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湾等6个项目签订建设合同

冀州湾等6个项目签订建设合同

一、簰洲湾等6项目签订施工合同(论文文献综述)

林雪[1](2019)在《A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由相关审计部门派出审计人员对高速公路全阶段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特点在于可以在各阶段各环节进行同步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进行解决,以提高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效益及项目管理的规范性等。与传统的高速公路审计模式相比,全过程跟踪审计能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解决了传统审计模式所带来的被动、滞后及低效率的问题,因此,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已经越来越为各个地区所接受和实施。依据现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对A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情况进行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本文论述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现状,分析了实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及目前实行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发现的A地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招标、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中介机构管理,审计队伍建设,内部控制审计,全过程审计,把关键审计点以及法律法规六个方面提出建议以完善A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本文认为开展有效的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践,不仅要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在未来进行相关方面的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树立全过程审计的意识及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审计机构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及调整相关方案,同时,监管机构需要对中介机构认真审查,最后,还需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总而言之,为了达到更好的完善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效果,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同时,本文以A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建议,希望对其他地区编制和实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有所借鉴。

王仓仓[2](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导淮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以降,自然灾害频仍,加之西方列强的入侵及内乱从生,使得导淮事业停滞不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一方面鉴于淮河流域灾情日益严重,一方面也为了发展该地区的经济,特与1929年7月在南京成立了导淮委员会。该会成立以后,即着手对淮河流域进行水利勘测,并制定了《导淮工程计划》,确立了“以全局论,先去害,继兴利”,“以局部论,害先去其重者,利先兴其大者”的导淮原则。自1931年开始,导淮委员会根据以上计划,开展了排洪、灌溉和航运等工程的建设。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该会随中央政府西迁,导淮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导淮委员会由于经费拮据,虽未能完全按照导淮计划实施导淮工程,但是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航运工程包括邵伯船闸等7处、排洪工程包括杨庄活动坝等6处、灌溉工程包括安丰塘灌溉区等4处以及与其他机构合办的水利工程包括整理六塘河等6处。西迁以后,导淮委员会根据中央政府“以军事建设为中心”的要求整理了綦江、乌江和赤水河三条重要水道,以求开发西南交通,便利抗战物资的运输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为了更为方便整理以上水道,导淮委员会先后成立有綦江水道工程局、乌江水道工程局和赤水河水道工程局。至1945年因抗战胜利回迁南京止,相继开展有綦江初步整理工程与渠化工程、乌江水道龚滩至涪陵初步整理工程和赤水河航道第一期治标工程等多项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较好的改善了西南水利交通状况,有利支援了抗战。自1945年9月起,导淮委员会开始进行人员与机构回迁,此项工作至1946年8月基本结束。与此同时,该会亦开始对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进行复建,以恢复其灌溉、航运与排洪功能。而为了顺利开展复建工程,导淮委员会特制定了《淮域善后救济工程实施计划》,并与苏、皖两省府暨救济分署等机构召开了淮域复堤工程会议,以明确各方导淮职责和合作办法。复建工程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和运河流域两大部分,分别由淮域复堤工程局和运域复堤工程局负责实施。其后经过一年多左右的工作,淮域复堤工程总规划1122.1公里,修复1079.8公里,基本按计划完成,而其他如疏浚工程也都按照先前规划得以顺利完成。运域复堤工程中的苏北运河工程、运河闸坝工程和鲁南运河堤防工程也取得较大进展。至1947年7月,导淮委员会改组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余下淮河复堤工程由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继续办理。另外由于当时中国教育尤其是水利教育落后,导致水利相关人才极度缺乏。导淮委员会为了加快导淮进程,提高工程质量,一方面自办有导淮工程训练班与护闸闸警训练班、导淮讲习会和导淮委员会附设高级水利科职业学校等水利教育机构,一方面派遣水利人员赴欧美等国考察相关水利。通过以上教育措施,导淮委员会培养了一批中高级水利人才,较好的推动了导淮工程的开展。此外,导淮委员会成立以后,由于中央政府财政紧张,该会不得不从各方筹集工程建设经费。1927年至1937年间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以及向中国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1937年至1945年间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经济部和盐务总局等机构拨款。1945年至1947年间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拨发的工粮。另外,导淮委员会还通过整理土地和征收船只过闸费亦获得一部分经费。总体而言,导淮委员会从1929年成立至1947年改组成为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历时18载,辗转于多省,在财政紧张和战乱的状况下,为完善建淮河流域和西南水利防洪体系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使得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有了一定发展,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水利专业人才。同时,导淮委员会的治淮工作与同期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的治黄与治江工作共同构成了南京国民政府整理全国水利的建设版图。大大推动了全国水利网的建设,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不过,导淮委员会在导淮的工作中也出现了给工人发放劣质粮食等恶劣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导淮事业的进程。

王万利[3](2018)在《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评价 ——以福夏铁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作为工程项目中重要的一类,交通工程项目一般都涉及庞大的资金量、较长的施工周期、高难度的施工技术等特点,为了能够对复杂环境下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风险进行评价,对项目风险管理起到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管理的风险评价指标,并运用相关的评价方法用实例进行验证。首先,介绍工程项目招投标发展背景和国内外制度研究,肯定了招投标机制对工程建设市场的作用。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分析是一项很有必要和复杂的工作。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管理中,一般流程为风险因素的识别,风险因素的评价和应对风险的措施。其中风险因素评价可以确定风险的大小,能够为风险的应对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其次,阐述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流程。特别是,交通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不仅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工作过程,而且是一个独立的项目决策管理过程;其招投标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有关政策的规定。同时从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三方面依次阐述了交通工程项目的风险认知理论。接着,介绍了福厦铁路的总体概况、重点工程和标段划分情况。根据自身经验,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咨询专业人员,建立了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5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选择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确定对象之间的模糊关系。最后,针对福厦铁路建立评审体系中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于层次分析法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确定层次的结构、构造判断矩阵、确定相对权重、通过相对权重确定各层元素的组合。在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接着确定指标的评语集(低,较低,中,较高,高),以及指标对于评语的隶属度矩阵,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方面指标提出相对应的招投标建议,并对招标风险监控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宋倩倩,李雪静,熊杰,周笑洋[4](2018)在《基于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油气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化石能源仍将是全球主要的一次能源,油气将成为主导能源,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将引领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在这一全球能源格局调整新态势下,"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油气资源可与我国能源结构形成很好的互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合作已经从上游勘探开发,拓展到下游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仓储物流、贸易等上下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合作。截至2016年底,我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主要油气项目超过80个,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美元。我国从国家层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而国内完整的油气产业链及雄厚的业务实力也为"一带一路"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油气行业发展诉求强烈,市场潜力及合作空间大,这些都带来了大量的合作机遇。但该地区的投资合作也面临着地缘政治、民情民意、营商环境、安全、市场、人才、金融、资本等多种风险。"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要在国家全方位的支持下,强化投资合作的风险控制能力,形成合作项目的稳定接替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国内产品及设备的出口力度。

王晓腾[5](2015)在《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研究 ——基于公共部门行为》文中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五化同步”步伐不断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改进提升提出更高的、更新的要求。但是,地方性债务屡创新高,政府财力有限,公共部门运营效率低下等,客观上制约着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造成我国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基础设施领域急需新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模式出现,缓解或改变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公私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性制度革命,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正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环境。公私合作制本质是充分发挥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自的禀赋优势,进行相互合作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种涉及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具有内在的激励性和内在的节约交易成本的倾向。它也是一种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属一种帕累托最优的改进的渐变形式,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上。本文旨在以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原则为指导,通过对以下方面内容的论述,研究探讨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框架的完善,探索创建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实施的新发展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运用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系统分析基础设施特征,包括供需特征、生产和消费特征以及其他特征,强调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对经济社会产生多方面的正外部效应,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便利、提高生活水平等。由于基础设施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显着的正外部性特征,因此,政府应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从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基础设施还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包括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因此,基础设施发展需要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发挥私营部门的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二是运用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理论,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在基础设施供给领域,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即双方客观上难以形成以项目利益为中心的共同利益目标。强调公私合作制是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通过识别、界定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各自利益,研究构建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框架,从而为重构和优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提供了理论指导。三是比较研究国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总结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发展状况,对各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分析各国公私合作制模式的特点、成功经验以及优劣性,提出对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选择的经验启示,启示主要包括完善立法、健全机构、促进政府主导下的公私部门协作、立足国情实现重点突破等。四是运用公私合作制(PPP)理论探索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框架和项目设施模式创新。在宏观层面,从机构、流程、法律、监管等层面构建我国基础设施框架;在微观层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构建,包括项目识别、评估、构建、合同设计、交易管理和合同管理内容。在系统研究PPP项目中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合作的风险的合理分担和收益分配策略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的风险分担原则,并设计出相应的风险分担框架,为完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五是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基础设施采用公私合作制建设运营的经验和教训。选取社会性基础设施和经济性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介绍两类基础设施的差异,介绍了该模式下参与各方的产权界定、风险分配、收益分配,分析验证基础设施采用公私合作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及促使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转变等建议。

蒋勇军[6](2015)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表明工赈,即以工代赈,是“工”与“赈”的矛盾统一体,是以“工”为手段,以“赈”为指归,既是消极救济,亦是积极善后。它一般是指灾害发生后,政府或民间力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灾民出工投劳,参加公共工程的兴建而获得赈济的一种自救方式。其内容囊括清除淤积、疏濬河流、开凿水渠、打造水井、修筑堤坝、兴修公路、修筑铁路、建造机场、修缮房屋、推广农事、植树造林、举办工厂、创办识字班诸项;其类型亦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覆盖水利工赈、交通工赈、房屋工赈、市政工赈、农林工赈、实业工赈等方面。它既可赈济灾民,亦可举办工程,奠定了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基础,实为一举两得,不失为“授人以渔”、祛灾除荒之至善良策。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这一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论述了这一时期工赈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这一时期举办的工赈事业进行了总体评价。本文由绪论、主体及结语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共包括六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选题的意义,系统地回顾了工赈的研究现状,对工赈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地界定,详细地介绍了本文相关史料的搜集情况。最后,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本文在撰写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以前的工赈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工赈的萌生与成长、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三个部分,基本上勾勒出国民政府以前工赈事业发展的大致轮廓,阐明了工赈作为传统的赈灾救荒举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章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国际因素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考察。并详细地阐述了国民政府前期工赈事业全面勃兴的表现,包括施行科层制管理体制工赈救灾组织的建立、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并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举办的工赈事业作了简要地评价。第三章详细地论述了抗战时期、复员时期这两个时期我国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首先,运用生态史观、现代化史观从宏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我国工赈事业曲折发展的表现,一方面,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在曲折中前行。最后,运用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对抗战后我国工赈事业走向全面兴盛作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并对其历史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介。第四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大致流程,其程序虽琐碎繁杂,但有规律可循、有迹可觅。其运作流程具体包括准备、施工、验收三个阶段。其中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囊括成立工赈管理机构、审批工赈项目、进行实地勘察、制订征地拆迁制度、拟定工赈计划和开展招标承包业务;工赈的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前准备和工赈计划的实施;工赈的验收阶段包括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进行工程验收及整理工赈档案资料三个方面。第五章从“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两个层面详细地论述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的大致情况,并分门别类地对这两个层面的管理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首先,从“人”的管理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进行了探究,从工作管理、生活管理、卫生管理、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其次,从“物”的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进行了全面地考察,从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物料管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第六章综合运用各种史观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进行总体评价。首先,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特点;其次,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以及这一时期制约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最后,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余论部分在综合考察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历史的基础上,从工程建设、人事管理、关系处理、依托条件四个方面对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为后人提供殷鉴。

王彬[7](2013)在《成达公司LNG储罐国产化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国家的能源战略及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上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兴起LNG产业并在LNG进口国得到充分发展。目前,国外如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等LNG进口国的LNG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国内LNG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正式启动,直到2006年正式建成第一个LNG接收站,且相关的关键技术受制于国外工程公司,导致整个LNG项目建设成本居高不下。作为天然气缺乏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国内刚起步的LNG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LNG产业要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走LNG国产化的道路。在接收站的建设中,LNG储罐作为LNG接收站中的关键存储设备,LNG储罐的技术含量高、建造复杂、施工要求高、周期长,储罐的建设成本占整个接收站投资的40%,一直以来是投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所建造的LNG储罐基本处在依靠国外公司总承包的被动局面,但国内工程公司在参与国外工程公司的LNG总承包项目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的LNG储罐关键技术,使得LNG储罐技术国产化成为可能。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达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介入LNG接收站的工程公司,已经成功为业主完成过接收站的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工作,以及与外商共同承担的EPC工程。LNG储罐国产化包括项目前期准备、设计、采购、施工及使用维护等各方面的技术,其中设计、采购和施工技术最为关键。本文基于成达公司在LNG储罐方面的经验积累,分析和总结了LNG储罐国产化的重点和难点,并得出结论,成达公司在LNG储罐方面实现国产化是可行的。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对LN储罐建设过程中的设计、采购、施工等程序进行探析,最后对LNG储罐国产化道路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早日实现LNG储罐的完全国产化。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概述。简要概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成达公司简介。介绍了成达公司的历史沿革、目前的组织结构,发展状况、在LNG行业方面的业绩及所取得的成绩、在EPC项目方面的经验。发展LNG国产化技术符合LNG工业和成达公司的发展需要。第三章:LNG储罐介绍及项目特点。介绍了LNG储罐在接收站中所处地位,LNG储罐的发展过程及LNG储罐的主要类型。介绍了LNG储罐的工作范围,分析了LNG储罐技术性强、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第四章:成达公司LNG储罐国产化可行性分析。分析了LNG储罐国产化要点,分别从设计、采购、施工方面说明难点所在;然后介绍国内LNG储罐的国产化现状。接着介绍了成达公司在LNG行业方面的业绩及所取得的成果,最后分析成达公司实现LNG储罐国产化是可行的。第五章:成达LNG储罐项目市场分析及策略。在总结成达公司在LNG储罐项目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分析了目前LNG储罐项目的市场竞争环境,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成达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相应提出应采取的策略,并对成达实现LNG储罐国产化过程提出建议。第六章:成达LNG储罐国产化过程管理及风险防范。基于成达公司所积累的EPC项目管理经验和LNG项目业绩,并以3万立方米LNG储罐的实施为例,探讨如何实现LNG储罐国产化建设全过程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对项目质量、进度、费用如何实施控制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在LNG储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建议采取的防范措施。

何均龙[8](2011)在《安哥拉LNG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Bechtel公司的安哥拉LNG项目为研究背景,由于该项目地处非洲安哥拉soyo,施工条件极差,项目所在国资源极其贫乏,项目周围没有淡水、电力、燃油、通讯、交通等项目必须的资源,整个项目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完成所需资源,整个项目现场分包商达25个,供应商达225个,工作人员长时间保持6000人左右,涉及50几个国家和地区,研究Bechtel公司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卓越完成其项目管理任务的。本文主要对他在项目合同商务、进度计划、设计、采购、施工、信息系统、安全、文件、体系、分包商、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方式研究。比较目前中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项目管理方式的差距,对于中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以及中国建筑企业的管理转型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洪科[9](2010)在《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行性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电力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宽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融资是必然选择。另外,随着中国电力产业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已跟不上电力产业改革的步伐,亟待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创新。本文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机制及融资的权威定义出发,归纳出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三要素,并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基点和贯穿全文的主线索。按照“理论推演——具体论证——对策建议”的研究范式,多角度、多层面、深入系统地剖析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现状和未来,并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创新策略。从融资机制的定义来看,电力产业融资机制包括三要素:融资主体、融资结构、融资方式,它们分别对应着电力产业融资中的三大基本问题:即:由谁来进行融资?资金来源是什么?采取何种方式融资?其中,融资主体是基础,决定融资结构的构成和融资方式的选择范围,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相互影响。这是贯穿本文研究的主线索。在此基础上,基于古诺博弈模型和成本收益模型对融资主体行为的分析,结果均显示电力产业融资中存在政府的最优行为边界(即图2.6中的AB段),电力行业准入门槛的“适度”(区间[(T1)1/2 , (T2)1/2]),才有助于市场整体效益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为明确本文研究对象所处的现实环境,运用DEA模型对我国上市电力企业近五年的融资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上市电力企业的整体融资效率不高,60%以上的企业处于明显非效率单位。此外,企业资产规模与企业效率并未成正比例变化,相反规模越大的企业,效率都比较低,呈现规模报酬递减。这说明,上市电力企业作为电力产业中优秀企业的集中代表,其融资效率尚且不高,更勿谈整个电力产业。而造成电力产业融资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融资主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等,因此创新电力产业融资机制刻不容缓。就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而言,在融资主体上,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融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融资主体单一化、政府与市场职责分工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在融资结构上,以内源融资为辅,外源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这种融资结构不符合电力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另外,实证分析表明,一方面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抵押价值、成长性、税负水平、运营效率、风险水平是影响上市电力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运营效率的影响力度最大,资产抵押价值次之,风险水平最小。另一方面,上市电力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比为0.365,而我国大多数电力上市企业未达到最优值。在融资方式上,经历了财政主导的融资方式、银行主导的融资方式、银行与资本市场共同主导的融资方式这三个阶段。目前主要运用财政融资、银行贷款、上市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传统方式,融资方式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必须从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结构合理化,融资方式多样化三方面努力,从源头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发挥三方合力,实现“四两拨千金”。融资主体多元化应从民间投资进入的制度安排、打造电力产业融资平台、明确政府行为边界三方面同时进行。优化融资结构应坚持静态与动态平衡、长期与短期平衡、风险与收益平衡、存量与增量平衡四项原则,从增加债券融资总量,优化股权融资结构以及改进银行贷款形式三方面发力,并努力完善债券融资的法律环境,实现股权所有结构多元化,强化银行贷款约束机制。通过国内外比较发现:PPP、PFI融资方式是中国电网融资方式创新的有效选择,而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是中国电源融资方式的创新选择。本文的研究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其理论上的贡献是厘清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理论发展脉络,构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践中的贡献是呈现国内外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全貌,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刘庆[10](2010)在《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屈指算来,截止2010年,青岛城市建置不过119年。而早在1 994年1月4日,国务院就已经正式批准和公布青岛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近现代城市文化遗产无疑是年轻的青岛城市荣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资本,因为国务院在批准文件中指出:“青岛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明代中叶为防止倭寇侵袭,设浮山防御千户所。鸦片战争后,设总镇衙门。1897年后,曾被德、日、美列强先后占领。现存原提督公署、官邸和原警察署等大量欧式、日式建筑”。不仅如此,青岛地区更有一段古老的历史。即墨市金口镇北阡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代,就有东夷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东夷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比较早的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早期国家,晚期则发展出辉煌的齐鲁文化。直至近代,青岛地区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其它地区如影随形,同步而行。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形态开发给文化遗产带来灾难。在大拆大建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乃至历史城区遭受到毁灭性的建设性破坏,青岛城市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带来城市形态的巨大改观,而且意味着城市文脉的泯灭,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消失。不仅如此,青岛市郊的古文化遗址同样在经济发展中未能幸免于难,规模宏大的建设工程正在处处围剿古遗址仅有的一点点容身之地。同时多种发展迹象也在表明,现在的青岛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深度的功能开发。而功能开发离不开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市北区如火如荼的特色街建设即是明证。一个依靠文化生存、发展的城市是有希望、有个性的城市。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明显的今天,经济发达的背后有文化的有力支撑;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蕴含着蓬勃的经济发展潜力。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水乳交融,而文化遗产无疑是城市文化的品位和文化厚度强有力的体现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与发展现代经济之间的矛盾,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这是青岛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破解的难题。本文针对古老的青岛地区和年轻的青岛城市所各自拥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论文分为青岛老城区文化遗产和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两大部分内容。其中,青岛老城区又分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三小部分。第一章为导论。在界定文化遗产的定义基础之上,厘清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和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接着讲清选题研究范围、意义、方法及已有研究成果,在深入剖析国内外颇为流行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论之后,阐述了青岛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环境及历程。第二章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首先说明青岛历史建筑的影响因素、价值评价及保护意义,然后针对性提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对策,并对相对落后于海滨旅游的历史建筑旅游如何发展提出建议,尤其注重对当今遗产热点——青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同时对青岛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展开针对性研究,最后以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修复工程为案例,深入考察了青岛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第三章为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在阐述青岛历史街区的由来、价值、特色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更新对策,最后以为世人所瞩目的中山路街区复兴为案例进行具体研究。第四章为青岛老城区整体保护研究。首先从自然、人文、建筑、规划等角度具体分析青岛城市的特色,然后阐述在旧城更新与新城建设中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与失误,同时涉及如何在城市色彩、整体高度、交通、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方面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后针对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保护提出具体建议。第五章为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首先阐述青岛地区田野文物现状与保护意义,然后对青岛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突出针对性建议,最后以琅琊台遗址为案例进行具体研究。在结语部分,论文提出全文的结论。它们是:1.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秉承整体性保护理念;2.青岛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尚有待于改进;3.胶州湾的保护是当前青岛城市发展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4.对于青岛地区的古遗址而言,目前首要的工作是保护,然后方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如此谋篇布局主要依据以下的思路:论文的第一部分导论为整篇论文的铺垫:历史城市的保护一向讲究“点”(历史建筑)、“线”(历史街区)、“面”(历史城区)的有机结合。历史建筑犹如一颗颗珍珠(点)错落有致的散落在老城区之中,它们是历史城市保护的最基本元素,所以论文的第二部分集中研究青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历史街区(线)则由建筑围合而来,历史建筑是历史街区极为重要的构成要件,历史街区也是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条件,二者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所以论文的第三部分集中研究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延续问题;数十条历史街区(线)的有机交合最终构成了老城区(面),而老城区的整体保护实在是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绵延的大环境,意义可谓重大,所以论文的第四部分集中研究青岛老城区的整体保护问题;论文的第五部分集中研究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保护与利用问题,其原因有二:其一,田野文物本身就是青岛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二,这是青岛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青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发展,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方面深刻体认到青岛地区田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的意义。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不单单再是孤零零的古遗址保护问题,而是具有了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老城区保护的密切关联性。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就由老城区走到了城外,走到了大青岛(涵盖青岛地区七区五县的地理范围)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论文的创新之处是:1.论文首次归纳了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分析了构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体系的多重因素。2.论文首次全面分析了青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建议。3.论文首次以斯泰尔圣言会会馆为案例,较为全面地探究了青岛历史建筑修复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4.论文首次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青岛地区的田野文物保护与利用状况,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二、簰洲湾等6项目签订施工合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簰洲湾等6项目签订施工合同(论文提纲范文)

(1)A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文献综述
        1.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文献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2.1.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2.1.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免疫系统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项目管理理论
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现状及重点
    3.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现状
        3.1.1 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发展现状
        3.1.2 高速公路竣工决算审计的不足
        3.1.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3.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
        3.2.1 财务方面审计重点
        3.2.2 工程方面审计重点
        3.2.3 各阶段的审计重点
4 A地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案例简析
    4.1 A地高速公路审计案例背景介绍
    4.2 A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对审计的影响
        4.2.1 A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
        4.2.2 对审计的影响
    4.3 A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分析
        4.3.1 参与A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人员
        4.3.2 A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实施方案
    4.4 A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4.4.1 中介机构审查不严,审计力量不足
        4.4.2 “全过程”跟踪审计落实不到位
        4.4.3 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4.4.4 法律法规不完善,审计依据不足
5 A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完善建议
    5.1 加强中介机构管理
    5.2 加强审计力量
    5.3 重视内部控制审计
    5.4 树立全过程跟踪审计意识
    5.5 把握审计重点
    5.6 完善法律法规
6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导淮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论证
    三、学术史述评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导淮委员会的成立
    第一节 导淮的经过
        一、民国以前之导淮
        二、北京政府时期之导淮
    第二节 民国初期导淮计划
        一、入江计划
        二、入海计划
        三、江海分流计划
    第三节 淮河流域苏皖治淮机构
        一、安徽省
        二、江苏省
    第四节 导淮委员会组建
        一、导淮委员会内部机构沿革
        二、导淮委员会的人事变动
        三、附属机关
    小结
第二章 全面抗战之前:积极开展导淮工程
    第一节 导淮第一期工程计划的制定
        一、勘测淮河流域
        (一)工程测量
        (二)工程勘查
        二、导淮第一期工程计划
        (一)排洪工程计划
        (二)灌溉工程计划
        (三)航运工程计划
    第二节 导淮工程的实施
        一、工程的实施
        (一)航运工程
        (二)排洪工程
        (三)灌溉工程
        二、土地整理
        (一)土地测量
        (二)土地征租与征地
        (三)土地验照注册
        (四)土地整理的设计
    第三节 征收船闸使用费
    小结
第三章 全面抗战初期:办理綦江工程
    第一节 整理綦江水道工程
        一、綦江水道初步整理工程
        (一)计划的制定
        (二)工程的实施
        二、綦江渠化工程
    第二节 大常水力发电厂及代水泥厂制造厂的建设
        一、大常水力发电厂的建设
        二、代水泥制造厂的建设
    第三节 闸坝的管理修缮与征费
        一、闸坝的管理与修缮
        二、船闸使用费的征收
    第四节 綦江水道工程工费
    小结
第四章 全面抗战中期:整理乌江水道
    第一节 乌江工程前期准备
        一、乌江工程局的组织演变
        二、查勘测量乌江水道
        三、水位站和水文站的设立
        四、乌江工程施工方案及计划
    第二节 乌江工程的实施
    第三节 乌江工程工人的招募与管理
    第四节 乌江工程的工料采购与经费支出
        一、乌江工程工料的采购
        二、乌江工程经费
    小结
第五章 全面抗战后期:疏浚赤水河水道
    第一节 赤水河工程计划的制定
    第二节 赤水河水文测验
    第三节 赤水河水道工程的实施
    第四节 赤水河工程工人的招募与管理
    第五节 赤水河工程的经费与工具材料的管理
        一、赤水河工程的经费支出
        二、赤水河工程工具材料的管理
    小结
第六章 “百废待举”:导委会复建淮域工程
    第一节 “新旧交替”——开展复员工作
        一、复员的准备工作
        二、“青史留名”——刻碑造亭
        三、綦江各机关欢送导淮委员会复员
    第二节 淮域水利工程复堤计划的制定
        一、《淮域善后救济工程实施计划》的制定
        二、加强合作——淮域复堤工程会议
        三、通海河工程经费保管委员会
        四、导淮委员会公地佃租清查办法
    第三节 、淮域复堤工程的实施
        一、复堤工程局的设立
        二、淮域复堤工程局的工程实施
        (一)依实际修改工程计划
        (二)工程的实施
        三、运域复堤工程局的工程实施
        (一)苏北运河工程的实施
        (二)鲁南运河堤防工程的实施
        (三)运河闸坝工程的实施
        (四)灾工与工粮
    小结
第七章 导淮委员会工程教育
    第一节 水利教育机构
        一、导淮工程训练班与护闸闸警训练班
        二、导淮讲习会
        三、导淮委员会附设高级水利科职业学校
        (一)学校组织
        (二)教学
        (三)人事及经费
    第二节 出国考察与实习
        一、经委会派员赴外实习水利
        二、考察美国水利工程
    小结
第八章 导淮工程与中英庚款
    第一节 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的设立
    第二节 导淮借款
    第三节 导淮借款所建工程效用
    小结
第九章 导淮与治黄、治江比较及对导委会评价
    第一节 导淮与治黄、治江相比较
        一、民国治黄机构及治黄工作
        二、民国治江机构及治江工作
        三、导淮与治黄、治江相比较
    第二节 对导淮委员会的评价与思考
        一、办理导淮工程
        二、整理西南水利
        三、复堤淮河工程
结语
附录
    一、导淮委员会大事记
    二、导淮委员会工程图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评价 ——以福夏铁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招投标制度研究
        1.2.2 招投标风险分析研究
    1.3 主要内容
2 交通工程项目风险基础理论
    2.1 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概述
        2.1.1 基本内容及特性
        2.1.2 招投标基本原则
        2.1.3 招投标流程
    2.2 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分析
        2.2.1 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概念及特征
        2.2.2 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识别
        2.2.3 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估计
        2.2.4 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评价
3 福厦铁路招投标风险评价流程
    3.1 项目介绍
        3.1.1 总体概况
        3.1.2 重点工程概况
        3.1.3 标段划分概况
    3.2 福厦铁路招投标风险识别
    3.3 福厦铁路招投标评价指标建立
        3.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3.2 筛选评价指标
        3.3.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3.4 福厦铁路招投标风险评价方法
        3.4.1 投标风险评价方法
        3.4.2 招投标风险评价步骤
        3.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 福厦铁路招投标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1 一级指标权重确定
        4.1.2 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4.2 确定评价因素、评语集及权重
    4.3 模糊合成评价结果
    4.4 福厦铁路招投标风险控制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油气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全球能源格局调整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油气合作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1 全球能源格局调整新态势
        2.1.1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 油气比例不断攀升, 优化转型持续加快
        2.1.2 区域性能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
    2.2“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油气资源助力我国能源转型
3“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已取得的成果
4 未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机遇
    4.1 内部机遇
        4.1.1 国家政策推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
        4.1.2 完整的油气产业链以及雄厚的业务实力奠定“一带一路”发展基础
    4.2 外部机遇
        4.2.1“一带一路”沿线油气行业发展诉求强烈
        4.2.2“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油气市场潜力及合作空间大
5 未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挑战
    5.1 投资风险
    5.2 同行竞争
6“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发展对策

(5)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研究 ——基于公共部门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基础设施的定义
        1.2.2 公私合作制的定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论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础设施的特征
        2.1.1 基础设施的供给和需求特征
        2.1.2 基础设施的生产和消费特征
        2.1.3 基础设施的其他特征
    2.2 公私合作制的特征和本质
        2.2.1 公私合作制的特征
        2.2.2 公私合作制的本质
    2.3 公私合作制的类型
    2.4 公私合作制的理论基础
        2.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4.2 政府职能理论
        2.4.3 公共物品理论
        2.4.4 项目区分理论
        2.4.5 委托代理理论
        2.4.6 制度供给理论
    2.5 基础设施引入公私合作制的机理
        2.5.1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践行新公共管理理念
        2.5.2 公私合作制助推基础设施领域政府职能转变
        2.5.3 公共物品和项目区分理论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实践
        2.5.4 公私合作制是发生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制度创新
        2.5.5 公私合作制促进基础设施风险分担和高性价服务提供
3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现实问题
    3.1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改革探索阶段(1979-1991年)
        3.1.2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市场化探索阶段(1992-2002年)
        3.1.3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市场化深入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3.2 我国基础设施的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效率研究
        3.2.1 数据来源及变量
        3.2.2 实证检验结果
        3.2.3 实证结论
    3.3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3.1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现状
        3.3.2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存在的问题
    3.4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必要性
        3.4.1 公私合作制有利于缓解基础设施财政资金困难
        3.4.2 公私合作制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效率
        3.4.3 公私合作制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行业改革
        3.4.4 公私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领域政府职能转型
    3.5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可行性
        3.5.1 国家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
        3.5.2 公私合作制合作模式支持基础设施发展
        3.5.3 国内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成功经验
4 国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及经验总结
    4.1 英国公私合作制
        4.1.1 英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背景和演进
        4.1.2 英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现状
    4.2 美国公私合作制
        4.2.1 美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背景和演进
        4.2.2 美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现状
    4.3 韩国公私合作制
        4.3.1 韩国公私合作制的发展背景和演进
        4.3.2 韩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现状
    4.4 加拿大公私合作制
        4.4.1 加拿大公私合作制的发展背景和演进
        4.4.2 加拿大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现状
    4.5 国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特点
        4.5.1 政府主导型公私合作模式的特点
        4.5.2 市场主导型公私合作模式的特点
    4.6 国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经验和启示
        4.6.1 完善法律框架和制度体系
        4.6.2 政府引导和推动公私部门通力合作
        4.6.3 设立国家级公私合作制专业机构
        4.6.4 政府与市场边界清晰和分工明确
        4.6.5 创新私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公私合作模式
        4.6.6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工作纳入政府职能
5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框架建立
    5.1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政策
        5.1.1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的目标
        5.1.2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的范围
        5.1.3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实施准则
    5.2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机构和流程
        5.2.1 成立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机构
        5.2.2 明晰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机构责任
        5.2.3 完善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流程
    5.3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监督
        5.3.1 立法机构的职责
        5.3.2 审计机构的职责
        5.3.3 社会公众的职责
    5.4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公共财政管理框架
        5.4.1 控制基础设施公私合作的财政风险
        5.4.2 编制政府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承诺预算
        5.4.3 披露基础设施公私合作财政账目和报告
    5.5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法律法规框架
        5.5.1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法律
        5.5.2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行业监督
6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的实施
    6.1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的识别
    6.2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评估
    6.3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构建
        6.3.1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风险识别
        6.3.2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风险分担
        6.3.3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风险分摊转化为合同结构
    6.4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合同设计
        6.4.1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绩效要求
        6.4.2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付款机制
        6.4.3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调整机制
        6.4.4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争议解决机制
        6.4.5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终止条款
    6.5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交易管理
        6.5.1 确定公私合作采购策略
        6.5.2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市场推介
        6.5.3 投标人的资格审查
        6.5.4 投标过程管理
        6.5.5 合同生效和融资完成
    6.6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的合同管理
        6.6.1 建立基础设施公私合同管理结构
        6.6.2 监控和管理公私合作的交付和风险
        6.6.3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合同变更的处理
        6.6.4 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合同到期和资产移交
7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案例分析
    7.1 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公私合作项目案例分析
        7.1.1 鸟巢项目简介
        7.1.2 鸟巢项目发展过程
        7.1.3 鸟巢项目合作伙伴
        7.1.4 鸟巢项目的政府支持
        7.1.5 鸟巢项目框架协议
        7.1.6 鸟巢项目融资来源
        7.1.7 鸟巢项目建设和运营
        7.1.8 鸟巢项目经验小结
    7.2 北京地铁四号线公私合作项目案例分析
        7.2.1 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简介
        7.2.2 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发展过程
        7.2.3 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合作伙伴
        7.2.4 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的政府支持
        7.2.5 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框架协议
        7.2.6 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融资渠道
        7.2.7 北京地铁四号线的风险分担
        7.2.8 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经验小结
    7.3 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的经验总结
        7.3.1 政府支持和鼓励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7.3.2 选择最有能力的私营部门或联合体是项目成功的根本
        7.3.3 良好的公私部门协作关系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7.3.4 完善的公私合作合同是项目成功的保障
        7.3.5 合理的公私合作制架构至关重要
8 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公私合作制的对策和建议
    8.1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法律法规
    8.2 建立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机构
    8.3 加大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财政承诺管理力度
    8.4 完善鼓励和引导私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配套机制
    8.5 建立与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相适应的监管机制
    8.6 建立与利益者相关者相匹配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9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文献资料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民政府以前工赈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工赈的萌芽与成长
        一、清代以前工赈的出现与推行
        二、清代前中期工赈事业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晚清时期工赈的转型和进化
        一、近代新型工赈观的形成
        二、工赈管理趋向近代化
        三、工赈筹资渠道趋向多元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工赈的演进与发展
        一、工赈管理体系日益近代化
        二、工赈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三、民间工赈事业蓬勃发展
        四、官办工赈事业缓慢推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上)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思想因素
        五、国际因素
    第二节 抗战前工赈事业的蓬勃兴起(1927-1937)
        一、设立科层制工赈管理组织
        二、工赈筹资方式承续创新
        三、工赈救灾事业全面推进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事业的发展历程(下)
    第三节 抗战中工赈事业的曲折发展(1937-1945)
        一、科学设置工赈管理机构
        二、继续大力举办各类工赈
        三、工赈活动开展有所掣肘
    第四节 抗战后工赈事业的迅猛发展(1945-1949)
        一、兴修水利工赈工程
        二、实施交通工赈工程
        三、推行房屋工赈工程
        四、举办市政工赈工程
        五、推广农林工赈工程
        六、兴办复业工赈工程
    第二、三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运作的基本流程
    第一节、工赈工程的准备
        一、成立工赈管理机构
        二、审批工赈项目
        三、进行实地勘察
        四、制订征地拆迁制度
        五、制定工赈计划
        六、开展招标承包业务
    第二节、工赈工程的施工
        一、施工前的准备
        二、工赈工程的施工
    第三节 工赈工程的验收
        一、提交工程竣工报告书
        二、进行工程验收
        三、整理工赈档案资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管理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人”的管理
        一、工作管理
        二、生活管理
        三、卫生管理
        四、教育管理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管理之“物”的管理
        一、质量管理
        二、资金管理
        三、物料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分布不平衡
        二、类型多样
        三、以政府主导为主
        四、合办色彩浓厚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绩效分析
        一、国民政府时期工赈方面的主要成效
        二、国民政府时期工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国民政府时期影响工赈成效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影响
        一、政治影响
        二、经济影响
        三、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余论:国民政府时期工赈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7)成达公司LNG储罐国产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成达公司简介
    2.1 成达公司历史及概况
        2.1.1 历史沿革
        2.1.2 公司概况
    2.2 成达公司行业状况及发展需求
3 LNG储罐简介及项目特点
    3.1 LNG储罐简介
        3.1.1 LNG储罐在接收站中的位置
        3.1.2 LNG储罐技术的发展
        3.1.3 LNG储罐类型
    3.2 LNG储罐项目特点
        3.2.1 LNG储罐工作范围
        3.2.2 安全性要求高
        3.2.3 技术性强
        3.2.4 建设周期长
4 成达公司LNG储罐国产化可行性分析
    4.1 LNG储罐国产化要点
        4.1.1. LNG储罐设计重点和难点
        4.1.2 LNG储罐施工主要难点
        4.1.3 LNG储罐采购主要难点
    4.2 国内LNG储罐项目国产化现状
    4.3 成达LNG储罐国产化可行性分析
        4.3.1 成达LNG项目业绩
        4.3.2 设计能力
        4.3.3 设备、材料市场供应调研
        4.3.4 施工经验
5 成达LNG储罐市场分析及策略
    5.1 成达在LNG项目方面取得的成绩
    5.2 竞争环境分析
    5.3 成达在LNG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5.3.1 优势
        5.3.2 劣势
        5.3.3 机会
        5.3.4 威胁
    5.4 成达在LNG方面应采取的策略分析
        5.4.1 发挥优势,抓住机会
        5.4.2 发挥优势,规避威胁
        5.4.3 克服劣势,回避威胁
    5.5 成达公司LNG储罐国产化过程建议
        5.5.1 摸索阶段
        5.5.2 参与建设阶段
        5.5.3 独立建造小型储罐
        5.5.4 从单一型式到多样化
        5.5.5 加大投入力度
6 LNG储罐国产化实施探析及风险防范
    6.1 LNG储罐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6.2 工程量概况
        6.2.1 桩基
        6.2.2 外罐
        6.2.3 内罐
        6.2.4 保冷
        6.2.5 项目里程碑
    6.3 项目组织结构
    6.4 国产化实施过程管理
        6.4.1 设计及管理
        6.4.2 采购实施及管理
        6.4.3 施工的组织和管理
        6.4.4 质量管理
        6.4.5 进度管理
        6.4.6 费用控制
    6.5 风险管理
        6.5.1 设计带来的风险及其控制
        6.5.2 质量控制风险
        6.5.3 进度控制风险
        6.5.4 费用控制风险
    6.6 未来国内LNG储罐发展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安哥拉LNG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BECHTEL公司及项目介绍
    2.1 BECHTEL公司介绍
        2.1.1 Bechtel公司介绍及完成项目
    2.2 BECHTEL管理介绍
        2.2.1 高度重视工程项目管理
        2.2.2 科研创新技术能力强
        2.2.3 高度重视人才培育
    2.3 BECHTEL项目组织机构及分析
        2.3.1 项目管理流程
        2.3.2 管理规则
    2.4 安哥拉LNG项目介绍
第3章 项目管理主要内容
    3.1 合同商务管理
        3.1.1 国际合同规则
        3.1.2 合同层次
        3.1.3 合同主要执行分包商信息
        3.1.4 与业主和分包商合同差异
        3.1.5 合同变更管理
        3.1.6 合同风险管理
    3.2 进度计划管理
        3.2.1 项目生命周期
        3.2.2 项目计划分级
        3.2.3 三级计划
        3.2.4 四级计划和五级计划
        3.2.5 日常管理计划
    3.3 设计管理
        3.3.1 设计依据和标准
        3.3.2 设计文件的提交和审批
        3.3.3 设计责任
    3.4 采购管理
        3.4.1 供应商考察制度
        3.4.2 分包商的供应商审批制度
        3.4.3 对专业设备、大宗采购派专门人员工厂考察监督
        3.4.4 材料存储管理
    3.5 施工管理
        3.5.1 施工程序要求
        3.5.2 施工标准依据
        3.5.3 施工准备
        3.5.4 施工偏差管理
        3.5.5 验收检查
        3.5.6 施工报告制度
        3.5.7 竣工移交
    3.6 项目质量管理
    3.7 分包商管理
    3.8 项目监督机制
    3.9 信息管理
        3.9.1 先进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力
    3.10 安全管理
        3.10.1 对安全事故的认识
        3.10.2 BECHTEL在项目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做法
        3.10.3 部门设置及功能
        3.10.4 安全检查
        3.10.5 会议和报告
        3.10.6 安全培训
        3.10.7 伤害评估与预防(STARRT CARD与JHA)
        3.10.8 许可证作业制度(Permit to work)
        3.10.9 安全事件处理
        3.10.10 安全处罚
        3.10.11 环境保护
    3.11 文件管理
    3.12 体系管理
        3.12.1 体系建设
        3.12.2 体系实施
        3.12.3 标准化项目管理
    3.13 后勤管理
        3.13.1 吃住、交通、医疗卫生、娱乐等方面的后勤管理
        3.13.2 办公室管理方面
第4章 LNG项目管理模式对中国建筑企业的启示
    4.1 国际市场份额
    4.2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4.3 国内建筑市场分析
    4.4 未来几年全球主要市场的发展趋势
    4.5 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还缺什么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电力产业
        1.2.2 电力产业融资
        1.2.3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融资机制的概念及构成
        1.3.2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中的融资主体
        1.3.3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中的融资结构
        1.3.4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中的融资方式
        1.3.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电力产业及其融资机制的特性分析
        2.1.1 电力产业的特性分析
        2.1.2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特性分析
    2.2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构成
        2.2.1 构成要素
        2.2.2 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3 电力产业融资的基本理论
        2.3.1 融资主体行为的理论
        2.3.2 资本结构理论
        2.3.3 项目区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力产业融资的效率评价及实证分析
    3.1 融资效率评价的 DEA 方法介绍
    3.2 融资效率评价的DEA 模型构建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投入指标的设计
        3.3.2 产出指标的设计
    3.4 融资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
        3.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3.4.2 样本的统计描述
        3.4.3 融资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3.5 促进无效企业提高效率的路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现实考察
    4.1 电力产业发展及其融资的总体概况
    4.2 融资主体的现状分析
        4.2.1 融资主体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4.2.2 融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
        4.2.3 融资主体中存在的问题
    4.3 融资结构的现状剖析
        4.3.1 融资结构的总体概况
        4.3.2 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3 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4.3.4 融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4.4 融资方式的现实分析
        4.4.1 融资方式的发展历程
        4.4.2 现行主要融资方式总结
        4.4.3 融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中的典型案例剖析
    5.1 融资主体案例分析
        5.1.1 五强溪水电站概况
        5.1.2 五强溪水电站项目中融资主体的作用
        5.1.3 分析和述评
    5.2 融资结构案例分析
        5.2.1 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概况
        5.2.2 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的融资结构
        5.2.3 分析和评述
    5.3 融资方式案例分析
        5.3.1 永兴火电项目概况
        5.3.2 永兴火电项目的融资方式
        5.3.3 分析和述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6.1 美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
        6.1.1 对融资主体的考察
        6.1.2 对融资结构的考察
        6.1.3 对融资方式的考察
    6.2 德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
        6.2.1 对融资主体的考察
        6.2.2 对融资结构的考察
        6.2.3 对融资方式的考察
    6.3 日本电力产业融资机制
        6.3.1 对融资主体的考察
        6.3.2 对融资结构的考察
        6.3.3 对融资方式的考察
    6.4 国内外比较及其启示
        6.4.1 国内外融资主体的比较及启示
        6.4.2 国内外融资结构的比较及启示
        6.4.3 国内外融资方式的比较及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力产业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政策措施
    7.1 民间投资进入的制度安排
        7.1.1 拓宽民间投资的准入范围
        7.1.2 保障民间投资主体的利益
        7.1.3 健全民间投资准入的监管制度
    7.2 打造电力产业融资平台
        7.2.1 构建纵向分层“三位一体”的融资平台
        7.2.2 做实电力产业融资平台
    7.3 明确电力产业中的政府行为边界
        7.3.1 政府应从资金的“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
        7.3.2 完善政府投资在电力产业的退出机制
        7.3.3 建立有效的电力产业监管框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电力产业融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8.1 电力产业融资结构优化构想
        8.1.1 优化融资结构的路径构想
        8.1.2 优化融资结构的指导原则
    8.2 实现融资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8.2.1 增加债券融资总量
        8.2.2 优化股权融资结构
        8.2.3 改进银行贷款形式
    8.3 实现融资结构优化的措施保障
        8.3.1 完善债券融资的法律环境
        8.3.2 实现股权所有结构多元化
        8.3.3 强化银行贷款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方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9.1 电力产业融资方式的创新思路
    9.2 电网融资方式创新
        9.2.1 电网项目PPP 融资
        9.2.2 电网项目PFI 融资
        9.2.3 其他可用融资方式
    9.3 电源融资方式创新
        9.3.1 电源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
        9.3.2 电源项目融资租赁方式
        9.3.3 其他市场化融资方式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49 家上市电力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10)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历程
    第二节 选题研究范围、意义、方法及已有成果
    第三节 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论
    第四节 青岛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成环境及历程
第二章 青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第一节 青岛历史建筑的影响因素、价值评价及保护意义
    第二节 青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第三节 青岛历史建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第四节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第五节 青岛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第六节 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修复工程
第三章 青岛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对策研究
    第一节 青岛历史街区的由来
    第二节 青岛历史街区的价值、特色及保护现状
    第三节 青岛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对策研究
    第四节 中山路历史街区复兴研究
第四章 青岛老城区整体保护研究
    第一节 青岛城市的特色
    第二节 旧城更新与新城建设
    第三节 老城区整体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研究
    第四节 对胶州湾的保护
第五章 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
    第一节 青岛地区田野文物现状与保护的意义
    第二节 青岛地区田野文物保护对策研究
    第三节 青岛古遗址利用对策研究
    第四节 琅琊台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簰洲湾等6项目签订施工合同(论文参考文献)

  • [1]A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问题研究[D]. 林雪.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9)
  •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导淮委员会研究[D]. 王仓仓.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交通工程项目招投标风险评价 ——以福夏铁路为例[D]. 王万利.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4]基于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油气合作研究[J]. 宋倩倩,李雪静,熊杰,周笑洋. 中外能源, 2018(03)
  • [5]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研究 ——基于公共部门行为[D]. 王晓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2)
  • [6]国民政府时期的工赈研究(1927-1949)[D]. 蒋勇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7]成达公司LNG储罐国产化探析[D]. 王彬.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2)
  • [8]安哥拉LNG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 何均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9]中国电力产业融资机制研究[D]. 洪科. 湖南大学, 2010(07)
  • [10]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刘庆. 山东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冀州湾等6个项目签订建设合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