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判定与合理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佳慧[1](2021)在《菌酶协同改善花生粕品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粕作为花生榨油的副产物,是一种重要的蛋白饲料原料,但由于氨基酸不平衡,特别是精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且易氧化、难储存,限制了其在动物养殖上的应用。因此,筛选能够高效利用精氨酸且不产生物胺等有害物质的乳酸菌,并将其应用于发酵花生粕,对解决花生粕赖氨酸和精氨酸比例失衡、提高花生粕的营养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花生粕、浸米水、黄酒发酵液、泡菜发酵液、东北酸菜中初步筛选出乳酸菌,通过改良MRS-Arg液体培养基、添加有溴甲酚紫指示剂的改良生物胺培养基,初步确定13株乳酸菌能够利用精氨酸且产生物胺较少。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13株乳酸菌吸收精氨酸和产生物胺的能力,发现乳酸菌Z-73的精氨酸利用率达到了100%,且不产生物胺,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命名该菌株为短乳杆菌Z-73(Lactobacillus brevis Z-73)。通过单因素酶解工艺优化及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了花生粕精氨酸定向释放的酶解工艺:花生粕料水比1:10(w·v-1),97℃预处理10 min,酸性蛋白酶添加量1500 U·g-1,风味蛋白酶添加量5000 U·g-1,胰蛋白酶添加量250 U·g-1,胰蛋白酶酶解温度40℃。在此条件下,花生粕水解度为27.9%,精氨酸释放率为35.3%。利用筛选出的短乳杆菌Z-73对花生粕酶解液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乳酸菌接种量5%(v·v-1)、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花生粕的总酸含量最高为4.7%,多肽含量最高为37.2%,IC50(羟自由基清除率为50%所需的样品重量)最低为3.5×10-3 mg,游离精氨酸被全部利用。对发酵花生粕品质进行系统的评价,发现经过菌酶协同处理的花生粕,其饲用品质得到极大的改善。酸溶蛋白占粗蛋白含量由5.9%提高至87.0%,总精氨酸由5.3%降低至3.2%,总蛋氨酸和总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77.1%和41.9%,精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由原来的3.7降低为1.6,花生粕氨基酸不平衡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总酸含量由0.6%提高到4.7%,其中乳酸、乙酸和柠檬酸含量提升最多。经菌酶协同处理的花生粕,每克干物质对于DPPH自由基清除力、铁还原力、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力分别相当于8.2、22.4、315.6和4.2 mg Vc,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对其高抗氧化性进行初步研究,确定花生粕酶解发酵产生的抗氧化肽,特别是分子量在3 k Da以下的肽对于羟自由基的清除力最强,是产物显现高抗氧化性的重要原因。
马志远[2](2021)在《牦牛舍饲育肥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牛种,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科学的饲养管理是解决牦牛传统养殖中生产性能低下等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高原地区草地管理方式的优化,牦牛的饲养及管理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语,新的管理方式需要新的营养理论及方法支撑。但是因牦牛所处生境的独特性,对其营养调控的研究相较于低海拔地区同类物种而言,明显具有滞后性。为此,本研究利用系统营养学原理,使用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策略,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系统研究了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作用下舍饲牦牛育肥性能,以期探寻较适宜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策略,为牦牛高效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研究区(西藏那曲羌塘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牦牛生产实际,开展了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其中氨基酸营养调控研究选取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期公牦牛32头,分为4组、每组8头牛,分别为对照组[CON,不补充过瘤胃赖氨酸(RPLys)+过瘤胃蛋氨酸(RPMet)]、低水平组(L组,补充RPLys 30 g/头/d+RPMet 7.5 g/头/d);中水平组(M组,补充RPLys 50 g/头/d+RPMet 12.5 g/头/d);高水平组(H组,补充RPLys 70 g/头/d+RPMet 17.5 g/头/d);矿物质营养调控研究选择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期公牦牛16头,分为2组、每组8头牛,分别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T组在试验开始时投喂矿物质缓释丸,C组不投喂。所有动物均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不同的过瘤胃氨基酸组合水平下,牦牛末体重没有显着差异(P>0.05);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干物质采食量(DMI)无影响(P>0.05),M组显着提高了平均日增重(ADG),降低了料重比(F/G)(P<0.05)。随着过瘤胃氨基酸水平的增加,瘤胃液丁酸和异丁酸浓度有二次或线性变化的趋势(P<0.10),H组显着提高了异戊酸浓度,降低了乙酸/丙酸比值(P<0.05),其他瘤胃液发酵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2.在不同的过瘤胃氨基酸水平下,牦牛屠宰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p H值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肉色L*、a*和b*值影响显着(P<0.05);股二头肌肉色无显着影响(P>0.05)。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有显着差异(P<0.05),股二头肌剪切力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腰大肌熟肉率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纤维密度差异显着(P<0.05),股二头肌纤维直径和密度差异显着(P<0.05)。在不同的过瘤胃氨基酸水平下,M组显着提高了背最长肌中CP含量(P<0.05),其他牦牛肉常规营养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总氨基酸含量(TAA)、必需氨基酸(EAA)以及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无差异(P>0.05);背最长肌中甘氨酸(Gly)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背最长肌中丝氨酸(Ser)和脯氨酸(Pro)含量随氨基酸添加水平的升高有线性和二次变化趋势(P<0.10)。3.T组ADG和DMI显着高于C组(P<0.05),F/G显着低于C组(P<0.05)。T组戊酸浓度较C组有降低的趋势(P=0.077),其他瘤胃发酵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4.T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较C组分别提高了7.50%、12.93%和5.14%(P>0.05),且眼肌面积有升高的趋势(P=0.056)。T组肌肉p H较C组无显着影响(P>0.05)。T组肌肉的L*、b*值均显着低于C组(P<0.05);T组背最长肌a*值显着高于C组(P<0.05),股二头肌a*值有升高的趋势(P=0.091)。T组背最长肌滴水损失显着低于C组(P<0.05),股二头肌滴水损失较C组降低了4.52%(P>0.05)。T组背最长肌剪切力较C组降低了6.90%(P>0.05),股二头肌剪切力较C组降低了30.99%(P>0.05);T组和C组之间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纤维密度和面积差异不显着(P>0.05),T组背最长肌纤维直径较C组差异不显着(P>0.05),股二头肌纤维直径较C组有降低的趋势(P=0.077)。T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常规营养指标较C组无显着差异(P>0.05)。T组和C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矿物质Ca、Mg、Cu、Mn、Zn、P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T组背最长肌Fe含量较C组有升高的趋势(P=0.077)。T组和C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等无显着差异(P>0.05);T组较C组背最长肌丝氨酸(Ser)有升高的趋势(P=0.059),股二头肌苏氨酸(Thr)有升高的趋势(P=0.058)。综上,在氨基酸营养调控作用下,补饲过瘤胃氨基酸提高了牦牛生长性能,对其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同时改善了牦牛肉的肉色、滴水损失及剪切力等肉品质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补充RPLys 50 g/头/d+RPMet 12.5 g/头/d为最优补饲推荐量。在矿物质营养调控作用下,补充矿物质缓释丸提高了牦牛的生长性能,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牦牛屠宰性能,具有改善牦牛肉质性状,提高养殖效益的应用潜力。
宋军[3](2020)在《鱼粉和豆粕氨基酸快速测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水产养殖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水产动物生长条件受到人类完全控制,其生长所需的一切条件均需人为提供,即水产配合饲料必须提供其所需的所有氨基酸。为保证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合理搭配及配方的及时调整,需准确进行其氨基酸的测定分析。目前,国家标准的饲料氨基酸测定方法需要将饲料中的蛋白质用精确体积的6mol/L盐酸在110℃的烘箱中密闭水解20-24h(体积不能减少),冷却混匀后定量移取一部分氨基酸水解溶液,以不高于60℃的温度减压蒸干,再用精确体积复溶后用专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含硫氨基酸的氧化酸水解法还要在水解之前用过甲酸氧化剂在冰水浴中氧化处理16-18h。相对与其他常规营养指标的测定指标来说,饲料中氨基酸测定的周期较长、操作步骤较多、能源消耗较大、安全风险略高,成为限制其运用的瓶颈因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运用微波前处理系统针对饲料氨基酸测定方法中的蛋白质水解过程进行改进以简化检测流程、缩短检测周期,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估。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鱼粉和豆粕的17种氨基酸指标的近红外综合扫描预测模型,希望通过近红外扫描的快速分析方法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对以上指标完成测定。本研究主要内容有:1.微波水解法在鱼粉和豆粕氨基酸测定中的应用研究在鱼粉和豆粕氨基酸测定前处理中的蛋白质水解过程中,采用微波水解对常规酸水解、氧化酸水解和碱水解三种水解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尝试。通过对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参数的设定和优化,并以压力监测为辅助观察手段,得出了微波辅助水解蛋白质的最佳条件为:样品充分润湿后,与氧气隔离,在完好密闭的环境中用20min加热至160℃并保持20min。观察到的最高压力通常在5-8 bar左右。这一过程的结果与传统水解法20~24h基本一致。该条件也适用于氨基酸的氧化酸水解和碱水解,其中氧化水解的16-18h冰水浴氧化条件可以用55℃水浴30min代替。2.近红外分析法在鱼粉和豆粕氨基酸测定中的应用研究运用湿化学分析数据,建立了国产鱼粉的在FOSS TR3750近红外光谱仪上的17种氨基酸预测模型-国产鱼粉2019(暂不含色氨酸),以及BLUKER MPA近红外光谱仪上进口鱼粉和豆粕样品的17氨基酸预测模型。对Foss马氏距离小于3、布鲁克马氏距离小于1的样品得出的扫描预测结果与常规氨基酸测定的结果偏差小于0.15,符合GB/T18868的偏差要求。以上结果表明,蛋白质微波辅助水解方法,在不影响最终结果的前提下,将鱼粉和豆粕氨基酸测定的周期相对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至少缩短了24小时左右,并简化了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操作。对鱼粉氨基酸微波酸水解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结果证明测定其结果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并且测量不确定度符合测定结果偏差的要求。近红外分析则可对符合模型要求的特定样品快速给出鱼粉和豆粕17种氨基酸的准确预测结果。研究表明,微波水解方式和近红外分析法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饲料氨基酸指标测定的效率,有利于水产饲料及其原料氨基酸测定的普及和精准配方的设计。
路佩瑶[4](2020)在《小麦和棉粕的肉仔鸡可利用氨基酸和能量评价与预测》文中认为论文通过2个试验测定了不同来源小麦和棉粕的化学组成、肉仔鸡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评价了小麦日粮添加木聚糖酶对小麦营养价值的改善作用,并建立了棉粕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的预测方程。试验一,分析我国小麦主产区30份小麦样品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6个小麦样品的肉仔鸡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SID AA)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的含量,同时探讨了外源木聚糖酶对肉鸡SID AA和AMEn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小麦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谷氨酸是小麦的优势氨基酸;甘肃小麦除赖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外,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均高于其它来源小麦(P<0.05),AMEn值(11.83 MJ/kg)显着高于其它来源小麦样品(P<0.001)。其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平均SID含量分别为87.35%和88.17%,6种小麦的平均AMEn值为11.14 MJ/kg。与未添加木聚糖酶的日粮相比,添加木聚糖酶的日粮中平均SID AA值提高了 1.96%,其中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的SID含量均较高(P<0.05),AMEn值显着增加了 0.87MJ/kg(P<0.05)。试验二,分析我国主要棉粕样品的化学组成,测定10个棉粕样品的肉仔鸡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SIDAA)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的含量,并建立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与常规化学成分之间的线性回归预测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棉粕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粗脂肪含量是变异最大的化学成分,变异系数为19.90(P<0.05);棉粕中谷氨酸和精氨酸分别是含量最高和最低的氨基酸,棉粕中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与其粗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新疆粗蛋白含量为63.83%的棉粕中的回肠表观氨基酸和粗蛋白消化率均高于其它来源,AMEn值为8.17 MJ/kg;除色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以外,新疆粗蛋白含量为43.36%的棉粕的回肠表观氨基酸消化率最低,AMEn值为6.93 MJ/kg,差异极显着(P<0.001)。10个棉粕样品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平均值分别为76.59%、77.21%和76.90%,平均AMEn值为7.59 MJ/kg。棉粕的CP、Lys、Met和Thr的SID与纤维组分如NDF和ADF呈负相关,与Lys的含量呈正相关;SID CP、SID Lys、SID Met 和 SID Thr 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 SID CP=0.68 × EE+73.42(R2=0.84)、SID Lys=0.39 × CP+58.96(R2=0.79)、SID Met=2.46 × Lys-1.43× NDF+106.33(R2=0.92)和 SID Thr=0.28 × CP+2.02 × NDF+63.17(R2=0.71);棉粕的AME和AMEn与纤维组分如NDF和ADF呈负相关,AME和AMEn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 AME=1.83 × GE-0.41 × NDF+0.28 × CP-16.73(R2=0.82)和AMEn=1.26 × GE-0.38 × NDF+0.18× CP+12.39(R2=0.89)。综上所述,小麦和棉粕的来源对肉仔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值和氮矫正代谢能值有显着影响,不同来源小麦和棉粕的化学成份上的差异,特别是粗蛋白质、粗脂肪和NDF含量,可能是其SIDAA和AMEn值差异显着的主要原因。添加外源木聚糖酶,可显着改善小麦的营养价值,建立的棉粕氨基酸消化率和代谢能值的预测方程可用于其营养价值的预测。
赵建涛[5](2019)在《鱼粉和猪肉粉的质量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鱼粉、肉粉是水产饲料重要的动物蛋白质原料,了解它们的品质、产品分类和分级,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水产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原料的质量变异特征也是饲料企业对饲料原料的品质控制的技术关键。本文以水产饲料企业从2010至2018年以来所采购的鱼粉、猪肉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鱼粉和猪肉粉的营养组成并结合大数据分析,重点分析了常规指标的统计分布规律,以及部分常规指标问的相关性,为进-步科学评价鱼粉和猪肉粉的品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鱼粉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以饲料企业从2010年-2018年间所采购的1633个鱼粉样本检测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常规指标的统计分布规律,以及部分常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鱼粉中灰分、钙和磷含量是区别鱼排粉和全鱼鱼粉的重要依据,当灰分含量大于20.0%、钙含量大于7.0%、总磷含量大于3.0%时,可以将此鱼粉归类于鱼排粉或者此鱼粉中含有部分鱼排粉。通过分析我们提出修改现行鱼粉分类标准建议,建议鱼粉脂肪含量不宜作为鱼粉质量标准的分级、分类指标;将钙含量作为鱼粉等级评定的指标加入到现行国家标准中;建议将原标准中以1.3%的鱼粉蛋氨酸含量作为鱼粉等级的分界点,修改为1.4%;将特级鱼粉的酸价指标从≤3,改为≤2。同时建议增加鱼粉感官评价指标。同时也总结出部分常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作为鱼粉质量控制的参考指标。在鱼粉新鲜度及真实性的判定中,感官评价作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将鱼粉的气味区分为鱼腥味、酸味、臭味、焦糊味和异味等,质检人员可以依据不同的味道及其浓烈程度对鱼粉的真实性和新鲜度进行有效判定。第二部分:猪肉粉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以饲料企业在2010年-2018年间采购的197个猪肉粉样本检测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常规指标的统计分布规律,以及部分常规指标间的相关性,初步制定了本企业猪肉粉品质采购标准:粗蛋白质≥65.0%,粗脂肪≥12.0%,水分≥ 10.0%,粗灰分≥12.0%,钙≥2.0%,怜≥0.5%,酸价≤5mgK0H/g,挥发性盐基态氮≤125mg/100g。
张艳梅[6](2019)在《复合化学处理稻草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屠宰试验,研究了复合化学处理稻草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消化代谢及肉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复合化学处理稻草日粮条件下,适合滩羊养殖的最佳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添加量,为秸秆的高效利用和滩羊的科学养殖提供有效依据。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两部分试验:第一部分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一: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疾病的4月龄滩羊羯羊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试验日粮精粗比为30:70,其中粗饲料为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和苜蓿。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g/d、3.0g/d、4.5g/d、6.0g/d过瘤胃蛋氨酸。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对试验羊的总增重和日增重具有提高趋势(P>0.05),当添加量为4.5 g/d时,试验羊的增重最佳,养殖的经济效益最高,同时可以提高试验羊血清总蛋白和血糖水平,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试验二: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消化代谢的影响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可以显着提高试验羊干物质、NDF、ADF表观消化率(P<0.05),促进氮代谢和能量代谢,添加4.5 g/d过瘤胃蛋氨酸组试验羊NDF、ADF表观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三: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可以显着提高试验羊胴体瘦肉率、熟肉率和肌肉粗蛋白含量(P<0.05),其中添加量为4.5g/d时效果最佳。第二部分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一: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无疾病的4月龄滩羊羯羊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试验日粮精粗比为30:70,其中粗饲料为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和苜蓿。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5 g/d过瘤胃蛋氨酸,试验Ⅰ、Ⅱ、Ⅲ、Ⅳ组在添加4.5 g/d过瘤胃蛋氨酸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5 g/d、5.0 g/d、7.5 g/d、10.0 g/d过瘤胃赖氨酸。结果表明:对照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各试验组(P<0.05),干物质采食量、总增重和日增重均显着高于各试验组(P<0.05),养殖的经济效益最高。试验二: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消化代谢的影响对照组NDF和ADF消化率以及氮利用率均显着高于各试验组(P<0.05),各组滩羊的能量代谢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三: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对照组试验羊的屠宰性能、肉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与其他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随着过瘤胃赖氨酸添加量的增加,羊肉的熟肉率呈下降趋势。综合上述试验结果,结合试验羊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消化代谢及肉品质指标,在复合化学处理稻草日粮条件下,过瘤胃蛋氨酸的最适添加量为4.5 g/d,过瘤胃赖氨酸的最适添加量为 0 g/d。
王振召[7](2018)在《尿样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肾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病程通常较长,容易反复发生,并且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忽略而常常错过最佳的诊断治疗时间,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会导致肾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为尿毒症,危及生命。所以理解肾脏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准确诊断对肾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核磁共振检测结合统计学分析的代谢组学技术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代谢轨迹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策略。本论文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通过分析尿样代谢组,对梗阻性肾病和尿毒症进行了详细的代谢机制分析,为相关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本论文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作利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家兔重度梗阻性肾积水及梗阻解除后恢复期间的代谢变化,从代谢物的变化中找出可以用来表征梗阻严重程度及梗阻解除后恢复情况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梗阻期间,3-羟基犬尿素、3-甲基组氨酸、肌酐、胍基乙酸、间&对-羟基苯乙酸和苯乙酰甘氨酸的含量逐渐减少,乙酸、丙氨酸、蛋氨酸、甘氨酸、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持续增加,这些可以作为判定梗阻严重程度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梗阻解除后,3-甲基组氨酸、肌酐、胍基乙酸、马尿酸、间-羟基苯乙酸和甲胍的含量逐渐增加,2-氨基异丁酸、乙酰胆碱、赖氨酸、缬氨酸、乳酸、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的含量逐渐减少,可以用来描述梗阻解除后的恢复情况。同时,我们也对梗阻后引发的体内代谢紊乱情况以及梗阻解除后相应的代谢恢复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临床上找到梗阻原因并解除梗阻能够很好地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工作主要进行了临床尿毒症病人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统计学分析、结合尿液生化指标分析,为尿毒症的代谢特征提供了依据,进而寻找尿毒症的特征代谢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尿毒症患者尿液中的2-羟基异丁酸、3-羟基丁酸、丙酮、丁酸、谷氨酸、肌氨酸、肌酐、赖氨酸、N,N-二甲基甘氨酸、柠檬酸、天冬酰胺、乙醇和乙醇胺的含量明显偏低,而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牛磺酸、乳酸和葡萄糖的含量显着偏高。这些特征性代谢物涉及也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中的多条代谢途径的紊乱,可以作为尿毒症代谢影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有助于理解尿毒症发病的生化机制。
陈伟国,尹荣楷,杨纯芬,舒鼎铭[8](2013)在《鹅营养需要研究进展(上)》文中指出针对鹅的能量、粗蛋白、氨基酸、粗纤维、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的营养需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鹅配合饲料配方提供试验依据。
杜宗棠[9](2012)在《蛋鸡小麦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日粮蛋氨酸和赖氨酸适宜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用1024只40周龄伊莎婷特商品蛋鸡,采用4×4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16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在小麦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4个蛋氨酸水平(0.28%、0.34%、0.40%、0.46%)和4个赖氨酸水平(0.68%、0.75%、0.82%、0.89%),试验各组均添加非淀粉多糖复合酶0.01%。预试期7d,正式期60d。通过饲养试验、代谢试验和屠宰试验,研究日粮中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产蛋性能、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利用率、免疫指标、生化指标、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探讨蛋鸡小麦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日粮中蛋氨酸和赖氨酸的适宜水平。结果表明:(1)日粮中蛋氨酸水平对平均蛋重有显着影响(P<0.05),0.34%蛋氨酸水平日粮使平均蛋重显着降低(P<0.05)。日粮中赖氨酸水平对蛋鸡平均产蛋率、平均蛋重和料蛋比均有显着影响(P<0.05),对平均采食量无显着影响(P>0.05)。0.82%赖氨酸水平的日粮使蛋鸡平均产蛋率显着提高(P<0.05)、料蛋比显着降低(P<0.05)。平均蛋重以赖氨酸0.75%水平时最大(P<0.05)。蛋氨酸和赖氨酸对平均采食量、平均产蛋率、平均蛋重和料蛋比均无明显互作效应(P>0.05)。(2)日粮蛋氨酸水平对蛋形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0.40%蛋氨酸水平的日粮能显着提高蛋形指数(P<0.05),不同蛋氨酸水平对哈氏单位、蛋黄系数和蛋黄颜色影响均不显着(P>0.05),其中哈氏单位和蛋黄系数以0.34%水平最大,蛋黄颜色与蛋氨酸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哈氏单位、蛋黄系数和蛋黄颜色存在显着影响(P<0.05),赖氨酸水平对哈氏单位影响极显着(P<0.01),当赖氨酸水平高于0.82%时将显着降低哈氏单位(P<0.01),0.75%、0.89%水平的赖氨酸使蛋黄系数显着降低(P<0.05),0.82%水平的赖氨酸使蛋黄颜色显着降低(P<0.05)。蛋氨酸与赖氨酸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哈氏单位、蛋黄系数、蛋形指数和蛋黄颜色影响均不显着(P>0.05)。(3)蛋氨酸和赖氨酸对饲料氮利用率影响极显着(P<0.01),以0.34%蛋氨酸水平的氮利用率最高,较0.28%、0.40%和0.46%水平分别高出4.79%(P<0.01)、1.76%(P<0.05)和1.09%(P<0.05)。0.82%和0.75%赖氨酸水平的饲料氮利用率较0.68%水平分别高5.37%(P<0.01)和4.47%(P<0.01)。蛋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不显着(P>0.05)。(4)日粮蛋氨酸水平对回肠蛋氨酸和丙氨酸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以0.34%蛋氨酸水平的回肠蛋氨酸消化率最高,分别较0.28%、0.40%和0.46%水平高2.17%(P<0.05)、1.62%(P<0.05)和1.79%(P<0.05)。以0.28%蛋氨酸水平的回肠丙氨酸消化率最高,显着高于0.34%和0.46%水平(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回肠赖氨酸和蛋氨酸消化率影响显着(P<0.05),以0.89%赖氨酸水平的回肠赖氨酸消化率最高,分别较0.82%、0.75%和0.68%水平高0.48%(P<0.05)、4.1%(P<0.05)和3.64%(P<0.05)。0.89%和0.82%赖氨酸水平的回肠蛋氨酸消化率较0.68%水平分别高1.49%和1.42%(P<0.05)。蛋氨酸和赖氨酸对回肠赖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消化率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对回肠赖氨酸消化率交互作用最大(P<0.01)。(5)日粮蛋氨酸水平对肠系膜静脉血清赖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影响显着(P<0.05)。肠系膜静脉血清中赖氨酸含量以日粮蛋氨酸水平0.34%~0.40%水平时较高,0.34%、0.40%和0.46%蛋氨酸水平组血清亮氨酸含量显着高于0.28%水平组(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肠系膜静脉血清中蛋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影响显着(P<0.05),且三种氨基酸均在0.82%赖氨酸水平时达到最高。蛋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互作效应仅对肠系膜静脉血清赖氨酸含量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6)日粮蛋氨酸水平显着影响蛋鸡脾脏指数(P<0.05),0.40%蛋氨酸水平较0.28%蛋氨酸水平组显着高出0.05(P<0.05),0.34%和0.46%蛋氨酸水平组脾脏指数均显着高于0.28%蛋氨酸水平组(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蛋鸡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显着影响(P<0.05),0.75%和0.80%赖氨酸水平组对脾脏指数的影响基本一致,均显着高于0.68%赖氨酸水平组(P<0.05)。胸腺指数以日粮0.75%赖氨酸水平组最大,0.82%和0.89%赖氨酸水平组次之,分别较0.68%赖氨酸水平组显着高出0.06(P<0.05)、0.05(P<0.05)和0.03(P<0.05)。蛋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互作效应对蛋鸡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日粮蛋氨酸水平对蛋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有显着影响(P<0.05)。日粮0.40%蛋氨酸水平能够显着提高蛋鸡新城疫抗体水平,较0.34%和0.28%蛋氨酸水平组显着高1.13和1.00。日粮赖氨酸水平及蛋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蛋鸡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7)盲肠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受日粮蛋氨酸水平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0.82%和0.89%赖氨酸水平组大肠杆菌数量显着低于0.68%和0.75%水平组(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当赖氨酸水平达到0.82%时,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最高,大肠杆菌数量最低。从对蛋鸡盲肠菌群数量的影响来看,日粮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之间无显着的互作效应(P>0.05)。(8)蛋鸡血液中尿酸含量受日粮蛋氨酸水平影响较大,且达到显着水平(P<0.05),0.28%蛋氨酸水平组尿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水平组(P<0.05),0.40%蛋氨酸水平尿酸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水平组(P<0.05),0.34%和0.46%蛋氨酸水平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血液中尿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日粮赖氨酸为0.82%水平时,血液中尿酸含量最低,较0.68%和0.89%赖氨酸水平组分别显着降低7.34(P<0.05)和8.00(P<0.05),0.75%赖氨酸水平组尿酸含量较0.89%水平组显着降低5.48(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与血液总氨基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随赖氨酸水平的增加,血液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其中0.82%和0.89%赖氨酸水平组总氨基酸含量较0.68%和0.75%赖氨酸水平组显着降低(P<0.05)。日粮中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血液总氨基酸含量表现出显着的互作效应(P<0.05)。
陈蓉[10](2012)在《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芡实系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产地为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主要有两个栽培种,即“剌芡”与“苏芡”。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芡实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芡实这一大宗水生植物药材品质评价标准的提升,探讨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特性,以期实现芡实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芡实文献的研究。考证芡实的来源并分类、对芡实的营养与功效物质、药理与临床功效、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栽培技术、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对水环境对水生药材品质影响进行了文献研究,为芡实等水生植物药材研究提供新思路。2进一步开展了芡实生产和资源调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国内芡实种植地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广东、湖北等省。江苏省的芡实种植具有较大规模,位于太湖流域的苏州是南芡(苏芡)的道地产区。目前苏州淞泽园水生蔬菜基地、苏州娄葑镇群力村、苏州蔬菜研究所、苏州东太湖等都是有特色的芡实生产基地。但由于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体环境恶化的影响,苏芡的产量和质量也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近年价格水涨船高,2011年鲜米160元/kg,干货270元/kg。因此,扩大芡栽培面积,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是芡实资源生产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通过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明确了芡实种仁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酚类、有机酸等大类成分,并深入探讨了水溶性成分。以15个产地芡实为原料,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和营养评价。芡实中总氨基酸平均值为103.33mg/g,游离氨基酸为0.98mg/g。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比值系数分SRC为66.98%。Glu、Leu是芡实氨基酸的主成分,产地差异明显。各产地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低,平均值为0.4577mg/g。芡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产地差异,长江流域含量较高,南方芡实次之,而北方芡实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少。采取水提醇沉法提取芡实多糖,Sevage法除蛋白,通过改良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多糖中蛋白质含量。实验表明,芡实粗多糖纯度为73.25%,而精多糖达到了 76.22%。采用Sevage法除蛋白前后,芡实粗多糖和精多糖中蛋白质含量从6.27%减少到1.39%,表明Sevage法在一定程度上有良好的去蛋白效果,值得推广。DEAE-52纤维素分离得到 EPJ-A1、EPJ-B1、EPJ-B2、EPJ-B3、EPJ-B4、EPJ-C1、EPJ-D1、EPJ-D2、EPJ-D3为等级分。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得到两个组分,EPJ-A1-1和EPJ-A1-2。理化鉴别表明,各级分大多不含糖类以外的成分,水溶性较好,颜色基本为白色或黄色。HPLC-ELSD法测定芡实多糖各级分纯度显示,DEAE-52分离的级分均不纯,水部位EPJ-A1经Sephadex G-100后得到的两个级分EPJ-A1-1、EPJ-A1-2基本已为均一分子量多糖,肯定了两次柱分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芡实多糖分子量分布较为集中,90%均在15 kDa以下。芡实多糖单糖组成较简单,仅为葡萄糖和鼠李糖,其中大部分为葡萄糖,也可以推测芡实多糖是由多个葡萄糖苷键组成的复杂多糖。MTT试验结果证实,芡实多糖几乎无细胞毒性,可以作为食品、药品、保健品研究的原料。针对芡种皮中大量的单宁成分,可制成有经济价值的栲胶用于工业。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芡实种皮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丙酮浓度57%、液料比57mL/g、超声时间23min。并通过D101大孔树脂富集,得到水、10%乙醇这两个部位为纯化栲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083-2008、LY/T 1082-2008的分析试验方法,证实芡实种皮符合栲胶原料标准,且其制成的栲胶大部分指标与现行其他主要栲胶要求相符。但颜色较深需要脱色,沉淀量过大需要进一步精制,方可提高使用范围。4芡实指纹图谱的建立,从“全成分”的角度出发,对提高芡实质量标准有重要意义。建立了芡实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确立了 17个共有峰。以各产地间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初步拟订特征指纹峰,均以1、3、4、5、13号峰为强峰。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符合程度较好,但相对峰面积差别较大。以共有模式图谱为对照,各产地样品相似度在0.633~0.981之间,以对照药材为参照,相似度在0.654~0.998之间,说明不同来源的芡实饮片质量波动较大,建立标准指纹图谱时相似度应不低于0.9。HPLC指纹图谱是常用品质评价工具,具有全面性。柚皮素含量较低,仅为1.9539±0.0143μg/g,且发现不同产地间柚皮素含量差异明显。除柚皮素外,其他特征峰的鉴别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红外光谱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比较了 17个产地芡实药材的相似度,依据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大小分为了 A、B、C、D四类。产地相近样品之间有很高的共有峰率(均超过82.4%)和很低的变异峰率(均不超过21.4%);产地不同但品种一致的样品之间有不高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52.4%)和不低的变异峰率(均大于33.3%);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样品之间有较低的共有峰率(均低于47.6%)和较高的变异峰率(均超过50.0%);产地不同且采收期较近,造成了 S10与其他产地相比有着极低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35.7%)和极高的变异峰率(几乎都高于100%)。各产地近红外图谱波形和吸光度大小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芡实药材质量总体平稳,变异趋势较小。当选取指纹区的波长范围为1196-2332nm时,特征峰较为明显,能建立芡实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确定了 8个共有吸收峰,峰位2331.017nm、2313.353nm、2101.412nm、1928.765nm、1761.000nm、1549.000nm、1468.118nm、1196.000nm,主成分峰位分别为 1549.000nm、1468.118nm、1761.000nm。5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疗效较好的多糖部位以及废弃物种皮中大量含有的多酚鞣质类物质两个部位作为抗衰老作用研究的对象。抗疲劳耐缺氧试验结果表明,与VC、VE组相比,各剂量多糖组和种皮多酚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常压密闭耐缺氧时间均延长,显着提高了小鼠的抗应激能力,且量效关系明显。其活动能力、食量、精神状态、日均体重增加量、脏器系数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物组,增加小鼠肝糖原、肌糖原、降低血清BUN、提高小鼠血清LDH、增加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均证实芡实多糖及其种皮多酚确实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能提高组织和血清中SOD、CAT、GSH-Px、Hyp活性,降低MAO活性,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减少MDA的生成,从而有效地清除ROS。同时能够缓解造模所致衰老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指数下降。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是潜在的抗氧化剂,提取方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体外抗氧化试验证实,芡实多糖、种皮多酚能有效清除·OH、O2-·等自由基,对亚硝胺合成以及亚硝基清除有一定作用,对DPPH·及其灵敏,对含脂食品的自动氧化防止有一定帮助,还原力大于同浓度下阳性药VC和TBHQ,提示其能够治疗因氧自由基损伤所引起的疾病。6考察环境因子对有效成分的积累变化,筛选出最重要的影响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比较各产地芡实质量优劣。两者从外因和内因协同判定药材品质,构建了芡实质量评价综合体系。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分别是影响柚皮素、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主导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度判定广东肇庆芡实以其高相对关联度0.657,成为品质最佳的产地。
二、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判定与合理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判定与合理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菌酶协同改善花生粕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粕在饲料领域应用的限制因素 |
1.1.1 花生粕精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不平衡 |
1.1.2 花生粕易氧化变质 |
1.1.3 花生粕存在抗营养因子和有毒物质 |
1.2 花生粕饲用品质改善的研究现状 |
1.2.1 花生粕蛋白的定向水解 |
1.2.2 花生粕氨基酸平衡的改善方法 |
1.2.3 花生粕抗营养因子及有毒物质的消除方法 |
1.3 乳酸菌在花生粕饲用品质改善的应用潜力 |
1.3.1 乳酸菌在改善饲料氨基酸比例平衡中的应用潜力 |
1.3.2 乳酸菌发酵提高饲料抗氧化性能的应用潜力 |
1.3.3 乳酸菌改善饲料风味的应用潜力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
2.1.3 主要仪器 |
2.2 精氨酸高效利用乳酸菌的筛选 |
2.2.1 培养基的制备 |
2.2.2 能利用精氨酸的乳酸菌的初筛 |
2.2.3 能利用精氨酸且不产生物胺的乳酸菌的初筛 |
2.2.4 能利用花生粕精氨酸的乳酸菌的确定 |
2.2.5 能利用花生粕精氨酸的乳酸菌的鉴定 |
2.2.6 短乳杆菌Z-73在花生粕发酵上的初步应用 |
2.3 基于花生粕游离精氨酸提升的酶解工艺优化 |
2.3.1 蛋白酶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2.3.2 蛋白酶组合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2.3.3 蛋白酶解顺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2.3.4 预处理方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2.3.5 料水比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2.3.6 蛋白酶添加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2.3.7 胰蛋白酶酶解温度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2.3.8 花生粕复合蛋白酶酶解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2.4 花生粕乳酸菌发酵工艺的优化 |
2.4.1 乳酸菌接种量对花生粕酶解发酵液的影响 |
2.4.2 发酵温度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
2.4.3 发酵时间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
2.5 菌酶协同对花生粕品质的影响 |
2.5.1 粗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测定 |
2.5.2 氨基酸、肽含量和肽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
2.5.3 SDS-PAGE |
2.5.4 总酸和有机酸含量测定 |
2.5.5 抗氧化能力测定 |
2.5.6 有机酸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
2.5.7 多酚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
2.5.8 黄酮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
2.5.9 水溶性多糖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
2.5.10 活性肽的超滤分离 |
2.5.11 活性肽的凝胶色谱分离纯化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精氨酸高效利用乳酸菌的筛选 |
3.1.1 能利用精氨酸的乳酸菌的初筛 |
3.1.2 能利用精氨酸且不产生物胺乳酸菌的初筛 |
3.1.3 能利用花生粕精氨酸的乳酸菌的确定 |
3.1.4 乳酸菌Z-73的鉴定 |
3.1.5 短乳杆菌Z-73在花生粕发酵上的初步应用 |
3.1.6 小结 |
3.2 基于花生粕游离精氨酸提升的酶解工艺优化 |
3.2.1 蛋白酶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3.2.2 蛋白酶组合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3.2.3 蛋白酶解顺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3.2.4 预处理方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3.2.5 料水比对花生粕蛋白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3.2.6 蛋白酶添加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3.2.7 胰蛋白酶酶解温度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
3.2.8 花生粕复合蛋白酶酶解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3.2.9 小结 |
3.3 花生粕乳酸菌发酵工艺的优化 |
3.3.1 乳酸菌接种量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
3.3.2 发酵温度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
3.3.3 发酵时间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
3.4 菌酶协同处理对花生粕品质的影响 |
3.4.1 菌酶协同处理对粗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2 菌酶协同处理对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
3.4.3 菌酶协同处理对多肽含量及多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3.4.4 菌酶协同处理对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4.5 菌酶协同处理对总酸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3.4.6 菌酶协同处理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7 菌酶协同处理花生粕抗氧化性提升的初步研究 |
3.4.8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牦牛舍饲育肥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牦牛及其生产现状 |
1.1 牦牛及其环境适应特性 |
1.2 牦牛产肉性能及其肉质特性 |
1.3 牦牛生产现状 |
2 过瘤胃氨基酸的作用与应用 |
2.1 过瘤胃氨基酸 |
2.2 过瘤胃氨基酸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3 缓释技术及矿物质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3.1 缓释技术 |
3.2 矿物质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4 研究意义与方案 |
4.1 研究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牦牛舍饲育肥氨基酸补饲调控对其生产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过瘤胃氨基酸 |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
2.4 试验基础饲粮 |
2.5 饲养管理 |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牦牛生长性能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
4.2 牦牛瘤胃发酵性能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
5 小结 |
第三章 牦牛舍饲育肥氨基酸补饲调控对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过瘤胃氨基酸 |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
2.4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
3.3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牦牛育肥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牦牛屠宰性能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
4.2 牦牛肉质性状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
4.3 牦牛育肥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经济效益分析 |
5 小结 |
第四章 牦牛舍饲育肥矿物质补饲调控对其生产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矿物质缓释丸 |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
2.4 试验基础饲粮 |
2.5 饲养管理 |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牦牛生长性能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
4.2 牦牛瘤胃发酵性能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
5 小结 |
第五章 牦牛舍饲育肥矿物质补饲调控对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矿物质缓释丸 |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
2.4 试验基础饲粮和饲养管理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
3.3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牦牛育肥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牦牛屠宰性能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
4.2 牦牛肉质性状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
4.3 牦牛育肥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经济效益分析 |
5 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体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经历及成果 |
致谢 |
(3)鱼粉和豆粕氨基酸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水产动物的氨基酸营养 |
1.1.1 蛋白质与氨基酸 |
1.1.2 水产动物的氨基酸代谢特点 |
1.1.3 .氨基酸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
1.1.4 水产动物必需氨基酸需求 |
1.2 水产饲料蛋白质原料概况 |
1.3 饲料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
1.3.1 化学分析法 |
1.3.2 光谱分析法 |
1.3.3 色谱分析法 |
1.4 饲料氨基酸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微波水解法在鱼粉和豆粕氨基酸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分析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微波水解处理条件筛选对比 |
2.2.2 高蛋白质饲料原料的检测 |
2.2.3 微波水解法对氨基酸测定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
2.2.4 微波水解法对样品均匀性的要求 |
2.2.5 微波处理法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结果 |
2.3 讨论 |
2.3.1 最佳微波条件的确定 |
2.3.2 微波水解的优势分析 |
2.3.3 微波前处理法注意事项 |
2.3.4 微波水解的综合优势 |
第三章 近红外分析法在鱼粉和豆粕氨基酸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样品氨基酸湿化学法测定 |
3.1.4 模型的建立 |
3.1.5 模型的验证 |
3.2 .结果 |
3.2.1 近红外光谱图 |
3.2.2 豆粕模型赖氨酸、蛋氨酸数据交叉检验 |
3.2.3 其他样品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3.3 讨论 |
3.3.1 近红外的优势 |
3.3.2 主要近红外仪器种类特点 |
3.3.3 其他指标的红外方法 |
3.3.4 近红外扫描操作细节 |
3.3.5 近红外方法展望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下一步工作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下一步工作 |
附录 |
附录1 :鱼粉氨基酸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分析方法 |
附录2 :关于马氏距离的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小麦和棉粕的肉仔鸡可利用氨基酸和能量评价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家禽回肠可消化氨基酸研究进展 |
1.2.2 可消化氨基酸在家禽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
1.2.3 家禽饲料原料能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
1.2.4 非淀粉多糖酶的特点及应用 |
1.2.5 氨基酸消化率和能值预测方程的建立和验证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肉仔鸡对不同来源小麦氨基酸和代谢能差异的研究及外源木聚糖酶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小麦样品采集 |
2.2.2 试验设计与日粮 |
2.2.3 饲养管理与样品采集 |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3.1 小麦样本的化学成分 |
2.3.2 肉仔鸡内源性氨基酸损失 |
2.3.3 小麦的肉仔鸡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 |
2.3.4 不同来源小麦的肉仔鸡代谢能值 |
2.3.5 小麦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SID AA和AMEn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不同来源小麦的化学成分 |
2.4.2 肉仔鸡内源性氨基酸损失 |
2.4.3 不同来源小麦的肉仔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
2.4.4 不同来源小麦的肉仔鸡代谢能 |
2.4.5 肉仔鸡小麦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SID AA和AMEn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肉仔鸡对不同来源棉粕氨基酸和代谢能差异的评定与预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棉粕样品采集 |
3.2.2 试验设计与日粮 |
3.2.3 饲养管理与样品采集 |
3.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3.1 棉粕样本的化学成分 |
3.3.2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表观和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
3.3.3 氨基酸SID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及回归预测方程 |
3.3.4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代谢能值 |
3.3.5 代谢能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和回归方程 |
3.4 讨论 |
3.4.1 不同来源棉粕的化学成分 |
3.4.2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
3.4.3 不同来源棉粕的肉仔鸡代谢能 |
3.4.4 SID值和代谢能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和回归方程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鱼粉和猪肉粉的质量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鱼粉 |
1.1 鱼粉资源分析 |
1.2 鱼粉及其相关产品的分类 |
1.3 鱼粉的生产工艺分析 |
1.4 鱼粉在饲料中的应用 |
2 猪肉粉 |
2.1 猪肉粉资源分析 |
2.2 猪肉粉的生产工艺 |
2.3 猪肉粉在饲料中应用 |
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一部分 鱼粉质量分析与控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鱼粉样本的采集 |
1.2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鱼粉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统计分析 |
2.2 鱼粉样本粗脂肪含量的统计分析 |
2.3 鱼粉样本的粗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的关系 |
2.4 鱼粉粗灰分、钙、总磷含量的统计分析 |
2.5 鱼粉盐分含量的统计分析 |
2.6 鱼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统计分析 |
2.7 鱼粉酸价含量的统计分析 |
2.8 鱼粉中各氨基酸含量的统计学分析,表8 |
2.9 鱼粉的感官评价标准与建议 |
3 讨论 |
3.1 鱼粉现有分级指标 |
3.2 鱼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以及它们的相关性 |
3.3 鱼粉粗灰分、钙和总磷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
3.4 鱼粉盐分含量 |
3.5 鱼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 |
3.6 鱼粉酸价含量以及与粗脂肪含量的相关性 |
3.7 鱼粉中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以及与其他氨基酸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猪肉粉质量分析与控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猪肉粉样品采集 |
1.2 猪肉粉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2 猪肉粉营养指标检测结果及分布范围统计 |
2.1 猪肉粉水分检测结果和分布区间 |
2.2 猪肉粉粗蛋白质含量检测结果和分布区间 |
2.3 猪肉粉中粗脂肪含量分布 |
2.4 猪肉粉粗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的相关性 |
2.5 猪肉粉挥发性盐基氮检测结果和分布区间 |
2.6 猪肉粉酸价检测结果和分布区间 |
2.7 猪肉粉中灰分含量分布 |
2.8 猪肉粉钙含量分布 |
2.9 猪肉粉中磷含量分布 |
2.10 猪肉粉钙与粗灰分存在的关系 |
3 讨论 |
3.1 猪肉粉的各项指标的范围 |
3.2 猪肉粉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1 鱼粉与鱼排粉的鉴别 |
2 对现行国家标准的修改建议 |
3 指标间的相关性 |
4 国产与进口鱼粉间的质量对比 |
5 鱼粉企业标准的制定 |
6 猪肉粉企业标准的制定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复合化学处理稻草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秸秆饲用化利用研究进展 |
2.1 物理处理法 |
2.2 化学处理法 |
2.3 生物学处理法 |
3 蛋氨酸与赖氨酸的营养特点 |
3.1 蛋氨酸的生理功能 |
3.2 蛋氨酸在动物体内代谢途径 |
3.3 赖氨酸的生理功能 |
3.4 赖氨酸在动物体内代谢途径 |
4 过瘤胃氨基酸研究进展 |
4.1 过瘤胃氨基酸处理方法 |
4.2 过瘤胃氨基酸利用效果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试验一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和数据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经济效益分析 |
4 小结 |
试验二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2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氮代谢的影响 |
2.3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氮代谢的影响 |
3.3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和数据采集 |
1.5 分析测定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 过瘤胃蛋氨酸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试验一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和数据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经济效益分析 |
4 小结 |
试验二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2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氮代谢的影响 |
2.3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3.2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氮代谢的影响 |
3.3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和数据采集 |
1.5 分析测定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 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论文总体结论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尿样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代谢组学概述及其常用技术 |
1.2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特点及与其它技术的比较 |
1.3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在临床疾病方面的应用 |
1.3.1 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
1.3.2 在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 |
1.3.3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
1.3.4 在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1.3.5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方向及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核磁共振的家兔重度肾积水的代谢组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及方法 |
2.2.1 样品的采集与配制 |
2.2.2 核磁共振氢谱数据采集及处理 |
2.2.3 统计学分析及通路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
2.3.2 统计结果分析 |
2.3.3 代谢通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核磁共振的临床尿毒症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及方法 |
3.2.1 样品的采集与配制 |
3.2.2 核磁共振氢谱数据采集及处理 |
3.2.3 统计学分析及通路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尿样的生化分析 |
3.3.2 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
3.3.3 统计结果分析 |
3.3.4 代谢通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4.1 论文总结 |
4.2 研究展望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鹅营养需要研究进展(上)(论文提纲范文)
1 鹅能量需要量 |
2 鹅蛋白质需要量及适宜蛋能比 |
3 鹅氨基酸需要量 |
(9)蛋鸡小麦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日粮蛋氨酸和赖氨酸适宜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小麦用作饲料的特性 |
1.2 小麦中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 |
1.3 非淀粉多糖酶的作用机制 |
1.3.1 降低小肠内容物粘性 |
1.3.2 改善消化道组织形态 |
1.3.3 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 |
1.3.4 NSP 酶的其它作用 |
1.4 非淀粉多糖酶在蛋鸡小麦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
1.5 非淀粉多糖酶对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利用的影响 |
1.5.1 提高可消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 |
1.5.2 促进蛋白质消化 |
1.5.3 促进小肽和氨基酸吸收 |
1.5.4 提高氨基酸转运系统的功能 |
1.6 蛋氨酸和赖氨酸的生理作用及在蛋鸡生产中的重要性 |
1.6.1 蛋氨酸和赖氨酸的生物学功能 |
1.6.2 蛋氨酸和赖氨酸在蛋鸡生产中的重要性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日粮 |
2.3 试验设计与分组 |
2.4 饲养管理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生产性能指标 |
2.5.2 蛋品质 |
2.5.3 饲料氮利用率 |
2.5.4 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
2.5.5 肠系膜静脉血清氨基酸含量 |
2.5.6 免疫器官指数 |
2.5.7 血液新城疫抗体效价 |
2.5.8 盲肠内容物菌群数 |
2.5.9 生化指标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饲料氮及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
3.3.1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 |
3.3.2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
3.3.3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肠系膜静脉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1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3.4.2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
3.5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盲肠菌群数的影响 |
3.6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指标的影响 |
4.2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品质指标的影响 |
4.3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饲料氮及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 |
4.3.1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饲料氮利用率的影响 |
4.3.2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回肠氨基酸消化利用率的影响 |
4.3.3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肠系膜静脉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免疫指标的影响 |
4.4.1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4.2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影响 |
4.5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盲肠菌群数的影响 |
4.6 不同蛋氨酸和赖氨酸水平对蛋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芡实资源考证与分类 |
2 芡实营养与功效物质基础 |
3 芡实药理与临床功效研究 |
4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
5 芡实高产栽培与孢粉学 |
6 芡实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 |
7 芡实现代研究展望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芡实药材资源与商品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芡实药材资源及市场调查 |
1 国内芡实资源分布情况 |
2 芡实药材市场动态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苏州地区芡实种植情况考察 |
1 苏州概况 |
2 调查范围 |
3 调查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研究 |
第一节 芡实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芡实水溶性蛋白质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芡实氨基酸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芡实多糖成分含量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芡实多糖分离鉴定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芡实种皮多酚提取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芡实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芡实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芡实NIR指纹图谱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芡实IR指纹图谱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五章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衰老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内抗衰老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疲劳、耐缺氧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综合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环境因子对芡实药材品质的影响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
1 数据来源 |
2 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建立 |
3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建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判定与合理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菌酶协同改善花生粕品质的研究[D]. 周佳慧. 江南大学, 2021(01)
- [2]牦牛舍饲育肥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效应研究[D]. 马志远. 兰州大学, 2021
- [3]鱼粉和豆粕氨基酸快速测定方法研究[D]. 宋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小麦和棉粕的肉仔鸡可利用氨基酸和能量评价与预测[D]. 路佩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3)
- [5]鱼粉和猪肉粉的质量分析与控制[D]. 赵建涛. 苏州大学, 2019(04)
- [6]复合化学处理稻草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 张艳梅. 宁夏大学, 2019(02)
- [7]尿样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D]. 王振召. 厦门大学, 2018(01)
- [8]鹅营养需要研究进展(上)[J]. 陈伟国,尹荣楷,杨纯芬,舒鼎铭. 广东饲料, 2013(03)
- [9]蛋鸡小麦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日粮蛋氨酸和赖氨酸适宜水平研究[D]. 杜宗棠.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10]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D]. 陈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