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十年的版画艺术生涯(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艳[1](2021)在《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5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数十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等组成的热血团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这块千里亘古的荒原上,拉开了大面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为了丰富单调的垦荒生活,协助文化宣传工作,多才多艺的青年们就地取材,创作了质朴的版画。晁楣是最早一批以北大荒为题材创作版画的北大荒艺术工作者。本文把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即1958年之前的艺术学习与军旅生涯;中期即1958年前往北大荒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转型;后期即1978年至2006年最后一幅版画创作完成。着重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风格特点,在研究中结合史实立足作品本身的形式,包括访谈录、日记及文献资料,兼顾历史影像资料等。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是对晁楣版画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以及版画风格演变规律的整理,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传承的推动和理论支持。确立了晁楣在北大荒版画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代表者和组织者的重要地位,最终引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版画而言,晁楣版画不应停留在风格和形式层面,他构建的北大荒的现实生活图像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全文共分为五章,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提出了问题点与研究难点,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晁楣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分别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二章为晁楣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即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和工作、生活经历促成的早期版画创作实践。第三章分析了晁楣版画中期的主导风格,以及这时期风格对其他人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晁楣晚期版画中城市题材、工业题材以及形式探索中形成的版画艺术风格,对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提出晁楣晚期版画风格由繁至简的简约性特点。第五章论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在演变中的规律,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分期依据,以及各个时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个人艺术风格变化的客观规律,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风格随之改变,个人艺术素养和观念的改变艺术追求随之改变,艺术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吸收,艺术风格不断变化。
何禹珩[2](2021)在《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文中认为在现当代版画史研究叙事中,“四川版画”作为一种群体艺术现象或是“画派”“流派”已成为既成概念。然而这一概念仍有很多模糊之处,本文将它的成型发展过程限定于其发展最为蓬勃也构成了今日认知的代表性面貌的“十七年”时期以便进行阶段性的溯源和讨论。在对这一段史实的梳理中,“四川美协”与之紧密的关联与所起的重要作用无法忽视,这也点出了“十七年”时期美术创作中所蕴含的组织化、集体化、体制化等问题。本文从四川版画与四川美协之所以紧密相关的历史脉络谈起,首先回顾了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组织”传统、版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时期中的处境以及四川美协这一机构的来龙去脉。当四川美协开始发挥时代赋予它的责任时,版画由于各方面原因成为了“排头兵”,这直接催生了四川版画的兴起。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艺术家们参与构建组织了集体并需要首先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在这种集体组织的氛围里艺术家们也各自探索出了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创作面貌,最终构成了今日所见之四川版画的基本面貌。四川版画这种地域性的发展并非特例,“十七年”时期的版画发展由点成面,成为了版画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本文通过对四川版画及其核心组织者四川美协脉络的历时性过程的探寻以及对横向共时性的观照,意在深化对这一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重大转折时期所呈现的艺术景观及文化生产方式等问题的理解。
王新广[3](2020)在《龙廷坝绘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廷坝是广西新兴木刻版画的重要先驱之一,在版画、粉画和山水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德艺双馨、享有盛名的艺术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随着战争的爆发和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龙廷坝开始了艺术创作并投身到文化抗战的洪流中。从艺六十多年,龙廷坝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把“生活第一性”和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终身的艺术格言,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新兴木刻版画及其作品寓意对二十世纪及当代版画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外,山水画和粉画艺术对挖掘和弘扬桂林山水文化及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为后人的创作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本文力求以较新的视角对成就卓越的艺术大师龙廷坝及其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其生活背景、艺术教育经历和多样的艺术创作来全面客观地挖掘龙廷坝绘画的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影响,并探讨他对当下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献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和桂林近代美术发展以及龙廷坝艺术历程为背景进行论述分析,找到龙廷坝绘画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其次,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挖掘龙廷坝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其绘画作品始终都将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先进绘画技法相融合,作品中西融合、通贯古今且和现实社会以及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表达了艺术家淳朴真挚的情感和艺术审美,绘画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任何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都不是一蹴即至的,回顾龙廷坝的艺术创作发展历程,不同种类的绘画艺术都对桂林文化和广西美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我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绘画题材丰富多样,且视角独特、构思巧妙,创作方法坚持对景写生、取法自然,表现手法在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又大胆革新,探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研究龙廷坝的绘画艺术对当今版画、粉画和山水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松[5](2020)在《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在丝网版画中的运用》文中指出丝网版画是众多艺术门类中一种具有独特语言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不断的发展中吸收了许多艺术表达手法,例如融入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运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本文以人们所熟悉的立体主义这一艺术形式为切入点,来分析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在丝网版画中的运用。立体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在绘画模式上开创了新的艺术理念,建立了一种新颖前卫的艺术流派。它的诞生和发展给其的艺术门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立体主义风格追求打破、解析与重组的表现形式和多视角表达的特点,形成了与传统绘画写实形式美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最大限度对新的艺术形式进行探索,这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趋势。丝网版画作为一种新的版画创作形式,具有很强的画面表现力,在国内艺术创作中也正在不断运用与创新,同时它也在一些盈利性的丝印版画工作室向公众传播,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创作形式。与其它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探索性,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对丝网版画的理论研究还不够丰富,例如一旦提到丝网版画的概念,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对于波普艺术的认知层面,其余了解甚少。而针对丝网版画的理论研究除对波普艺术的研究之外,对丝网版画印痕语言特点也存在大量研究,尽管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但研究范围略显狭窄。所以笔者希望能通过本篇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在丝网版画中的运用,对丝网版画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宽,并对以后的艺术研究者以及艺术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对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在丝网版画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做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简要叙述了立体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构成方法和艺术价值的影响。第三章讲解了丝网版画的发展源流、基本技法和丝网版画的语言特点。第四章分析了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赋予丝网版画的价值。第五章着重研究了立体主义在丝网版画运用中的艺术语言特征。第六章为毕业创作部分,记录了毕业设计中的具体实践过程,以及毕业创作中的困难与解决,最后为结合前文各章要点,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总结与展望。
李旻[6](2020)在《吴燃版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凝聚民族力量、激昂民族精神的时代。在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尖锐剧烈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在1931年举办了“木刻讲习会”,新兴木刻运动因此也拉开了帷幕。作为一场“以刀代笔”的版画革命,已由早期的几支先锋队伍,发展至今的队伍壮大,我国版画的发展呈现出一幅生机蓬勃的样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中国的现代版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审美标准也随之呈现出丰富与革新性的面貌。并出现了一批歌颂祖国壮美、民族团结、人民勤劳、生活幸福的版画家,吴燃便是其中一位很值得人们关注的版画家。本文通过对吴燃版画艺术的研究,也为我们更好的了解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吴燃作为一位当代版画大家,一生徜徉在艺术创作领域之中,并且在创作上极为严肃认真。他在版画创作时,不仅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还汲取着来自民间艺术的养分,博采众长的同时又寻求突破。纵观吴燃创作的版画作品,其中多以生活中平凡的场景和人物作为表现对象,通过其浪漫的情怀,来进行新时代的再生与创造。并且吴燃通过变化多端、沉着有力的刀法组合、精妙的构图中心设计、朴素凝练的色彩语言、独具韵味的黑白特征等创作手法,来丰富着版画的形式语言和艺术表现力,为二十世纪中国版画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美术理论界对他的创作版画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通过对吴燃人生经历、风格成因、创作分期、艺术特征、艺术成就与启示等五个方面出发,来对其进行多方面、多元化的研究。试图通过梳理其人生经历、风格成因,来试图进入他真实的艺术世界,寻找他不同时期绘画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他丰富多变的艺术特征。最后,论文将以横纵比较的方式来阐述吴燃版画中的艺术成就与启示,从而对其版画进行更为感性的把握,并通过作品来透视对于时代语境、个人心里、艺术传承等问题的思考。
徐乙更[7](2019)在《张桂林丝网版画艺术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丝网版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国内,至今发展已余近四十年,张桂林是我国第一代丝网版画艺术家,同时也是我国丝网版画的先行者与开拓者。通过梳理张桂林四十年的艺术历程,总结张桂林对国内艺术产生的影响和丝网版画教育方面的贡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丝网版画发展的文献资料,阐述了国外丝网版画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早期研究丝网版画的具体过程。通过对张桂林个人访谈及整理研究相关艺术评论等原始资料,详细阐述了张桂林四十年的成长与艺术历程,首先叙述了张桂林的成长经历与风格影响;在艺术作品研究上,以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艺术语言与特征;以及对代表作品系列的释读。通过访谈张桂林教学生涯中各时期代表学生,阐述了张桂林在丝网版画教育方面的活动与成果。最后在取得荣誉与艺术活动中,总结出张桂林对国内丝网版画艺术的影响。本文阐述张桂林丝网版画艺术与教育的成果不仅是对张桂林个人艺术历程的梳理,同时也厘清迄今为止国内丝网版画的历史发展,对丝网版画的文献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王国婧[8](2019)在《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出版史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不仅深化了传统的版本、印刷等研究,更将出版史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拓展了出版史的研究领域。本文广泛收集50-70年代台湾地区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归纳与对比,总结台湾地区在此阶段出版史研究的特点与成就,探寻其发展规律,以期对20世纪中国的出版史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意义,梳理前人研究综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方法。第一部分是通论性论着,主要探究台湾地区学者在传统出版史综合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涉及专着、论文集、论文、翻印书籍等四种类型的文献。第二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研究各个时期出版史的成果,即分别述评台湾地区学者在简帛时代,纸写本时代,以及由唐至清历代雕版印刷出版方面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在出版史专题研究方面的探索,分为出版技术,版画史,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藏书与藏书家六个方面。出版技术研究主要梳理造纸术、印刷术、活字印刷的发明、发展、运用与外传,套色印刷的源流,以及书籍的装订、形制与版面演变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版画史研究主要是考察明代版画、民俗版画及版画艺术综合研究的情况。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介绍儒家经典、举业书、教科书、地图等图书的出版研究概况。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包括历代报纸的发展与演变、重要报纸出版者以及近代杂志的刊行情况研究。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主要涉及古代书籍价格,历代焚书与出版审查、法规,以及中日、中韩、中越、中俄的出版文化交流。藏书与藏书家研究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关于古代藏书史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特点与影响。指出这一时期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出自中国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新闻学、印刷出版学等学科,同时期出版史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在图书馆学、印刷出版与文史哲综合研究的期刊上。同时,从传统学术传承与海外学术交流两个方面总结了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的特点,并将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与同时期大陆地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本时期的研究成果对8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发展的影响。最后,本文指出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在传统文献学基础研究以及出版与社会文化交叉研究方面均有发展,呈现出民国考据遗风与海外多元研究交融的风貌。同时,台湾地区的研究与同时期大陆地区的研究互为补充,亦在众多方面弥补了大陆地区研究的缺憾。台湾地区学者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国出版史的研究理论、方法、内容与体系,积极促进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发展,在20世纪的中国出版史研究中贡献突出。此外,本文亦附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中国出版史研究着作、研究报告、论文集论文、期刊报纸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成果目录,以供学者参考。
王宇[9](2019)在《明清笺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笺纸是供书写与绘画的纸质艺术品,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笺纸,不仅能够满足作为书画载体的功能,还能够充当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笺纸、笺谱中所呈现的图像,既反映了文人阶层的书写礼仪和审美情趣,又兼具了画谱、金石图谱的作用。因此,笺纸本身不但是艺术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献形式。晚明的制笺活动,继承了千百年以来潢纸中染色、砑光等技巧,并开创性地运用了饾版套印和拱花等印刷方法,最终以金陵《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宣告了笺纸图像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两部笺谱与同时代的其它墨谱、画谱和小说戏曲的插图相比,不仅尽情地展现了多彩的图像,还包括了浅浮雕式立体的花纹。大约在乾隆时期,出现了明清制笺史中的分界点,此后各地笺肆林立,而热衷于金石考据学问的清代文儒和城市自由职业书画家,纷纷投入到制笺活动中来,用笺纸以一化千的优势,广泛对外展示和交流艺术语言。逐渐北方京津地区以北京琉璃厂为中心,南方苏松地区以上海豫园为代表,出现了数百家南纸店与笺扇庄,此时笺肆、制笺主人、书画家、刻工和印工们,常常以笺肆为中心,不断笼络聚集、联谊造势,笺肆除了刻印各种画笺、代乞时人书画,甚至还设立画会、出版刊物,成为清末南、北画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文旨在从明清笺纸这一看似寻常、微观的视角,去探究同时期艺术史中尚未被整合的文献材料,或可互为补征、以答阙疑。
吴云扬[10](2019)在《现代科技发展对木版画的影响》文中认为木版画起源极早,但受到科技的制约前期发展缓慢。由于西方工业革命与科技的发展,传统木版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木版画初露头角,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乘风而起。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都对木版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现代木版画不断的吸收着科技发展下的新产物,以一种蜕变的姿态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由此可见科技在木版画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木版画本身,通过查阅资料、举例分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木版画的最初出发,通过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科技发展带给木版画的产物和技术更新带来的影响。结合本专业的知识,深入研究现代木版画在科技发展下产生的改变。最后笔者通过分析自身的创作实践,讲述科技与木版画结合的具体方法,并从中对个人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与反思,进一步对木版画作品与科技结合的方式进行思考。
二、六十年的版画艺术生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十年的版画艺术生涯(论文提纲范文)
(1)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问题点与难点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晁楣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
一、晁楣版画艺术的时代背景 |
(一)北大荒开发前概略 |
(二)北大荒垦建与党的文艺方针 |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
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军旅生活与艺术学习 |
(二)第二阶段:生活历练与艺术创新 |
(三)第三阶段:时代浪潮与艺术升华 |
小结 |
第二章 晁楣早期版画风格(1950—1958 年) |
一、艺术学习与训练 |
二、早期版画创作实践 |
(一)军人形象与“斗争性”的延续 |
(二)军人形象与新时代的接轨 |
三、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 |
(一)题材创新 |
(二)艺术语言(构图、刀法、颜色) |
(三)套色木刻 |
(四)早期风格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晁楣中期版画风格(1958-1978 年) |
一、开创北大荒版画主导风格 |
二、中期版画风格案例分析 |
(一)林业题材 |
(二)工业题材 |
(三)农业题材 |
三、中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色 |
(一)大景加小人创作模式 |
(二)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性 |
(三)重色版和副版 |
(四)崇高历史风格的凸显 |
小结 |
第四章 晁楣后期版画风格(1978—2006 年) |
一、城市题材的版画风格 |
(一)由农村到城市 |
(二)由垦荒到城市 |
(三)由叙事到抒情 |
二、工业题材的版画风格 |
三、形式探索的版画风格 |
(一)雪松系列:《雪松》、《松谷》、《天柱》 |
(二)大树系列:《冬晨》、《傲霜》、《大树》 |
(三)几何系列:《春曲》、《新居》、《留君不住》 |
四、晁楣后期版画风格的简约性 |
(一)由繁至简的成因 |
(二)后期风格简约性的特征 |
(三)由繁至简的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晁楣版画风格演变中的规律探讨 |
一、生活与环境的变化 |
二、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 |
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晁楣年表 |
附录2 晁楣版画事记 |
附录3 晁楣版画作品年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鲜明而模糊的四川版画 |
二、本文研究意义、视角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统一战线:四川版画与美协的历史前缘 |
第一节 组织的渊源与新生 |
第二节 “绘画可以代替木刻”? |
第三节 从“美术组”到“美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一个部队:四川版画的组织与生成 |
第一节 队伍的凝结 |
第二节 抓品种,求发展 |
第三节 四川美协版画创作氛围的兴起 |
第四节 作为集体的创作 |
第五节 作为组织的工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巴蜀到高原:群体中的艺术家与创作 |
第一节 等待“时间开始”:革命观与集体观的塑造 |
第二节 山乡巨变:艺术家对川渝本土的观照 |
第三节 雪山红日:对藏族的认识与塑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时发生:“十七年”版画新格局的形成 |
第一节 征服荒原:北大荒版画的兴起 |
第二节 江南神韵:江苏水印木刻的衍生 |
第三节 历史的小结:“三大画派”的确认与缘由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第一节 新时期四川版画的延续与实践 |
第二节 四川版画“传统”之思 |
附录一 1954 年-1966 年重庆地区部分美术作品展览 |
附录二 本文参考四川美协成员部分采访索引及其加达瓦访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龙廷坝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主要内容 |
一、龙廷坝艺术历程概述 |
(一)时代背景 |
1.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发展情况 |
2.桂林近现代艺术家生存状态 |
(二)生平及其艺术经历 |
1.求学之路 |
2.师承关系 |
3.工作经历 |
二、版画艺术风格分析 |
(一)作品分期 |
1.针砭时事(1939-1949) |
2.赞美时代(1949-1976) |
(二)艺术风格特点 |
1.艺术题材大众化 |
2.表现语言个性化 |
三、其他画种艺术创作情况 |
(一)水彩画、油画 |
(二)山水画 |
四、龙廷坝艺术成就及影响 |
(一)对桂林文化的发展 |
(二)对桂林群众美术活动的推动 |
(三)对广西美术事业发展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5)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在丝网版画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综述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分析归纳法 |
第2章 立体主义概述 |
2.1 立体主义简介与时代背景 |
2.2 立体主义的发展与演变 |
2.2.1 立体主义的序幕《亚维农少女》 |
2.2.2 塞尚式的立体主义 |
2.2.3 分析立体主义 |
2.2.4 综合立体主义 |
2.3 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 |
2.3.1 几何语言 |
2.3.2 分解与重组 |
2.3.3 多视点的表达 |
2.3.4 材料的拼贴 |
2.4 立体主义艺术价值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丝网版画概述 |
3.1 丝网版画的发展源流 |
3.2 丝网版画的基本技法 |
3.2.1 制版方法 |
3.2.1.1 手工制版法 |
3.2.1.2 感光制版法 |
3.2.2 套版印刷 |
3.3 丝网版画的语言特点 |
3.3.1 印痕美 |
3.3.2 平面性 |
3.3.3 复数性 |
3.3.4 色彩的表现性 |
3.3.5 间接性与直接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赋予丝网版画的价值 |
4.1 创作观念构成作品精神层面的思想价值 |
4.1.1 追求世界的真实性 |
4.1.2 革命创新的思维 |
4.2 构成方法构建作品的艺术价值 |
4.2.1 拆解分离增加画面维度 |
4.2.2 重组排列强化画面秩序 |
4.3 自由新颖的创作带来新的商业价值 |
4.3.1 作品的创新拓展艺术品市场 |
4.3.2 多元化风格满足不同艺术品消费者的需求 |
第5章 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在丝网版画运用中的艺术语言特征 |
5.1 多维空间的呈现 |
5.2 多视角的呈现 |
5.3 拼贴方法的使用 |
第6章 毕业设计创作实践 |
6.1 毕业设计的方案定制 |
6.1.1 灵感来源 |
6.1.2 创作主题 |
6.1.3 主要表现形式 |
6.2 毕业设计实践过程 |
6.2.1 前期准备 |
6.2.2 后期印刷 |
6.2.3 毕业设计完成图稿 |
6.3 毕业设计中的困难与解决 |
6.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吴燃版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
二、创新点和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一、吴燃的人生经历与艺术风格成因 |
(一)吴燃的人生经历 |
1、年少启蒙 |
2、结缘版画 |
3、晚年蛰居 |
(二)吴燃版画艺术风格成因分析 |
1、环境滋养 |
2、深入生活 |
3、取益多师 |
二、吴燃版画艺术分期及艺术特征分析 |
(一)吴燃版画艺术分期 |
1、早期的版画——才华初现 |
2、中期的版画——崭露头角 |
3、晚期的版画——精进不休 |
(二)吴燃版画中的艺术特征分析 |
1、以刀代笔与放刀直干的刀法特征 |
2、中心营造与意境深远的构图特征 |
3、典雅温润与水墨淋漓的色彩特征 |
4、黑白的独白——点线面的构成特征 |
三、吴燃版画的艺术成就与启示 |
(一)吴燃版画中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
1、平凡中见不凡 |
2、诗境气质在刀笔中迸发 |
3、艺术教育影响 |
(二)艺术启示 |
1、立足时代与立足生活的艺术取向转换 |
2、形式语言的融合——版画元素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与启发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张桂林丝网版画艺术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2 丝网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
2.1 国外丝网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
2.2 国内丝网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
3 张桂林的艺术历程 |
3.1 成长经历与风格影响 |
3.2 各阶段艺术语言及特征 |
3.2.1 80年代“海洋文化”时期 |
3.2.2 90年代“古建筑”时期 |
3.2.3 21世纪初“回归本体”时期 |
3.3 代表作品系列的释读 |
3.3.1 历史与文化:《古老的中国》系列 |
3.3.2 探索个性化语言:《墙》系列、《胡同》系列 |
3.3.3 实现语言的自由:《角色》系列、《生命》系列 |
3.3.4 个体与自然:《记忆》系列 |
4 张桂林教学研究 |
4.1 20世纪80年代教学活动—以李一凡为例 |
4.2 20世纪90年代教学活动—以杨大禹为例 |
4.3 21世纪初教学活动—以孙慧丽为例 |
5 张桂林对国内丝网版画发展的影响 |
5.1 艺术影响 |
5.2 教学影响 |
6 研究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大陆地区 |
2. 港台地区 |
(三) 研究范围与方法 |
一、通论性论着 |
(一) 专着 |
(二) 论文集 |
(三) 期刊论文 |
(四) 翻印书籍 |
二、对各个时期出版史的研究 |
(一) 简帛时代的出版 |
(二) 纸写本时代的出版 |
(三) 印本时代的出版 |
1. 唐代至元代 |
2. 明清两代 |
三、专题研究 |
(一) 出版技术研究 |
1. 造纸术的发明与外传 |
2.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
3. 活字印刷及其外传 |
4. 套色印刷的源流 |
5. 装订形制演变 |
(二) 版画史研究 |
(三) 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 |
(四) 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 |
1. 研究专着 |
2. 历代报纸 |
3. 新闻报人 |
4. 近代杂志 |
(五) 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 |
1. 出版市场与经济 |
2. 出版审查与法规 |
3. 出版文化交流 |
(六) 藏书与藏书家研究 |
四、研究特点与影响 |
(一) 研究学者及其背景 |
1. 中国语言文学 |
2. 图书馆学 |
3. 新闻学、印刷出版及其他 |
(二) 相关出版机构与出版物 |
(三) 学术传承与交流 |
1. 传统的出版史研究方法与内容——民国学术遗风 |
2. 多元的出版史研究方法与内容——海外学术交流 |
(四) 与同时期大陆地区出版史研究之比较 |
(五) 学术影响 |
五、结语 |
附录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中国出版史成果目录 |
(一) 着作 |
(二) 研究报告 |
(三) 论文集论文 |
(四) 期刊报纸论文 |
(五) 学位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明清笺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明清笺纸图像的文献叙事结构 |
二、明清笺纸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
三、明清笺纸的研究价值及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明清制笺史发展概略 |
第一节 明代砑光笺的转变 |
一、宋元砑光笺至晚明的转变 |
二、传自宣德宫笺的松江谈笺 |
第二节 晚明江南制笺业的繁荣 |
一、苏笺与吴门张氏 |
二、金陵萝轩变古与十竹斋穷工极变 |
第三节 清代笺纸的适时性与多样化 |
一、李渔的芥子园名笺 |
二、清宗室怡亲王府制角花笺 |
三、嘉兴“山静居图皆金阁造”笺纸 |
第四节 清末南、北两大制笺中心的形成 |
一、京津地区的南纸店 |
二、苏松地区的笺扇庄 |
三、其它地区的制笺业发展 |
第二章 明清制笺主体及笺纸的谱系 |
第一节 制笺主人及其制笺室名、堂号 |
一、制笺主人的创作意图 |
二、笺纸的行市和价格 |
三、明清制笺的室名、堂号 |
第二节 笺纸的类目及其图像系统 |
一、制笺的选题与分类 |
二、制笺选题的图像来源 |
三、屠隆《笺纸铭》与方于鲁《方氏墨谱》 |
第三节 画稿、刻印技艺对笺纸图像的表达 |
一、画稿优劣决定了笺纸的品第高下 |
二、刻印的巧拙关系着制笺的成败 |
第四节 传教士与明末丘比特之笺 |
一、西方图像的传播与融入 |
二、笺纸传播天主图像的契机 |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私家制笺的流行 |
一、文士私家笺纸别于笺肆 |
二、闺阁、女史、侍婢制笺 |
第三章 明清文士用笺的审美趣味 |
第一节 明清文士书仪注重用笺 |
一、明代拜帖盛行副启为要 |
二、明末徽州人创制的题头画 |
三、文人用笺的审美要求 |
第二节 金石博古笺的赏玩与考据 |
一、朴学影响下的清代金石考据学 |
二、名物训诂、博而好古的金石派制笺 |
三、清代金石博古笺题材的多样性 |
四、金石博古笺与金石学研究 |
第三节 从笺纸风尚看明清文士的经世思想 |
一、晚明笺纸图像中呈现的“道德经世” |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想下制笺的发展 |
第四节 明清名人用笺与尺牍、手札的鉴定 |
一、笺纸的翻版与仿造 |
二、笺纸的署年与纪年 |
三、笺纸与名人尺牍、手札的鉴定 |
第四章 明清画笺与绘画艺术 |
第一节 明清画笺与笺谱、画谱 |
一、画谱出类者可以入笺 |
二、辑笺成谱亦可视作画谱 |
第二节 苏杭嘉地区“诗画笺”的兴起 |
一、源于笺谱画诗的诗画笺 |
二、诗画谱对诗画笺的影响 |
三、画笺比画谱更加广为流传 |
第三节 技艺相交的拱花与?画 |
第四节 画笺促进文人画的传播与发展 |
一、制笺主人临写的名家笔意 |
二、从历代画作中寻找制笺选题 |
三、嘱托当世名家为制笺画稿 |
第五章 制笺中心与南、北方画坛 |
第一节 清末京津地区南纸店与京津画派 |
一、秉承传统、兼通海西的京津南纸店 |
二、北方南纸店与京津画派的发展 |
第二节 清末苏松地区的笺扇庄与海上画派 |
一、开埠后商业文化中的笺扇庄 |
二、南方笺扇庄与海上画派的崛起 |
第三节 南纸店、笺扇庄与早期美术社团 |
一、以笺肆为中心的书画家群体 |
二、由笺肆向现代商业画会的转变 |
结语 |
附表:明清(民国)时期制笺之室名、堂号一览表及图录刊载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现代科技发展对木版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木版画与科技的概述 |
第一节 木版画的定义与特征 |
一、木版画的概念界定 |
二、木版画的特征 |
第二节 木版画的源流 |
一、木版画的源头 |
二、古版画时期 |
三、新兴版画时期 |
四、建国以后时期 |
五、改革开放新时期 |
第三节 科技与木版画的关系 |
一、科技的概念 |
二、科学技术在木版画中的作用 |
第二章 科技发展的产物在现代木版画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新材料的出现 |
一、版 |
二、承印物 |
三、印制颜料 |
四、工具 |
第二节 新技术对木版画的影响 |
一、新版种的出现 |
二、摄影的出现 |
三、软件的出现 |
第三节 新观念对木版画的挑战 |
一、创作观念——从固有模式到表达自我 |
二、视觉观念——从木味刀法到色彩块面 |
三、展示观念——从架上绘画到装置艺术 |
第三章 木版画在科技发展中的境遇 |
第一节 科技发展给木版画创作带来的改变 |
一、对创作前期的改变 |
二、对创作过程的改变 |
三、对展呈布置的改变 |
第二节 木版画在科技发展背景下的现状 |
一、媒介多元化 |
二、形式语言多元化 |
三、展呈方式多元化 |
第三节 木版画在科技发展下的困境 |
第四章 我的木版画创作与思考 |
第一节 新观念在我作品中的体现 |
第二节 新技术在我作品中的体现 |
第三节 创作感悟与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展信息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部分作品 |
致谢 |
四、六十年的版画艺术生涯(论文参考文献)
- [1]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杨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D]. 何禹珩.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3]龙廷坝绘画艺术研究[D]. 王新广.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立体主义的构成方法在丝网版画中的运用[D]. 李松.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6]吴燃版画艺术研究[D]. 李旻. 安徽大学, 2020(07)
- [7]张桂林丝网版画艺术与教学研究[D]. 徐乙更.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8]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D]. 王国婧. 山东大学, 2019(09)
- [9]明清笺纸研究[D]. 王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现代科技发展对木版画的影响[D]. 吴云扬.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