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TMS320C32的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杨铁雷[1](2019)在《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文中研究表明高铁牵引变压器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的重要电气设备,其安全运行关系到高速铁路运输秩序。由于动车组的频繁启动以及单相供电模式的采用,使得牵引变压器长期承受单相不平衡的牵引负荷。对牵引变压器保护的快速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随着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发展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新型牵引变压器保护装置的开发以及其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分析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基本原理及特点,牵引变电所主接线的基础上,综述了牵引变压器主保护方式及差动保护接线的特点,论述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中差动保护原则,保护装置中主保护的起动判据,给出了提升各测量值精度的相关处理算法。研究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性能和特点。采用AT89C55单片机和TMS320VC5416型DSP芯片为主的双CPU结构,构成了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硬件装置,设计了保护和测量算法。划分了硬件功能模块,并设计了部分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各主要功能模块。宝兰客专某牵引变电所现场试验及调试结果证明,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技术性能达到了设计标准和要求,为确保宝兰客专的全线安全正常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晟[2](2019)在《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电网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节点,向智能化变电站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继电保护可靠性和快速性的问题、保护功能受全站系统配置文件变动影响、装置数量急剧增加、运维人员相对不足、基建安装调试时间需要缩短、对继电保护专业人员技能要求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国网明确就地化保护为继电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网的就地化保护方案是户外智能组件柜外挂小型无防护保护装置,本文利用ANSYS中的Icepak有限元软件对国网的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方案若在高温高辐射地区的牵引变电所中使用,会存在温升的问题,且这种方案装置数量较多。作为国网方案的优化和补充,结合牵引供电的特点和就地化保护装置的使用环境,提出了一种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三合一的就地化保护装置。一个典型的牵引变电所,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有20余台,装置众多,光纤网络复杂,采用本文的就地化保护装置,可以将装置数量减少到12台,优化变电所网络。装置采用高性能多核处理器,将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功能进行了整合后分布到处理器的各个核上,装置按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保证了该装置能取代保护本体、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现有的数字化变电所采用的是IEC 61850标准下的三层二网结构,采用就地化保护后,变电所的一次、二次设备贴近安放,取消了保护小室,三层二网结构不再合适。本文提出将三网合一通信网络架构应用于变电所就地化保护,并基于OPNET平台,仿真了牵引变电所通信网络,证明了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适用于构建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这不仅优化了变电所的通信网络架构,更让变电所的通信网络符合智能电网和就地化保护的要求。此外,本文还设计了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的整站平面图和组屏方案,提出了就地化保护检修流程和不停电传动时的要求,通过和传统检修方式的对比,证明了就地化保护在检修上具有易更换、检修效率高的优越性。
李栋[3](2018)在《智能变电站内220kV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从今夏我国多地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造成北京、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的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全国日发电量也连续17天超过去年最高值的情况,结合《电力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对电力发展的新要求,明确传统的常规变电站已经不能满足“低碳环保、经济高效、绿色发展”的电网建设新要求,广泛开展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势在必行。为了保护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一次设备,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且能更好地适应智能变电站中的设备环境,本文旨在设计一款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内应用的新型双芯片系统的线路保护装置,并开展以下工作:(1)分析当前形势下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系统的整体架构方案,通过与传统保护装置的对比,研究智能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的应用以及站内“三层两网”的平台结构对智能变电站内线路保护装置运行环境的影响。(2)明确本装置的保护功能设计基本理念,即在遵从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前提下为本装置进行基本保护功能设计,配置距离保护、纵联差动保护、过流保护、零序保护、过负荷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等多种保护类型,力求配置合理、功能全面。(3)基于前文对保护系统整体架构方案和功能设计的研究,进行保护装置硬件部分,包括CPU模块、采集模块、光电隔离模块等整体架构设计。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对装置计算速率快、精度高、能耗低的要求对双芯片系统中的DSP芯片以及ARM芯片分别进行选型,选择高处理性能、低能耗的芯片,并设计与之匹配的电源模块。(4)针对选择的DSP与ARM芯片分别优化设计芯片的主程序、采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故障处理程序、通讯程序、人机交互程序。并在保护算法方面研究全波傅立叶算法以及半波傅立叶算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数据的分析论证后选用优化的基于时间抽取法(DIT)的基2-FFT库利-图基法,在保证精确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保护装置的运算数据量,为保护的速动性、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本文从保护系统构架方案、保护功能配置、硬件架构搭建、软件程序编写、算法优化等方面对智能变电站内线路保护装置的整套配置方案进行了设计。本文设计的基于双芯片系统的线路保护装置将能很好地满足全球能源互联网新形势下对智能变电站内线路保护装置的新要求。
林志焕[4](2016)在《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水力发电厂的励磁方式呈现了多种控制方式,手动、半自动和自动调节方法。一些老的电站由于没有进行技术改造,仍然采用单相模拟励磁调节控制柜方式,另外一些电站则采用的是单相半控桥模拟调节。由于依靠的是人工手动调节,效率低下,整体稳定可靠性差,水力发电厂的效益也受到影响。半自动调节励磁控制柜是采用单片机基础上的,虽然可以进行远方的调节和控制,但由于早期改造,没有接入和预留通讯等功能,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自动化调节的需要。而采用PLC控制的励磁装置由于成本等原因,正被新的微机处理器所替代。本论文基于国内励磁的发展方向,研制了一种DSP的微机励磁装置。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励磁系统在水力发电厂中作用和励磁控制方式的分类及说明作了分析。同时,从早期的励磁系统及调节器演化到当前励磁系统及调节器的进程进行了说明。其次诠释了励磁系统原理,主要描述了自并励励磁原理、特性、性能;简要讲解了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暂态响应性能以及参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对励磁控制模型进行剖析,并阐述了励磁传递函数、控制方式与策略。给出了离散的PID控制公式,介绍了采用的简化增量式PID调节方式。然后设计了 TMS320F2812为微机CPU控制器的励磁系统,在此DSP平台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微机励磁系统的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输入、交流测量单元、脉冲单元、通讯单元等硬件系统设计,接着对励磁装置的软件系统流程如起励过程控制、人机界面流程、交流采样、控制计算单元、脉冲触发流程、通讯流程等进行了设计介绍。最后,在小型模拟平台上做了相关测试,验证系统设计效果。
邹洁[5](2014)在《基于DTW算法的嵌入式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世纪以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实现低碳化、文明建设为生态化,这种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的电力工作者在面对新型挑战、新型变革,顺应形势变化,把握历史机遇,提出了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先进的信息化、自动化和分析技术为基础,灵活、高效、可靠地完成对输电网的测量、控制、调节、保护、安稳等功能,实现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水平的目标。作为完成智能变电站重要功能——变换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其微机保护的实现充分分析和吸收国内外微机保护装置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总结了传统变压器微机保护的不足与变压器微机保护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DTW算法的嵌入式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该装置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并且集保护、测量、控制、监测、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现代变压器微机保护系统不仅对保护提出了更高的精度高求,还以寻求保护的更高速为目标,因此提出了以DSP和ARM的双处理器结构,以DSP为保护核心,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保护功能;以ARM为控制核心,以实现人机接口、通信功能。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双处理器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在硬件资源、开发平台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改变原有的专用光纤或SDH/PDH通信设备,而采用基于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来实现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之间的采样数据的传输,并实现变压器微机保护的控制功能。在软件设计方面,保护算法是变压器微机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由于变压器微机保护算法的目的在于找出好的算法,尽可能在减少数据采集量和计算时间的同时,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弯曲(DTW)算法的变压器保护算法,来提高变压器微机保护的精度和速度。本文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研究基于EPON通信的嵌入式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来实现保护的反应迅速、可靠性高、动作正确率高、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刘益青[6](2012)在《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传统的阶梯式后备保护存在动作延时长、整定配合困难、容易引起连锁跳闸事故等缺陷,始终是电网稳定运行的薄弱环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智能变电站中采用了非常规互感器、智能一次设备和IEC61850通信标准等新技术,实现了信息采集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建模的统一化,为研究基于信息共享的新型后备保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此,本文围绕适用于智能变电站的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提出了电流差动站域后备保护原理(Substation-area Differential Backup Protection, SDBP)及实现方法。对站域保护做了明确定义,分析了站域保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了边界差动区、站内差动区、元件差动区和搜寻差动区等不同类型的差动区。SDBP根据各差动区的动作状态可以精确定位故障元件,并根据主保护动作信息和断路器位置信息完成整个变电站的后备保护功能。SDBP摈弃了传统后备保护的阶梯式整定原则;动作时间固定并小于一个时间级差;具有绝对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不受潮流转移引起的过负荷影响,避免了传统后备误动引起的连锁反应。讨论了SDBP的差动判据动作特性、整定原则及灵敏度等关键问题;分析了TA饱和、励磁涌流对SDBP的影响及对策。利用PSCAD仿真软件,对正常运行状态、区内外各种类型故障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验证了SDBP原理的正确性。针对站域后备保护数据处理量极大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SDBP原理的数据处理新方法,即以傅里叶运算为基础的实用修正算法。新方法不需要进行数据插值和采样率转换,而是直接对采样值序列进行傅里叶运算,然后根据实测的信号频率对有效值和相位进行修正。相比于全数字化保护中广泛采用的数据插值、抽取的预处理方法,新方法大大缩减了计算量,并省去了抗混叠低通滤波环节,从而避免低通环节引入的附加量化误差和滤波器延时。通过ATP和MATLAB等工具验证了新方法完全适用于SDBP等采用相量比较原理的继电保护应用。提出了基于窄带滤波器的变数据窗相量求取新算法—NBDF-Phaselet算法。先利用1/4周期数据窗的Phaselet算法得到窄带滤波器的近似初值,对采样值序列进行窄带滤波,再使用不同数据窗长的Phaselet算法进行精确相量估计。采用新算法后,站域后备保护可以接收相邻变电站的Phaselet数据替代采样值数据,可有效降低SDBP原理对站间数据通信的要求,简化了站域后备保护的设计。通过PSCAD和RTDS试验数据,验证了NBDF-Phaselet算法应用于相量电流差动原理的有效性。设计了站域后备保护装置的实现方案,研制了满足站域后备保护需求的高性能软硬件平台,采用了CPU+DSP的多处理器架构和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由PowerPC模块完成管理和网络通信等功能,具备过程层多路千兆以太网通信接口;采用浮点DSP作为数据协处理器。软件上对采样值传输、GOOSE信息的收发等关键模块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实时性。建立了符合IEC61850标准和Q/GDW396标准的站域后备保护信息模型。提出了基于IEC61850标准利用EoS和广域以太网技术扩展过程层网络直接传输采样值的通信方案。
张捷[7](2012)在《基于双DSP技术的变压器保护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要根据电力变压器的容量和重要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状态,为其配备合适的保护,保障电力变压器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本文分析了变压器可能出现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状态,介绍了变压器保护的相关原理,特别对差动保护中不平衡电路和励磁电流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针对傅式算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傅式算法,为装置软件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文章根据变压器保护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了基于双DSP平台的变压器保护装置,该装置集保护、测量、控制、通信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保护DSP和测控DSP实现其功能,保护DSP独立采样并完成数字滤波、保护算法和逻辑判断、出口逻辑,测控DSP完成装置的总起动、键盘控制、人机界面、后台通信等功能。文中重点介绍了硬件系统的框架结构,对信号采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电源电路、CAN通信电路和双DSP通信电路等模块电路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软件系统的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为保护DSP程序和测控DSP程序,给出了这些程序的流程图。为了使采集到的信号尽可能的精确,保证装置的可靠、准确动作,文章给出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在抗干扰方面采取的措施。
王群[8](2012)在《微机保护实验系统的一种新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继电保护技术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电力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继电保护装置必将更新换代,新型的微机保护的也应时而生,它必须要具有诸如对故障的反应速度快、保护运行灵活、且无动作死区等一系列新功能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设计的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具有实时测量、自动控制、自动保护、遥控远动等多种综合性新功能,尤其是实时测试技术得到更新﹑满足了新技术更高的要求。比如系统为了提高测试信号的精度而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接口的全数字测试信号,提供的模拟测试信号的精度和可靠性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借助计算机的新技术,微机保护的智能化发展迅速,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为继电保护的闭环全自动测试提供了可能。基于电力工业技术发展情况,很有必要研制一套新型的,适合的微机继电保护的系统。论文是在研究分析了“多功能微机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双DSP+CPLD技术的新型微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该装置能满足电力部门和科研院校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充分考虑了实验教学的特需,留有足够的测试与连接点并配有易学的组态软件,人机界面友好,具有功能完备,方便实用等优点。论文主要设计了一种高精度信号发生主控模块及相关硬件电路,开发了一套完整功率运放电路及其保护、自检电路,电路的线性好,失真小,反应快,采用高精度串行DA转换器和10M以太网控制器CS8900A与DSP芯片的以太网接口设计方案,节省了空间。阐述了主控模块的系统程序设计思路和编制方法,定义了其通讯协议,并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了人机交互模块系统,软件确保了监控的实时性;对稳态和暂态波形产生算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IEC60870-5-103规约作了简单介绍,提出了对状态字查询位实现应用流程的控制等一系列新思想。本装置的软硬件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有强大的存储和运算能力,提高了抗干扰、自检能力。试验表明,新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具有精度高、体积小、重量轻、运行可靠、人机界面友好等特点,能与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培训系统相配合,能替代并超越常规继电器和微机保护,满足各种变电站综合性的自动化新实验。
王岳锋[9](2011)在《基于DSP与ARM双处理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电网已经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对现有电网的改造和增容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建设的头等大事。配电网络作为智能电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用户的联系十分紧密,对用户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传统的微机保护已经难以满足配电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了。因此,研究新型的微机继电保护应用于配电网络势在必行。本课题在充分分析和吸收国内外微机保护装置先进技术和经验,总结了传统微机继电保护的不足与微机保护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开发一套基于DSP与ARM双处理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该装置集保护、测量、控制、监测、通讯等功能于一体。在对微机保护装置具体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本装置的硬件总体方案。装置在硬件上采用了DSP+ARM双CPU结构,以TI公司的DSPTM320C5402为保护核心,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保护功能。以ATMEL公司的ARM9芯片AT91RM9200为控制核心,实现人机接口、通信功能。DSP与ARM之间通过DSP自带的主机接口HPI进行数据通信。围绕DSP+ARM双处理器的硬件平台,对硬件中的各个模块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包括DSP、ARM最小系统设计、数据采集模块、开关量开入开出模块、人机接口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以及DSP与ARM之间数据通信HPI接口模块等。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微机保护算法是微机保护研究的重点之一。微机保护不同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其不同的算法完成。因此研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算法的目的在于找出好的算法,使之在满足工程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数据采集量和计算时间。本课题对正弦函数模型、周期函数模型、随机模型等不同模型微机保护各种算法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种能精确消除衰减非周期分量影响的算法,并对该算法和全波傅氏算法进行了仿真对比,从算法的角度提高微机保护的精度和速度。软件方面,本课题在分析传统继电保护系统软件设计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微机保护软件设计方案。在详细分析μC/OS-Ⅱ的内核的基础上,将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移植到ARM芯片上。对微机保护各任务进行了划分以及优先级的选择,最后对应用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给出了软件流程图。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黄少辉[10](2009)在《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的继电保护教学实验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分析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和高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教学的需要,针对现有的用于电力系统教学和实验的微机保护实验装置种类少、功能单一的不足,并根据本单位实际项目需求,提出了一套基于DSP和MCU的硬件平台并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微机继电保护实验装置设计方案。论文对比了几种常用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并对方案中的关键技术—DSP和嵌入式系统做了介绍。在研究DSP TMS320F2812、MUC LPC2212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微控制器(MCU)的硬件设计方案,根据开发对实时性和开发成本的要求,选择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软件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μC/OS-Ⅱ硬件/软件体系结构,阐述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给出了微机继电保护软件平台任务的划分、调度设计方案和具体实现;然后详细叙述了将μC/OS-Ⅱ移植到LPC2212的过程,并对基于DSP的数据采集系统主控制器TMS320F2812的系统程序作了介绍,最后还对系统中用到的典型算法-快速傅立叶变换作了研究。本方案在硬件上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进行数据采集、嵌入式微控制器(MCU)进行保护逻辑判断,构建了高效可靠的硬件平台,软件上采用了实时性好和开发成本较低的μC/OS-Ⅱ作为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设计装置不仅图形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而且实验方法灵活、系统开放,非常适合本学院的教学和实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二、基于TMS320C32的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TMS320C32的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牵引变压器运行中的主要故障 |
1.1.2 牵引变压器常用保护措施 |
1.2 牵引变压器保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牵引变压器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
1.2.2 国内外变压器主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牵引变压器主保护装置现状与发展 |
1.3.1 常见牵引变压器主保护装置分类及特点 |
1.3.2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特点及发展 |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2 高铁牵引变压器主保护原理及数据处理算法 |
2.1 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典型技术特点 |
2.1.1 自耦变压器(AT)供电方式 |
2.1.2 宝兰客专牵引变电所主接线 |
2.1.3 牵引变压器保护配置要求 |
2.2 牵引变压器保护方式及特点 |
2.2.1 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及特点分析 |
2.2.2 保护装置中主保护的起动判据 |
2.3 微机保护装置的信号采样及处理算法 |
2.3.1 模拟量采样方法 |
2.3.2 基本电参量的处理算法 |
2.3.3 消除信号非同步采样误差的算法 |
2.3.4 短路故障的处理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 |
3.1 牵引变压器主保护完成的功能 |
3.1.1 装置基本功能 |
3.1.2 设计参数要求 |
3.2 保护装置硬件的总体方案选定 |
3.2.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
3.2.2 中央控制模块结构 |
3.2.3 89C55单片机模块 |
3.3 主要模块设计 |
3.3.1 电源系统 |
3.3.2 模拟量输入及调理电路 |
3.3.3 保护算法起动检测电路 |
3.3.4 开关量输入输出回路 |
3.3.5 看门狗复位电路 |
3.4 抗干扰措施 |
3.4.1 干扰和干扰源 |
3.4.2 接地与屏蔽 |
3.4.3 滤波、退耦与旁路 |
3.4.4 电源系统抗干扰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保护装置的软件系统 |
4.1 保护装置软件的总体结构 |
4.2 部分模块子程序设计 |
4.2.1 A/D转换驱动程序设计 |
4.2.2 测量算法模块 |
4.2.3 保护判断子程序 |
4.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4.4 抗干扰能力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牵引变压器保护配置及现场试验 |
5.1 保护配置及整定 |
5.1.1 主变保护配置 |
5.1.2 主变后备保护配置 |
5.1.3 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结果 |
5.1.4 非电量保护 |
5.2 牵引变压器现场试验 |
5.3 保护装置的现场检验 |
5.3.1 通电前检验 |
5.3.2 通电检查 |
5.3.3 传动试验 |
5.3.4 绝缘性能检查 |
5.4 差动保护性能检验 |
5.4.1 差动速断保护 |
5.4.2 比率差动保护 |
5.5 运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就地化保护研究现状 |
1.2.2 就地化保护的优势和难点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 |
2.1 牵引变电所 |
2.1.1 牵引变电所的结构和功能 |
2.1.2 牵引变电所的环境 |
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二次设备 |
2.2.1 变电所内的继电保护的种类和方式 |
2.2.2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 |
2.3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的通信网络 |
2.4 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就地化保护装置硬件设计 |
3.1 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
3.1.1 既有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分析 |
3.1.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方案 |
3.2 三合一就地化保护装置设计 |
3.2.1 处理器选择 |
3.2.2 功能划分 |
3.2.3 插板设计 |
3.2.4 外部装置 |
3.2.5 配置方式 |
3.3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 |
3.3.1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环境要求 |
3.4 就地化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问题 |
3.4.1 变电所的干扰源与敏感装置 |
3.4.2 微机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与解决方案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网络设计 |
4.1 就地保护装置的软件要求 |
4.2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设计 |
4.2.1 三网合一 |
4.2.2 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 |
4.2.3 PROFINET |
4.2.4 工业交换机 |
4.2.5 就地化保护的网络架构 |
4.2.6 智能管理单元 |
4.3 就地化保护通信网络仿真 |
4.3.1 网络仿真方案 |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就地化保护的现场方案 |
5.1 就地化保护的整站配置 |
5.2 故障检修方案 |
5.3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3)智能变电站内220kV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系统架构方案设计 |
2.1 保护装置的硬件系统设计 |
2.1.1 传统保护装置的硬件系统 |
2.1.2 智能保护装置的硬件系统 |
2.2 智能保护装置的更新换代 |
2.2.1 智能一次设备的应用 |
2.2.2 智能二次设备的应用 |
2.3 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 |
2.3.1 有源式互感器原理 |
2.3.2 无源式互感器原理 |
2.3.3 电子式互感器应用 |
2.3.4 线路侧电子式互感器配置 |
2.3.5 电子式互感器抗干扰能力技术解决方案 |
2.4 智能变电站网络通信平台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线路保护设计基本原理 |
3.1 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设计理念 |
3.1.1 选择性 |
3.1.2 速动性 |
3.1.3 灵敏性 |
3.1.4 可靠性 |
3.2 线路保护基本功能设计 |
3.2.1 距离保护 |
3.2.2 纵联差动保护 |
3.2.3 过流保护 |
3.2.4 零序保护 |
3.2.5 过负荷保护 |
3.2.6 断路器失灵保护 |
3.2.7 重合闸保护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线路保护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保护的硬件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 |
4.1.1 CPU模块 |
4.1.2 采集模块 |
4.1.3 光电隔离模块 |
4.1.4 通信模块 |
4.1.5 人机接口模块 |
4.2 DSP芯片的选型与仿真 |
4.2.1 DSP芯片的特点 |
4.2.2 DSP芯片TMS320C6713的功能 |
4.2.3 DSP芯片TMS320C6713的特征 |
4.2.4 JTAG环境下的仿真 |
4.3 ARM芯片的选型与仿真 |
4.3.1 ARM芯片的特点 |
4.3.2 ARM芯片AT91SAM9261的功能 |
4.4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变电站中的线路保护软件设计 |
5.1 整体软件系统的设计 |
5.2 DSP模块软件环境开发 |
5.2.1 DSP芯片软件开发环境 |
5.2.2 DSP芯片主程序 |
5.2.3 DSP芯片数据采集程序 |
5.2.4 DSP芯片数据处理程序 |
5.2.5 DSP芯片故障处理程序 |
5.3 ARM模块软件环境开发 |
5.3.1 ARM芯片软件基础环境 |
5.3.2 ARM芯片通讯程序 |
5.3.3 ARM芯片人机交互程序 |
5.4 算法的选取与改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近况及发展 |
1.2 励磁在水电厂中作用 |
1.3 励磁系统分类及说明 |
1.4 励磁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5 本课题论文的主要工作任务 |
第2章 励磁原理和控制方案设计 |
2.1 励磁原理 |
2.1.1 励磁系统基本原理 |
2.1.2 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 |
2.1.3 励磁系统暂态响应性能 |
2.1.4 参照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
2.2 励磁控制模型与传递函数 |
2.2.1 励磁系统的控制模型 |
2.2.2 典型励磁系统传递函数 |
2.3 励磁的控制方式与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硬件系统原理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系统结构框图设计 |
3.3 调节器装置CPU芯片介绍 |
3.4 开关量输入输出设计 |
3.5 模拟量输入单元设计 |
3.6 交流测量单元设计 |
3.7 脉冲单元设计 |
3.8 通讯单元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励磁装置软件流程与设计 |
4.1 CPU芯片的开发软件及设计概述 |
4.2 主程序软件流程模块 |
4.3 交流采样流程模块 |
4.4 起励过程流程图模块 |
4.5 励磁装置监测保护模块 |
4.6 控制计算单元模块 |
4.7 人机界面流程图模块 |
4.8 脉冲触发流程图模块 |
4.9 通讯流程图模块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励磁装置测试实验 |
5.1 测试实验的设备介绍 |
5.1.1 DS5022M示波器 |
5.1.2 VICTOR 89A万用表 |
5.1.3 继电保护测试仪 |
5.1.4 励磁系统实验平台 |
5.2 测试实验的数据和波形记录 |
5.2.1 通讯测试 |
5.2.2 触发双窄脉冲形成 |
5.2.3 励磁端电压测量 |
5.2.4 励磁端电压波形 |
5.2.5 运行切换 |
5.2.6 励磁调节范围 |
5.2.7 励磁参数设定 |
5.2.8 励磁故障显示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课题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成果 |
(5)基于DTW算法的嵌入式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背景 |
1.2 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压器微机保护原理 |
2.1 变压器的故障、异常运行状态及其保护方式 |
2.2 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 |
2.3 传统差动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微机保护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硬件整体框架设计 |
3.2 计算机主系统选择 |
3.2.1 DSP 芯片选择 |
3.2.2 ARM 芯片选择 |
3.3 输入信号的预处理电路和器件的选择 |
3.3.1 电压形成回路的选择 |
3.3.2 前置模拟低通滤波器的选择 |
3.3.3 采样保护电路的设计 |
3.3.4 多路转换开关(MPX)的选择 |
3.3.5 模数转换器(A/D)的确定 |
3.4 电源部分的确定 |
第四章 差动保护算法的分析比较 |
4.1 传统差动保护算法分析 |
4.1.1 正弦函数模型算法分析 |
4.1.2 周期函数模型算法分析 |
4.1.3 随机模型算法分析 |
4.2 DTW 算法的分析 |
4.3 各种算法的对比分析及算法确定 |
第五章 通信系统设计 |
5.1 DSP 与 ARM 的通信设计 |
5.1.1 接口介绍 |
5.1.2 HPI 硬件接口设计 |
5.1.3 HPI 接口数据通信设计 |
5.2 EPON 通信设计 |
5.2.1 EPON 的结构设计 |
5.2.2 网络管理的选择 |
5.2.3 网络协议通信设计 |
5.2.4 通信装置设置设计 |
第六章 保护程序设计 |
6.1 DWT 算法的差动保护判据 |
6.2 DTW 差动保护算法 |
6.3 变压器微机保护的软件流程图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变电站概述 |
1.3 智能变电站的全数字化保护 |
1.3.1 全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 |
1.3.2 全数字化保护测试方法 |
1.4 非传统继电保护的研究概况 |
1.4.1 广域保护与有限广域保护 |
1.4.2 集合保护与系统保护 |
1.4.3 集成保护与集中式保护 |
1.4.4 非传统继电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 |
2.1 引言 |
2.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2.2.1 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及存在的问题 |
2.2.2 智能变电站集中式保护配置 |
2.2.3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新方案 |
2.3 站域后备保护原理 |
2.3.1 站域保护的概念 |
2.3.2 基于电流差动原理的站域后备保护 |
2.3.3 站域保护与广域保护的比较 |
2.4 站域后备保护几个问题的讨论 |
2.4.1 相量电流差动的动作特性、整定及灵敏度 |
2.4.2 TA饱和的影响 |
2.4.3 励磁涌流的识别 |
2.4.4 采样值信息的容错处理 |
2.5 仿真与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站域后备保护的数据处理方法 |
3.1 引言 |
3.2 智能变电站数据采集与处理 |
3.2.1 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数据流比较 |
3.2.2 继电保护对数据采集处理的基本要求 |
3.3 全数字化保护中数据插值、抽取方法分析 |
3.4 站域后备保护的数据处理新方法 |
3.4.1 傅里叶算法 |
3.4.2 等时间间隔采样对傅里叶算法的影响 |
3.4.3 傅里叶算法的修正方法 |
3.4.4 数据处理新方法在站域后备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
3.5 仿真与实验 |
3.5.1 两种修正方法仿真比较 |
3.5.2 实用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3.5.3 实用算法在保护装置中的验证 |
3.6 小结 |
第四章 站域后备保护的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 |
4.1 引言 |
4.2 全数字化保护常用滤波算法 |
4.2.1 最小二乘算法 |
4.2.2 Phaselet算法 |
4.2.3 常用滤波算法之间的关系 |
4.3 Phaselet算法应用于站域后备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
4.4 基于Phaselet和窄带通滤波器的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 |
4.4.1 狭窄带通数字滤波算法 |
4.4.2 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原理 |
4.5 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的性能仿真 |
4.6 小结 |
第五章 站域后备保护装置的实现方案设计 |
5.1 引言 |
5.2 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特点 |
5.3 硬件平台设计 |
5.3.1 主处理器模块 |
5.3.2 DSP数据处理模块 |
5.3.3 FPGA综合处理模块 |
5.3.4 以太网通信模块 |
5.3.5 其他辅助模块 |
5.4 软件设计 |
5.4.1 软件总体架构 |
5.4.2 模拟量采集与采样值传输 |
5.4.3 GOOSE信息传输 |
5.4.4 站域后备保护的数据计算和保护逻辑 |
5.4.5 符合IEC61850标准的信息建模 |
5.5 站域后备保护通信实现方案 |
5.5.1 变电站之间的数据通信方案 |
5.5.2 站域后备保护装置的通信能力需求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附录 |
附录A 验证变数据窗相量估计算法的RTDS动模试验录波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基于双DSP技术的变压器保护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继电保护的概述 |
1.1.1 继电保护的任务和要求 |
1.1.2 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 |
1.1.3 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
1.2 变压器保护概述 |
1.2.1 变压器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状态 |
1.2.2 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原则 |
1.2.3 变压器故障案例 |
1.3 论文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变压器保护的基本原理 |
2.1 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 |
2.1.1 纵联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 |
2.1.2 不平衡电流对变压器保护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
2.1.3 励磁涌流对变压器保护的影响以及解决办法 |
2.2 变压器的后备保护 |
2.2.1 过电流保护 |
2.2.2 复合电压启动的过电流保护 |
2.2.3 零序电流保护和零序电压保护 |
2.3 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保护算法的分析研究 |
3.1 变压器保护算法概述 |
3.2 傅式算法的基本原理 |
3.2.1 全波傅式算法 |
3.2.2 半波傅式算法 |
3.3 改进的傅式算法 |
3.3.1 改进的全波傅式算法 |
3.3.2 改进的半波傅式算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变压器保护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装置的总体硬件结构 |
4.2 DSP技术概述 |
4.2.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
4.2.2 TMS320F2812功能介绍 |
4.3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应用 |
4.4 装置主要模块电路设计 |
4.4.1 信号采集电路 |
4.4.2 模数转换电路 |
4.4.3 开关量输入电路 |
4.4.4 开关量输出电路 |
4.4.5 电源电路 |
4.4.6 CAN通信电路 |
4.4.7 双DSP通信电路 |
4.5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4.6 小结 |
第五章 变压器保护装置的软件开发 |
5.1 保护DSP程序 |
5.1.1 保护主程序 |
5.1.2 数据采样中断程序 |
5.1.3 故障处理程序 |
5.2 测控DSP程序 |
5.2.1 测控主程序 |
5.2.2 CAN通信程序 |
5.3 软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微机保护实验系统的一种新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课题概述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及功能特点 |
2.1 TQDB-Ⅲ 微机整体结构的简介 |
2.2 系统总体工作原理简介 |
2.3 新型装置总体结构简介 |
2.4 新型装置总体功能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装置的硬件设计 |
3.1 概述 |
3.2 主控信号模块的设计 |
3.2.1 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DSP |
3.2.2 TMS320F2812 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2.3 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应用 |
3.2.4 数模转换电路的设计 |
3.2.5 低通滤波电路的设计 |
3.3 功放电路的设计 |
3.3.1 电压功放电路的设计 |
3.3.2 电流功放电路的设计 |
3.3.3 功放保护电路的设计 |
3.4 输入输出电路的设计 |
3.4.1 输出电路的设计 |
3.4.2 输入电路的设计 |
3.5 监控系统模块的设计 |
3.5.1 监控系统模块方案的设计 |
3.5.2 CPLD 逻辑电路的设计 |
3.5.3 模数 A/D 采样电路的设计 |
3.5.4 液晶 LCD 显示模块的选取 |
3.5.5 数字测试模块的设计 |
3.6 系统抗干扰的措施 |
3.7 装置硬件制作与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概述 |
4.2 实时操作系统 DSP/BIOS |
4.2.1 DSP/BIOS 的简介 |
4.2.2 DSP/BIOS 的中断管理 |
4.2.3 DSP/BIOS 实时操作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
4.3 DSP 系统软件的开发 |
4.3.1 DSP 的开发环境 |
4.3.2 波形数据产生的算法及应用 |
4.3.3 主控 DSP 的通讯协议 |
4.3.4 主控 DSP 的系统软件 |
4.3.5 监控 DSP 的系统软件 |
4.3.6 异步串行下载程序的应用 |
4.4 软件抗干扰方面的措施 |
4.5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IEC60870-5-103 规约及其应用 |
5.1 IEC60870-5-103 规约简介 |
5.2 IEC60870-5-103 规约在微机保护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装置的性能测试 |
6.1 性能测试的参数及要求 |
6.2 测试试验结果 |
6.2.1 系统响应速度的测试 |
6.2.2 系统输出精度的测试 |
6.2.3 通信接口的测试 |
6.2.4 系统与其它装置配合下的综合性保护功能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DSP与ARM双处理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1.2.1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 |
1.2.2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趋势 |
1.3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 |
1.3.1 RTOS 概述 |
1.3.2 微机继电保护软件设计引入 RTOS 的必要性 |
1.3.3 微机继电保护软件设计引入 RTOS 的可行性 |
1.4 本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平台设计 |
2.1 硬件架构方案的选择 |
2.2 微机保护装置的整体框架 |
2.3 DSP 芯片 TMS320C5402 概述 |
2.3.1 TMS320C5402 的特性 |
2.3.2 TMS320C5402 外围最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2.4 ARM 芯片 AT91RM9200 的概述 |
2.4.1 ARM 体系结构 |
2.4.2 AT91RM9200 微处理器简介 |
2.4.3 AT91RM9200 外围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2.5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2.5.1 电压形成回路 |
3.5.2 模拟滤波器 |
2.5.3 A/D 模数转换 |
2.5.4 开关量输入采集回路 |
2.6 控制模块 |
2.6.1 开关量输出回路 |
2.6.2 蜂鸣告警电路 |
2.7 人机接口模块 |
2.7.1 LCD 电路设计 |
2.7.2 键盘电路设计 |
2.7.3 LED 电路 |
2.8 通讯模块 |
2.8.1 RS-232 串行总线接口 |
2.8.2 CAN 总线接口 |
2.8.3 以太网接口 |
2.9 DSP 与 ARM 数据通信 |
2.9.1 HPI 接口介绍 |
2.9.2 HPI 接口硬件设计 |
2.9.3 HPI 的数据传送过程 |
2.10 电源模块 |
第三章 微机保护算法选择与分析 |
3.1 正弦函数模型算法 |
3.1.1 两点乘积算法 |
3.1.2 导数法 |
3.1.3 半周积分算法 |
3.2 周期函数模型算法 |
3.2.1 全波傅立叶算法 |
3.2.2 半波傅立叶算法 |
3.3 随机模型算法 |
3.3.1 最小二乘法 |
3.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
3.4 各种算法的对比分析 |
3.5 含有衰减直流分量下傅立叶算法的误差分析 |
3.6 一种精确消除衰减直流分量影响的算法 |
3.7 主要电气参数的计算 |
3.7.1 频率的测量 |
3.7.2 交流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的计算 |
第四章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软件的总体设计 |
4.1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
4.1.1 传统微机保护存在的问题 |
4.1.2 基于 RTOS 的微机保护的优点 |
4.1.3 选取μC/OS-Ⅱ作为微机保护软件实时内核 |
4.2 装置软件设计 |
4.2.1 DSP 保护系统软件的设计 |
4.2.2 ARM 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 |
4.3 ARM 管理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
4.3.1 通信程序 |
4.3.2 人机交互程序 |
4.4 HPI 数据通信程序设计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算法的仿真 |
5.2 DSP 中的算法计算流程框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的继电保护教学实验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概况 |
1.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 |
1.1.2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
1.2 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原理和本文关键技术分析 |
2.1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硬件原理 |
2.2 DSP技术 |
2.2.1 DSP简介 |
2.2.2 DSP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
2.3 嵌入式系统 |
2.3.1 嵌入式系统定义及特点 |
2.3.2 微机继电保护产品中采用RTOS的必要性 |
2.3.3 几种通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比较与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微机继电保护教学实验系统的构成及硬件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3.1.1 通用微机继电保护教学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 |
3.1.2 通用微机继电保护教学实验平台实现的功能 |
3.2 微机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
3.2.1 装置说明及功能介绍 |
3.2.2 基于TMS320F2812 型DSP的数据采集模块 |
3.2.3 逻辑判断模块 |
3.2.4 开入开出模块 |
3.2.5 通讯模块 |
3.2.6 人机接口模块 |
3.2.7 电源模块 |
3.2.8 其它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机继电保护实验装置软件设计 |
4.1 传统的微机继电保护软件的设计思路 |
4.2 基于 μC/OS-Ⅱ的微机继电保护软件设计思想 |
4.2.1 μC/OS-Ⅱ操作系统在ARM平台上的移植 |
4.2.2 任务的划分 |
4.2.3 软件设计整体框架 |
4.3 数据采集模块主控制器DSP系统软件设计 |
4.3.1 DSP程序设计 |
4.3.2 CCS 开发 DSP 软件的一般流程 |
4.3.3 DSP系统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护算法的选择和分析 |
5.1 微机保护的启动元件 |
5.2 微机保护算法的概述 |
5.3 快速傅立叶变换(FFT) |
5.3.1 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电量测量原理 |
5.3.2 采样点数的选择 |
5.3.3 自适应调整采样间隔 |
5.3.4 频率的测量 |
5.3.5 交流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计算 |
5.3.6 功率因数的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TMS320C32的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牵引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及整定[D]. 杨铁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2]数字化牵引变电所就地化保护研究[D]. 李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智能变电站内220kV线路保护装置的设计[D]. 李栋.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4]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志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5]基于DTW算法的嵌入式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D]. 邹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14(11)
- [6]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研究[D]. 刘益青. 山东大学, 2012(05)
- [7]基于双DSP技术的变压器保护装置的设计[D]. 张捷. 山东大学, 2012(02)
- [8]微机保护实验系统的一种新型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研究[D]. 王群. 湖南大学, 2012(06)
- [9]基于DSP与ARM双处理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D]. 王岳锋.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10]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的继电保护教学实验装置的研究[D]. 黄少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