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城市老年人购物决策过程中的评价性认知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龙[1](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彭蕊[2](2020)在《大连市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行为空间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正逐渐走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成为了社会中数量极为庞大的群体。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生活环境的敏感度也会随之升高,加上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空巢老人,保障老年人群体能够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安度晚年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城市社区居民在步入老年之后,社会身份的转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社区环境对老年人群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老年人生活环境相关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对生活环境提出的新的要求与现有社区环境产生了脱节,现行的空间环境规划标准对老年人的实际诉求产生了不适应性。购物活动是老年人主要的日常活动之一,宜人的空间环境能够提升老年人购物出行质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根据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目前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研究多是出行特征或行为决策类研究,而对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研究较少且多从单一层面进行研究,具体的空间环境要素对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的影响方面研究不足。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连市社区内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常存在着日常购物设施可达性差、出行环境中一些空间要素阻碍老年人出行等情况。因此,本次研究以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行为切入点,对影响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的环境因素进行探究,并对大连市典型社区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进行实证调查,希望以此对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提出优化建议。本次研究以老年人为研究主体,以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为研究客体,进行基于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特征的社区空间环境研究,研究使用的方法有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与访谈、GIS地理空间信息收集、相关性分析、UNA城市空间网络分析、路径模拟等。首先,对与本次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对大连市典型社区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与空间环境因素满意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找出显着影响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的空间环境因素,分别为步行距离、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路径便捷程度、过街便捷程度、路径中的室外台阶、交通安全、道路卫生、停车占道,共8项空间环境因素;再次,基于对显着影响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的空间环境因素的探究,对位于大连市不同区位的典型社区内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进行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四个方面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最后,对影响调研社区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的主要空间环境因素进行总结,根据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从商业设施布局、道路系统、步行环境三个方面对提升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上的参考,为提升老年人生活环境提出值得借鉴的建议。
钟志颖[3](2020)在《基于活动视角的老年人个人可达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交通规划满足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方面身体机能上的增龄性衰退,活动出行能力开始下降,老年人自身出行意愿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面对日趋庞大的老年群体,现有的交通服务体系与老年群体出行之间的不匹配,使得老年人活动出行问题和矛盾凸起。可达性作为交通的基本问题,也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条件。老年人的个人可达性直接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对于老年人个体来说,可达性体现了老年人满足日常户外活动需求的难易程度。从活动的角度出发,老年人个人可达性是老年人出行能力和公交可达性共同影响的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老年人休闲活动是最能表达老年人活动出行与个人可达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借助体能消耗评价建立休闲活动中个人可达性分层回归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因子,结果发现: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出行行为受老年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老年人户外购物活动出行行为与老年人户外就医活动出行行为受老年人外部因素影响显着。2.在城市老年人户外活动出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将影响老年人的出行活动中的因子得分及活动偏好进行聚类分析归类,对于休闲活动来说分为三类老年人,第一类老年人参与户外休闲活动种类丰富且娱乐放松;第二类老年人参与户外休闲活动只能选择锻炼健身;第三类老年人参与户外休闲活动交通便利;对于购物活动来说,分为集市购物和超市购物;对于老年人就医活动来说按照医院是否方便开药分为三类。3.在老年人户外休闲活动出行中,出行能力强的老年人往往具有较好的个人可达性,能去到环境设施好的休闲地点,在活动偏好及出行偏好上,这类老年人采用公交化的出行方式,能参与多样化的休闲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动机;出行能力差的老年人个人可达性较差只能采用步行的出行方式,去不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市级公园或区域公园,参与的活动大多是散步健身且类型单一,满足不了老年人休闲需求的活动。
于林娟[4](2020)在《嵌入性视角下兵团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下,以柴彦威为首的人文地理学者从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区域,从个体微观层面出发,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自下而上的非精英视角探索人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反映出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阶段以及规划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目前已形成了我国城市社会空间行为的学术流派和特色。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镇化建设,团场作为兵团中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正在以一种小城镇化的模式进行建设,那么,与大城市居民相比,团场中具有双重身份的居民会呈现出怎样的空间行为特征呢?他们的行为特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6团为研究区域,以团场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消费和休闲等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特征规律进行研究,并以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挖掘行为特征形成的背后机制,揭示团场社会的运行机制,为兵团推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区域,并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首先解释了文中主要概念,其次综述了以嵌入性理论为主的理论基础,并就嵌入性理论运用于本文分析的适宜性进行辨析。第三章对研究区域106团的日常生活空间行为进行概述,描述城镇化前后团场居民日常行为空间的变化。第四章分别对团场居民的居住空间、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构建团场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的形成机制框架。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住结构影响着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特征。团场居民因城镇化建设从职住合一转为职住分离,日常生活空间行为从“以连队为中心,季节性向团部延展”到“以团部为中心,季节性向连队和团外空间延展”。但集中居住于团部空间的居民仍深深地根植于连队的社会网络中,受连队社会网络、农民阶层的影响仍很深刻。(2)制度嵌入为居民行为限定边界,指明方向。制度凭借着权威,以法律、条例、办法等途径形成强制约束力,改变团场居民的居住空间的同时重塑了团场社会空间,引发了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的布局变化;“限娱”条例缩小了居民休闲空间;各类社会福利制度,又刺激了居民需求,影响着着居民行为决策。(3)非制度嵌入影响着居民对制度嵌入的反应结果。非制度因素在是潜移默化中形成居民决策时的思维方式,当碰到权力制度嵌入进来时,这些因素与权力制度“协商”“博弈”,最终得出结果,即接纳权力或抵制权力,并在决策过程中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解决方案”。嵌入性理论对于行为地理学具有解释力,在揭示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形成机制的同时展现了团场真实的社会状态,较好地阐释了特定空间内人-地之间的作用过程;此外嵌入性理论对管理者创造新的治理模式具有启发性意义。
王宏宇[5](2020)在《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银发网络消费市场得到了巨大地发展,老龄化群体开始主动利用网络来弥补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凭借互联网优势,老年群体也可以实现购物自主、服务上门的目标,摆脱必须依赖子女养老的模式,大大延长了自主养老的时段,实现居家独立养老的新模式。但与此同时,由于对网络知识不熟悉、担心实际操作出错,害怕网络陷阱、担心上当受骗等诸多不良体验,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网络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现有的网络消费平台、APP的适用性人群定位多为中青年人群,即使是针对老年群体,往往也只停留在界面做大、内容做少的层面,其实质上还是在让老年群体被动地去学习和适应当代主流用户的逻辑思维,缺少对于特定老年群体的逻辑架构的深入分析研究。本文立足于居家养老模式与网络消费模式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居家养老模式作为研究视角,居家养老服务类应用作为切入点,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挖掘现有体验的痛点和盲点;并从居家独立养老人群身心特征、网络消费模式、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以及交互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到交互体验相对应的心智模型要素;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构建出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的网络消费交互体验影响因素模型,并获得目标用户对应心智模型要素特征;将该模型及特征与交互体验设计思维结合,总结出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体验设计策略;最后将设计策略运用到具体设计实践中,对本次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更多的老年人愿意主动尝试网络消费,使得老年用户享受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优质生活体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情感、精神等各方面的养老需求,达到优化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最终效果,也为我国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提供新举措。
梁倩[6](2019)在《“老年友好”导向下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 ——以南化一区为例》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老年人如何养老,人们的观点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许多国家开展了“老年友好城市”的试点工作。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其公共空间是触发社会交往、彰显社区友好度、体现社区生活品质与活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居家养老、“老年友好城市”目标的关键触媒。针对当前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问题,基于老年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以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老旧小区为对象,研究如何依托现有存量空间环境,进行适应性规划与设计,激发社会交往,促进社会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充分利用小区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零碎地块,作为公共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突破口,引入“口袋公园”理念,以促进交往为指向,重点从公共空间节点的布设与打造、连接路径的优化与重塑及整体空间环境设计3个方面,打造“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的规划构想。公共空间的“老年友好”不仅体现在“适老、宜老、尊老”等特性上,还应突出共享性与包容性,强调空间的全龄共享,发挥其在增进老年人社会交往、优化社区邻里关系及促进社会融洽等方面的触媒作用。
申洁[7](2019)在《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了全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全面多元的民生需求。人民期待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提升,因此城市环境质量的品质化发展成为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化发展和机动车的广泛普及,车行交通逐渐替代了步行交通,环境污染以及健康问题也日益严峻。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大聚集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住区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起止之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细胞。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品质及居民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代表居民生活和出行质量的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成为城乡规划学及其他学科研究新的重要领域。城市规划是规划工作的传统领域,宜乎因势利导,进一步强化住区规划做精做细的设计理念,是提升住区品质的根本问题。品质是多元多层级的,不同阶层人群有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如何更好的响应居民的需求。这将是今后住区规划设计工作的重心,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城市住区这一中微观层面出发,基于建成环境如何适应居民步行出行需求开展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五种类型为例,利用GIS和现场踏勘以及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建成环境步行性相关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联合Pearson相关性和Kano模型及IPA修正法,分析出影响不同类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优先需求”因素,进而提出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差异化规划策略。为改善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条件,提升居民步行出行频率和意愿,推动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以及对现阶段住区规划建设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马克思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社会生态学、魅力质量理论等相关理论中人的需求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基础上,尝试提出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将居民对建成环境步行性的需求划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维度五种层级,对应于居民步行目的地可达性需求,步行路径便利性需求、步行交通安全性需求、步行社会交往性需求、步行环境审美性需求五种需求层级展开,这为研究需求影响因素的选取以及各因素的表征等提供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引下总结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选取高频需求因素,采用德尔菲法和经过小组讨论初步选定5个目标层下的12个准侧层,共50个需求因素。(2)依据武汉市城市住区发展时间脉络及特征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针对五类城市住区居民进行社会属性特征调查、居民对现状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调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素测度数据进行统计。通过联合Pearson相关性、kano模型及IPA修正分析法逐步筛选,发现五类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优先需求”因素影响程度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更为深入和准确的确定五类住区居民对建成环境步行性有着较高需求但实际表现不好,且与步行出行频次强相关的“优先需求”因素和亟待改善的需求层级。研究发现,“社交性需求”属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改善需求;“审美性需求”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改善需求;“安全性需求”属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改善需求;“便利性需求”属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改善需求;“可达性需求”属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改善需求。(3)依据五类住区不同的“优先需求”因素,对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进行需求评价。研究发现,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902,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三德里、鼎余里、延昌里、联保里、积庆里、昙华林住区,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859,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工人新村、仁寿小区、知音西苑、电力新村、117街坊、汽发小区、五环小区,说明这7个住区是改善重点。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94,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湖边坊小区、劳动小区、七里一村小区、胭脂路小区、卧佛庵小区、新桥小区,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64,低于均值的有花园一期、富强天嘉园、汉博佳园、复地翠微新城、江南春城二期、华大家园,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48,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百步亭现代城2区、晋合金桥世家、广电兰亭熙园、世贸锦绣三期、东湖尚郡,说明这5个住区是改善重点。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差异化的规划策略,以期满足五种类型住区居民对步行出行差异化需求。本文从居民需求的视角对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展开研究,试图建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体系及定量的评价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武汉市五种不同住区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并丰富了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相关研究的视角和思路,对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建设完善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本次研究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步行出行目的对建成环境步行性的需求、不同住区类型研究的扩展、多种综合因素的探讨以及优化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规划策略仍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深化。
彭海文[8](2019)在《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 ——以甪直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养老问题成为了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苏州作为我国第一批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在适老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小城镇公共空间适老化方面有待提高。新型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对于苏州小城镇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这双重背景下亟需对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更新,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这对苏州小城镇的城镇化健康发展以及今后养老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苏州小城城镇公共空间的适老化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对应的适老化更新策略,是现阶段苏州小城镇养老适老的重点。本文将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分为点、线、面三类,研究了公共空间特征、公共空间布局。通过对甪直镇公共空间适老化现状分析,从老年人特征与需求出发对三类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问题分析,并对老年人公共空间适老化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空间设计、配套设施和公共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全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整理分析了小城镇公共空间适老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相关理论以及老年人特征与室外活动、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特征与布局等内容。其次,对甪直镇公共空间现状及适老化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有老年群体信息分析、公共空间现状的分析以及对老年人公共空间室外活动进行分析,包括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出行方式、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几方面。并对公共空间适老化问题与需求进行分析,包括老年人公共空间满意度分析、老年人对公共空间适老化需求分析和对公共空间适老化问题的整理与分析。接着,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包括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原则、适老化更新重点和适老化更新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包括主要成果、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
徐星[9](2019)在《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评价量表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观念的悄然转变,都导致了独立生活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独立生活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占老年人口总量的50%左右,到2030年,该比例或将达到90%。这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养老水平。因此,一个理想的独立生活老年人总体生活环境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课题是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研究的一部分。在前期系统构建的基础上,编制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评价量表,为系统评价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工具。本文主要研究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的具体评价方式,最终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呈现。首先对大中小不同级别城市独立生活老年人的行为及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其次,根据国内外现有评价量表,剖析了不同量表的发展、适用范围、框架形式和评价维度;而后结合居住系统的构成,分析本量表的构成、框架及评级维度,同时讨论了评价量表中权重的可行性,对量表权重进行了确立;最后,根据量表的评价目的和基本结构,筛选具体的评价条目,整合成完整的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评价量表。全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叙述了量表的具体构建过程,最终构建了以老年人需求、居住系统构成要素为评价维度的二元矩阵量表。探讨了之于其他量表的不同,将权重引入量表,提高了评价量表的科学性。针对各分量表的单独评价和整体评价,采用相对应的得分赋值方式。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评价量表的构建,为系统环境评价提供了标准和直观的评价数据,还为相关的评价人员提供直接的可用工具,也可以为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提供设计导则,优化设计。
吴俊[10](2018)在《长三角城市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及策略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老年旅游的关注度日益上升,老年人旅游决策和行为研究已经成为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但大部分学者研究只是在研究样本选择上强调老年化,对老年人旅游决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所得出的结论对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营销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在此背景下,选择适合的研究对象,引入新的理论深入研究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及决策策略对于老年旅游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具身认知是认知科学的新兴理论,为研究者深入认识自我、认知及情境之间的嵌入性互动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本文应用混合研究范式,对长三角地区城市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和决策策略展开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构建了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与策略的理论框架。基于对老年人消费特征、老年人旅游及旅游决策研究的回顾,在理论上探讨了老年人旅游决策的具身、认知和情境特征,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结合老年人旅游决策心理过程分析,构建了老年人旅游决策研究的理论框架,并设计了混合研究方法路径。第二,以长三角城市地区为样本区域,应用深度访谈法收集一手的定性数据,对长三角地区城市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和决策策略展开质性研究。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文本分析的研究结论表明老年人的旅游决策前因有具身性的心理认知特征,老年人的旅游活跃程度、决策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存在着差异;(2)应用编码技术挖掘并引入了影响老年人旅游决策的四个心理认知前因变量和两个决策策略变量,包括自我效能感、家庭功能、节俭价值观、旅游涉入度、独立决策和授权决策;(3)应用概念聚类矩阵和因果关系图方法,绘制了老年人旅游决策的因果网络图,为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假设依据。第三,构建了老年人旅游决策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了老年人决策前因变量及旅游决策策略变量的理论内涵,探讨了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对老年人的决策前因变量和决策策略变量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假设关系,构建了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与策略的理论模型。第四,以长三角地区城市为样本区域,通过问卷调研法收集一手定量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进行检验后,修正理论模型。定量研究结论证实了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节俭价值观、家庭功能和旅游涉入度等心理认知变量对旅游决策策略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证明了自我效能感、家庭功能对老年旅游涉入度有正向影响、节俭价值观对老年旅游涉入度有负向影响、节俭价值观对老年旅游授权决策有正向影响、家庭功能对老年旅游授权决策有正向影响、旅游涉入度对老年旅游独立决策有正向影响、旅游涉入度对旅游授权决策有负向影响等理论假设。总体上,本文以长三角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研究目标,成功地将老年人的心理认知特征纳入旅游决策的理论框架中,有效地突破了老年人旅游决策表征化的研究瓶颈。研究创新贡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老年人旅游决策研究,提供了新颖的理论研究视角,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为本文引入和构建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和决策策略变量提供了理论新依据,并为未来引入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更深入地认识老年人旅游决策和行为提供了技术可能。第二,引入并验证了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与策略的理论变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一是本文通过质性与实证研究,深入挖掘影响老年人旅游决策的认知特征,首次将自我效能感、节俭价值观、家庭功能、旅游涉入度等心理认知变量引入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研究,丰富了老年旅游决策前因的理论内容。二是本文创新地构建了授权决策和独立决策两个决策变量,揭示了老年人旅游决策策略特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三,构建并验证了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与决策策略的理论模型,填补了老年人旅游决策的研究空白。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本文引入并分析了自我效能感、节俭价值观、家庭功能、旅游涉入度、授权决策和独立决策等老年人决策前因及决策策略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了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与决策策略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了实证研究验证。研究结论深化了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和决策策略的机理性解释,填补了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与决策策略的研究空白,并提供了实证证据。基于结论,研究还为旅游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了一些实践启示,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和设想。
二、北京城市老年人购物决策过程中的评价性认知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城市老年人购物决策过程中的评价性认知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大连市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行为空间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和论文构成 |
1.5.1 研究框架 |
1.5.2 论文构成 |
1.6 小结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老年人购物行为相关研究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老年人步行出行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可达性测度相关研究 |
2.3.1 可达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
2.3.2 可达性测度方法 |
2.3.3 商业设施可达性测度相关研究 |
2.3.4 基于UNA的设施可达性评价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3 大连市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行为特征调查 |
3.1 调研概况 |
3.1.1 调研地点选取 |
3.1.2 调研地点概况 |
3.1.3 调研方案 |
3.2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特征分析 |
3.2.1 基本属性 |
3.2.2 日常购物设施使用特征 |
3.2.3 日常购物出行特征 |
3.3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满意度评价分析 |
3.3.1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总体满意度评价 |
3.3.2 各空间环境要素相关性分析 |
3.3.3 影响要素指标满意度评价分析 |
3.4 小结 |
4 大连市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分析 |
4.1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设施可达性分析 |
4.1.1 老年人日常购物设施现状 |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4.1.3 可达设施类型分析 |
4.1.4 可达设施数量分析 |
4.2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便捷性分析 |
4.2.1 路网形态特征分析 |
4.2.2 路径便捷性分析 |
4.2.3 过街便捷性分析 |
4.3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安全性分析 |
4.3.1 交通安全情况分析 |
4.3.2 路径中的室外台阶情况分析 |
4.4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舒适性分析 |
4.4.1 停车占道情况分析 |
4.4.2 道路卫生情况分析 |
4.5 小结 |
5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优化策略 |
5.1 空间环境现状主要问题梳理 |
5.1.1 春柳社区 |
5.1.2 海军广场社区 |
5.1.3 泡崖社区 |
5.2 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空间环境优化建议 |
5.2.1 商业设施布局优化建议 |
5.2.2 道路系统便捷性优化建议 |
5.2.3 步行环境优化建议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6.1.2 创新点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 |
表格目录 |
附录 大连市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活动视角的老年人个人可达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可达性的概念及应用 |
1.2.2 老年人可达性研究理论 |
1.2.3 基于活动视角老年人可达性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老年人户外活动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1.1 老年人户外活动出行行为基础 |
2.1.2 主成分分析 |
2.1.3 数据来源 |
2.2 城市老年人户外活动出行行为影响因子 |
2.2.1 休闲活动出行行为的主成分分析 |
2.2.2 购物活动出行行为的主成分分析 |
2.2.3 就医活动出行行为的主成分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年人活动出行归类研究 |
3.1 聚类分析与对应分析 |
3.1.1 聚类分析 |
3.1.2 对应分析 |
3.2 老年人活动归类模型构建 |
3.2.1 老年人户外活动分类 |
3.2.2 老年人休闲活动分类结果分析 |
3.2.3 老年人购物活动分类结果分析 |
3.2.4 老年人就医活动分类结果分析 |
3.3 活动归类与出行偏好的多重对应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活动视角个人可达性研究 |
4.1 研究基础 |
4.1.1 老年人个人可达性的定义 |
4.1.2 老年人出行能力的概念及观测变量 |
4.1.3 老年人交通出行中的体能消耗 |
4.2 研究方法 |
4.2.1 体能消耗参数 |
4.2.2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出行能力指数 |
4.3 体能消耗参数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4.4 基于活动视角下休闲活动个人可达性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嵌入性视角下兵团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文化转向 |
1.1.2 兵团城镇化是新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团场在兵团城镇化中起支撑作用 |
1.1.4 兵团居民日常生活行为具有典型性需更多关注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可能创新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空间行为的研究 |
1.3.2 城市与乡村两大社会空间中居民行为的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区域、数据及思路 |
1.4.1 研究区域和数据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团场居民 |
2.1.2 日常生活空间 |
2.1.3 空间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嵌入性理论 |
2.2.2 行为地理学理论 |
2.2.3 “行为—空间”互动论 |
2.2.4 空间行为与社会空间结构 |
3 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概况 |
3.1 职住合一(团部-连队分离)的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 |
3.1.1 居住行为空间 |
3.1.2 消费行为空间 |
3.1.3 休闲行为空间 |
3.2 职住分离(团部-连队集中居住)的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 |
3.2.1 居住行为空间 |
3.2.2 消费行为空间 |
3.2.3 休闲行为空间 |
4 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特征及形成机制 |
4.1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1.1 数据收集 |
4.1.2 样本特征分析 |
4.2 居住空间行为特征及形成机制 |
4.2.1 居住空间行为特征 |
4.2.2 居住空间行为特征形成机制 |
4.3 消费空间行为特征及形成机制 |
4.3.1 消费空间行为特征 |
4.3.2 消费空间行为特征形成机制 |
4.4 休闲空间行为特征及形成机制 |
4.4.1 休闲空间行为特征 |
4.4.2 休闲空间行为特征形成机制 |
5 嵌入性视角下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机制 |
5.1 职住合一下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机制 |
5.2 职住分离下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机制 |
5.2.1 居住空间的转移改变了团场社会空间结构 |
5.2.2 居住空间结构的重组与社会关系的微变 |
5.3 嵌入性视角下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机制框架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成果 |
(5)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 |
1.1.2 居家养老服务与网络消费模式融合发展 |
1.1.3 老年人网络消费需求与体验之间存在不平衡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老年人网络消费平台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老年人移动交互体验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综述及研究对象分析 |
2.1 交互体验相关理论 |
2.1.1 交互体验 |
2.1.2 交互体验与心智模型 |
2.1.3 PACT:交互式系统设计分析框架 |
2.1.4 交互体验的度量指标 |
2.2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消费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
2.2.1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的界定 |
2.2.2 面向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的消费类APP |
2.2.3 居家养老服务类APP现有产品设计分析 |
2.3 基于PACT框架的交互体验分析 |
2.3.1 P—居家独立养老人群分析 |
2.3.2 A—网络消费行为分析 |
2.3.3 C—居家养老场景分析 |
2.3.4 T—交互技术运用分析 |
2.4 交互体验要素与心智模型要素对应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交互体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 影响目标用户网络消费交互体验的设计要素定性研究 |
3.1.1 预调查阶段 |
3.1.2 观察与访谈阶段 |
3.1.3 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
3.1.4 影响因素的提取 |
3.2 影响目标用户网络消费交互体验设计要素的定量研究 |
3.2.1 研究的内容 |
3.2.2 研究的方法与实施 |
3.2.3 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4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分析 |
3.3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心智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居家独立养老人群消费类APP交互体验优化设计策略 |
4.1 认知匹配 |
4.1.1 用隐喻设计满足节点适配 |
4.1.2 将情境引入创造途径适配 |
4.2 引导反馈 |
4.2.1 行为引导明确、连续、友好 |
4.2.2 行为反馈积极、及时、易感知 |
4.3 内容呈现 |
4.3.1 “主次分明”地展示信息 |
4.3.2 “删繁就简”的页面布局 |
4.3.3 信息流动的可视化处理 |
4.3.4 信息展示与使用情境相匹配 |
4.3.5 商品展示图片风格统一 |
4.4 容错机制 |
4.4.1 风险的规避 |
4.4.2 失误的扭转 |
4.4.3 错误的修正 |
4.5 情感回馈 |
4.5.1 合理运营与宣传,引导健康、科学的消费风气 |
4.5.2 拓展居家养老群体的社交网络 |
4.6 本章小结 |
5 交互体验优化“拐棍网”APP设计研究 |
5.1 “拐棍网”概况介绍 |
5.1.1 目标用户及发展现状 |
5.1.2 “拐棍网”APP功能及内容介绍 |
5.2 现有版本内容层体验的分析与优化 |
5.2.1 产品战略维度分析 |
5.2.2 产品范围维度分析 |
5.2.3 内容层交互体验的优化 |
5.3 现有版本行为层体验的分析与优化 |
5.3.1 产品结构维度分析 |
5.3.2 产品框架维度分析 |
5.3.3 行为层交互体验的优化 |
5.4 现有版本形式层体验的分析与优化 |
5.4.1 产品视觉维度分析 |
5.4.2 形式层交互体验的优化 |
5.5 “拐棍网”APP交互体验优化设计评估 |
5.5.1 优化设计评估 |
5.5.4 优化设计评估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的可能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认同度指数具体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老年友好”导向下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 ——以南化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社会是我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
1.1.2 家庭空巢化与老年人口身心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
1.1.3 “老有所居、老有所乐”成为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社会难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切入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的切入点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人口老龄化 |
2.1.2 老年人口 |
2.1.3 老年友好 |
2.1.4 城市老旧小区 |
2.1.5 公共空间 |
2.1.6 “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 |
2.2 国内外城市老年人空间研究综述 |
2.2.1 老年人空间分布研究 |
2.2.2 老龄化面临的主要社会空间问题 |
2.2.3 老年人的社会特征及需求研究 |
2.2.4 老年人的交通出行研究 |
2.2.5 老年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 |
2.2.6 小结 |
2.3 老年学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对规划的启示 |
2.3.1 老年学相关理论 |
2.3.2 规划启示 |
2.4 以社区公共空间为触媒应对老龄化的可行性研究 |
2.4.1 公共空间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激发性 |
2.4.2 公共空间是延续和重构社区邻里关系、缓解社会隔离的重要触媒 |
2.4.3 老年人独特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对公共空间的诉求 |
2.4.4 小结:以公共空间为触媒应对老龄化是规划关注的重要方向 |
2.5 国内外相关规划实践综述 |
2.5.1 国外规划实践 |
2.5.2 国内规划实践 |
2.5.3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老年友好”导向的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规划方法与策略研究 |
3.1 “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3.1.1 基本内涵 |
3.1.2 基本空间特征 |
3.2 “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规划的目标、原则与理念 |
3.2.1 规划目标 |
3.2.2 规划原则 |
3.2.3 规划理念 |
3.3 “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
3.3.1 空间节点的布设与打造:突出包容性、“适老但不唯老” |
3.3.2 连接路径的重塑与优化:提升便捷性、开放度 |
3.3.3 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与维护:彰显舒适度与有序性 |
第四章 “老年友好”导向下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构建实践——以南化一区为例 |
4.1 案例小区的选择缘由与概况 |
4.1.1 选择南化一区作为案例小区的缘由 |
4.1.2 南化一区概况 |
4.2 南化一区现状公共空间问题解析 |
4.2.1 早期的居住区规划缺乏公共交流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
4.2.2 居民自发生成的公共空间分布零散、类型单一、设施简陋 |
4.2.3 停车位不足,导致公共空间尤其是道路空间被严重侵占 |
4.2.4 人车混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大 |
4.2.5 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消极空间日渐增多 |
4.2.6 开放性不足,不利于社会交往 |
4.2.7 小结 |
4.3 面向“老年友好”空间规划设计的潜力与诉求分析 |
4.3.1 南化一区现状可改造与利用用地的潜力分析 |
4.3.2 南化一区现有空间改造的可行性与优劣分析 |
4.3.3 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诉求意愿调查与解析 |
4.4 南化一区打造“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间的规划策略 |
4.4.1 从增强包容性出发进行公共空间节点的布设与打造 |
4.4.2 从提升便捷性与开放度角度,展开连接路径的重塑与优化 |
4.4.3 从增加舒适度和有序性角度,进行社区整体空间环境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愿景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论文选题及数据来源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论文架构 |
1.7 创新之处 |
2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与优化相关研究进展 |
2.1 相关学科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研究 |
2.2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影响因素研究 |
2.3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方法研究 |
2.4 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规划策略 |
2.5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既有研究总结与评述 |
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的理论与解析 |
3.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3.2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分析 |
3.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的理论因素选取 |
3.4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的因素释义 |
3.5 本章小结 |
4 武汉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的实地调查与分析 |
4.1 城市住区样本选取及分类 |
4.2 城市住区样本统计描述 |
4.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因素相关性分析 |
4.4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因素Kano和 IPA修正分析 |
4.5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优先需求”因素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5 武汉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的实证分析与优化策略 |
5.1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方法 |
5.2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 |
5.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结果分析 |
5.4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规划优化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一 国外建成环境步行性影响因素研究 |
附录二 国内建成环境步行性影响因素研究 |
附录三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客观评价相关量表基本信息及重要影响因素 |
附录四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主观评价相关量表基本信息及重要影响因素 |
附录五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因素频次统计 |
附录六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需求因素德尔菲调查表 |
附录七 第一轮德尔菲法删除34个指标统计表 |
附录八 第二轮德尔菲法删除9个指标统计表 |
附录九 60个样本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物质需求因素特征统计表 |
附录十 60个样本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精神需求因素特征统计表 |
附录十一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精神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十二 问卷回收情况 |
附录十三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物质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十四 五类住区KANO模型数据统计 |
附录十五 五类住区IPA修正法数据统计 |
附录十六 优先需求因素权重的居民调查问卷 |
(8)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 ——以甪直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度日益提高 |
1.1.2 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1.1.3 新型城镇化对于苏州小城镇发展提出新要求 |
1.1.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亟待适老化更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公共空间 |
1.4.2 小城镇公共空间 |
1.4.3 适老化更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 |
2.1.1 老年人室外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2.1.2 老年人行为特征相关研究 |
2.1.3 公共空间适老化相关研究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环境心理学:提高老年人公共空间适应能力 |
2.2.2 需求层次理论: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 |
2.2.3 共享理念:空间共享,增加老年人交往空间 |
2.2.4 场所理论:构建多层次空间,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 |
2.3 老年人特征与室外活动分析 |
2.3.1 老年人基本特征与需求分析 |
2.3.2 老年人室外活动分析 |
2.4 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特征与布局分析 |
2.4.1 公共空间特征分析 |
2.4.2 公共空间布局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甪直镇公共空间适老化现状研究 |
3.1 甪直镇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环境与文化 |
3.2 甪直镇老年群体基本信息 |
3.2.1 老年群体性别与年龄层次 |
3.2.2 老年群体的家庭结构与健康状况 |
3.2.3 老年群体的活动内容与地点 |
3.3 甪直镇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3.3.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3.3.2 古镇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3.3.3 新镇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甪直镇公共空间适老化问题分析 |
4.1 甪直镇老年人公共空间室外活动分析 |
4.1.1 老年人室外活动出行方式与参与度 |
4.1.2 老年人室外活动时间特征 |
4.1.3 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特征 |
4.2 甪直镇老年人公共空间适老化需求分析 |
4.2.1 舒适需求 |
4.2.2 安全需求 |
4.2.3 便捷需求 |
4.2.4 交往需求 |
4.2.5 多样性需求 |
4.3 甪直镇老年人公共空间满意度分析 |
4.3.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满意度分析 |
4.3.2 古镇区公共空间满意度分析 |
4.3.3 新镇区公共空间满意度分析 |
4.4 甪直镇公共空间适老化问题整理与分析 |
4.4.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老化问题分析 |
4.4.2 古镇区公共空间适老化问题分析 |
4.4.3 新镇区公共空间适老化问题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甪直镇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 |
5.1 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原则 |
5.1.1 以老人为本 |
5.1.2 因地制宜 |
5.1.3 空间共享性 |
5.1.4 活动多样性 |
5.2 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重点 |
5.2.1 重交往空间 |
5.2.2 促参与空间 |
5.2.3 强归属空间 |
5.2.4 高安全空间 |
5.3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 |
5.3.1 空间设计 |
5.3.2 配套设施 |
5.3.3 公共管理 |
5.4 古镇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 |
5.4.1 空间设计 |
5.4.2 配套设施 |
5.4.3 公共管理 |
5.5 新镇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 |
5.5.1 空间设计 |
5.5.2 配套设施 |
5.5.3 公共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9)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评价量表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独立生活老年人需求及生活环境调研 |
2.1 调研概述 |
2.1.1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式 |
2.1.2 调研选址 |
2.1.3 调研内容及信度 |
2.2 独立生活老年人实地调研 |
2.2.1 独立生活老年人基本现状 |
2.2.2 调研问卷主要指标 |
2.2.3 调研人员其他观察指标 |
2.3 独立生活老年人行为及需求分析 |
2.3.1 行为特征分析 |
2.3.2 需求初次调研分析 |
2.3.3 需求文献分析 |
2.3.4 需求二次调研分析 |
2.4 独立生活老年人生活环境分析 |
2.4.1 生活环境调研分析 |
2.4.2 生活环境文献分析 |
2.5 对量表构建的启示 |
2.5.1 居住系统的评价方式 |
2.5.2 居住系统评价维度及条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典型环境评价量表解析 |
3.1 国外典型量表解析 |
3.1.1 多面向环境评估量表(MEAP) |
3.1.2 治疗性环境评估量表(TESS) |
3.1.3 护理单元评估量表(NURS) |
3.1.4 环境评估量表(EAT) |
3.1.5 谢菲尔德照料环境评估矩阵(SCEAM) |
3.1.6 老年人生活环境评估(EVOLVE) |
3.2 国内典型量表解析 |
3.2.1 老年人能力评估 |
3.2.2 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 |
3.2.3 其他领域评价量表 |
3.3 量表对比分析总结 |
3.3.1 量表的发展过程 |
3.3.2 量表的适用范围 |
3.3.3 量表评价框架 |
3.3.4 量表评价维度 |
3.3.5 量表构建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居住系统构成及基于变值权重的矩阵评价量表 |
4.1 居住系统构成 |
4.1.1 居住建筑 |
4.1.2 社区配套设施 |
4.1.3 社区化服务网络 |
4.1.4 城市功能支持 |
4.2 量表的评价目的及评价对象 |
4.2.1 量表的评价目的 |
4.2.2 量表的评价对象 |
4.2.3 评价量表体量 |
4.3 评价量表矩阵框架的确定 |
4.3.1 评价量表框架的选择 |
4.3.2 评价量表的横、纵向评价维度 |
4.3.3 量表中评价条目与维度的结构关系 |
4.4 评价量表的变值权重 |
4.4.1 量表变值权重的引入 |
4.4.2 量表权重的确定方式 |
4.4.3 函询专家评价权重 |
4.4.4 量表权重的计算 |
4.5 评价量表的最终框架探讨 |
4.5.1 评价量表的最终结构关系 |
4.5.2 量表计分方式及使用注意事项 |
4.5.3 单项评价及评价分级探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评价量表条目具体构建与验证 |
5.1 评价条目的选取原则 |
5.1.1 评价条目的设置原则 |
5.1.2 评价条目选取类型 |
5.1.3 评价条目的选取来源 |
5.2 评价条目整合 |
5.2.1 居住系统各项评价条目 |
5.2.2 评价条目综合分析 |
5.3 量表试评价与评价条目筛选 |
5.3.1 量表试评价说明 |
5.3.2 量表试评价结果 |
5.3.3 量表试评价中发现的不足 |
5.3.4 量表评价条目筛选 |
5.4 居住系统评价量表/工具及评价简表 |
5.4.1 居住系统评价量表(LSES-ILE) |
5.4.2 居住系统评价工具 |
5.4.3 居住系统评价简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地调研问卷 |
附录2 独立生活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 专家打分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长三角城市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及策略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老年人 |
二、旅游决策 |
三、具身认知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路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老年人消费特征研究综述 |
一、老年人消费的心理特征 |
二、老年人消费的社会特征 |
三、老年人消费的经济特征 |
第二节 老年人旅游市场研究综述 |
一、老年人旅游市场特征 |
二、老年人旅游市场影响因素 |
三、老年人旅游市场问题及对策 |
第三节 老年人旅游决策过程的研究 |
一、老年人旅游决策的心理特征 |
二、老年人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 |
三、老年人旅游决策的研究视角转变 |
第四节 研究述评与切入点 |
一、现有研究不足与启示 |
二、本文切入点 |
第三章 老年人旅游决策研究的理论构思 |
第一节 旅游决策的理论分析与评价 |
一、效用视角下的旅游决策研究 |
二、认知视角下的旅游决策研究 |
三、具身视角下的旅游决策研究 |
第二节 老年人旅游决策的理论特征 |
一、老年人旅游决策的具身特征 |
二、老年人旅游决策的认知特征 |
三、老年人旅游决策的情境特征 |
第三节 老年人旅游决策研究的理论构思 |
一、老年人旅游决策理论特征与旅游决策过程的对应关系 |
二、老年人旅游决策研究的思路分析 |
三、老年人旅游决策的研究设计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人旅游决策的质性研究 |
第一节 定性研究数据的收集 |
一、抽样样本 |
二、数据收集方法 |
三、数据收集总量 |
第二节 定性研究数据的文本分析 |
一、老年人旅游决策的前因特征 |
二、老年人旅游决策的策略特征 |
第三节 老年人旅游决策变量及因果关系的分析与界定 |
一、老年人旅游决策变量的编码分析与结果 |
二、老年人决策变量概念聚类矩阵分析与结果 |
三、老年人旅游决策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年人旅游决策研究假设及模型建构 |
第一节 老年人旅游决策模型的理论基础 |
一、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的理论界定 |
二、老年人旅游决策策略的理论界定 |
第二节 老年人旅游决策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老年人旅游决策变量的关系假设 |
二、老年人旅游决策控制变量的关系假设 |
三、老年人旅游决策变量变关系假设汇总 |
第三节 理论模型建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年人旅游决策实证研究和模型检验 |
第一节 实证方法 |
一、研究路径 |
二、变量设置 |
三、问卷设计 |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效度分析 |
第三节 模型检验 |
一、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
二、结构方程模型假设 |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旅游企业的启示 |
三、对主管部门的启示 |
第二节 创新与特色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北京城市老年人购物决策过程中的评价性认知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大连市老年人日常购物出行行为空间环境研究[D]. 彭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活动视角的老年人个人可达性影响研究[D]. 钟志颖.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嵌入性视角下兵团团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行为研究[D]. 于林娟.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居家独立养老人群网络消费交互体验优化研究[D]. 王宏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老年友好”导向下城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 ——以南化一区为例[D]. 梁倩. 广西大学, 2019(03)
- [7]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申洁. 武汉大学, 2019(01)
- [8]苏州小城镇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 ——以甪直镇为例[D]. 彭海文.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9]独立生活老年人居住系统评价量表构建研究[D]. 徐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长三角城市老年人旅游决策前因及策略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D]. 吴俊. 浙江工商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