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基因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

宫内基因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宫内基因转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世意[1](2021)在《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是医院最常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还常伴有流感及流感样疾病的发生。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呼吸道感染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呼吸道最初被认为是无菌的,但是随着研究的发现,呼吸道中存在大量定植的共生微生物,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人类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呼吸道中的共生菌相互制约使其维持在某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新生儿,这种稳态受生产方式、喂养类型、抗生素等的影响,但是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呼吸道微生物的紊乱,进而诱发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呼吸道感染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由于抗生素的长时间、不合理使用及滥用,导致一系列耐药菌的产生,使感染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和社会经济的负担。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治疗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能够减少耐药甚至死亡的发生。因此对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抗生素的选择和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课题旨在研究呼吸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感染患者与非呼吸道感染人群下呼吸道中微生物的组成比较规律;从中分离培养病原菌,并挑选部分分离得到的葡萄球菌以探究其耐药性,明确耐药性分布。并对其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利用共培养的手段探究耐药基因的转移。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本实验选取21名新生儿,包括19名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患者和2名非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对其粪便及气管分泌物进行采集,基于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分析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本实验检测到在门的水平上以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门为优势门。而在属的水平上看,各患者之间细菌属的分布差异较大。在所有粪便样本中,患病新生儿粪便样品显示主要属为Enterococcus和Achromobacter,其次是Lactobacillus和Pantoea;在所有气管分泌物样品中主要属为Achromobacter和Streptococcus,其次是为Pseudomonas、Rothia和Staphylococcus。通过分离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样品中分离培养得到116株分离株,其中包括53株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株Staphylococcus aureus、4株Staphylococcus cohnii、9株Staphylococcus hominis、14株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1株Staphylococcus caprae、1株Staphylococcus warneri/pasteuri、2株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15株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和3株Moraxella osloensis、10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2株Micrococcus yunnanensis和1株Micrococcus luteus。利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对挑选出的83株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83株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4.34%;其次是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57.83%;其它耐药率分别为:苯唑西林(8.43%),环丙沙星(13.00%),万古霉素(4.82%),氧氟沙星(14.46%),氯霉素(43.37%),卡那霉(38.85%)素,盐酸克林霉素(14.46%),头孢唑林(16.87%),利福平(8.43%)。挑选出77株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grl A耐药基因阳性检出率是最高的,其检出率为51.95%;其次是acc(6’)/aph(2’’)基因,其阳性检出率为(31.17%)。其它耐药基因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gyr A阳性检出率,为27.27%、mec A基因阳性率为(23.88%)、nor A基因阳性率为(16.88%)、erm C基因阳性率为(16.88%)。fem A(9.09%),erm A(7.79%)。但在这些分离株中并未检测出Van A和Van B基因。本实验还利用共培养的方法探究耐药基因的转移情况,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可以通过共培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到同属葡萄球菌如科氏葡萄球菌细胞内,还可以水平转移至不同属如植物乳杆菌细胞内。

周江林[2](2020)在《基于全基因组的细菌鉴定分类与进化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地球上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也是所有生物当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广泛地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当中,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关系既十分密切,又复杂多样。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拓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并反复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对细菌、尤其是疫情暴发株的快速鉴定和综合分析非常必要。细菌基因组包含了菌株全部的遗传信息,确定基因组序列因而成为了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特征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全基因组的方法能够对细菌的鉴定和综合分析提供最高的分辨率,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公共数据库中细菌全基因组数据越来越多,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就是基于公共数据库当中的细菌全基因组数据开展了一系列细菌鉴定分类与进化变异研究。首先,本研究提出了“种特有序列特征片段”的概念,建立了细菌种特有序列特征片段数据库,随后分别从基因组序列特征片段比较和短序列比对的角度出发,探索建立了一个非组装的细菌基因组进化变异分析平台,集成了本研究创新性地实现的基于菌种特有序列片段数据库的细菌鉴定方法、基于序列特征片段回溯分析的细菌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检测与注释方法和基于短序列比对的重要表型基因预测方法,从而可以直接对高通量测序平台的下机数据进行分析,快速得到待测菌株种属信息、基因组经历的HGT情况以及包含的耐药基因、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等基因的分布情况,多个真实与模拟测序数据集上的测试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本研究基于所有可用的全基因组数据系统地分析了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BCC)的分类情况,通过对比不同的系统发生树,发现常用的16S r RNA、rec A、his A和多个保守基因位点串联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MLSA)在BCC这种密切相关的细菌群体分类学研究中分辨率有限;物种树和d DDH/ANI聚类能够将BCC菌株清晰地划分成了36个类群,经过对以往错误鉴定的菌株进行适当的重新分类,这些类群对应于22个已知的BCC内菌种和14个推定的新种。此外,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基于单拷贝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加上基于泛基因组的d DDH/ANI聚类方法可以为细菌、尤其是密切相关的细菌物种划分提供一个更好的框架。第三,本研究全面分析了BCC菌群泛基因组特征与核心基因的进化动力学,结果发现BCC的泛基因组庞大而分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005个基因构成的单拷贝核心基因组中有5.77%携带显着的同源重组信号,且种间同源重组要比种内同源重组发生地更为普遍,提示同源重组可能是维持BCC群内广泛的遗传凝聚力和增强群内菌种间高度相似性的关键动力。正选择分析发现BCC核心基因组中正选择基因数量相对较少,11个有显着的正选择信号的基因主要参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与代谢功能,其中有10个同时也与同源重组事件相关,进一步证实同源重组可能是维持BCC遗传凝聚力的一种机制;同时,这些基因在正选择压力下的适应性变化可能与变化的环境条件及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关,这些正选择基因将来或许可以作为靶标来进一步研究BCC的适应性进化与病原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最新发展为增强诊断学和公共卫生微生物学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未来将会在实验室诊断、院内感染调查和传染病防控领域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的非组装的细菌基因组进化变异分析平台能够快速、全面地对待测菌株进行分析预测,报告其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传染病防控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基于全基因组的BCC分析重构了其分类学,阐明了BCC泛基因组特征和核心基因组经历的进化事件,有助于理解当前BCC细菌分类混乱和鉴定困难的原因。

石娴静[3](2019)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更昔洛韦为主的抗病毒方案治疗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临床干预疗效。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诊断为CMV感染且治疗前均完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的153例3月龄内婴儿为研究对象,CMV感染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遵照婴幼儿听力损伤诊断与干预指南为依据,按是否听力受损将患儿分为听力受损和听力正常两组,分析听力受损情况;(2)根据日龄和感染时间将听力受损患儿分别分为≤28天、>28~60天和>60~90天三亚组,先天性感染和围生期感染两亚组,记录并比较不同分组间听力受损情况;(3)分别对听力受损组和听力正常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母亲孕期情况、入院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于CMV 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预测价值。(4)对CMV感染予更昔洛韦为主抗病毒治疗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记录住院期间抗病毒治疗的结果。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予更昔洛韦为主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神经节苷脂、鼠神经因子、保肝、光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期间每周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监测不良反应发生。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后6月龄时及12月龄行BAEP检查。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治疗前后,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BAEP检查结果,评估两组听力受损在住院期间治疗前后、6月龄及12月龄时的转归。结果(1)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情况:共有153例诊断CMV感染且完成BAEP检查的3月龄内患儿纳入本研究,有听力受损57例(37.25%),其中双侧受损43例(75.43%),单侧受损14例(24.56%)。轻度受损42例(73.68%),中度受损1 1 例(19.30%),重度受损 4 例(7.02%)。(2)不同日龄分组、不同感染时间分组听力受损情况的比较:≤28天、>28~60天、>60~90 天三亚组分别有 40 例(38.83%)、10 例(27.03%)、7 例(53.85%)听力受损,三亚组间听力异常发生率、双侧与单侧受损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先天性感染组有53例(46.09%)听力受损,围生期感染组仅4例(10.53%),先天性CMV感染组听力异常发生率和双侧听力受损发生率显着高于围生期感染组(P<0.001;P=0.001)。两组在单侧受损以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临床比较: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听力受损组孕周(P=0.007)和出生体重(P=0.038)明显低,而住院时间显着延长(P<0.001),两组在性别、日龄、患儿基础疾病及母孕期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听力受损组实验室检查中血CMV-IgM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血小板减少及头颅MRI异常发生率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中听力受损组在皮肤疲点瘀斑、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合并畸形的发生率上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4)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高危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听力受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血小板减少、血CMV-IgM 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头颅MRI异常、合并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3,P=0.002,95%CI:1.078~1.388;OR=1.886,P=0.010,95%CI:1.167~3.048;OR=1.629,P=0.001,95%CI:1.082~2.837;OR=1.779,P=0.001,95%CI:1.135~3.026;OR=2.368,P=0.026,95%CI:1.628~3.391;OR=2.517,P=0.042,95%CI:1.931~3.886)。(5)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对上述CMV感染所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分别为0.802(95%CI:0.772~0.879)和 0.816(95%CI:0.787~0.886),其中尿 CMV-DNA 病毒载量的敏感性最好(85.96%),血CMV-DNA病毒载量的特异性最好(79.17%)。进一步将孕周、出生体重、血小板计数、血CMV-IgM值,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6个危险因素在二元Logistic回归中做多因素分析,得到联合概率绘制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的AUC面积最高,为0.822(95%CI:0.752~0.8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8%和80.21%。(6)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住院期间98例CMV感染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血清CMV-IgM值明显下降,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黄疽、胃肠炎、皮肤瘀点瘀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肺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小,听力受损、生长发育迟缓、脑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未见明显改善。干预组住院期间治疗后听阈升高和听阈升高伴波异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他BAEP结果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住院期间BAEP检查结果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57例CMV感染并听力受损患儿在6月龄时有2例失访(3.51%)。与治疗前相比,6月龄时干预组听闽升高,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异常,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的发生率较前明显减小(P<0.05),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消失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54.77%vs.15.38%,P=0.042,6月龄时95.24%vs.30.77%,P<0.05)。干预组听力受损程度从治疗前到6月龄随访时逐步减轻(P<0.005),而对照组听力受损无明显改善。至12月龄时干预组听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变: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危险因素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8)安全性监测:在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9例(21.43%)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减低,6例(14.29%)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1例(2.38%)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均未停止更昔洛韦治疗,予以对症综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受多因素影响,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六个危险因素联合分析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最高。更昔洛韦治疗可有效改善CMV感染小婴儿的听力损害,药物安全性好。

张宁[4](2018)在《再生水补水河流及地下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不仅具有一般污染物的污染特性,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进入新的环境、微生物甚至人体内,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再生水补给河湖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也造成了ARGs的生态风险。为了解补水中ARGs的分布及转移,分别在不同季节采集潮白河顺义段补水场地的地表水和再生水、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分析了ARGs(sul1、sul2、dfrA1、dfrA12、tetB、tetO、tetW、tetM)分布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土柱模拟及U型实验装置研究了ARGs在介质中的HGT及影响因素。对地表水样的分析发现,除了tetO及tetB外,ARGs的检出率均为100%;ARGs的丰度表现为磺胺类>甲氧苄氨嘧啶类>四环素类;sul2在研究区内相对丰度最高。夏季和秋季样品中ARGs的丰度显着高于春季和冬季。不同介质样品分析发现,地下水中ARGs丰度排序与再生水一致。总体而言,sul2、sul1和I型整合子(Class 1 integron,intI1)应为本研究区内首要关注的ARGs。地表水样品的常规指标分析发现,再生水补水对地表水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地表水中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最高,且夏秋两季的物种多样性高于春季和冬季。统计学分析表明,intI1与ARGs普遍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R2最高可达0.974。多种微生物种属与ARGs相对丰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夏季和秋季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环境介质中ARGs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intI1、磺胺甲恶唑、甲氧苄氨嘧啶以及重金属Cu、Zn。室内土柱模拟结果发现细胞外ARGs更容易穿过包气带进入地下水系统,对于ARGs在再生水补水入渗中可能发生的HGT需要深入研究。利用U型管实验获得了细胞外ARGs在再生水环境中的转移接合子,其转移率占总的接合转移率的比例最高可达7.29%。多重选择压力可以促进细胞外ARGs的水平基因转移,对接合子的测序发现质粒RP4体系产生接合子的群落丰度更高,转移的风险更大。同时还发现土壤表面对ARGs的吸附可以增加ARGs基因转移的几率。

方群,罗艳敏[5](2011)在《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展望》文中认为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IUHCT)和宫内基因治疗(IUGT)对一些在胎儿期或出生后早期已造成不可逆损害的单基因遗传病显示了潜在的治疗前景,但仍存在很多问题。IUHCT后宿主造血区的容受性、宿主造血细胞的竞争、植入移植物的免疫屏障是有待解决的难题。通过IUHCT诱导供体特异性的移植物免疫耐受,出生后进行无毒性(或低毒性)的骨髓移植,是目前有临床前景的治疗策略。IUGT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有关基因插入突变、影响器官发育、低水平的生殖细胞传递等安全性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此外,必须考虑到IUGT的伦理学和潜在改变人类基因组的问题。

李佳,陈必良[6](2008)在《干细胞宫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遗传病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妊娠早期诊断胎儿遗传性疾病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宫内基因治疗成为妊娠早期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途径。由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等特性,使得其在宫内基因治疗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该文就目前国内、外对干细胞应用于宫内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以综述。

于松[7](2004)在《宫内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人凝血因子Ⅸ基因的表达与免疫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血友病B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它是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Ⅸ(clotting factorⅨ,FⅨ)缺乏而导致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B在男性中发病率为三万分之一,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性症状,严重者可因关节出血导致关节变形而残废。临床治疗血友病B主要靠蛋白替代治疗,即输血、凝血酶原复合物或补充FⅨ浓缩制剂。这样不仅价格昂贵,还可能引起严重输血反应;有一部分患者因反复输注而产生抗体,使再次接受含有FIX制品会极大降低其凝血功能和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可达50%;严重者还面临爱滋病及肝炎病毒感染的威胁。近年来开展的基因治疗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根治血友病的有效手段。动物实验中显示了良好的前景,我国已开展了临床试验,均取得<WP=126>了良好疗效。基因治疗不同于传统的蛋白替代疗法,它试图给细胞提供一个健康的基因模板,以修补或替代功能缺陷的基因,从而使被遗传修饰的靶细胞成为特定的蛋白生产工厂,源源不断地为机体提供所需的蛋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由于FⅨ基因已经被克隆,且调控简单;基因转移的靶向性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即可;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对蛋白的表达量没有严格要求,较低的表达水平就能够改善出血症状。当外源FⅨ的表达水平达到正常值的5%即有治疗效果,达到10%就能够消除血友病的症状。由于腺病毒(Adenovirus,Ad)载体在哺乳动物及其多种细胞上进行基因转移和蛋白表达的高效性,它具有①靶细胞种类多,导入效率高;②对增殖停止期细胞也有很高的导入效率,这是逆转录病毒载体所不具备的;③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从而不会引起插入突变;④超离心可以制得高滴度1011PFU/ml以上病毒载体等诸多优点,因而在临床基因治疗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用于构建重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有两种:复制型和非复制型腺病毒。非复制型腺病毒确实了对于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病毒早期基因E1区,已知此区编码的多种蛋白(如E1A,E1B-19K和E1B-55K)与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有关。与复制型腺病毒相比,非复制型腺病毒更为安全。 <WP=127>考虑到传统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是一个相当费时的过程,我们采用了生长周期短、便于操作的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腺病毒骨架与克隆有外源基因的穿梭载体同源重组的新策略,显着提高了获得重组病毒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三个依次递进的步骤:将外源基因亚克隆于穿梭载体;重组穿梭载体与腺病毒骨架载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DNA质粒;线性化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293包装细胞得到重组腺病毒。通过这一路线,我们首次获得了人凝血因子Ⅸ基因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AdEasyCMV-FⅨ。在用AdEasy系统构建重组腺病毒时,根据国内实验室的条件,我们对构建过程中的某些步骤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简便、有效。①在转化及转染过程中,所用质粒均通过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获得,这样就避免了使用CsCl超速离心、大提试剂盒或重组试剂盒等较为繁琐、费时、费资、且对实验设备有较高要求的制备及纯化质粒的方法,使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工作在国内较普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也能进行;②转化或转染前,对经碱裂解法小量制备的质粒在酶切消化后,借助常规的无水乙醇沉淀或透析袋电洗脱法回收、纯化,就完全可用于共转化或转染等操作步骤;③E.coli BJ5183为RecA +菌株,利于线性的穿梭质粒和环化的腺病毒骨架分子之间进行同源重组,从而获得重组腺病毒的质粒;但在E.coli BJ5183中质粒产量较低,难以获得高拷贝质粒进行转染操作。而用电穿孔转化法,可将重组腺病毒的<WP=128>质粒转化到能获得高拷贝的E.coli DH10B中,成功构建了pAdEasy-F.IX腺病毒重组质粒,经酶切和PCR鉴定正确,为细菌内同源重组的推广应用开避了另一途径。④方法简便、快捷,实验周期短。重组腺病毒质粒的同源重组在细菌内完成,从质粒转化BJ5183到重组克隆的出现只需要12~20d,对细菌内质粒DNA的抽提、酶切、鉴定远较哺乳动物细胞内DNA的抽提、鉴定容易.在进行体内免疫之前,我们对所得到的重组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1):透射电镜观察到所得到的重组病毒直径约为70nm,具有较为典型的腺病毒形态,无其它微生物存在;(2)PCR及Southern blot鉴定表明重组腺病毒中,稳定地整合有F.Ⅸ基因;(3)Western blot实验中,重组腺病毒表达的F.Ⅸ蛋白可被F.Ⅸ抗体所特异性识别,分子量与天然人F.Ⅸ分子量相仿。血友病基因治疗目的之一就是hFIX产生达到治疗剂量并能长期表达,同时机体免疫系统不产生任何排斥反应。因此,只有通过适当的动物体内免疫学实验研究,才能判定转入的目的基因是否能长期表达;另外,我们设计产前经卵黄囊静脉输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胎鼠体内这一途径,以进一步观察重复给与hFIX注射后免疫系统对外源性和转基因产物是否产生免疫耐受。本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产前基因治疗小鼠产后血清FIX及其抗体的表达;第二阶段: 产前<WP=129>基因治疗鼠对重复注射hFIX后免疫耐受情况观察;第三阶段:产前基因治疗的小鼠重复给与含AdhFIX腺病毒载体血清hFIX及其抗体的表达。本试验应用MF1小鼠,是由于这种小鼠?

蔡刚[8](2004)在《腺病毒介导的反义CⅡTA基因转移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可将外源性抗原递呈给 T 辅助细胞,引起抗原特异性 T 细胞的活化。MHC-Ⅱ类分子的组成型表达仅限于“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但某些细胞因子如 IFN-γ 可诱导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无论是组成型还是诱导型表达 MHC-Ⅱ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CⅡTA)都是绝对必需的。近年的研究提示 CⅡTA 是控制 MHC-Ⅱ类基因表达的主宰调节者,决定着 MHC-Ⅱ类分子的存在与否及表达程度,也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本质。作为影响一个大基因家族的单个基因或蛋白质,CⅡTA是对 MHC-Ⅱ类分子递呈抗原过程进行干预的理想靶点,可以在自身免疫损伤和移植排异过程中进行免疫抑制干预。 反义核酸技术是根据碱基互补原理,使用可与靶遗传物质(mRNA 或 DNA)特定互补的核酸片段对基因表达进行封闭的技术方法。反义 RNA(antisenseRNA)是反义核酸技术的一种,其下调基因表达的确切机制未明,可能是通过与 mRNA 结合,形成二聚体而干扰特定蛋白的合成,这种结合反应可以发生在转录完成至翻译起始的各个阶段,包括 RNA 的拼接、转运及翻译起始复合物结合至起始密码子。反义核酸片段以重组腺病毒作为基因转移的载体,克服了其稳定性差、细胞穿透性差等缺点,提高了反义核酸进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EAM)由于与人类心肌炎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与疾病进程,因此常作为研究心肌炎发病机理的动物模型。EAM 是一种 T 细胞介导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并伴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为病理特征的免疫性炎症。在心肌组织中,MHC-Ⅱ类分子异常表达,CD4+ T 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局部浸润、预炎因子分泌增加,导致抗心肌肌凝蛋白自身反应性 T 细胞的激活是造成正常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可能通过靶向性抑制 CⅡTA 的表达,下调 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与对自身抗原肽的递呈,达到对 EAM 进行防治的目的。 本研究设计以小鼠 pⅣ型 CⅡTA mRNA 为模板的反义片段,片段全长为431bp,覆盖了起始密码子上游 22 个碱基及阅读框 5’端 409 个碱基,也包含了第一外显子和第二外显子间的剪接位点;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反义片段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Easy-1 系统);腺病毒载体经 HEK293 细胞包装产生含反 3<WP=7>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义片段的重组腺病毒 Ad-CⅡTA,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纯化的高滴度腺病毒;采用多种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了定量检测与活性评价;并将 Ad-CⅡTA分别感染 HeLa 细胞与 P388D1 细胞,观察其对诱导型与组成型 MHC-Ⅱ类分子表达的抑制;用纯化的猪心肌肌凝蛋白免疫 Balb/c 小鼠,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动物模型的产生,并分别于免疫后 0~2 天与 14~16 天经尾静脉注射重组腺病毒,观察 Ad-CⅡTA 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第一部分 携带小鼠 MHC-Ⅱ类分子反式作用因子基因反义片段的 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本部分采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先从经 IFN-γ刺激的小鼠腹腔单个核巨噬细胞中提取总 RNA,反转录获得 cDNA,根据 Primer3 软件设计的小鼠 pⅣ型CⅡTA 引物 PCR 扩增获得目的片段,经 pMD18-T 载体获得多克隆位点,装载进入重组穿梭质粒 pAdTrack-CMV。以 PmeⅠ酶切带目的片段的穿梭质粒pAdTrack-CMV 后,与重组腺病毒骨架质粒 pAdEasy-1 共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发生同源重组获得携带反义片断的重组腺病毒骨架,经鉴定后纯化该骨架质粒,以内切酶 PacⅠ线性化骨架,转染 HEK293 细胞获得完整的重组腺病毒颗粒 Ad-CⅡTA。本部分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行反义抑制 CⅡTA 基因表达,定量下调 MHC-Ⅱ类分子的表达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 重组腺病毒的纯化与定量检测 本部分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噬菌空斑形成试验、半数组织细胞病变法和实时定量 PCR 法、高效液相色谱法、OD260比色法测定了经 CsCl 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的重组腺病毒的感染活性与实际病毒颗粒数。两组方法之间的差距平均不超过 102倍,且两组方法内之间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表明了经纯化的重组腺病毒具有较稳定的性质。由于测定感染活性的方法往往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且耗时耗力,较易引起误差,而测定病毒实际颗粒数的方法又不能反映病毒的感染活性,因此我们推荐在测定病毒滴度时运用多种方法联合评价。由于我们纯化的病毒活性比较高,为了保持后续实验的重复性,我们使用了实际病毒颗粒数作为剂量标准。 第三部分 腺病毒介导反义 CⅡTA 基因转移抑制 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体外研究 本部分首先使用重组人或鼠的 IFN-γ 分别对细胞株 HeLa 和 P388D1 进行刺激,观察IFN-γ诱导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作用。发现重组人IFN-γ能够诱导HeLa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且随剂量的增大而使其表达升高。但重组鼠 IFN-γ 对P388D1 细胞 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则没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分别用重组腺病毒

张锐,孙美榕,张正,杨捷,黄燕,杜慧,陈绍红[9](2004)在《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文中提出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 ,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维护人类健康最有发展前景的手段之一。诸如遗传病、肿瘤、和传染病与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遗传免疫方面 ,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基因治疗 ,如将病毒抗原基因 (HBsAg)及一些肿瘤抗原基因 (CEA)直接注入人体内而产生抗体 ;人类亚健康状态 ,如肥胖、秃顶、疲劳、衰老等的基因治疗。然而基因治疗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扰 ,如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社会伦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慎之又慎。只有对基因治疗合理规范和正确引导并遵循伦理原则 ,才能最终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

陈仕林[10](2004)在《血管新生性治疗中基因转移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血管新生性治疗的研究进展迅猛 ,本文就血管新生性治疗中基因转移载体的选择及其应用途径两方面作一综述。

二、宫内基因转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内基因转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概述
        1.1.1 呼吸道感染的危害
        1.1.2 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1.2 葡萄球菌
        1.2.1 葡萄球菌简介
    1.3 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及其杀菌机制
        1.3.1 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
        1.3.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3.1.2 喹诺酮类抗生素
        1.3.1.3 糖肽类抗生素
        1.3.1.4 氯霉素类抗生素
        1.3.1.5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1.3.1.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3.1.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3.2 抗生素抑菌的作用机制
    1.4 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1.4.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进展
        1.4.2.1 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进展
        1.4.2.2 溶血葡萄球菌
    1.5 耐药性检测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下呼吸道样品高通量测序
        1.7.2 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离纯化
        1.7.3 分离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1.7.4 共培养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生儿下呼道感染患者粪便和气管分泌物细菌群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本采集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样品的采集
        2.3.2 总DNA的提取
        2.3.2.1 粪便DNA
        2.3.2.2 气管分泌物
        2.3.3 16S rRNA基因扩增
        2.3.4 数据预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序列信息及α多样性
        2.4.2 呼吸道感染与非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粪便和气管分泌物的分类分析与比较
        2.4.3 基于OTU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
        2.4.4 PCA分析
        2.4.5 对应分析(CORA)
        2.4.6 双胞胎新生儿细菌组成及聚类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气管分泌物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用试剂的配制
        3.2.4 实验用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试验样品
        3.3.2 呼吸道感染患者样品中病原菌分离
        3.3.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3.2.2 菌种保藏
        3.3.3 菌株鉴定
        3.3.3.1 革兰氏染色
    3.4 实验结果
        3.4.1 菌株革兰氏染色结果
        3.4.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进化树的构建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及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0 药敏检测实验菌株
        4.2.1 耐药菌株共培养实验菌株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用培养基
        4.2.4.1 试剂配制
        4.2.5 药敏纸片的制备
        4.2.5.1 抗菌药物配制
        4.2.5.2 药敏纸片的制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药敏试验步骤
        4.3.2 MIC的测定
        4.3.2.1 抗菌药物和MH肉汤培养基的制备
        4.3.2.2 MIC板的制备
        4.3.2.3 接种物的制备
        4.3.2.4 结果判定
        4.3.3 耐药基因检测
        4.3.3.1 菌株活化
        4.3.3.2 耐药基因引物设计
        4.3.4 菌株共培养试验
    4.4 实验结果
        4.4.1 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4.4.2 MIC的测定结果
        4.4.3 耐药基因检测
        4.4.4 共培养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2)基于全基因组的细菌鉴定分类与进化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非组装的细菌基因组进化变异分析平台
    1.基于种特有序列片段库的细菌鉴定方法
        1.1 背景概述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数据集
        1.2.2 序列特征片段切割
        1.2.3 构建种特有序列特征片段库
        1.2.4 预测方法
        1.3 结果
        1.3.1 种特有序列特征片段库
        1.3.2 NCBI_Draft和 NCBI_SRA数据集的预测结果
        1.3.3 复合群上种鉴定结果
        1.3.4 常见菌种在低测序深度仍能准确识别
        1.4 讨论
    2.基于种特有序列片段库的细菌水平基因转移检测与注释
        2.1 背景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构建含位置信息的菌株序列特征片段库
        2.2.2 基因组编码区注释数据库
        2.2.3 片段回溯与注释算法
        2.2.4 结果检测评判
        2.2.5 测试数据集
        2.3 结果
        2.3.1 Ecoli_Hpylori数据集检测结果
        2.3.2 ICE-transferred数据集检测结果
        2.3.3 大规模随机转移模拟测试集检测结果
        2.4 讨论
    3.细菌重要表型的快速预测分析
        3.1 背景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重要表型数据库的收集与整理
        3.2.2 预测算法
        3.2.3 测试集
        3.2.4 结果评估方法
        3.3 结果
        3.3.1 四个数据集上的预测结果
        3.3.2 测序深度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3.4 讨论
    4.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类学研究
    1.1 背景概述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菌株基因组序列数据下载与筛选
        1.2.2 单基因系统发生分析
        1.2.3 多位点基因串联系统发生分析
        1.2.4 物种树构建
        1.2.5 ANI值与dDDH值计算
    1.3 结果
        1.3.1 基于单分子标记的系统发生分析
        1.3.2 基于核心直系同源基因组的物种树及与MLSA的比较
        1.3.3 基于dDDH和ANI的BCC物种划分
        1.3.4 基于物种树和基因组相似性对BCC菌株重新分类
    1.4 讨论
第三章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的适应性进化分析
    1.1 背景概述
    1.2 材料和方法
        1.2.1 序列数据准备和直系同源基因识别
        1.2.2 基因特征计算
        1.2.3 基因功能注释与亚细胞定位
        1.2.4 融合基因识别
        1.2.5 基因同源重组检测
        1.2.6 正选择分析
        1.2.7 泛基因组分析
        1.2.8 软核心基因簇分析
        1.2.9 蛋白质结构建模与分析
        1.2.10 统计检验分析
    1.3 结果
        1.3.1 泛基因组分析与系统发生分析
        1.3.2 116株BCC细菌核心基因组特征
        1.3.3 BCC群内菌种的重组分析
        1.3.4 核心基因的正选择分析
        1.3.5 软核心基因簇的分析结果
    1.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3)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与分组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153例CMV感染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听力损伤情况
    2. 不同日龄组CMV感染患儿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3. 先天性感染组与围生期感染组2亚组间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4. 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CMV感染患儿临床比较
    5.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单因素分析
    6.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7. 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
    8. 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
    9. 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10. 安全性监测
讨论
    一、BAEP检查在筛查小婴儿CMV感染后听力异常中的作用
    二、引起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
    三、其他影响因素
    四、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独立危险因素
    五、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临床干预治疗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4)再生水补水河流及地下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环境中ARGs的来源及分布
        1.2.2 ARGs的转移传播
        1.2.3 ARGs的研究方法
        1.2.4 环境因素对ARGs分布及转移的影响
        1.2.5 再生水中的ARGs及其对环境ARGs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结构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再生水补水河流场地ARGs的分布研究
    2.1 补水入渗场地介绍及采样方案
        2.1.1 场地介绍
        2.1.2 水文条件
        2.1.3 采样方案
    2.2 样品测试及数据分析
        2.2.1 样品前处理
        2.2.2 ARGs分析测试
        2.2.3 数据分析与统计
    2.3 地表水样品ARGs水平方向沿程变化
        2.3.1 地表水ARGs绝对丰度水平沿程变化
        2.3.2 地表水ARGs相对丰度水平沿程变化
    2.4 地表水样品ARGs的季节变化
    2.5 补水入渗场地不同介质中ARGs的分布变化
        2.5.1 补给入渗点不同介质中ARGs的分布变化
        2.5.2 样点SX的不同介质中ARGs的分布变化
    2.6 潮白河样品ARGs与已有研究的比较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再生水补水河流场地ARGs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样品测试及数据处理
        3.1.1 常规指标分析
        3.1.2 抗生素测试方法
        3.1.3 重金属测定
        3.1.4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1.5 数据分析与统计
    3.2 地表水常规水质指标
    3.3 地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
        3.3.1 地表水中抗生素含量分布
        3.3.2 地表水的重金属污染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4.1 补水场地河道沿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4.2 补水场地不同介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
    3.5 再生水补水入渗过程中ARGs分布的关联性分析
        3.5.1 地表水ARGs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3.5.2 地表水ARGs分布与intI1 之间的关联性
        3.5.3 地表水中抗生素对ARGs分布的影响
        3.5.4 地表水ARGs分布与微生物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3.6 不同介质中影响ARGs分布的环境因子识别
    3.7 小结
第4章 地表下渗过程中ARGs迁移转化模拟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材料
        4.1.2 土柱系统构建
        4.1.3 土柱系统的运行及模拟
    4.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1 Br-样品采集及测试
        4.2.2 ARGs样品采集及测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土柱模拟系统参数拟合
        4.3.1 Br-穿透曲线
        4.3.2 表观渗透速率
    4.4 ARGs在地表水下渗过程中的迁移
        4.4.1 KT2440 土柱中的迁移转化
        4.4.2 sul1 在模拟柱中的迁移转化
        4.4.3 土柱中ARGs的迁移过程模拟
    4.5 再生水补水入渗对ARGs水平转移的风险
    4.6 小结
第5章 ARGs在水环境中水平基因转移的实验研究
    5.1 U型管设计
    5.2 U型管验证及其应用实验设计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测试方法
        5.2.4 数据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U型管验证
        5.3.2 U型管中的ARGs转移研究
    5.4 U型管在水环境中ARGs水平转移的应用
    5.5 小结
第6章 ARGs水平基因转移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6.1 实验材料及设置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设计
        6.1.3 测试方法
        6.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6.2 ARG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基因转移
    6.3 单一选择压力对ARGs基因转移的影响
        6.3.1 抗生素的影响
        6.3.2 重金属的影响
    6.4 双重选择压力对ARGs基因转移的影响
        6.4.1 不同抗生素的联合作用
        6.4.2 抗生素与重金属的双重作用
        6.4.3 接合子筛选及群落结构分析
    6.5 土壤吸附作用对ARGs基因转移的影响
    6.6 再生水补水中ARGs的风险管理建议
    6.7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 (in utero hema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UHCT)
    1.1 胎儿干细胞特点和来源
    1.2 胎儿免疫系统发育的特点及IUHCT优势
    1.3 IUHCT的障碍及对策
    1.4 其它类型的干细胞移植
2 宫内基因治疗 (in utero gene therapy, IUGT)
    2.1 IUGT的理论依据
    2.2 IUGT的指征
    2.3 IUGT的靶细胞
    2.4 IUGT的载体
    2.5 IUGT 的时间和途径
    2.6 IUGT主要障碍和风险
3 展望

(7)宫内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人凝血因子Ⅸ基因的表达与免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单元表达人凝血因子Ⅸ基因重组非复制型腺病毒的获得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质粒
        腺病毒载体、宿主菌株与包装细胞系
        工具酶及其它试剂盒
        主要实验仪器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回收
        插入有外源基因F.IX的穿梭体Pshuttle-CMV-F.IX梭的构建
        制备用于电转化的BJ5183细胞
        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v-F.IX的获得
        重组非复制型腺病毒rvAdCMV-FIX的获得
        重组腺病毒的滴度测定
    结果
    讨论
    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 人凝血因子Ⅸ基因重组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重组腺病毒生物学特征鉴定
        重组腺病毒的形态学观察
        PcR检测外源基因在重组腺病毒基因组中的整合
        Southern Blot分析
        Western blot分析
    讨论
    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 宫内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人凝血因子Ⅸ基因的表达与免疫效果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腺病毒纯化方法
        重组腺病毒的大量制备
        动物实验
        免疫组化分析病毒载体的FⅨ在胎鼠体内的分布
        血液采集
        凝血因子Ⅸ及其抗体检测
        基因治疗小鼠凝血功能检测
    结果
        卵黄囊血管注射腺病毒载体后hFIX基因在胎鼠体内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
        含有AdhFIX基因小鼠血清中hFIX的动态表达
        实验鼠血清中hFIX抗体的动态学变化
        血清中腺病毒抗体检测
        不同组小鼠凝血功能比较一
        实验鼠病死率
    讨论
    单元小结
参考文献
产前基因治疗的进展综述
腺病毒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血友病基因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8)腺病毒介导的反义CⅡTA基因转移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携带小鼠 MHC-Ⅱ类分子反式作用因子基因反义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第二部分 重组腺病毒的纯化与定量检测
第三部分 腺病毒介导反义 CⅡTA 基因转移抑制 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体外研究
第四部分 腺病毒介导反义 CⅡTA 基因转移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防治
致谢
综述: 基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治疗与减肥
    1.1 肥胖症的危害及其治疗的现状
    1.2 肥胖相关基因及肥胖症的基因治疗
2 宫内基因治疗——一种新型的基因治疗策略
    2.1 宫内基因治疗的产生
    2.2 宫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前景
3 歇顶与基因治疗
    3.1 歇顶的成因
    3.2 歇顶相关基因
    3.3 歇顶基因治疗与发展前景
4 基因治疗与骨折治疗
    4.1 骨折治疗的相关基因
    4.2 骨折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5 创伤修复、减少疤痕与基因治疗
    5.1 创伤修复、减少疤痕的相关因子
    5.2 基因治疗在创伤修复、减少疤痕中的应用
6 基因治疗与延缓衰老
    6.1 衰老的机制
    6.2 基因治疗在延缓衰老中的应用
7 基因治疗与器官移植
    7.1 目前器官移植存在的问题
    7.2 基因治疗在器官移植上的应用
8 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四、宫内基因转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D]. 孙世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全基因组的细菌鉴定分类与进化变异研究[D]. 周江林.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3]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D]. 石娴静. 苏州大学, 2019(05)
  • [4]再生水补水河流及地下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性研究[D]. 张宁. 清华大学, 2018(06)
  • [5]宫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 方群,罗艳敏.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 [6]干细胞宫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李佳,陈必良.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06)
  • [7]宫内基因治疗后小鼠体内人凝血因子Ⅸ基因的表达与免疫效果研究[D]. 于松. 吉林大学, 2004(04)
  • [8]腺病毒介导的反义CⅡTA基因转移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防治[D]. 蔡刚. 第二军医大学, 2004(01)
  • [9]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J]. 张锐,孙美榕,张正,杨捷,黄燕,杜慧,陈绍红.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01)
  • [10]血管新生性治疗中基因转移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陈仕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宫内基因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