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TH阳性神经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毕殿勇,王利,何竹青,杨玉芳,何建成[1](2021)在《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神经行为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方地黄颗粒对不同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激活、炎症因子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黑质两点立体定位注射术结合阿扑吗啡腹腔注射法分别构建6-羟基多巴胺(6-OHDA)、脂多糖(LPS)模型大鼠。实验大鼠被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大鼠给予7 g/(kg·d)的复方地黄颗粒混悬液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以等量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只2 mL),每日1次,连续6周。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简称0周)及灌胃干预第2、4、6周观察、记录阿扑吗啡诱导的自发旋转行为。ELISA法检测黑质纹状体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黑质纹状体Iba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神经行为学:与模型组(6-OHDA组;LPS组)比较,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大鼠在第4、6周自发旋转行为显着减少(P<0.05或P<0.001)。(2)ELIS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大鼠黑质纹状体TNF-α等促炎因子含量表达显着降低(P<0.01或P<0.001)。(3)Western Blot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地黄颗粒干预组大鼠黑质纹状体Iba1等促炎相关蛋白含量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01)。结论复方地黄颗粒通过抑制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激活,下调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等机制抑制模型大鼠自发旋转行为。
孙婷[2](2021)在《新结构化合物生物碱异黄酮LY01和外泌体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学,蒙医药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实践以及较为完整的文献记载。蒙药嘎顺-包日其格,拉丁名为Sophora alopecuroidesL.,干燥全草和种子用药,能安五脏、定志益精,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痛杀虫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湿热泻痢,疮疖溃疡,吞酸胃痛等多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值得深入研究,从中筛选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本实验室前期利用靶向筛选技术从嘎顺-包日其格中获得的新结构化合物LY01,分子量486,具有生物碱和异黄酮的双重结构,结构新颖。实验证明LY01能够抗神经损伤、减轻神经元慢性炎症,影响神经干细胞迁移、分化,具有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作用,有应用前景,值得开发。但其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亟待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蒙医学称之为“彻彻热乎病”,属于“赫依”型白脉病。在蒙医药学中,白脉泛指神经,“源出脑中,向下循行”,分布到五脏六腑和四肢,主司运动和知觉等功能。蒙医学认为人体中保持着相互对立统一的状态,一旦人体受到外因干扰,致使平衡失调时,就会引起疾病。帕金森病是世界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高,现代医学治疗困难。其发病的机制至今仍然不明确,近年来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外泌体是一类从细胞内释放到外环境的膜性囊泡,由含有跨膜蛋白的双层脂质和一个内核组成,在细胞间信息交流和生物分子传递中发挥重大作用,易于进入细胞影响关键节点基因的mRNA活性,并参与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蒙药嘎顺-包日其格抗白脉病关键活性成分LY01的药理作用和科学机制,评价其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和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并研究LY01对帕金森病中外泌体的调节作用,从行为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层面探索LY01在帕金森病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为源于民族药资源宝库的新结构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提供关键技术资料,阐释民族药抗白脉病的科学性。本研究研究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LY01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使用经典的神经毒性药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盐酸盐,MPTP)诱导法和C57BL/6小鼠复制帕金森病小鼠模型。20mg/kg MPTP,腹腔注射4次,每次间隔2 h。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LY01低剂量组,LY01中剂量组,LY01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红景天苷,50mg/kg,Salidroside)。LY01给药方案是在第一次注射MPTP前1小时,腹腔分别注射0.067 mg/kg,0.2mg/kg,0.6mg/kg浓度的LY01,之后每天一次,共计10天。2)利用转棒测试法评价小鼠的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3)利用组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组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脑内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和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水平;4)利用RT-PCR技术检测小鼠脑内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 IL-10、IL-1β、IL-6、TNF-α、IL-4、TGF-β 的 mRNA 水平;5)利用常规生物化学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6)利用组织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蛋白水平。结果1)LY01显着增加了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在转棒上的运动时间(p<0.01);2)LY01显着减少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p<0.05),增加纹状体组织中多巴胺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增加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TH蛋白水平(p<0.05);3)LY01显着降低了 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了 IL-4、TGF-β mRNA 水平(p<0.05);4)LY01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丙二醛水平(p<0.001),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p<0.01);5)LY01显着增加小鼠脑内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Bcl-2/Bax水平(p<0.05)。结论LY01具有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运动平衡能力,减少脑内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神经元丢失,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缓解神经炎症,减少细胞凋亡的作用。第二部分LY01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1)不同浓度的LY01(3.125μM、6.25 μM、12.5 μM)处理人源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预保护1 h后,使用1-甲基-4-苯基-2,3-二氢吡啶离子(MPP+)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共同处理细胞24 h;2)MTT法检测SH-SY5Y细胞活力;3)常规生物化学法检测细胞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4)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建立抗炎评价模型,不同浓度的 LY01(3.125 μM、6.25 μM、12.5 μM)预处理 1h 后加入含LPS的培养基,共同处理细胞24 h后,RT-PCR法检测BV2细胞中 IL-1β、IL-6、TNF-α 和 iNOS 的 mRNA 表达量。结果1)浓度为 3.125μM、6.25μM、12.5 μM 和 25μM 的 LY01 均能够增加 SH-SY5Y 细胞的活力(p<0.05,p<0.01,p<0.05,p<0.41);2)浓度为 3.125 μM、6.25 μM、12.5 μM 的 LY01 均能够增加 SH-SY5Y 细胞 SOD 和 T-AOC,显着减少 MDA 水平(p<0.01,p<0.01,p<0.05);3)浓度为 3.125 μM、6.25 μM、12.5 的 LY01 显着减少 IL-1β、IL-6、TNF-α 和 iNOS 的 mRNA 表达量(p<0.01,p<0.05)。结论LY01改善MPP+引起的SH-SY5Y细胞活力降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减轻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反应。第三部分LY01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外泌体的调节作用方法1)使用MPTP诱导C57BL/6小鼠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LY01高剂量组。在第一次注射MPTP前1小时,腹腔注射0.6 mg/kg的LY01,之后每天一次,共计10天。2)使用广泛靶向的代谢组学评估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和大脑中外泌体代谢物的差异;3)使用广泛靶向的代谢组学评估模型对照组小鼠和LY01治疗小鼠之间血清外泌体代谢物的差异。结果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PD模型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外泌体代谢物有69个具有显着差异,脑组织中外泌体代谢物有148个具有显着差异,血清和脑组织外泌体中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5个;2)PD模型小鼠和LY01治疗小鼠的血清外泌体代谢物共有15个具有显着差异;3)上述差异表达的代谢物显着富集酪氨酸代谢通路、嘌呤代谢通路,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与帕金森病相关的通路中。结论LY01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与调控外泌体代谢物L-多巴有关,其中的机制与酪氨酸代谢通路、嘌呤代谢通路,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相关。第四部分外泌体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外泌体组。在MPTP诱导的C57BL/6小鼠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上,注射健康志愿者血液来源的外泌体,共计4次;2)利用转棒测试法评价小鼠的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3)利用组织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组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脑内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和TH蛋白水平;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脑内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5)利用常规生物化学法检测血清中SOD和MDA水平;6)利用组织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蛋白水平。结果1)外泌体显着增加了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在转棒上的运动时间(p<0.01);2)外泌体显着减少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p<0.0001),增加纹状体组织中多巴胺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增加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TH蛋白水平(p<0.05);3)外泌体显着降低了 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提高了IL-4、IL-10、TGF-β mRNA 水平(p<0.05);4)外泌体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MDA水平(p<0.01),增加SOD水平(p<0.05);5)外泌体显着增加小鼠脑内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Bcl-2/Bax水平(p<0.05)。结论来自健康志愿者的血源性外泌体缓解了小鼠受损的运动协调性,挽救了 PD模型小鼠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恢复PD模型小鼠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和细胞凋亡的内稳态。综上,本研究证实了 LY01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和细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发现其中的机制与LY01调节外泌体代谢物有关,并进一步证实外泌体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本研究发掘了民族药嘎顺-包日其格治疗白脉病的优势,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活性成分LY01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增加了研发价值。
林昱[3](2020)在《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不同脑区GDNF-PI3K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苁蓉舒痉颗粒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纹状体、前额叶皮层区形态学与GDNF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在不同脑区的作用。方法:以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1.5 mg/kg/d)建立PD大鼠模型,再采用随机方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正常组、溶剂组、模型组、苁蓉舒痉颗粒低、苁蓉舒痉颗粒中剂量组、苁蓉舒痉颗粒高剂量组,其中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溶剂组大鼠予颈背部注射等剂量葵花油乳化液,苁蓉舒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0.242g/kg、0.483g/kg、0.966g/kg浓度苁蓉舒痉颗粒颗粒药液灌胃处理14 d,同时对正常组与溶剂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在造模结束及药物干预7 d、14 d分别开展行为学观察;并采用HE染色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纹状体与前额叶皮层及GDNF、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上述脑区GDNF、PI3K、p-PI3K、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观察结果1.1悬挂试验:造模14 d后,与正常组相较,模型组与各给药组大鼠悬挂评分均减少(P<0.01);给药7 d后,与模型组相较,中、高剂量组大鼠评分增加(P<0.05或P<0.01);给药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评分增加(P<0.05或P<0.01)。1.2歩幅试验:造模14 d后,与正常组相较,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步幅长度减少(P<0.01);给药7 d后,与模型组相较,中、高剂量组大鼠步幅长度增加(P<0.01);给药14 d后,与模型组相较,中、高剂量组大鼠步幅长度增加(P<0.01)。2 HE染色变化2.1纹状体部位HE染色变化:正常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排列、数量及整体形态均正常,模型组大鼠纹状体区域较正常组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与整体形态发生改变;给药后的大鼠纹状体部位细胞数较模型组有所增加,整体形态与排列情况得到改善,上述改变在中、高剂量组尤为明显。2.2前额叶皮层部位HE染色变化:正常组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细胞排列、数量及整体形态均正常,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区域较正常组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与整体形态欠佳;给药后的大鼠前额叶皮层部位细胞数较模型组有所增加,整体形态与排列情况得到改善。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脑区GDNF、PTEN表达的变化3.1纹状体GDNF、PTEN表达的变化:给药14 d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纹状体GDNF表达降低(P<0.01),PTEN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纹状体GDNF表达升高(P<0.01),各给药组大鼠纹状体PTEN表达降低(P<0.01)。3.2前额叶皮层GDNF、PTEN表达的变化:给药14 d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DNF表达降低(P<0.01),PTEN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DNF表达升高(P<0.01),各给药组大鼠前额叶皮层PTEN表达降低(P<0.01)。4 WB法检测不同脑区GDNF-PI3K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4.1纹状体GDNF-PI3K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给药14 d后,与正常组相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GDNF、PI3K磷酸化表达减少(P<0.01),PTEN表达增加(P<0.01),p-PI3K/PI3K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较,中、高剂量组大鼠纹状体GDNF蛋白表达增多(P<0.05或P<0.01),高剂量组大鼠纹状体PI3K磷酸化表达增多(P<0.01),高剂量组大鼠纹状体p-PI3K/PI3K比值增高(P<0.05),各给药组大鼠纹状体PTEN蛋白表达减少(P<0.05或P<0.01)。4.2前额叶皮层GDNF-PI3K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给药14 d后,与正常组相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DNF表达减少(P<0.01),PTEN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较:各给药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DNF蛋白表达增多(P<0.05或P<0.01);中、高剂量组大鼠前额叶皮层PTEN蛋白表达降低(P<0.05)。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中PI3K及其磷酸化表达与p-PI3K/PI3K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苁蓉舒痉颗粒可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学障碍,可增加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与前额叶皮层GDNF-PI3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抑制PTEN的表达,促进PD模型大鼠纹状体GDNF-PI3K信号通路活化;2.苁蓉舒痉颗粒对PD模型大鼠中脑纹状体、前额叶皮层区域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中,对纹状体的神经保护作用较对前额叶皮层更为显着;3.苁蓉舒痉颗粒可能通过促进纹状体与前额叶皮层GDNF-PI3K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PTEN表达,在PD不同阶段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张旭帆[4](2020)在《鹿茸多肽对鱼藤酮致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毒素相互作用导致大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损伤,胞质中出现含有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路易小体(lewybody),进而导致DA神经元异常变性、缺失,脑内DA水平降低的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D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表明,PD的发病涉及到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蛋白质稳态紊乱、内质网应激、自噬等多种机制。PD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脑内DA水平降低引起的,所以临床上主要以提升患者脑部DA水平为主要治疗手段,迄今为止,口服左旋多巴胺依然是多数患者的治疗手段,但是补充的外源性DA在患者体内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受机体调节,容易引起副作用,不利于患者的生活及后续治疗。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十分必要。中医药在中国历经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常见的疾病都有相当的认识,其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理念也符合PD目前的治疗需求,借助中医药理论在传统药物中寻找治疗药物有很大的优势。P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反应迟钝、僵硬和扭曲姿势等,与颤证的临床表现相符,临床上中医也将PD作为颤证进行治疗。中医认为PD的病机主要为肝肾亏虚,治疗也以补肝肾,调气血,兼以化痰止痉为主。鹿茸是中国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健骨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鹿茸多肽具有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体内ROS清除效率的能力,还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分化。本研究旨在应用鱼藤酮诱导SH-SY5Y细胞模拟PD患者脑部DA神经元的损伤,观察鹿茸多肽对SH-SY5Y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鹿茸多肽对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0.5μM的鱼藤酮作用于SH-SY5Y细胞建立PD体外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各组细胞经过鱼藤酮造模及鹿茸多肽干预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的细胞活性,观察鹿茸多肽对于PD模型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用HE染色法观察鹿茸多肽对于PD模型细胞形态的影响;用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Rh123)染色法检测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观察鹿茸多肽对PD模型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用DCFH-DA染色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簇(ROS)含量,观察鹿茸多肽对PD模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中α-syn、Akt及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鹿茸多肽对PD模型中Akt/mTOR信号通路及α-sy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细胞数目减少、触角结构变钝,形态变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路易小体。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中细胞形态并无明显差异,但是胞质中路易小体较少;罗丹明123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中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有所提高(P<0.05);DCFH-DA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的活性氧(ROS)含量均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α-syn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鹿茸多肽高、中剂量组中α-syn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Akt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鹿茸多肽高、中剂量组中Akt的表达显着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mTOR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鹿茸多肽高剂量组中mTOR的表达显着减少(P<0.05)结论:鹿茸多肽可能是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α-syn的降解,从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的。
邱朝阳[5](2020)在《水木和宁方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分析及基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水木和宁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对不同亚型患者的疗效差异,同时基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探讨其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性研究的方法,根据暴露因素(是否接受水木和宁方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为水木和宁方联合美多芭规范治疗,对照组为美多芭规范治疗。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将患者分为AR亚型、TD亚型及混合型。收集患者基线一般资料、安全性指标及治疗前后疗效性量表指标包括UPDRS量表、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进行总体疗效评定。实验研究:C57BL/6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建立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帕金森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组、水木和宁方15 g/kg、30 g/kg、60 g/kg组。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早晚各1次,溶剂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次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后,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中脑黑质α-syn、TH表达;WB和RT-PCR方法检测中脑黑质α-syn、TH及UPS相关蛋白E1、Parkin、UCH-L1、ubiquitin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治疗组和对照组纳入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疾病病程、伴随疾病、文化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特征一致。2.UPDRS评分:两组患者规范治疗后UPD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R亚型治疗组患者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TD亚型患者UPD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AR亚型及TD亚型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总体疗效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AR亚型及TD亚型治疗组患者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5.服用药物治疗期间安全性良好。实验研究:1.模型评价:C57BL/6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伴α-syn阳性表达升高(P<0.01),模型小鼠出现帕金森病运动症状。2.行为学:干预治疗后,水木和宁方15 g/kg、30g/kg、60 g/kg组小鼠行为学较模型组改善(P<0.01)。3.病理:干预治疗后,免疫组化结果示中药各治疗组中脑黑质α-syn蛋白及m RNA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0.01),TH阳性细胞数及m 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1)。4.UPS通路:水木和宁方治疗后,WB、PCR结果示中药各治疗组中脑黑质TH、UPS相关蛋白E1、Parkin、UCH-L1及ubiquitin蛋白及m 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1),α-syn蛋白及m 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1.水木和宁方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确切,可以降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而且安全性良好。2.水木和宁方可通过调节UPS功能,促进α-syn的降解,减轻异常聚集的α-syn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功能。
刘婷[6](2020)在《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苁蓉舒痉颗粒对鱼藤酮制备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与海马神经营养因子MANF、PI3K/PTEN/Akt-JNK通路、凋亡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P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发挥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鱼藤酮葵花油乳液建立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苁蓉舒痉颗粒组,另设溶剂组(注射等体积的葵花油)及正常组。苁蓉舒痉颗粒组进行灌胃给药,其他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天。于造模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悬挂实验、方桥实验、水迷宫实验)观察,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及数目,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黑质TH的表达情况;WB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MANF、PI3K/PTEN/Akt-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1.1悬挂实验、方桥实验:鱼藤酮造模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苁蓉舒痉颗粒组大鼠悬挂时间缩短(P<0.01)、方桥停留的时间缩短(P<0.01);苁蓉舒痉颗粒给药7天、14天后,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大鼠悬挂时间延长(P<0.05、P<0.01)、方桥停留的时间延长(P<0.01、P<0.01)。1.2水迷宫实验:1.2.1定位航行实验:鱼藤酮造模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苁蓉舒痉颗粒组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P<0.01)。苁蓉舒痉颗粒给药7天、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时间均延长(P<0.01);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逃避潜伏期时间均缩短(P<0.01)。1.2.2空间探索实验:鱼藤酮造模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苁蓉舒痉颗粒组空间探索跨越平台次数、空间探索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1)。苁蓉舒痉颗粒给药7天、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空间探索跨越平台次数、空间探索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空间探索跨越平台次数、空间探索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均增加(P<0.01)。2 HE染色结果:苁蓉舒痉颗粒给药14天后,正常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排列整齐、紧密,形态规则,分布均匀,无明显的神经元丢失现象。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整齐,疏松,形态不规则,神经元丢失明显。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数量相对增加,排列稍整齐、紧密,形态稍规则,神经元丢失现象相对减少。3免疫组化结果:苁蓉舒痉颗粒给药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TH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1)。4各组大鼠相关蛋白变化4.1神经营养因子MANF:苁蓉舒痉颗粒给药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神经营养因子MANF蛋白表达减少(P<0.01),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神经营养因子MANF蛋白表达增加(P<0.05)。4.2 PI3K/PTEN/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苁蓉舒痉颗粒给药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I3K、Akt蛋白磷酸化表达减少(P<0.01),PTEN蛋白磷酸化表达增加(P<0.01)。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PI3K、Akt蛋白磷酸化表达增加(P<0.05),PTEN蛋白磷酸化表达减少(P<0.05)。4.3 JNK号通路上相关蛋白:苁蓉舒痉颗粒给药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JNK蛋白磷酸化表达增加(P<0.01)。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JNK蛋白磷酸化表达减少(P<0.05)。4.4凋亡相关因子蛋白:苁蓉舒痉颗粒给药14天后,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减少(P<0.01),Bax蛋白表达增加(P<0.05)。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5),Bax蛋白表达减少(P<0.01)。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cl-2/Bax比值降低(P<0.01),同模型组相比,苁蓉舒痉颗粒组Bcl-2/Bax比值增高(P<0.01)。结论1苁蓉舒痉颗粒对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苁蓉舒痉颗粒能保护海马CA1区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提高PD模型大鼠黑质TH的含量,抑制神经元凋亡;3苁蓉舒痉颗粒能促进P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营养因子MANF、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PTEN、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ax的活性;4苁蓉舒痉颗粒可能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MANF表达、抑制PTEN的活性,从而提高PI3K/Akt通路的活性、抑制JNK信号通路的活性,对PD认知功能障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钟佳男[7](2020)在《松果菊苷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IRE1α相关凋亡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松果菊苷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IRE1α介导的促凋亡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松果菊苷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颈背皮下注射鱼藤酮葵花油乳液建立PD模型大鼠,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另设溶剂对照组(颈背皮下注射葵花油乳液)及正常组(不做处理);药物干预阶段对治疗组进行松果菊苷水溶液灌胃处理,其他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14天。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免疫组化检测大鼠TH与ASK1、Caspase-12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大鼠α-synuclein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上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步幅试验结果显示,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及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步幅缩短(P<0.05);给药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步幅的长度有所增加,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悬挂试验结果显示,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及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悬挂时间有所缩短(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悬挂时间有所延长(P<0.05)。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及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的α-syn uclein在黑质与海马区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α-synuclein在黑质与海马区表达减少(P<0.05)。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及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黑质区的TH阳性细胞减少(P<0.05),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的ASK1、Caspase-12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黑质区的TH阳性细胞增加(P<0.05),治疗组大鼠的ASK1、Caspase-12表达减少(P<0.05)。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及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p-IRE1α/I RE1α、GRP78、ASK1、Caspase-12、p-JNK/JNK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p-IRE1α/IRE1α、GRP78、ASK1、Caspase-12、p-JNK/JNK表达减少(P<0.05)。结论:1、松果菊苷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鱼藤酮诱导的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提高PD模型大鼠TH的含量、抑制PD模型大鼠中脑α-synuclein的堆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松果菊苷对PD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松果菊苷能抑制IRE1介导的促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李亚楠[8](2020)在《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内质网应激CHOP途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世界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课题组前期已证明电针可能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达到阻止多巴胺能(Dopamine,DA)神经元破坏,从而延缓PD病程。但通过抑制凋亡来改善PD相关因子及症状的作用机制鲜少研究。故本实验选取CHOP诱导的凋亡途径进行研究,探索电针治疗PD的新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试验及理论基础。2)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3次相关行为学检测,行为学表现无异常,按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正常组(12只)、假手术组(15只)、模型组(33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乳化液复制PD模型(2mg/kg,溶解于二甲亚砜,浓度2mg/ml),1次/d,连续28d,正常组不予处理,假手术组给予同等体积未混合鱼藤酮粉末的二甲亚砜溶液,1次/d,连续28d。造模完成后,参考陈忻的行为学评分标准对大鼠行为学进行评分,将分数在2-8分范围内的模型大鼠视为成功复制,并从成功复制模型大鼠中抽取3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其病理学改变。帕金森大鼠造模结束后,模型组随机保留24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也随机保留12只。电针治疗组选取“风府”、“太冲”穴毫针针刺后接入电针,连续波,频率2Hz,强度1m A,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风府”为固定用穴,“太冲”隔日左右交替。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每日固定时间同样抓取固定,但不行电针治疗。参考陈忻的行为学评分标准,观察各组大鼠的外观形态学及行为学变化;运用旷场实验评定各组大鼠的自主运动能力变化及焦虑抑郁情绪变化;运用悬挂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四肢肌力及脑内DA浓度变化;取大鼠中脑黑质部,各组取半数实验动物行左心室灌注生理盐水后换多聚甲醛灌注内固定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实验动物中脑黑质致密部TH、α-syn的平均光密度变化;各组实验动物取剩余半数在冰面上迅速断头取脑,匀浆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Bcl-2的蛋白表达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Bcl-2的基因表达变化。3)结果:1.各组实验大鼠外观改变及行为学评分结果改变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外观改变明显,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治疗大鼠的外观改变改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2.各组大鼠旷场实验实验大鼠主动运动各项数据变化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反应箱内主动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穿越中央网格区域次数、垂直抬头运动次数明显降低,休息总时间明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大鼠反应箱内主动运动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穿越中央网格区域次数、垂直抬头运动次数明显升高,休息总时间明显降低(均P<0.01)。3.各组大鼠悬挂试验评分变化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悬挂试验分数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大鼠悬挂试验分数明显升高(P<0.01)。4.各组实验大鼠中脑黑质TH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TH的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TH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5.各组实验大鼠中脑黑质α-syn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的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的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1)。6.各组实验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Bcl-2的蛋白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7.各组实验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Bcl-2的基因表达变化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CHOP、BAX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2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4)结论:1.电针“风府、太冲”穴能够有效改善鱼PD病模型大鼠外观形态学和多种类PD异常行为。2.电针能够降解α-syn异常聚集,使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中路易小体形成减少,保护DA能神经元。3.电针干预PD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电针能够阻止或延缓启动CHOP诱导的凋亡信号通路,降低ERS受到的伤害,保护DA能神经元免于大量损伤,抑制细胞凋亡通路,从而达到阻止或延缓PD的进展性病程的目的。
冯琬迪[9](2020)在《基于DRP1探究补阴牵正方调控帕金森病线粒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Lewy body)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症状以进行性运动障碍为主。目前PD的病因不清,推测可能与环境毒素和遗传缺陷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紊乱在PD发病机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线粒体是动态的细胞器,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线粒体形态、功能及细胞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ynamic related protein 1,DRP1)是调控线粒体分裂的关键分子,大量研究表明DRP1介导的线粒体断裂与PD密切相关,但具体联系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阐明。目前中医药治疗PD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药效肯定且副作用小。因此,对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对阐明中医药治疗PD的临床应用、现代科学内涵及新药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补阴牵正方(Bu-Yin-Qian-Zheng-Formula,BYQZF)是临床治疗PD的常用方剂之一,由大补阴丸(熟地黄9 g,黄柏6g,知母6g,龟板6g)和牵正散(制白附子6g,僵蚕6g,全蝎6g)组合而成,二方中的中药也是临床治疗PD的常用药物。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BYQZF对PD小鼠和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直接以维持线粒体动态平衡的关键分子DRP1为切入点,在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采用基因敲减和过表达等技术,探究BYQZF在PD发病中对线粒体动态平衡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揭示其作用靶点和环节。研究目的1.在体外细胞层次从DRP1基因调控角度探究其对PD细胞线粒体动态平衡的影响,并阐明BYQZF对PD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及其与DRP1的相关性。2.在整体动物层次探究BYQZF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多巴胺神经元及线粒体的影响,进一步揭示BYQZF保护多巴胺神经元及线粒体功能的作用环节。研究方法1.细胞实验部分(包含实验一至实验四):实验一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构建DRP1敲减质粒,脂质体介导法转染SH-SY5Y细胞建立DRP1敲减细胞模型并鉴定。在此基础上应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ion,MPP+)构建PD细胞模型并进行中药BYQZF干预,应用CCK-8法和Annexin V-PE检测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利用MitoTracker(?)Red CMXRos探针标记技术,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应用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荧光素酶法检测线粒体ATP水平和ADP/ATP 比率;MitoSOX红色荧光检测线粒体内相对ROS水平。实验二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动态平衡的影响: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线粒体分裂/融合的相关蛋白包括: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 1(fission protein 1,FIS1)和线粒体分裂因子(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MFF)及线粒体融合蛋白 1(mitofusin 1,MFN1)、融合蛋白 2(mitofusin 2,MFN2)和视神经萎缩蛋白(optic atrophy 1,OPA1)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分别检测细胞DRP1与TOM20、DRP1与MFF和DRP1与FIS1的共定位关系,MFN1与TOM20、MFN2与TOM20和OPA1与Complex Ⅳ的共定位关系。实验三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首先构建DRP1过表达质粒,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SH-SY5Y细胞建立DRP1过表达的细胞模型并鉴定。造模、干预和检测指标同实验一。实验四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动态平衡的影响:构建质粒和造模方法同实验三、干预和检测指标同实验二。2.动物实验部分(包含实验五至实验六):实验五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应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ppyridine,MPTP)构建PD小鼠模型并进行DRP1抑制剂Mdivi-1和中药BYQZF的干预。爬杆和悬挂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中脑黑质酪氨酸氧化酶(Tyrosineoxidase,TH)阳性神经元数量;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小鼠脑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实验六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线粒体的影响:在实验五的基础上,电镜观察小鼠中脑黑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荧光素酶法检测小鼠脑ATP含量;活体组织ROS荧光测定试剂检测小鼠脑线粒体ROS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脑内线粒体分裂/融合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分别检测小鼠中脑黑质内DRP1与TOM20、DRP1与MFF和DRP1与FIS1的共定位关系,以及MFN1与TOM20和MFN2与TOM20的共定位关系。研究结果1.实验一结果:DRP1敲减组细胞内DR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MPP+可造成SH-SY5Y细胞存活率下降,线粒体的形态因子、长宽比、网络平均分支数及活性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ATP含量下降,ADP/ATP 比率和相对ROS水平上升。BYQZF和DRP1敲减后能够拮抗MPP+造成的这些损伤,二者联用这一作用增强。2.实验二结果:BYQZF和DRP1敲减均能够显着改善MPP+造成的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和OPA1的表达降低;还可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和OPA1表达升高;可降低造模后DRP1蛋白向线粒体转位以及DRP1与FIS1、MFF协同导致的线粒体裂变;二者联合处理时,这一作用增强。此外,BYQZF可明显提高MPP+造成的MFN2蛋白表达降低,但单独的DRP1敲减此作用不明显。3.实验三结果:DRP1过表达组细胞内DR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着提高;BYQZF对PD模型细胞及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同实验一;DRP1过表达后较MPP+造模组细胞存活率下降更多,线粒体活性、形态因子、长宽比及网络平均分支数更加降低,线粒体膜电位、ATP水平下降更明显,ADP/ATP比率和相对ROS含量增加更为显着;中药在DRP1过表达后对PD模型细胞及线粒体的改善作用有所降低。4.实验四结果:BYQZF对PD模型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及转位的调节作用同实验二;DRP1过表达后较MPP+造模组细胞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和MFF的表达增加更明显,融合蛋白MFN1、MFN2和OPA1表达降低更明显;还可进一步促进造模后DRP1蛋白向线粒体转位以及DRP1与FIS1、MFF协同导致的线粒体裂变;中药在DRP1过表达后对PD模型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表达及转位的调节作用有所降低。5.实验五结果:DRP1抑制剂Mdivi-1和BYQZF可明显拮抗MPTP造成的C57BL/6J小鼠协调运动障碍,黑质TH 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及前脑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含量的降低;二者联用这一拮抗作用增强。6.实验六结果:Mdivi-1和BYQZF可均可明显拮抗MPTP造成的PD小鼠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脑ATP含量的减低;抑制线粒体相对ROS水平的上升;Mdivi-1和BYQZF在体内实验中对PD小鼠线粒体分裂/融合蛋白表达及转位的调节作用同体外细胞实验二;二者联用这一作用增加。结论1敲减或抑制DRP1能够通过调控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平衡发挥对PD模型线粒体的保护作用,而过表达DRP1会加重PD细胞对神经毒素的易感性,提示PD中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与DRP1介导的线粒体过度分裂有关,DRP1是调节PD模型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分子。2中药BYQZF对PD模型线粒体动态失衡的保护和调节作用与DRP1密切相关,可通过降低造模后DRP1蛋白向线粒体转位及与FIS1、MFF协同导致的线粒体裂变增加,同时拮抗造模后融合蛋白在线粒体上的表达减少,以改善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吕颖[10](2020)在《LncRNAs调节hiP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和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及PTRF转基因小鼠中造血干细胞功能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建立hiPSCs向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体系,系统分析诱导分化过程中lncRNAs的表达和功能变化,进一步筛选并探究关键lncRNA MIAT在hiPSCs及诱导分化中的作用。(2)探讨6-OHDA大鼠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不同脑区基因表达的改变并筛选PD关键基因与通路,为研究PD的分子机制和防治提供新思路。(3)系统比较并评价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细胞、hiPSCs诱导分化细胞移植治疗PD的效果,为移植细胞的选择和时间点的确定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单层贴壁培养法建立hiPSCs向D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体系,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相关标记物划分细胞所处阶段。将诱导分化中不同阶段细胞进行lncRNAs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基因表达分析、差异基因分析、lncRNAs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关键lncRNA MIAT进行RT-qPCR表达验证,Cas9转录激活慢病毒构建MIAT过表达稳转细胞系,RT-qPCR、碱性磷酸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IAT在hiPSCs及其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中相关标记物的表达。(2)脑立体定位手术构建6-OHDA大鼠PD模型,阿扑吗啡诱导旋转测试筛选成功PD模型,免疫组化检测黑质DA能神经元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纹状体 DA、二羟苯乙酸(dihydroxyphenyl acetic acid,DOPAC)和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的含量。分离5个脑区(嗅球、室管膜下区、纹状体、黑质、海马)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T-qPCR验证。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3)移植细胞分组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l chorionic-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cMSCs)、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CB-MNC)、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其诱导6天、12天、24天的细胞、hiPSCs诱导分化11天、18天和25天的细胞。新型氧化铁纳米颗粒(molday ion rhodamine B,MIRB)标记干细胞并通过脑立体定位手术进行细胞移植。阿扑吗啡诱导旋转测试、旷场试验和抓力测试对动物进行行为学评价。核磁观察细胞在活体脑内的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建立了 hiPSCs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体系。细胞诱导分化至5-7天处于NSCs阶段,至第1 1天开始进入DA能神经元前体细胞阶段,至第25天TH+神经元的比例约为40%左右。诱导分化体系中存在普遍的lncRNAs差异表达和功能调控。在转录本水平和基因水平存在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差异lncRNAs靶基因和差异mRNAs功能富集结果总体相一致,主要参与轴突导向、(Wnt/TGF-β/Hedgehog/MAPK/p53)信号通路、神经退行性疾病(PD/AD/HD)、代谢途径和细胞周期等。iPSCd0 vs iPSCd7前20项显着富集的功能还包括神经元分化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Wnt信号和凋亡等,与诱导分化密切相关。MIAT及其靶基因MAPK10在iPSCd7组的表达量高于iPSCd0组(p<0.05),与测序结果相一致。hiPSC-MIAT细胞呈克隆状增殖生长,多能性基因的表达水平与hiPSCs无统计学差异,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且大量表达OCT4阳性细胞。hiPSC-MIAT诱导至第5天即可见大量细胞向外伸展生长呈分化状态,OCT4、EN1、NURR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OX1和PAX6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成功构建了 6-OHDA大鼠PD模型,黑质TH+神经元减少约90%以上,纹状体DA、DOPAC和HVA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4.28%、8.40%、4.96%。模型大鼠5个脑区均发生了基因改变,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突触、线粒体、炎症免疫、代谢、发育、损伤修复、记忆、氧化应激、凋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生物学过程。韦恩分析5个脑区共有DEGs为Ephx2和Faml11a。PPI分析纹状体主要节点基因为Gng2、Npsr1、Bdnf、Penk和Crh。DA能突触和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是PD关键通路,其中存在DA能、谷氨酸能和GABA能突触的共有级联结构,即以Gi/o为中心的Gi/o-GIRK、Gi/o-AC-PKA和Gi/o-MAPK。PD模型5个脑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形态异常。(3)阿扑吗啡诱导旋转测试显示,ADSCd12、iPSCd18和iPSCd25有效比例较高且有效时长到达观察终点32周,其中iPCSd18组有效比例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移植各组大鼠肌力均有所提升(p<0.05),移植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大鼠的总活动路程和总运动时间均显着升高(p<0.05),各移植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大鼠的跨区域次数增加,其中ADSCd12组高于iPSCd25组(p<0.05)。MIRB标记的移植细胞能够在脑内生长,细胞移植后能够发生迁移,迁移方式包括局部迁移、向胼胝体迁移和跨脑区的远程迁移。细胞移植后8周,部分移植细胞PCNA染色阳性,移植后32周PCNA+细胞较少。iPSCd18组细胞移植后32周,部分分化为DA能神经元表达TH阳性。细胞移植后8周针道周围大量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呈纤维束网状或胞体增大增厚,移植后32周表达减少。细胞移植后8周,大鼠5个脑区的线粒体形态异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1)hiPSCs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体系中,细胞诱导5-7天处于NSCs阶段,11天进入DA能神经元前体细胞阶段,25天TH+细胞比例约为40%。(2)hiPSCs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过程中存在广泛的lncRNAs表达和功能变化,部分功能调节与诱导分化关系密切。(3)LncRNA MIAT及其靶基因MAPK10在诱导第7天细胞中表达升高。过表达MIAT不影响hiPSCs的多能性,但在诱导分化过程中促进hiPSCs向中脑DA能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4)6-OHDA大鼠PD模型在病理生化和基因水平都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PD,5个脑区(嗅球、室管膜下区、纹状体、黑质、海马)均发生了基因改变,DEGs主要参与突触、线粒体、炎症免疫、代谢、发育、损伤修复、记忆、氧化应激、凋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生物学过程。(5)5个脑区的共有DEGs(Ephx2和Faml11a)和纹状体的主要节点基因(Gng2、Npsr1、Bdnf、Penk和Crh)可能是PD分子机制和治疗的关键靶点。(6)DA能突触和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是PD关键通路,其中存在DA能、谷氨酸能和GABA能突触的以Gi/o为中心的共有级联结构(Gi/o-GIRK、Gi/o-AC-PKA和Gi/o-MAPK),可能是PD突触损伤的关键分子机制。(7)各类干细胞及其诱导细胞移植治疗PD大鼠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动物行为障碍(转数、肌力、自主活动能力),ADSCd12组、iPSCd18组和iPSCd25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且维持时间较长,其中iPSCd18组的行为学评价有效比例最高。(8)移植细胞能够在脑内生长并以不同方式迁移,初期具有增殖能力,促进大量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后期有所降低,能够分化为DA能神经元,对脑区内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干细胞功能的年龄依赖性下降在衰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PTRF(polymerase I and transcript release factor)是胞膜窖形成和发挥功能的重要成分,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内吞作用、信号转导和衰老等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PTRF转基因小鼠分析PTRF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衰老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的比例;测定HSCs的细胞周期、衰老和ROS表型。采用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衰老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TRF转基因小鼠骨髓中HSCs数量明显增多,并表现出G1期细胞周期停滞、SA-β-Gal阳性率增加和活性氧水平升高的衰老表型。PTRF过表达的HSCs在体内、体外的自我更新和造血重建能力也显着降低。PTRF通过 ROS-p38-p16 和 caveolin-1-p53-p21 途径诱导 HSCs 衰老。
二、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TH阳性神经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TH阳性神经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神经行为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 |
1.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LPS模型大鼠构建 |
1.2.2 6-OHDA模型大鼠构建 |
1.2.3 手术步骤 |
1.2.4 分组及药物干预 |
(1)LPS实验模型动物分组: |
(2)6-OHDA实验模型动物分组: |
(3)药物干预: |
1.2.5 神经行为学检测及取材 |
1.2.6 ELISA法检测大鼠黑质纹状体组织匀浆液TNF-α、IL-1β、IL-10的含量表达 |
1.2.7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黑质纹状体TH、NF-κ Bp65、p-NF-κ Bp65、Iba1的蛋白表达水平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神经行为学 |
2.1.1 复方地黄颗粒对LPS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2.1.2 复方地黄颗粒对6-OHDA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2.2 复方地黄颗粒对各组大鼠黑质纹状体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0含量表达的影响 |
2.2.1 复方地黄颗粒对LPS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炎症因子含量表达的影响 |
2.2.2 复方地黄颗粒对6-OHDA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炎症因子含量表达的影响 |
2.3 复方地黄颗粒对模型大鼠黑质纹状NF-κ Bp65、p-NF-κ 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复方地黄颗粒对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TH、Iba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2)新结构化合物生物碱异黄酮LY01和外泌体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蒙医“白脉病”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疾病的联系 |
1.1.1 蒙医“白脉”理论概述 |
1.1.2 蒙医对白脉病的认识 |
1.1.3 白脉病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疾病的联系 |
1.1.4 白脉病与帕金森病的联系 |
1.2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
1.2.1 帕金森病概述 |
1.2.2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
1.2.3 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 |
1.2.4 帕金森病的影响因素 |
1.2.5 帕金森病的诊断 |
1.2.6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1.2.7 帕金森病的治疗 |
1.3 外泌体在帕金森病研究中的进展 |
1.3.1 外泌体概述 |
1.3.2 外泌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1.3.3 外泌体参与帕金森发病 |
1.3.4 外泌体作为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 |
1.3.5 外泌体的治疗作用 |
1.4 嘎顺-包日其格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现代药学研究 |
1.4.1 传统医学应用 |
1.4.2 现代药物化学研究 |
1.4.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1.4.4 研究意义 |
1.4.5 新化合物 |
第二章 LY01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仪器 |
2.1.3 试剂 |
2.2 方法 |
2.2.1 动物在体给药 |
2.2.2 转棒测试 |
2.2.3 收取样本 |
2.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5 免疫荧光染色 |
2.2.6 组织总蛋白提取 |
2.2.7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2.2.8 Western blot |
2.2.9 组织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10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2.2.11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LY01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运动能力 |
2.3.2 LY01减少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
2.3.3 LY01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的神经炎症 |
2.3.4 LY01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氧化应激损伤 |
2.3.5 LY01减少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LY01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 |
3.1 材料 |
3.1.1 实验细胞 |
3.1.2 仪器 |
3.1.3 试剂 |
3.2 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 |
3.2.3 MTT检测细胞活力 |
3.2.4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3.2.5 细胞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3.2.6 建立炎症细胞模型 |
3.2.7 细胞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
3.2.8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LY01增加PD模型细胞的活力 |
3.3.2 LY01减轻PD模型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
3.3.3 LY01减轻LPS诱导的BV2细胞的神经炎症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LY01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外泌体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仪器 |
4.1.3 试剂 |
4.2 方法 |
4.2.1 提取血清外泌体 |
4.2.2 外泌体处理 |
4.2.3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鉴定血清外泌体形态、粒径和浓度 |
4.3.2 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 |
4.3.3 LY01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血清外泌体中代谢物的影响 |
4.3.4 LY01调控差异代谢物统计及分析 |
4.3.5 LY01调控差异代谢物KEGG分类及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外泌体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5.1 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仪器 |
5.1.3 试剂 |
5.2 方法 |
5.2.1 采集健康志愿者血清外泌体 |
5.2.2 外泌体蛋白定量(microBCA法) |
5.2.3 动物给药 |
5.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5.2.5 免疫荧光染色 |
5.2.6 组织总蛋白提取和蛋白浓度测定 |
5.2.7 Western blot |
5.2.8 组织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9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5.2.10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3.1 血清外泌体对PD模型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
5.3.2 血清外泌体对PD模型小鼠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
5.3.3 血清外泌体调节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炎症和抗炎因子的mRNA水平 |
5.3.4 血清外泌体减轻PD模型小鼠氧化应激损伤 |
5.3.5 血清外泌体调节PD模型小鼠黑质致密部和纹状体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 |
5.3.6 血清外泌体代谢物作为P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不同脑区GDNF-PI3K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动物造模 |
2.3 实验动物给药 |
2.4 实验动物行为学观察 |
2.5 实验动物取材与处理 |
3 实验动物指标检测 |
3.1 HE染色法观察不同脑区组织形态学变化 |
3.2 IHC法观察不同脑区GDNF-PI3K信号通路的表达 |
3.3 WB法检测不同脑区GDNF-PI3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造模结果 |
2 行为学检测结果 |
2.1 悬挂试验结果比较 |
2.2 步幅试验结果比较 |
3 HE染色变化 |
3.1 各组大鼠纹状体HE染色变化 |
3.2 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HE染色变化 |
4 各组大鼠不同脑区GDNF、PTEN免疫组化染色变化 |
4.1 各组大鼠纹状体GDNF、PTEN免疫组化染色变化 |
4.2 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DNF、PTEN免疫组化染色变化 |
5 各组大鼠不同脑区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5.1 各组大鼠纹状体GDNF-PI3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5.2 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GDNF-PI3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讨论 |
1 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1 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 |
1.2 帕金森病模型的评价 |
2 GDNF-PI3K信号转导通路与帕金森病 |
2.1 GDNF-PI3K信号转导通路 |
2.2 GDNF与帕金森病 |
3 纹状体与额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
3.1 纹状体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 |
3.2 前额叶皮层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 |
4 祖国传统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5 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
6 本研究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鹿茸多肽对鱼藤酮致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一: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1 线粒体功能障碍 |
2 内质网应激反应 |
3 自噬-溶酶体途径 |
4 氧化应激 |
5 氮化应激 |
6 其他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
1 中药治疗PD |
1.1 中药复方治疗PD |
1.2 单味药及提取物治疗PD |
2. 现代医学治疗PD |
2.1 早期PD的治疗 |
2.2 中晚期P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试剂配置 |
1.4 鹿茸多肽的提取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鱼藤酮对SH-SY5Y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的影响 |
2.3 鹿茸多肽对于SH-SY5Y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4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2.5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细胞形态的影响 |
2.6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中活性氧簇含量的影响 |
2.7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中线粒体膜电位ΔΨ的影响 |
2.8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中α-syn、Akt及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
2.9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鱼藤酮对SH-SY5Y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的影响 |
3.2 鹿茸多肽对于SH-SY5Y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结果 |
3.3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4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细胞形态的影响 |
3.5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细胞中活性氧簇含量的影响 |
3.6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ΔΨ的影响 |
3.7 鹿茸多肽对于PD体外模型细胞中α-syn、Akt及mTOR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水木和宁方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分析及基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水木和宁方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分析 |
资料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收集整理资料 |
2.3 质量控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临床一般资料及基线特征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病程 |
1.4 文化水平 |
1.5 伴随疾病 |
1.6 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 |
1.7 运动亚型 |
2 疗效评价 |
2.1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
2.2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
2.3 总体疗效评定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导师辨治帕金森病的的学术思想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水木和宁方组方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线特征比较 |
4.2 水木和宁方临床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水木和宁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帕金森病模型制备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药物制备 |
2.4 各组小鼠行为学检测 |
2.5 免疫组化检测中脑黑质TH、α-syn |
2.6 Western Blot检测泛素化相关蛋白表达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泛素化相关蛋白基因表达 |
2.8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模型小鼠死亡率、行为学观察 |
2 鱼藤酮对C57BL/6 小鼠中脑黑质TH、α-syn表达的影响 |
3 水木和宁方对P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3.1 步态分析实验 |
3.2 游泳实验 |
4 水木和宁方对PD小鼠中脑黑质TH、α-syn的影响 |
5 水木和宁方对PD小鼠α-syn、TH、UPS相关蛋白的影响 |
6 水木和宁方对PD小鼠α-syn、TH、UPS相关分子mRNA的影响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发病的认识 |
1.1 病因学 |
1.2 神经病理学 |
1.3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2 帕金森病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关系 |
2.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
2.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帕金森病 |
3 结果分析 |
3.1 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C57BL/6 小鼠模型评价 |
3.2 水木和宁方对帕金森病小鼠的作用机制分析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6)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2.2 实验动物药物干预 |
2.3 实验动物行为学检测 |
2.4 实验动物取材和处理 |
3 实验动物指标检测 |
3.1 HE染色观察海马CA1 区 |
3.2 免疫组化检测PD模型大鼠黑质TH的表达情况 |
3.3 WB检测大鼠海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4 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及模型评分结果 |
2 行为学检测结果 |
2.1 各组大鼠悬挂实验结果比较 |
2.2 各组大鼠方桥实验结果比较 |
2.3 水迷宫实验结果 |
3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细胞表达情况 |
4 各组大鼠黑质TH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 |
5 各组大鼠海马神经营养因子MANF的表达情况 |
6 各组大鼠海马PI3K/PTEN/Akt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7 各组大鼠海马JNK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8 各组大鼠海马凋亡相关因子等蛋白的表达情况 |
讨论 |
1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1 鱼藤酮建立PD大鼠模型 |
1.2 行为学观察 |
1.3 TH检测 |
1.4 鱼藤酮对P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的影响 |
1.5 海马CA1 区神经元检测 |
2 PI3K/PTEN/Akt-JNK信号通路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 |
2.1 MANF与细胞凋亡 |
2.2 PI3K/PTEN/Akt-JNK信号通路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 |
3 凋亡相关因子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 |
4 中医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 |
5 苁蓉舒痉颗粒方解及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
6 本实验的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松果菊苷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IRE1α相关凋亡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表对照 |
引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造模 |
2.2 药物干预 |
2.3 行为学检测 |
2.4 取材和处理 |
2.5 免疫荧光检测中脑α-synuclein的表达情况 |
2.6 免疫组化检测黑质TH表达及纹状体ASK1、Caspase-12表达情况 |
2.7 Western blot检测IRE1α-ASK1-JN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 |
3 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各组大鼠造模结果 |
2 各组大鼠步幅试验比较 |
3 各组大鼠悬挂试验比较 |
4 各组大鼠黑质、海马区α-synuclein免疫荧光比较 |
5 各组大鼠TH、Caspase-12、ASK1免疫组化比较 |
6 各组大鼠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比较 |
讨论 |
1 PD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 PD的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 |
3 松果菊苷对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4 松果菊苷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内质网应激CHOP途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2.1 实验大鼠模型制备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办法 |
2.3 大鼠行为学评分及检测 |
2.4 标本采集 |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络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α-syn的表达 |
2.6 WB检测脑黑质CHOP蛋白、Bax蛋白、Bcl-2 蛋白表达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黑质BaxmRNA、Bcl-2mRNA、CHOPmRNA表达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 |
4.2 各组大鼠旷场实验评分 |
4.3 各组大鼠悬挂实验结果 |
4.4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α-syn的表达 |
4.5 各组大鼠RT-PCR结果比较 |
4.6 各组大鼠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比较 |
五、讨论 |
5.1 帕金森实验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
5.2 内质网应激与帕金森病 |
5.3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5.4 .电针对帕金森病的干预效应 |
5.5 本实验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金森病常用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DRP1探究补阴牵正方调控帕金森病线粒体动态平衡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DRP1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调控分子 |
3 DRP1的结构 |
4 DRP1的功能和调节 |
5 DRP1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从肝肾论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学对肝肾亏虚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认识 |
3 从肝肾论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从肝肾论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DRP1敲减细胞模型的验证 |
2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
5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线粒体相关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动态平衡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线粒体相关分裂蛋白表达的影响 |
2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线粒体相关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DRP1与线粒体及其配体MFF和FIS1共定位的影响 |
4 补阴牵正方对DRP1敲减的PD细胞MFN1、MFN2、OPA1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DRP1过表达细胞模型的验证 |
2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
5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线粒体相关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模型线粒体动态平衡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线粒体相关分裂蛋白表达的影响 |
2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线粒体相关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DRP1与线粒体及其配体MFF和FIS1共定位的影响 |
4 补阴牵正方对DRP1过表达的PD细胞MFN1、MFN2、OPA1与线粒体共定位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2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黑质DA神经元的影响 |
3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前脑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线粒体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
2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线粒体相关功能的影响 |
3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线粒体相关分裂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线粒体相关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DRP1与线粒体及其配体MFF和FIS1共定位的影响 |
6 补阴牵正方对DRP1抑制的PD小鼠脑MFN1、MFN2与线粒体共定位情况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LncRNAs调节hiP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和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及PTRF转基因小鼠中造血干细胞功能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LncRNAs调节hiP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和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模型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hiP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诱导分化中lncRNAs的差异表达及lncRNA MIAT的调节作用 |
前言 |
第一节 hiP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诱导分化体系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hiPSCs的细胞培养与多能性鉴定 |
2. hiPSCs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过程和细胞形态 |
3. hiPSCs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 |
4. hiPSCs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关标志物的免疫荧光染色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hiP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诱导分化过程中lncRNAs的表达变化和功能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测序样本总RNA的质量检测 |
2. LncRNAs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 比对分析结果 |
4. 表达量分析结果 |
5. 差异基因表达与验证 |
6. 差异基因聚类 |
7. 差异表达mRNAs的富集分析结果 |
8. LncRNAs co-expression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分析 |
9. LncRNAs co-location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分析 |
讨论 |
小结 |
第三节 LncRNA MIAT调节hiPSCs的神经分化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LncRNA MIAT与共表达靶基因KEGG通路分析与验证 |
2. 成功构建转录激活过表达lncRNA MIAT的hiPSCs细胞系 |
3. 过表达lncRNA MIAT对hiPSCs多能性的影响 |
4. 过表达lncRNA MIAT对hiPSCs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6-OHDA大鼠帕金森模型的建立和不同脑区的转录组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6-OHDA大鼠PD模型的损伤程度 |
2. 测序样本总RNAs的质量检测 |
3. mRNAs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 比对分析结果 |
5. 5个脑区的表达量分析结果 |
6. 5个脑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验证 |
7. 5个脑区的差异基因聚类分析与韦恩分析 |
8. 5个脑区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9. 5个脑区的PPI分析与验证 |
10. KEGG分析关键信号通路的验证 |
11. 6-OHDA大鼠PD模型5个脑区的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干细胞移植治疗6-OHDA大鼠帕金森模型的效果评价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干细胞鉴定 |
2. APO诱导旋转测试不同类型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行为学效果评价 |
3. 旷场试验和抓力测试 |
4. 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增殖和分化 |
5. 细胞移植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 |
6. 细胞移植后超微结构改变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二部分 PTRF转基因小鼠中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受损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PTRF的表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促进髓系分化 |
2. PTRF过表达耗损HSCs |
3. PTRF过表达损伤HSCs的功能 |
4. PTRF诱导HSCs衰老 |
5. PTRF通过Cav-1激活了HSCs的衰老通路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神经发育和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hiPSCs质检报告(赛贝公司) |
附件2 表5-1 iPSCd0组与iPSCd7组转录本水平差异显着的lncRNAs |
附件3 表5-2 iPSCd0组与iPSCd7组基因水平差异显着的mRNAs |
附件4 表5-3模型组与对照组在OB区排名前10的DEGs(含上调和下调) |
附件5 表5-4模型组与对照组在SVZ区排名前10的DEGs(含上调和下调) |
附件6 表5-5模型组与对照组在Str区排名前10的DEGs(含上调和下调) |
附件7 表5-6模型组与对照组在SN区排名前10的DEGs(含上调和下调) |
附件8 表5-7模型组与对照组在Hippo区排名前10的DEGs(含上调和下调)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TH阳性神经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神经行为的干预研究[J]. 毕殿勇,王利,何竹青,杨玉芳,何建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1(06)
- [2]新结构化合物生物碱异黄酮LY01和外泌体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分子机制研究[D]. 孙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3]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不同脑区GDNF-PI3K通路的影响[D]. 林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鹿茸多肽对鱼藤酮致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张旭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水木和宁方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的分析及基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机制研究[D]. 邱朝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苁蓉舒痉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D]. 刘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松果菊苷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IRE1α相关凋亡通路的影响[D]. 钟佳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内质网应激CHOP途径的影响研究[D]. 李亚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基于DRP1探究补阴牵正方调控帕金森病线粒体动态平衡的机制[D]. 冯琬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LncRNAs调节hiP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和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及PTRF转基因小鼠中造血干细胞功能损伤的研究[D]. 吕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