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合成橡胶市场回顾及2004年市场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益地[1](2020)在《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A公司是一家合成橡胶流通环节企业,主要销售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石化企业生产的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需求出现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下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合成橡胶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在合成橡胶市场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面对新的市场形势,A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定价机制及营销政策不灵活、营销渠道有限、营销服务缺失等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销售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如何调整营销策略,走出困境成为A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合成橡胶产品营销方面的研究文献,应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公司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结构,并对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应用STP理论对合成橡胶行业进行市场细分,结合A公司的自身状况,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选择和定位,建立新的营销体系。以4P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A公司的营销现状和问题,对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提出了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的一体化营销方案。并从组织架构、人员素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财务风险管控制度、营销文化等方面出发,对营销体系进行全面的提升,以保证新的营销策略得以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有效提升了A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把A公司打造成合成橡胶原材料一站式采购服务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为化工品供应链企业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崔蕴晗[2](2020)在《合成化学品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 ——以中国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常用作增塑剂,是一种高产量化学品。DEHP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暴露于DEHP会对人体和生态健康构成威胁。DEHP容易在生产、产品加工、使用、运输以及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对DEHP进行管理,需要评价其在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环境水平以及生态风险。本研究通过调研DEHP在中国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开展了DEHP的动态物质流分析(DMFA);基于DMFA的结果,通过构建多介质环境模型,预测了DEHP的环境水平,进而评价了DEHP的生态风险。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DMFA方法,对1956年至2017年DEHP在中国的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流量、存量以及排放量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中国DEHP流量和存量逐年递增;使用阶段DEHP积累量最高;土壤和土地填埋阶段是DEHP最主要的两种末端流向;末端处置中DEHP土地填埋比例最大,回收比例最小;DEHP空气排放中,室内产品排放量最高;回收阶段DEHP排放量最小;日本的DEHP人均存量和排放量在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其在中国仍逐年增加。基于DMFA得到的DEHP排放速率,构建了基于逸度的III级多介质环境模型,对1956年至2017年DEHP在中国的环境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DEHP在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浓度逐年递增;沉积物中DEHP浓度最高;模型预测值是中国DEHP平均环境浓度的保守估算。基于多介质环境模型所预测的DEHP在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逐年平均浓度,采用评价因子方法(AF)和物种敏感性分布(SSD)两种方法,评价了DEHP在我国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对生态系统关键物种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DEHP在中国的生态风险逐年递增;DEHP分别在1975年(AF)和1991年(SSD)后,对中国沉积物、地表水以及土壤中生物均具有生态风险;沉积物和地表水中DEHP较土壤中DEHP具有较高生态风险。本研究系统耦合了DMFA、多介质环境模型和风险评价模型,量化了典型高产量化学品DEHP在我国经济系统的存量、物质流和环境释放速率,在自然环境中的浓度及相应的生态风险。这种多模型耦合的手段,在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研究中尚不多见。本研究的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化学品,有助于弥补化学品管理所需数据空白。
童靖靖[3](2018)在《SD集团橡胶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大宗商品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巨大,存在经济附加值低、盈利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天然橡胶行业又因其综合的农产品、工业品、金融品属性,更加剧了行业的波动和经营难度。泰国SD公司作为天然橡胶行业的主要企业之一,过去数年通过产能的扩张和深耕中国市场获得了份额的大幅扩张。但目前天然橡胶行业已整体进入供应过剩和需求放缓阶段,此外金融资本的深度参与和产业定价权的缺失也令企业的经营风险被放大。本人以泰国SD集团为研究对象,作为其中国分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通过对行业环境和集团的认识,研究SD集团橡胶业务的模式和竞争战略,并探讨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和保障条件。本文着眼于SD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特点,综合运用了PEST、波特五力、价值链、SWOT各类分析工具,剖析了SD集团橡胶业务发展当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给出了SD集团橡胶业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期降低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实现业务的长期成长。
徐齐利[4](2018)在《中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产业组织SCP范式数理分析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在将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解析为一个直接原因企业决策失误基础上的两个根本原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之后,分别研究每个形成原因作用下的形成机理。在现有形成机理研究基础上,再提出三个形成机理:(1)直接原因企业决策失误导致产能过剩的机理之一,企业家才能与产能过剩;(2)根本原因之一市场失灵导致产能过剩的机理之一,行业前景、市场占先与产能过剩;(3)根本原因之二政府失灵导致产能过剩的机理之一,资源软约束、环境硬约束与产能过剩。三个形成机理的研究结论分别如下:产能过剩无论根本原因市场失灵抑或政府失灵,其直接原因首先是企业家决策失误。正由于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家决策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首次探讨企业家才能对产能过剩的决定机理及其效应。理论研究揭示:(1)企业家对外的市场预测才能决定产能过剩的机理为,企业家在投产阶段过低估计市场偏好导致企业在生产阶段出现产能短缺,企业家在投产阶段过高估计市场偏好导致企业在生产阶段出现产能过剩;(2)企业家对内的成本控制才能决定产能过剩的机理为,企业家在投产阶段发生较低的投资成本促使企业在生产阶段保留市场、得以存活、并不加剧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家在投产阶段发生过高的投资成本迫使企业在生产阶段退出市场、沦为僵尸、从而加剧行业产能过剩;(3)企业家才能导致的行业产能过剩效应不仅表现在行业产能利用过低,还表现在行业出现僵尸企业、行业出现坏账、行业出现失业等一系列并发症。其对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于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揭示了企业家市场预测失误与成本控制失误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单一效应与综合效应;(2)建立了企业家才能决定行业产能过剩的因果关系及其直接效应、相关关系及其伴随效应,从而使得考察产能过剩的诸多会计、统计指标在数理上得以有机关联与统一;(3)在这些量化指标的理论关联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可用于实证分析企业家才能决定产能过剩效应的计量模型和检验规则。该理论对事前防范产能过剩的机制设计与事后化解产能过剩的机制设计均具有指导意义。占先企业是否及如何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本文数理分析行业的前景属性(好与差)、准入属性(壁垒与自由)、投资属性(轻资产与重资产)三者不同组合下市场占先均衡的产能利用效应。研究发现:(1)对于进入壁垒的轻资产行业,前景差则当前产能适宜、未来产能过剩,前景较好则当前和未来皆产能适宜,前景很好则当前产能适宜、未来产能过剩;(2)对于进入壁垒的重资产行业,前景很差则当前和未来皆产能短缺,前景较差则当前产能适宜、未来产能过剩,前景较好则当前和未来皆产能短缺,前景很好则当前和未来皆产能适宜,前景极好当前产能适宜、未来产能过剩;(3)对于进入自由的微资产行业,无论前景如何,当前和未来皆产能过剩;(4)对于进入自由的轻资产行业,前景很差则当前产能适宜、未来产能过剩,前景较差或好则当前和未来皆产能过剩;(5)对于进入自由的重资产行业,前景极差则当前和未来皆产能短缺,前景很差则当前产能适宜、未来产能过剩,前景较差或好则当前和未来皆产能过剩。该发现对深入认识产能过剩的市场本质具有学术价值:(1)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并非硬币正反面,需求不足可能产能过剩,但也可能产能短缺,且产能过剩也可能需求正旺;(2)前景好时,潮涌现象导致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除潜在企业的市场进入潮涌外,还会表现为在位企业的产能扩张潮涌;(3)产能过剩不仅在信息不对称或市场不确定时发生,即便在信息对称且市场确定时也会发生。在相关文献的边际贡献上,市场占先导致行业产能持续性过剩的经典论断是占先均衡在特殊情形下的结果,其经典命题是本文命题的特例。在产业政策的设计指导上,对防范产能过剩的实践启示为,准确识别行业的准入属性、前景属性、投资属性是准确预判行业是否产能过剩、何时过剩、如何过剩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实践启示为,供给出的问题(如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试图通过需求去解决(如刺激需求)则缘木求鱼,有时适得其反(如加剧产能过剩)。中国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为什么会长期存在?本文对中国长久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给出一个垄断竞争一般均衡体系下的演化解释:初始场景:无政府干预下产能自然性过剩→第二场景:资源软约束形成产能扭曲性过剩→第三场景:环境硬约束加剧产能扭曲性过剩→第四场景:去产能。作为基准点和参照系,初始场景无政府干预下行业产能存在一个受企业内因生产成本和企业外因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的自然性过剩水平。第二场景资源软约束使得行业产能在初始场景自然性过剩的基础上形成扭曲性过剩:物力资源软约束使得行业出现产能重复建设的新增企业进入市场而扭曲性过剩,人力资源软约束使得行业出现虽有产能但无产出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而扭曲性过剩。第三场景环境硬约束使得行业产能在第二场景扭曲性过剩的基础上加剧扭曲性过剩:环境直接硬约束使得行业再次上演虽有产能但无产出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而产能扭曲性过剩加剧,环境间接硬约束使得行业再次上演产能重复建设的新增企业进入市场而产能扭曲性过剩加剧。第四场景去产能时可将与资源软约束和环境硬约束造成的新基本面相适宜的最优企业数目削减量与保有量、最优企业产能削减量与保有量、最优行业产能削减量与保有量作为去产能的行动目标。这项机理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该演化体系在产业组织SCP研究范式下将产能过剩形成机理从局部均衡分析推进至一般均衡分析;(2)与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机理解释不同,该演化体系对中国这类发展中、赶超型经济体在体制机制不断改进完善进程中产能过剩却一直长久存在的长久机理给出了一个演化解释;(3)且现存产能过剩政府失灵论的诸多观点是该演化体系在物力资源软约束时的特例。
赵宝华[5](2011)在《A公司橡胶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橡胶行业是一个有160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有七年多的时间,而且近几年消费量年均以9%以上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在全球整体需求缓慢不前的情况下,中国需求一拔头筹,旺盛的需求为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而目前中国橡胶价格大起大落,变化无常,产胶国形成价格联盟,国内外期货推波助澜、相互作用,中国在购胶量世界第一的情况下,仍对市场价格无话语权,这是中国橡胶的市场现状。A公司橡胶业务是拥有50多年历史积淀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橡胶贸易实体。A公司的橡胶业务涉及天然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和增值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事国际国内一体化经营橡胶资源产业服务商之一。不难看出,无论从A公司橡胶业务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来看,都需要制定一个适合其发展的良好经营战略。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理论,从外部宏观环境和公司内部状况入手,对A公司橡胶业的经营环境、市场、产品等方面进行战略分析,并据此来选择适合A公司橡胶业的发展战略,进而提出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从而为A公司橡胶业建立有效的橡胶业务发展战略,为A公司橡胶业培育持续竞争优势做出一些努力。相信本文研究对于A公司橡胶业以及类似的橡胶行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周兵[6](2011)在《茂名乙烯新产品开发战略及聚丙烯膜料开发实施》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大型石化装置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型合资项目的启动,茂名乙烯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又面临更严峻的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如何对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产品策略进行分析和调整,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已成为茂名乙烯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化工行业现状、行业前景,结合目前企业的发展机会,运用SWOT方法,分析外部客观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行业发展的风险和机遇)对企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企业内部主观的优劣势因素(包括管理、经营、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确定茂名乙烯经营发展的定位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开发新产品,改善产品结构。其次利用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与国内其他技术先进的同类企业进行财务业绩、发展、控制、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能力指标的对比,将企业战略变成可具体操作的内容,提出新产品开发战略作为本企业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用新产品开发战略来指导产品开发工作,优化组织结构,调整产品架构,生产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然后本文通过分析茂名乙烯新产品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乙烯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优化新产品开发流程,提出新产品开发实施的组织保障,指出新产品开发领域内的风险存在和风险管理办法,以及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确保新产品开发的顺利进行;并以本企业最典型的一大类产品-聚丙烯膜料产品为例,探讨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实施办法: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制定新产品开发的方案程序;运用调查分析法,分析和确定新产品的物性;运用实验对比,确定新产品生产工艺操作参数;运用PDCA循环,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最终得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刘长,李树人[7](2008)在《第九章 2007~2008年橡胶流通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橡胶是资源性产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物资。天然、合成及再生橡胶(包括胶粉)组成了橡胶资源原料体系。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限制了天然橡胶的种植,年产量长期徘徊在40~60万吨之间。合成橡胶工业受我国发展能源战略方向影响有较大增长,合成橡胶工业装置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50
高春雨,杨秀霞,梅相银[8](2007)在《2006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市场回顾与2007年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2006年1-10月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的市场现状及影响市场的因素,预测了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2006年全年及2007年的市场供需前景。
周文荣[9](2006)在《我国合成橡胶产业现状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
张玉梅[10](2006)在《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第五大产胶国,集天然橡胶的生产、消费和进口于一体。随着加入WTO、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自由化贸易背景下,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交易更加活跃,价格联系更为紧密,市场间相互作用加强,中国天然橡胶市场将面临更多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深入研究世界天然橡胶市场的特点,综合考虑各个区域天然橡胶市场间的横向联系,分析各种国际国内因素对我国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和冲击,预测未来天然橡胶市场走势,为把握天然橡胶市场和制定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本文依据天然橡胶国际贸易流通现状和区域经济的相似性,将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分为五个区域市场:中国、东盟、美国、欧盟和其它国家,分析各个区域天然橡胶的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五个区域天然橡胶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方程,并估算各个区域天然橡胶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结果表明,天然橡胶的需求收入弹性普遍较大,而天然橡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为缺乏弹性。本文依据天然橡胶的流通特点,运用需求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估算结果,构建了由供给和需求、价格、流量等约束方程和目标方程共同组成的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NATURAL RUBBER, NRSEM)。选取2003年为基准年,借助GAMS软件模拟NRSEM的基准方案,分析基准方案模拟结果,通过检验,认为NRSEM模型有效。最后,运用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NRSEM)进行政策模拟分析,分别模拟估计各个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合成橡胶价格、天然橡胶收获面积、关税等因素变动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天然橡胶市场供给、需求、价格和进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影响较大;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中国天然橡胶市场影响不大;欧盟经济增长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产生的影响很小;美国和欧盟合成橡胶价格变化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影响非常小,仅导致美国和欧盟区域内天然橡胶价格变化;2006年和2010年中国和东盟天然橡胶收获面积预测值都在增加,并且中国增加的幅度比东盟大,收获面积调整后,都会对世界天然橡胶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关税调整会对天然橡胶市场产生一些影响,但只有当取消进口关税时才会对天然橡胶市场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另外,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简单预
二、2003年合成橡胶市场回顾及2004年市场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合成橡胶市场回顾及2004年市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组合理论 |
2.2.2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第3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A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概况 |
3.1.2 公司组织机构 |
3.1.3 公司经营模式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科技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现状 |
3.3.2 合成橡胶产能分布情况 |
3.3.3 合成橡胶市场流通环节分析 |
3.3.4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趋势 |
3.4 竞争结构分析 |
3.4.1 供应商 |
3.4.2 客户 |
3.4.3 潜在进入者 |
3.4.4 替代品 |
3.4.5 现有竞争者 |
第4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
4.1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 |
4.2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产品结构不合理 |
4.2.2 定价机制不灵活 |
4.2.3 终端客户比例偏低 |
4.2.4 过分依赖上游供应商 |
4.2.5 营销政策不灵活 |
4.2.6 营销服务缺失 |
4.2.7 销售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不高 |
4.2.8 资金对营销的支持不足 |
第5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5.1 营销策略设计原则与步骤 |
5.2 STP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营销策略 |
5.3.2 价格营销策略 |
5.3.3 渠道营销策略 |
5.3.4 促销营销策略 |
5.3.5 服务营销策略 |
第6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完善营销组织架构 |
6.2 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
6.3 建立科学的营销考核和激励制度 |
6.4 建立财务风险管控制度 |
6.5 整合营销文化 |
第7章 结论 |
7.1 总结与展望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合成化学品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 ——以中国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进展及选题依据 |
1.1 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简介 |
1.1.1 DEHP性质 |
1.1.2 DEHP应用概况 |
1.1.3 DEHP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
1.1.4 DEHP污染现状 |
1.1.5 DEHP国内外管理政策 |
1.2 物质流分析概念、方法及研究进展 |
1.2.1 物质流分析概念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进展 |
1.3 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框架及研究进展 |
1.3.1 生态风险评价概念 |
1.3.2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1.3.3 中国邻苯二甲酸酯的生态风险评价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DEHP动态物质流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模型框架 |
2.2.2 数据编译与计算 |
2.2.3 不确定性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DEHP的流量和存量 |
2.3.2 DEHP排放量 |
2.3.3 国内外对比 |
2.4 小结 |
3 DEHP多介质环境模型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模型输入参数 |
3.2.2 模型求解 |
3.2.3 灵敏度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4 DEHP生态风险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毒性数据筛选 |
4.2.2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预测无效应浓度 |
4.3.2 生态风险评价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动态物质流分析数据 |
附录 B 生态风险评价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SD集团橡胶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企业基本概况 |
1.1.2 行业概况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2.1 PEST分析 |
1.2.2 五力模型 |
1.2.3 价值链分析 |
1.2.4 SWOT分析 |
1.3 文献综述 |
1.3.1 竞争战略 |
1.3.2 纵向一体化理论 |
1.3.3 商业周期理论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分析 |
2.2.1 行业周期分析 |
2.2.2 行业规模及发展趋势 |
2.2.3 行业内战略集团分布分析 |
2.3 竞争分析 |
2.3.1 现有竞争者 |
2.3.2 潜在进入者 |
2.3.3 替代品威胁 |
2.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5 客户议价能力 |
第3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运营模式与主要产品 |
3.1.1 组织架构 |
3.1.2 企业文化 |
3.1.3 赢利模式 |
3.1.4 主要产品 |
3.2 价值链分析 |
3.2.1 公司的基本价值 |
3.2.2 基本经营活动分析 |
3.2.3 辅助经营活动分析 |
3.3 资源分析 |
3.3.1 市场资源 |
3.3.2 知识资源 |
3.3.3 财务资源 |
3.3.4 人力资源 |
3.4 能力分析 |
3.4.1 市场分析能力 |
3.4.2 销售管理能力 |
3.4.3 研发管理能力 |
3.4.4 采购管理能力 |
3.4.5 生产保障能力 |
第4章 战略制定 |
4.1 战略规划 |
4.1.1 使命 |
4.1.2 愿景 |
4.1.3 总体目标 |
4.2 战略方向 |
4.2.1 关键外部机会与威胁 |
4.2.2 关键内部优势与劣势 |
4.2.3 SWOT矩阵匹配分析 |
4.3 竞争战略 |
4.3.1 竞争战略方案 |
4.3.2 竞争战略选择 |
第5章 战略实施 |
5.1 资源的合理配置 |
5.1.1 人力资源开发 |
5.1.2 财务资源优化 |
5.1.3 市场资源拓展 |
5.2 能力的培养提升 |
5.2.1 销售管理能力提升 |
5.2.2 研发管理能力提升 |
5.2.3 采购管理能力提升 |
5.2.4 生产保障能力提升 |
5.3 经营活动的改善与提升 |
5.3.1 物流优化 |
5.3.2 生产和运用的差异化 |
5.3.3 营销策略的差异化 |
5.3.4 服务的差异化 |
5.4 战略评估与控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中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研究脉络 |
1.2.2 主要论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架构 |
1.3.3 研究发现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行文安排 |
第2章 企业决策机理:企业家才能失灵导致产能过剩的数理分析 |
2.1 企业家才能与企业产能过剩 |
2.1.1 模型基本假设 |
2.1.2 外生模型:家庭决策 |
2.1.3 内生模型:企业决策 |
2.1.4 模型均衡求解 |
2.2 企业家才能与行业产能过剩 |
2.2.1 模型基本假设 |
2.2.2 外生模型:家庭决策 |
2.2.3 内生模型:企业决策 |
2.2.4 模型均衡求解 |
2.3 企业家才能的产能过剩效应 |
2.3.1 因果关系与直接效应 |
2.3.2 相关关系与伴随效应 |
2.4 对策建议 |
2.4.1 事前防范的机制设计 |
2.4.2 事后化解的机制设计 |
2.5 小结 |
第3章 市场机理:市场占先导致产能过剩的博弈分析 |
3.1 参照系、环境与基准点 |
3.2 行业进入壁垒与产能过剩 |
3.2.1 轻资产行业进入壁垒与产能过剩 |
3.2.2 重资产行业进入壁垒与产能过剩 |
3.3 行业进入自由与产能过剩 |
3.3.1 微资产行业进入自由与产能过剩 |
3.3.2 轻资产行业进入自由与产能过剩 |
3.3.3 重资产行业进入自由与产能过剩 |
3.4 对比分析 |
3.4.1 市场占先均衡所致产能过剩的比较静态分析 |
3.4.2 观点对比分析 |
3.5 对策建议 |
3.5.1 对产能过剩的事前预防 |
3.5.2 对产能过剩的事后治理 |
3.6 小结 |
第4章 政府机理:资源软约束、环境硬约束导致产能过剩的演化分析 |
4.1 无政府干预下产能自然性过剩 |
4.1.1 企业产能自然性过剩 |
4.1.2 行业产能自然性过剩 |
4.1.3 产能自然性过剩的比较静态分析 |
4.2 资源软约束形成产能扭曲性过剩 |
4.2.1 物力资源软约束形成产能扭曲性过剩 |
4.2.2 人力资源软约束形成产能扭曲性过剩 |
4.2.3 物力、人力资源双重软约束形成产能扭曲性过剩 |
4.3 环境硬约束加剧产能扭曲性过剩 |
4.3.1 环境直接硬约束加剧产能扭曲性过剩 |
4.3.2 环境间接硬约束加剧产能扭曲性过剩 |
4.3.3 环境直接、间接双重硬约束加剧产能扭曲性过剩 |
4.4 去产能 |
4.4.1 理论目标设定 |
4.4.2 实践失误解析 |
4.5 对策建议 |
4.5.1 观念启示 |
4.5.2 操作建议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A公司橡胶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橡胶产业经营环境分析 |
2.1 天然橡胶生产和需求分析 |
2.1.1 天然橡胶生产分析 |
2.1.2 天然橡胶需求分析 |
2.2 合成橡胶生产和需求分析 |
2.2.1 合成橡胶生产分析 |
2.2.2 合成橡胶需求分析 |
2.3 橡胶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A 公司橡胶业务经营现状分析 |
3.1 A 公司概况 |
3.2 A 公司橡胶业务基本情况 |
3.2.1 A 公司橡胶业务发展简介 |
3.2.2 A 公司橡胶业务经营状况 |
3.3 A 公司橡胶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
3.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4 A 公司橡胶业务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3.4.1 内部资源优势 |
3.4.2 内部资源劣势 |
3.5 A 公司橡胶业务SWOT 策略选择 |
第四章 A 公司橡胶业务发展战略调整 |
4.1 A 公司橡胶业务经营目标 |
4.2 A 公司橡胶业务经营战略 |
4.2.1 国际化的生产管理 |
4.2.2 差异化的产品定位 |
4.2.3 自主技术研发 |
4.2.4 企业品牌塑造 |
4.3 A 公司橡胶业务营销战略 |
4.3.1 创新营销理念 |
4.3.2 完善海外营销体系 |
4.4 A 公司橡胶业务资源战略 |
4.4.1 提升全球化的天然橡胶资源组织能力 |
4.4.2 保持在中国市场的资源竞争优势 |
4.4.3 扩大在国际传统市场的资源拓展 |
4.4.4 抢先在世界新兴资源市场布局 |
第五章 A 公司橡胶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品牌建设 |
5.2 控制经营风险 |
5.3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 |
5.4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茂名乙烯新产品开发战略及聚丙烯膜料开发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写作背景 |
1.2 基本思路 |
第2章 茂名乙烯运营现状及主营产品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茂名乙烯的技术装置及产品结构 |
2.2 茂名石化的行业地位和主营产品 |
2.3 全球和中国乙烯工业供需现状及预测 |
2.4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2.5 我国乙烯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
2.6 茂名乙烯 SWOT 分析 |
第3章 茂名乙烯经营战略评价与采取的战略 |
3.1 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 |
3.2 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评价结果 |
3.3 茂名乙烯合成树脂产品结构现状 |
3.4 茂名乙烯新产品开发战略 |
第4章 新产品开发战略及实施保障 |
4.1 新产品开发的定义及重要性 |
4.2 茂名乙烯新产品开发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
4.3 企业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BPR) |
4.4 新产品开发新流程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
4.5 新产品开发的质量保障:PDCA 循环模式 |
4.6 茂名乙烯新产品开发的组织保障 |
4.7 新产品开发实施的风险控制 |
第5章 茂名乙烯聚丙烯膜料新产品开发 |
5.1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制定新产品开发系统图 |
5.2 市场需求分析 |
5.3 确定高速高挺度 BOPP 专用树脂的指标 |
5.4 利用中试装置,确定最优反应条件 |
5.5 工业生产产品性能评价及用户使用情况 |
5.6 进行 PDCA 循环 |
5.7 高挺度 BOPP 与其他 BOPP 专用料的结构区别 |
5.8 膜料新产品开发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创新点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我国合成橡胶产业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二、我国合成橡胶现状及发展 |
1. 国产合成橡胶市场占有率不到60% |
2. 国内合成橡胶使用比例不到45% |
3. 合资企业有了一定发展 |
4. 发展方向 |
(1)适应下游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
(2)重视核心技术开发 |
(3)进一步密切与上下游用户的联系 |
(4)进一步壮大现有合成橡胶基地 |
(5)重视乙烯装置联产碳五资源综合利用 |
三、2010年合成橡胶市场预测 |
(10)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空间均衡模型(SEM) |
1.2.2 天然橡胶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文章组织结构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空间均衡模型理论 |
2.1 空间均衡模型理论简介 |
2.2 空间均衡模型理论的发展 |
2.3 空间均衡模型的数学表达 |
3 天然橡胶市场情况 |
3.1 世界天然橡胶区域流通现状 |
3.1.1 世界天然橡胶供给情况 |
3.1.2 世界天然橡胶需求情况 |
3.1.3 天然橡胶的国际贸易 |
3.2 中国天然橡胶市场概况 |
3.2.1 天然橡胶的生产消费及进口情况 |
3.2.2 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情况 |
4 天然橡胶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估算 |
4.1 天然橡胶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天然橡胶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1.2 天然橡胶市场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4.2 天然橡胶需求和供给弹性估算 |
4.2.1 弹性理论 |
4.2.2 天然橡胶需求弹性估算 |
4.2.3 天然橡胶供给弹性估算 |
5 天然橡胶空间均衡模型的构建 |
5.1 构建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NRSEM)的基本假设 |
5.1.1 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
5.1.2 天然橡胶市场完全出清 |
5.2 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NRSEM)的数学表达式 |
5.3 天然橡胶空间均衡模型基准方案的模拟 |
5.3.1 基准方案介绍 |
5.3.2 基准方案模型有效性分析 |
6 天然橡胶空间均衡模型政策模拟分析 |
6.1 经济增长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6.1.1 中国经济增长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6.1.2 东盟经济增长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6.1.3 欧盟经济增长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6.2 合成橡胶价格变化的影响 |
6.2.1 美国合成橡胶价格变化的影响 |
6.2.2 欧盟合成橡胶价格变化的影响 |
6.3 收获面积变化的影响 |
6.3.1 中国天然橡胶收获面积变化的影响 |
6.3.2 东盟天然橡胶收获面积变化的影响 |
6.4 中国进口关税变化的影响 |
6.5 2006 年天然橡胶市场模拟预测情况 |
7 结论与讨论 |
7.1 总结 |
7.2 主要研究结论 |
7.2.1 天然橡胶需求弹性方面 |
7.2.2 天然橡胶供给弹性方面 |
7.2.3 经济增长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7.2.4 合成橡胶价格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7.2.5 收获面积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7.2.6 中国关税对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 |
7.2.7 2006 年天然橡胶市场状况 |
7.3 讨论 |
附录 |
致谢 |
四、2003年合成橡胶市场回顾及2004年市场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益地. 华侨大学, 2020(01)
- [2]合成化学品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 ——以中国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例[D]. 崔蕴晗.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SD集团橡胶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童靖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4]中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D]. 徐齐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5]A公司橡胶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赵宝华. 吉林大学, 2011(09)
- [6]茂名乙烯新产品开发战略及聚丙烯膜料开发实施[D]. 周兵. 清华大学, 2011(02)
- [7]第九章 2007~2008年橡胶流通回顾与展望[A]. 刘长,李树人. 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 2008
- [8]2006年我国主要石化产品市场回顾与2007年展望[J]. 高春雨,杨秀霞,梅相银. 当代石油石化, 2007(01)
- [9]我国合成橡胶产业现状及发展[J]. 周文荣. 中国橡胶, 2006(20)
- [10]天然橡胶市场空间均衡模型研究[D]. 张玉梅.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