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急!!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读书笔记
- 答:宋元戏曲考自序 《宋元戏曲考》于1913年成书,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1915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时候更名《宋元戏曲史》。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戏曲历史的书籍。全书共有十六章,探讨中国戏曲形成过程、戏剧的渊源及戏剧文学,并且以宋元两朝为重点,还兼及曲调的专著,材料丰富,态度谨严,对杂剧的断代更为研究界长期沿用。 来源:
而这篇自序包含了王国维先生丰富的文学思想,特别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也是文学研究者特别爱引用的名句。
附录: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自序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液颂颤,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窔者。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辄思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之迹,以为非求诸唐宋辽金之文学,弗能得也;乃成《曲录》六卷,《戏曲考原》一卷,《宋大曲考》一卷,《优语录》二卷,《古剧脚色考》一卷,《曲调源流表》一卷。闹败从事既久,续有所得,颇觉昔人之说,与自己之书,罅漏日多,而手所疏记,与心所领会者,亦日有增益。壬子岁莫,旅居多暇,乃以三月之力,写为此书。凡诸材料,皆余所搜集;其所说明,亦大抵余之所创获也。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非吾辈才力过于古人,实以古人未尝为此学故也。写定有日,辄记其缘起,其有匡正补益,则俟诸异日云。海宁王樱兆国维序。
来源:
问: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
- 答: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国小说史略
- 答:"清之人情小说"---《中国小说史略》二十四章。
人情指人的感情 - 答: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哗者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段歼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 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 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握芦冲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 答:《唯悉租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先生在讲指兆授他的《陆圆中国小说史略》时说这句话
- 答:因橡裂为就鲁迅来看,无论是他的摇旗呐喊.还是略显晦涩的现代白话,在今天都已失去了工具的效用。于是.面对鲁迅的作品,孩子们顺理成章梁誉闭的疑问便是——“学习鲁迅有什么用?”要知道,如此劝和的反问,其逻辑是由我们给定的。
我尝试着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这个疑问。在我教的三个班级中,我鼓励他们看鲁迅作品的选本,将他们以寝室为单位划分为一个个读书小组,以便随时展开讨论。我规定他们每个月都要写出读书报告,并抽取一节课的时间予以交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将既定的概念放置一边,面对鲁迅的文字,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深知转变观念的不易,但我坚信多读总比不读好。第一个月过去了,从递交上来的读书报告中,我欣喜地看到走近鲁迅的可能:刘阳从(呐喊)开始,思考作家的责任;王逾由(灯下漫笔)反省我们的奴性;戴佳妮的文章中的意象竞有了几分鲁迅的味道;贺伽贝、马越、张雯君和万迪菲努力从<过客)中把握中期的鲁迅……
当然,面对鲁迅,更多的还是疑问。有所感悟也好,充满疑虚拿问也好,最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和鲁迅一起开始了思考、探索。这才是阅读鲁迅的意义所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如果说这种思索是内在的话.那么,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却是外在的。到我讲授<药)一文时,我发现他们的态度改变了,由“漫不经心”变成了“聚精会神”。当我给他们讲述我心目中的鲁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而以前,我从这些眼睛里读出的是一股令人伤心的抵触情绪。读书活动顺利地展开了,但是,要在短暂的40分钟内与学生们交换“我之鲁迅观”,显然是仓促的。这时,校领导建议我开设“鲁迅研究”课题,我欣然受命,居然尝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滋味。 - 答:出自《迅全集-集外集拾遗握毕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先生在讲授他亏粗的《中国小说史略》时说这句段空芹话,但《中国小说史略》上并无这句话。
问:问:中国古代四大元曲家是谁??
- 答:中国古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悉衡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睁桥做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消如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