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处理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叶片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0)在《水分调亏对河西绿洲冷凉灌区食用向日葵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食用向日葵栽培多采用露天大水漫灌方式,不仅灌水周期长,单次灌水量大,而且易造成土壤板结,对食用向日葵生长不利,最终会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本文以河西绿洲冷凉灌区大田试验为基础,开展了膜下滴灌水分调亏对食用向日葵生长动态、耗水特征、光合特性、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研究。根据食用向日葵不同生育期需水特性,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75%85%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FC)为对照CK,在其他生育期充分灌溉条件下,分别在食用向日葵苗期进行轻度(65%75%FC)、中度(55%65%FC)、重度(45%55%FC)水分调亏和成熟期轻度、中度水分调亏,即苗期轻度调亏—成熟期(轻度T1,中度T2)调亏、苗期中度调亏—成熟期(轻度T3,中度T4)调亏、苗期重度调亏—成熟期(轻度T5,中度T6)调亏。结果表明:(1)膜下滴灌技术能够明显改善土壤根系水热状况,大气温度升降对土壤表层温度具有显着影响作用,土层深度愈深,土壤温度变幅愈小,滞后现象明显,010cm土层深度温度波动较大,最大变幅为21.54℃,在现蕾初期达到最大,为33.56℃;膜下滴灌有利于保持土壤温度稳定,苗期和成熟期对照CK10cm土层平均日地温较水分调亏降幅分别为0.51.33℃和0.581.38℃。(2)苗期不同水分调亏均能显着(P<0.05)抑制食用向日葵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重的增加。与对照CK相比,苗期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调亏处理株高分别降低12.18%13.12%、20.11%20.72%和29.03%29.78%,叶面积指数分别降低20.11%22.75%、32.80%33.86%和43.39%44.97%,地上干物重分别降低13.71%14.02%、25.13%26.01%和33.25%33.54%。苗期轻度水分调亏较对照CK茎粗则显着提高10.10%11.92%,而苗期重度水分调亏较对照CK盘径、根干重分别显着降低21.30%22.32%、29.34%29.82%。与对照CK相比,成熟期轻度和中度水分调亏对食用向日葵株高、根干重无显着(P>0.05)影响。与对照CK相比,成熟期轻度水分调亏对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重无显着影响,但成熟期轻度水分调亏较对照CK食用向日葵茎粗、盘径则分别显着提高7.81%、5.94%。(3)灌水后,不同水分调亏处理土壤含水率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峰值趋于平缓。较其他水分调亏处理,对照CK土壤含水率最大,峰值最陡,在整个食用向日葵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都相对较大。与对照CK相比,苗期不同水分调亏均能显着(P<0.05)降低食用向日葵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降幅分别为10.10%46.08%、10.68%46.60%和7.57%34.58%;与对照CK相比,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分别显着降低27.77%30.29%、27.78%30.34%和15.45%23.45%。(4)苗期重度和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均显着(P<0.05)降低食用向日葵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对照CK相比,苗期重度水分调亏降幅分别为40.30%45.98%、43.99%47.37%、38.20%42.10%。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降幅分别为14.23%32.07%、15.98%51.23%、10.02%28.45%。苗期重度水分调亏较对照CK食用向日葵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叶日积、作物生长率、比叶面积分别显着降低3.41%6.83%、43.38%44.98%、32.48%32.66%、16.01%18.35%。苗期重度水分调亏较对照CK净同化率、比叶重分别显着提高19.19%22.62%、19.50%22.82%。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较对照CK叶日积、作物生长率、比叶面积和净同化率分别显着降低8.05%27.60%、5.84%14.49%、10.43%20.17%和18.79%34.55%。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比叶重较对照CK显着提高8.40%24.79%。(5)食用向日葵苗期轻度—成熟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T1)产量最高(4223kg·hm-2),较对照CK产量提高0.98%,无显着(P>0.05)差异。苗期中度—成熟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T3)产量为4145kg·hm-2,较对照CK产量降低0.88%,无显着差异。T1处理单盘粒质量、百粒重均最大,分别较CK和T3处理提高1.08%、1.42%和2.42%、3.76%,均无显着差异。对照CK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均最小,分别为9.04 kg/hm·2mm、14.77 kg/hm·2mm。T3处理WUE、IWUE均最大,分别为10.07 kg/hm·2mm、17.33 kg/hm·2mm,较对照CK分别显着(P<0.05)提高11.39%、17.33%,较T1处理分别显着提高7.36%、8.18%。(6)灌水过多或过少均对食用向日葵品质不利。苗期重度—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处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均最小,分别为29.56%、18.41%。苗期中度—成熟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7.23%、23.68%,其粗脂肪、粗蛋白含量较对照CK分别显着提高10.84%、14.90%(P<0.05),较苗期重度—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处理分别显着提高25.95%、28.63%。苗期轻度—成熟期轻度水分调亏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大,较对照CK显着提高4.25%;苗期重度—成熟期中度水分调亏处理经济效益最小,较对照CK显着降低15.23%。(7)通过Jensen和Blank模型构建分析食用向日葵水分生产函数,开花期和现蕾期水分敏感指数最大,灌浆期次之,成熟期较小,苗期最小。因此,需在两个需水关键期和灌浆期充分灌水(75%85%),以保证食用向日葵优质高产。
凌云鹤,周瑶,景兵,李春莲,肖恩时,王中华[2](2019)在《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银叶向日葵ARG1807(Wt)为供试材料,陕葵2号的保持系(HA)和恢复系(HL)为对照材料,利用250 mmol·L-1 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7 d,分析供试材料与对照材料盐胁迫前后的形态变化以及叶片中的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SOD活性等生理指标差异,探究银叶向日葵耐盐的形态和生理基础。结果表明:(1)Wt的株高、叶面积增量以及根、茎、叶生物量分别比未进行NaCl胁迫处理植株(对照,CK)减少24.53%、38.21%、2.59%、5.50%、3.42%,其变化幅度小于HA和HL。(2)在盐胁迫处理下,各向日葵品种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显着下降,而气孔限制值(Ls)显着上升,说明HA、HL与Wt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是由于气孔因素。(3)在盐胁迫下,3个向日葵品种叶片的脯氨酸含量(Pro)、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Wt的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以及CAT活性分别比CK增加279.94%、65.09%、211.11%和55.91%,高于HA和HL,而MDA含量比CK增加231.10%,低于HA。(4)随着时间的推移,3个向日葵品种叶片失水速率均显着上升,其中,Wt的失水速率一直低于HA、HL。在失水150 min时,HA失水速率最高,达84%,Wt叶片失水最慢,失水速率为69%,说明Wt在保水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5)观察向日葵叶片表型发现:Wt的叶片表皮毛长度长,密度明显多于HA和HL,推测这可能是Wt保水性强于HA和HL的原因。分析表明:在盐逆境下,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均为银叶向日葵表现最佳,优势突出,表明其在盐逆境下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王聿双[3](2019)在《外源SNP对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生理生化及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向日葵HA300自交系幼苗为材料,基于正交试验L9(33),探讨了外源SNP对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生理生化及差异蛋白的影响。首先,分别对9组处理后的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和丙二醛(MDA)含量测量,以探讨9组处理中对向日葵幼苗毒害最小的处理方式;其次,对9组处理后的金属含量进行测量,并结合生化指标结果,得出向日葵幼苗能最有效抵抗Cd毒害的处理方式;再其次,以最有效抵抗Cd毒害方式下培养的向日葵幼苗提取全蛋白,用于双向电泳分析,寻找差异蛋白,并利用MALDI-TOF-TOF-MS分析差异蛋白,主要结果如下:1、100、200μM CdCl2胁迫下分别添加50、100μM SNP,即使培养天数不同,SOD活性也相差无几。总体而言,以第7组处理,即400μM CdCl2胁迫下,添加50μM SNP培养8天的SOD活性最高,达到了157.85 U·g-1FW;POD活性以第3、5、7组处理较高,第3组处理是第1、2组活性的1.36倍和3.24倍,而第7组处理是第3组处理的1.60倍,其POD活性高达253.75 U·g-1FW;CAT活性在100μM CdCl2胁迫下,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SNP、培养不同天数后变化幅度较其余处理组小,在400μM CdCl2胁迫下,3组处理活性依次减小,且添加50μM SNP培养8天的活性高于其余处理组;MDA含量在200μM CdCl2胁迫下,变化较不明显,而在第2、7组处理下变化较明显,第2组处理含量最高,第7组含量最低。以上结果初步说明,在400μM CdCl2胁迫下,添加50μM SNP培养8天可以使向日葵幼苗有效抵抗Cd毒害。2、9组处理后的向日葵幼苗对Cd的吸收率以第2、6、7组较低,且呈依次减小的趋势;100μM CdCl2胁迫下,分别添加100、200μM SNP与200μM CdCl2胁迫下添加100μM SNP和400μM CdCl2胁迫添加50μM SNP培养不同天数的总Mg量大致相同,但以400μM CdCl2胁迫下添加50μM SNP培养8天的总Mg量最高;总Fe量变化最明显且含量最高为第9组处理,这与总K量的结果一致;总Ca量在第1、5、7组处理后较高,均高于其余处理组一倍以上,且以第7组处理后最高;总Zn量除第7组处理变化较明显外,其余处理变化均较小,且低于第7组处理;总Na量以第6、7组处理较高,第6组的总Na量是其余7组处理的一倍以上,而第7组处理是第6组的1.55倍。综上,说明400μM CdCl2胁迫下,添加50μM SNP培养8天能最大限度缓解向日葵幼苗受到的Cd毒害,使其正常生长。3、分别提取0μM CdCl2胁迫、400μM CdCl2胁迫和400μM CdCl2胁迫添加50μM SNP培养的向日葵幼苗全蛋白,经紫外吸收A280法测得全蛋白含量分别为42.171μg?μL-1、35.983μg?μL-1、39.421μg?μL-1。将3组全蛋白用于双向电泳分析,经ImagemasterTM2D Platinum软件分析得知,蛋白点数量变化趋势与全蛋白含量变化一致,0μM CdCl2胁迫最多,为217个,其次为添加50μM SNP的蛋白点,400μM CdCl2胁迫的蛋白点最少,其中倍率在4倍及以上的差异蛋白点有11个。使用MALDI-TOF-TOF-MS对11个差异蛋白点进行初步鉴定及功能分析,共成功鉴定出8个差异蛋白点,按其功能可分为5类:控制植物生长和性状的豆球蛋白;参与糖酵解过程的磷酸丙糖异构酶和2,3-双磷酸甘油酸非依赖性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与植物氧化分解有关的醛/组氨醇脱氢酶、L-抗坏血酸盐:过氧化氢氧化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可以调节酶活性的类Kunitz的蛋白抑制剂;与植物缺磷相关的B类酸性磷酸酶。
张孟文[4](2019)在《海南岛2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的种群发育对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全球70余种红树林植物中,已报道有10余个为自然杂交种,例如海南红树林植物的自然杂交种主要有拟海桑(Sonneratia × gulngai)、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和尖瓣海莲(Bruguiera × sexangula.var rhynchopetala)。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红树林自然群落面积急剧减少,有多个植物如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拟海桑和海南海桑等处于濒危状态,其中红榄李和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已经被列为国家极小种群。尽管已有一些关于红树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但仍然缺乏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异研究,不利于红树林自然杂交种的恢复。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比较研究。本研究试图选择自然环境中种群发育较差的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及其亲本卵叶海桑(Sonneratiaovata)和杯萼海桑(Sonneratiaalba)、种群发育较好的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及其亲本木榄(Bruguierag-vmnorrhiza)和海莲(Bruguierasexangula)开展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从杂交种的特性(杂种优势、杂种劣势)角度入手,比较分析杂交种与亲本在自然分布的群落和种群及其种子或幼苗在控制条件下的响应特点,为红树林濒危植物的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群落及种群特征分析发现:在海南文昌八门湾和会文的红树林群落中,尖瓣海莲与其亲本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大小关系分别为木榄(20.55)>海莲(7.98)>尖瓣海莲(3.72),海莲(3.84)>尖瓣海莲(2.86)>木榄(0.09);在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群落中生态位为木榄(9.87)>海莲(6.06)>尖瓣海莲(4.02)。在文昌铺前的红树群落中它们的重要值大小关系为木榄(21.54)>海莲(8.11),尖瓣海莲未见分布。从重要值和生态位可初步判断杂交种尖瓣海莲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如木榄和海莲。但文昌八门湾和会文红树林群落中,尖瓣海莲均偏向海莲,说明尖瓣海莲对环境的适应与海莲相似。海南海桑仅在一个地方出现(文昌八门湾),与其亲本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大小与生态位关系为杯萼海桑(8.08、4.5)>海南海桑(2.63、2.01)>卵叶海桑(0.70、0.97)。从重要值和生态位可初步判断杂交种海南海桑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低于亲本杯萼海桑、高于卵叶海桑,且偏向卵叶海桑,对环境的适应与卵叶海桑相似。种群结构进一步表明杂交种海南海桑与亲本卵叶海桑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发育不好,杯萼海桑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发育良好。尖瓣海莲、木榄和海莲属于典型的增长型种群。(2)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种子或胚轴萌发实验发现:通过光照时间、温度和盐度控制实验,海南海桑与其亲本种子萌发指标表现出随着光照时间、温度和盐度变化时,有不同的适宜范围和最佳值,环境条件变化过高或过低会影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和胚根完好率。3种植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当延长光照时间、一定的高温和盐度,光照12h、温度35℃、盐度2.59‰萌发最佳。但同样光照时间下杯萼海桑萌发率高于卵叶海桑,均高于海南海桑;杯萼海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较宽,为2540℃,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种子的适宜温度稍窄,为30-40℃,对温度的适应性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高盐度将产生抑制作用,其中杯萼海桑适宜盐度范围较宽,为0-15‰,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适宜盐度范围为0-7.5‰,对盐度的适应性大小为杯萼海桑>海南海桑、卵叶海桑,即杯萼海桑耐盐性优于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这与三个样地中,海南海桑、卵叶海桑仅分布在低盐度的八门湾样地结果一致。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种子的环境适应性均低于亲本杯萼海桑、卵叶海桑,表现出一定的杂种劣势。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控制实验表明,尖瓣海莲与其亲本胚轴萌发指标表现出随着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变化时,有不同的适宜范围和最佳值,环境条件变化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胚轴始萌发日、萌发周期、发芽率和死亡率。木榄更耐荫,遮光强度0-60%均适宜,20%的遮光强度更有利于萌发;尖瓣海莲和海莲胚轴不耐荫,遮光强度适宜范围都为040%,不遮光时更有利于萌发。对遮光的适应性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3种植物胚轴均耐一定盐度,其中木榄最耐盐,盐度0-30‰均适宜,10‰更有利于萌发;尖瓣海莲和海莲耐盐性较差,最适宜盐度均为5‰,但尖瓣海莲适宜范围(0-25‰)比海莲(0-20‰)宽;对盐度的适应性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3种植物胚轴萌发均喜一定淹浸,每天淹水0-12h均适宜木榄胚轴萌发,8h/d最适宜,尖瓣海莲和海莲适宜淹水时间范围稍短,为0-8h/d,最适宜淹水时间均为4h/d。对淹水的适应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胚轴萌发对环境适应性低于亲本木榄,高于亲本海莲,偏向海莲。(3)自然杂交种与亲本幼苗生长实验发现: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控制实验发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尖瓣海莲及其亲本幼苗生长的光合、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表现出随着遮光强度、盐度和淹水时间变化时,有不同的适宜范围和最佳值。杯萼海桑更耐荫,遮光强度0-40%均适宜,20%时生长最佳;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卵叶海桑耐荫性稍差,不遮光时生长最佳,而海南海桑适宜的遮光范围(0-20%)比亲本卵叶海桑(040%)更窄,表明它们对遮光适应性的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杯萼海桑更耐盐,盐度0-15‰均适应,10‰最佳,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耐盐性较差,适应范围均为0-10‰,但卵叶海桑的最佳盐度(5‰)高于海南海桑(0‰)。表明它们的耐盐性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与种子萌发的实验结果一致。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均适宜在0-8h/d淹水时间范围内生长,但杯萼海桑最佳淹水时间(8h/d)高于卵叶海桑(4h/d),更高于海南海桑(Oh/d)。表明耐淹性的大小为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海南海桑。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幼苗的环境适应性均低于亲本杯萼海桑、卵叶海桑,表现出一定的杂种劣势。木榄和尖瓣海莲更耐荫,遮光范围0-40%均适应,20%时最佳,海莲虽然在0-40%也适应,但不遮光时生长最佳,对遮光的适应性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尖瓣海莲及其亲本在盐度为0-20‰均适宜生长,但木榄更耐盐,其最适宜盐度为15‰。,尖瓣海莲和海莲较不耐盐,最适宜盐度均为10‰,耐盐性的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木榄和尖瓣海莲最佳淹水时间均为8h/d,但木榄更耐淹,适应的淹水时间范围更广,为0-12h/d,尖瓣海莲与海莲适应的淹水时间范围一致,均为0-8h/d,但海莲最佳淹水时间4h/d,耐淹性的大小为木榄>尖瓣海莲>海莲。以上三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幼苗的环境适应性低于亲本木榄,高于亲本海莲,偏向海莲。(4)自然杂交种与亲本幼苗在盐胁迫和淹水胁迫下的叶片转录组分析发现:通过转录组分析技术,对不同盐度和淹水时间的处理的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共6种植物幼苗的叶片转录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淹水胁迫和盐胁迫下,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尖瓣海莲与其亲本在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上调数量、下调数量以及差异表达基因注释上均有差异。可能这种差异,造成它们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差异,并最终表现在群落中的地位差异。本研究根据群落和种群特征分析初步判断了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与其亲本、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与其亲本在群落中的地位,通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环境控制实验、转录组分析进行了验证,得出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对环境的适应性均低于亲本杯萼海桑、卵叶海桑,表现出一定的杂种劣势;盐度可能是影响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和亲本卵叶海桑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两种植物仅在低盐度的八门湾样地有分布。而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对环境的适应性低于亲本木榄,高于海莲,并偏向海莲。环境条件控制实验的结果印证了种群分布的结果,可见环境条件是影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其亲本种群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环境的适应性影响了红树林自然杂交种及其亲本在群落的地位。
温铿[5](2018)在《四川葡萄园镉污染调查及混种花卉富集植物对葡萄幼苗镉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是世界性重要果树之一,近年来果园镉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葡萄产业在四川发展迅速,因此葡萄园的镉污染调查与修复工作亟待进行。鉴于此,本试验首先在四川主要葡萄产区选择了 20个葡萄园,对果园土壤、葡萄植株及果实进行取样调查,分析镉污染情况,依据相应的土壤环境及果品质量安全标准对所选葡萄园进行评价,另外,针对镉污染葡萄园的治理问题,采用盆栽控制性试验,将花卉型镉富集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硫华菊(Cosmos sulphureus)、波斯 菊(Cosmos bipinnata)和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分别与葡萄幼苗混种,研究四种花卉对葡萄生长、生理生化和镉富集特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能有效降低葡萄镉含量且有利于葡萄生长的富集植物,为葡萄园镉污染植物修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葡萄园采样点土壤属于中性或偏酸性,土壤全镉含量在0.069-3.013 mg·kg-1之间,有效态镉含量在0.030-0.310 mg·kg-1之间,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镉含量也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参照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所选葡萄园采样点土壤镉总超标率达到71.88%;所有果实样品中的镉含量均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中新鲜水果的镉限量标准。2.在盆栽试验下,混种波斯菊可促进葡萄生长,但会降低葡萄植株抗性,混种向日葵、硫华菊和凤仙花的效果则相反;与葡萄单种相比,只有混种凤仙花可促进葡萄幼苗的光合作用;混种四种花卉均显着降低了葡萄幼苗各部分镉含量,混种硫华菊后,葡萄各部分镉含量均达到最低,其中地上部分和整株的镉含量相较单种分别降低了 84.78%和 41.63%。3.混种花卉提高了土壤的pH,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增加;混种硫华菊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混种凤仙花有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混种波斯菊和凤仙花则可以极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混种各花卉的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其中,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最低的是波斯菊混种处理,为4.10 mg·kg-1,较单种降低了 6.82%。4.各混种花卉中,波斯菊的镉吸收和提取能力较差,但可最有效地降低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可以在土壤镉污染修复中加以利用;向日葵的生物量最高,但向日葵的镉含量和镉积累量低,同时也抑制了葡萄的生长,不太适宜用于提取修复葡萄园土壤镉污染;硫华菊的镉含量和镉积累量较高,对土壤镉的植物固定能力最佳,可用于修复葡萄园土壤镉污染;凤仙花地上部分镉含量和整株镉含量最高,地上部分镉积累量也达到最高,且转运系数最高,并接近于1,表现出最强的土壤镉吸收和提取能力,适宜应用于葡萄园土壤镉污染的植物提取修复。
张艳芳[6](2017)在《向日葵耐盐调控机制及其盐胁迫应答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和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压力下,盐渍化荒地的开发和改良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向日葵被誉为盐渍土上的先锋作物,开展向日葵耐盐机制的研究和耐盐相关基因的挖掘,对作物耐盐品种的选育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培和水培两种栽培方式进行油葵杂交种苗期耐盐性鉴定;比较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可溶性蛋白、Pro、MDA、SOD和POD的变化差异。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比较盐胁迫条件下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幼苗根部Na+、K+和H+跨膜流动的动态变化差异。对盐胁迫向日葵转录组和表达谱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共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表达谱测序数据的准确性进行qPCR验证。采用RACE技术克隆候选基因V-ATPase a3亚基基因V-ATPase a3的cDNA全长,采用RT-PCR技术克隆候选基因E3泛素连接酶基因HERC2 cDNA和gDNA的ORF序列,采用RT-qPCR技术分析V-ATPase a3和HERC2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模式。采用基因枪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对HERC2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HERC2导入烟草,进行耐盐功能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5个油葵杂交种幼苗的耐盐性表现为P50>P65>P6>S13>P29。其中P50和P65为极强耐盐类型,S13和P6为中度耐盐类型,P29为盐敏感类型。向日葵幼苗受到盐胁迫,耐盐品种P50的可溶性蛋白、Pro、SOD和POD较盐敏感品种P29高,而MDA较P29低。可溶性蛋白、Pro、MDA、SOD和POD在耐盐品种P50与盐敏感品种P29之间比较均呈现极显着差异变化,可以作为向日葵耐盐性鉴定的参考指标,盐胁迫后的13 d是向日葵响应盐胁迫的关键时期。(2)对向日葵幼苗根系Na+流、K+流和H+流的测定结果显示,耐盐品种P50和盐敏感品种P29的Na+流和H+流在盐胁迫前后均表现为内流,K+流均表现为外排;正常生长条件下,P50和P29 Na+、K+和H+的流速没有表现出品种间的差异;短期盐胁迫处理,耐盐品种P50有较强对Na+截留、对K+的保留和对H+的调控能力。(3)通过对盐胁迫向日葵转录组和表达谱的测序数据分析,筛选到68个在向日葵抵抗盐害的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共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L5734.Contig2All在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途径中起结合作用;Unigene32233All在氧化磷酸化途径行使H+的跨膜转运功能。随机挑选10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PCR验证,结果表明,盐胁迫向日葵根的qPCR结果与表达谱测序结果吻合度达到83.33%;盐胁迫向日葵叶的qPCR结果与表达谱测序结果吻合度达到81.67%。(4)从向日葵中克隆了V-ATPase a3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315054。该基因cDNA全长2873 bp,蛋白质编码区(CDS)长2469 bp,编码822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109 bp,3’非编码区长295 bp。向日葵受到NaCl胁迫后,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的V-ATPase a3均上调表达,耐盐品种的表达量较盐敏感品种高。向日葵受到NaCl、ABA和PEG模拟干旱三种非生物胁迫后,V-ATPase a3均上调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不同器官存在特异性表达差异。(5)从向日葵中克隆了HERC2 cDNA和对应的gDNA的ORF序列,cDNA和gDNA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T832066和KT832067。HERC2的CDS长1 608 bp,编码535个氨基酸,预测其理论分子量为131 kD,等电点为5.03。与HERC2 cDNA对应gDNA的ORF长度为3 409 bp,与cDNA编码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gDNA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HERC2蛋白定位在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6)对HERC2的表达分析表明,受到NaCl胁迫后,HERC2在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中均上调表达,但耐盐品种中的表达量较高。受到NaCl、ABA和PEG模拟干旱三种非生物胁迫时,随胁迫浓度的升高,HERC2均上调表达,但胁迫条件不同表达模式不同;胁迫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器官存在特异性表达差异。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HERC2基因转入烟草,结果表明,HERC2成功整合到烟草基因组DNA中,并在转录水平表达;转HERC2基因烟草与野生型烟草相比,耐盐性增强。
张艳芳,孙瑞芬,郭树春,侯建华[7](2016)在《油葵杂交种耐盐性鉴定及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文中指出以油葵杂交种P6、P29、P65、S13和P50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300、350和400 mmol/L 3个不同浓度Na Cl和水培100、120和150 mmol/L 3个不同浓度Na Cl胁迫处理的植株进行形态观察,并对水培120 mmol/L Na Cl胁迫处理第9天的植株进行耐盐性鉴定;水培120和150 mmol/L Na Cl胁迫处理,测定P50和P29的可溶性蛋白含量、Pro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5项耐盐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探讨不同油葵杂交种间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5个油葵杂交种幼苗的耐盐性表现为P50>P65>P6>S13>P29。其中P50和P65的盐害指数分别为0和5.83%,为极强耐盐类型;S13和P6的盐害指数分别为40.28%和51.39%,为中度耐盐类型;P29的盐害指数为80.83%,为盐敏感类型。2)P50和P29品种间比较,5项指标呈现极显着差异;3)同一品种的不同浓度间比较,5项指标呈现极显着差异,不同浓度Na Cl胁迫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P50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P29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50和P29的Pro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50和P29的MDA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盐逆境对油葵幼苗的生长有明显伤害,但P50与P29受到的伤害差异程度达极显着,整体上P50表现出对盐胁迫具有较强抗性。
雷越,曾丽萍,周双云,张丹,王文昌,李新国[8](2016)在《海水浓度对宝岛蕉幼苗质膜及渗透物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不同浓度海水对宝岛蕉(Musa acuminata L.AAA Cavendish‘Formosana’)幼苗进行不同天数水培处理后质膜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响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后各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5%海水处理胁迫不显着,10%和20%海水处理胁迫显着;12 d 5%海水处理脯氨酸含量增加不显着;12 d20%海水处理因浓度过高抑制根系蛋白质合成;3 d 10%海水处理叶片、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130.30%和50%;20%海水处理对叶片及根系质膜损伤显着,叶片质膜损伤可逆,根系损伤不可逆。因此,海水对根系影响比叶片的显着,低浓度(5%)海水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宝岛蕉幼苗耐盐能力,高浓度(10%和20%)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构成盐害。宝岛蕉可通过渗透物质调节机制适应一定浓度海水环境。
雷越,曾丽萍,周双云,张丹,王文昌,李新国[9](2015)在《不同浓度海水对‘宝岛蕉’幼苗根系活力及离子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采用不同浓度海水对主栽品种‘宝岛蕉’幼苗进行不同天数水培处理,研究其根系活力及离子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盐分胁迫,盐胁迫逆境下处理12 d后,根系活力20%处理比对照显着下降19.49%,‘宝岛蕉’根系活力均随着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而显着下降;5%处理促进叶片Ca2+吸收,比对照显着增加10.38%,K+/Na+比值显着下降,说明盐分胁迫可能引起K+叶片与根系之间的运输障碍,导致离子平衡被破坏。因此,海水对根系影响显着于叶片,低浓度(5%)海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宝岛蕉’幼苗耐盐能力,高浓度(10%和20%)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构成盐害。‘宝岛蕉’可通过离子含量变化的调节机制适应一定浓度海水环境。
雷越[10](2015)在《宝岛蕉在海水农业中生长生理的响应》文中指出宝岛蕉(Musa acuminata L.AAA cavendish, cv.’Formosana’)是我国主要栽培品种之一,但是其生产上存在水资源年分布不均、台风导致海水倒灌土地等问题,严重影响香蕉生产和产业发展。因此,科学有效利用海水、改善高盐土壤栽培环境是解决以上制约因素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中,采用5%、10%和20%不同浓度海水对主栽品种宝岛蕉幼苗进行水培处理0、3、6、9、12d不同天数后,测定光合作用、根冠比、电导率和Na+、K+、Ca2+含量变化等相关生长和生理指标,以0%浓度海水为对照,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耐盐指标;采用海水倒灌地土壤种植宝岛蕉幼苗,处理0、5、10、15、20d后,测定其光合作用、根冠比、电导率和Na+、K+、Ca2+含量变化等相关生长和生理指标(以正常蕉园土为对照),以期为香蕉的海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海水灌溉农业在香蕉产业中的应用。不同浓度海水处理试验结果如下:1、低浓度(5%)海水处理使宝岛蕉幼苗根冠比显着高于对照,叶片相对含水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高浓度(10%、20%)处理使宝岛蕉根冠比及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处理时间及处理浓度的增加显着下降,且均显着低于对照,各处理对地上部产生的影响大于地下部。2、各处理根系活力均随着处理时间及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着低于对照,高浓度(10%、20%)处理间差异不显着。3、各处理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处理间差异显着,且随着处理时间及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着下降;低浓度(5%)处理Pn、Tr、Gs、Ci变化不显着,高浓度(10%、20%)处理Pn、Tr、Gs比对照显着下降,Ci显着上升,说明低浓度(5%)有利于宝岛蕉幼苗进行光合作用。4、各处理质膜透性均显着高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时间及处理浓度的增加显着增大;低浓度(5%)处理叶片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根系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高浓度(10%、20%)处理叶片及根系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其中根系相对质膜透性超出50%,损伤不可逆,总体看来,低浓度(5%)处理对叶片的损伤较轻,对根系损伤更显着。5、低浓度(5%)处理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比较差异不显着,随处理时间延长,其增幅较小;高浓度(10%、20%)处理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处理间差异显着,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增幅较大;宝岛蕉根系经过20%浓度海水长期处理后与10%处理浓度比较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了20.58%。6、各处理SOD、POD活性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对照。各处理均引起宝岛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物质的增加,启动保护酶系统调节机制。7、低浓度(5%)处理叶片Ca2+含量比对照显着增加10.38%,根系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说明低浓度(5%)有利于促进宝岛蕉幼苗吸收和累积Ca2+;各处理K+/Na+显着低于对照,且处理间K+/Na+差异显着,说明宝岛蕉幼苗细胞离子平衡受到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了显着抑制。8、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长生理指标进行筛选,筛选出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和根MDA含量、根冠比、根SOD活性等18个指标作为耐盐评价指标。综上所述,低浓度(5%)海水有利于宝岛蕉幼苗的盐环境适应能力,而高浓度(10%和20%)海水处理对宝岛蕉造成盐害。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试验结果如下:1、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根冠比较对照显着增加,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使叶片产生失水现象,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显着低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光合作用受到抑制。2、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叶片及根系质膜透性、MD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质膜受到损伤,膜脂过氧化程度显着增加。3、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叶片及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对照显着增加,宝岛蕉幼苗可通过渗透调节适应高盐土壤环境。4、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叶片及根系SOD活性、POD活性等保护酶活性比对照显着增加,说明宝岛蕉幼苗可通过增强保护酶活性缓解高盐土壤环境造成的活性氧伤害。5、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处理叶片及根系Ca2+含量、K+/Na+比值显着下降,高盐分土壤环境破坏了宝岛蕉幼苗离子平衡。通过以上试验结果说明,海水倒灌地土壤栽培时,宝岛蕉通过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物质等生理指标变化来调控和适应高盐环境。
二、海水处理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叶片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水处理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叶片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调亏对河西绿洲冷凉灌区食用向日葵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膜下滴灌技术 |
1.2.2 调亏灌溉的内涵 |
1.2.3 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 |
1.2.4 调亏灌溉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土壤含水量 |
2.4.2 土壤温度 |
2.4.3 土壤容重 |
2.4.4 株高、茎粗、盘径 |
2.4.5 叶面积指数和叶日积 |
2.4.6 干物质 |
2.4.7 光合生理参数 |
2.4.8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与品质 |
2.4.9 向日葵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数 |
2.4.10 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
2.4.11 气象资料 |
2.5 田间管理 |
2.5.1 覆土压膜 |
2.5.2 放苗、间苗及除草 |
2.5.3 作物收获 |
2.6 数据处理分析 |
第三章 基本气象因子分析及食用向日葵根区温度变化 |
3.1 食用向日葵全生育期降雨量 |
3.2 食用向日葵全生育期大气湿度 |
3.3 食用向日葵根区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
3.3.1 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 |
3.3.2 不同生育期地温日变化 |
3.4 讨论 |
第四章 膜下滴灌调亏对食用向日葵生长动态的影响 |
4.1 株高 |
4.2 茎粗 |
4.3 盘径 |
4.4 叶面积指数 |
4.5 干物质 |
4.6 讨论 |
第五章 膜下滴灌调亏对食用向日葵耗水特性的影响 |
5.1 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
5.2 耗水特性 |
5.2.1 各生育阶段耗水量 |
5.2.2 各生育期日耗水强度 |
5.2.3 全生育期耗水量 |
5.2.4 耗水模数 |
5.3 讨论 |
第六章 膜下滴灌调亏对食用向日葵光合特性的影响 |
6.1 各生育期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
6.1.1 净光合速率 |
6.1.2 气孔导度 |
6.1.3 蒸腾速率 |
6.1.4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6.2 光合生态特征 |
6.2.1 叶日积 |
6.2.2 作物生长率 |
6.2.3 净同化率 |
6.2.4 叶比重 |
6.2.5 比叶面积 |
6.3 讨论 |
第七章 膜下滴灌调亏对食用向日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
7.1 食用向日葵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7.1.1 产量 |
7.1.2 百粒重 |
7.1.3 单盘粒质量 |
7.1.4 盘粒数 |
7.2 食用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 |
7.2.1 水分利用效率 |
7.2.2 灌溉水利用效率 |
7.3 食用向日葵品质 |
7.3.1 粗脂肪 |
7.3.2 粗蛋白 |
7.4 食用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
7.5 食用向日葵阶段水分生产函数 |
7.5.1 食用向日葵Jensen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
7.5.2 食用向日葵Blank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
7.6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问题与展望 |
8.2.1 存在的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项目资助 |
(2)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1.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1.2.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盐胁迫对向日葵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2.3 盐胁迫对向日葵耐盐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1 脯氨酸含量 |
2.3.2 丙二醛及保护酶活性 |
2.3.3 叶片表型及失水速率 |
3 讨论与结论 |
(3)外源SNP对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生理生化及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1.1.1 重金属污染 |
1.1.2 镉元素污染 |
1.1.3 植物镉污染 |
1.2 镉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
1.2.1 镉在向日葵内的吸收、分布、及积累 |
1.2.2 镉对向日葵的毒害作用 |
1.3 SNP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测量 |
1.4.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4.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
1.5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5.1 蛋白质组学 |
1.5.2 蛋白分离 |
1.5.3 蛋白鉴定 |
1.5.4 蛋白定量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外源SNP对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生化情况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下向日葵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分析 |
2.3.2 不同处理下向日葵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分析 |
2.3.3 不同处理下向日葵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分析 |
2.3.4 不同处理下向日葵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不同处理对向日葵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对向日葵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2.4.3 不同处理对向日葵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2.4.4 不同处理对向日葵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源SNP对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金属离子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析 |
3.3.1 Cd吸收率 |
3.3.2 Mg元素含量 |
3.3.3 Fe元素含量 |
3.3.4 Ca元素含量 |
3.3.5 Zn元素含量 |
3.3.6 Na元素含量 |
3.3.7 K元素含量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向日葵幼苗蛋白双向电泳及差异蛋白质表达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处理下向日葵幼苗全蛋白含量 |
4.2.2 不同处理下向日葵幼苗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4.2.3 MALDI-TOF-TOF-MS鉴定差异蛋白点 |
4.2.4 差异蛋白功能分类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海南岛2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的种群发育对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植物群落及其植物组成的种群生态位与适应性 |
1.3.2 种子萌发与适应性 |
1.3.3 幼苗生长与适应性 |
1.3.4 植物自然杂交种研究 |
1.4 科学问题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土壤土质 |
2.4 气候条件 |
2.4.1 气温 |
2.4.2 日照 |
2.4.3 降水 |
2.4.4 相对湿度 |
2.4.5 蒸发 |
2.4.6 风速 |
2.5 水文环境 |
2.6 植物组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内容 |
3.1.2 技术路线 |
3.2 研究方法 |
3.2.1 群落特征 |
3.2.2 种群结构与特征 |
3.2.3 种子萌发 |
3.2.4 幼苗生长 |
3.2.5 转录组分析 |
3.2.6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清澜港保护区固定样地红树林群落特征研究 |
4.1.1 清澜港保护区固定样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重要值研究 |
4.1.2 清澜港固定样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植物生态位研究 |
4.1.3 小结 |
4.2 清澜港保护区固定样地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种群结构与特征 |
4.2.1 种群高度级结构 |
4.2.2 种群大小级结构 |
4.2.3 种群静态生命表 |
4.2.4 种群存活曲线 |
4.2.5 种群时间序列分析 |
4.2.6 小结 |
4.3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
4.3.1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及其亲本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
4.3.2 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及其亲本胚轴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
4.3.3 小结 |
4.4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
4.4.1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及其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
4.4.2 自然杂交种尖瓣海莲及其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
4.4.3 小结 |
4.5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对生境条件适应的转录组分析 |
4.5.1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
4.5.2 测序数据组装 |
4.5.3 基因表达量分析 |
4.5.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5.5 Unigene的NR功能注释 |
4.5.6 Unigene与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 |
4.5.7 Unigene与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注释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清澜港红树林群落特征及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共6种红树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
5.1.2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繁殖体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
5.1.3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
5.1.4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对环境适应性的转录组分析 |
5.2 结论 |
5.2.1 清澜港红树林群落特征及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共6种红树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
5.2.2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繁殖体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
5.2.3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 |
5.2.4 自然杂交种海南海桑、尖瓣海莲与亲本幼苗对环境适应性的转录组分析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5)四川葡萄园镉污染调查及混种花卉富集植物对葡萄幼苗镉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果园重金属污染概述 |
1.2.2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危害研究现状 |
1.2.3 果园重金属污染评价 |
1.2.4 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2 四川葡萄主要产区果园土壤和植株镉污染调查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样品的采集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土壤基本性质 |
2.2.2 土壤镉含量 |
2.2.3 土壤镉污染指数评价 |
2.2.4 葡萄植株的镉含量 |
2.2.5 果实的镉含量及镉污染评价结果 |
2.2.6 土壤基本性质与土壤及葡萄中镉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 混种花卉对葡萄幼苗养分吸收及镉积累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葡萄幼苗的生物量 |
3.2.2 葡萄幼苗的光合生理 |
3.2.3 葡萄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 |
3.2.4 葡萄幼苗的碳氮代谢产物 |
3.2.5 葡萄幼苗的镉含量 |
3.2.6 花卉的镉积累特性 |
3.2.7 葡萄幼苗的养分含量 |
3.2.8 土壤pH及镉形态 |
3.2.9 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 |
3.2.10 土壤酶活性 |
4 讨论 |
4.1 土壤和葡萄果实的镉污染评价和葡萄安全生产 |
4.2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及葡萄植株重金属间的相互影响 |
4.3 混种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4.4 混种对葡萄代谢的影响 |
4.4.1 混种对葡萄光合生理的影响 |
4.4.2 混种对葡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3 混种对葡萄碳氮代谢的影响 |
4.4.4 混种对葡萄养分吸收的影响 |
4.5 混种对镉积累的影响 |
4.5.1 混种对葡萄镉积累的影响 |
4.5.2 混种对花卉镉积累的影响 |
4.5.3 混种对土壤镉的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向日葵耐盐调控机制及其盐胁迫应答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向日葵概况 |
1.2 植物耐盐调控机制 |
1.2.1 植物耐盐调控的生理生化机制 |
1.2.2 植物耐盐调控的分子机制 |
1.3 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植物生理学应用研究进展 |
1.3.1 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植物生理学上应用的优势 |
1.3.2 非损伤微测技术在盐胁迫下植物细胞离子流变化研究进展 |
1.4 高通量测序在基因挖掘上的应用 |
1.4.1 测序技术的发展 |
1.4.2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
1.5 向日葵耐盐相关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意义 |
1.6.1 本研究的内容 |
1.6.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3 本研究总体技术路线 |
2 油葵杂交种苗期耐盐性鉴定及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材料培养 |
2.2.2 土培NaCl胁迫处理 |
2.2.3 水培NaCl胁迫处理 |
2.2.4 杂交种耐盐性鉴定 |
2.2.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土培NaCl胁迫处理油葵杂交种耐盐性比较 |
2.3.2 水培NaCl胁迫处理油葵杂交种耐盐性比较 |
2.3.3 油葵杂交种NaCl胁迫方法与浓度效应比较 |
2.3.4 油葵杂交种苗期耐盐性鉴定 |
2.3.5 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对向日葵苗期耐盐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6 不同浓度 NaCl 胁迫处理 P50 和 P29 各项生理指标间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的选择 |
2.4.2 向日葵耐盐性鉴定生理生化指标的选择 |
2.4.3 向日葵品种苗期耐盐性差异 |
2.5 小结 |
3 向日葵离子转运的耐盐性生理机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处理 |
3.2.2 离子流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盐胁迫条件下向日葵根尖Na~+流的变化 |
3.3.2 盐胁迫条件下向日葵根尖K~+流的变化 |
3.3.3 盐胁迫条件下向日葵根尖H~+流的变化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离子流根尖部位和测定时间的选择 |
3.4.2 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根系Na~+和K~+吸收的影响 |
3.4.3 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根系Na~+和H~+吸收的影响 |
3.5 小结 |
4 向日葵响应盐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1 试验材料 |
4.1.1 表达谱测序数据及样品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DEGs的筛选与分析 |
4.2.2 向日葵响应盐胁迫关键DEGs的筛选 |
4.2.3 向日葵响应盐胁迫关键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
4.2.4 盐胁迫向日葵DGE测序数据的qPCR验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4.3.2 向日葵响应盐胁迫关键基因的筛选 |
4.3.3 向日葵响应盐胁迫关键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
4.3.4 qPCR验证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利用转录组与表达谱结合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4.4.2 向日葵响应盐胁迫关键基因的筛选 |
4.5 小结 |
5 向日葵V-ATPasea3亚基基因V-ATPasea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试剂配制 |
5.1.4 主要仪器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处理 |
5.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5.2.3 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5.2.4 V-ATPasea3的cDNA已知序列验证 |
5.2.5 V-ATPasea3的全长cDNA克隆 |
5.2.6 V-ATPasea3cDNA开放阅读框克隆 |
5.2.7 V-ATPasea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8 V-ATPasea3的表达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V-ATPasea3cDNA已知序列验证 |
5.3.2 V-ATPasea3cDNA全长序列的克隆 |
5.3.3 V-ATPasea3c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4 V-ATPasea3的表达分析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V-ATPasea3扩增模板的选择 |
5.4.2 V-ATPase与植物耐盐性 |
5.4.3 V-ATPasea亚基基因在植物抗盐中的作用 |
5.4.4 V-ATPasea3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模式 |
5.5 小结 |
6 向日葵E3泛素连接酶基因HERC2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
6.1 试验材料 |
6.1.1 植物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试剂配制 |
6.1.4 主要仪器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试验材料的处理 |
6.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6.2.3 HERC2cDNA和gDNA开放阅读框的克隆 |
6.2.4 HERC2亚细胞定位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HERC2cDNA和gDNA开放阅读框克隆 |
6.3.2 HERC2cDNA和g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3.3 HERC2瞬时表达载体载体的构建 |
6.3.4 HERC2亚细胞定位观察结果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HERC2的克隆依据 |
6.4.2 E3泛素连接酶与向日葵耐盐性 |
6.4.3 融合报告基因的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
6.5 小结 |
7 HERC2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 |
7.1 试验材料 |
7.1.1 植物材料 |
7.1.2 菌株和质粒 |
7.1.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7.1.4 主要试剂配制 |
7.2 试验方法 |
7.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7.2.2 HERC2的表达分析 |
7.2.3 HERC2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7.2.4 HERC2的功能验证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HERC2的表达分析 |
7.3.2 HERC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7.3.3 HERC2的功能验证 |
7.4 结论与讨论 |
7.4.1 向日葵HERC2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 |
7.4.2 E3泛素连接酶与植物抗逆性 |
7.5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油葵杂交种耐盐性鉴定及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材料培养 |
1.2.2 土培Na Cl胁迫处理 |
1.2.3 水培Na Cl胁迫处理 |
1.2.4 杂交种耐盐性鉴定 |
1.2.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1.2.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培Na Cl胁迫处理油葵杂交种耐盐性比较 |
2.2 水培Na Cl胁迫处理油葵杂交种耐盐性比较 |
2.3 油葵杂交种Na Cl胁迫方法与浓度效应比较 |
2.4 油葵品种幼苗苗期耐盐性筛选 |
2.5 不同浓度Na Cl胁迫处理对P50 和P29 的耐盐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1 对P50和P29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2 对P50和P29的Pro含量的影响 |
2.5.3 对P50和P29根部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2.5.4 对P50和P29的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Na Cl胁迫处理P50 和P29 各项生理指标间的差异显着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8)海水浓度对宝岛蕉幼苗质膜及渗透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及处理 |
1.2质膜指标的测定 |
1.3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1.4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质膜透性的影响 |
2.2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2.3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9)不同浓度海水对‘宝岛蕉’幼苗根系活力及离子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方法 |
1.2.1 根系活力 |
1.2.2 Na+、K+、Ca2+离子含量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Ca2+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K+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海水处理对‘宝岛蕉’幼苗Na+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10)宝岛蕉在海水农业中生长生理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海水资源利用研究 |
1.1.1 海水灌溉农业 |
1.1.2 盐碱地相关研究 |
1.2 海水灌溉对植物及土壤影响 |
1.2.1 对盐生植物的影响 |
1.2.2 对非盐生植物的影响 |
1.3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生理影响 |
1.3.1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对生理机制的影响 |
1.3.3 耐盐指标筛选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处理 |
2.2.1 不同浓度海水灌溉对宝岛蕉的生长生理响应 |
2.2.2 不同土壤栽培处理对宝岛蕉的生理响应 |
2.3 测定方法 |
2.3.1 根冠比的测定 |
2.3.2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2.3.3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4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5 叶片和根系细胞质膜透性的测定 |
2.3.6 叶片和根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3.7 叶片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3.8 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MDA含量以及SOD、POD活性的测定 |
2.3.9 叶片和根系Na~+、K~+、Ca~(2+)离子含量的测定 |
2.3.10 光合指标的测定 |
2.3.11 指标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海水对宝岛蕉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1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根冠比的影响 |
3.1.2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1.3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4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5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质膜的影响 |
3.1.6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1.7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1.8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Ca~(2+)、K~+、Na~+含量的影响 |
3.1.9 海水灌溉对宝岛蕉光合作用的影响 |
3.1.10 代表性指标筛选 |
3.2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根冠比的影响 |
3.2.2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5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质膜的影响 |
3.2.6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2.7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8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Ca~(2+)、K~+、Na~+量的影响 |
3.2.9 不同土壤栽培对宝岛蕉光合作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海水培养环境中生长生理响应 |
4.1.1 海水及海水倒灌地土壤处理下光合、生长及水分的响应 |
4.1.2 海水及海水倒灌地土壤处理下质膜的响应 |
4.1.3 海水及海水倒灌地土壤处理下渗透调节物质的响应 |
4.1.4 海水及海水倒灌地土壤处理下离子含量的响应 |
4.2 代表性指标筛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海水处理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叶片一些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调亏对河西绿洲冷凉灌区食用向日葵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王璐.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2]盐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凌云鹤,周瑶,景兵,李春莲,肖恩时,王中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4)
- [3]外源SNP对镉胁迫下向日葵幼苗生理生化及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D]. 王聿双. 天津农学院, 2019(07)
- [4]海南岛2种红树林自然杂交种与亲本的种群发育对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D]. 张孟文. 海南大学, 2019(06)
- [5]四川葡萄园镉污染调查及混种花卉富集植物对葡萄幼苗镉积累的影响[D]. 温铿.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向日葵耐盐调控机制及其盐胁迫应答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的研究[D]. 张艳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0)
- [7]油葵杂交种耐盐性鉴定及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J]. 张艳芳,孙瑞芬,郭树春,侯建华. 科技导报, 2016(07)
- [8]海水浓度对宝岛蕉幼苗质膜及渗透物质的影响[J]. 雷越,曾丽萍,周双云,张丹,王文昌,李新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16(01)
- [9]不同浓度海水对‘宝岛蕉’幼苗根系活力及离子含量的影响[J]. 雷越,曾丽萍,周双云,张丹,王文昌,李新国.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5)
- [10]宝岛蕉在海水农业中生长生理的响应[D]. 雷越. 海南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