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石油和产品的强劲需求

对石油和产品的强劲需求

一、油料及制品需求旺盛(论文文献综述)

段丽芳[1](2021)在《7种典型农药在食用油加工过程残留变化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是食用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对于油籽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行为的研究相对薄弱,目前食用油中的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全部源自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居民食用油农残膳食摄入风险。本文研究了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上7种常用农药在油籽加工和油炸烹制过程中的残留变化规律,评估加工过程农药残留行为对我国居民膳食摄入风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数据和理论数据,全面评估了我国登记在油籽上使用的脂溶性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为我国农药登记加工研究管理、农残标准制定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建立了大豆中毒死蜱、溴氰菊酯、甲氧虫酰肼和嘧菌酯,花生中毒死蜱、溴氰菊酯、甲氧虫酰肼、嘧菌酯和炔螨特以及油菜中溴氰菊酯、异菌脲和多菌灵的残留分析方法。该方法在0.005-2mg/L范围之间线性较好,添加回收率在72.2%-117.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15.4%之间,LOQ为0.01 mg/kg,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研究7种农药在油籽加工和油炸烹制过程中的残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籽晾晒的过程中,由于农药挥发和降解,7种农药残留水平均有所降低。在花生和大豆压榨过程中,农药残留物在植物油中均出现明显的浓缩富集情况,在油渣中绝大多数农药残留水平降低。残留物在油制品和油渣中的分布与农药log Kow值有显着的正相关,即农药log Kow值越大,其在植物油中的富集越高。在菜籽榨油过程中,这一关系并不明显,这可能与不同油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关。在食用油进一步的深加工(油炸)研究发现,大部分农药在这食用油加热过程会出现浓缩现象,个别热不稳定的农药浓度会显着下降,而随着反复油炸,农药降解现象逐渐明显,大部分农药残留水平会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7种农药在烹制后的食用油中的PF值均显着小于1。农药残留在薯条中均无显着富集,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花生油烹制的薯条农药残留水平逐渐增加,大豆油烹制的薯条农药残留水平则逐渐降低,这与油温及烹饪时间有关,而使用菜籽油时,薯条中农药的浓度变化较小。采用我国和GEMS/Food 2种膳食消费数据对毒死蜱等7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引入试验获得PF后,毒死蜱等7种农药的膳食摄入风险较未考虑PF的风险提高了0%-1.8%,其中毒死蜱、甲氧虫酰肼基于大豆油加工因子的膳食风险分别增加1.8%和1.65%,溴氰菊酯更在原风险超百(137.8%)的基础上增加到138.9%,采用文献PF数据,膳食风险提高了-0.1%-1.4%,采用理论PF,膳食风险提高了0.2%-9.1%。结果表明GEMS/Food全球膳食分区数据不适用于我国居民膳食风险评估。本研究进一步利用油籽加工的理论PF、文献PF资料和PF外推理论对我国所有登记在油籽上的脂溶性农药的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考虑油籽理论加工因子后,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增幅范围在0.04%-85.3%之间。特别对于每日允许摄入量低于0.01mg/kg bw的15种农药,风险增幅尤为明显,在3.7%-85.3%之间,评估后膳食风险超百的农药有9种。引入利用文献PF或估算出的PF后,膳食风险评估结果增幅在-4.2%到31.2%之间。综上所述,尽快全面开展油料加工过程的农药残留行为研究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和农药风险管理刻不容缓。在缺少加工试验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理论PF进行最保守的膳食风险评估,并辅以文献资料的评估结果进行参考。以上任一情况,如果膳食风险过百,则需要依据我国食用油加工实际情况,进行加工过程农药残留行为研究,进行精确的膳食风险评估,确保农药使用不会对消费者健康带来不可接受的风险,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到位。

郭立忠[2](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孙彤彤[3](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张潇丹[4](2021)在《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文中提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世界着名的本木干果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是良好的材用、生态树种。在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达69.9%,同时幅员辽阔、山地资源丰富,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份开始引进种植薄壳山核桃,主要生产干果直接食用,但作为产业则发展缓慢,低产低效问题突出,产品结构单一。为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本文以主栽品种‘马罕’等10个无性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揭示生育期薄壳山核桃主要矿质养分动态变化和营养累积规律,从矿质营养角度解析薄壳山核桃低产低效的成因并建立营养诊断方法,分析评价不同无性系间果实营养性状尤其脂肪酸组成,为薄壳山核桃科学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薄壳山核桃‘马罕’8种矿质养分含量随生育期动态呈现一定规律性,因果实、叶片部位不同,各元素呈各自不同或相似特征。果实元素含量,多数元素(N、P、Ca、Mg、Mn、Zn、前中期B)总体下降,而K、B有所不同,果K先降后升,而B成熟期急剧增431%。叶片元素含量除N和前期的P、K呈下降外,而其余元素(Ca、Mg、Mn、Zn、B)前低后高,Ca、Mg、K、P生育末期出现翘尾尤其Ca、Mg翘尾幅度巨大,Mn、Zn、B含量动态高度相似。除P、K外,其余叶片高于果实。各元素具体含量及生育期变幅如下:N含量叶片范围16.35g/kg~24.93g/kg,平均20.09g/kg,生育期变幅CV11.22%;果实6.02g/kg~29.90g/kg,平均11.26g/kg,CV62.41%。P含量叶片1.07g/kg~3.54g/kg,平均1.66g/kg,CV40.72%;果实1.31g/kg~3.99g/kg,平均2.26g/kg,CV34.28%。K含量叶片6.17g/kg~15.54g/kg,平均10.76g/kg,CV20.01%;果实6.11g/kg~18.98g/kg,平均14.41g/kg,CV25.15%。Ca含量叶片14.15g/kg~42.33g/kg,平均22.46g/kg,CV27.40%;果实4.29g/kg~21.00g/kg,平均12.01g/kg,CV42.79%。Mg含量叶片3.24g/kg~6.50g/kg,平均3.85g/kg,CV20.32%;果实0.92g/kg~4.80g/kg,平均2.45g/kg,CV50.28%。Mn含量叶片0.72g/kg~1.54g/kg,平均1.18g/kg,CV21.57%;果实0.12g/kg~0.89g/kg,平均0.42g/kg,CV53.48%。Zn含量叶片63.40mg/kg~104.4mg/kg,平均85.13mg/kg,CV14.51%;果实26.33mg/kg~85.15mg/kg,平均41.66mg/kg,CV43.57%。B含量叶片20.75mg/kg~59.03mg/kg,平均43.33mg/kg,CV32.00%;果实11.40mg/kg~60.60mg/kg,平均22.68mg/kg,CV60.52%。生育期各元素平均含量排序:叶片Ca>N>K>Mg>P>Mn>Zn>B,果实K>Ca>N>Mg>P>Mn>Zn>B。其中,Ca>N、Mg>P、Mn近P(叶片Mn甚至高于传统中量元素0.1%的下限),与常规作物相比较特殊,因此,薄壳山核桃Ca、Mg、P、Mn含量的这些特点,可能是其有别于其它作物的植物营养学的特殊性。(2)薄壳山核桃‘马罕’果实矿质元素累积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与生物量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呈现更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生育初期至7月上中旬累积缓慢;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各元素快速累积至果实,对果实最终累积量贡献率甚至超过100%;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变化平缓,其中,P、Ca、Mg、Mn在9月甚至出现明显负累积,呈现由果实向外净转移;末期各元素又有所正向累积。矿质元素累积量变化幅度大小为B>K>Zn>N>Ca>P>Mg>Mn。(3)以薄壳山核桃‘马罕’常规林(高产林)为参比,‘马罕’低效林在7月与9月的叶片、果实、一年生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参比的差异高度一致,即同部位中的N、P、K、Mn、Zn含量低效林均低于常规林,而Ca、Mg含量则低效林高于常规林,两林分间的差异,尤以叶片较其它部位有更高显着性,叶N、P、K、Mn、Zn在7月、9月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韧皮部和木质部9月N、P、Zn等也达到极高显着性水平。相应地,果实累积量N、P、K、Mn、Zn等亦低效林极显着低于常规林。据此,矿质养分N、P、K、Mn、Zn等的不足,可能是构成低效林的成因。林分间矿质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供给)并不一致,除P外甚至正好相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揭示。依据养分综合诊断DRIS指数,推断低效林养分相对缺乏顺序:7月叶片K>Mn>P>Zn>N>B>Mg>Ca,7月果实P>K>Mn>N>Zn>B>Mg>Ca,9月叶片P>K>Mn>Zn>N>B>Mg>Ca,9月果实P>Mn>N>Zn>B>Mg>Ca>K。其中,叶片和果实的P、Mn、K、N、Zn指数均为负值(除9月果实K外),7月、9月的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元素供应不足、偏离平衡,可能是导致低效林的原因,尤其P、Mn远离平衡、须补充。DRIS诊断结论与含量对比诊断结论一致。(4)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果实主要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质量和外形方面,青果单重、坚果单重、仁重、出籽率、出仁率、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坚果果长、坚果果宽9个性状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仅坚果壳厚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10个无性系中,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仁重>坚果单重>青果单重>出籽率>坚果壳厚>坚果果宽>出仁率>坚果果长>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在种仁内含营养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在10个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粗脂肪差异不显着;10个无性系粗脂肪平均含量为70.01%,蛋白质平均含量67.50mg/g,可溶性糖平均含量10.7mg/g,单宁平均6.07mg/g,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可溶性糖>单宁>蛋白质>粗脂肪。各指标变异,为品种筛选提供了指南。综合各项指标,所有无性系尤其28号、104号和34号可为食用油生产品种;104号和28号可推荐为果用栽培品种;1号、35号、28号、34号和29号可为高档食用油品种;29号、21号、20号和34号可作为鲜食型品种加以开发利用。此外,薄壳山核桃坚果高脂肪酸含量、高出油率(平均35.36%,出籽率×粗脂肪含量),高度契合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很有希望为弥补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发挥至关重要作用。(5)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6个脂肪酸组成成分含量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仅顺-11-二十碳烯酸差异不显着。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分平均含量顺序为油酸(70.02%)>亚油酸(19.58%)>棕榈酸(5.73%)>硬脂酸(2.38%)>亚麻酸(0.97%)>顺-11-二十碳烯酸(0.25%)>花生酸(0.05%)。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91.82%)占据优势,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1.26%,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0.56%;油酸是最主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顺-11-二十碳烯酸;亚油酸是最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8.17%,棕榈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其次为硬脂酸,再次为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的11.24倍,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3.47倍,具有健康高品质食用油的“低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为优质食用油资源,很具开发和市场潜力。

吴頔[5](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张雯丽[6](2020)在《中国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发展现状,从生产效率、风险抵御、加工发展、贸易结构全产业视角剖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基于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和制约因素,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和思路,从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精深加工、加强科普宣传和开展对外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刘慧[7](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17年8月,美国授权贸易代表对我国进行“301调查”,此次调查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开端。此后,我国与美国开展了多轮贸易战争,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由,正式对中国实施关税制裁。为了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我国每次都采取反击的方式,同样向美国产品加征进口关税,贸易摩擦在两方互相加征关税后逐步升级。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农产品”成为我国压制美国的“重要武器”。2018年6月,我国向美国5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2019年8月,我国再次向美国750亿美元进口产品分别加征5%、10%的进口关税。这两次加征关税行为均涉及到很多农业部门,我国农业贸易发展在此轮贸易战中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中美贸易摩擦给国内农业部门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国内农产品受到消极影响后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未知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基于中美贸易现状进一步掌握两国农业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其次,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贸易摩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最后,从农业影响和政策建议两个角度出发,利用GTAP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方面,本文根据贸易摩擦进程中实际加征关税情况做农业税率冲击,模拟分析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影响,进一步模拟增加农业生产者补贴和降低其他国家农业进口税带来的政策效果。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美贸易摩擦对油料作物影响最大;第二,长期难以缓和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在短期,可采取降低其他国家进口税的措施降低国内农业消极影响;第四,在长期,国内可运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减少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冲击。根据理论和实证部分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短期内贸易摩擦破解对策和长期内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建议。在短期策略中,采取多元化渠道填补农产品缺口,适当降低他国进口关税开拓农产品进口来源市场;在长期策略中,通过保障粮食自给、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业生产补贴鼓励农业“走出去”等方式减少贸易摩擦负面冲击。

左腾达[8](2020)在《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这些年在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农产品贸易也更为活跃。欧盟作为后起的经济伙伴,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近十来年迅速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增加最快,其中部分贸易产品如乳制品、猪肉等更是有十倍以上的贸易增速。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进口规模已接近美国。如何来看待中国和欧盟跨越式的贸易发展。从贸易理论来看,传统的贸易理论偏向从要素禀赋,要素价格上来解释贸易的波动,随后的贸易理论用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并强调了贸易协定、关税、贸易壁垒等在当今时代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不仅从中国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两方的贸易,还从贸易便利化、贸易壁垒、关税等角度去看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欧盟是个多国组合的国家联盟,中国也没有和欧盟达成统一的贸易协定,还是与每个国家商讨贸易,因此分析欧盟内部农业发展趋势和内部贸易是有必要的。这个分析是建立在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这是欧盟最重要的农业政策。相比中国的农业政策,这个政策的投入巨大,是推动欧盟农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以此逻辑,从这个政策的分析开始,一步步分析了欧盟农业的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主体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首先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了这十年双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改变,分别从中国和欧盟方面对影响双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宏观或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重点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包括蔬菜水果类、肉类、水产品和乳制品类。同时对重点贸易国家进行分析,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通过这些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概况有了比较明确的掌握。然后基于李嘉图模型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讨论了人口、土地、技术、资本和气候资源上双方的不同,这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然后对重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这里选择的是猪肉和乳制品的生产行业,这是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类。欧盟相关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建立在其发展成熟的行业基础上,因此这里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对这两个行业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是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双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分析,首先政策对不同农产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一样,其次从欧盟加盟时间来划分的欧盟15国和13国的角度分析,分析了两组国家在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的转变,从而引起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变化。这也会对中国和欧盟整体的农产品贸易带来影响。接下来是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分析,这是影响中国和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尤其一带一路对中国和欧盟贸易便利化的推动。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衡量不同国家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比较。然后是欧盟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涉及了关税比较、欧盟普惠制贸易措施的影响以及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WTO规则下中国欧盟农产品补贴政策研究等。最后本文用实证模型来分析不同因素对不同种类的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李梅(Deeva Kseniia)[9](2019)在《俄罗斯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研究》文中提出在目前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经贸联系不断深入、农产品出口对俄罗斯出口结构调整地位愈发重要以及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占比有待提升的背景下,本文将全面分析目前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针对相关问题的形成根源,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本文将分别从各种农产品出口额的构成、农产品在俄罗斯对华出口总体当中所占的位置、农产品的附加值状况、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供给状况以及对华农产品的附加值情况等角度提出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将重点从农产品出口历史较短限制出口结构多元化、以往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西方国家、国内农用机械自给能力严重下滑、农产品加工投资不足等方面分别予以解释。本文将从加强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投放、鼓励国内农机企业实现进口替代、吸引外商投资国内农机生产领域、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等领域,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田谧[10](2017)在《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十二连增”的辉煌成绩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这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增产是稳定发展的基石。其中,玉米作为增产的主力,2012年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中国重要的消费作物,用途十分广泛,可从种子、原粮拓展到畜牧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能源,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直观的经济预期相悖,产量大增并未带来玉米相关产业的效率和繁荣,反而表现出一系列问题:伴随着连年丰收的是库存增加;但即使“坐拥”2亿吨库存,中国还在大量进口玉米,进口量是出口的793倍;扩大供给没有导致价格降低,反而出现价格倒挂,将市场推向低价进口玉米;大量下游深加工行业也没有得到充足、低价的原材料,反而行业产能趋于萎缩……玉米产业面临价格和补贴这“两个天花板”的上限压力,加上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两个”紧箍咒”的硬性束缚,加之成本这一”地板”也在不断抬升,造成了高成本、高库存和高进口的“三高”结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玉米生产需要面对“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目标,解决“三高”,实现供给侧改革,那么推行适当的发展战略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目前已经实施的主要措施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种植面积。但需要注意的是,玉米面临的诸多难题,并不是由增产单一导致的,而大量进口,正说明市场不是不需要玉米,是需要“低价”玉米。根据FAO数据,2013年中国进口玉米90%来自美国。美国境内93%的玉米应用了转基因技术,低成本和高产出最终导致低价。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都是较为敏感的话题,以其优良性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分为支持和反对两个意见阵营。中国政府在这个话题上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任何政策决定都需要经过严谨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农业部于2016年4月13日明确提出了转基因发展“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此路线图表明了转基因发展的阶段性。据此,玉米产业或许有可能藉由引入转基因技术而谋求战略发展。玉米市场(供给层面)如发生政策变革,影响不会仅仅局限在本行业内,或一国内,效果会扩散到全行业、乃至影响世界农业贸易格局。并且一旦涉及到转基因技术,就需要兼顾消费者偏好(需求层面),最后想看整个市场变动后产生的经济影响。基于上述目标,本研究选用了GTAP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适用的中国GTAP-GMM模型。用DNDC模型换算出可以代表应用转基因技术的“技术成长率”并代入模型,先模拟了玉米产业(生产层面,包含3个情景)的政策变动效果,再将研究消费者支付意愿(WTP)的实验结果作为“消费偏好”冲击,放入GTAP-GMM模型中,得到消费者偏好影响下的政策变动效果,最终,实现了对宏观层面、产业层面、贸易层面和供需层面的综合考虑。首先,为了考察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态度,本文根据信息属性将产品分为三类,采用问卷分析来研究分类的合理性并评估消费者意愿,结果发现:三类转基因品区分明显,但就食品安全问题的横向比较结果来看,消费者对转基因抵触程度不高。更进一步考虑,由于问卷答案带有假设色彩,为了验证分类的合理性并得到真实的支付意愿(结论要代入本文GTAP-GMM模型中进行仿真),本研究继而设计了经济学实验。在分类效果上印证了问卷结果。相比搜寻品(Search),转基因信息披露为经验品(Experience)和信任品(Credence)带来额外的16.2%和7.23%的折价;而非转基因信息的披露会使得搜寻品支付意愿提高6.19%,为经验品和信任品带来额外的9.75%和3.67%的溢价,与原始假设不同的是,消费者对经验品的敏感度高于信任品,这与现发展阶段,经验型转基因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暴露的更多,例如转基因油,消费者更熟悉,意识上也更为“警觉”。其次,本研究构建GTAP—GMM模型来仿真玉米政策调整对于整体经济与产业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对玉米生产来说是非常剧烈的变化,需要考虑其恢复市场主导机制之后的情况,综合考虑之下,情景设计环节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现实中15/16年度玉米种植首先面临的巨大变化是临储政策取消,因此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评估首先要考虑这项政策变动的效果(情景1);其次是本文关注也是农业部已经提出的“三步走”转基因产业发展政策(情景2),最后综合考虑在取消临储政策的情况下转基因发展政策(情景3)的效果。政策评估结果显示,情景1中,中国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对于实际GDP有益,能使国内资源更有效分配与利用,让玉米供需由市场规律决定。情景2中,发展转基因玉米种植,会带动经济增长,单纯的取消临储政策之下,会使农民承担的生产成本增加38%,导致中国玉米产量减产5.22%。而改种植转基因这一技术进步,会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也会带动传统玉米的生产成本下跌,实证结果显示,整个玉米行业的生产成本都会下跌,传统玉米与转基因玉米的生产量都会上升。劳动力方面,转基因玉米产业在相同的产出之下,可以雇用更少的劳动人口,释放劳动力去别的行业或者休闲。而在名义工资上,转基因玉米产业成长的幅度也比种植传统玉米产业工资幅度大,能吸引农业劳动人口从事转基因玉米生产。在情景3中,取消临储政策之后发展转基因种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更多,综合效果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幅度约0.2%~0.5%。粮食需求方面,在发展转基因玉米政策时,会诱发粮食需求增加,主要成长来自于对于国内玉米的需求,而减少对于进口玉米的依赖。可见政策组合,在经济层面上对于国家整体有利。最后,将上述两部分实证结果结合:将实验结果的消费者支付意愿转化为消费偏好改变,作为一个冲击值,放入本文构建的GTAP-GMM模型中,考察加入消费偏好影响后,3个情景的经济影响有何变化。结果发现,国内无论是否开放转基因种植,由于消费者心理上介意转基因,对总体经济都会产生负面冲击。同类的转基因产品价格较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其他产品,也会间接带动玉米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消费者对转基因玉米的偏好较低,还会带动国产传统玉米行业的增长。综合上述消费影响结果,行业产出增加之后,会多雇佣劳动力,带动名义工资上涨,导致转基因玉米相关产业的生产增加,产业繁荣。无论中国是否开放转基因玉米种植,在消费者对转基因消费偏好的影响下,受到最大冲击的都是进口需求。价格方面,因为市场需要对转基因产品折价给消费者补偿,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是受益的(只考虑价格层面,不考虑其他,包括可能产生的风险),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取得最终消费品,情况变好,整体国内福利增加。

二、油料及制品需求旺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料及制品需求旺盛(论文提纲范文)

(1)7种典型农药在食用油加工过程残留变化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农产品储存和加工过程农药残留变化规律
        1.2.1 储存过程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影响
        1.2.2 加工过程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影响
        1.2.3 农产品加工和储存过程农药残留变化的影响因素
    1.3 加工因子在农药膳食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1.3.1 加工因子
        1.3.2 国际农药管理对加工过程的政策和技术要求
        1.3.3 我国农药管理对加工过程的政策和技术要求
    1.4 油料作物生产及产品加工研究
        1.4.1 油料作物的病虫草害和用药情况
        1.4.2 油料产品主要加工现状
    1.5 油料产品中农药残留标准制定的现状
        1.5.1 食用油限量标准制定情况
        1.5.2 食用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花生和油菜及其油料制品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添加回收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方法确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豆、花生和油菜籽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花生榨油过程
        3.3.2 大豆榨油过程
        3.3.3 油菜籽榨油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炸食品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规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花生油炸薯条过程
        4.3.2 大豆油炸薯条过程
        4.3.3 菜籽油炸薯条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料加工对膳食风险评估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评估数据来源及选择原则
    5.3 油料加工对毒死蜱等7种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的影响
        5.3.1 毒死蜱膳食风险评估
        5.3.2 溴氰菊酯膳食风险评估
        5.3.3 甲氧虫酰肼膳食风险评估
        5.3.4 嘧菌酯膳食风险评估
        5.3.5 炔螨特膳食风险评估
        5.3.6 异菌脲膳食风险评估
        5.3.7 多菌灵膳食风险评估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关于油料产品膳食风险评估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6.2 毒死蜱等7种农药的膳食风险评估
    6.3 我国油籽上登记农药的膳食风险评估
    6.4 结论
        6.4.1 毒死蜱等7种农药在油料加工过程的残留行为。
        6.4.2 毒死蜱等7种农药在油炸烹制加工过程的残留行为。
        6.4.3 毒死蜱等7种农药的膳食风险评估。
        6.4.4 我国油籽上登记农药的膳食风险评估
    6.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脂溶性农药在油料加工过程的膳食风险评估表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薄壳山核桃概况
        1.1.1 薄壳山核桃及其利用方向
        1.1.2 薄壳山核桃生产研究进展
        1.1.3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及脂肪酸组成
    1.2 经济林树木矿质营养
        1.2.1 植物营养生理
        1.2.2 经济林木生长发育与矿质营养
        1.2.3 果树营养诊断
    1.3 低效林
        1.3.1 低效林的概念
        1.3.2 低效林的原因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和意义
        2.1.1 选题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3 技术路线
第3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矿质养分动态变化规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生长动态变化
        3.2.2 叶片和果实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动态变化
        3.2.3 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比例
        3.2.4 果实主要矿质养分累积量变化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低效林矿质营养及诊断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林分下不同部位的矿质养分含量
        4.2.2 两种林分下叶片和果实生长及矿质养分累积量
        4.2.3 低效林矿质养分平衡评价(综合诊断DRIS指数)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无性系果实形态性状
        5.2.2 不同无性系果实主要营养成分
        5.2.3 不同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薄壳山核桃生育期矿质养分动态特征
    6.2 薄壳山核桃低效林矿质养分成因及诊断
    6.3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5)“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1.3.2 中俄自贸区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2.4.2 博弈过程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5.1 垄断优势理论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2.6 相关分析模型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2.6.2 Verhulst模型
        2.6.3 贸易引力模型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1 农业产业资源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4.2.1 产业资源禀赋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5.2.1 虚拟耕地进口
        5.2.2 “虚拟林地”进口
        5.2.3 金融合作
        5.2.4 区域发展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2.1 宏观风险
        6.2.2 主体风险
        6.2.3 技术风险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3.1 宏观风险
        6.3.2 主体风险
        6.3.3 技术风险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4.1 宏观风险
        6.4.2 主体风险
        6.4.3 技术风险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
        8.3.2 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中国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发展
    1.2 加工消费
        1.2.1 消费总量增长迅速
        1.2.2 消费区域和群体逐渐扩大
        1.2.3 加工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
    1.3 对外贸易
        1.3.1 贸易规模增幅明显,进口增幅显着大于出口
        1.3.2 由贸易顺差转为贸易逆差,芝麻胡麻净进口规模显着扩大
        1.3.3 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出口对象国较为稳定
2 产业发展面临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2.1 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生产效率普遍偏低
    2.2 自然市场风险较大,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2.3 加工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2.4 进口规模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影响显着
3 中国特色油料产业发展定位与思路
    3.1 产业定位
    3.2 发展思路
4 推动中国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4.1 转变特色油料生产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生产效率
        4.1.1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实现生产环境节本增效
        4.1.2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原料标准化优质化水平
        4.1.3探索保险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4.2 发展特油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加工产业提质增效
        4.2.1 加强加工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
        4.2.2 积极延长特色油料产业链,促进特色油料精深加工和多功能利用[10,11,16]
        4.2.3 制定完善特色油料产品标准,切实提高产业综合价值
    4.3 加强科学消费科普宣传,引导特色油脂健康消费
        4.3.1 规范产品营养成分标识[17],增强消费市场透明度
        4.3.2 加强油料油脂产品宣传,引导特色油料油脂产品消费
    4.4 统筹利用内外市场资源,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4.4.1 实施优质化品牌化差异化战略,提高特色油料产品出口竞争力
        4.4.2 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满足国内特色油料需求缺口
        4.4.3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增强特色油料产业国际影响力

(7)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研究述评
        1.2.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述评
        1.2.3 整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我国农业生产和贸易现状分析
    2.1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生产概况
        2.1.1 粮食产量总体呈现提升趋势
        2.1.2 畜牧业发展势头加快
        2.1.3 食糖产量得到改善
        2.1.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2 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农业产业升级落后于消费升级
        2.2.2 农业创新能力低
        2.2.3 农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
        2.2.4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2.3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2.3.1 贸易总额持续增加,贸易逆差成常态
        2.3.2 进出口结构稳定,进口来源地集中
    2.4 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2.4.1 中美农产品贸易相互依赖
        2.4.2 中美农业贸易的单向性明显
        2.4.3 倾销与反倾销导致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频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贸易摩擦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1 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
        3.1.1 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原因
        3.1.2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态
    3.2 产业链角度下贸易摩擦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分析
        3.2.1 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3.2.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2.3 对农产品消费价格的影响
    3.3 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农业应对政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4.1 模拟方案
        4.1.1 国家和部门分类
        4.1.2 数据来源
        4.1.3 情景模拟
    4.2 模拟结果分析
        4.2.1 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4.2.2 农业价格影响分析
        4.2.3 农业产出影响分析
        4.2.4 农业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应对策略
    5.1 研究结论
        5.1.1 中美贸易摩擦对油料作物影响最大
        5.1.2 长期难以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贸易影响
        5.1.3 在短期,可采取降低其他国家进口税的措施
        5.1.4 在长期,可运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
    5.2 应对策略
        5.2.1 短期策略
        5.2.2 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思路、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贸易影响因素及相关贸易模型的研究
        一、基于传统贸易模型的解释
        二、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诠释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诠释
    第三节 当前贸易研究热点与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一、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二、贸易政策和农产品贸易
        三、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一、现有文献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
        二、当前文献的不足
第三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
        一、贸易规模增加迅速,中国贸易逆差加大
        二、进口农产品结构趋于集中,出口农产品结构趋于分散
        三、从要素投入看双方农产品贸易
        四、部分农产品出口互成规模
        五、出口初级农产品价格高,加工农产品价格低
    第二节 对欧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第三节 对欧盟进出口区域市场分析
    第四节 中国和欧盟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选择
    第五节 影响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中国市场的变化
        二、欧盟市场的变化
第四章 中国和欧盟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国家的贸易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主要农产品
        一、蔬菜水果类贸易
        二、水产品贸易
        三、肉类贸易
        四、乳制品贸易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
        一、荷兰
        二、德国
        三、英国
        四、西班牙
        五、法国
第五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分析
    第一节 理论框架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分析
    第三节 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一、乳业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二、猪肉行业发展水平对比
第六章 生产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生产的影响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功能
        二、201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及影响
    第二节 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影响分析
        一、欧盟15国和欧盟13国农业生产对比分析
        二、欧盟各国的农业优势对比分析
        三、欧盟13国与欧盟15国之间贸易变化分析
        四、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对欧盟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七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和贸易便利化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
        一、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
        二、国际互认AEO制度
        三、各种贸易协议签订
    第三节 “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指数分析
        一、世界银行的物流表现指数
        二、自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第八章 主要贸易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第一节 欧盟的关税管理措施分析
        一、欧盟对中国主要关税设定分析
        二、欧盟的普惠制关税政策
        三、进口关税配额
    第二节 欧盟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问题通报制度
    第三节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的争议
第九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十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优化对策分析
    一、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建设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升级
    三、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9)俄罗斯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穷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的现状和问题
    2.1 引言
    2.2 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2.3 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的问题
        2.3.1 出口产品品种单一
        2.3.2 农产品在俄罗斯对华出口中地位较低
        2.3.3 俄罗斯可供给出口农产品储备不足
        2.3.4 对华出口农产品的加工水平长时间没有提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农产品对华出口问题的成因
    3.1 引言
    3.2 历史短板限制导致出口品种单一
    3.3 对中国的农产品投放重视不足
    3.4 可供给出口农产品储备不足的成因
        3.4.1 国内农用机械老化严重
        3.4.2 国内农用机械自给能力严重下滑
    3.5 投资环境不佳导致农产品加工投资不足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4.1 引言
    4.2 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以补全历史短板
    4.3 重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
    4.4 加强国内农机产业的发展
    4.5 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农产品加工
    4.6 改变目前分散的农产品经销模式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假设
        1.3.1 消费层面研究假设
        1.3.2 宏观GTAP-GMM模型研究假设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者研究
        2.1.1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2.1.2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度与购买态度
        2.1.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2 中国玉米产业相关研究
        2.2.1 供需现状
        2.2.2 种植角度
        2.2.3 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与评述
    2.3 转基因技术
        2.3.1 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2.3.2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种植的应用
        2.3.3 转基因技术文献计量研究
        2.3.4 转基因技术应用总结
    2.4 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
        2.4.1 主要供需预测模型
        2.4.2 有关转基因议题的研究
        2.4.3 WTP和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结合
    2.5 DNDC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数据与分析
        3.2.1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接受度调查
        3.2.2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购买态度调查
        3.2.3 受访者对不同类型转/非转基因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
    4.1 实验标的物选择
    4.2 实验对象与实验流程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实验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4.3.2 实验数据的OLS回归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TAP-GMM模型及数据库构建
    5.1 国际玉米种植和生产概况
    5.2 国际玉米贸易概况
    5.3 中国玉米进出口概况
    5.4 GTAP-GMM模型构建
    5.5 GTAP-GMM数据库介绍与国家合并
    5.6 数据库拆解与更新
        5.6.1 传统玉米产业拆解
        5.6.2 数据库更新校准
        5.6.3 转基因玉米资料拆解
    5.7 转基因玉米种植生产技术估计
        5.7.1 DNDC模型介绍与数据库说明
        5.7.2 模拟结果与说明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玉米发展转基因政策影响评估
    6.1 情景设计
        6.1.1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6.1.2 国内发展转基因玉米的“三步走”情景
    6.2 实证结果
        6.2.1 宏观经济影响
        6.2.2 玉米产业与相关产业
        6.2.3 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结果
    6.3 粮食安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消费者偏好的经济影响和分析
    7.1 消费者偏好情景设计
    7.2 宏观经济影响
    7.3 转基因玉米相关中下游产业产出变动情况
    7.4 转基因玉米产品的消费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微观消费者实证的主要结论
        8.1.2 宏观CGE模型实证结果
        8.1.3 消费偏好影响下的政策效果评估
    8.2 本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消费偏好变量与消费者相关方程式(QP1_GCON)构建
    附件二:GTAP模型介绍
    附件三 利用SplitCom拆分数据库流程
    附件四 价格扭曲变量操作说明
    附件五 消费者调查问卷(A)
    附件六 消费者调查问卷(B)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油料及制品需求旺盛(论文参考文献)

  • [1]7种典型农药在食用油加工过程残留变化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D]. 段丽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4]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D]. 张潇丹. 西南大学, 2021
  • [5]“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D]. 吴頔.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中国特色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对策[J]. 张雯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2)
  • [7]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D]. 刘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D]. 左腾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俄罗斯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研究[D]. 李梅(Deeva Kseniia).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D]. 田谧.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对石油和产品的强劲需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