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底单式起爆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莫超[1](2021)在《某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因其特有的优点,已成为我国地下金属矿山主要使用的采矿方法之一。而爆破效果不佳是该方法在生产实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孔网参数、装药结构、起爆形式和施工技术未与矿体岩性达到良好的匹配关系。某矿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试验采场在生产过程中爆破效果不甚理想,严重影响矿山的回采指标和生产效率。为改善矿山整体爆破效果,提高矿山生产效益,本文做了如下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发现试验采场首采分段回采爆破存在崩落矿石块度两极分化严重、后排炮孔眉线破坏和后排个别炮孔出现堵孔错孔等问题,并根据爆破现状进一步分析了爆破问题对矿山正常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良爆破效果会增大矿石贫化率,加大出矿损失以及增加开采成本。其次,结合扇形炮孔破岩机理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对首采分段爆破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矿山起爆方式、堵塞长度以及部分孔网参数不合理是影响矿山爆破效果的主要原因。然后,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并结合矿山首采分段炮孔已经布置完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起爆方式调整为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的爆破方案,并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调整爆破方案后的爆破效果。根据模拟结果,对比爆破方式调整优化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裂纹生成情况以及典型单元有效应力大小可以发现采用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后爆破效果更好。现场爆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后大块明显减少,崩落爆堆矿石以中小块度为主,粉矿占比较大,后排炮孔出现眉线破坏和堵孔错孔的概率降低,试验采场首采分段整体爆破效果明显改善。最后,结合试验采场首采分段改善爆破效果的研究结果,针对首采分段下一分段提出9孔布孔方式,并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9孔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9孔布孔方式爆破生成的裂纹更加均匀,典型单元有效应力大小更接近理论计算值。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可以推测9孔布孔方式不仅能保证矿石的有效破碎,爆破效果可能更好。综上所述,本文提出采用孔底分段起爆和优化堵塞长度的爆破方案能有效改善试验采场首采分段整体爆破效果,文中提出的9孔布孔方式对试验采场首采分段下一分段矿体爆破参数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可供存在类似爆破问题的矿山进行相应参考。
雷锋国[2](2020)在《地铁风井狭窄深基坑精细化爆破施工及监测分析》文中提出依托广州地铁18号线番禺广场—南村万博区间中间风井深基坑爆破工程,介绍了常规爆破结合静态爆破的精细化设计,并综合考虑震源距离及最小抵抗线的影响,对基坑周边建筑物所受的爆破振动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振动速率及频率均在限值以内,说明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爆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叶志超[3](2020)在《京张高铁隧道群钻爆施工减振机理及技术》文中提出在小间距隧道爆破施工中,邻近隧道的开挖会对先行隧道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在爆破施工的过程中,通常要求采取一定的减振措施以保护先行隧道及其中间岩墙的稳点性。其中,使用电子雷管或在开挖隧道掌子面布设减震孔或减震沟是较为有效的减振方法。然而,布置不同参数的减震孔、减震沟或使用不同延时时间的电子雷管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减振效果。为了获得最佳的减振效果,本文结合京张高铁长城站三洞分离段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减震孔、减震沟以及电子雷管相关参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适合实际工程的最佳参数组合,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得到较好的降振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段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开挖隧道掌子面上布置不同参数的减震孔对邻近先行隧道减震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减震孔的大小、间距、深度、排数及其与炮孔的距离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适合实际工程的减振效果最好的减震孔参数组合。(2)与减震孔的研究类似,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开挖隧道掌子面上布置不同参数的减震沟对邻近先行隧道减振效果的影响,得到减震沟的宽度和深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适合实际工程的减振效果最好的减震沟参数组合。(3)结合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实际工程围岩条件下单孔振动波周期,并通过对不同延时时间下的掏槽孔爆破减振效率进行对比,得出在实际工程围岩条件下掏槽孔的最佳延时时间间隔。(4)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并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对在DK68+185~DK68+115范围内的正洞爆破施工时的先行隧道衬砌稳定性进行评估。(5)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实际工程中布置最佳参数组合的减震孔、减震沟或者使用电子雷管时的减震效率,并将其中减振效率最高的减振措施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有效降低了隧道振动。最后,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佘文远[4](2019)在《破碎复杂难采矿体分级控制爆破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左岸金矿破碎复杂难采矿体开采过程中爆破扰动诱发充填体和进路周边矿岩破坏严重、循环进尺少、损失贫化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通过采用矿岩分级控制爆破技术进行爆破参数优化,保证了进路采场矿岩及充填体在作业中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了采矿作业的本质安全化程度,大幅提高了采矿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类似矿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佘文远[5](2019)在《破碎复杂难采矿体分级控制爆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左岸金矿破碎复杂难采矿体开采过程中爆破扰动诱发充填体和进路周边矿岩破坏严重、循环进尺少、损失贫化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通过采用矿岩分级控制爆破技术进行爆破参数优化,保证了进路采场矿岩及充填体在作业中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了采矿作业的本质安全化程度,大幅提高了采矿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类似矿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郑鹏飞[6](2019)在《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深入,水电建设正因其绿色环保的特点而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水电建设的深度发展,水电站建设进一步向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推进,在场地狭小、高地应力和大断面的条件下的开挖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道的爆破施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本文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爆破试验,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围岩条件下高地应力大断面隧洞爆破开挖施工方案及控制爆破对策,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对引水隧洞爆破技术方案的研究及分析,提出了适合高地应力、多岩爆、大断面的锦屏工程引水隧洞需要的爆破技术方案及爆破设计参数。(2)基于现场生产爆破试验数据和爆破效果分析,为引水隧洞掘进爆破提供最适合当前地质条件、隧洞断面几何形状与尺寸的爆破施工方案和爆破参数。通过对ⅡⅤ类围岩进行分别三种爆破方案,并在多次试验结果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提出并优化出的爆破技术方案及参数可以满足锦屏二级水电站特长大断面引水隧洞在不同围岩中进行钻爆开挖需要,并取得了较好的爆破效果和施工效率。(3)通过对高地应力且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多隧洞交叉、洞口、大断面隧洞以及薄弱等具有代表性地段的控制爆破施工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控制爆破的施工工序和技术方案。研究成果表明,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是可以控制的,只有认识其高地应力下爆破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就能顺利完成高地应力下大断面的隧洞爆破开挖施工,有关的成果值得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李典兵,潘尔斌[7](2013)在《中深孔逐孔起爆技术在破碎矿体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盛大矿业破碎矿体中使用中深孔逐孔起爆技术,降低了爆破震动,避免了由于孔的错位、塌陷、变形等原因造成爆破不到位,出现悬顶等状况,提高了矿石回采率。
郑亿仟[8](2012)在《孔底起爆法在图拉尔根铜镍矿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对中深孔孔底起爆法的机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图拉尔根铜镍矿试验推广中深孔孔底起爆法的情况。
张利洪[9](2008)在《岩石微差爆破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涪陵至铜锣峡河段航道整治爆破工程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室外试验与现场调研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详细讨论了岩石微差网路技术及应用。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岩石微差网路技术目前存在及仍在继续探索的问题有:网路微差延时理论探讨,即网路按规定的顺序和时差起爆;控制单响药量,现代工程爆破的规模越来越大,而顾及到对周围环境等的影响,单响药量又受到限制,起爆网路的分段数就要求很多,即网路起爆的可靠性及准确性问题;保证准爆,网路中的各炮孔或药室必须按要求安全准爆,不允许发生早爆或拒爆事故,否则将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即网路联接类型的适用性问题。(2)从岩石爆破破岩机理方面分析爆破产生的应力波、爆生气体对岩石爆破破岩的影响,分析了岩石力学性质与可爆性之间的关系,从岩石力学特性来阐述微差爆破技术网路单响耗药量的影响因素。(3)从微差爆破网路技术进行阐述、分析,着重介绍了微差爆破网路组成类型,着重介绍了导爆管和电力微差起爆网路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对两类网路在施工技术要点和施工安全方面做了研究分析,从而阐述网路准爆性可供选择的网路。(4)针对岩石块度控制从爆破孔网参数和节理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岩石爆破作用效应研究,要根据施工断面形状以及岩石特性决定网路炮孔排列和起爆顺序,阐述微差爆破网路技术按规定和顺序起爆的影响因素。(5)在岩石微差爆破网路技术应用上结合长江三峡库区涪陵至铜锣峡河段航道整治爆破工程为实例,介绍了陆上和水上爆破施工工艺,库区爆破试验,着重分析研究王家滩宽距深孔微差爆破网路在工程实际运用,阐述了微差爆破网路具有前发药包为后发药包开创了临空面,从而加强了岩石的破碎效果;由于逐发或逐排依次爆破,减少了岩石夹制力,可节省炸药20%,并可增大孔距,提高每米钻孔的炸落方量;降低多排孔一次爆破的堆积高度,有利于挖掘机作业;减少二次放炮率,有效控制块度;可减振1/3~2/3左右,减少冲击波及地震波对周边环境影响等优点。
胡道喜,胡军生[10](2007)在《孔底起爆技术在某铁矿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某新建地下铁矿应用中深孔落矿,在使用孔口起爆技术时爆破效果差,成本高。为应用孔底起爆技术.对起爆弹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对装药现场环境进行测试.表明孔底起爆技术在该矿应用符合爆破安全规程.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实践证明.孔底起爆技术安全可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着,为孔底起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二、孔底单式起爆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底单式起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现状 |
1.2.2 节理裂隙对岩石爆破效果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优化爆破参数改善爆破效果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优化爆破参数改善爆破效果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首采分段爆破现状 |
2.1 西二采区概况 |
2.1.1 地质概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
2.1.3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
2.2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首采分段开采方案概况 |
2.2.1 首采分段8 行以东采准方案 |
2.2.2 扇形中深孔孔网参数 |
2.2.3 炸药单耗 |
2.2.4 钻孔装药及起爆方式 |
2.3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爆破效果现状描述 |
2.3.1 大块及粉矿 |
2.3.2 后排炮孔堵塞 |
2.3.3 后排炮孔眉线破坏 |
2.4 爆破效果对开采技术的影响 |
2.4.1 爆破效果对损失贫化的影响 |
2.4.2 爆破效果对开采成本的影响 |
2.4.3 爆破效果对开采安全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西二采区试验采场首采分段爆破效果分析 |
3.1 概述 |
3.2 理论分析 |
3.2.1 起爆方式分析 |
3.2.2 堵塞长度分析 |
3.2.3 孔网参数分析 |
3.3 数值模拟分析 |
3.3.1 ANSYS/LS-DYNA软件分析流程 |
3.3.2 ANSYS/LS-DYNA的控制方程 |
3.3.3 单元算法选取 |
3.3.4 模拟材料模型选择 |
3.3.5 数值模拟模型的确定及数值模拟计算步骤 |
3.3.6 矿岩材料屈服条件选择 |
3.3.7 矿山原爆破参数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3.4 其它方面的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西二采区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 |
4.1 改变起爆方式的研究 |
4.1.1 孔底分段起爆应力云图分析 |
4.1.2 孔底分段起爆裂纹生成分析 |
4.1.3 典型单元应力分析 |
4.1.4 两种起爆方式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2 改变堵塞长度的研究 |
4.2.1 两种堵塞方案的提出 |
4.2.2 方案一与原堵塞方案对比研究 |
4.2.3 方案二与方案一的对比研究 |
4.3 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方案及其效果 |
4.3.1 首采分段爆破方案调整 |
4.3.2 方案调整后的爆破效果 |
4.3.3 爆破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西二采区下一分段回采爆破参数设计建议 |
5.1 回采爆破参数的优化设计 |
5.1.1 炮孔数目和布置形式的确定 |
5.1.2 边孔角的确定 |
5.1.3 装药方式与堵塞长度 |
5.1.4 微差时间与起爆顺序 |
5.1.5 绘制排面炮孔图 |
5.1.6 经济技术简比 |
5.2 9 孔布置方式可行性验证 |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5.2.3 爆破效果综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地铁风井狭窄深基坑精细化爆破施工及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实例 |
1.1 工程简介 |
1.2 工程地质条件 |
1.3 水文地质条件 |
2 爆破施工方案 |
2.1 总体爆破设计 |
2.2 爆破参数设计 |
2.2.1 掏槽爆破 |
2.2.2 浅孔台阶爆破 |
3 爆破监测分析 |
3.1 监测方案 |
3.2 监测结果 |
4 结语 |
(3)京张高铁隧道群钻爆施工减振机理及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从爆源处进行减振处理技术研究 |
1.2.2 从爆破地震波传播路径上减振技术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4 研究路线图 |
2 爆破地震效应及控制 |
2.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
2.1.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
2.1.2 爆破地震波与天然地震波的区别 |
2.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 |
2.2.1 爆破地震波的类型 |
2.2.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过程 |
2.3 影响爆破地震效应的主要因素 |
2.3.1 装药量 |
2.3.2 岩体性质 |
2.3.3 地形变化 |
2.3.4 自由面个数 |
2.3.5 爆破类型 |
2.3.6 装药方式 |
2.4 常用的爆破减振处理技术及机理 |
2.4.1 从爆源处进行减振处理技术 |
2.4.2 从爆破地震波传播路径上进行减振处理技术 |
2.5 小结 |
3 减震孔及减震沟减振效果研究 |
3.1 工程概述 |
3.1.1 项目简介 |
3.1.2 自然地理特征 |
3.2 ANSYS/LS-DYNA软件介绍 |
3.2.1 ANSYS/LS-DYNA软件功能特点 |
3.2.2 ANSYS/LS-DYNA软件的计算方法 |
3.3 模型及参数 |
3.3.1 对照模型的建立 |
3.3.2 参数的选取 |
3.3.3 应力波传播过程分析 |
3.3.4 对照模型计算结果 |
3.3.5 研究思路 |
3.4 减震孔不同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4.1 减震孔孔径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4.2 减震孔间距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4.3 减震孔深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4.4 减震孔与炮孔间距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4.5 减震孔排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5 减振沟不同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5.1 减振沟宽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5.2 减振沟深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3.6 小结 |
4 微差爆破减振研究 |
4.1 电子雷管概述 |
4.2 微差爆破减振原理 |
4.3 微差爆破作用时间选取原则 |
4.4 八达岭长城站三洞分离段合理间隔时间模拟 |
4.5 总结 |
5 长城站三洞分离段爆破方案优化 |
5.1 工程特点 |
5.2 监测方案 |
5.2.1 监测位置 |
5.2.2 监测仪器及其使用 |
5.2.3 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 |
5.2.4 监测结果 |
5.3 优化方案研究 |
5.3.1 研究思路 |
5.3.2 建立对照模型 |
5.3.3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对比 |
5.4 三种减振方法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
5.4.1 减震孔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
5.4.2 减震沟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
5.4.3 微差爆破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
5.5 微差爆破降振法的现场使用 |
5.6 总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破碎复杂难采矿体分级控制爆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背景 |
2 矿岩可爆、稳定性分级 |
3 爆破参数优化 |
3.1 钻杆长度优化 |
3.2 掏槽孔参数 |
3.3 周边孔参数 |
3.4 辅助孔参数 |
3.5 装药结构及起爆网络 |
4 应用效果评价 |
5 结语 |
(6)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隧道爆破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隧道爆破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当前隧道爆破技术特点分析及发展方向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章 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地质及断面条件分析 |
2.1 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特点分析 |
2.1.1 引水线路工程区基本地质条件 |
2.1.2 引水隧洞洞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2.2 断面条件及其特点分析 |
2.3 爆破施工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地应力隧洞掘进爆破参数与炮孔布置方法 |
3.1 楔形掏槽孔布置方法 |
3.1.1 楔形掏槽级数的确定原则 |
3.1.2 二级复式楔形掏槽炮孔布置 |
3.1.3 三级复式楔形掏槽炮孔布置 |
3.2 楔形掏槽孔装药量分析 |
3.3 爆破参数确定及炮孔布置 |
3.3.1 爆破参数的选取 |
3.3.2 炮孔布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地应力引水隧洞爆破方案及其参数试验研究 |
4.1 引水隧洞掘进爆破现场试验方案 |
4.1.1 概述 |
4.1.2 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
4.1.3 隧洞爆破施工现场试验方案分析 |
4.2 引水隧洞爆破现场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4.2.1 Ⅱ~Ⅲ类围岩掘进爆破现场试验数据及其分析 |
4.2.2 Ⅳ~Ⅴ类围岩掘进爆破现场试验数据及其分析 |
4.3 引水隧洞爆破方案及参数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地应力隧洞特殊区段控制爆破技术 |
5.1 高地应力下大断面隧洞进口段控制爆破技术 |
5.2 高地应力下特大异形断面隧洞薄弱地段控制爆破安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工作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工作与发表论文 |
(7)中深孔逐孔起爆技术在破碎矿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爆破震动分析 |
2 爆破试验 |
2.1 单孔装药 |
2.2 爆破网络 |
2.3 主要爆破器材[3] |
2.4 爆破主要参数 |
2.5 爆破试验效果比较 |
(1) 第1次爆破。 |
(2) 第2次爆破。 |
(3) 第3次爆破。 |
(4) 第4次。 |
3 结 语 |
(8)孔底起爆法在图拉尔根铜镍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孔底起爆的机理阐述 |
2 现场应用 |
3 结论 |
(9)岩石微差爆破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微差爆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种微差爆破延时理论 |
1.2.2 五种微差理论假说 |
1.2.3 微差理论几点认识 |
1.3 微差爆破网路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岩石爆破破岩机理 |
2.1 概述 |
2.2 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可爆性之间的关系 |
2.3 压力波的理论 |
2.3.1 压力波传播过程中岩石内的应力状态 |
2.3.2 压力波的传播 |
2.4 爆生气体对岩石破碎作用的影响 |
2.5 断裂理论 |
2.5.1 炸药爆轰气体的破岩 |
2.5.2 应力波作用区岩体的破坏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差爆破网路技术研究 |
3.1 微差起爆网路起爆理论及微差时间计算 |
3.1.1 微差爆破理论 |
3.1.2 微差爆破网路理论 |
3.1.3 微差延期时间 |
3.2 爆破网路分类 |
3.3 电力微差起爆网路技术 |
3.3.1 电力起爆网组成 |
3.3.2 电力起爆网类型 |
3.3.3 电力起爆网联接 |
3.3.4 电力起爆网优缺点 |
3.3.5 电爆网路的施工技术要点 |
3.3.6 电爆网路的施工安全 |
3.3.7 爆破网路安全合理性 |
3.4 导爆索微差起爆网路技术 |
3.4.1 导爆索微差起爆网路原理 |
3.4.2 导爆索毫秒微差爆破网路的形式 |
3.4.3 导爆索微差起爆法的优缺点 |
3.5 导爆管微差起爆网路技术 |
3.5.1 导爆管微差起爆网路基本元件及网路类型 |
3.5.2 导爆管起爆施工技术要点 |
3.5.3 导爆管微差起爆网路优缺点 |
3.6 混合网路起爆法 |
3.6.1 电一导爆管混合网路 |
3.6.2 非电导爆管一导爆索混合网路 |
3.6.3 电一导爆索起爆网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石微差网路爆破块度的控制 |
4.1 概述 |
4.2 微差爆破网路孔网参数对爆破块度的影响 |
4.2.1 抵抗线(或排距)对爆破块度的影响 |
4.2.2 炮孔密集系数m对块度分布的影响 |
4.2.3 装药结构对块度分布的影响 |
4.2.4 堵塞长度及台阶高度对爆破块度的影响 |
4.3 节理对微差爆破块度的影响 |
4.4 岩体微差爆破作用效应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江三峡库区涪陵至铜锣峡航道整治微差网路爆破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项目情况 |
5.1.2 工程地质 |
5.1.3 微差爆破应用必需性 |
5.1.4 工程炸药耗量 |
5.2 微差爆破网路减少冲击波安全试验 |
5.2.1 验试验目的 |
5.2.2 全部用瞬发雷管起爆爆破试验 |
5.2.3 用段发雷管起爆爆破试验 |
5.2.4 岩石边线预裂后用段发雷管爆破试验 |
5.2.5 监测方法 |
5.2.6 测试系统 |
5.2.7 测试成果 |
5.2.8 振速计算与实测比较 |
5.2.9 测试结果分析 |
5.2.10 试验结论 |
5.2.11 爆破孔布置图、振速测试示意图、爆破振动波型图 |
5.3 微差爆破施工工艺 |
5.3.1 陆上爆破 |
5.3.2 水上爆破 |
5.3.3 火工品种类的选取及起爆体加工 |
5.4 宽孔距深孔微差网路控制爆破在王家滩应用 |
5.4.1 工程概况 |
5.4.2 宽孔距深孔微差网路爆破环境 |
5.4.3 宽孔距深孔微差网路爆破原理 |
5.4.4 工况分析 |
5.5 应用效果评价 |
5.5.1 宽孔距深孔微差网路在王家滩爆破总效果 |
5.5.2 宽孔距深孔微差网路爆破特点和效益 |
5.5.3 宽孔距深孔微差网路合理预裂的爆破参数成功控制边坡 |
5.5.4 合理起爆网路保证起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5.5.5 合理微差时间选择保证爆破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孔底单式起爆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首采分段爆破效果改善研究[D]. 莫超.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地铁风井狭窄深基坑精细化爆破施工及监测分析[J]. 雷锋国. 路基工程, 2020(05)
- [3]京张高铁隧道群钻爆施工减振机理及技术[D]. 叶志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破碎复杂难采矿体分级控制爆破技术研究[A]. 佘文远. 智慧矿山 绿色发展——第二十六届十省金属学会冶金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9
- [5]破碎复杂难采矿体分级控制爆破技术研究[J]. 佘文远. 世界有色金属, 2019(09)
- [6]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施工技术[D]. 郑鹏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中深孔逐孔起爆技术在破碎矿体中的应用[J]. 李典兵,潘尔斌. 现代矿业, 2013(03)
- [8]孔底起爆法在图拉尔根铜镍矿的应用[J]. 郑亿仟. 新疆有色金属, 2012(02)
- [9]岩石微差爆破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D]. 张利洪. 重庆交通大学, 2008(S1)
- [10]孔底起爆技术在某铁矿的应用研究[A]. 胡道喜,胡军生. 鲁冀晋琼粤川六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