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价值观错位: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论文文献综述)
朱一姝[1](2021)在《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产生的博弈机制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诸多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防治学术不端,净化学术风气,已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学术诚信的违背,极大破坏了学术的严谨性,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预防和治理学术不端,对于维护学术尊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根据社会控制理论,研究不同控制手段与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博弈机制,能够为学术不端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首先,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研究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博弈机制。社会控制理论表明,人们的行为受到一定社会控制手段的约束和规范,按照控制约束程度的不同将社会控制手段划分为强控制手段和弱控制手段。本研究采用社会控制理论的理论模型,结合学术不端的现有研究,选择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认真的监管和惩处作为强控制手段的代表,选择持续的学术诚信教育、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作为弱控制手段的代表,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博弈机制: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将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认真的监管与惩处,将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持续的学术诚信教育,将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将对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有负向作用。其次,在分析社会控制理论下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博弈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校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2.0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收集到的22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认真的监管和惩处、持续的学术诚信教育和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在回归模型中,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在模型中具有最显着的影响力,认真的监管与惩处负向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最后,提出治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与制度规范;确保执行落实,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培养良好学术素养;秉持正确学术价值观,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邱佳佳[2](2021)在《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的归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在精神上开始独立并实现社会化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收获为其将来的人生质量奠定基础。大学收获应包括专业素养和通用基础素养两部分,前者主要指知识技能掌握过程,后者指综合素质提升过程。所有素养都要通过学习才能形成。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范问题。纵观大学生学习状况,虽然总体表现良好,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习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策略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功利化,具体表现为课堂违纪、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有违学习道德的行为。本文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入分析其失范时的所思所想,认为失范问题源于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大学生自身不良的心理图示,二是客观环境中存在的消极影响。但这二者并非并列关系。不可否认,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行为,但客观环境同时也是全体大学生所共有的,因此,要探寻大学生学习道德表现参差不齐甚至截然相反的根本原因,必须回归到失范主体——大学生本身。即,大学生在从众心理、道德推脱、功利性学习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学习道德失范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课堂教育、高校管理制度、积极道德示范、网络工具使用等客观因素存在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失范行为。这两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于蔓延。因此,解决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问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增强大学生学习道德自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夯实大学生学习道德的诚信之基,使他们树立起诚信克己的立身之道;其次,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无需失范;再次,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辅助手段,确保制度本身更加合理、制度实施更加规范,使学生不敢失范;最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环节,使学生浸润在一个得德一致、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中不能失范。以期本研究能够减少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好为祖国、为社会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高月[3](2021)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学术不端”是学术界较为敏感和关注的话题。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破坏了学术环境。对此,教育部、各高校均纷纷出台政策对其开展治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本研究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又采用量化研究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开展验证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包含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又包含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一章针对学术不端进行了理论探讨,分别针对核心概念、不同时期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一项质性研究,旨在探索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针对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设计了访谈提纲并进行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NVivo11为分析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因素包含了个人维度的学术理想、规范认知、学术能力、努力程度、个人压力,组织维度的导师指导、学术规范教育、学术管理制度、学术风气,社会维度的社会风气、作假途径、期刊审稿制度。第三章是一项量化研究,旨在对第二章质性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基于质性研究结果、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形成了研究模型并设计问卷、开展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学导向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向中学术能力、规范认知、学术理想、学术管理制度、学术风气和努力程度共计6个因素通过了模型检验;关系导向学术不端行为意向中学术能力、个人压力、学术风气、导师指导和学术管理制度共计5个因素通过了模型检验。第四章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提出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对策建议,个人方面应树立正确价值观、理性看待压力,自觉主动学习、提高学术能力;组织方面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效能,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学风。
张良[4](2021)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生力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事关我国未来科技、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战略大局。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发展以及硕士研究生队伍日益扩大,高校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防范和整治,将有碍于我国学术事业的创造和发展,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整治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时代背景。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在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学术道德的内涵和失范现象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研究文献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意义。第二章将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术道德、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学术道德的内涵具体包括为追求真理、科学严谨、诚实守信等三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性。第三章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和硕士研究生实际情况,将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归纳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他人AI写作和伪造数据等四个方面,并从硕士研究生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学术道德示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刻剖析它们如何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第四章基于上文原因的分析阐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内外有益经验,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四个角度分别提出国家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学校学术道德教育及管理、营造家庭诚信教育氛围、硕士研究生提升学术道德素养等具体举措,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具有一定可借鉴价值的建议和策略。
李国庆[5](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朱小亮[6](2020)在《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是指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及社会转型,在文化生活领域,公民道德失范的问题极易产生,在高等院校主要表现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这一问题目前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三大部分对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进行阐释,第一部分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以及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基本概念。主要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内涵;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征;道德失范、学术道德、学术道德失范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生群体学术活动具有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原因。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抄袭现象严重;一稿多投屡禁不止;AI写作论文愈演愈烈;论文掺水现象频发和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和结论等。主要原因从社会原因和主体原因进行分析,社会原因主要包括社会转型期学术制度供给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风气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术道德失范提供了便利;高校对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监管部门对学术出版界监管不严等原因。主体原因包括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掌握程度不足;研究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研究生缺乏学术诚信意识等原因。第三部分根据上述原因对应对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一方面是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他律建设,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学术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学术道德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加强对互联网资源的管理与运用;高校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监管部门要规范学术出版市场。另一方面是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自律建设,主要措施包括研究生要掌握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基于上述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遏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学术环境,促进我国学术道德水平迈上新台阶,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吴冠秋[7](2020)在《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古以来讲究学术诚信,但是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社会上不良的风气逐渐侵蚀着现有的学术环境,造成学术风气腐败,大学生在此环境下,容易出现学术失信的行为,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的教育教学的开展以及良好学术氛围的养成,甚至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科学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未来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学术诚信与否已经影响到我国学术发展的未来,大学生学术失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的现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当前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治理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首先是对学术诚信和学术不端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与学术诚信相关的理论基础,从而明确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大学生的学术道德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做了相应的分析与归纳,并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总结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即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准则的认知模糊、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以及大学生学术情感淡薄三个问题;第四章主要是根据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的现状调查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第五章则是根据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找到解决大学生学术失信的治理路径。
袁俊[8](2020)在《博弈论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机制研究 ——以山东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是科学研究潜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科学研究实力的雄厚基础。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在增添学术活力的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一定的挑战。近年来,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被频频披露,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令人堪忧。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培育研究生良好学术道德品质日渐成为学术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笔者调研分析认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内部归因之外,从外部挖掘其深层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机制中存在诸多重要关系博弈调试不当问题。其问题的出现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局中人造成的,而是研究生本身、高校以及学术期刊等相关主体之间相互博弈产生的结果。本文以山东部分高校为例,从博弈论的角度,并辅助于问卷和访谈调查,对当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培育机制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概述。明确学术道德的概念、内容,以及学术道德的关键品质,明确博弈论相关理论基础,为后文的理论以及调查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调查。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对山东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展开调查,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说明。第三部分是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博弈分析。分别从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与学术期刊、研究生群体之间的博弈分析,探究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学术道德惩罚机制不完善、缺乏教育引导等方面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为下一章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第四部分是根据前文博弈论分析以及访谈内容分析,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机制。分别从教育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法律机制四个方面着手,立足高校自身特色,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术道德培育机制,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金淼[9](2019)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学术研究的主力军,不仅在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上要走在前端,学术道德更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通过总结,我们发现现有的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研究的重点基本上都集中在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表现、原因或事后治理上,对于培育的相关内容却很少。培育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法和综合分析法来了解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及培育的现状,并进一步从培育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对策。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概述。本章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交代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已有成效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研究,总结出研究生在学术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原因,本文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第四部分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对策研究。本章以社会、高校、导师和研究生自身为基础,结合学术道德问题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处并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培育,从多个角度为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郑伟,张茂聪[10](2019)在《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意蕴、境遇与重构》文中认为学术道德生态系统是以学术发展为目标,以学术道德为主线,学术价值观、学术成果和学术环境等因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组织系统。在剖析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现实困境与根源的基础上,提出"唤醒"学术良知以培育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创新学术评价机制以引导学术成果功能回归、规避科层制管理弊端以优化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环境的重构路径。
二、学术价值观错位: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术价值观错位: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产生的博弈机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分类的研究 |
1.2.2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研究 |
1.2.4 关于社会控制理论研究领域的综述 |
1.2.5 关于博弈论研究领域的综述 |
1.2.6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评析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控制理论 |
2.1.2 博弈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学术不端行为 |
2.2.2 高校教师 |
3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治理现状分析 |
3.1 国内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
3.1.1 国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
3.1.2 国内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
3.2 国内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现状 |
3.2.1 国外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现状 |
3.2.2 国内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博弈机制分析 |
4.1 博弈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4.2 强控制手段下学术不端的博弈机制模型 |
4.2.1 法律和制度下的博弈 |
4.2.2 监管和惩处下的博弈 |
4.3 弱控制手段下学术不端产生机制博弈模型 |
4.3.1 学术诚信教育下的博弈 |
4.3.2 学术价值观下的博弈 |
5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博弈机制实证研究 |
5.1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5.2 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处理 |
6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与制度规范 |
6.2 确保政策落实,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 |
6.3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
6.4 秉持正确学术价值观,培养深厚学术素养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社会强控制、弱控制与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的归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概观 |
2.1 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相关概念 |
2.1.1 道德 |
2.1.2 大学生学习道德 |
2.1.3 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 |
2.2 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的表现 |
2.2.1 课堂违纪现象 |
2.2.2 学术不端现象 |
2.2.3 考试作弊现象 |
2.3 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的特征 |
2.3.1 群体扩大化 |
2.3.2 场域差别性 |
2.3.3 行为继发性 |
2.3.4 工具现代化 |
2.4 理论基础 |
2.4.1 一般紧张理论 |
2.4.2 道德发展理论 |
2.4.3 社会认知理论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的归因分析 |
3.1 主观因素 |
3.1.1 不同压力下的缓解释放 |
3.1.2 同辈群体中的从众心理 |
3.1.3 道德推脱中的责任分散 |
3.1.4 功利化的竞争意识 |
3.2 客观因素 |
3.2.1 课堂教学关系的弱化 |
3.2.2 高校管理制度的缺漏 |
3.2.3 积极道德示范的缺位 |
3.2.4 网络工具的误用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培养大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对策分析 |
4.1 增强大学生学习道德自律能力 |
4.1.1 夯实学习道德的诚信基础 |
4.1.2 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
4.1.3 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
4.1.4 加强对现实道德困境的正确回应 |
4.2 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
4.2.1 实现教材基本内容实用化转变 |
4.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
4.2.3 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 |
4.2.4 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
4.3 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水平 |
4.3.1 制度制定民主化 |
4.3.2 制度规定合理化 |
4.3.3 制度实施科学化 |
4.4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
4.4.1 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
4.4.2 发挥学校文化德育功能 |
4.4.3 重视道德榜样的正面示范 |
4.4.4 净化网络与学术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文献综述 |
(一)文献的检索情况 |
(二)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概念的研究 |
(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的研究 |
(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研究 |
(六)已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解析 |
一、学术与不端的概念 |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 |
第二节 不同时期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回溯 |
一、科学建制前的学术不端行为 |
二、科学建制后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
第三节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归因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计划行为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设计 |
一、质性研究目的 |
二、质性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资料收集 |
第二节 质性研究数据分析 |
一、访谈资料的扎根分析过程 |
二、理论饱和度检验 |
三、初步研究模型阐释 |
第三章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设计过程 |
一、变量定义 |
二、研究假设提出与正式模型形成 |
三、变量的测量 |
四、预调查的实施 |
五、正式调查的实施 |
六、正式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影响因素讨论 |
第四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反思 |
第一节 对策建议 |
一、个人维度 |
二、组织维度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4)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概述 |
一、学术道德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学术道德 |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 |
二、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
(一)追求真理 |
(二)科学严谨 |
(三)诚实守信 |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
(二)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素养 |
(三)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
第三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
(一)抄袭剽窃 |
(二)一稿多投 |
(三)他人AI写作 |
(四)伪造数据 |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原因的分析 |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原因分析 |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
一、发挥国家监管部门管理职能 |
(一)建立健全学术制度和配套治理机制 |
(二)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惩力度 |
(三)扩大社会宣传做好价值引导 |
二、学校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 |
(一)设置相关课程加以引导 |
(二)加强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
(三)营造良好校园学术研究氛围 |
(四)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 |
三、重视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 |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诚信教育的培养 |
(三)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
四、硕士研究生提升自身的学术道德素养 |
(一)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
(二)培养献身学术的意识 |
(三)提高学术科研创新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
2.3.2 舆论引导理论 |
2.3.3 道德建设理论 |
2.3.4 理性行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
4.2 同伴关系因素 |
4.2.1 不良交往对象 |
4.2.2 不良交往内容 |
4.3 家庭因素 |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
4.4 学校因素 |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
4.4.3 教育管理缺位 |
4.5 社会环境因素 |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4.6 网络社会因素 |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
4.7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
6.4.5 净化网络空间 |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社会转型期及学术道德失范的基本概念阐释 |
(一)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1.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基本内涵 |
2.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
(二)道德失范、学术道德及学术道德失范的概念界定 |
1.道德失范的基本内涵 |
2.学术道德的基本内涵 |
3.学术道德失范的基本内涵 |
(三)研究生群体学术活动的特点 |
1.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群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
2.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不断提高 |
3.研究生个体学术基础薄弱 |
二、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
(一)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
1.学术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
2.一稿多投屡禁不止 |
3.AI写作论文愈演愈烈 |
4.论文掺水现象频发 |
5.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和结论 |
(二)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
1.社会转型期学术制度供给不足 |
2.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风气的负面影响 |
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术道德失范提供了便利 |
4.高校对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5.监管部门对学术出版界监管不严 |
6.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掌握程度不足 |
7.研究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 |
8.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不足 |
9.研究生缺乏学术诚信意识 |
三、应对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对策 |
(一)加强学术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学术道德法律法规 |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
(三)加强对互联网资源的管理与运用 |
(四)高校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
(五)监管部门要规范学术出版市场 |
(六)研究生要掌握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 |
(七)研究生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
(八)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
(九)树立学术诚信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学术诚信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术诚信 |
2.1.2 学术失范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 |
2.2.2 马克思的诚信观 |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 |
第3章 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问题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3.1.1 问卷的调查对象 |
3.1.2 问卷的设计和回收 |
3.1.3 调查对象的情况统计 |
3.1.4 基础信息调查 |
3.2 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分析 |
3.2.1 大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不全面 |
3.2.2 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普遍存在 |
3.2.3 大学生学术道德情感淡薄 |
第4章 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环境缺乏学术诚信制约 |
4.1.1 学术评价机制单一助长学术诚信失范 |
4.1.2 信息技术发展降低学术诚信失范成本 |
4.2 学校诚信氛围建设不足 |
4.2.1 高校学术价值引导不力 |
4.2.2 高校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
4.2.3 学术诚信惩戒机制不完善 |
4.3 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 |
4.3.1 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 |
4.3.2 家长自身诚信知行不一 |
4.4 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
4.4.1 大学生缺乏学术诚信自律 |
4.4.2 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
4.4.3 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
第5章 大学生学术失信问题的治理路径 |
5.1 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增强法律制度约束 |
5.1.1 完善学术诚信立法,学术失信有制可循 |
5.1.2 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
5.2 加强校园诚信建设,践行学术诚信道德 |
5.2.1 加强教师学风引领,优化学术诚信环境 |
5.2.2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营造校园诚信氛围 |
5.2.3 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加强学术诚信监管 |
5.3 重视家庭诚信教育,筑牢诚信教育基础 |
5.3.1 增强家长诚信意识,促进家庭诚信建设 |
5.3.2 树立家庭诚信榜样,培养子女诚信美德 |
5.4 提高自身学术道德素养,培养学术责任意识 |
5.4.1 提高自律意识践行学术规范 |
5.4.2 端正价值取向,树立学术道德 |
5.4.3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学术水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问题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博弈论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机制研究 ——以山东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学术道德 |
(二)学术道德失范 |
(三)培育机制 |
二、理论基础 |
(一)博弈理论 |
(二)纳什均衡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 |
(一)破坏学术风气,侵蚀学术队伍 |
(二)浪费学术资源,滋生学术垃圾 |
第三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博弈分析 |
一、研究生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
(一)博弈模型的假设 |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 |
(三)博弈模型的分析 |
二、研究生与学术期刊之间的博弈分析 |
(一)博弈模型假设 |
(二)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
三、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博弈分析 |
(一)博弈模型假设 |
(二)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机制的构建 |
一、教育机制构建 |
(一)明确教育主体责任 |
(二)完善创新教育渠道 |
(三)重视本科基础教育 |
二、激励机制构建 |
(一)确立合理的目标导向 |
(二)进行积极的期望引导 |
(三)制定公正的激励标准 |
三、评价机制构建 |
(一)改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 |
(二)明确各方评价主体责任 |
四、法律机制构建 |
(一)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
(二)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生学术道德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学术、道德与学术道德的概念 |
2.1.2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含义及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界定 |
2.1.3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内容 |
2.2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
2.2.1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必要性 |
2.2.2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理论依据 |
2.3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现状 |
2.3.1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成效 |
2.3.2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3.1 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行为的常见表现 |
3.1.1 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
3.1.2 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 |
3.1.3 论文AI写作 |
3.1.4 一稿两发或多发 |
3.1.5 论文挂名 |
3.2 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原因 |
3.2.1 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
3.2.2 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的客观原因 |
第4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对策研究 |
4.1 基于不同主体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对策 |
4.1.1 净化社会道德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
4.1.2 完善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机制 |
4.1.3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
4.1.4 研究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学术能力和道德素养 |
4.2 基于不同环节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对策 |
4.2.1 做好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
4.2.2 加强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过程监控 |
4.2.3 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问题的惩罚措施 |
结论 |
附录 Ⅰ关于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及培育情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情况 |
(10)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意蕴、境遇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的基本意蕴 |
1.学术价值观是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 |
2.学术成果是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的目标表征 |
3.学术环境是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的运行依托 |
二、我国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的现实境遇 |
1.学术价值观危机, 学术道德生态系统动力不足 |
2.学术成果功能异化, 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目标错位 |
3.学术环境公共理性缺失, 学术道德生态系统运行受阻 |
三、我国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的困境成因 |
1.学术良知的消解 |
2.学术评价体系的理性失衡 |
3.科层制的管理局限 |
四、重构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的路径选择 |
1.“唤醒”学术良知, 培育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
2.创新学术评价机制, 引导学术成果功能回归 |
3.规避科层制管理弊端, 优化学术道德生态系统环境 |
四、学术价值观错位: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产生的博弈机制及实证研究[D]. 朱一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大学生学习道德失范的归因及对策分析[D]. 邱佳佳. 河北大学, 2021(02)
- [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高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D]. 张良.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研究[D]. 朱小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治理研究[D]. 吴冠秋.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博弈论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机制研究 ——以山东部分高校为例[D]. 袁俊.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研究[D]. 金淼.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5)
- [10]高校学术道德生态系统:意蕴、境遇与重构[J]. 郑伟,张茂聪.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