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矿安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崔恩伟[1](2021)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区块链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其特有的技术特性适应于各个领域信息管理。当前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安全信息失真以及安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矿井安全管理提出挑战。为此,本文以煤矿安全信息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模式,以改善传统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失真等问题。首先,从区块链技术开始着手,对区块链技术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和特有属性进行系统分析与描述。通过文献综述,界定了煤矿安全信息概念,基于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对煤矿安全信息管理要素深入分析,并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析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契合性及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方案,为煤矿各参与主体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次,构建了区块链技术在煤矿安全信息中应用的模型。将煤矿安全信息区块链模型分为七层,分别是作业层、基础设施层、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合约层和应用层,并分析了安全信息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信息采集、信息储存,信息共享的过程。最后,本文以职工、设备、环境、制度为切入点,阐明了区块链技术实现职工安全素质评价、设备全寿命管理、设备故障及时记录、监测信息溯源、制度规范及时更新等功能,并以人员定位系统为例,进行例证,认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点可以解决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存在信息孤岛、信息失真等问题。
孙笑笑[2](2021)在《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文中指出针对西南地区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开采设备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四川安全技术中心为煤矿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安全技术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随着各煤矿企业对安全技术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需求量的日益增大,技术中心现有的服务和培训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业务需求,需要开发新一代的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以四川安全技术中心技术服务管理信息化课题为背景,以安全技术服务报告发放管理和人员培训管理为核心,对煤矿安全技术服务管理系统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技术服务报告形式和申请手段单一、现有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设计并搭建以安全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管理为核心的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在降低技术服务报告保存难度的同时,提高技术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2)针对技术服务报告发放管理体系的流程重构问题,基于ECRS分析原则设计并行交叉的多队列混合式模型,有效地减少技术服务报告发放流程中的冗余工作量,提高服务报告发放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流程高并发下易拥堵问题。(3)针对人员培训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结构决策问题,在分析现有技术培训管理模块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从问题定义、数据流分析、建模和模型评估四方面阐述人员结构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并利用C4.5决策树算法的分类功能,得出影响人员结构调整的因素,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4)针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对煤矿安全态势的有效预测问题,以技术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基础,结合BP神经网络构建煤矿安全态势预测模型,分析各类因素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煤矿安全态势辅助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该论文有图58幅,表18个,参考文献66篇。
郝勇[3](2021)在《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发展促使煤矿生产水平得到显着提升,在煤矿生产调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调度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高效传输控制指令,提升生产协作效率。煤矿生产强度不断提升,生产环境愈加复杂,在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同时,也需要增加投资成本,因此需要煤矿企业正确看待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依托实际情况构建煤矿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指导后续生产活动高效展开,不仅可以增加生产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了解其意义所在,选择合理技术切实提升煤矿调度的信息化水平。
贵州省能源局[4](2020)在《省能源局关于印发贵州省露天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建设与验收办法(暂行)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黔能源科技[2020]49号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煤矿企业:为深入推进贵州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省能源局组织编制了《贵州省露天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建设与验收办法(暂行)》。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刘媛媛[5](2019)在《煤矿作业环境异动分析与安全评价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煤矿涉及基层单位多、数据信息量大、数据类别多、数据实时性强的特点,研究了高性能海量数据采集算法技术,制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系统的编码规范,从而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数据的集成。基于集成的安全生产数据,对作业环境参数的异动分析,通过监测环境参数的趋势来提前发现异常,通过区域安全专项风险监测、评价及预警分析,建立了专项风险评价模型,对工作面矿压、有毒有害气体、水害、煤尘等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监测,研究并建立了区域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实现对区域环境的综合评价及预警。基于.NET WCF、SilverLight等技术研发了 B/S模式的煤矿作业环境异动分析与安全评价系统,只要有一个区域或地点不安全则全矿不安全,系统也会针对评估结果不正常的地方给出导致的原因或者建议的解决办法。并且根据评价结果给出煤矿安全的薄弱点,适时给出建议性指导意见,敦促煤矿进行改善性管理。
李靖[6](2019)在《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是预防和控制露天煤矿事故的有效途径,为完善并落实露天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的加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亟需加强露天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技术研究和露天煤矿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工作。为此,论文分析研究了什么是露天煤矿的隐患,露天煤矿隐患是如何排查治理的,并对一级标准化达标的露天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同时梳理了露天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参与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考核验收并获取了现场相关数据,对露天煤矿的隐患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隐患状况的因素分为了5大类;进而对达到一级标准化的露天煤矿细化了隐患评级,发现了露天煤矿的隐患状况与其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关密切,为相关部门对露天煤矿企业的动态考核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论文研究了露天煤矿安全隐患预测的三种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预测模型有较高的精确度,能够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文章最后在需求分析、系统分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Asp.Net平台,利用C#语言研发了适用于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露天煤矿隐患排查治理的整个流程,同时能够提前对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预测预警,进而对露天煤矿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通过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初步应用表明系统可有效提高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方毅芳[7](2015)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研究》文中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人脑获取的外部世界信息80%以上通过视觉系统进行传输,同时,视觉信息处理具备高速、大容量、可并行的显着优势。当前,人们身处海量、碎片化、多维异构的大数据信息时代,充分发挥人的视觉思维能够克服人的信息认知瓶颈,因此,利用视觉辅助信息认知与逻辑分析,已成为现今学术科研与实践应用的潮流。随着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中不断得以广泛应用,其有效提升了矿井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控、应急管理水平。然而,信息系统的普及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煤矿安全安全信息系统的异构异质性,使得安全数据呈现多维结构、联动性、隐喻性的特征,增加了人员信息理解与使用的难度;同时,由于系统对矿井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产生了TB级的海量数据,爆炸式的信息增长超出了管理人员的认知能力范围,导致信息处理滞后、业务流程繁琐、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安全信息的认知与利用不足阻碍了煤矿安全管理发展。因此,将人的视觉认知与煤矿安全管理结合,形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模式与安全可视化方式,能够对安全管理高维数据属性进行筛选与挖掘,并结合认知心理学与视觉思维规律,转化为形象、易于理解、吸引关注度的图形图示,甚至科学的图形构图启发人的思维与想象,从而有效提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实现“基本数据视觉化、客观规律显性化、隐喻内涵洞察化”的目标。然而,当前十分匮乏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中尚未形成系统体系,实践应用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由此,本文面向煤矿安全管理,围绕科学应用、管理效应、优选设计三个方面开展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具体研究。本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模型及图元体系研究”(基金编号:61471362)资助,该项目分为“知识可视化”、“展示可视化”与“可视化图元体系”三部分,本文主要围绕其中的后两项内容进行研究。按照“分析现状、寻找因素、评估效果、优化设计”的思路,论文可分为7章。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分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研究背景,阐明了安全信息资源认知与利用不足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论述了视觉认知对于安全信息处理具有重要优势。其次,对国内外可视化管理与可视化方式的理论研究与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实践应用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当前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理论研究仍十分匮乏,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实践应用效果也层次不齐。由此,提出了利用安全可视化方式解决当前安全管理困境的思路。由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意义,系统分析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并提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围绕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主要问题,结合可视化理论、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可视化与认知心理学四门学科,进行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相关文献调研。其中,可视化相关理论是研究的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管理理论是研究的实践来源,因而对其进行相关文献调研。其次,讨论了信息可视化模型、数据结构及可视分析的相关理论,为安全可视化方式作用机制与因素分析提供基础。此外,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宏观(认知发展模型)、中观(认知信息加工模型)、微观(视觉认知规律)原理,为安全可视化方式的设计优选提供借鉴。第3章:理论框架研究。本章探索构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理论体系,首先,结合煤矿安全管理特征与对象属性分析,讨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内涵、外延及内容体系;其次,从信息传播与信息控制角度,论述了安全可视化方式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并据此分析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应用过程,提出可视化方式的应用优化需求,阐明了可视化方式的实践优化是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由此,构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理论框架,并围绕可视化方式的影响因素x、描述因素y、管理效应p而提出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第4章:关联因素研究。本章探讨了确定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关联因素,并分析提出因素关联模型。基于霍尔三维结构而提出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四维分析模型,以此模型为指导分析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关联因素基本维度(x、y、p)。通过煤矿安全管理特征与对象属性的分析,总结了包含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组合的特征描述指标(x);利用问卷调查与因子分析技术,得出包含管理、信息、认知差异与技术设计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y),根据x与y的关联关系构建了sce因素关联模型,为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优化选择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提出可视化方式的isq优化需求评估方法,针对煤矿安全管理活动的各类常用可视化方式类型进行应用效果的评估,从中寻找实践可行的可视化方式类型,也为进一步的优化选择确定了研究目标。第5章:管理效应研究。本章系统梳理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优化应用对煤矿安全管理的管理效应。首先,结合认知发展层次理论,阐述了“2-4”管理效应层次模型及作用机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管理效应的评价指标(p),主要包括个人认知效率(pr)与个人在组织中重要度(p0)两项指标。其次,针对个人认知层面,结合信息加工原理分析了个人与人机交互的认知模型,由此提出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个人认知效率公式,并推导了安全可视化方式对时效性、容量性的影响假设。进而,通过时效性导向的瓦斯警报认知实验,证明了可视化方式对信息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分析的影响,得出、优化应用提升了30.17%的认知效率;开展容量性导向的安全隐患管理认知实验,验证了可视化方式对认知广度、认知强度、认知长度的作用,验证了可视化方式的优化应用提升27.18%的认知效率。最后,针对组织层面,论述了可视化方式的科学应用能够促进安全管理业务流程的精简化、智能化、可监控,组织制度的扁平化、协同化、规范化,并促进安全可视化管理的发展与成本管控能力,推动安全文化体系的完善。第6章:设计选择研究。以可视化方式应用的管理效应最大化为目标,本章讨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图库体系与FODV设计模型。结合认知心理学、信息可视化与煤矿安全管理的制度规范,提出科学的可视化图元、设计内容与组合规则,形成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图库体系,为安全管理提供丰富的图形集合;结合SCE模型而提炼了FODV设计模型,并进行井下人员管理的认知实验,得出可视化方式的优化设计能够最高缩短70%的认知时间,有效提升安全人员的信息认知效率、提升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效应。进而,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得出可视化方式的管理层级选择模式,将其与人机交互理论相融合,提出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MCD选择交互模型。围绕模型设计了安全可视化方式选择交互的系统框架与功能体系,为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信息系统实现提供指导。第7章:结论与展望。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做出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构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四维分析模型;提出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SCE关联模型与ISQ优化需求评估方法;建立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效应“2-4”层次模型,提出个人认知效率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设计选择方法,建立了可视化图库体系与可视化选择交互系统。综上,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是基于信息技术对安全数据、信息、知识的一种形象、高效的展示形式,其优化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个人认知效率与组织管控水平。因而,针对当前安全可视化方式理论研究匮乏的现状,本文结合煤矿安全管理需求与视觉认知规律,利用统计分析、认知实验、数学建模的方法,探讨了可视化方式的优化需求判断、管理效应分析、优化设计选择方法,提出了SCE模型、“2-4”层次模型与FODV设计模型,完善了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图库体系,并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实现,对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王蔚[8](2015)在《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瓦斯灾害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瓦斯地质研究是治理瓦斯灾害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监管行业、煤矿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瓦斯地质的综合学科属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至今煤矿还没有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瓦斯地质信息,造成信息分布分散、更新不及时、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瓦斯地质信息化在数字矿山建设中的滞后。本文将瓦斯地质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化及其管理和相关技术,提出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方法和预测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预警。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信息处理等功能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结合GIS技术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运用C++、.net语言编程开发了系统平台。(2)研究了平顶山矿区、矿井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受断层尤其是褶皱构造影响,矿区瓦斯赋存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建立了十二矿瓦斯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系统中,实现了矿井深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更新。(3)基于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建立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协同管理模式,实现矿井地质、测量、通风、采掘、设计、调度、动态监控等部门的相关瓦斯数据信息的集成应用与管理。(4)建立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数学模型,实现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的自动筛选。从瓦斯地质观点确定瓦斯涌出量预测参数,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形理论,建立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实现了瓦斯涌出量的自动预测。通过建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模型,充分利用瓦斯监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实现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超前预测。(5)在平煤十二矿应用该系统平台,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图等矿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并验证了瓦斯涌出量预警功能。
尚茜[9](2014)在《信息系统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对于煤矿企业而言,良好严密的生产调度管理模式对组织生产、指挥协调、各种预测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好生产调度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化体制,快速发展及完善生产调度信息系统,合理的对信息系统加以管理,这在煤矿生产的计划组织、指挥实施、协调预防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更是影响深远。文章就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方面进行了浅显的论述,将系统现状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此来说明生产调度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齐德根[10](2013)在《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安全管理来自于准确的决策,准确的决策来自于安全的信息,对煤矿安全信息的管理也就成了当今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虽然近几年煤矿企业都加大了对安全的投入,但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依然存在设计不合理,系统分散,重复投资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学习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持。其次,对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走访调查和研究分析,归纳出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凸显出的系列问题。然后结合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对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应用需求、经济需求和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并提出未来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展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即能能让煤矿企业减少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还能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本文对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于帮助煤矿企业对安全信息的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二、煤矿安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安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块链的研究现状 |
1.2.2 区块链在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本原理 |
2.1 安全信息管理基础 |
2.1.1 安全管理 |
2.1.2 安全信息 |
2.1.3 安全信息对安全管理的指导性 |
2.2 区块链技术基础 |
2.2.1 区块链的概念 |
2.2.2 区块链基本架构 |
2.2.3 区块链技术特点对于安全信息的保障性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信息特性分析 |
3.1 煤矿安全信息的管理对象 |
3.1.1 煤矿安全事故要素 |
3.1.2 煤矿安全信息数据 |
3.2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现状特征 |
3.2.1 人员信息层面 |
3.2.2 机械设备层面 |
3.2.3 作业环境层面 |
3.2.4 组织管理层面 |
3.3 区块链技术与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契合性分析 |
3.4 PEST环境分析 |
3.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思路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模型 |
4.1 煤矿安全信息区块链类型 |
4.2 煤矿安全信息区块链网络节点研究 |
4.3 系统架构与功能 |
4.3.1 系统架构 |
4.3.2 系统功能 |
4.4 安全信息共享流程 |
4.4.1 智能合约 |
4.4.2 数据采集 |
4.4.3 数据储存 |
4.4.4 数据共享 |
4.5 本章小结 |
5 区块链下的信息管理机制 |
5.1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区块链功能 |
5.1.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人员信息管理 |
5.1.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设备安全管理 |
5.1.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环境安全管理 |
5.1.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组织管理 |
5.1.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远程安全监控 |
5.2 例证(以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为例) |
5.2.1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安全作用 |
5.2.2 井下人员安全管理的区块链特性 |
5.3 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
5.4 基于区块链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发展途径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开发技术简介 |
2.2 基于并行交叉多队列的流程重构方法研究 |
2.3 基于C4.5 的人力资源决策模型 |
2.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态势研究 |
2.5 小结 |
3 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可行性分析 |
3.4 小结 |
4 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
4.1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小结 |
5 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用户登陆功能实现 |
5.3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4 文件管理模块实现 |
5.5 技术服务报告发放管理模块实现 |
5.6 技术培训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7 煤矿安全态势预测模块实现 |
5.8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2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
2.1 网络信息共享程度不足 |
2.2 信息统计功能不足 |
2.3 公共应急指挥平台缺失 |
3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要点 |
3.1 操作便捷高效 |
3.2 增强系统环境适应性 |
3.3 系统定期更新升级 |
4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
4.1 制定合理的调度信息化目标 |
4.2 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
4.3 建立调度指挥平台和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 |
5 结论 |
(5)煤矿作业环境异动分析与安全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技术发展趋势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煤矿安全生产系统编码规范的研究 |
2.1 系统数据特性分析 |
2.2 数据编码规范的制定 |
2.3 矿山数据编码 |
2.3.1 矿山业务基础数据 |
2.3.2 安全业务数据 |
2.3.3 生产过程业务数据 |
2.4 集成及编码规范 |
3 作业环境参数异动分析及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3.1 作业环境参数异动分析 |
3.2 区域安全专项监测、评价及预警分析 |
3.2.1 区域化矿压监测预警分析 |
3.2.2 工作面有害气体监测及预警分析 |
3.2.3 工作面水害监测及预警分析 |
3.2.4 工作面煤尘监测监测及预警分析 |
3.3 区域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
3.4 小结 |
4 高性能海量数据采集算法技术研究与实现 |
4.1 作业环境参数异动分析的数据采集分析 |
4.2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的架构设计 |
4.2.1 采集端结构 |
4.2.2 采集器 |
4.3 数据应用设计 |
4.3.1 原始数据 |
4.3.2 主题数据 |
4.4 容量和性能指标 |
4.4.1 容量指标 |
4.4.2 性能指标 |
4.5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 |
4.6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6.1 数据采集层 |
4.6.2 决策分析层 |
4.6.3 信息展示层 |
5 系统调试与运行 |
5.1 基础管理 |
5.2 作业环境参数异动分析 |
5.3 瓦斯识别、预测、预警 |
5.4 水害危险源识别、预测、预警 |
5.5 火灾危险源识别、预测、预警 |
5.6 顶板危险源识别、预测、预警 |
5.7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5.8 安全评价四色图 |
5.9 消息预警 |
5.10 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相关理论研究 |
2.1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 |
2.2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
2.3 基于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隐患排查治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隐患分析研究 |
3.1 露天煤矿隐患因素的确定 |
3.2 数据来源 |
3.3 研究方法 |
3.4 因子分析 |
3.5 聚类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预测模型研究 |
4.1 预测理论基础 |
4.2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预测实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信息系统开发理论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3 系统分析设计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5 系统应用部署 |
5.6 系统应用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 |
1.2.1 可视化管理与可视化方式的研究现状 |
1.2.2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的应用现状 |
1.2.3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研究与应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可视化管理与可视化方式研究 |
2.1.1 可视化管理与可视化技术相关研究 |
2.1.2 可视化方式相关研究 |
2.2 煤矿安全管理与安全可视化研究 |
2.2.1 煤矿安全管理与安全信息内涵演变 |
2.2.2 煤炭企业安全可视化相关研究 |
2.3 信息可视化相关理论 |
2.3.1 信息可视化相关理论 |
2.3.2 信息行为理论 |
2.3.3 信息可视化的人机交互理论 |
2.4 认知心理学与视觉认知相关理论 |
2.4.1 认知发展层次理论 |
2.4.2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2.4.3 视觉认知基本原理 |
2.5 文献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理论框架研究 |
3.1 安全可视化方式概念分析 |
3.1.1 煤矿安全管理的特征 |
3.1.2 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与属性 |
3.1.3 煤矿安全信息资源管理的可视化需求 |
3.1.4 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内涵 |
3.1.5 煤矿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内容体系 |
3.2 安全可视化方式作用机理分析 |
3.2.1 可视化方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3.2.2 可视化方式在信息管控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3.3 安全可视化方式应用优化分析 |
3.3.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应用过程 |
3.3.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应用优化内容 |
3.3.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应用优化目标 |
3.4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理论体系 |
3.4.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理论体系 |
3.4.2 三个研究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关联因素研究 |
4.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关联因素维度研究 |
4.1.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霍尔属性分析模型 |
4.1.2 基于霍尔模型的可视化方式关联因素维度分析 |
4.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描述因素分析 |
4.2.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内涵层次分析 |
4.2.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基本分类 |
4.2.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描述因素分析 |
4.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影响因素辨识 |
4.3.2 安全可视化方式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研究 |
4.3.3 安全可视化方式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SCE因素关联模型 |
4.4.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因素关联分析 |
4.4.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SCE因素关联模型 |
4.5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ISQ优化需求评估 |
4.5.1 基于SCE模型的ISQ优化需求评估方法 |
4.5.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优化需求评估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管理效应研究 |
5.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效应分析 |
5.1.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效应层次分析 |
5.1.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效应层次模型 |
5.1.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效应作用机制 |
5.1.4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效应评价指标 |
5.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个人认知效率分析 |
5.2.1 安全可视化方式认知模型 |
5.2.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认知效率分析 |
5.3 安全可视化方式认知效率的实验研究 |
5.3.1 安全可视化方式认知效率的实验假设 |
5.3.2 基于认知时间的安全可视化方式认知实验 |
5.3.3 基于认知容量的安全可视化方式认知实验 |
5.4 安全可视化的组织管控效应分析 |
5.4.1 安全业务流程的效应分析 |
5.4.2 安全组织制度的效应分析 |
5.4.3 安全管控模式的效应分析 |
5.4.4 安全文化体系的效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设计选择研究 |
6.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设计选择理论 |
6.1.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设计选择目标与依据 |
6.1.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设计选择机制 |
6.1.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设计选择体系 |
6.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图库体系与FODV设计模型 |
6.2.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图库体系构成 |
6.2.2 安全可视化方式图库的设计元素 |
6.2.3 安全可视化方式图库的设计内容 |
6.2.4 安全可视化方式图库的设计规则 |
6.2.5 基于图库体系的安全可视化方式FODV设计模型 |
6.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优化设计实例与效果分析 |
6.3.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优化设计实例 |
6.3.2 安全可视化方式优化设计的认知实验分析 |
6.4 基于管理层级的安全可视化方式选择模式研究 |
6.4.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管理层级分析 |
6.4.2 基于管理层级的可视化方式选择模式对应分析 |
6.4.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选择模式对应分析结果 |
6.5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选择交互系统实现 |
6.5.1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MCD选择交互模式 |
6.5.2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选择交互系统结构设计 |
6.5.3 安全可视化方式的选择交互系统功能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附录A |
附录B |
(8)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瓦斯地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矿山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矿井监测与预测预警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2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架构 |
2.1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2.1.1 需求分析 |
2.1.2 设计目标 |
2.1.3 开发平台选择 |
2.1.4 平台架构 |
2.2 系统模块结构分析 |
2.2.1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
2.2.2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
2.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
2.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
2.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3.1 COM组件技术 |
2.3.2 ASP.NET技术 |
2.3.3 组件式GIS技术 |
2.3.4 WebGIS技术 |
2.3.5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2.4 本章小结 3 目标区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
3.1 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研究 |
3.1.1 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制特征 |
3.1.2 矿区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
3.1.3 矿区瓦斯地质单元 |
3.2 十二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
3.2.1 矿井瓦斯分布规律 |
3.2.2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构造控制特征 |
3.3 现代应力作用下褶皱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
3.3.1 平顶山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 |
3.3.2 现代构造应力场对瓦斯突出的影响 |
3.3.3 褶皱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 |
4.1 传统的煤矿数据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
4.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
4.2.1 国土信息“一张图”概述 |
4.2.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概念 |
4.2.3 建设目标 |
4.3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架构 |
4.3.1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体系结构 |
4.3.2 构建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底图 |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
5.1 瓦斯涌出相关数据来源 |
5.2 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 |
5.3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
5.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5.3.2 灰色系统预测 |
5.4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方法研究 |
5.4.1 R/S分析法 |
5.4.2 分形预警方法 |
5.5 过构造的TIN构网算法 |
5.5.1 Delaunay三角网性质 |
5.5.2 数据结构 |
5.5.3 构网算法 |
5.5.4 等值点计算与追踪 |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与应用 |
6.1 系统概述 |
6.1.1 系统特点 |
6.1.2 数据库建设 |
6.2 工程应用 |
6.2.1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
6.2.2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
6.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
6.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打算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信息系统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调度信息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2 生产调度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
3 生产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完善 |
(10)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及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路径 |
2 相关研究基础 |
2.1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 |
2.1.1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
2.1.2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
2.1.3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职能 |
2.2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 |
2.2.1 结构化方法 |
2.2.2 原型法 |
2.2.3 COBIT |
2.3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建设意义 |
3 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
3.1 平煤集团概况 |
3.2 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
3.2.1 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整体分析 |
3.2.2 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个案分析 |
3.3 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4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
4.1 功能需求分析 |
4.2 性能需求分析 |
4.3 业务流程分析 |
4.4 数据流程分析 |
4.5 数据字典 |
4.6 经济分析 |
5 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总体开发过程 |
5.3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5.4 系统完成的功能 |
5.5 系统建设应用设计 |
5.5.1 系统建设总方针 |
5.5.2 系统构成 |
5.5.3 系统建设程序 |
5.6 系统实现的管理目标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煤矿安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研究[D]. 崔恩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煤矿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D]. 孙笑笑.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研究[J]. 郝勇.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07)
- [4]省能源局关于印发贵州省露天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建设与验收办法(暂行)的通知[J]. 贵州省能源局.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11)
- [5]煤矿作业环境异动分析与安全评价系统[D]. 刘媛媛.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露天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靖. 华北科技学院, 2019(01)
- [7]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可视化方式研究[D]. 方毅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4)
- [8]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D]. 王蔚.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9]信息系统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中的应用[J]. 尚茜. 信息通信, 2014(07)
- [10]平煤集团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 齐德根.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