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时应用早期活动5级法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曾婷,莫利容,曾秀梅[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中比较严重的类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已成为目前A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早期心脏康复已成为AMI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评价早期心脏运动康复在AMI患者介入术后中的应用,本文搜集国内外关于AMI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对AMI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实施方法及运动康复疗效进行了综述。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2](2021)在《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由于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我国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绝对人数还在不断攀升,这将进一步推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我们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仅关注危险因素本身到关注危险因素形成和流行的环境,更加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采取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零级预防为主的策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刘海威[3](2021)在《农村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院外综合管理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1.1.横断面研究:比较城乡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患者依从性差异,分析影响城乡区域患者依从性差异的原因。1.2.临床试验:通过构建院外综合管理模式,探究该管理模式对农村地区PCI术后患者依存性、生活习惯改善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2.研究方法:2.1.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选择2019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30日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首次行PCI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对于问卷中不能用评分方法进行的内容,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进行补充。通过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等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危险因素。2.2.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09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64名农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宣教,并为患者制定用药方案,给予饮食指导,要求患者在出院后第1、2、3个月于我院门诊复诊,同时定期电话回访。干预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与对照组进行同样的健康宣教,并制定用药方案及饮食指导;出院前,教会患者使用“病患管理”微信小程序,与该患者当地社区医院联合建立患者病历信息资料,联合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宣教、管理等活动,记录患者第1、2、3个月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生活习惯改善情况、MACE发生情况。两组间随访完成情况、生活习惯改善情况、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等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危险因素改善情况等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3.研究结果:3.1.横断面研究:(1)城镇患者PCI术后依从性评分高于农村患者(2.57±0.73 vs 2.38±0.80,P=0.031),患者依从性受认知程度影响(OR=3.593,P=0.012),城镇居民认知程度高于农村居民(2.83±0.87 vs 2.55±0.92,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比不同认知程度水平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水平差异,发现文化程度存在差异(χ2=9.979,P=0.002),进一步研究发现,文化程度与认知水平存在相关性(OR=3.431,P=0.002)。(3)对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定期复诊、规律服药、自行锻炼情况发现,城镇患者门诊复诊情况优于农村患者(81.1%vs 58.8%,P<0.01),两组患者在规律服药及自行锻炼方面无明显差异性(规律服药:χ2=0.737,P=1.344;自行锻炼:χ2=0.391,P=0.246)。对比影响门诊复诊原因发现,城镇区域患者主要为缺少时间(48%),农村区域患者主要表示居住地区较远,复诊不便(45.7%)。3.2.临床试验(1)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d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吸烟情况、服药依存性、清淡饮食情况未见明显差异。(2)完成情况对比:本次研究中,干预组共纳入74人,其中有72人完成随访,有2人完成部分随访;对照组共纳入90人,其中80人完成随访,有10人部分完成随访。干预组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3%vs 88.9%,χ2=4.234,P=0.04)。(3)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对比:出院3个月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5.70±0.98 vs 6.65±2.07,t=3.593,P<0.05)、糖化血红蛋白(5.80±0.66 vs 6.33±0.91,Z=-3.676,P<0.05)、总胆固醇(3.68±0.48 vs 4.12±0.75,Z=-4.223,P<0.05)、甘油三酯(1.64±0.74 vs 2.10±1.01,t=3.24,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8±0.46 vs 2.28±0.62,Z=-2.523,P=0.012)、收缩压(127.11±9.33 vs 130.78±13.54,Z=-2.263,P=0.02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1.07±0.15 vs 1.04±0.54,Z=-3.080,P=0.002);舒张压(75.00±7.79 vs 76.08±8.48,Z=-0.227,P=0.820)水平无明显差异。(4)生活习惯改善情况对比:经过干预后,观察两组间生活习惯改善情况发现,干预组的服药依存性明显高于对照组(98.6%vs 89.5%,χ2=4.190,P=0.041)、吸烟情况(10.8%vs 12.8%,χ2=0.149,P=0.700)、清淡饮食情况(95.9%vs 94.2%,χ2=0.021,P=0.884)未见明显差异。(5)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对比:在出院后3个月期间,干预组主要MACE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6.8%vs 18.9%,χ2=5.146,P=0.023)。4.研究结论:4.1.横断面研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中,城镇区域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农村区域患者,患者的认知程度越高依从性越高,患者文化程度影响其认知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农村患者规律门诊复诊情况较低,同时与经济原因、居住地区较远,门诊复诊不便等因素相关。4.2.临床试验“三甲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患者”为主体,结合微信小程序(Wechat mini app)的多维化管理,可以显着提升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参与程度;提高PCI术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患者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对于患者的戒烟、饮食结构改善未见明显帮助。
杨烨瑶[4](2021)在《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MoVo模型对PCI术后患者制定可实施的心脏康复运动策略,同时开展实验性研究验证MoVo模型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采用实验性研究的方法,为患者提供可以实施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2.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心脏康复运动,干预组患者实施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所有入组的患者于干预前进行一般资料和基线资料的收集。干预时间为12周。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对患者的身体活动指数进行收集记录。在12周干预结束后,对所有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分析。3.采用卡方检验对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患病史、手术史、遗传史、吸烟史、饮酒史、支架植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患者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BMI值、入院时身体活动指数、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等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身体活动指数、GAD-7、PHQ-9、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等进行组间比较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的身体活动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和基线资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身体活动指数:两组患者身体活动指数的组间效应(F=11.067)、组内效应(F=158.011)、交互效应(F=17.58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各个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分钟步行试验: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463.90±51.92)m,干预组患者的结果(483.96±58.17)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Borg等级评分: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得分为(9.99±1.51),干预组患者的得分为(9.36±1.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运动自我效能: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得分为(35.04±6.83),干预组患者的得分为(39.80±8.1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抑郁: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PHQ-9评分为(3.01±1.57),干预组患者的PHQ-9评分为(2.40±1.8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焦虑: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GAD-7评分为(4.01±1.42),干预组患者的GAD-7评分为(3.44±1.8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BMI: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BMI值为(24.48±2.62),干预组患者的BMI值为(24.28±3.1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血生化指标: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生化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等各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结论:1.研究者通过文献检索、初拟研究方案、预试验、专家咨询、修订正式研究方案,正式实施研究等环节,对患者实施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2.本研究验证了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效果。该方案对患者实施干预方案,通过12周的临床试验及跟踪随访,患者的身体活动指数有了较为显着的改善,同时对于患者心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等也有了良好的改变。3.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作为一项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运动的能力及执行监督能力均比研究前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对患者的运动状态也有了持久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晓曼[5](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结合患者需求,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以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运动信念,为慢性心衰患者提供运动行为指导。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 11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的分析,以探索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认知现状和指导需求。根据访谈结果,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综合小组讨论、专家意见构建了方案框架。基于循证思维,系统检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信念和运动行为相关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对方案框架内容进行了补充,初步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采用德尔菲法对初稿内容进行修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终稿。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11名患者的访谈资料进行主题提炼,得到了运动认知方面的5个主题及需求方面的3个主题。运动认知方面包括认同运动对身体康复的益处、担忧运动的安全性、运动时间选择存在争议、运动方式较为单一、运动强度选择不合理。指导需求方面包括运动监测和强度指导、运动方式指导及运动时间指导。2.本研究在运动信念部分纳入了 11篇文献,这些文献共析出了 7个方面在内的24项内容。在运动行为部分共纳入了 48篇文献,包括7篇指南及41篇随机对照研究,共析出了 9个方面的40项内容。纳入的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较高,对构建方案初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在方案修订部分,本研究共邀请了 18名专家参与两轮函询,提出了 15条具体建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33,说明专家在心衰运动康复领域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咨询后专家对于一级指标和具体条目的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15和0.102,专家意见较为一致。根据专家的具体意见进行逐条修改后,形成了具有17个一级指标,61项具体内容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终稿。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11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访谈,分析了患者的运动现状和运动指导需求,结果表明患者对于运动的安全性较为担忧,对运动具体内容的认知程度较低,指导需求较高。因此,本研究为了帮助患者树立运动信念,指导患者的运动行为,在健康信念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运动指导方案的框架。2.本研究全面系统地检索了患者运动信念和运动行为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干预方案多是对于运动具体行为的指导,缺乏患者运动信念的干预,且鲜有研究将两者共同纳入到患者健康行为促进计划中。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高质量文献并进行内容分析,得到了 16个方面的64项运动指导内容,进一步补充了指导方案框架。3.本研究构建的方案是在质性研究、文献分析及专家函询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制定的,函询专家积极程度、权威性较高。方案内容重要性的协调系数较高。方案内容科学可行,对患者树立运动信念、促进运动行为及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曹剑洸[6](2021)在《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142例,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先入院行常规心脏康复为对照组,后入院行早期活动五级法为试验组。比较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心功能指标、心功能分级、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住院过程中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干预后两组负性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LAD、LVDd、LVDs、PAP、IVST、LVPWT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生活质量评分、LVEF、E/A指标、心功能Ⅰ级率提升,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23%,低于对照组的14.08%(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康复中以早期活动五级法干预,可减轻负性情绪,改善心功能,提升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艾年年,黎华茂,李章晗,赵永,李守刚[7](2020)在《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心肌梗死行早期活动5级法干预后心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与分析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评价心肌梗死行早期活动5级法干预后心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8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5级法组,每组49例。对比两组不同干预方法前后血脂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6 min步行试验(6MWD)及吸烟率,同时采用DTI评价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在行早期活动5级法干预前后的心功能变化,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前后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血脂指标相比,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MI均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6WM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常规组=3.01,t=5.57,t=3.65,t=4.69,t=2.39,t=8.94;t5级法组=4.22,t=5.53,t=4.86,t=9.96,t=7.31,t=14.94;P<0.05);两组干预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义(t=6.257,t=8.114,t=9.587,t=10.257,t=15.387,t=11.223;P<0.05)。常规组与5级法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心脏快速充盈期(E峰)升高、心脏缓慢充盈期(A峰)降低和E/A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常规组=5.11,t=4.74,t=2.04,t=4.99;t5级法组=8.71,t=8.46,t=4.10,t=10.39;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t=5.41,t=6.57,t=8.41;P<0.05)。常规组和5级法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评分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常规组=3.78,t=5.21,t=2.98,t=7.24,t=6.50,t=7.36,t=4.55;t5级法组=5.68,t=8.14,t=5.87,t=10.55,t=11.25,t=8.68,t=9.24;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t=4.56,t=8.35,t=6.54,t=9.32,t=5.56,t=7.64;P<0.05)。结论:采用早期活动5级法干预心肌梗死患者其心功能康复情况较好,促进改善了生活质量。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8](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史春璐[9](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分层随访路径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分层随访路径,探究分层随访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际随访中的效果,为不同病情危险程度的患者提供规范的随访管理。方法1.经研究小组查阅文献、共同讨论后,初步拟定分层随访路径条目,包括高危随访路径和中低危随访路径。进行Delphi函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条目的修改,最终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分层随访路径。2.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6月入某三甲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随访,试验组采用路径化的分层随访,于干预6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和实验室指标;于随访前、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后统计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1.本研究选择了15位专家参与两轮的Delphi函询,两轮问卷均全部回收,专家提出意见百分比分别为66.7%和20.0%。专家对条目的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和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0.800和0.855。2.第一轮函询中,一级条目、中低危二级条目、高危二级条目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74、0.220和0.279。第二轮函询中,一级条目、中低危二级条目、高危二级条目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436、0.340和0.313。3.第一轮函询中,各条目重要性得分均数在3.8674.867之间,变异系数的波动范围为0.0700.186。第二轮函询中,各条目重要性得分均数在3.9334.933之间,变异系数的波动范围为0.0510.161。4.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分别为15.2%和13.0%,对照组分别高达33.3%和31.1%(P<0.05)。5.调整干预前血糖、血脂浓度后,随访结束时试验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P<0.05),然而两组患者的血糖尚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6.随着干预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得分都有所增长,且试验组患者的两项得分在不同测量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构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分层随访路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促进心血管随访的专科化和规范化发展。2.分层随访路径的实施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入院率,有利于疾病的康复。3.分层随访路径的实施能够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改善患者的危险因素控制水平。4.分层随访路径的实施能够改善患者开展自我护理的能力和效能感,加强患者坚持长期治疗的动力和技能。
瞿佳嫣[10](2019)在《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制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护士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的知识、态度、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法及调查法,研制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态度行为问卷。1.文献回顾:查找国内外冠心病及PCI术后心脏康复的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硕博论文、期刊论文,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析出部分问卷条目及确定质性访谈提纲。2.质性访谈:根据目的抽样及理论抽样原则,选取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三甲医院PCI术后患者、心内科护士、心内科医师、康复师等共37名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后,结合文献回顾析出的条目,拟定问卷初稿。3.专家会议法:采用经验选择法,纳入7名符合条件的专家开展专家会议,讨论问卷事宜,确定问卷条目。4.调查法(预调查):选取上海市5所医院共120名心内科护士进行预调查,修改、筛选条目后,确定最终问卷。第二部分: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依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公布的2017年112月三甲医院统计数据,在PCI手术总量(急诊PCI+择期PCI)排名前15名的医院中,运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上海市10所三级甲等医院共400人发放问卷,统计分析护士在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知识、态度得分情况、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1.完成《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的研制。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法及预调查,构建并完成问卷的制定,经专家评议及统计学分析,问卷信效度良好,可继续推广使用。2.完成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1)护士在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的答题正确率为52.5%,其中护士对心内科护理知识掌握好,心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的平均正确率达92.5%,但康复护理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平均正确率48.25%。最终学历为本科的护士知识得分较高,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护士得分较护士得分、护师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的态度较好,其中,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培训需求多呈同意态度,并且中医医院护士的态度得分较西医医院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在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行为方面,多数护士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健康指导,但涉及心脏运动康复的宣教时,常常概念模糊,护理指导内容粗略;在多学科合作方面,护士大多未与康复科、营养科等科室共同合作进行心脏运动康复的方案制定;患者运动时生命体征的护理监测及护理危险因素评估仍存在缺陷。结论《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可有效测评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真实态度以及行为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护士对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知识掌握较差,但态度较为积极;行为方面,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健康指导不够细化,指导内容较为模糊。在今后的工作中,临床可运用本问卷进行测评,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脏运动康复管理及培训计划、开展高效的护士培训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时应用早期活动5级法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时应用早期活动5级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运动康复的概念 |
2 AMI患者PCI后早期运动康复程序 |
2.1 早期运动康复的时机 |
2.2 早期运动康复评估 |
2.3 住院期早期运动康复方案 |
2.4 活动停止的指征 |
2.5 观察指标 |
3 早期运动康复的应用效果 |
3.1 早期运动康复对心脏功能储备的影响 |
3.2 早期运动康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3.3 缩短住院天数及减少医疗费用 |
3.4 减少负面情绪 |
3.5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
4 国内外早期运动康复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5 叙事护理的应用 |
6 小结 |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 |
1.1 烟草使用 |
1.2 合理膳食 |
1.3 身体活动 |
1.4 健康体重 |
1.5 健康心理 |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2.1 高血压 |
2.1.1 儿童高血压 |
2.2 血脂异常 |
2.3 糖尿病 |
2.4 慢性肾脏病(CKD) |
2.5 代谢综合征 |
2.6 睡眠障碍 |
2.7 大气污染 |
3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
4 心血管病 |
4.1 流行趋势 |
4.2 冠心病 |
4.3 脑血管病 |
4.4 心律失常 |
4.4.1 心房颤动 |
4.4.2 心脏性猝死 |
4.4.3 起搏器 |
4.4.4 射频消融 |
4.4.5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
4.4.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4.5 瓣膜性心脏病 |
4.6 先天性心脏病 |
4.7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
4.7.1 心肌病 |
4.7.2 心力衰竭 |
4.8 肺血管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4.9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 |
4.9.1 主动脉疾病 |
4.9.2 下肢动脉疾病 |
4.9.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
4.9.4 肾动脉狭窄 |
4.9.5 锁骨下动脉狭窄 |
4.1 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损伤 |
4.11肿瘤心脏病学 |
5 心血管病康复 |
5.1 心脏康复 |
5.2 脑卒中康复 |
6 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和新药研发 |
7 心血管病医疗费用 |
(3)农村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院外综合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城乡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患者依从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不同居住地患者基本情况 |
2.2 不同居住地患者PCI术后依从性分析 |
2.3 城乡患者PCI术后依存性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研究二 农村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院外综合管理模式的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选取 |
1.2 病人资料收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间基本情况对比 |
2.2 两组间患者随访完成情况对比 |
2.3 两组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 |
2.4 两组间生活习惯改善情况 |
2.5 两组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3.1 PCI术后规范化心脏康复管理 |
3.2 “三甲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患者”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3.3 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活行为管理 |
3.4 微信小程序的优势与不足 |
4 结论 |
第3章 结语 |
第4章 优势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 |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双心健康 |
1.2.2 心脏康复运动 |
1.2.3 基于理论模式下的心脏康复运动 |
1.2.4 影响心脏运动康复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在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
2.1.1 初步构建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
2.1.2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
2.2 成立研究团队 |
2.3 预试验 |
2.4 专家咨询论证 |
2.4.1 专家讨论干预方案的内容 |
2.4.2 修订干预方案 |
2.5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在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和双心健康中的应用 |
2.5.1 研究对象 |
2.5.2 评价指标 |
2.6 方案实施及资料收集 |
2.7 统计学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审查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3.1.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3.1.2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
3.2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身体活动指数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6 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比较 |
3.4 两组患者Borg等级评分的结果比较 |
3.5 两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评分的结果比较 |
3.6 两组患者抑郁的结果比较 |
3.7 两组患者焦虑的结果比较 |
3.8 两组患者BMI的结果比较 |
3.9 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的结果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4.2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提高PCI术后患者的身体活动指数 |
4.3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改善PCI术后患者的双心健康 |
4.3.1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 |
4.3.2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
4.3.3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BMI、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性、局限性与不足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PCI 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运动的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4 理论支持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 |
2.1.1 慢性心力衰竭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2.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类型 |
2.1.3 以运动为核心的CHF患者心脏康复计划 |
2.2 运动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 |
2.2.1 对活动耐力的影响 |
2.2.2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2.2.3 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要素研究现状 |
2.3.1 运动方式 |
2.3.2 运动时间 |
2.3.3 运动强度、运动频率 |
2.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训练现状 |
2.4.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依从性较差 |
2.4.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认知水平不足 |
2.4.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指导需求较高 |
2.5 小结 |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认知及指导需求的质性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 研究对象来源和抽样方法 |
3.3 研究方法 |
3.3.1 制定访谈提纲 |
3.3.2 资料收集方法 |
3.3.3 数据分析方法 |
3.3.4 伦理学原则 |
3.3.5 质量控制 |
3.4 研究结果 |
3.4.1 被访谈患者的一般资料 |
3.4.2 提炼主题 |
3.5 讨论 |
3.5.1 CHF患者对运动康复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
3.5.2 CHF患者缺乏专业的运动康复指导 |
3.6 小结 |
第四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信念相关文献内容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成立研究小组 |
4.2.2 确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4.2.3 检索策略 |
4.3 结果 |
4.3.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4.3.2 内容分析结果 |
第五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行为相关文献分析 |
5.1 CHF患者运动相关指南的检索 |
5.1.1 研究目的 |
5.1.2 成立研究小组 |
5.1.3 研究方法 |
5.1.4 研究结果 |
5.1.5 讨论 |
5.2 CHF患者运动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检索 |
5.2.1 研究目的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研究结果 |
5.2.4 讨论 |
5.3 CHF患者运动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检索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方法 |
5.3.3 研究结果 |
5.3.4 讨论 |
第六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初稿形成 |
第七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修订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 |
7.2.1 专家纳入标准 |
7.2.2 资料收集方法 |
7.2.3 资料分析方法 |
7.2.4 伦理学原则 |
7.3 研究结果 |
7.3.1 专家的一般资料 |
7.3.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7.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7.3.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7.3.5 第一轮函询结果 |
7.3.6 专家对《CHF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初稿的意见汇总 |
7.3.7 第二轮函询结果 |
7.4 讨论 |
7.4.1 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
7.4.2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4.3 方案的可行性和意义 |
第八章 结论 |
第九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
9.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9.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2.3 两组干预前后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
2.4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5 两组住院过程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比较 |
3 讨论 |
(8)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分层随访路径的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分层随访路径的构建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分层随访路径的应用效果评价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10)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相关概念定义 |
1.1 PCI术 |
1.2 心脏运动康复 |
2 文献回顾 |
2.1 国内外心脏康复的起源及发展 |
2.2 国内外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2.3 国内外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现状 |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研制 |
1 问卷条目池的构建 |
1.1 文献回顾 |
1.2 质性研究 |
2 问卷的修订及形成终稿 |
2.1 专家会议法 |
2.2 预调查 |
第三部分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
1 调查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样本量计算 |
3 调查工具 |
4 调查方法 |
4.1 知情同意 |
4.2 质量控制 |
5 问卷统计结果 |
5.1 一般资料统计 |
5.2 信效度检验 |
5.3 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
6 讨论 |
6.1 问卷的质量及临床指导意义 |
6.2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
6.3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态度现况 |
6.4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行为现况 |
6.5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态度、行为的相互作用 |
6.6 结合我国发展规划,推进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发展的启示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性及展望 |
2.1 研究创新性 |
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质性访谈备忘录(护理健康指导) |
附录3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 |
附录4 初始问卷三级条目对照表 |
附录5 问卷填写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冠心病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问卷 |
附录7 中介效应模型赋值 |
附录8 期刊发表课题相关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9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论文科研及获得证书情况 |
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时应用早期活动5级法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 曾婷,莫利容,曾秀梅. 心理月刊, 2021(17)
-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6)
- [3]农村区域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院外综合管理模式的研究[D]. 刘海威. 扬州大学, 2021
- [4]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杨烨瑶.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构建[D]. 张晓曼. 山东大学, 2021(12)
- [6]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 曹剑洸.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2)
- [7]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心肌梗死行早期活动5级法干预后心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J]. 艾年年,黎华茂,李章晗,赵永,李守刚. 中国医学装备, 2020(10)
- [8]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分层随访路径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 史春璐. 江苏大学, 2020(02)
- [10]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D]. 瞿佳嫣.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