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肥胖患者的护理

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肥胖患者的护理

一、1例肥胖症伴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建[1](2019)在《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及减重手术全程营养管理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肥胖与诸多慢性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增加全因死亡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包括饮食、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调整是所有肥胖症的一线治疗,可减轻5-10%的体重并改善代谢。对重度肥胖症来说,减重手术是目前长期有效的可靠手段,虽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众多循证证据支持,但手术后患者常需要面临营养、手术和心理等相关并发症的威胁,以及减重失败、复重等问题,这需要终生的多学科团队的随访和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于2008年率先建立减肥多学科团队全程管理减重手术的患者,该模式已成为国内多数机构共识。但目前我国减重手术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围手术期管理及长期随访体系,导致术后患者的失访率高,术后长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且严重,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探索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及在医疗机构实施的可行性;以回顾性队列研究为基础,探寻医疗机构成功实施的关键节点,完善综合诊疗模式;针对重度肥胖患者构建减重手术全程精细化营养管理体系,并初步评价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与减重手术全程营养管理体系:建立北京协和医院减重多学科团队的专家工作微信群,构建减重手术前多学科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的绿色通道。建立减重手术患者的胖友互助群,形成术后网络远程+门诊面对面随访体系。形成国内首篇减重手术的营养与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在我院门诊试运行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并分析评估诊疗的肥胖症患者,评价该体系在医疗机构实施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9月-2016年8月在我院行减重手术的所有病例资料并通过电话、邮件等途径进行补充随访,研究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LAGB)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两种术式的长期有效率即减重效果及合并症缓解率,评估围手术期和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减重效果的关键节点,探寻可修订或改正的措施,完善该模式的工作流程。第三部分:前瞻性地连续录入我院2016年9月至今所有接受LSG的病例,按照该模式进行患者管理:严格完成门诊多学科评估和干预、围手术期管理和宣教、术后规律的线上+线下随访,评估新管理模式下,患者术后随访效率和体重减轻情况,总结患者的共性问题,优化工作流程,初步探索该模式对减重手术患者管理的优越性。结果 建立了我院肥胖症和减重手术患者多学科管理路径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术后长期随访体系,门诊评估和收治首次就诊的超重/肥胖患者共1441人,评估中重度风险者439人(30.5%),其中接受医学营养干预和/或药物治疗的共364人,进入减重手术流程者87人。第一部分:364例中重度风险的肥胖患者中,平均年龄(33.0±8.4)岁,男性占33.2%,平均BMI(34.5±7.8)kg/m2,其中男性BMI显着高于女性(37.8 vs 33.1,P=0.000)。常见合并症比例:高胰岛素(FinS)血症73.2%,,ALT升高32.4%,血脂异常 31.7%,高血压(HTN)20.4%,2 型糖尿病(T2DM)18.5%;其中ALT升高、HTN和T2DM的比例男性高于女性。微量营养素缺乏比例较高:低血清铁(SI)和血清铁蛋白(SF)者分别为21.6%和27.4%,女性高于男性;Vit B12总体缺乏率(11.8%)高于叶酸缺乏率(3.2%),二者无性别差异。肥胖者的实际测量的静息代谢率(RMR)均显着低于估计的RMR,男性差别尤为显着(1928.0vs 2215.6,P=0.000)kcal/d;男女两组的平均体脂肪量无差异(31.6 vs 31.9 kg,P=0.619),但男性体脂百分比(33.1%)显着低于女性(41.8%,P=0.000)。与肥胖患者hsCRP水平显着有显着线性相关关系的指标是BMI(R=0.512,P=0.000)和 FMI(R=0.531,P=0.000)。第二部分:共有76例减重手术,LAGB 31例,LSG45例。两组患者术后依从性较差:LAGB组有13位患者彻底失访,16位电话联系,门诊就诊2例(复重至术前,取出束带同时做了 LSG);LSG组有6名患者彻底失访,31位电话联系,门诊仍在规律随访8位。LAGB组男性患者10例,年龄(29.4±7.1)岁,BMI(44.4±7.2)kg/m2;LSG 组男性 21 例,年龄(28.6±6.1)岁,BMI(44.7±7.8)kg/m2。LAGB组中位随访时间96个月(72~112个月),术后2-3年时达到最大%EWL 50±20.9,减重成功(%EWL>50%)率在术后2年和3年时分别为46.4%和47.8%;LSG组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28~60个月),术后2年达最大%EWL 73.7±30.0,减重成功率1年和2年时分别为77.3%和74.4%。减重手术远期突出问题是复重,LAGB术后5年保持%EWL>50%或TWL>20%者仅27.8%;LSG 5年复重率11.8%。分析减重失败或复重的独立相关因素有:术前合并OSA(OR=12.239,P=0.019)、hsCRP 越高(OR=1.749,P=0.009)和术后依从性差(OR=2.051,P=0.030)及 3月%EWL 越小(OR=0.165,P=0.044)。第三部分:前瞻性研究入组减重手术患者顺利,61例重度肥胖患者已接受LSG,无中转开腹。男21例,平均BMI(45.6±5.6)kg/m2;女40例,平均BMI(41.2±7.3)kg/m2。常见合并症是ALT异常、0SA和血脂异常均为39.3%(n=24),其次为T2DM(n=20,32.80%)、高血压病(n=17,27.9%),术后2年缓解率分别是75.0%、58.3%、83.3%、75.0%和58.30%。术后1、2年的平均%EWL分别是81.6±34.7和80.9±30.2;达到成功减重(%EWL>50%)的比例分别为81.7%(n=49)、81.0%(n=34)。患者手术后的代谢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明显;微量营养素在术后短时间内可保持较高水平,但随时间延长,即使常规补充微量营养素剂,缺乏风险仍升高。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发生率为3.3%(1例男性胃漏和1例女性胃瘫)。LSG对BMI≥50kg/m2的超级肥胖治疗同样有效,尤其是合并症缓解率与非超级肥胖患者的治疗无差异。目前该组患者术后随访效率较之前明显升高,而且其减重效果在各个随访时间点均优于先前的LSG患者。结论发挥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优势及对减重手术进行全程、长期营养管理切实可行,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减重成果。hsCRP可能会成为评估肥胖导致代谢异常的风险、衡量减重健康获益的重要的指标。

曾子芸[2](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吴金声[3](2009)在《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肥胖与许多威胁人体健康甚至影响患者寿命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肥胖人群常伴有糖代谢紊乱,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较大。肥胖外科是外科学一个迅速发展的分支,其目的是对因肥胖而导致严重影响健康的人群进行减重治疗。国内减重手术起步较晚,目前缺乏国人肥胖患者减重手术治疗的大宗病例报道,相关基础研究较少。各种减重术式对减重及其伴发病的治疗效果不尽相同,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作为腹腔镜Roux-en-y胃短路术的改良术式,我们于2007年11月在国内率先开展,该术式对2型糖尿病及BMI较低肥胖患者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Visfatin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其与肥胖、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病态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手术前后糖代谢状况的临床观察及相关脂肪细胞因子的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症糖代谢紊乱的疗效及相关机制。第一部分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病态性肥胖症病人糖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先后对79例肥胖症患者行LAGB手术,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年。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的糖代谢状况进行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记录糖尿病治疗方式及发病时间。非T2DM患者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及糖调节受损(IGR),其中IGR再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受损(IGT)。资料收集项目包括术前患者基本情况,术前术后糖代谢指标,体重变化指标(BMI、EWL%)、血糖变化指标(FPG、P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伴发病情况。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表示,单个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2、术前诊断T2DM 15例(病史<5年者9例,病史>5年者6例),IGR(IFG/IGT) 42例,NGT 22例。术后1年T2DM治愈6例(病程<5年9例中治愈5例,病程>5年6例中治愈1例),IGR(IFG/IGT)27例,NGT37例。3、体重由术前101.3±13.2kg降至术后1年84.4±10.5kg,BMI由术前35.3±4.8 kg/m2降至术后1年29.8±3.9kg/m2,EWL%术后1年达34.5%。空腹血糖从术前5.8±2.0mmol/L降至术后1年5.2±0.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从术前9.3±3.1mmol/L降至术后1年7.8±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术前5.8%±1.2%降至术后1年5.4%±0.9%,HOMA-IR从术前3.22±1.84降至术后1年2.13±1.04。4、术后1年,代谢综合征27例降至13例,高血压14例降至9例,血脂紊乱23例降至12例,脂肪肝69例降至42例。结论: 1、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是有效治疗肥胖症的术式,手术微创、安全。2、肥胖人群糖代谢紊乱比例明显升高,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可有效改善肥胖人群糖代谢紊乱甚至治愈2型糖尿病,术后体重下降及胰岛素抵抗改善是其机制。3、糖尿病病程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对肥胖病人早期干预更有效。4、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及其它代谢伴发病有良好疗效。第二部分腹腔镜胃短路术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短路术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探讨其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经长海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期间,先后对7例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胃短路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Roux-en-y胃短路术,6例行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国内率先施行)。术后随访时间至少8月。资料收集项目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糖尿病治疗方式、发病时间),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体重变化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糖尿病变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治疗变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腺β细胞功能指数)及代谢伴发病情况。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表示,临床指标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全部7例病人均成功在腹腔镜下施行胃短路术,无明显并发症及死亡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20分钟,平均术后住院5天。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操作步骤减少,手术时间更短。2、体重由术前98.6±16.6 kg降至术后12月75.3±7.7kg,BMI由术前33.6±4.7 kg/m2降至术后12月25.9±1.7 kg/m2,EWL%术后1年达72.1%。空腹血糖从术前平均7.1±1.0mmol/L降至术后12月5.0±0.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术前8.0%±1.0%降至术后12月5.7%±0.6%,HOMA-IR从术前5.38±1.73降至术后12月2.49±0.81,HOMA-β从术前100.3±47.5升至术后12月224.2±127.8。3、术后1年7例糖尿病5例治愈,2例改善;术前5例代谢综合症4例消失;术前4例伴发高血压患者3例停药后血压正常;术前血脂紊乱4例复查全部正常;术前7脂肪肝4例改善;1例糖尿病肾病治愈;1例高血压肾病改善。结论:1、腹腔镜胃短路术是有效治疗肥胖症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方式,术后减重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甚至治愈2型糖尿病及其它代谢伴发病。2、腹腔镜迷你胃短路术相对简便,安全。3、胃短路术后胰岛素抵抗减轻,胰腺β细胞功能改善,提示肠-胰岛轴激素的改变可能在术后糖尿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手术前后病态性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及腹脂素水平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病态性肥胖症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腹脂素水平在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手术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病态性肥胖症组(MO组,20例),病态性肥胖症伴糖尿病组(MO+T2DM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NC组,20例)个体的体重、体重指数(BMI )、腰围(WC)、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Visfatin和脂联素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两组肥胖症病人施行腹腔镜下可调节胃绑带术,术后1年再次测定上述指标,并计算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EWL%)。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每个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Pearson法分析Visfatin和脂联素的水平与临床各项指标关系。结果: 1. MO组(13.9±4.3mg/L)和MO+T2DM组(9.8±3.3mg/L)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NC组(18.8±5.4mg/L) (P<0.01),脂联素与BMI、WC、WHR、FPG、FINS及HOMA-IR呈负相关。2. MO组(25.7±8.4ng/ml)和MO+T2DM组(32.9±10.5ng/ml)血清visfatin水平高于NC组(12.8±6.7ng/ml) (P<0.01),visfatin与BMI、WC及WHR呈正相关(P<0.05)。3.术后1年,MO组和MO+T2DM组体重分别由术前105.1±9.1kg和103.8±8.65kg降至85.7±10.2kg和88.6±7.1kg (P<0.01),BMI由术前35.4±3.7和34.8±3.5降至30.1±3.2和29.7±3.5 (P<0.01),WC由术前111.5±11.1cm和109.7±7.08cm降至96.1±11.2cm和95.8±6.45cm (P<0.01),WHR由术前0.97±0.14和降至0.91±0.09和0.91±0.07 (P<0.01),FPG由术前5.6±1.4 mmol/L和6.8±1.8 mmol/L降至5.2±0.7 mmol/L和5.6±1.2 mmol/L (P<0.01),FINS由术前12.1±4.2 mIU/L和16.5±5.7mIU/L降至9.2±3.1 mIU/L和10.7±3.7 mIU/L (P<0.01),HOMA-IR由术前3.21±1.41和4.99±1.75降至2.13±0.74和2.66±1.04 (P<0.05),脂联素由术前13.9±4.3 mg/L和10.8±5.3mg/L升至16.5±5.1mg/L和12.4±5.1mg/L (P< 0.05),Visfatin由术前25.7±8.4ng/ml和30.9±10.5ng/ml降至19.3±5.9ng/ml和24.9±8.5ng/ml (P<0.05)。MO组和MO+T2DM组术后1年EWL%分别为35.1%及33.6% (P>0.05)。4.相关分析显示,术后脂联素变化与BMI、FINS变化密切相关(P<0.01),与体重、WC、FPG及HOMA-IR变化相关(P<0.05);术后visfatin变化与WC变化密切相关(P<0.01),与BMI、FINS及HOMA-IR变化相关(P<0.05)结论: 1、在病态性肥胖症及病态性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水平明显升高。2、LAGB手术减重可使肥胖症患者的降低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上升及升高的Visfatin水平下降。3、脂联素与中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Visfatin与中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李柳骥[4](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继萍,任桂卿[5](2002)在《1例肥胖症伴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的护理》文中指出

杨烨瑶[6](2021)在《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MoVo模型对PCI术后患者制定可实施的心脏康复运动策略,同时开展实验性研究验证MoVo模型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采用实验性研究的方法,为患者提供可以实施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2.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心脏康复运动,干预组患者实施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所有入组的患者于干预前进行一般资料和基线资料的收集。干预时间为12周。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对患者的身体活动指数进行收集记录。在12周干预结束后,对所有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分析。3.采用卡方检验对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患病史、手术史、遗传史、吸烟史、饮酒史、支架植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患者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BMI值、入院时身体活动指数、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等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身体活动指数、GAD-7、PHQ-9、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等进行组间比较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的身体活动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和基线资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身体活动指数:两组患者身体活动指数的组间效应(F=11.067)、组内效应(F=158.011)、交互效应(F=17.58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各个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分钟步行试验: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463.90±51.92)m,干预组患者的结果(483.96±58.17)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Borg等级评分: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得分为(9.99±1.51),干预组患者的得分为(9.36±1.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运动自我效能: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得分为(35.04±6.83),干预组患者的得分为(39.80±8.1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抑郁: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PHQ-9评分为(3.01±1.57),干预组患者的PHQ-9评分为(2.40±1.8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焦虑: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GAD-7评分为(4.01±1.42),干预组患者的GAD-7评分为(3.44±1.8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BMI: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BMI值为(24.48±2.62),干预组患者的BMI值为(24.28±3.1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血生化指标:干预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生化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等各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结论:1.研究者通过文献检索、初拟研究方案、预试验、专家咨询、修订正式研究方案,正式实施研究等环节,对患者实施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2.本研究验证了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效果。该方案对患者实施干预方案,通过12周的临床试验及跟踪随访,患者的身体活动指数有了较为显着的改善,同时对于患者心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等也有了良好的改变。3.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作为一项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运动干预方案,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运动的能力及执行监督能力均比研究前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对患者的运动状态也有了持久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元杰[7](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胃旁路术后早中期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腹腔镜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对肥胖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肥胖及其合并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20年7月于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胃旁路术的20例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记录各患者术前术后的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额外体重下降百分比(excess weight loss%,EW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 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HbA1c)、口服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的水平变化。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及Matsuda指数以评估胰岛素抵抗。计算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βcell function,HOMA-β)、OGTT试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之比(AUC胰岛素/AUC葡萄糖)、早时相胰岛素分泌(ΔI30min/ΔG30min)、胰岛素分泌敏感指数-2(insulin secretion-sensitivity index-2,ISSI-2)以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通过对比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以评估LRYGB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在腹腔镜下进行,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予以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发现有2例患者出现倾倒综合,嘱少食多餐、避免过甜、过浓食物后,症状好转。有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溃疡,予以抗酸、保胃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各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瘘、胃出血、胃瘫、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月复查,发现患者体重(kg)及BMI(kg/m2)均呈明显下降[(89.31±18.3)vs.(68.53±11.63)(P<0.01)]、[(32.63±5.39)vs.(25.11±3.62)(P<0.01)]。EWI%术后6月时达(85.15±28.01)%。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TG、TC及LDL-C呈显着降低[(4.13±3.0)vs.(1.59±0.57)(P<0.01)、(5.33±2.06)vs.(4.2±0.93)(P<0.01)、(2.84±0.89)vs.(2.03±0.86)(P<0.05)],HDL-C呈显着增高[(0.98±0.40)vs.(1.17±0.22)(P<0.05)]。术后6月复查,本组患者T2DM治疗有效率为100%,缓解率为80%(16/20),完全缓解率为40%(8/20)。术后6月FPG(mmol/L)、2h PG(mmol/L)及Hb A1c(%)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11.47±3.35)vs.(6.23±1.18)(P<0.01)、(20.38±3.92)vs.(8.33±3.75)(P<0.01)、(9.17±1.3)vs.(6.15±1.20)(P<0.01)]。术后HOMA-IR呈明显下降[(8.34±4.57)vs.(2.93±1.37)(P<0.01)],Matsuda指数明显上升[(35.87±13.15)vs.(72.66±38.56)(P<0.05)]。术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如HOMA-β、AUC胰岛素/AUC葡萄糖、ISSI-2、ΔI30 min/ΔG30 min呈显着增高[(50.03±36.50)vs.(105.35±95.90)(P<0.05)、(2.46±1.59)vs.(6.59±6.07)(P<0.05)、(80.89±49.66)vs.(344.38±198.25)(P<0.05)、(3.7±3.33)vs.(9.05±10.27)(P<0.05)]。另外,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如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腹腔镜胃旁路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重手段,在治疗肥胖症的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张靖靖[8](2021)在《围产期子宫切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究围产期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手术指征及预后等,为降低产科子宫切除率和改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母胎医学中心2011年1月~2019年6月的108例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及35例发生产后出血但未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围产期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特征,同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产期子宫切除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2011年1月~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总数为53588例。行围产期子宫切除术(PH)者108例,包括阴道分娩6例(5.56%),剖宫产分娩102例(94.44%)。PH发生率约为0.2%。年龄22~44岁(中位数34岁),孕次1~8次(中位数3次),孕周21+6~41+5周,产次0~4次(中位数2次),多胎4例(3.7%),单胎104例(96.3%),出血量250~40000ml(中位数4600ml),汉族66例(61.1%),少数民族42例(38.9%)。高龄、瘢痕子宫、围产期血制品输注量及住院总费用等为围产期子宫切除术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前置胎盘(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是我院围产期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围产期子宫切除术可以有效处理难治性产后出血。而降低围产期子宫切除率的关键在于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及防治结合,严格把握围产期子宫切除的时机与指征。

林明[9](2020)在《基于Meta分析与临床研究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本文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Meta分析,第二部分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应用于临床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应用计算机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收集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RCT,并对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 ipoprotein,HDL)、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 7项研究,合计669例NAFLD患者,其中试验组341例,对照组3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针对NAFLD的治疗在改善BMI、TG方面优于对照组。而LDL、HDL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TC、ALT疗效指标评价各个研究间异质性较大,通过敏感性分析剔除个别文献后,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AST疗效指标评价研究间异质性检验较大,通过对试验组干预措施是否以中医方剂治疗为主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干预措施兼顾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的试验组在改善AST方面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而干预措施以中医方剂治疗为主的试验组在改善AST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在改善NAFLD患者的BMI、血脂、肝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第二部分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NAFLD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疗程为24周。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BMI、瞬时弹性记录仪(Fibroscan)的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血脂、空腹血糖(Glucose,GLU)、肝功能、SF-36量表评分为评价指标,比较对照组与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试验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了 120例患者,中途失访3例,其中对照组失访2例,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失访1例,余下患者的平均年龄40.41±10.77岁,男性87例,女性30例。对照组与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中医体质、NAFLD程度、工作性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的BMI、CAP值、TG、TC、HDL、LDL、GLU、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的BMI、CAP值、TG、TC、LDL、GLU、ALT、AST、GGT较试验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分析显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的BMI、CAP值、TG、TC、LDL、GLU、ALT、GGT降低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较试验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在躯体健康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s due to physical health,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感(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s,GH)、生命活力(Vitality,VT)这4个维度得分较试验前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结果分析显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的VT维度提高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能有效降低NAFLD患者BMI、CAP值、血脂、GLU、肝功能等临床指标,提高NAFLD患者在RP、BP、GH、VT这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对防治NAFLD有一定临床疗效,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

刘孝敏[10](2020)在《妇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来自全身静脉系统或右心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的栓子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瘤栓和感染性栓子等,其中99%的PE栓子是血栓,故也称为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女性盆腔静脉密集,子宫静脉丛与直肠、膀胱静脉丛相交通,无论是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均无法避免损伤。机体在麻醉、制动、脱水及雌孕激素等因素的作用下整个围术期处于高凝状态。特殊的手术体位(头低臀高截石位)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和脱落的风险。因此,妇科手术患者是除骨科手术患者之外又一容易发生PE的高危人群。PE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急,进展快,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是造成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掌握肺栓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是降低肺栓塞发病率的关键措施。在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显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妇科手术患者的预后。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妇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围手术期肺栓塞的防治意识,识别高危人群并在早期给予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妇科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病率,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资料及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从2000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且并发肺栓塞的22例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接受妇科手术治疗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8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病例组与对照组1:4的比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具体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疾病类型、合并疾病、吸烟史、是否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COCs)、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肺栓塞组患者还需要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措施、治疗方式和结局。利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校正t检验。先对可能与肺栓塞发生的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对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我院妇科术后PTE患者共22例,平均年龄(50.5±11.9)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 患者 8 例,平均 BMI(23.6±1.2)kg/m2。恶性肿瘤患者15例(宫颈癌5例,卵巢癌5例,内膜癌5例),其他良性妇科疾病包括:宫颈癌前病变1例(4.5%)、盆腔脏器脱垂2例(9.0%)、妊娠相关疾病1例(4.5%)、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3例(13.6%)。有合并症9例(高血压7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2例)。开腹手术1例(4.5%),腹腔镜手术 21 例(95.5%)。2.纳入我院妇科术后非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共88例,平均年龄(41.9±12.2)岁,BMI≥25 kg/m2患者9例,平均BMI(22.7±1.2)kg/m2。恶性肿瘤患者22例(宫颈癌9例,卵巢癌7例,内膜癌6例),其他良性妇科疾病包括:宫颈癌前病变5例(5.7%)、卵巢良性肿瘤16例(18.2%)、盆腔炎性疾病7例(8.0%)、盆腔脏器脱垂3例(3.4%)、妊娠相关疾病6例(6.8%)、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29例(33.0%)。有合并症12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开腹手术3例(3.4%),腹腔镜手术85例(96.6%)。3.22例肺栓塞患者中12例(54.5%)发生于术后3d内。22例肺栓塞患者中13例(59.1%)自觉明显呼吸困难,其余症状包括胸痛10例(45.5%)、心悸 5 例(22.7%)、咳嗽 4 例(18.2%)、晕厥 2 例(9.1%)、休克 3 例(13.6%)和咯血1例(4.5%)。22例肺栓塞患者中18例(81.8%)表现出现呼吸急促,其余体征包括心动过速8例(36.4%)、发绀5例(22.7%)、肺部哕音4例(18.2%)、发热3例(13.6%)、哮鸣音3例(13.6%)、低血压3例(13.6%)、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2例(9.1%)、胸膜摩擦音1例(4.5%)、胸腔积液1例(4.5%)。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17/22,90.9%)和D-二聚体升高(22/22,100%)。4.22例肺栓塞患者中12例(54.5%)术前进行了 VTE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均为中高危。13例(59.1%)围术期采取血栓预防措施,其中行间歇性双下肢气囊加压治疗(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7 例(31.8%),单独应用 LMWH5例(22.7%),单独行IPC1例(4.5%)。最终结局死亡6例(27.3%),其中直接死亡2例,放弃抢救4例,好转出院继续给予抗凝治疗16例。围术期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2/13,15.4%)低于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4/9,44.4%)。5.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疾病性质、合并疾病、吸烟史、口服避孕药、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等10项可能与肺栓塞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P<0.001)、体重指数(P=0.002)、恶性肿瘤(P<0.001)、高血压(P=0.001)、手术时间(P=0.021)、出血量(P=0.001)与肺栓塞发生相关。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增加(OR=1.845,P=0.045,95%CI:1.013~3.360)、术中出血量增加(OR=1.018,P=0.004,95%CI:1.006~1.030)、合并高血压(OR=4.937,P=0.025,95%CI:1.228~19.851)是影响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妇科围手术期肺栓塞具有起病急、进展快、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2、体重指数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多、合并高血压是妇科手术后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妇科医生应重视VTE风险评估,并对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采取规范的预防措施。

二、1例肥胖症伴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例肥胖症伴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及减重手术全程营养管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与减重手术全程营养管理体系的建立
1.1 前言
1.2 方法及内容
    1.2.1 建立北京协和医院减重多学科团队的专家工作微信群,构建减重手术前多学科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的绿色通道
    1.2.2 建立减重手术患者的胖友互助群,形成术后网络远程+门诊面对面随访体系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减重手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长期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回顾性队列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减重手术全程精细化营养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探索
3.1 方法和内容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伦理审查证明 附件3 基本情况 附件4 膳食摄入评估 附件5 体力活动和运动评估 文献综述 减重手术的多学科管理与术后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3)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胃短路术治疗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手术前后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及腹脂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6)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心健康
        1.2.2 心脏康复运动
        1.2.3 基于理论模式下的心脏康复运动
        1.2.4 影响心脏运动康复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在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1.1 初步构建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2.1.2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心脏康复运动方案
    2.2 成立研究团队
    2.3 预试验
    2.4 专家咨询论证
        2.4.1 专家讨论干预方案的内容
        2.4.2 修订干预方案
    2.5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在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和双心健康中的应用
        2.5.1 研究对象
        2.5.2 评价指标
    2.6 方案实施及资料收集
    2.7 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审查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3.1.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1.2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身体活动指数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6 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比较
    3.4 两组患者Borg等级评分的结果比较
    3.5 两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评分的结果比较
    3.6 两组患者抑郁的结果比较
    3.7 两组患者焦虑的结果比较
    3.8 两组患者BMI的结果比较
    3.9 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的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提高PCI术后患者的身体活动指数
    4.3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改善PCI术后患者的双心健康
        4.3.1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
        4.3.2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4.3.3 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BMI、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性、局限性与不足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PCI 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运动的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胃旁路术后早中期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语对照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手术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围产期子宫切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围术期观察指标
    2 内容与方法
        2.1 PPH评估方法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防治产后出血:温故知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基于Meta分析与临床研究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NAFLD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1.1 NAFLD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NAFLD的流行病学
        1.1.2 NAFLD的发病机制
        1.1.3 NAFLD的临床治疗
    1.2 NAFLD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
        1.2.2 NAFLD的中医药治疗
    1.3 NAFLD与国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
    1.4 NAFLD与国内慢病管理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干预NAFLD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文献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步骤
        2.1.4 数据提取
        2.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2.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2.6 未来工作展望
第三章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应用于NAFLD的临床疗效评价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观察评价指标
        3.1.4 数据库建立与统计分析
        3.1.5 质量控制
        3.1.6 研究伦理问题
    3.2 研究结果
        3.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2 NAFLD患者中医体质的总体分布
        3.2.3 干预结果
    3.3 讨论
        3.3.1 疗效指标结果分析
        3.3.2 岭南地区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
        3.3.3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措施分析
    3.4 结论
    3.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3.6 未来工作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妇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妇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1例肥胖症伴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肥胖症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及减重手术全程营养管理的临床研究[D]. 李子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3]减重手术对病态性肥胖病人糖代谢影响的研究[D]. 吴金声.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4]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1例肥胖症伴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的护理[J]. 张继萍,任桂卿. 护理研究, 2002(12)
  • [6]基于MoVo模型的心脏康复运动对PCI术后患者身体活动指数及双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杨烨瑶.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胃旁路术后早中期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D]. 林元杰. 大理大学, 2021(09)
  • [8]围产期子宫切除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张靖靖.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基于Meta分析与临床研究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疗效评价[D]. 林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妇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刘孝敏.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肥胖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