安全制度文化 |
5.2.1 健全企业档案安全保护相关制度 |
5.2.2 制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监督机制 |
5.2.3 完善档案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标准 |
5.2.4 强化档案安全文化建设反馈制度 |
5.3 规范企业档案安全行为文化 |
5.3.1 成立档案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
5.3.2 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及技能的培训 |
5.3.3 加大档案安全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
5.4 打造企业档案安全物质文化 |
5.4.1 加强保障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 |
5.4.2 分阶段优化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
5.4.3 打造企业档案安全品牌形象与产品 |
5.5 研定企业档案安全技术文化 |
5.5.1 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档案保护技术 |
5.5.2 新型安全技术融入档案安全管理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现况 |
1.2.2 系统韧性研究现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图 |
1.4.1 论文内容安排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
2.1 基础理论 |
2.1.1 系统理论 |
2.1.2 韧性理论 |
2.1.3 安全韧性 |
2.1.4 管理韧性 |
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
2.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
2.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 |
2.3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 |
2.3.1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内涵 |
2.3.2 系统韧性特征要素 |
2.3.3 安全管理系统常见状态 |
3 建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流程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3.1.2 指标选取流程 |
3.2 筛选评价指标 |
3.2.1 确定初始评价指标 |
3.2.2 评价指标筛选 |
3.2.3 指标整理与分类 |
3.3 指标评价细则及韧性等级划分 |
3.3.1 指标评价细则 |
3.3.2 评价指标韧性等级划分 |
4 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系统韧性评价模型 |
4.1 评价方法介绍 |
4.1.1 评价方法介绍 |
4.1.2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
4.2 集成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 |
4.2.1 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评价流程 |
4.2.2 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实施步骤 |
4.3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权重 |
4.3.1 调查问卷 |
4.3.2 指标间影响关系分析 |
4.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 实例应用及分析 |
5.1 企业及项目介绍 |
5.1.1 企业背景 |
5.1.2 项目概况 |
5.1.3 企业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
5.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模型的应用 |
5.2.1 可拓云模型的应用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2.3 可靠性分析 |
5.3 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优化建议 |
5.3.1 对策建议提出思路 |
5.3.2 对策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使用建议及展望 |
6.2.1 使用建议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表格 |
附录 B 评价项目等级关联度矩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安全管理 |
2.1.1 安全管理定义 |
2.1.2 安全管理对象 |
2.1.3 安全管理方法 |
2.2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 |
2.2.1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 |
2.2.2 本质安全理论 |
2.2.3 系统安全理论 |
2.2.4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3 安全风险管理 |
2.3.1 风险管理与安全风险管理 |
2.3.2 安全风险管理内涵 |
2.3.3 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
2.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2.4.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指导思想 |
2.4.2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特征 |
2.4.3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流程 |
2.4.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推进组成要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赵各庄矿概况 |
3.1.1 赵各庄矿基本情况简述 |
3.1.2 赵各庄矿组织机构设置 |
3.1.3 赵各庄矿员工基本状况 |
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2.1 赵各庄矿现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3.2.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情况调查分析 |
3.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4.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1.1 层级化管理原则 |
4.1.2 专业化技术指导原则 |
4.1.3 分类化辨识原则 |
4.1.4 周期性评估原则 |
4.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分析优化 |
4.2.1 员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 |
4.2.2 采掘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3 通防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4 机电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5 地面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 |
4.3.1 组织管理系统优化 |
4.3.2 技术指导系统优化 |
4.3.3 模块式管理流程 |
4.4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 |
4.4.1 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范围 |
4.4.2 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
4.4.3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实施 |
4.4.4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实施保障 |
5.1 组织领导保障 |
5.1.1 组建专门领导机构 |
5.1.2 完善层级管理职能 |
5.1.3 细化专业职责分工 |
5.2 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
5.2.1 细化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
5.2.2 健全班长履职管理制度 |
5.2.3 强化专项引导促进制度 |
5.2.4 丰富辨识技能提升制度 |
5.3 技术服务保障 |
5.3.1 实施重大危险源专项监管 |
5.3.2 实施较大风险源规范管理 |
5.4 考核激励保障 |
5.4.1 改进安全风险考核兑现机制 |
5.4.2 完善班组安全风险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理审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安全审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安全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安全审计的概念 |
2.1.1 管理审计基本概念 |
2.1.2 管理审计与安全审计关系 |
2.1.3 安全审计的概念界定 |
2.2 AHP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2.2.1 AHP(层次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
2.2.2 层次分析法的特征 |
2.3 模糊理论 |
2.4 PDCA循环法 |
2.5 事故致因理论 |
2.5.1 传统的事故致因理论 |
2.5.2 现代的事故致因理论 |
2.5.3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
3.1 煤矿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
3.1.1 2013-2019年煤矿死亡事故基本情况 |
3.1.2 2013-2019年煤矿死亡事故分析 |
3.1.3 煤矿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
3.2 煤矿安全审计影响因子分析 |
3.2.1 人的因素分析 |
3.2.2 机器设备因素分析 |
3.2.3 环境的因素分析 |
3.2.4 管理的因素分析 |
3.3 基于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特点 |
4.1.1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2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特点 |
4.2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4.3 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 |
4.3.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的筛选 |
4.3.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的内容 |
4.4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计算 |
4.4.1 维度层的权值计算 |
4.4.2 指标层权重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PDCA的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
5.1 小纪汗煤矿基本概况 |
5.2 安全审计计划(P)阶段 |
5.2.1 安全审计团队组织构成情况 |
5.2.2 安全审计清单设计 |
5.2.3 安全审计工作的时间安排 |
5.3 安全审计实施(D)阶段 |
5.3.1 公布具体审计工作计划 |
5.3.2 实施审计工作计划 |
5.4 安全审计检查(C)阶段 |
5.4.1 安全审计评价检查表打分 |
5.4.2 运用模糊综合法整理审计评价结果 |
5.4.3 安全审计报告 |
5.5 安全审计反馈(A)阶段 |
5.5.1 小纪汗煤矿安全审计评价结果分析 |
5.5.2 小纪汗煤矿安全建设政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人因特性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煤矿人的因素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员工人因特性分析基础理论 |
2.1 煤矿事故致因安全管理理论 |
2.1.1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2.1.2 “1:29:300”规律及“3E”准则 |
2.1.3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1.4 系统安全理论 |
2.2 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人因特性 |
2.2.1 “人-机-环-管”中人因特性研究 |
2.2.2 木桶原理 |
2.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人因特性指标体系 |
2.3.1“人-机-环-管”中人与其他要素关系研究 |
2.3.2 人因特性指标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文化体系中人因特性评价模型 |
3.1 煤矿建立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
3.1.1 人因特性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基础 |
3.1.2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对人因特性的促进作用 |
3.2 煤矿安全文化评价人因特性模型 |
3.2.1 煤矿安全文化评价人因特性分析 |
3.2.2 人因特性因素分析 |
3.2.3 人因特性评价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九龙川煤矿人因特性分析 |
4.1 九龙川煤矿概况 |
4.2 矿井人员状况分析 |
4.3 职业卫生与健康危害 |
4.4 九龙川煤矿人因特性与灾害影响关系评价 |
4.4.1 九龙川煤矿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
4.5 本章小节 |
5 煤矿安全管理中人因特性管理对策 |
5.1 隐患排查治理对策 |
5.2 风险防控管理对策 |
5.3 综合管理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GX港口运输公司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
2.关于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
3.关于安全管理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
4.关于安全管理对策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一、研究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因果连锁理论 |
(二)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三)墨菲定律 |
(四)人、机、料、法、环系统 |
二、GX港口运输公司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现状 |
(一)GX港口运输公司简介 |
1.基本情况 |
2.生产经营状况 |
3.组织结构 |
4.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 |
(二)GX港口运输公司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概况 |
1.人员管理现状 |
2.机械管理现状 |
3.危险货物及应急物资管理现状 |
4.法律法规管理现状 |
5.作业环境管理现状 |
三、GX港口运输公司现行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调查基本过程 |
1.调查问卷设计 |
2.各维度权重确定 |
3.调查样本的详细构成 |
4.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员工对安全第一的认可度低 |
2.设备完好程度差 |
3.危险货物信息普及程度不足 |
4.安全文化缺失 |
5.现场安全监督不彻底 |
四、GX港口运输公司现行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员工安全意识较低 |
1.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
2.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
(二)装卸设备的保养、维修不善 |
(三)培训不到位 |
1.安全教育的内容单一老化 |
2.安全培训方法单调乏味 |
3.安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小,针对性教育不强 |
(四)安全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
(五)安全检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五、GX港口运输公司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的提升对策 |
(一)增强危险物品装卸员工的安全意识 |
1.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
2.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
(二)加强危化品装卸设备的保养与维护 |
1.完善设备维修方式 |
2.完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 |
3.实现设备信息化的管理 |
(三)强化教育培训 |
1.加强培训细分 |
2.细化培训步骤 |
(四)建立安全文化理念体系 |
1.建立公司的安全文化手册 |
2.建立安全物质文化 |
3.建立安全行为文化 |
4.加强规则体系建设 |
(五)提升安全检查员专业素质 |
1.提高安全检查员的门槛和人员配备数量 |
2.提升安全检查员检查水平 |
3.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结语 |
(一)本文研究的结论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7)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2.1 涉氨制冷类安全生产风险 |
1.2.2 安全生产 |
1.2.3 理论基础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安全生产风险现状分析 |
2.1 X镇政府预防安全生产风险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设计 |
2.1.1 调研访谈对象及目的 |
2.1.2 调研访谈方案及计划 |
2.1.3 调研访谈信度效度分析 |
2.2 X镇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基本情况 |
2.2.1 总体情况 |
2.2.2 涉氨制冷企业的重要性及政府监管能力现状 |
2.2.3 涉氨制冷企业生产安全的主要风险源与风险点 |
2.3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短板与不足 |
2.3.1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缺少统筹管理 |
2.3.2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工作力量不足 |
2.3.3 事故责任追查机制不完善 |
2.3.4 X镇涉氨制冷企业预防安全生产风险投入不足 |
2.4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X镇政府各相关部门预防安全生产风险职责不明 |
2.4.2 X镇政府相关预防安全生产风险队伍建设不足 |
2.4.3 X镇政府对预防涉氨制冷生产企业风险工作缺少具体依据 |
2.4.4 X镇政府缺少对涉氨制冷企业预防安全生产风险文化建设引导 |
3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改进方案 |
3.1 提升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战略目标与改进原则 |
3.1.1 战略目标 |
3.1.2 改进原则 |
3.1.3 预期效果 |
3.2 针对提升预防风险能力的改进方案 |
3.2.1 明确X镇各相关部门间预防安全生产风险工作职责 |
3.2.2 提升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安全生产风险队伍建设 |
3.2.3 量化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 |
3.2.4 推进X镇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防能力文化建设 |
3.3 方案可行性论证 |
3.3.1 方案所需条件 |
3.3.2 预期效果 |
3.3.3 方案可行性分析 |
4 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改进方案的保障性建议 |
4.1 树立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科学理念 |
4.1.1 转变传统涉氨企业预防安全生产风险预防理念 |
4.1.2 探索建立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管体系 |
4.2 提升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工作效能 |
4.2.1 强化监管队伍力量 |
4.2.2 制定科学的预防安全生产风险工作考核制度 |
4.2.3 建立健全预防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机制 |
4.2.4 加快构建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激励机制 |
4.3 坚持X镇政府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工作以人为本 |
4.3.1 规范安全生产风险预防执法程序 |
4.3.2 强化X镇政府对预防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管力度 |
4.3.3 努力营造和谐的安全生产风险预防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访谈提纲A |
访谈提纲B |
访谈提纲C |
致谢 |
(8)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羊群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关系 |
2.2 不安全羊群行为概念的界定 |
2.3 相关理论基础与模型 |
2.4 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的建立 |
3.1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筛选 |
3.2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的界定 |
3.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所需量表的开发与数据收集 |
4.1 量表开发的流程与原则 |
4.2 初始题项的提取与修正 |
4.3 预调研与初始量表检验 |
4.4 正式施测与样本情况 |
4.5 正式量表的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
5.1 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
5.2 不安全羊群行为各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5.3 不安全羊群行为与其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4 行为效用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
6.1 演化博弈理论 |
6.2 演化博弈分析的适用性评价 |
6.3 员工群体内部演化博弈分析 |
6.4 管理者与员工演化博弈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研究 |
7.1 建模的理论与方法 |
7.2 Netlogo平台仿真的原理与优势 |
7.3 仿真系统的构建 |
7.4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不安全羊群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
8.1 基于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建议 |
8.2 基于演化博弈的管理者的干预建议 |
8.3 基于仿真研究的干预措施选择建议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10)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安全生产 |
2.1.2 标准化 |
2.1.3 安全生产标准化 |
2.2 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内容 |
2.3 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基础 |
2.3.1 PDCA循环 |
2.3.2 海因里希法则 |
2.3.3 系统原理 |
2.3.4 人本原理 |
2.4 相关述评 |
3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现状 |
3.1 BW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
3.1.3 主要生产设备 |
3.2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依据规范 |
3.3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流程 |
3.3.1 P(策划)阶段 |
3.3.2 D(实施)阶段 |
3.3.3 C(检查)阶段 |
3.3.4 D(改进)阶段 |
3.4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状况 |
4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主要问题与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主要问题 |
4.1.1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薄弱 |
4.1.2 作业安全问题多 |
4.1.3 职业健康管理薄弱 |
4.1.4 隐患排查和治理环节薄弱 |
4.1.5 应急救援管理弱 |
4.2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 |
4.2.2 缺失激励机制 |
4.2.3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
4.2.4 风险评价不完善,隐患治理趋于表象 |
4.2.5 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 |
5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改进措施 |
5.1 大力贯彻安全教育,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 |
5.1.1 坚持全员安全教育基本原则 |
5.1.2 制定安全培训教育计划 |
5.1.3 丰富安全教育培训方式 |
5.1.4 建立安全教育绩效考评机制 |
5.2 发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安全遵守和创新 |
5.2.1 基于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多层次激励 |
5.2.2 差别化激励 |
5.2.3 声誉激励 |
5.3 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保护员工健康 |
5.3.1 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
5.3.2 制定定期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方案 |
5.3.3 合理设置职业危害防治设施 |
5.3.4 承担主体责任,保障劳动者健康 |
5.4 完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标准化 |
5.4.1 编制操作规程内容标准化 |
5.4.2 操作规程考核标准化 |
5.4.3 贯彻落实操作规程标准化 |
5.5 加强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
5.5.1 加强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 |
5.5.2 加强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
5.6 加强应急救援管理 |
5.6.1 建立应急救援团队 |
5.6.2 完善应急物资 |
5.6.3 编制应急响应程序 |
5.6.4 制定应急演练计划 |
5.7 加大安全投入,安全生产保障到位 |
5.7.1 加大政府资金政策支持 |
5.7.2 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参与 |
5.7.3 企业应分析安全投入的收益 |
5.7.4 完善年度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学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档案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王雯洁. 河北大学, 2021(02)
- [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D]. 赵映璎.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丁思远. 燕山大学, 2020(06)
- [4]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杨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人因特性的评价研究[D]. 白丽萍.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GX港口运输公司危险货物装卸安全管理研究[D]. 郑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面向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X镇政府预防方案研究[D]. 杨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D]. 陈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研究[D]. 宋丙丙.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