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 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 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1](2018)在《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HEIH在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肝的真实世界数据情况,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我们收集了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3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2例丙肝相关性肝硬化以及10例丙肝相关性肝癌的外周血标本,检测其血清中LncRNA-HEIH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同时,我们提取每组10例患者血清中外泌体,通过电镜观察外泌体的超微结构,探索性地定量检测外泌体中的LncRNA-HEIH含量,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12周,完成治疗12周后再次随访,治疗过程中Fibroscan仪检测患者肝脂肪含量(CAP)和肝硬度(LSM),治疗过程中患者监测HCVRNA,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治疗12周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患者需再次检查HCVRNA定量,肝肾功能,血脂全套,肝纤维化四项,CAP和LSM。观察患者2周,4周,8周、治疗结束和完成治疗随访12周后病毒学应答情况,同时对治疗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血脂、肝纤维化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真实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LncRNAHEIH含量均高于慢性丙肝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外泌体中LncRNA HEIH含量高于肝硬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含量也高于慢性丙肝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HEIH在肝癌的外泌体和血清中的表达是升高的,但肝癌组外泌体和血清的比值较肝硬化和丙肝组是降低的。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抗病毒治疗慢性丙肝的SVR12达98.11%,Y93H和L31M位点变异和治疗前HCVRNA载量不影响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的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谷胺酰肽转氨酶、肌酐、尿酸等产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随访12周,患者的肝纤维化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年龄大是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和慢性丙肝和肝硬化组比较,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和外泌体中的LncRNAHEIH是升高的,但外泌体和血清中的比值是降低的。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肝SVR12高达98.11%,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年龄可能是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王方平[2](2017)在《雌激素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RIG-Ⅰ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RIG-Ⅰ信号通路的研究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有6种基因型和超过70种亚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85亿人感染HCV,占世界人口的3.2%,同时每年大约有300到400万新发病例。急性丙型肝炎(Acutehepatitis C,AHC)大多是无症状的,其中55%-85%感染者不能清除该病毒并最终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经过20~30年的时间大约有10%-20%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7%患者发展为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但是抗病毒疗效不佳并且不良反应较大;新型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仍依赖聚乙二醇联合利巴韦林,且具有副作用及未知禁忌症。CHC的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探讨的热点。有研究表明,人感染HCV后,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这种性别与HCV感染转归差异的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固有免疫在机体清除病毒或抗病毒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就性别与固有免疫中RIG-Ⅰ及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目的1.了解CHC患者和健康人RIG-Ⅰ与干扰素基因表达量的差异。2.了解不同性别CHC患者体内RIG-Ⅰ与干扰素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C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HCV基因型均为1b型,诊断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排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本研究所用引物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网站中提供的 RIG-Ⅰ、干扰素mRNA序列和BLAST进行引物设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IG-Ⅰ、IFN-α、IFN-β和 GAPDH mRNA 表达量。3.统计分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用SNK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正态分布)或Spearman法(非正态分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与健康人相比,CHC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PA、TP、ALB、GLB、TBIL和DBIL明显异常,且hs-CRP升高,PT-ac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HC患者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在男性和女性CHC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育龄期女性CHC患者RIG-Ⅰ、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绝经后CHC患者和男性CHC患者;而绝经后女性CHC患者和男性CHC患者RIG-Ⅰ、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CHC患者RIG-Ⅰ基因表达量与IFN-β基因表达量成正相关,与IFN-α基因表达量无相关性。研究结论1.CHC患者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且RIG-Ⅰ基因可通过调节IFN-β基因表达量发挥抗病毒作用。2.育龄期女性患者IFN-α、IFN-β、RIG-Ⅰ基因表达量较高,抗HCV力强于绝经后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第二部分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IG-Ⅰ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背景本课题前期研究表明,女性感染HCV后其体内RIG-Ⅰ及干扰素基因与男性相比无明显差异,但育龄期妇女较绝经后妇女和男性患者RIG-Ⅰ及干扰素基因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 RIG-Ⅰ 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影响,为临床寻找新的更有效的CHC治疗方法提供有力证据。研究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RIG-Ⅰ及干扰素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研究方法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提取和培养: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且未治疗的CHC患者6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各3例,诊断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所有患者HCV基因型均为1b型,排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感染性疾病。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6名作为对照,男性和女性各3名。采用Ficoll单次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在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网站中提供的 RIG-Ⅰ、干扰素 mRNA 序列和BLAST进行引物设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IG-Ⅰ、IFN-α、IFN-β和GAPDH mRNA表达量。3.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分析雌激素对不同性别组间RIG-Ⅰ、IFN-α和IFN-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用SNK检验,对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法,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在健康对照组中,男性PBMC加入干扰素刺激后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干扰素刺激对照增加了 3.07倍;而女性PBMC加干扰素刺激后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干扰素刺激对照增加了 5.28倍。2.单独用干扰素刺激男性CHC患者和男性健康对照者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 =0.45)。而单独用干扰素刺激女性CHC患者和女性健康对照者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P=0.01)。3.在男性CHC患者中,单独用干扰素刺激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是未加干扰素刺激对照的2.58倍;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单独干扰素刺激对照显着增加(t=7.56,P<0.001);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用雌激素拮抗剂ICI182780作用PBMC 4h,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雌激素拮抗剂作用对照显着下降(t=7.35,P<0.001)。4.在女性CHC患者中,具有与男性患者相同的结果。单独用干扰素刺激PBMC后RIG-Ⅰ基因表达量也明显增加,是未加干扰素对照的2.23倍;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单独干扰素刺激对照显着增加(t=8.98,P<0.001);干扰素预刺激PBMC后,用雌激素拮抗剂ICI182780作用PBMC4h,再加入雌激素刺激,RIG-Ⅰ基因表达量较未加雌激素拮抗剂作用对照显着下降(t=7.86,P<0.001)。5.单独干扰素,干扰素加雌激素以及干扰素结合雌激素拮抗剂加雌激素,分别刺激CHC患者PBMC发现,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结论1.干扰素能增加健康人PBMC中RIG-Ⅰ基因表达量。2.干扰素能增加CHC患者PBMC中RIG-Ⅰ基因表达量,女性患者增加更显着。3.雌激素通过协同干扰素增加RIG-Ⅰ基因表达量机体抗病毒能力。4.雌激素对IFN-α、IFN-β基因表达量无影响。

韩荔芬[3](2015)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7例(其中35例为吸毒丙肝患者,32例为非吸毒丙肝患者),健康体检人员32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HCV RNA含量。研究HCV感染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的频率功能,了解CD4+CD25+CD127-Treg对HCV感染的影响;通过对比肝功能正常与异常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肝功能对该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CD4+CD25+CD127-Treg细胞与丙肝病毒RNA定量的相关性;通过对比吸毒丙肝患者及非吸毒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的频率功能,探讨吸毒对丙肝患者Treg的影响。对比部分非吸毒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的水平变化,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吸毒感染组与非吸毒感染组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84±1.95%、4.44±1.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10±1.65%(P<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吸毒组与非吸毒组慢性HCV患者血液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血液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CD25+CD127-Treg细胞与HCV RNA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拟合模型均未提示有相关性,且按HCVRNA水平分成<1×104copies/ml组(14例)、1×1041×106copies/ml组(27例)及≥1×106 copies/ml组(26例),通过F检验结果显示,亦没有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肝功能正常与异常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表达值相比,分别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Wilcoxon检验,结果均没有存在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论:1.HCV患者治疗前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升高,说明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HCV患者的机体免疫过程中,而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监测HCV患者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和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的指标。2.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与HCV RNA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与其他研究者结果不一致,具体结论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3.吸毒与否对丙肝患者CD4+CD25+CD127-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有限,其表达异常主要取决于是否感染丙肝。

韩荔芬,林国贤,陈怡,陈清,邱荣仙,郑玲[4](2015)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HCV患者67例,并根据是否吸毒分为吸毒丙肝组35例和非吸毒丙肝组32例;健康体检人员32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HCV RNA含量。结果慢性HCV患者中的吸毒感染组与非吸毒感染组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率分别为:3.84±1.95%、4.44±1.67%,明显低于对照组6.10±1.65%(P<0.01);而吸毒组与非吸毒组慢性HCV患者血液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患者抗病毒治疗前血液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明显低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HCV患者治疗前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升高,说明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HCV患者的机体免疫过程,而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监测HCV患者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和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的指标。

刘昆[5](2012)在《TIPE2、TLR2及TLR4mRNA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全长大约为9.6kb。目前全世界近3%的人口为HCV感染者,其中50-85%以上的患者由急性转为慢性持续性感染,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研究发现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均参与了HCV感染、清除以及慢性化过程,但其确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TIPE2(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8-like2, TNFAIP8L2),即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型-2,是新近发现的免疫信号转导通路重要调节器,负性调节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介导的免疫反应。作为一种负性调节子,TIPE2在慢性乙型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癌等多种疾病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表达异常,并且影响这些疾病发生和进展过程。但是TIPE2是否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丙肝)的发病过程以及在慢丙肝免疫机制中起怎样作用尚未见报道。TLRs是一类重要的跨膜病原体识别受体,主要识别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和坏死细胞释放的内外源性产物,激活固有免疫反应。同时TLRs作为“桥梁”连接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参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稳定。为进一一步研究TIPE2、TLR2和TLR4在慢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三者间是否相互影响,我们检测了慢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中TIPE2、TLR2及TLR4的表达情况,并与慢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进一步揭示慢丙肝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抗病毒治疗靶点的选择奠定基础。方法:1病例选择慢丙肝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43.51±14.90岁,均为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结合肝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及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他合并病毒性肝炎及肝脏疾病。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30人,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9.23±11.53岁。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清晨空腹抽取抗凝静脉血7ml,用于分离PBMCs及T细胞亚群检测。抽取不抗凝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备用。2治疗方法慢丙肝患者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根据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给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肝功能异常者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PE2、TLR2、TLR4基因检测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常规分离PBMCs, Trizol一步法提取PBMCs中总RNA,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RNA,吸光度(A)260/(A)280nm的值为1.8-2.0时用于实验,利用M-MLV逆转录酶合成制备cDNA,应用Primer Premier5.0软件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检测TIPE2、TLR2及TLR4mRNA的表达。4血清检测留取慢丙肝患者不抗凝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仪酶法检测肝功能,ELISA法测抗-HCV,实时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检测HCVRNA。5T细胞亚群检测留取清晨空腹抗凝静脉血2ml,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1慢丙肝患者PBMCs中TIPE2基因的表达及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结果显示慢丙肝患者PBMCs中TIPE2mRNA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0.49±0.17vs1.06±0.30,P<0.05);其中42例慢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结果显示PBMCs中TIPE2mRNA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0.41±0.11vs0.66±0.25,P<0.01)。2慢丙肝患者PBMCs中TLR2基因的表达及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慢丙肝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1.86±0.35vs1.24±0.30,P<0.05);42例慢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结果显示PBMCs中TLR2mRNA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94±0.33vs1.37±0.19,P<0.01)。3慢丙肝患者PBMCs中TLR4基因的表达及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慢丙肝患者PBMCs中TLR4mRNA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1.59±0.64vs0.93±0.26,P<0.05);42例慢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结果显示PBMCs中TLR4mRNA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58±0.56vs1.16±0.15,P<0.01)。4TIPE2基因的表达与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慢丙肝患者临床病例,依据慢丙肝患者血清中HCV RNA、ALT AST、Tbil水平,将其分为HCV RNA低拷贝组(HCV RNA≤1×104copies/mL)和HCV RNA高拷贝组(HCV RNA>1×104copies/mL);ALT低水平组(ALT≤80IU/mL)和高水平组(ALT>80U/mL);AST低水平组(AST≤80IU/mL)和高水平组(AST>80U/mL)以及Tbil正常组(Tbil≤17.1umol/L)和异常组(il>17.1umol/L),统计分析显示,慢丙肝患者PBMCs中TIPE2的mRNA表达水平在低水平组显着高于高水平组(HCV RNA,0.66±0.16vs0.44±0.11,P<0.05;ALT,0.59±0.13vs0.33±0.06,P<0.05;AST,0.57±0.14vs0.33±0.07,P<0.05;Tbil,0.58±0.14vs0.34±0.07,P<0.01),且与HCVRNA、ALT、AST水平呈负相关(HCV RNA,r=-0.658,P<0.01;ALT,r=-0.961,P<0.01;AST,r=-0.924,P<0.01),与Tbil(?)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5TIPE2的表达与TLR2、TLR4表达的相关性进一步应用SPSS13.0分析显示,TIPE2的表达与TLR2、TLR4呈负相关(TLR2,r=-0.669,P<0.01;TLR4,r=-0.649,P<0.01)。6慢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与TIPE2基因的关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丙肝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亚群降低、CD8+T细胞亚群升高,CD4+/CD8+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CD3+,64.28±10.39vs70.97±3.80,P<0.05;CD4+,33.60±5.26vs44.66±3.62,P<0.05;CD8+,29.59±6.47vs25.63±4.03,P<0.05:CD4+/CD8+,1.19±0.35vs1.78±0.34,P<0.05),且TIPE2mRNA水平与CD4+T细胞呈正相关(CD4+,r=0.735,P<0.01),与CD8+T细胞呈负相关(r=-0.625,P<0.01),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804,P<0.01),与CD3+T细胞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慢丙肝患者PBMCs中TIPE2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表达水平升高。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中TLR2.TLR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抗病毒治疗后表达水平下降。3TIPE2基因表达水平影响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程度以及丙肝病毒的复制。4以上结果提示TIPE2基因通过负性调控免疫反应参与慢丙肝的发病过程及病程演变的过程。

冯俊燕[6](2012)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肝炎多是由急性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不同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转变为慢性肝炎的结局不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急性期过后,病程是自限性的,预后一般良好,不会发生病毒持续携带状态,亦不转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而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慢性乙型肝炎在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炎中约占80%~90%,是世界性的严重的公关卫生问题,在我国约有3000万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HCV亦感染亦有70%-80%会转变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是肝脏疾病演化的一条途径,严重威胁感染者的生存。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复制,清除病毒必须依靠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细胞免疫在HBV的清除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也成为肝损伤的主要发病原因。乙肝患者如能实现HBeAg甚至是HBsAg的血清学转换并长期维持,将可能彻底清除病毒并防止其再次入侵,而抗体的转换是通过效应B细胞所介导的体液免疫来实现的。目前HBV感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机制不清,乙肝免疫激活期的血清学转换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依靠机体自身的力量。另外,机体在抗HCV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天然免疫可在HCV病毒感染早期限制病毒迅速繁殖与扩散,但很难将病毒彻底清除。而经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启动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才是最终清除HCV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宿主的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此免疫应答反应往往难以有效地清除病毒。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型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是T细胞辅助B细胞的主角。直到最近,研究发现一类新的Th细胞亚型---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helper cells,TFH),定位于淋巴滤泡,在募集初始B细胞和活化的Th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达CXCR5的TFH细胞在CXCL13的趋化下,被募集到淋巴滤泡并与B细胞共定位和相互作用,通过产生IL-21等细胞因子以及表达ICOS等黏附分子来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TFH细胞的分化、发展或其相关分子的异常都将引起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所以研究TFH细胞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TFH这种新型的Th细胞亚型在慢性肝炎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功能失调的发生机制,探讨其在体液免疫中的功能和调控途径,以期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特异的方式激活TFH细胞从而调动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清除肝炎病毒,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免疫监控防止病毒再次入侵。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激活期(immune-active phase, IA)慢性乙肝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免疫耐受期(immune-tolerant phase,IT)慢性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外周血中TFH细胞表面标志CXCR5/ICOS/PD-1的表达,以及IL-2、IFN-γ、TNF-α、IL-4、IL-6、IL-10、IL-21细胞因子的含量。应用罗氏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应用雅培公司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病毒载量的变化。进一步应用HBV-转基因小鼠的体内实验来研究TFH细胞的功能。同样,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和ELISA检测慢性丙肝患者以及丙肝自愈患者外周血中TFH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并分析其与HCV RNA病毒载量、ALT、AS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乙肝免疫激活期的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TFH细胞的数量比耐受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高。2.阿德福韦酯治疗后药物应答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TFH细胞的数量显着降低,且CD4+CXCR5+TFH细胞的数量与HBV DNA呈正相关。3.阿德福韦酯治疗后药物应答组患者血清中HBeAg的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BeAb的浓度以及IL-2和IFN-γ的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4.HBV-转基因小鼠体内肝脏、脾脏中TFH细胞的数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小鼠。5.慢性丙肝患者及丙肝自愈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TFH细胞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高,而慢性丙肝患者及丙肝自愈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6.慢性丙肝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TFH细胞的数量与HCV RNA病毒载量负相关。7.不同分型的丙肝患者中TFH细胞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别。结论:1.乙肝免疫激活期患者外周血中TFH细胞的数量显着高于免疫耐受期及正常对照组,且与AST正相关。说明TFH细胞参与了HBV相关体液免疫反应,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阿德福韦酯除了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实现HBeAg的血清学转化外,还能显着降低TFH细胞的表达。2.TFH细胞在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增加,且与HCV RNA负相关。说明TFH细胞参与了HCV相关免疫反应。TFH细胞在慢性HCV感染者及HCV自发清除患者之间及不同分型患者间均无显着性差别。3.本课题初步了解了TFH细胞在慢性肝炎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以期为预防肝炎病毒入侵及阻断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治疗其它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新的靶点。

郑嵘炅,邢英,李刚,张跃新[7](2011)在《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 RNA的定量测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是否可检测到HCV RNA,以及外周血清与PBMCs中HCV R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SYBR Green Realtime PCR对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及血清中HCV R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40例抗HCV阳性的患者中35例血清HCVRNA阳性,5例血清HCVRNA阴性,35例血清HCVRNA阳性的患者中30例PBMCs中可测定到HCVRNA,而5例血清HCVRNA阴性的患者中2例PBMCs中检测到HCVRNA。统计分析示患者外周血清与PBMCs中HCVRNA载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HCV患者PBMCs中可测定到HCV RNA,外周血清与PB-MCs中HCV RNA载量无相关性。

范公忍,韩聚强,熊锦华,任永强,胡学玲[8](2008)在《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病毒载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病毒载量,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a-2 a)抗病毒治疗后PBMCs中HCVRN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方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病毒载量。结果血清中HCVRNA阳性患者其PBMCs中检出率为83.6%,HCV RNA阴性患者检出率为16.3%;治疗结束及停药6个月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PBMCs中HCVRNA阴转率均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PEG-IFNa-2 a对血清及PBMCs中的HCVR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PBMCs中HCVRNA清除速率较血清明显延迟。结论PBMCs是HCV在肝外复制的重要场所,是评价HCV活动最理想的标志,可作为临床评价病毒复制程度和抗病毒疗效的参考指标。

石国梁[9](2006)在《慢性HCV感染与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 HCV感染的显着特征是慢性化率很高。一些肝外组织可能成为HCV的储存场所,不利于彻底清除病毒。进一步探讨肝外细胞尤其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的HCV感染对丙型肝炎慢性化有重要意义。现代研究认为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应答所致,宿主免疫应答的高低决定着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复合体可以调控机体免疫应答,所以HLA复合体与HCV感染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分别是CD8和CD4分子的配体,可稳定和促进免疫细胞间相互结合、增强免疫应答的启动或效应功能,与抗HCV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特殊的HLA基因型可能影响着HCV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强弱,从而影响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新近研究表明HLA-Ⅱ抗原HLA-DRB1*1301,1302在乙型肝炎病毒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HLA-DRB1*1301,1302基因对慢性HCV感染及其慢性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方法 根据Gene Bank提供的序列,oligo软件PRIMER分析进行引物设计,采用套式PCR检测血清及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DNA Marker为分子量标准,确定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和扩增特异性。采用酚-氯仿法从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计算机软件自行设计HLA-DRB1*1301,1302特异性引物,根据人工合成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LA-DRB1*1301,1302的检测,,然后提纯进行测序分析。采用SSP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CVRNA阳性41(67.2%)例,PBMC-HCVRNA阳性33(54.0%)例,二者有一定相关性(x2=18.32 P=0.000<0.05);

张缭云[10](2003)在《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对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检测与分析,进一步探讨丙型肝炎的免疫肝损机制,筛选、评价丙型肝炎转归和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方法 以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对其中18例患者进行α-干扰素(IFNα)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此两项指标的变化,检测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间接ELISA法。 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呈正相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均下降,CD8+T淋巴细胞升高。IFNα治疗的18例患者,疗程结束时,10例HCVRNA阴转,8例未阴转;IFNα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伴随病毒复制指标阴转,血清sIL-2R水平下降;对HCVRNA阴转组与未阴转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IFNα治疗前CD4/CD8比值大、治 山西.医才斗大学不页d二学位论文疗后CDS+T淋巴细胞及sIL一ZR水平下降,而CD4/CDS比值升高者,HCVRNA阴转率高;相反则HCVRNA阴转率低。 结论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害,临床各型丙型肝炎患者均有免疫功能紊乱,此特点可能成为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IFNQ可以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故认为动态观测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一ZR的变化,可作为判断丙型肝炎转归、预后及IFNa疗效的实验室指标。

二、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HEIH表达研究
    前言
    1. 实验资料
    2. 实验步骤与方法
    3. 结果与统计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及安全性真实世界的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微词表
个人简介
致谢

(2)雌激素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RIG-Ⅰ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RIG-Ⅰ信号通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雌激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IG-Ⅰ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2.1 实验主要仪器及器材
        2.2 实验主要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采血
        3.2 细胞染色
        3.3 上机检测
        3.4 细胞分析
        3.5 肝功能、抗-HCV和血清HCVRNA定量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人口学基本特征比较
    2. 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的表达
    3. 非吸毒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48周前后的比较分析
    4. CD4~+CD25~+CD127~-Treg细胞与HCVRNA定量相关性分析
    5. 肝功能对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的影响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TIPE2、TLR2及TLR4mRNA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TFH 细胞的发现、定位及功能
    2.2 TFH 细胞的相关分子标记物
    2.3 TFH 细胞与其他 CD4 阳性辅助性 T 细胞的区别
    2.4 与 TFH 细胞相关的疾病
        2.4.1 TFH 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2.4.2 TFH 细胞与免疫缺陷疾病
        2.4.3 TFH 细胞与感染性疾病
        2.4.4 TFH 细胞与淋巴瘤
    2.5 小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HBV 感染患者
        3.1.2 HCV 感染患者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分离及培养
        3.3.2 小鼠肝脏单个核细胞和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
        3.3.3 TFH 细胞表型的流式鉴定
        3.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3.3.5 流式微珠阵列检测(CBA)
        3.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4章 TFH 细胞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研究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4.2 乙肝患者外周血中 CD4+CXCR5+TFH 细胞的表达
    4.3 外周血中 CD4+CXCR5+TFH 细胞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4.4 阿德福韦酯治疗后 CD4+CXCR5+TFH 细胞的表达情况
    4.5 阿德福韦酯治疗后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
    4.6 HBV-转基因小鼠 TFH 细胞在肝脾内的表达情况
第5章 TFH 细胞在慢性丙肝患者中的表达研究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5.2 丙肝患者外周血中 CD4+CXCR5+TFH 细胞的表达
    5.3 外周血中 CD4+CXCR5+TFH 细胞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5.4 不同分型丙肝患者 TFH 细胞的表达情况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病毒载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9)慢性HCV感染与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正文部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HLA基因与HCV相关肝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致谢

(10)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的研究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时的意义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二、 丙型肝炎与免疫(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三、 致谢

四、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D]. 张春. 苏州大学, 2018(04)
  • [2]雌激素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RIG-Ⅰ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D]. 王方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D]. 韩荔芬.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2)
  • [4]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J]. 韩荔芬,林国贤,陈怡,陈清,邱荣仙,郑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07)
  • [5]TIPE2、TLR2及TLR4mRNA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昆. 河北医科大学, 2012(03)
  • [6]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D]. 冯俊燕. 吉林大学, 2012(10)
  • [7]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 RNA的定量测定[J]. 郑嵘炅,邢英,李刚,张跃新. 新疆医学, 2011(10)
  • [8]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病毒载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 范公忍,韩聚强,熊锦华,任永强,胡学玲. 临床内科杂志, 2008(09)
  • [9]慢性HCV感染与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 石国梁. 郑州大学, 2006(11)
  • [10]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的研究[D]. 张缭云. 山西医科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 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