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用运输车钢板弹簧选型与计算机辅助参数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胡腾达[1](2021)在《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田间道路导航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田间道路运输作业自动化、智能化已成为田间道路运输作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针对丘陵山区田间道路狭窄、曲折、起伏频繁的特点,基于履带式运载小车平台,以实现履带式运载小车在田间道路上的自动行驶为目标,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研究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惯性导航系统(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ual)多传感器组合导航定位方法,以实现运输车辆的自动行驶。在此基础上搭建导航系统平台,并进行田间道路定位跟踪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履带式运载小车定位导航系统构建。根据田间运输场景,确认自主导航系统架构及其软硬件方案。根据系统应用场景,选择以NRTK-GNSS/INS/Visual构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组合导航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传感器选型,并对各传感器性能进行测试,确认其基本性能参数,为后续数据融合提供基础。(2)运载小车基于误差状态卡尔曼滤波的GNSS/INS融合状态估计。针对单一传感器状态估计的缺陷,采用误差状态卡尔曼滤波算法(ESKF,Error State Kalman filter),通过推导基于ESKF的组合导航系统状态预测方程和状态更新方程,建立GNSS/INS的融合状态估计体系。并通过MATLAB以及离线数据集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ESKF的融合位姿估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系统位姿精度,并持续稳定的输出融合定位结果,满足田间道路的导航定位要求。(3)运载小车在GNSS异常情况下的Visual/INS融合状态估计。针对GNSS信号丢失的情况,采用视觉惯导里程计(VIO,Visual-Inertial Odometry)技术实现在GNSS异常情况下的全局定位估计。并针对田间道路环境特征不明显的弊端,提出人工标记方法来增加特征,以提高角点检测的稳定性和位姿估计精度。最后通过数据集离线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Visual/INS信息融合的定位估计方法对线性运动定位估计效果较好,转弯估计效果较差,但能够满足田间道路短时间GNSS异常时的位姿估计需求。(4)运载小车路径跟踪控制策略。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状态估计结果,获取当前系统位姿状态,进行路径动态预瞄。选择以系统当前状态、预瞄点偏差状态作为输入,小车行驶速度和角速度为输出,设计并行双PI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控制器模型和运载小车模型,进行路径跟踪控制仿真,并于超出进行路径跟踪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纯跟踪控制,PI控制器具有更好的跟踪控制效果。(5)田间道路试验验证。为验证本文构建的履带式运载小车田间自主导航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搭建履带式运载小车自主导航软硬件系统,并在田间道路进行实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履带式运载小车能够实现在田间道路上正常自动行驶,其综合偏差控制在0.15m以内,平均偏差0.07m,东北天单方向最大偏差分别为0.13m、0.23m、0.04m,平均偏差分别为0.05m、0.04m、0.02m,满足田间自动行驶要求。在短期GNSS信号异常的情况下,以VIO实现的航位推算方法具有较好的位姿估计精度,50m运动估计误差控制在0.5m以内,满足短距离的定位导航要求。
杨森[2](2021)在《纯电动轻卡驱动桥抗疲劳轻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纯电动轻卡作为主要的城市物流用车,其需求量逐年攀升,然而电动轻卡在长期行驶的过程中,驱动桥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载荷,久而久之将会发生损坏甚至是失效,将严重危害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另外,由于电动轻卡的驱动桥都使用电动机作为动力装置,其结构方案、传动形式以及续航能力等与燃油汽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同轴式电驱动桥,对电驱动桥进行动静态特性分析及抗疲劳轻量化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纯电动轻卡驱动桥传动结构分析及动力参数匹配。通过研究市场上主流的各种电驱动桥传动结构,结合纯电动轻卡的实际工况,选择同轴式电驱动桥作为本次电动轻卡的动力传动结构,同时结合电动轻卡的实际车型参数与自身所需要的性能指标,对其动力系统进行符合设计要求的参数匹配。(2)纯电动轻卡驱动桥有限元分析。根据同轴式电驱动桥模型特征,采用Solidworks软件创建电驱动桥的三维几何模型,然后进行网格划分,生成电驱动桥的有限元模型。基于电驱动桥的四种极限工况,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有限元模型的仿真计算,得到其位移和应力分布图;对电驱动桥进行约束模态分析,获取1~6阶固有频率,并与路面激励频率相比较,结果表明,驱动桥不会共振破坏;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左右两半轴套管进行谐波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其位移变形最大的频率范围在第1、2阶固有频率之间,远大于正常外部激励频率。(3)纯电动轻卡驱动桥疲劳寿命预测。将同轴式电驱动桥的静力学分析结果传递给nCode疲劳仿真软件,根据汽车行业标准定义疲劳应力的加载方式,根据电驱动桥的材料选择对应的S-N曲线,最终按照名义应力法的分析流程对弯曲工况下的电驱动桥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得到驱动桥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损伤分布图。结果显示,电驱动桥最小疲劳寿命为65.3万次,大于试验标准中60万次的要求,其最危险部位在左侧半轴套管与左侧法兰盘后过渡套管连接处附近。(4)纯电动轻卡驱动桥抗疲劳轻量化设计。把电驱动桥的部分零件厚度和弹簧钢板座与法兰盘的间距作为优化变量,以电驱动桥最小疲劳寿命和质量作为目标函数,采用拉丁超立方设计实验法和Kriging法,建立优化变量与疲劳寿命和质量之间的近似模型。以质量小于62.671kg,疲劳寿命大于6.53×105次为限制条件,建立目标响应的数学模型,计算求解得到最优的设计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电驱动桥的质量为59.5kg,减少了 5.06%,寿命为80.29万次,提高了 22.9%,实现了在降低重量的同时提高使用寿命的目的。本文使用名义应力法,采用软件联合仿真的方法,高效、准确地计算出了同轴式电驱动桥的最小疲劳寿命,并确定了最大损伤部位;通过构建近似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出最优设计方案。优化结果表明,电驱动桥在疲劳寿命提高的情况下,整体质量也得到减少。
梁宇通[3](2020)在《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钢板弹簧是汽车悬架重要部件之一,对汽车的平顺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设计方法将不能满足其数字化设计的要求,钢板弹簧生产厂商迫切需要一款准确、高效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数字化设计软件,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然而,由于受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特性仿真数学模型的制约,至今未开发出一款准确、可靠且在功能设计上满足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及特性仿真分析功能集成化要求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因此,难以满足厂商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要求。本文针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特性仿真数学模型、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工作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考虑到钢板弹簧截面两端实际形状,基于钢板弹簧刚度及其与截面惯性矩之间关系,建立了截面圆弧型变截面钢板弹簧等效宽度计算式;基于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力学模型,利用莫尔积分,建立了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应力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刚度、应力计算式。(2)基于车辆参数及对钢板弹簧的刚度、应力设计要求,建立了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设计方法及等效拆分方法;基于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刚度计算式,建立了其关键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基于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刚度以及在额定载荷下对剩余弧高的要求,建立了各片钢板弹簧自由弧高的设计方法。(3)选用Qt作为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的GUI界面开发框架。根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实际设计及仿真流程,确定了软件设计路线。通过Qt开发框架独有的事件产生处理机制和信号槽机制将各个界面进行串联,完成了软件各模块的界面设计与数据通信。(4)根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刚度、应力计算式,利用C++(计算机编程语言)、DLL(动态链接库)、SCR(Auto CAD脚本语言)、APDL(ANSYS参数化语言)混合编程的方法,实现了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及CAD图纸标注功能、特性仿真功能、参数化有限元仿真功能。通过本软件,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进行实例设计,同时利用试验平台对样件进行特性试验。结果显示,软件设计及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相对偏差均符合工程设计精度要求,表明所建立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及其刚度、应力计算式是准确的,所开发的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是可靠的。此软件的成功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数字化设计的发展进程。
朱训栋[4](2020)在《农用三轮汽车车架性能分析与轻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轮汽车是我国农业生产、运输中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具有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低等特点。车架是三轮汽车主要承载部件,对整车性能影响较大。对其进行性能分析与轻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某型三轮汽车车架开展研究,建立了车架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动态、静态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轻量化设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合理简化车架结构、确定相关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四节点板单元为基本单元的车架有限元模型。(2)对重载驻车、重载制动两种典型工况下的车架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并通过重载驻车工况下的静态电测试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静态性能分析精度;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车架多数部位应力存在富裕,有结构优化的必要。(3)对车架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发动机激励响应分析和路面随机振动响应分析,以校验车架的动态性能,并通过车架模态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动态性能分析精度。模态分析表明,该型车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分布基本合理,但存在被激振的可能;发动机激励响应分析和路面谱激励响应分析分别表明,发动机怠速运行时以及三轮汽车在D级路面行驶时,车架各部位不会出现共振现象。(4)建立了车架轻量化数学模型和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并基于Isight优化平台,应用多岛遗传算法和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优化策略对车架模型进行了轻量化研究,在保证车架刚度、强度和一阶固有频率的前提下取得了较好的轻量化效果。(5)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一步调整确定了车架改型方案,并通过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以及样车平顺性试验,验证了改型方案的可行性。改型车架相比原车架减重 19Kg。
王启栋[5](2020)在《考虑疲劳性能要求的某重型商用车车架轻量化设计》文中指出轻量化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对汽车轻量化方面的研究。而重型商用车轻量化不仅能够降低油耗同时还可以增加运载能力、节约运输成本。车架作为重型商用车的关键部件,其质量在整车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车架轻量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由于重型商用车长期处于满载运输中,其零部件的主要失效方式是疲劳破坏,因此在车架轻量化研究时,保证车架的疲劳性能满足要求至关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考虑疲劳性能要求的车架轻量化设计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得到车架与底盘连接处精确的载荷谱,采用道路试验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结合的半实验法分解载荷谱。首先在定远试验场测得某重型商用车目标信号,然后建立了精确的整车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最后将采集到的六分力信号加载到动力学模型轮心进行载荷谱分解。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满足工程要求。(2)采用名义应力法对车架的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采用Goodman模型与Geber模型对平均应力进行修正时,车架疲劳寿命的差异,考虑到仿真分析结果需要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本文采用Goodman模型进行修正。分析结果表明,车架在国家法定行驶里程内不会发生疲劳问题,该结果与样车强化路面耐久性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车架疲劳分析的正确性。(3)提出了一套集拓扑优化与尺寸优化于一体的车架抗疲劳轻量化设计方案。应用提出的方案对某重型商用车车架进行了轻量化设计研究,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疲劳性能要求的同时,减轻了车架的重量。相比于传统的轻量化设计,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更可靠,保证了车架的安全性能。论文研究表明:在车架轻量化设计中,采用本文的轻量化设计方案,实现了车架轻量化设计的目标,为后期的车架优化改进提供设计方案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
刘苗苗[6](2019)在《港口重载电动牵引车动力系统设计与车架总成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产业也逐渐兴起,随之带动了各港口码头运输量的增加。其中,集装箱牵引车运输因其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而成为港口码头货物运输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21世纪人类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这促使了传统燃油汽车向高效低排放的电动汽车方向发展。因此,港口集装箱牵引车作为港口的重要运输机械,对其动力能源的改造是必然的趋势。本文研究了载重60T的重载纯电动集装箱牵引车的相关技术。首先,根据港口使用需求,文章以某“6×4”型重载牵引车车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驱动方案,匹配设计动力系统参数,并基于AVL CRUISE软件仿真验证了整车动力性能(爬坡度、加速度、百公里耗能等)。然后,针对在较差路面行驶时港口重载牵引车车架出现的开焊和大变形问题,且基于电动牵引车与传统牵引车动力系统的差异造成的车架结构受力分布和轴荷发生的变化,分析了车架总成结构和各工况下的动载荷,采用SolidWorks对车架总成进行设计与建模,采用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车架总成结构进行弯曲工况、弯扭工况、紧急制动和紧急转弯工况下的受力仿真分析,并进行了约束模态分析。最后,采用经验改进与结构参数化优化设计的方法结合,对车架总成结构进行了优化,车架强度优化效果显着。课题重点对车架总成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分析与优化。应用了结构的非线性接触算法,最优拉丁超立方样本点采样方法和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对车架结构进行了分析优化。课题的研究对其他车架结构设计优化具有参考意义。
简志雄[7](2019)在《有轨卡丁车车架及悬架设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有轨卡丁车是一种新型电动娱乐车辆,其专用赛道中设置有轨道,可同时为车辆导向和供电。相比传统燃油卡丁车,有轨卡丁车在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表现更加优异,因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有轨卡丁车车型特点,首先开展了车架结构选型、车架空间结构设计、车架纵向与横向关键尺寸计算及材料与加工方式选择等前期基础性工作;其次在UG软件平台上构建了车架的数字三维模型;最后利用ANSYS Workbench工具对车架模型进行静态加载分析,算得单根梁上重力产生的最大弯矩为161Nm,转弯时受到的最大弯矩为145Nm,侧倾角为3.57°。通过有限元模拟可分析得到的车架位移和应力云图,检验车架的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为车架结构改进与优化提供依据。本文车架直行和转向时节点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352×10-6m和0.725×10-6m,其等效应力均小于材料的许用弯曲应力,符合相关要求。分别模拟了弯曲、扭转、弯曲结合扭转与紧急制动等4种工况下的车架受力情况,得到了节点位移图和应力云图,其中扭转、弯曲、扭转弯曲结合以及紧急制动时最大变形量分别为0.09mm、0.14mm、2.4mm和0.14mm,变形程度在允许范围内,应力最大值分别为14.23MPa、47.4MPa,147MPa和49.2MPa,符合相关要求。对比现有的各种悬架,对其方案进行了论证,本文选择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形式,采用线性特性的传统多片钢板弹簧和纵置对称式的布置方式,板簧叶片截面选用矩形截面,端部采用梯形(片端切角)结构;主片采用最为常见的上卷耳形式,第二片不采用包耳的形式;吊耳和弹簧销结构上采用自润滑式弹簧销结构,中心螺栓直径设计为8mm。对悬架系统进行了数字化设计,确定了悬架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车架及悬架的装配形式。前后悬架偏频分别选定为1.3Hz、1.5Hz,非簧载质量设定为104kg,满载弧高为15mm,总片数为3片,前板簧片宽45mm,后板簧宽度66mm,厚度均为5mm;前后第1、2、3片板簧的长度分别为560mm、395mm和230mm。校核了钢板弹簧的强度和刚度等指标,紧急制动工况时,前悬架板簧最大应力σmax为802.6MPa<1000MPa;启动工况时,后悬架钢板弹簧最大应力σmax为890.6MPa<1000MPa,结果表明符合项目的预期指标。
马晓波[8](2018)在《履带式采伐剩余物运输车翻转装置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采伐剩余物主要是指森林经采伐后遗弃在伐区的枝丫、梢头木、风折木、树皮、伐根与树根、枯立木和灌木等剩余物。据分析,森林采伐剩余物利用的潜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国森林采伐剩余物利用率还较低,而且相关林业企业缺乏森林采伐剩余物科学利用的观念。对采伐迹地上的剩余物进行清理利用,不但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改善林地环境卫生,防止森林病虫害、火灾的发生,有利于森林更新获得生态效益。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利用采伐剩余物,缓解我国木材供应紧缺的状况,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壮大。对于小规模剩余物收集运输,应保证良好的通过性和灵活性。结合我国林业运输装备现状及需求,设计简易履带式采伐剩余物翻转运输车。采伐剩余物翻转运输车主要由驾驶室、履带式底盘系统、翻转装置、后行走机构总成及液压控制系统组成。履带行走机构和翻转装置是剩余物运输车的技术核心,它的运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整车性能和工作效率。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完成机械的三维设计与虚拟装配并对翻转装置部分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了解分析国内外集材运输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使得对运输车结构组成有总体的研究把握。对采伐剩余物运输车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分析,综合考虑若干理论上通过的备用方案,确定机械的总体方案,完成整车各总成的总布置研究。充分考虑采伐剩余物专用运输车作业的特殊性,采用平面四杆机构作为翻转机构的设计理念,根据四杆机构设计基本原则,进行翻转装置总成的合理设计。在建立虚拟样机过程中,利用UG NX 10.0软件强大的三维实体建模功能和机构运动仿真与分析功能,对剩余物运输车各零部件总成进行建模,然后再将建好的各零部件模型进行装配,建立运输车整体虚拟样机,并进行运动仿真,完成关键翻转机构虚拟模型的修改与优化。最后,运用ANSYS Workbench 15.0软件对运输车翻转装置的主要承载件翻转支撑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在静态载荷下,翻转支撑梁沿X、Y、Z轴方向的应力和位移云图,以及等效应力、总位移和等效应变云图,校核翻转支撑梁在强度和刚度方面是否符合要求。
胡久强,杨燕,郭辉[9](2017)在《汽车多片簧的设计计算及软件开发》文中指出汽车多片钢板弹簧的设计,是刚度、应力和弧高的统一,是一件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它必须考虑片端力、变形及刚度、曲率半径及预应力、总成及单片应力等内容,需反复修改和计算,过程复杂、计算工作量大。为了降低板簧设计计算过程的繁杂性,提高设计计算效率,以板簧设计理论为基础,基于MATLAB,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编写了相关的设计计算软件,以期对相关设计提供参考和帮助。
杨建伟[10](2017)在《压水堆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结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燃料组件,十二五期间中国广核集团启动了自主品牌压水堆燃料组件研发设计工作。作为燃料组件的重要结构部件,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的设计工作也是整个研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STEP-12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结构,从压紧系统的设计准则及功能要求入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基于商用Abaqus软件的压水堆燃料组件压紧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包括确定了有限元分析中对燃料组件压紧系统受力的简化几何模型、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等方法,并开展了压紧系统力学性能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针对STEP-12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的结构设计研究,分析了不同弹簧片数、不同弹簧片厚度对压紧力的影响,为压紧系统的设计和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最后提出了STEP-12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的改进设计建议,本文的结论可以作为STEP-12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结构改进设计依据,本文所采用的设计思路对设计人员开展其他部件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农用运输车钢板弹簧选型与计算机辅助参数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运输车钢板弹簧选型与计算机辅助参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田间道路导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田间道路运输现状 |
1.2.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导航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履带式运载小车系统构建 |
2.1 履带式运载小车系统结构 |
2.2 运载小车自主导航系统整体架构 |
2.3 硬件设备选型与性能测试 |
2.3.1 GNSS差分定位设备 |
2.3.2 INS位姿推算设备 |
2.3.3 Visual环境感知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3 履带式运载小车GNSS/INS融合定位估计 |
3.1 履带式运载小车车载定位系统 |
3.1.1 GNSS定位原理及其误差分析 |
3.1.2 INS定位原理及其误差分析 |
3.2 GNSS/INS融合定位方案 |
3.2.1 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误差分析 |
3.2.2 基于ESKF的 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设计 |
3.3 基于ESKF融合定位仿真 |
3.3.1 ESKF/EKF对比仿真 |
3.3.2 数据集ESKF离线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GNSS异常状态下Visual/INS融合定位估计 |
4.1 特征提取与匹配 |
4.1.1 Fast角点检测 |
4.1.2 KLT稀疏光流跟踪 |
4.2 运动解算 |
4.2.1 对极几何解算运动 |
4.2.2 视觉惯导对齐恢复尺度 |
4.2.3 滑动窗口非线性优化 |
4.3 增加人工标记特征以增加适应性 |
4.4 视觉惯导位姿估计结果到导航坐标系的转换 |
4.5 离线试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履带式运载小车路径跟踪控制 |
5.1 履带搬运车运动学建模 |
5.2 基于PID的动态预瞄的路径跟踪控制 |
5.3 履带式运载小车路径跟踪控制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田间道路定位导航实验 |
6.1 实验场地选取与期望路径获取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GNSS信号正常情况下的GNSS/INS定位导航 |
6.2.2 GNSS信号异常情况下的Visual/INS位姿推算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2)纯电动轻卡驱动桥抗疲劳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2.2 汽车轻量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纯电动轻卡电驱动桥传动结构分析及动力参数匹配 |
2.1 纯电动轻卡电驱动桥传动结构分析 |
2.2 纯电动轻卡电驱动桥动力参数设计 |
2.2.1 驱动电机类型选择 |
2.2.2 驱动电机的参数匹配 |
2.3 本章小结 |
3 纯电动轻卡电驱动桥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及软件介绍 |
3.1.1 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 |
3.1.2 ANSYS软件介绍 |
3.2 电驱动桥三维模型建立 |
3.3 电驱动桥的相关参数 |
3.4 电驱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3.5 电驱动桥静态特性分析 |
3.5.1 电驱动桥的极限工况确定及强度理论 |
3.5.2 弯曲工况下电驱动桥强度刚度分析 |
3.5.3 紧急刹车工况下电驱动桥强度刚度分析 |
3.5.4 最大速度行驶工况下电驱动桥强度刚度分析 |
3.5.5 最大倾覆力工况下电驱动桥强度刚度分析 |
3.6 电驱动桥动态性能分析 |
3.6.1 模态分析理论 |
3.6.2 电驱动桥模态分析结果及评价 |
3.6.3 谐波响应分析概述 |
3.6.4 电驱动桥谐波响应分析及结果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4 电驱动桥疲劳寿命分析 |
4.1 疲劳分析理论 |
4.1.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4.1.2 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 |
4.2 疲劳分析方法的确定 |
4.2.1 名义应力法 |
4.2.2 疲劳分析方法选择 |
4.3 电驱动桥疲劳分析的基本流程 |
4.4 电驱动桥疲劳寿命预测 |
4.4.1 电驱动桥载荷谱分析 |
4.4.2 材料疲劳特性曲线的获得 |
4.4.3 基于nCode Designlife电驱动桥疲劳寿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电驱动桥抗疲劳轻量化设计 |
5.1 实验设计与近似模型法 |
5.1.1 实验设计方法 |
5.1.2 近似模型选择 |
5.1.3 克里金近似模型简介 |
5.2 电驱动桥抗疲劳轻量化设计过程 |
5.2.1 自定义设计变量 |
5.2.2 实验设计 |
5.2.3 观察分析 |
5.2.4 克里金近似模型建立 |
5.2.5 近似模型精确性检验 |
5.2.6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7 优化结果验证 |
5.3 电驱动桥优化后静动态性能和疲劳分析 |
5.3.1 优化后各极限工况下刚度强度分析 |
5.3.2 优化后动力学分析 |
5.3.3 优化后疲劳寿命分析 |
5.4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应力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概况 |
1.3.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软件开发概况 |
1.3.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特性仿真软件开发概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解析计算 |
2.1 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任意位置处厚度计算 |
2.2 截面圆弧型变截面钢板弹簧等效宽度计算 |
2.3 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任意位置处应力计算 |
2.4 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计算方法的验证分析 |
2.5 端部非等构结构对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
2.6 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计算 |
2.7 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刚度及应力计算方法的验证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的正向设计方法 |
3.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正向设计方法 |
3.1.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路线 |
3.1.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夹紧刚度的设计 |
3.1.3 等效单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根部厚度的设计 |
3.1.4 各片钢板弹簧根部厚度及片数的设计 |
3.1.5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根部加强段端部厚度的设计 |
3.1.6 各片钢板弹簧端部平直段长度及厚度的设计 |
3.1.7 各片钢板弹簧任意位置处厚度的设计 |
3.1.8 各片钢板弹簧自由弧高的设计 |
3.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实例设计及其ANSYS仿真验证 |
3.2.1 基于车辆参数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实例设计 |
3.2.2 ANSYS仿真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各模块界面设计 |
4.1 软件开发平台研究 |
4.1.1 Qt框架简介 |
4.1.2 Qt优势及特点 |
4.1.3 Qt的事件处理机制 |
4.1.4 Qt的信号、槽机制 |
4.2 软件设计路线 |
4.3 软件界面设计 |
4.3.1 主界面设计 |
4.3.2 参数设计CAD模块界面设计 |
4.3.3 参数化有限元仿真模块界面设计 |
4.3.4 特性仿真分析模块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各模块功能开发 |
5.1 参数设计CAD模块功能开发 |
5.1.1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关键参数设计功能开发 |
5.1.2 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CAD标注功能开发 |
5.2 参数化有限元分析模块功能开发 |
5.2.1 Qt与 ANSYS间通信设计 |
5.2.2 ANSYS参数化语言APDL |
5.2.3 APDL命令流参数修改 |
5.3 特性仿真分析模块功能开发 |
5.3.1 图形库插件的选择 |
5.3.2 曲线绘制功能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实例设计及试验验证 |
6.1 端部非等构式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的实例设计 |
6.1.1 参数设计CAD模块设计结果 |
6.1.2 特性仿真分析模块运行结果 |
6.1.3 参数化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块结果 |
6.2 钢板弹簧试验验证 |
6.2.1 钢板弹簧性能试验样件 |
6.2.2 试验设备简介及试验步骤 |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和获奖 |
致谢 |
(4)农用三轮汽车车架性能分析与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车架结构 |
2.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3 车架静力学性能分析 |
3.1 静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3.2 静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
3.3 试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车架动态性能仿真分析 |
4.1 模态分析 |
4.2 发动机激励响应分析 |
4.3 路面谱激励响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车架轻量化设计 |
5.1 优化设计理论基础 |
5.2 车架有限元优化模型的建立 |
5.3 轻量化过程的实施 |
5.4 本章小结 |
6 车架改型与性能试验 |
6.1 型车架方案 |
6.2 改型前后车架性能对比 |
6.3 样车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考虑疲劳性能要求的某重型商用车车架轻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结构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1.2.2 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疲劳分析及轻量化设计理论 |
2.1 引言 |
2.2 疲劳分析理论基础 |
2.2.1 疲劳损伤理论 |
2.2.2 疲劳分析方法 |
2.2.3 雨流计数法 |
2.2.4 平均应力修正模型 |
2.3 轻量化设计理论基础 |
2.3.1 轻量化设计方法 |
2.3.2 拓扑优化 |
2.3.3 尺寸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试信号采集与载荷谱分解 |
3.1 引言 |
3.2 路试信号采集 |
3.2.1 原始信号采集 |
3.2.2 异常信号处理 |
3.3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
3.3.1 前悬架系统建模 |
3.3.2 平衡悬架系统建模 |
3.3.3 车架及驾驶室建模 |
3.3.4 整车模型建立 |
3.4 模型验证及载荷谱分解 |
3.4.1 整车模型验证 |
3.4.2 载荷谱分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架有限元建模与疲劳寿命分析 |
4.1 引言 |
4.2 车架有限元分析 |
4.2.1 车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2 车架模态分析及验证 |
4.2.3 车架单位载荷下的惯性释放分析 |
4.3 车架疲劳寿命分析流程 |
4.3.1 车架材料的S-N曲线 |
4.3.2 车架疲劳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架轻量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车架结构优化设计流程 |
5.3 拓扑优化设计 |
5.3.1 车架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
5.3.2 拓扑优化结果分析 |
5.4 尺寸优化设计 |
5.4.1 设计变量 |
5.4.2 试验设计 |
5.4.3 近似模型建立及精度验证 |
5.5 车架轻量化设计结果验证 |
5.5.1 车架疲劳寿命仿真验证 |
5.5.2 车架静强度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港口重载电动牵引车动力系统设计与车架总成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纯电动牵引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牵引车车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AVL CRUISE的动力系统设计 |
2.1 传动方案设计 |
2.2 动力系统匹配计算 |
2.2.1 重载纯电动牵引车的性能需求 |
2.2.2 整车的基本参数 |
2.2.3 重载纯电动牵引车的功率需求计算 |
2.2.4 电机选型 |
2.2.5 变速箱选型 |
2.2.6 电池选型 |
2.3 动力系统建模仿真 |
2.3.1 AVL CRUISE软件介绍 |
2.3.2 模型搭建 |
2.3.3 车辆主要模块输入参数 |
2.3.4 仿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纯电动牵引车车架总成结构研究及分析 |
3.1 牵引车车架总成设计与模型建立 |
3.2 半挂车受力计算 |
3.3 港口牵引车动载系数计算 |
3.3.1 钢板弹簧刚度 |
3.3.2 路面不平度 |
3.3.3 港口牵引车动载系数 |
3.4 各总成模块质量及载荷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架总成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4.1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4.2 车架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分析 |
4.2.1 建立车架计算的力学模型 |
4.2.2 单元分析 |
4.2.3 坐标转换 |
4.2.4 整体分析 |
4.2.5 接触分析 |
4.3 车架总成模型处理 |
4.4 车架总成弯曲工况分析 |
4.5 车架总成弯扭工况分析 |
4.6 车架总成紧急制动工况分析 |
4.7 车架总成紧急转弯工况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架总成有限元模态分析 |
5.1 模态分析理论 |
5.2 车架总成模态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载纯电动牵引车车架总成优化设计 |
6.1 危险结构件的加强设计 |
6.2 参数化优化设计 |
6.2.1 子模型边界条件设定 |
6.2.2 优化理论分析 |
6.2.3 优化仿真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有轨卡丁车车架及悬架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娱乐车辆发展情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车架方案及结构设计 |
2.1 车架结构选型 |
2.2 车架空间结构设计 |
2.3 车架结构要求 |
2.3.1 车架前后端宽度计算 |
2.3.2 车架结构布局要求 |
2.4 车架纵向关键尺寸计算 |
2.5 车架横向关键尺寸计算 |
2.6 车架材料选择 |
2.7 车架模型建立 |
2.7.1 UG软件简介 |
2.7.2 车架三维实体建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NSYS的车架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简介 |
3.1.1 ANSYS简介 |
3.1.2 基于ANSYS的有限元分析过程 |
3.2 有限元模型构建 |
3.3 单梁最大载荷与悬架侧倾角刚度核算 |
3.3.1 单根梁最大载荷计算 |
3.3.2 悬架侧倾角刚度核算 |
3.4 四种工况下车架的有限元分析 |
3.4.1 扭转 |
3.4.2 弯曲 |
3.4.3 弯曲扭转结合 |
3.4.4 紧急制动 |
3.5 车架有限元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悬架设计 |
4.1 悬架方案确定 |
4.1.1 悬架类型确定 |
4.1.2 减震系统方案确定 |
4.2 悬架的结构形式与分析 |
4.3 悬架主要参数的确定 |
4.3.1 悬架的弹性特性 |
4.3.2 非悬架质量 |
4.4 钢板弹簧设计 |
4.4.1 钢板弹簧种类选择 |
4.4.2 钢板弹簧的布置方案 |
4.4.3 钢板弹簧结构的确定 |
4.4.4 钢板弹簧主要参数的确定 |
4.4.5 钢板弹簧各片长度的确定 |
4.4.6 自由状态下钢板弹簧总成弧高及曲率半径的计算 |
4.4.7 钢板弹簧总成弧高的核算 |
4.4.8 钢板弹簧刚度及强度验算 |
4.5 悬架模型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履带式采伐剩余物运输车翻转装置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运输设备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运输设备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运输设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运输车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方案要求 |
2.1.1 提出问题 |
2.1.2 解决方案 |
2.2 运输车整机结构 |
2.2.1 驾驶室 |
2.2.2 动力系统 |
2.2.3 履带式行走机构 |
2.2.4 液压式翻转机构 |
2.2.5 后行走机构 |
2.3 运输车计算分析 |
2.3.1 履带式运输车尺寸设定 |
2.3.2 行驶速度 |
2.3.3 额定功率 |
2.3.4 极限坡度运行所需驱动力 |
2.4 运输车结构特点与工作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3 运输车翻转机构结构设计 |
3.1 翻转机构工作原理 |
3.1.1 平面四杆机构形式及设计 |
3.1.2 翻转机构理论设计 |
3.2 翻转机构结构组成 |
3.2.1 液压驱动系统 |
3.2.2 助推臂和直推臂 |
3.2.3 翻转支撑梁 |
3.3 翻转机构作业过程 |
3.4 翻转机构作业优点 |
3.5 本章小结 |
4 运输车各总成建模与虚拟装配 |
4.1 Unigraphics NX软件 |
4.2 运输车总体建模 |
4.2.1 驾驶室建模 |
4.2.2 履带式行走机构建模 |
4.2.3 前段车架建模 |
4.2.4 翻转机构建模 |
4.2.5 后行走机构建模 |
4.2.6 其他建模 |
4.3 运输车总体装配 |
4.3.1 履带式行走机构装配 |
4.3.2 翻转机构装配 |
4.3.3 后行走机构装配 |
4.3.4 整体装配 |
4.4 本章小结 |
5 运输车翻转机构运动学仿真 |
5.1 UG/Motion简介 |
5.1.1 连杆 |
5.1.2 材料 |
5.1.3 运动副 |
5.1.4 力 |
5.1.5 图表与电子表格 |
5.1.6 运动函数 |
5.2 运动仿真设置 |
5.2.1 设置连杆和材料 |
5.2.2 设置运动副 |
5.2.3 设置运动方案和运动驱动 |
5.2.4 结果分析 |
5.3 稳定性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运输车翻转支撑梁有限元分析 |
6.1 有限元分析法 |
6.2 ANSYS Workbench软件 |
6.3 翻转支撑梁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6.3.1 线性静力分析理论基础 |
6.3.2 导入儿何模型 |
6.3.3 添加材料 |
6.3.4 网格划分 |
6.3.5 施加约束和载荷 |
6.3.6 分析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汽车多片簧的设计计算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钢板弹簧设计计算理论 |
1.1 片端力 |
1.2 变形及刚度 |
1.3 单片曲率半径计算及预应力分配 |
1.3.1 各片预应力的确定 |
1.3.2 各片曲率半径的确定 |
1.4 总成曲率半径计算及预应力校核 |
1.5 总成及单片应力 |
2 钢板弹簧设计计算过程 |
2.1 板簧刚度初算及总惯性矩的确定 |
2.2 板簧断面尺寸及片数确定 |
2.3 各叶片长度与总成刚度计算 |
2.4 总成自由弧高和曲率半径 |
2.5 各片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和预应力分配 |
2.6 总成装配后的曲率半径和预应力 |
2.7 强度校核 |
3 设计软件开发及计算实例 |
4 结论 |
(10)压水堆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压紧系统的重要性 |
1.2.2 应用有限元方法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压紧系统结构设计 |
1.3.2 国内外压紧系统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燃料组件及压紧系统简介 |
2.1 燃料组件的结构 |
2.2 压紧系统的结构 |
2.3 压紧系统的设计要求 |
2.4 压紧系统主要设计参数 |
2.4.1 板弹簧整体尺寸 |
2.4.2 板弹簧上弹簧片的相关尺寸 |
2.4.3 板弹簧下部弹簧片相关尺寸 |
2.4.4 压紧力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紧系统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ABAQUS软件简介 |
3.2 STEP-12燃料组件压紧系统有限元分析的关键技术 |
3.2.1 几何建模与简化 |
3.2.2 材料性能 |
3.2.3 网格划分 |
3.2.4 载荷及边界条件 |
3.2.5 接触非线性的制定 |
3.2.6 有限元分析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验证及分析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件及试验设备介绍 |
4.2.1 试验件 |
4.2.2 主要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案 |
4.3.1 试验内容 |
4.3.2 试验工况 |
4.3.3 试验要求 |
4.3.4 试验步骤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1 试验数据 |
4.4.2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4.4.3 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紧系统结构优化 |
5.1 设计理论 |
5.1.1 主要假设 |
5.1.2 计算方法描述 |
5.1.3 设计评价 |
5.2 弹簧片数设计优化 |
5.2.1 优化方案 |
5.2.2 有限元分析 |
5.2.3 压紧力评价 |
5.3 弹簧厚度设计优化 |
5.3.1 优化方案 |
5.3.2 有限元分析 |
5.3.3 压紧力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农用运输车钢板弹簧选型与计算机辅助参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田间道路导航方法研究[D]. 胡腾达. 西南大学, 2021(01)
- [2]纯电动轻卡驱动桥抗疲劳轻量化研究[D]. 杨森.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汽车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参数设计CAD及特性仿真软件开发[D]. 梁宇通.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4]农用三轮汽车车架性能分析与轻量化研究[D]. 朱训栋.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考虑疲劳性能要求的某重型商用车车架轻量化设计[D]. 王启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6]港口重载电动牵引车动力系统设计与车架总成结构研究[D]. 刘苗苗.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9(03)
- [7]有轨卡丁车车架及悬架设计分析[D]. 简志雄. 湖南大学, 2019(01)
- [8]履带式采伐剩余物运输车翻转装置仿真研究[D]. 马晓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9]汽车多片簧的设计计算及软件开发[J]. 胡久强,杨燕,郭辉. 汽车零部件, 2017(10)
- [10]压水堆燃料组件压紧系统结构设计研究[D]. 杨建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