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论文文献综述)
彭毅文[1](2019)在《传统地方戏向何处去:以福建鲤声剧团和莆仙戏的生态研究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结合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在深入了解鲤声剧团的历史与现状、剧团的内部构成、演员的生活、鲤声剧团特有的演出剧目与演出形式、经济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客观剖析鲤声剧团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由此揭示目前鲤声剧团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试图从鲤声剧团这个特殊的个案研究来看国家体制内戏剧剧团的生存状态与莆仙戏甚至中国戏曲的前途。
郭玉琼[2](2016)在《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戏曲危机与戏曲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戏曲屡次被认为不适合于现实生活,从而面临危机。危机论中内容和思想意识的改革成为戏曲改革的首要任务,由此带来了戏曲改革历程中诸如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卸下启蒙和救亡的话语重负后,戏曲应该既可以尽情展现表演形式美之极致,也可以循着百年历程搭建与社会变迁及其中的现实和人心的关联,从而实现艺术之真和善的品格。
黄文娟[3](2015)在《式微到复兴:文学融合剧种——以《福建艺术》管窥新世纪以来福建地方戏剧创作十五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戏剧创作在这三十几年来取得过十分出色的成绩,以武夷剧社为代表的福建剧作家群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凭借着历史剧创作的成果开创了新时期的"闽派戏剧",同时他们中亦有相当一部分的剧作家一直立足于自己所熟悉的剧种和戏曲写出一批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作品,为梨园增添了一批形神独具、熠熠动人的形象。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福建戏剧创作的力量在这十五年来渐趋式微,中年剧作家匮乏,剧本创
宋蔓蔓[4](2014)在《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90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为研究对象,旨在把握这一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新风貌、新精神,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策略和思路。论文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概述近二十年的戏曲历史剧创作。主要从创作剧目、创作主体、创作风格及创作理论等方面入手,考察历史剧的发展风貌。这一时期的剧作家注重发挥主体性,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创作数目多且风格各异。“传神史剧”和“新史剧”突破传统史剧观念的束缚,探讨历史剧作为“剧”的价值。第二章,分析代表作家的作品。主要选取郑怀兴、罗怀臻、李莉三位作家,通过分析其创作视角、作品风格和思想内蕴,把握90年代以来戏曲历史剧的创作动向、创作理念、创作特点及创作成就等。第三章,探讨戏曲历史剧新态势及其动因。对历史本质真实的强调,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消解,对历史偶然因素的重视及个人主观性叙述的凸显等,是此阶段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新态势。而创作新态势产生的动因主要有三点:1,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生存土壤。2,史剧观和创作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广义历史剧概念的逐步认可,赋予了历史剧以审美特性。3,作家主体性的张扬,增强了剧作的思想性和作家的二度创作意识。第四章,指出戏曲历史剧创作存在的问题,思考促进其发展的策略。创作内容与形式不协调、对戏曲艺术传统的忽视、“戏说”历史剧的出现等问题,是影响戏曲历史剧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现代化”和“都市化”实验,处理好原创与传统剧目的关系等,应成为推动戏曲历史剧不断发展的正确策略。
李霞[5](2013)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莆仙戏搬演》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通过口述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对当代国家和社会关系中的莆仙民间戏班搬演进行历史梳理和总结。莆仙戏搬演是维系莆仙民众日常生活的“小传统”,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传播,而且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戏班进行商业活动的凭借。从这个意义上,本文考察莆仙民间戏班这一股相对独立的民间力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论证,本文认为这种互动关系体现为国家力量的退场、戏曲艺术功能的转变以及市场主体意识的觉醒,戏曲生产机制的回归。而这种演变是在政治力量、市场机制以及戏曲现代化的三股力量的互动以及推动下的结果。这有助于对代表草根力量的民间戏班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政府在传统民间戏曲保护工作中更好地进行角色定位。
谢雍君[6](2011)在《人文品格 民间情怀——论郑怀兴莆仙戏剧目创作》文中指出一提到郑怀兴,熟悉新时期戏曲的人们立刻就有这样一个概念:郑怀兴是个思想者。他所塑造的一系列历史文人形象,以及在这些文人身上所赋予的辩证思想和哲理内涵,令人不得不
陈丽丽,徐蔚[7](2011)在《福建莆仙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析——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莆仙戏是福建古剧种之一,因其古老的表演形态、丰富的剧目、细腻的表演艺术而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2006年,莆仙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揭示莆仙戏生存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莆仙戏保护与承传的相关问题。
彭毅文[8](2006)在《鲤声剧团调查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作者三次深入福建省仙游县对鲤声剧团所作的调查成果,是对鲤声剧团自成立迄今50多年历史的初步研究。调查期间,作者跟随剧团演出队下乡,看他们演戏,与他们闲聊,和他们一起吃住;找戏馆老板交谈,了解演出市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做采访……收集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作者进行此研究的目的是为求深入了解鲤声剧团的历史与现状、剧团的内部构成、演员的生活、鲤声剧团特有的演出剧目与演出形式、经济运作方式,客观地剖析了鲤声剧团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由此揭示目前鲤声剧团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试图从鲤声剧团这个特殊的个案研究来看国家体制戏剧剧团的生存状态与莆仙戏甚至中国戏曲的前途。
傅谨[9](2004)在《影响当代中国戏剧编剧的理念》文中指出 20世纪是中国戏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纪,同时也是戏剧编剧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纪。导致戏剧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动因,并不是、或主要不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发端的现代戏剧学术研究,虽然这种具有现代形态的戏剧研究方法与着作的出现对于中
郑怀兴[10](2003)在《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文中研究表明 傅谨先生“拒绝原创”之论可谓惊世骇俗。作为一个编剧,我乍读此文,不禁面红耳赤:傅先生是在笑我辈低能,劝我辈辍笔呀!继而佩服他有胆有识,敢于这么坦率地针砭戏剧界时弊。我长年蜗居村野,孤陋寡闻,不能像傅先生那样登高望远,指点剧坛,但小地方也离不开大气候,我所服务的剧团——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剧团同样存在着傅先生文章中所提到的问题,我也曾向这个剧团发出类似的呼吁:且慢创作新剧目,尽快抢救传统戏,以为优秀的传统剧目就是戏曲的经典。
二、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地方戏向何处去:以福建鲤声剧团和莆仙戏的生态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体制下的鲤声剧团(1950—1985年) |
二、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鲤声剧团 |
三、鲤声剧团和莆仙戏的未来 |
(3)式微到复兴:文学融合剧种——以《福建艺术》管窥新世纪以来福建地方戏剧创作十五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0-2015 年《福建艺术》剧本创作概述 |
1. 总况 |
2. 历史剧、现代戏、地方戏与小戏、话剧,类型单薄、剧种比例失衡 |
3、剧作家情况:呈现递减但慢慢回升 |
二、以表演为中心:剧本创作的成果与存在问题 |
(1)优秀的剧本 (目)的价值:行当、程式中闪光的细节刻画 |
(2)存在的问题:式微与融合 |
1、趋于平面的剧本:无剧种、无行当、无程式 |
2、“泉州类型”与“莆田类型”的衰微或者融合 |
三、式微到复兴:文学融合剧种 |
(4)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起和价值 |
二、研究对象和目标 |
三、研究现状和问题 |
四、研究方法和方案 |
第一章 戏曲历史剧创作概述 |
第一节 创作剧目 |
一、政治军事题材 |
二、爱情婚姻题材 |
三、知识分子命运题材 |
第二节 创作主体 |
一、职业编剧 |
二、业余作家 |
第三节 创作风格 |
一、题材与风格 |
二、主体与风格 |
三、剧种与风格 |
第四节 创作理论 |
一、“传神史剧”论 |
二、“新史剧”论 |
第二章 代表作家的历史剧创作 |
第一节 文人情怀——郑怀兴的创作 |
一、创作视角:独特新颖 |
二、风格:神秘且空灵 |
三、人文关怀:细致深入 |
第二节 诗性审美——罗怀臻的创作 |
一、历史:另一种存在 |
二、风格:乡野气和文人气的结合 |
三、悲剧意识:浓郁且现代 |
第三节 女性书写——李莉的创作 |
一、创作追求:严肃深刻 |
二、风格:惊心动魄又耐人寻味 |
三、主题传达:沉重却不悲观 |
第三章 创作新态势及动因 |
第一节 创作新态势 |
一、历史本质的真实 |
二、宏大叙事的消解 |
三、偶然性因素的凸显 |
四、个人化的叙述 |
第二节 新态势动因 |
一、社会文化环境 |
二、史剧理论的发展 |
三、主体性的张扬 |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第一节 存在问题之探析 |
一、内容大于形式 |
二、忽视戏曲艺术传统 |
三、“戏说”历史剧 |
第二节 发展命运之思考 |
一、“现代化”和“都市化” |
二、“原创”与“传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莆仙戏搬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莆仙戏搬演与乡村民众 |
第一节 作为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文化载体的莆仙戏 |
第二节 作为市场主体的莆仙戏班 |
第三节 莆仙戏班的存在形态 |
第二章 当代历史语境中的莆仙戏班社 |
第一节 民间戏曲与政策管理 |
第二节 莆仙戏:从戏曲改革到“文化大革命”(1949-1977) |
第三节 新时期莆仙戏的恢复与繁荣(1978-2010) |
第三章 莆仙民间戏班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其内在逻辑 |
第一节 莆仙民间戏班与国家关系的演变 |
第二节 莆仙民间戏班与国家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人文品格 民间情怀——论郑怀兴莆仙戏剧目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郑怀兴莆仙戏剧目的人文品格 |
1、郑怀兴莆仙戏剧目人文品格的具体呈现。 |
2、郑怀兴莆仙戏剧目延续了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精神和20世纪50年代莆仙戏创作的优良传统。 |
郑怀兴莆仙戏剧目的民间情怀 |
1、新中国成立前, 莆仙戏剧目创作形式与宋元南戏创作传统相一致。 |
2、郑怀兴剧目的文人品格提升了莆仙戏的文学水平。 |
3、郑怀兴整理改编传统戏的追求。 |
(7)福建莆仙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析——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失的传统 |
二、后续人才匮乏 |
三、外部生存环境有待改善 |
(一) 莆仙戏生存现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
(二) 中介机构的盘剥现象不容忽视 |
(三) 政府对莆仙戏发展的关注力度有待加强 |
四、结束语 |
(8)鲤声剧团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缘起与方法 |
壹 莆仙戏简介 |
贰 鲤声剧团 |
一、剧团简介 |
二、国家体制下的鲤声剧团(二十世纪50 年代——80 年代中期) |
三、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鲤声剧团 |
叁 莆仙戏和鲤声剧团的未来 |
一、神诞、节令与莆仙戏之演出关系 |
二、演出与观众 |
三、民间演剧——“杂剧”的莆仙戏 |
四、正在筹建中的莆仙戏剧院和正在失去的老艺人 |
附录 |
附录1 鲤声大事记 |
附录2 访谈录 |
附录3 作家剧目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10)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地方戏向何处去:以福建鲤声剧团和莆仙戏的生态研究为例[J]. 彭毅文. 剧作家, 2019(06)
- [2]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戏曲危机与戏曲改革[J]. 郭玉琼.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6(03)
- [3]式微到复兴:文学融合剧种——以《福建艺术》管窥新世纪以来福建地方戏剧创作十五年[J]. 黄文娟. 福建艺术, 2015(03)
- [4]九十年代以来(1990-2010)的戏曲历史剧创作研究[D]. 宋蔓蔓. 厦门大学, 2014(08)
- [5]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莆仙戏搬演[D]. 李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6]人文品格 民间情怀——论郑怀兴莆仙戏剧目创作[J]. 谢雍君. 福建艺术, 2011(02)
- [7]福建莆仙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析——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J]. 陈丽丽,徐蔚.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01)
- [8]鲤声剧团调查报告[D]. 彭毅文. 上海戏剧学院, 2006(02)
- [9]影响当代中国戏剧编剧的理念[J]. 傅谨. 粤海风, 2004(04)
- [10]从一个剧团的兴衰看戏剧的原创与传统[J]. 郑怀兴. 上海戏剧, 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