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R22禁用及替代现状及进展

我国R22禁用及替代现状及进展

一、我国R22逐步禁用和替代物的现状与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包继虎,朱丰雷,谢鸿玺,周坤,付炜,谢宝刚,吴俊峰[1](2020)在《自然工质的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制冷剂替代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制冷剂替代物的选择原则,总结了目前已经推出的各种自然工质,分析了其优缺点,详述了自然工质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文中进一步强调自然工质在工质替代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指出为了保护环境,采用自然工质是经济安全的选择。

滑雪,李雄亚,韩美顺[2](2020)在《2019年度中国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进入第二代制冷剂淘汰末期。2019年全球制冷剂替代已进入"基加利修正案"时间,国内外开始第三代制冷剂淘汰初期阶段。2020年中国R22配额从26.7万吨削减至22.5万吨,随着制冷剂替代工作的有序推进,中国进入了第三代制冷剂的基准年。

李荀[3](2019)在《热泵烘干机双蒸发器联合运行仿真》文中提出热泵烘干方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商业、以及日常生活等各大领域。在热泵装置中,蒸发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闭式并联双蒸发器烘干机由于采用两个蒸发器。一个蒸发器用于取热,一个用于除湿。两个蒸发器并联布置使得烘干机的运行调节模式可多样化,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物料的烘干要求。但由于运行工况时变性的原因,在实践过程中烘干机系统往往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流态,导致各种故障报警停机,制约了该项技术的推广。本文选择数值仿真技术方法开展双蒸发器并联的实际运行过程动态模拟。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单蒸发器仿真算法,假设蒸发器入口参数,通过分布分区模型算法最终得到蒸发器出口参数,克服了以往蒸发器模拟算法中假设出口参数为基础的算法的缺点,并在Visual Studio C++环境下将其开发成单蒸发器仿真程序。同时将开发出的单蒸发器仿真程序与参考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单蒸发器仿真算法是可靠的。然后提出了并联双蒸发器流量修正算法,通过该算法对双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流量进行校正分配,最终让两个蒸发器中压降始终保持相等,得出并联蒸发器中两个蒸发器的实际流量,并在Visual Studio C++环境下开发出并联双蒸发器联合运行仿真程序,同时进一步将程序编制出实用的仿真软件。再进一步对并联蒸发器性能进行了研究,保持置于室外环境中的蒸发器所处环境温度不变,发现随着另一蒸发器所处温度不断升高,其制冷剂流量呈上升趋势,同时压降呈下降趋势。通过本文的研究,给闭式并联双蒸发器烘干机的控制方案提供了技术手段,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和学术价值。

余鹏飞[4](2019)在《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如何实现建筑节能及减少碳排放量,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和较好的舒适性,发展前景良好,因此本文研发了应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采用R32/R236fa、R32/R600、R1270/R600三种环保型混合工质,同时制取低温冷冻水(出水温度6℃-8℃)和高温冷冻水(出水温度16℃-18℃)。通过对该制冷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具备能源高效利用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高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构建了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性能的计算模型,针对该制冷系统特点,根据单质沸点特性、混合工质温度滑移、饱和蒸气压力的影响,在综合混合工质的环保性等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元及组份进行了初选。在分析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传热不可逆损失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小熵增法的大滑移温度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方法。对该制冷系统与四种常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进行了性能参数的比较,并对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为后续该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搭建了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性能测试台,采用三种混合工质的多种组份对制冷系统进行了性能实验测试,对同一组元不同组份、不同组元混合工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包括低温制冷量、高温制冷量、低温冷量与高温冷量的比值、总制冷量、压缩机功耗、总COP、低温COP、高温COP、排气温度、吸排气压力、压缩比等制冷系统的最佳性能参数。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混合工质组份,混合工质泡、露点温度,混合工质滑移温度,低、高温冷冻水水温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了采用冷冻水串联时的制冷系统特性,分别在冷冻水出水温度5℃、6℃、7℃,冷冻水进水温度16℃、17℃的多种工况下,使用R407C、R1270/R600、R32/R236fa、R32/R600四种工质对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为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较高的应用价值提供了数据支撑。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时的非线性温焓关系,理论分析了三种混合工质在换热器中的温度分布,并讨论了工质组份和热汇温差对冷凝器中出现的传热窄点和在蒸发器中出现的最大传热温差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基于最小熵增法的大滑移温度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方法的实用性。通过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换热过程中温差传热?损率和滑移温度?损率的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损率的?glide(混合工质温度匹配系数)参数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混合工质温度匹配系数对混合工质相变换热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巨福军[5](2019)在《热泵热水器用R744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稳态与瞬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热泵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鉴于传统的热泵工质HCFCs和HFCs已被禁用或逐步淘汰,寻找合适的零ODP和低GWP的替代工质成为热泵热水器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将零ODP和低GWP的R744混合工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混合工质的优选和混合工质热泵热水器系统的稳态与瞬态特性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基于环境性能、安全性能、热力学性能、传输性能和溶油性能等工质特性的综合分析,对备选的混合工质R744/HCs和R744/HFOs进行了初步优选,获得了适用于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四组R744混合工质及其对应的浓度区间分别为R744/R290(0/10035/65)、R744/R1270(0/10030/70)、R744/R1234yf(0/10040/60)和R744/R1234ze(E)(0/10045/55)。利用构建的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预测模型预测了初步优选出的四组R744混合工质用于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循环性能,以进一步实现对其理论优选。通过综合比较制热COPth、制热量和冷凝压力等系统循环性能,发现R744/R290在优势浓度区间5/9520/80内是最具潜力的热泵热水器用替代工质,尤其是R744/R290(14/86),其对应的制热COPth和制热量均较R22系统明显占优。基于设备的选型和换热器的设计,设计和搭建了R744/R290直热式热泵热水器实验装置。依托该实验装置实验研究了充注浓度和热汇温升对R744/R290热泵热水器系统的稳态循环性能和换热器中换热流体的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标准和高温工况下,R744/R290的最优充注浓度均为12/88,其制热COPex和制热量均明显优于R22系统,因此,R744/R290(12/88)(本文简称为Mopt)是热泵热水器系统中最合适的替代工质;热汇温升对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制热COPex有显着影响,但对其制热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在研究的热汇温升范围内,相较于R22系统,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制热COPex和制热量均显着提升,而其排气温度则显着降低。结果还表明,Mopt替代R22使用时显着提升了热泵热水器的系统能效,其主要归功于冷凝器中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水平的明显改善导致的冷凝器?损失的显着降低,同时充注浓度和热汇温升均会显着影响冷凝器中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水平;冷凝器中传热窄点的位置迁移不受充注浓度和热汇温升的影响。对标准工况下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常规启停特性开展了实验探索。结果发现,启动方式对常规启动过程中启动性能参数的启动时间均有显着的影响。常规冷启动和热启动过程中的系统启动时间均较长,尤其是前者。在两种常规启动过程中,启动方式对排气温度、阀前温度和吸气温度的变化趋势均有显着影响,但对其他启动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均不显着。常规冷启动过程中的最低吸气压力较常规热启动过程明显降低。在常规停机过程中,所研究的两个高压侧和两个低压侧的压力呈现出两两相似的变化趋势,而所研究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则均呈现出显着不同的变化趋势。为了解决常规冷启动过程中存在的系统启动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热汇流量阶跃的快速启动方案,并实验研究了热汇流量阶跃对标准工况下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快速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验证了所提出的快速启动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存在最优热汇流量阶跃比使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获得最短的系统启动时间,且其较常规冷启动过程显着缩短,因此,采用热汇流量阶跃的方法实现系统的快速启动是可行的;相较于常规冷启动过程,热汇流量阶跃比会显着影响快速启动过程中启动性能参数的启动时间。与常规冷启动过程相比,热汇流量阶跃对排气温度和阀前温度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均不显着,但对其他快速启动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均有显着影响。快速启动与常规冷启动过程中的最低吸气压力间的差异较小。

吴弢[6](2017)在《碳氢制冷剂对家用定频空调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必然成为今后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趋势,从我国情况来看,空调及采暖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比例相当大,且该比重呈现出愈来愈大的趋势。如果能够良好的解决采暖、空调的节能减排问题,尤其是在采暖要求不高的南方地区,则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狭义上的整体建筑能耗,从而有效降低社会总能耗,所以,我们不仅仅要研究以碳氢制冷剂为冷媒的新型空调,更要大力推广在使用当中家用空调的节能改造,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说是影响社会节能减排效果的重要环节。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空调节能改造必定是一个趋势,而空调制冷剂的替换会是上述趋势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简要阐述了现阶段空调制冷剂发展过程及国内外关于空调制冷剂使用的政策环境,通过实验研究了目前国内市场上三种主流碳氢制冷剂对家用定频空调制冷性能的影响,实验所选用的制冷剂型号与品牌在目前福建地区甚至国内都较为新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在参照目前常规的碳氢制冷剂替换过程下,不同真空度下原冷媒R22与R290、R433B、OZ-40这三种制冷剂对定频空调制冷性能的影响,同时简单说明了完成上述实验性研究所依托的“风洞式焓差实验室”构建过程。旨在通过实验分别分析出上述三种碳氢制冷剂今后家用定频空调节能改造过程中的适用性。得出结论如下:1.家用定频空调系统抽真空度越小,空调系统制冷量与额定制冷量偏离越大,输入功率与额定输入功率相比,其偏离程度同样随真空度的不断增大而呈现缩小趋势。至于空调EER,也随着抽真空度的增加而逐步上升,且该整体趋势不受碳氢制冷剂类型的影响。2.文中涉及的三种碳氢制冷剂,R290、R433B及OZ-40对家用定频空调都能起到降低输入功率的作用,而且灌注量区间可以归纳为原R22额定灌注量的45%以内。但三种制冷剂都存在着替代R22后,使得原空调制冷量出现下降的情况,特别是R433B,其使得空调制冷量衰减程度高达15%。3.使用OZ-40作为将来家用定频空调节能改造中用于替换R22的冷媒,相对R290及R433B更具有市场前景。

马一太,杨昭,田华[7](2007)在《我国R22等HCFCs制冷剂的现状与未来》文中研究表明简要回顾了国际上《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进程和行动,分析对我国应用 R22工质的影响。比较了 R22及其替代物的优缺点,提出了我国 R22替代对策的建议。

刘春涛[8](2007)在《R22循环性能分析及其替代工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R22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的过渡型氢氟氯烃类制冷剂,由于含有氯原子,即将被禁用。本文采用PR状态方程和扩展对应态方法建立理论模型,编制了工质热物性及循环性能的可视化计算程序。进行了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R22及其替代工质循环特性的分析与比较,并研究了复叠制冷循环中R22的替代方案。同时对替代应用较多的R134a进行水平管内传热特性的实验设计与研究,分析了过热蒸气的凝结换热特性,并与现有关联式进行对比。

张华俊,陈伟,李勇,秦海杰,杜希刚[9](2007)在《制冷剂R22的替代现状》文中认为由于传统制冷剂对环境的破坏,使制冷剂的替代研究成为制冷、空调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前沿课题。本文叙述了制冷剂替代情况,重点介绍了制冷剂 R22的替代现状,为今后应用打下了基础。

王兆华[10](2005)在《R22的混合制冷剂替代研究》文中提出R22在制冷行业的广泛应用和禁用日期的不断提前使得其替代工作日益成为工质研究的重点。从现有的条件来考虑,纯质替代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选择混合物作为替代路线。 本文从保护大气环境的观点出发,依据替代制冷剂的选择标准,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多种HFC和HC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理论循环建立计算模型,分析各组元对混合物总体热工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环境性能的影响,并依据一定的优先原则对其进行筛选和配比优化, 确定了采用R32/R134a/R227ea(20/60/20wt)作为R22的直接充灌替代物。 理论计算显示其热工性质与R22相近,COP与R22相当,略有下降,qv值略高于R22,而且相比R410最大的优势是其冷凝压力比较低,甚至低于R22。最重要的是其环境性能良好,ODP为零,GWP为1470(按照质量配比计算),低于R22及其主要替代物R407C和R410A。 新工质在按照国家标准GB5773-86建立的电量热器制冷剂循环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并与R22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在整个测量温区内基本可以与R22匹配,其中COP高于R22,容积制冷量接近或略低于R22。而且新工质的最大优势是冷凝压力较低,排气温度也较低。可以在不对原系统作较大改动的情况下实现直接充灌。不利的一点就是温度滑移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小心细致,尽量避免成分泄漏或者补充充灌对系统的影响。如果能将原R22装置中的换热器改为逆流形式,从而充分用温度滑移,整个系统的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R22逐步禁用和替代物的现状与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R22逐步禁用和替代物的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2019年度中国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冷剂行业发展分析
    1.1 制冷剂的发展沿革
    1.2 政策法规对全球环境和制冷剂行业的影响
    1.3 国内制冷剂行业现状
    1.4 制冷剂革命对压缩机行业的影响
    1.5 未来制冷剂行业的增长点
2 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
    2.1 CFC氟氯烷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2.2 HCFC氢氟氯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2.3 HFC氢氟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2.4 HFO氢氟烯烃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2.5 HCs、CO2、NH3等天然工质制冷剂的应用和市场分析

(3)热泵烘干机双蒸发器联合运行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泵仿真技术发展概述
        1.2.2 热泵仿真技术的特点
        1.2.3 蒸发器仿真技术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热泵烘干机
    2.1 热泵烘干机制冷剂筛选
        2.1.1 制冷剂法规限制
        2.1.2 R22替代制冷剂研究现状
        2.1.3 热泵工质选择
    2.2 热泵烘干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2.2.1 烘干机原理
        2.2.2 闭式双蒸发器高温烘干机的结构
    2.3 蒸发器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蒸发器仿真
    3.1 制冷剂物性模型
        3.1.1 制冷剂物性调用
        3.1.2 REFPROP函数调用
    3.2 单蒸发器仿真模型
        3.2.1 蒸发器简化模型
        3.2.2 蒸发器管路微元模型
        3.2.3 蒸发器数学模型
        3.2.4 仿真算法
    3.3 算法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蒸发器联合运行仿真
    4.1 双蒸发器联合运行仿真模型
        4.1.1 并联双蒸发器简化模型
        4.1.2 并联双蒸发器流量修正算法
        4.1.3 并联双蒸发器仿真程序算法
    4.2 流量校正算法验证
    4.3 并联双蒸发器性能研究
    4.4 双蒸发器联合运行软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1.1.2 双温冷源热湿独立处理技术的应用
        1.1.3 环保型制冷剂的发展
    1.2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外研究现状
        1.2.2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内研究现状
    1.3 非共沸混合工质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及框架
第二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研究
    2.1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构建
        2.1.1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2.1.2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及计算模型
    2.2 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初选
        2.2.1 混和工质物性计算模型
        2.2.2 单工质的选择
        2.2.3 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
        2.2.4 混合工质饱和蒸气压力
        2.2.5 混合工质组元及组份的初选
    2.3 基于最小熵增法的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
        2.3.1 非共沸混合工质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
        2.3.2 最小熵增法的计算模型
    2.4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节能分析
        2.4.1 R32/R236fa变温制冷系统理论循环分析
        2.4.2 与常规制冷剂理论制冷循环性能比较
    2.5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空调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2.5.1 THIC空调热湿解耦过程及计算模型
        2.5.2 节能潜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实验装置
    3.1 实验装置
        3.1.1 实验装置总成
        3.1.2 制冷系统装置
        3.1.3 冷却水和冷冻水循环系统
        3.1.4 数据测试及采集装置
        3.1.5 实验工质
    3.2 实验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实验研究内容
        3.2.2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3.3 制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4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分析
        3.4.1 仪器测量的不确定度
        3.4.2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工质质量组份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低温冷冻水温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高温冷冻水温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冷冻水串联循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1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5℃
        4.4.2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5℃
        4.4.3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6℃
        4.4.4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6℃
        4.4.5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7℃
        4.4.6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7℃
        4.4.7 冷冻水串联时的制冷系统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滑移温度混合工质制冷系统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混合工质的滑移温度
        5.1.1 三种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
        5.1.2 三种混合工质的焓温关系
    5.2 三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变温制冷系统中的最优性能实验
        5.2.1 总制冷量
        5.2.2 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5.2.3 低、高温制冷量
        5.2.4 其它性能参数
        5.2.5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适用性
    5.3 滑移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
        5.3.1 混合工质的蒸发换热的温度分布
        5.3.2 滑移温度大小对制冷系统制冷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换热器中的传热分析
    6.1 混合工质相变时的非线性温焓关系
    6.2 冷凝换热相变过程传热窄点的判定及避免
        6.2.1 传热窄点的产生机理
        6.2.2 基于非线性温焓关系传热窄点的判定方法
        6.2.3 工质组份对传热窄点的影响
        6.2.4 热汇温差对传热窄点的影响
        6.2.5 冷凝换热相变过程窄点的实验研究
    6.3 蒸发换热相变过程最小及最大传热温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6.3.1 R32/R236fa
        6.3.2 R1270/R600
        6.3.3 R32/R600
        6.3.4 混合工质在蒸发器中的实验值熵增
    6.4 混合工质相变传热的?损
        6.4.1 温差传热?损失和滑移温度传热?损失
        6.4.2 冷凝器相变传热的?损率
        6.4.3 蒸发器相变传热的?损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热泵热水器用R744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稳态与瞬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节能减排目标与热水需求增长
        1.1.2 热泵热水器技术
    1.2 工质替代的现状及趋势
    1.3 (近)自然工质的研究现状
        1.3.1 HCs的研究现状
        1.3.2 HFOs的研究现状
        1.3.3 R744 的研究现状
    1.4 R744/(近)自然工质混合工质的研究现状
    1.5 瞬态特性的研究进展
        1.5.1 常规启停特性的研究现状
        1.5.2 启动特性提升的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基于工质特性的R744 混合工质初步优选
    2.1 替代工质的优选标准
    2.2 混合工质的工质特性
        2.2.1 环境性能
        2.2.2 安全性能
        2.2.3 热力学性能
        2.2.4 传输性能
        2.2.5 溶油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循环性能的R744 混合工质理论优选
    3.1 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预测模型
        3.1.1 热力循环与假设条件
        3.1.2 数学模型
        3.1.3 计算流程
        3.1.4 热泵热水器工况
    3.2 系统循环性能
        3.2.1 制热COP_(th)
        3.2.2 制热量
        3.2.3 压缩机运行参数
        3.2.4 传热窄点的位置
        3.2.5 平均传热温差
        3.2.6 (火用)效率和(火用)损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工质直热式热泵热水器实验系统
    4.1 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
    4.2 实验系统设计
        4.2.1 过冷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4.2.2 实验系统组成与实验原理
        4.2.3 主要设备选型
        4.2.4 换热设备设计计算
        4.2.5 测量与数据采集仪表及测点布置
    4.3 实验方法
        4.3.1 准备工作
        4.3.2 实验工况
        4.3.3 实验流程
    4.4 实验数据处理
    4.5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744/R290 热泵热水器系统稳态特性研究
    5.1 充注浓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5.2 热汇温升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5.3 换热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
        5.3.1 M_(opt)和 R22 系统的温度分布对比
        5.3.2 充注浓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5.3.3 热汇温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瞬态特性研究
    6.1 启动方式对常规启动性能的影响
        6.1.1 工质压力和压比
        6.1.2 工质温度
        6.1.3 热汇出口温度和制热量
        6.1.4 制热COP_(tr,ex)和功耗
    6.2 常规启动性能参数的数值拟合
    6.3 常规停机性能
    6.4 快速启动性能
        6.4.1 快速启动方案的提出
        6.4.2 热汇流量阶跃比对快速启动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碳氢制冷剂对家用定频空调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环境及政策背景
        1.1.2 碳氢制冷剂分类及定义
        1.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4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2.2 课题的研究思路
        1.2.3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灌注式实验的研究方案
    2.1 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2.1.1 灌注式替代实验流程及理论依据
    2.2 标准空气焓差试验室概述及实验室要求
        2.2.1 焓差试验室概述
        2.2.2 标准焓差试验室的系统结构介绍
        2.2.3 焓差室的检测原理及计算方法
        2.2.4 空气焓差法试验装置布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室构建及校准
    3.1 本次研究性实验室的构建说明
        3.1.1 实验室布置说明
        3.1.2 实验室中实验工况统一性保证性说明
        3.1.3 实验室中干湿球温度的采集说明
        3.1.4 实验室中其他装置说明
        3.1.5 实验过程中安全性说明
    3.2 实验室的装置校准
        3.2.1 实验室初次运行的情况描述
        3.2.2 实验室中相关装置参数的修正说明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R290对家用定频空调性能影响
        4.1.1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65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1.2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80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1.3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100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1.4 不同真空度下R290不同灌注量对家用定频空调影响小结
    4.2 R433B对家用定频空调性能影响
        4.2.1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65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2.2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80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2.3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100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2.4 不同真空度下R433B不同灌注量对家用定频空调影响小结
    4.3 0Z-40对家用定频空调性能影响
        4.3.1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65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3.2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80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3.3 不同灌注量在真空度-100kPa情况下对空调制冷性能影响
        4.3.4 不同真空度下0Z-40不同灌注量对家用定频空调影响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A 自建焓差实验室初次运行时相关数据及计算表
附录B 自建焓差实验室二次运行时相关数据及计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3

(8)R22循环性能分析及其替代工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环境影响
        1.1.2 R22 的应用现状
        1.1.3 替代路线及难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质替代的研究
        1.2.2 传热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质循环特性计算程序的编制
    2.1 工质物性计算模型
        2.1.1 热力学性质计算模型
        2.1.1.1 纯工质
        2.1.1.2 混合工质
        2.1.2 迁移性质计算模型
    2.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2.2.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2.2.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实际循环
        2.2.3 循环的性能指标
    2.3 复叠式制冷循环
    2.4 工质循环特性计算软件
第三章 R22 循环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3.1 R22 的基本热物理性质
    3.2 理论分析
        3.2.1 各种实际因素对循环的影响
        3.2.2 变工况特性
    3.3 热力计算
    3.4 实验研究
        3.4.1 实验台介绍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22 替代工质的循环特性分析
    4.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替代工质
        4.1.1 替代工质的基本热物理性质
        4.1.2 循环性能的理论分析
        4.1.3 小结
    4.2 复叠式制冷循环的替代研究
        4.2.1 复叠循环工质的基本热物理性质
        4.2.2 替代的理论研究
        4.2.3 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134a 水平光管内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5.1 概述
        5.1.1 R134a 水平光滑管内的凝结换热研究进展
        5.1.2 过热蒸气的凝结换热
    5.2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
        5.2.1 试验装置
        5.2.2 数据处理
        5.2.3 实验工况
        5.2.4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局部凝结换热系数的实验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对比
        5.3.2 局部换热系数变化规律
        5.3.3 各关联式对R134a 过热蒸气凝结换热系数预测值的准确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下一步的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10)R22的混合制冷剂替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制冷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1.1.1 理想制冷剂
        1.1.2 环境问题和法规限制
        1.1.3 替代工质的评估
    1.2 R22替代制冷剂研究现状
        1.2.1 纯质替代
        1.2.2 混合物替代
    1.3 目前研究动态和焦点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替代工质的筛选
    2.1 待选工质及其性质
        2.1.1 筛选原则
        2.1.2 待筛选物的基本性质
    2.2 理论计算
        2.2.1 计算简化条件
        2.2.2 计算工况
        2.2.3 纯质计算结果
        2.2.4 初步拟定的混合物
    2.3 混合工质计算
        2.3.1 蒸发和冷凝温度的定义
        2.3.2 过热度和过冷度的定义
    2.4 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新工质的理论性能分析
    3.1 混合工质的基本特点
        3.1.1 温度匹配
        3.1.2 成分变化
    3.2 配比优化的原则
        3.2.1 优选的目标
        3.2.2 配比原则
    3.3 配比优化和确定
        3.3.1 环境性能
        3.3.2 安全性能
        3.3.3 制冷能力和效率
    3.4 理论性能分析
        3.4.1 q_v~′和COP
        3.4.2 压比和冷凝压力变化
        3.4.3 排气温度
        3.4.4 温度滑移
        3.4.5 其它性质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循环性能试验研究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装置
        4.2.1 制冷系统
        4.2.2 测试及控制系统
        4.2.3 实验装置的说明
    4.3 实验内容及过程
        4.3.1 实验内容
        4.3.2 实验过程
        4.3.3 漏热量的标定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给定工况
        4.4.2 变工况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可燃性研究及泄漏分析
    5.1 阻燃理论基础
    5.2 可燃区估算
    5.3 实验研究
        5.3.1 实验装置
        5.3.2 实验内容及过程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泄漏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R22逐步禁用和替代物的现状与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工质的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J]. 包继虎,朱丰雷,谢鸿玺,周坤,付炜,谢宝刚,吴俊峰. 制冷, 2020(03)
  • [2]2019年度中国制冷剂产品市场分析[J]. 滑雪,李雄亚,韩美顺. 制冷技术, 2020(S1)
  • [3]热泵烘干机双蒸发器联合运行仿真[D]. 李荀.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4]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余鹏飞. 东南大学, 2019
  • [5]热泵热水器用R744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稳态与瞬态特性研究[D]. 巨福军. 东南大学, 2019(05)
  • [6]碳氢制冷剂对家用定频空调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弢. 福州大学, 2017(04)
  • [7]我国R22等HCFCs制冷剂的现状与未来[A]. 马一太,杨昭,田华. 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 [8]R22循环性能分析及其替代工质研究[D]. 刘春涛.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1)
  • [9]制冷剂R22的替代现状[J]. 张华俊,陈伟,李勇,秦海杰,杜希刚. 冷藏技术, 2007(01)
  • [10]R22的混合制冷剂替代研究[D]. 王兆华. 浙江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我国R22禁用及替代现状及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