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1通道的图传系统设计

基于E1通道的图传系统设计

一、基于E1信道的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梁竟程,陈伟聪,程强,金石,崔铁军[1](2022)在《基于信息超表面的无线通信(特邀)》文中研究说明信息超表面由于其强大的处理空间电磁波的能力,成为国内外物理和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主要介绍信息超表面在无线通信领域的一系列研究进展。信息超表面能实时操控电磁波及直接处理数字编码信息,并进一步对信息进行感知、理解,甚至记忆、学习和认知,这使其在无线通信领域展现出巨大潜能。文中首先介绍信息超表面在承担无线中继职能时所涉及的信道建模研究进展、以及其对信道的改善作用;其次介绍信息超表面在新体制发射机中的应用,通过对入射到信息超表面上的载波进行幅度或相位调制,实现了多种简化的发射机架构。此外,文中还介绍了利用信息超表面近场、远场以及散射场等信息,实现了多种新型无线通信系统。最后,文章对基于信息超表面的无线通信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谢礼峰[2](2021)在《无人机辅助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的资源分配和轨迹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如何为大规模部署的物联网节点提供便利的能量供给和信息接入服务,是实现万物智联愿景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无线供能通信网络(wireless powered communication network,WPCN)将基于射频信号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和无线通信整合到一个联合框架中,接入点在下行链路中为节点传输能量,在上行链路接收节点信息。但由于信号的传播损耗,传统基于地面固定位置基础设施组建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的性能并不理想,且面临着“双远近效应”问题,即距离接入点远的节点性能远远差于距离接入点近的节点性能。近年来,利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辅助地面通信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无人机灵活的移动性可以有效提升网络的通信容量和覆盖性能。受无人机通信的启发,本文引入无人机作为空中可移动的接入点,提出新型的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通过联合优化无人机飞行轨迹设计和网络资源配置,提升网络能量传输和通信性能,解决“双远近效应”问题。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面向单无人机辅助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的场景,在满足无人机最大飞行速度和地面节点能量因果约束的情况下,研究上行多用户共同信息吞吐量最大化问题,提出无人机飞行轨迹设计和资源配置联合优化框架。首先,在忽略无人机的最大飞行速度约束的特殊情况下,使用拉格朗日对偶方法求得两组不同的无人机最优悬停位置,分别对应下行能量传输和上行信息传输,并刻画系统理论性能上限。接着,在考虑无人机最大飞行速度受限的情况下,基于所得到的最优悬停位置,提出连续悬停飞行轨迹设计,其中无人机以最大飞行速度沿着最短路径循序地遍历所有悬停位置。最后,将包含连续时间变量的优化问题离散化,利用连续凸近似技术交替地优化无人机飞行轨迹和资源配置,得到时间离散化的飞行轨迹设计。与无人机单点静止悬停方案对比,所提出的轨迹和资源配置联合优化设计显着提升网络性能。(2)其次,面向干扰信道下双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场景,研究两架无人机分别服务两个地面节点的基础网络,在满足无人机的最大飞行速度、起始点/终点位置和防碰撞约束以及地面节点能量因果约束的情况下,分别在两种干扰抑制场景下最大化两个地面节点的上行共同信息吞吐量。考虑协同多点(coordinate multi-point,CoMP)传输与接收场景中,两架无人机利用协同能量波束赋形技术合作为地面节点供能,并联合检测地面节点信息消除干扰,其中无人机将在节点之间悬停与飞行以提高协作增益;另外考虑干扰协调场景中,两架无人机独立发送能量信号并各自解调地面节点信息,其中为了减弱干扰,两架无人机将远离彼此,并且在上行信息传输中根据干扰信道的强弱,地面节点将遵循不同的通信准则。对应以上两种场景的无人机飞行轨迹和资源配置联合优化设计均能有效提升网络性能,并且协同多点方式要优于干扰协调。为研究多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3)最后,面向多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场景,假设上行链路采用固定的时分多址方式消除通信干扰,在满足无人机最大飞行速度和防碰撞约束的情况下,协同优化多个无人机的飞行轨迹最大化下行能量传输过程中地面节点最小接收能量。该问题包含多个无人机的协同轨迹设计和传输协方差优化,是一个难以求解的问题,本文提出两种基于无人机集群控制和无人机分组服务的启发式设计。其中无人机集群控制设计中,多架无人机编排成固定队形的集群并沿着相同的方向和速度飞行,利用时分方式的协同能量波束赋形为地面节点供能;另外无人机分组服务设计中,地面节点被划分为多个组别,各架无人机被指派为其中一个组内的节点供能。以上两种设计之间存在性能折衷:由于无人机集群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以遍历所有地面节点的能量传输位置,所以在时长较短时,分组服务将优于集群设计;然而随着时长变长,集群设计性能超越分组服务设计,且性能增益愈发明显。本文创新性地提出新型无线供能通信网络架构。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提出联合无人机飞行轨迹和网络资源配置优化框架,并验证其有效性。本文为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研究打下基础,建立网络性能优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莉[3](2021)在《LDPC编译码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多媒体应用需求的急剧增加对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的抗差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信源信道编码(Joint Source Channel Coding,JSCC)这种抗差错传输技术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LDPC码作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信道编码技术,在JSCC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对存储系统的容量以及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里德-索罗门(Reed-Solomon,RS)码和BCH(Bose-Chaudhuri-Hocquenghem,BCH)码等纠错编码技术的性能已经到达或接近极限;而在迭代译码算法下具有良好纠错性能的LDPC码则作为一种重要的纠错编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容量存储系统,如半导体存储系统、高密度光存储系统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数据存储系统等。鉴于LDPC码在无线通信和数据存储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着重研究了面向JSCC传输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的LDPC编译码算法,其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1.面向JSCC数据传输的LDPC编码算法设计首先,针对JSCC中的双原模图低密度奇偶校验码(Double Protograph Low-Density Parity-Check,DP-LDPC)存在错误平层性能随信息序列的长度缩短以及信源概率增大而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有限长DP-LDPC码的联合优化方法,优化后的DP-LDPC码能够获得较低的错误平层并保持良好的瀑布区性能;另外,采用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信源信道速率自适应分配策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传输可靠性。其次,针对基于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码(Spatially Coupl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SC-LDPC)的JSCC方案采用固定且较短的耦合长度以及滑动窗口译码策略,导致系统整体性能提升有限的问题,将任意时刻编码(Anytime Coding)技术引入JSCC系统,简称为任意时间联合信源信道编码(Joint Source Channel Anytime Coding,JSCAC)。在JSCAC方案中采用的指数分布耦合方式和联合扩展窗译码可以保证那些已传输而未被完全恢复的、具有较高信源概率且长度较短的子信息块得到快速纠正。另外,所提出的部分联合扩展窗译码策略可以进一步降低信源译码器和信道译码器之间的错误传播,提高JSCAC系统的整体纠错能力。2.面向DNA数据存储的LDPC编码算法设计为了纠正DNA数据存储过程中常出现的非对称替换错误,提出一种由变长游程限制码(Variable-Length Run-Length Limited,VL-RLL)和原模图LDPC码组成的混合编码体系。其中,改进的VL-RLL码用于满足DNA序列的生物限制以及获得接近极限的映射潜力。在原模图LDPC码的设计方面,提出了针对非对称错误测序信道的的外部信息传递算法(Extrinsic Information Transfer,EXIT),并为不同的测序信道设计一系列的原模图LDPC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原模图LDPC码比现有DNA数据存储系统使用的纠错编码具有更好的误码性能。3.BP迭代译码及调度策略在HDPC码中的应用推广在LDPC译码算法的应用方面,提出一种扰动的自适应置信传播(Perturbed Adaptive Belief Propagation,P-ABP)算法,用于改善数据存储系统常使用的高密度奇偶校验(High-Density Parity-Check,HDPC)代数码进行软输入软输出(Soft-in-soft-out,SISO)译码时的纠错性能。传统ABP的核心思想是稀疏化奇偶校验矩阵的某些列,使其对应于具有较小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ratio,LLR)值的最不可靠位。当一些比特具有较大的LLR幅值但符号错误时,这种稀疏化策略可能不是最优的。基于这一观察,本文提出的P-ABP算法将少量具有较大LLR幅值的不稳定比特也纳入奇偶校验矩阵的稀疏化操作中。此外,根据HDPC码的特点,还提出了改进的部分更新分层调度以及混合动态调度策略以进一步提高P-ABP算法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P-ABP算法比传统的ABP算法具有更好的纠错性能和更快的收敛速度。

秦小立[4](2020)在《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同步控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人工神经网络是受生物神经网络系统的启发而出现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研究和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机理,逐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智能化。忆阻器不但具有记忆特性,还具有低功耗、易集成的优势,被认为是模拟生物神经元突触的理想器件。利用忆阻代替电阻模拟神经元突触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称为忆阻神经网络。神经网络还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网络结构,具有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同步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采用合适的控制技术,忆阻神经网络系统可实现多种类型的同步。忆阻神经网络及其同步控制在信号传输、模式识别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事实上,无论人工神经网络还是生物神经网络,信号在网络中传输时经常出现时滞,从而引发系统的振荡,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神经网络系统中考虑时滞发生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忆阻器还具有磁滞回线的特性,使得忆阻神经网络可能出现更多的动力学行为,表现出一些混沌系统的特征。鉴于这些混沌动力学特征,忆阻神经网络及其同步控制理论还可以应用在安全通信、信息存储、图像加密以及伪随机数生成等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投影同步和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修正投影同步、滞后同步、固定时间同步等问题,及其在安全通信、图像加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如下:1.研究了一种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投影同步控制问题。充分考虑到网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时滞发生情况,引入了泄漏时滞、时变离散时滞以及时变分布式时滞,使得研究的网络模型更具有普适性。基于该模型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方面通过设计简单的时滞无关控制器,结合一种新型的有限时间同步分析方法,开展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修正投影同步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安全通信方案。另一方面,使用时滞依赖反馈控制器,结合一种常用的有限时间同步理论,提出了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修正函数投影同步准则,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理论的有效性。还通过推论分析了修正投影同步、投影同步、反同步以及修正函数投影同步、函数投影同步之间的相互关系。2.由于神经元突触之间存在多种类型的连接,所以带多重边的忆阻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好的体现这一特征,同时引入了泄漏时滞、时变离散时滞。针对该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两种有限时间修正投影同步准则。通过设计一种时滞依赖反馈控制器和一种自适应控制器,利用两种不同的有限时间同步分析方法,分别实现了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修正投影同步,还设计了一种图像传输方案。在定理分析中,应用微分包含和集值映射理论,将不连续系统的同步问题转化为误差系统在Filippov理论框架下的稳定性问题。还给出激活函数与外部输入有界性的前提条件,解决了误差系统收敛性的证明难题。仿真实验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有效性。3.研究了一种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滞后同步控制问题,该模型考虑了时变离散时滞和时变分布式时滞。主要工作是通过使用自适应控制技术,设计了时滞依赖和时滞无关两种控制器,并结合不同的有限时间同步分析方法,实现了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滞后同步。在理论分析中,应用右端不连续系统的Filippov求解理论以及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三个重要的引理,解决了参数不匹配问题,简化了定理的证明过程,并推导出实现系统稳定的限制条件和同步准则。还借鉴信号混合调制的思想,设计了基于滞后同步的安全通信方案。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理论及方案。4.开展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固定时间同步控制及应用研究,具体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利用对数量化方法设计量化反馈控制器,开展多边时滞忆阻神经网络的固定时间同步控制研究,给出与系统初值无关的同步时间估计方法。采用一种量化器处理方法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解决了理论证明过程中量化器引起的跳变问题。二是使用信号掩盖方法和自适应信号系统,设计一种基于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同步控制的安全通信方案。三是基于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将其设计为密码序列生成器,结合混沌置乱思想设计了一个图像加密方案。还提出了一个密钥序列生成算法,增加密钥空间。通过直方图、密钥空间、信息熵、峰值信噪比以及相邻像素相关性等安全性分析方法对该方案的实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但取得了较好的图像加密效果,还可以有效抵抗穷举攻击和统计攻击。

唐甜[5](2020)在《基于多描述编码的非正交多址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社交的渐渐兴起,图像成为了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因此人们对于图像质量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图像分辨率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对图像传输技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第五代通信技术(5G)也应运而生。由于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使得有限的频谱资源变得越发紧缺而高频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以其优越的频谱效率而被认为是5G中最有潜力的候选技术。尽管NOMA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系统吞吐量,但由于通信系统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丢包、误码、端到端的延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所以差错控制技术的有效使用,则成为了保证数据通信质量的关键。多描述编码(MDC)技术不仅能够对数据进行高效的压缩,同时还可以明显的提高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基于上述讨论,本文针对非正交多址技术和多描述编码技术的有效结合展开了联合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描述编码的非正交多址传输(MDC-NOMA)方案。在发送端首先将信号进行多描述编码形成多个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描述,然后每个描述在功率分配后进行叠加编码,最后多个用户在同一时刻接收到基站发送的叠加信号。方案同时考虑了信道条件对中断概率和遍历速率的影响,并在瑞利衰落信道下,推导出MDC-NOMA系统的中断概率和遍历速率的闭式表达式。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理论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与传统方案的对比也凸显出了该方案的优越性。其次,搭建了基于MDC-NOMA方案的数字图像传输系统。在系统中,图像首先经过多描述编码形成多个描述然后进行数字调制,根据用户的信道状态信息对调制后信号进行功率分配和叠加编码,最后将叠加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后放入瑞利衰落信道进行传输。实验结果表明,MDC-NOMA图像传输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重建质量,同时显着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

李望舒[6](2019)在《离散混沌同步方法及在加密传输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沌系统有着对初始值极其敏感性,不可预测性,非周期性,确定性等天然特性,可达到加密或隐匿的效果,混沌同步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如果能充分利用混沌性能,在加密的同时同步传输,是混沌保密通信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开展离散混沌同步方法及在加密传输系统的应用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构造易实现、新结构的离散混沌同步方法及加密传输系统,为数字混沌同步技术及应用奠定基础,促进混沌保密通信的实用化进程。本文针对离散化混沌系统同步问题开展研究。根据连续混沌系统的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Euler法离散理论,证明了Euler法离散系统稳定性定理,依据该定理推导了基于驱动-响应方法、主动-被动方法、自适应方法的离散化混沌同步算法。提出了一种混沌离散化自适应同步方法的控制器,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同步方法控制器的混沌语音遮掩加密传输系统。本文在离散化混沌同步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离散混沌同步系统的研究,分别提出了Grassi–Miller、广义Hénon超混沌非线性反馈同步控制器,结构简单,同步收敛速度快。提出了广义Hénon超混沌参数自适应控制器,在参数未知混沌系统同步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基于离散混沌同步方法,设计了基于锯齿混沌图像加密传输系统。本文针对加密传输的安全性,构造了一种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该混沌系统的初值与待加密的语音信号的哈希值有关。加密不同语音信号时,混沌系统产生序列不同,基本达到“一次一密”的效果,使无法通过加密特殊的明文语音,达到利用密文破解混沌序列的目的。设计了基于多状态变量的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分别参与同步、序列加密与遮掩保密的级联加密传输系统中,实现了更好的同步效果与安全加密性能。

张榕鑫[7](2019)在《水声视频自适应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水下视频传输愈发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然而作为中远距离传输的主要媒介,水声信道却以其复杂多变的特性,成为了制约水下数据传输性能的主要痛点。为了对抗水声信道诸多不利的因素,比如带宽的限制和多普勒频偏的影响,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为了更加高效地对数据,特别是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传输,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引入自适应传输技术。因此本文针对水声视频自适应传输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针对水声过扩展信道的信道测量与预测方法。在自适应传输系统中,接收端反馈有效的信息指导发射端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无论是何种反馈类型,都要求接收端能够对信道进行有效的测量,并且对未来时刻的信道进行有效的预测。特别是在一些基于统计信息的反馈方案中,信道测量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传统信道测量方法对过扩展信道的测量不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滑动相关测量方法,在提高多普勒频谱测量区间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方法由于更新频率的限制造成的多普勒功率谱的频谱混叠现象。在测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延时径之间的相关性,借助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未来时刻的信道响应进行预测。使用模型选择理论中的信息量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以期达到模型准确性与计算复杂性二者的平衡。(2)提出基于信道状态信息与视频数据重要性的自适应伪模拟传输设计。基于SoftCast或由SoftCast衍生出现的伪模拟方案可以在保留模拟传输性能鲁棒性的同时,利用现有的数字电路进行传输。在大部分视频/图像传输方案中,往往将编码与传输分开设计,而ECast作为少数在传输设计中兼顾视频数据重要性与信道条件的方案之一,却并不适用于水声系统。因此本文针对水声信道的特点,采用OFDM block传输方式,并考虑到了子载波间的干扰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理想CSI反馈下与非理想CSI反馈下的发射端最佳预编码酉矩阵、最佳功率分配矩阵以及最佳子载波分配矩阵,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3)提出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自适应数字传输设计,以对抗数字传输系统中的“悬崖效应”等问题。在方案中,视频将通过HEVC/H.265进行编码压缩形成比特数据流,这些比特数据将根据反馈得到的信道信息自适应地进行差错编码控制。针对不同的信道反馈信息,即完全CSI与CSI二阶统计信息,对最佳预编码下的各子载波的信干比进行理论推导,进而指导与实现各子载波上的最佳功率分配与比特加载,借此提出了相应的自适应算法,在保证视频传输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化视频传输的比特速率。在该方案中,基于完全CSI信息反馈的传输设计给出了自适应传输框架下的理论传输上限,而基于CSI二阶统计信息的传输设计则有效地解决了水声信道快时变的问题,更符合现实世界中的传输要求。

黄林青[8](2019)在《基于混沌映射的对称图像加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图像由于具有强直观性、携带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携带敏感信息的数字图像在公共信道上传输,同时带来的图像传输的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与医疗,军事或商业事务有关的数字图像。近年来,由于混沌系统的独有特性,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系统研究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现有的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系统大多存在如未能有效抵抗选择明文/密文攻击,加密效率低等缺陷。本文围绕着克服现有数字图像加密系统的缺点,对设计出具有高效率,高安全度的数字图像加密系统进行研究。本文共提出三个新的基于混沌映射的数字图像加密系统,这些系统均为明文关联,且文中给出了三个系统的详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三个系统均能达到高的安全性与高效率。第一个系统为基于比特级置乱的对称明文关联彩色图像加密系统。与类似研究相比,本算法提出了一种与明文相关的随机访问比特级置换机制(PRRABPM)。该机制用于置换阶段,同时对彩色图像的RGB颜色分量进行置乱,使这三个分量相互作用。此外,随机访问比特级置换机制操作中使用的密钥流以巧妙的方式极其依赖于明文图像,这使得加密系统对密钥和原始图像极度敏感。因此,所提出的加密系统可以有效地抵抗所选择的明文和所选择的密文攻击。第二个系统为使用明文关联置乱-扩散的简单彩色图像加密系统。在置换阶段,猫映射的参数值由明文图像产生。这意味着不同的待加密明文图像对应于不同的参数,所以,置换阶段与明文图像有关。在扩散阶段,第一加密像素的值由秘密密钥和猫映射的参数确定。此外,我们使用先前加密的像素来加密当前的加密像素。因此,扩散阶段也与明文图像有关,故其可以实现高密钥敏感性和明文敏感性以有效地抵抗选择/已知明文攻击或差分攻击。另外,仅对原始图像进行一轮明文相关的置换和扩散操作便得到密码图像。因此,该加密系统具有很高效率。第三个系统为具有置换-扩散同时操作的对称彩色图像加密系统。该系统是一种新的明文相关的密码系统,其置换-扩散操作同时执行。更具体得说,同时置换-扩散操作(PDSO)能导致置乱和扩散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得到更好的安全级别以及更高的加密效率。所提出的加密方案在相应的加密过程中仅需要一轮PDSO。其中得到的第一个密码图像中的加密像素在的位置是随机选择的,并且其值由原始图像中的所有像素和三个一维混沌映射产生密钥流中的所有元素决定,并且当前加密像素的值与先前的加密像素值有关。在我们的框架下,所提出的加密方案对密钥和明文图像的微小变化高度敏感,从而有效地抵抗选择/已知的明文攻击。

程振文[9](2019)在《量子保密通信中量子信息隐藏算法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量子信息隐藏是量子密码学和量子通信网络相结合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它以量子态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隐写技术实现信息隐蔽传输的目的。作为量子信息隐藏在量子保密通信领域中一个重要应用,量子图像信息隐藏可以为保护政府机密信息、商业交易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提供更加安全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量子图像信息隐藏现有的研究成果,可发现量子图像水印算法陷入了弱稳健性的困境,且量子图像隐写算法面临着如何在隐蔽性和嵌入效率上保持平衡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如何提高量子图像水印算法的稳健性和平衡量子图像隐写算法的隐蔽性与嵌入效率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使用密钥的受控最低有效位修改技术的稳健性和对数极坐标量子图像表示模型(QUALPI)的几何特性,提出了一种稳健型量子图像水印算法。针对最低有效位修改技术透明性强但稳健性弱的特点,新算法不但运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来抵抗扫描与复印攻击,而且运用QUALPI量子图像旋转和缩放的不变性特点来抵抗几何变换攻击,可以更好地保证量子水印图像的透明性和稳健性。(2)基于运用修改方向(EMD)嵌入方法的嵌入效率高和增强型量子图像表示模型(NEQR)的灵活性,提出了一种高效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相比于最低有效位修改技术的低嵌入效率,EMD嵌入方法有着更高的嵌入效率,这是因为对载体像素组中不同像素的灰度值的修改方向,代表了不同的秘密信息。设计实现EMD嵌入方法的量子线路,为理解新算法的嵌入过程和提取过程提供了一种捷径。(3)基于矩阵编码的嵌入效率高与隐蔽性强,以及量子彩色图像表示模型(NCQI)的高冗余量,提出了一种高效且隐蔽性强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与EMD嵌入方法相似,矩阵编码的嵌入效率高是因为对载体像素组中不同像素的最低有效位的修改,代表了不同的秘密信息。同时,矩阵编码通过对载体像素的最低有效位进行修改,使其具有隐蔽性强的优点。基于矩阵编码,新算法不仅避免将秘密信息嵌入在载体像素的敏感位置,而且能有效减少对载体像素的修改。

陈振林[10](2019)在《无线COFDM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无线COFDM视频传输技术以其传输速率高、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森林火灾、地形测量、航空测绘、紧急救援等无线视频传输的领域。因此,COFDM技术在无线视频传输领域的应用仍然是研究热点。本课题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COFDM技术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基带信号处理器,可以广泛应用于无人机图传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等平台。本文选择的是Xilinx公司Spartan-6系列的XC6SLX45CSG324芯片,按照DVB-T技术标准,采用FPGA for DSP器件设计COFDM基带信号处理器的编码调制功能,实现COFDM传输系统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功能。主要的研究内容有:完成无线COFDM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器信道编码的设计,信道编码包括能量扩散、RS编码、卷积交织、卷积编码、比特交织和符号交织。在详细分析各模块原理基础上,给出FPGA实现方案。根据设计的FPGA方案,编写各模块Verilog代码,编译通过后进行时序仿真验证,验证通过后将代码下载到FPGA开发板中,使用Chipscope观察各模块FPGA内部信号,验证硬件实现的可行性。完成无线COFDM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器信道调制的设计,信道调制包括星座映射、帧形成、OFDM调制和保护间隔。在详细分析各模块原理的基础上,给出FPGA设计方案。根据设计的FPGA方案,编写各模块Verilog代码,编译通过后进行时序仿真验证,验证通过后将代码下载到FPGA开发板中,使用Chipscope观察各模块FPGA内部信号,验证硬件实现的可行性。最后,编写顶层设计代码将各模块级联成整体,进行整体时序仿真验证后,将代码下载到FPGA开发板进行板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COFDM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器方案可行、设计正确,功能有效,并且具有占用资源少的优点,可以对相关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二、基于E1信道的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E1信道的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超表面的无线通信(特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信息超表面的无线中继
    1.1 信道建模
        1.1.1 自由空间路径损耗
        1.1.2 电磁幅相特性
        1.1.3 互耦效应
    1.2 信道改善
2 基于信息超表面的简化发射机架构与新型无线通信系统
    2.1 信息超表面中的信息论
    2.2 基于信息超表面的简化发射机架构
        2.2.1 BFSK发射机
        2.2.2 PSK发射机
        2.2.3 QAM发射机
    2.3 基于信息超表面的新型无线通信系统架构
        2.3.1 直接辐射无线通信系统
        2.3.2 多通道直接通信系统
        2.3.3 空间/频分复用系统
3 结论

(2)无人机辅助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的资源分配和轨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基于射频信号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1.2.2 无线供能通信网络
        1.2.3 无人机辅助的无线通信与能量传输
    1.3 本论文结构和主要贡献
第二章 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介绍
    2.1 引言
    2.2 无人机辅助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2.2.1 系统模型
        2.2.2 轨迹优化
        2.2.3 数值仿真与分析
    2.3 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
        2.3.1 系统模型与问题定义
    2.4 飞行轨迹优化方法
        2.4.1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的多点悬停设计
        2.4.2 基于旅行商问题算法的连续悬停飞行轨迹设计
        2.4.3 基于连续凸近似技术的时间离散化飞行轨迹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的轨迹和资源配置优化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传输协议
    3.3 问题定义
    3.4 无人机最优部署位置
    3.5 连续悬停飞行轨迹设计
        3.5.1 连续悬停飞行轨迹
        3.5.2 飞行时长足够长情况下的悬停时长与资源配置优化
        3.5.3 飞行时长不足情况下的轨迹与资源配置优化
    3.6 时间离散化飞行轨迹设计
    3.7 实验仿真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干扰信道的轨迹与资源配置优化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定义
        4.2.1 干扰协调场景
        4.2.2 协同多点传输接收场景
    4.3 干扰协调场景下无人机飞行轨迹与无线资源配置优化方法
        4.3.1 无人机最优部署位置与通信策略设计
        4.3.2 基于交替优化的轨迹设计
    4.4 协同多点传输接收场景下无人机飞行轨迹与无线资源配置优化方法
        4.4.1 无人机最优部署位置
        4.4.2 基于交替优化的轨迹设计
    4.5 实验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无人机辅助的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的高效能量传输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定义
    5.3 无人机集群控制与波束赋形设计
    5.4 无人机分组服务
    5.5 实验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3)LDPC编译码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1.2.2 DNA数据存储编码
        1.2.3 高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译码策略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简介
    2.1 LDPC码的构造
        2.1.1 分组LDPC码的表示方法
        2.1.2 原模图LDPC码的构造
        2.1.3 基于原模图的空间耦合LDPC码的构造
    2.2 BP迭代译码及其调度策略
        2.2.1 Flooding BP译码算法
        2.2.2 Shuffled BP译码算法
        2.2.3 Layered BP译码算法
    2.3 基于DP-LDPC码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
        2.3.1 基于DP-LDPC码的JSCC系统结构
        2.3.2 DP-LDPC码的编码结构
        2.3.3 DP-LDPC码的译码结构
        2.3.4 DP-LDPC码的PEXIT分析算法
    2.4 DNA数据存储系统
        2.4.1 DNA数据存储系统结构
        2.4.2 DNA数据存储编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有限长DP-LDPC码的JSCC系统
    3.1 系统模型
    3.2 信源编码对JSCC系统性能的影响
    3.3 有限长DP-LDPC码的F-JPEXIT-S算法
    3.4 有限长DP-LDPC码的级联优化设计方案
    3.5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JSCC速率分配策略
        3.5.1 码率集合与原模图结构
        3.5.2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自适应速率分配
    3.6 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基于SC-LDPC码的JSCC系统
    4.1 任意时刻传输系统
    4.2 JSCAC系统模型
    4.3 JSCAC系统的级联编码结构
    4.4 JSCAC系统的部分更新联合扩展窗译码
    4.5 仿真结果
        4.5.1 JSCAC系统对于高信源统计概率短码长序列的纠错性能
        4.5.2 部分更新联合扩展窗译码策略(PJEWD)的性能分析
        4.5.3 与现有JSCC方案的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对称受限DNA存储信道的原模图LDPC码优化设计
    5.1 非对称DNA测序信道建模
        5.1.1 纳米孔测序信道的非对称替换错误模型
        5.1.2 Illumina测序信道的非对称替换错误模型
    5.2 非对称受限DNA存储信道的混合编码系统
        5.2.1 混合编码系统模型
        5.2.2 受限DNA存储信道的变长RLL码
        5.2.3 混合编码系统的编码策略
        5.2.4 混合编码系统的译码策略
    5.3 非对称受限DNA存储信道的原模图LDPC码优化设计
        5.3.1 改进的原模图EXIT算法
        5.3.2 纳米孔测序信道的原模图LDPC码优化设计
        5.3.3 Illumina测序信道的原模图LDPC码优化设计
    5.4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DPC译码迭代及调度策略在HDPC码的推广应用
    6.1 高密度奇偶校验码简介
    6.2 自适应BP译码算法
    6.3 基于扰动的自适应BP译码算法
        6.3.1 基于扰动的不可靠比特位映射方案
        6.3.2 部分更新分层调度策略
        6.3.3 动态混合调度策略
    6.4 复杂度分析
    6.5 仿真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同步控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预备知识
        1.2.1 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1.2.2 网络同步类型与控制策略
    1.3 研究现状
        1.3.1 忆阻时滞神经网络模型
        1.3.2 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同步控制研究现状
        1.3.3 忆阻时滞神经网络及其同步控制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投影同步控制研究
    2.1 前言
    2.2 网络模型与预备知识
        2.2.1 网络模型描述
        2.2.2 预备知识描述
    2.3 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修正投影同步控制
        2.3.1 主要结论
        2.3.2 仿真实验与分析
    2.4 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修正函数投影同步控制
        2.4.1 主要结论
        2.4.2 仿真实验与分析
    2.5 忆阻时滞神经网络投影同步控制在安全通信中的应用
        2.5.1 基于忆阻时滞神经网络投影同步控制的安全通信方案
        2.5.2 仿真实验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修正投影同步控制研究
    3.1 前言
    3.2 网络模型与预备知识
        3.2.1 网络模型描述
        3.2.2 预备知识描述
    3.3 负反馈控制下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同步控制
        3.3.1 主要结论
        3.3.2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 自适应控制下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有限时间同步控制
        3.4.1 主要结论
        3.4.2 仿真实验与分析
    3.5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修正投影同步在图像传输中的应用
        3.5.1 基于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修正投影同步的图像传输方案
        3.5.2 仿真实验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滞后同步控制研究
    4.1 前言
    4.2 网络模型与预备知识
        4.2.1 网络模型描述
        4.2.2 预备知识描述
    4.3 时滞依赖自适应控制下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滞后同步控制
        4.3.1 主要结论
        4.3.2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 时滞无关自适应控制下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滞后同步控制
        4.4.1 主要结论
        4.4.2 仿真实验与分析
    4.5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滞后同步在安全通信中的应用
        4.5.1 基于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滞后同步控制的安全通信方案
        4.5.2 仿真实验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固定时间同步控制研究
    5.1 前言
    5.2 网络模型与预备知识
        5.2.1 网络模型描述
        5.2.2 预备知识描述
    5.3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固定时间同步控制研究
        5.3.1 主要结论
        5.3.2 仿真实验与分析
    5.4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同步控制在安全通信中的应用
        5.4.1 基于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同步控制的安全通信方案
        5.4.2 仿真实验与分析
    5.5 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
        5.5.1 基于多边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彩色图像加密方案
        5.5.2 仿真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5)基于多描述编码的非正交多址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正交多址技术
        1.2.2 多描述编码技术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NOMA 技术原理
        2.2.1 叠加编码(SC)
        2.2.2 串行干扰消除(SIC)
        2.2.3 功率分配
        2.2.4 下行NOMA系统
    2.3 多描述编码技术(MDC)
    2.4 数字传输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描述编码的非正交多址传输方案
    3.1 引言
    3.2 MDC-NOMA 系统模型
    3.3 性能分析
        3.3.1 中断概率
        3.3.2 遍历速率
    3.4 实验结果
        3.4.1 参数设置
        3.4.2 中断概率性能分析
        3.4.3 遍历速率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DC-NOMA数字图像传输方案
    4.1 引言
    4.2 MDC-NOMA 系统图像传输模型
    4.3 评定标准
        4.3.1 主观质量评价
        4.3.2 客观质量评价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离散混沌同步方法及在加密传输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沌的发展
        1.2.2 连续混沌系统同步研究发展
        1.2.3 离散混沌系统同步研究发展
        1.2.4 混沌同步应用研究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连续混沌系统的同步方法
    2.1 混沌基本理论
        2.1.1 混沌的定义
        2.1.2 Lorenz与 Chen连续混沌系统
        2.1.3 Logistic与 Hénon离散混沌系统
        2.1.4 混沌的Lyapunov指数分析方法
    2.2 混沌同步的理论依据
        2.2.1 混沌同步的基本原理
        2.2.2 混沌同步的主要特性指标
        2.2.3 混沌同步的判别定理
    2.3 混沌同步的方法
        2.3.1 基于驱动-响应方法的混沌同步基本原理
        2.3.2 基于主动-被动方法的混沌同步基本原理
        2.3.3 基于变量反馈方法的混沌同步基本原理
    2.4 驱动-响应同步的混沌遮掩保密通信
        2.4.1 混沌遮掩保密通信方案
        2.4.2 驱动系统与响应系统同步设计
        2.4.3 模拟信号遮掩效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续混沌系统离散化的同步方法
    3.1 连续混沌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3.1.1 Runge-Kutta算法
        3.1.2 Euler算法
        3.1.3 Euler法离散系统稳定性原理
    3.2 连续混沌系统离散化的同步方法
        3.2.1 基于驱动-响应方法的离散化混沌同步方法
        3.2.2 基于主动被动方法的离散化混沌同步方法
        3.2.3 基于自适应方法的离散化混沌同步方法及控制器设计
        3.2.4 几类离散化混沌系统同步时间比较
    3.3 自适应同步的离散化混沌语音加密传输系统
        3.3.1 离散化混沌双通道语音加密传输方案
        3.3.2 离散化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同步性检验
        3.3.3 离散化混沌语音加密传输系统安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散混沌系统的同步方法
    4.1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理论
    4.2 离散混沌系统的同步方法
        4.2.1 基于驱动-响应方法的离散混沌同步方法
        4.2.2 基于主动-被动方法的离散混沌同步方法
        4.2.3 基于非线性反馈方法的离散混沌同步方法及控制器设计
        4.2.4 基于参数自适应方法的离散混沌同步方法及控制器设计
        4.2.5 几类离散混沌系统同步时间比较
    4.3 驱动响应同步的离散混沌图像加密传输系统
        4.3.1 基于锯齿混沌的3D离散混沌系统
        4.3.2 锯齿离散混沌系统的同步方法
        4.3.3 离散混沌图像加密传输系统
        4.3.4 离散混沌图像加密传输系统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希值相关的离散混沌同步加密传输系统
    5.1 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
        5.1.1 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设计
        5.1.2 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特性
        5.1.3 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复杂度分析
    5.2 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同步
        5.2.1 驱动-响应方法的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同步方法
        5.2.2 主动-被动方法的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同步方法
        5.2.3 新3D离散超混沌系统同步时间比较
    5.3 哈希值相关的离散混沌语音加密传输系统
        5.3.1 哈希值相关的语音加密传输系统设计
        5.3.2 密钥参数H的哈希计算原理
        5.3.3 离散混沌序列的量化与扰动
        5.3.4 离散混沌语音加密传输系统检验
    5.4 离散混沌语音加密传输系统安全性分析
        5.4.1 加密性能时频分析
        5.4.2 密钥空间与密钥敏感性分析
        5.4.3 直方图与相关性分析
        5.4.4 抵抗选择明文攻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水声视频自适应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规则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声信道的测量与预测
        1.2.2 视频编码技术介绍
        1.2.3 视频无线传输方案介绍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工作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视频自适应传输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自适应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2.3 测试视频与传输质量评价指标
    2.4 复数域随机矩阵理论
        2.4.1 随机矩阵的概念
        2.4.2 实数域随机矩阵的正态分布
        2.4.3 复数域随机矩阵的正态分布
第三章 水声信道的测量与预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水声信道模型及特点
        3.2.1 水声信道模型
        3.2.2 水声信道特点
    3.3 信道测量方法
    3.4 基于模型的预测方法
        3.4.1 AR模型分析
        3.4.2 基于信息量准则的模型阶数选择
        3.4.3 卡尔曼预测算法
    3.5 实验结果
        3.5.1 信道测量
        3.5.2 AR模型阶数选择与信道预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伪模拟自适应传输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2.1 系统框架
        4.2.2 信道模型与输入输出关系
        4.2.3 发射端与接收端设计
    4.3 基于理想CSI
        4.3.1 最佳均衡器
        4.3.2 最佳发射矩阵
    4.4 基于非理想CSI
    4.5 实验结果
        4.5.1 基于理想CSI
        4.5.2 基于非理想CSI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数字自适应传输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系统框架
        5.2.2 H.265/HEVC视频编码器与解码器
        5.2.3 功率比特分配
        5.2.4 倍道模型与输入输出关系
    5.3 传输系统的SINR计算
        5.3.1 完全CSI下的SINR计算
        5.3.2 CSI统计信息下的SINR计算
    5.4 自适应传输设计
        5.4.1 误码性能分析
        5.4.2 信道编码
        5.4.3 自适应信道编码与功率比特分配算法
    5.5 实验结果
        5.5.1 基于完全CSI
        5.5.2 基于CSI统计信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部分式子与引理的推导及证明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混沌映射的对称图像加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综述
    2.1 密码学基础
        2.1.1 现代密码学
        2.1.2 密码系统分类
        2.1.3 密码分析的定义及方法
    2.2 混沌理论
        2.2.1 混沌的定义
        2.2.2 混沌的判定
        2.2.3 混沌系统特点
        2.2.4 常见的混沌系统
    2.3 图像加密及其与混沌的关系
        2.3.1 数字图像特点
        2.3.2 图像加密基本操作
        2.3.3 混沌理论与密码学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位级置乱的明文关联图像加密系统
    3.1 算法思想与框架
    3.2 算法描述
        3.2.1 置乱过程
        3.2.2 扩散过程
        3.2.3 解密过程
    3.3 仿真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3.3.1 仿真结果
        3.3.2 密钥空间分析
        3.3.3 直方图分析
        3.3.4 相关性分析
        3.3.5 密钥敏感性与明文敏感性分析
        3.3.6 信息熵分析
        3.3.7 加密速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置乱-扩散双明文关联的图像加密系统
    4.1 算法思想与框架
    4.2 算法描述
        4.2.1 置乱过程
        4.2.2 扩散过程
        4.2.3 解密过程
    4.3 仿真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4.3.1 仿真结果
        4.3.2 密钥空间分析
        4.3.3 直方图分析
        4.3.4 相关性分析
        4.3.5 密钥敏感性与明文敏感性分析
        4.3.6 选择明文/密文攻击分析
        4.3.7 噪音和遮挡攻击的鲁棒性
        4.3.8 信息熵分析
        4.3.9 加密速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置换-扩散同时操作的对称图像加密
    5.1 算法思想与框架
    5.2 算法描述
        5.2.1 加密过程
        5.2.3 解密过程
    5.3 仿真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5.3.1 仿真结果
        5.3.2 密钥空间分析
        5.3.3 直方图分析
        5.3.4 相关性分析
        5.3.5 密钥敏感性与明文敏感性分析
        5.3.6 选择明文/密文攻击分析
        5.3.7 噪音和遮挡攻击的鲁棒性
        5.3.8 信息熵分析
        5.3.9 加密速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量子保密通信中量子信息隐藏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量子信息基础
    2.1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基础
        2.1.1 量子比特
        2.1.2 酉算子和量子逻辑门
        2.1.3 密度算子
        2.1.4 保真度
    2.2 多种量子图像的表示模型
        2.2.1 增强型量子图像表示模型(NEQR)
        2.2.2 对数极坐标量子图像表示模型(QUALPI)
        2.2.3 量子彩色图像表示模型(NCQI)
第三章 一种基于密钥的受控最低有效位修改技术的稳健型量子图像水印算法
    3.1 引言
    3.2 量子水印图像的嵌入过程
    3.3 量子水印图像的提取过程
    3.4 实验仿真结果和相关性能分析
        3.4.1 透明性
        3.4.2 稳健性
        3.4.3 嵌入容量
    3.5 结束语
第四章 基于运用修改方向(EMD)嵌入方法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
    4.1 引言
    4.2 EMD嵌入方法
    4.3 EMD嵌入方法的专用量子线路设计
        4.3.1 可逆半加器(RHA)
        4.3.2 可逆全加器(RFA)
        4.3.3 可逆并行加法器(PA)
        4.3.4 并行减法器(PS)
        4.3.5 加1 器(+1)和减1 器(-1)
        4.3.6 量子比较器(QC)
        4.3.7 EMD嵌入方法的专用量子线路
    4.4 基于EMD嵌入方法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
    4.5 实验仿真结果和相关性能分析
        4.5.1 隐蔽性
        4.5.2 安全性
        4.5.3 嵌入效率和嵌入容量
    4.6 结束语
第五章 基于矩阵编码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
    5.1 引言
    5.2 矩阵编码在信息隐藏系统中的应用及其量子线路的设计
    5.3 基于(1,3,2)码隐写技术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
        5.3.1 基于SPE(1,3,2)码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
        5.3.2 基于MPsE(1,3,2)码的量子图像隐写算法
    5.4 实验仿真结果和相关性能分析
        5.4.1 隐蔽性
        5.4.2 安全性
        5.4.3 嵌入效率和嵌入容量
    5.5 结束语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6.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无线COFDM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应用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安排
第二章 COFDM发射机基带处理器技术方案的设计
    §2.1 COFDM发射机的基带处理器结构设计
        §2.1.1 COFDM发射机总体架构
        §2.1.2 COFDM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器总体架构
    §2.2 COFDM发射机基带处理器技术参数的设计
    §2.3 信道编码技术方案设计
        §2.3.1 信道编码总体方案设计
        §2.3.2 能量扩散模块
        §2.3.3 信道外编码模块
        §2.3.4 信道外交织模块
        §2.3.5 信道内编码模块
        §2.3.6 信道内交织模块
        §2.3.7 信道编码方案的MATLAB建模仿真
    §2.4 信道调制技术方案设计
        §2.4.1 信道调制总体方案设计
        §2.4.2 星座映射模块
        §2.4.3 帧形成模块
        §2.4.4 OFDM调制模块
        §2.4.5 保护间隔模块
        §2.4.6 信道调制方案的MATLAB建模仿真
第三章 COFDM发端系统信道编码的仿真与FPGA实现
    §3.1 能量扩散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3.1.1 能量扩散模块的实现方案
        §3.1.2 能量扩散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3.2 RS编码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3.2.1 RS编码模块的实现方案
        §3.2.2 RS编码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3.3 卷积交织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3.3.1 卷积交织模块的实现方案
        §3.3.2 卷积交织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3.4 卷积编码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3.4.1 卷积编码模块的实现方案
        §3.4.2 1/2卷积编码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3.4.3 删余卷积编码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3.5 内交织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3.5.1 比特交织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3.5.2 符号交织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第四章 COFDM发端系统信道调制的仿真与FPGA实现
    §4.1 星座映射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4.1.1 星座映射模块的实现方案
        §4.1.2 星座映射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4.2 帧形成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4.2.1 帧形成模块的实现方案
        §4.2.2 帧形成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4.3 OFDM调制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4.3.1 OFDM调制模块的实现方案
        §4.3.2 OFDM调制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4.4 保护间隔模块的仿真与FPGA实现
        §4.4.1 保护间隔模块的实现方案
        §4.4.2 保护间隔模块的时序仿真与FPGA实现
第五章 整体设计仿真与FPGA硬件验证
    §5.1 基于FPGA开发板的测试平台
        §5.1.1 FPGA器件的选择
        §5.1.2 FPGA开发平台介绍
    §5.2 基带处理器的级联设计与整体仿真验证
        §5.2.1 基带处理器整体时钟分配方案
        §5.2.2 基带处理器的级联方案设计
        §5.2.3 基带处理器整体仿真与验证
    §5.3 基带处理器整体硬件实现与实验验证
        §5.3.1 基带处理器硬件验证方案
        §5.3.2 基带处理器硬件实现的分析与验证
        §5.3.3 COFDM基带信号频谱分析
        §5.3.4 FPGA硬件资源消耗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基于E1信道的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超表面的无线通信(特邀)[J]. 梁竟程,陈伟聪,程强,金石,崔铁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2
  • [2]无人机辅助无线供能通信网络的资源分配和轨迹优化研究[D]. 谢礼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 [3]LDPC编译码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D]. 邓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忆阻时滞神经网络的同步控制及应用研究[D]. 秦小立.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5]基于多描述编码的非正交多址图像传输技术的研究[D]. 唐甜.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6]离散混沌同步方法及在加密传输系统的应用研究[D]. 李望舒.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7]水声视频自适应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张榕鑫. 厦门大学, 2019(01)
  • [8]基于混沌映射的对称图像加密系统研究[D]. 黄林青.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量子保密通信中量子信息隐藏算法的设计与分析[D]. 程振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10]无线COFDM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D]. 陈振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于E1通道的图传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