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香兰素废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磊磊[1](2020)在《PbO2-CeO2复合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苯嗪草酮与香兰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PbO2-CeO2电极作阳极采用电催化氧化技术分别对苯嗪草酮与香兰素进行电催化降解,并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HPLC和HPLC-MS监控其在不同降解时间下的变化。主要研究如下:采用PbO2-CeO2复合阳极通过电催化法除去水溶液中的除草剂-苯嗪草酮,考察了电流密度、初始苯嗪草酮浓度、p H值和支持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对苯嗪草酮降解实验的影响;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苯嗪草酮的电催化降解符合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在实验条件下,随着苯嗪草酮初始浓度的降低,p H值降低,电流密度增大,苯嗪草酮的去除率提高;但随着Na2SO4浓度的增加,苯嗪草酮去除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在Na2SO4浓度为0.2 mol L-1,苯嗪草酮浓度为45 mg L-1,电流密度为90 m A cm-2,p H值为5.0的最优条件下电解120 min,苯嗪草酮的去除率达到98.99%;还进一步验证了羟基自由基在苯嗪草酮降解中的产生的关键作用。根据HPLC-MS分析的中间体,鉴定了苯嗪草酮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13种中间产物,根据上下游物质的关系提出降解途径,并根据羟基自由基对苯嗪草酮初始攻击位置的不同,将降解途径分成两条子途径。采用PbO2-CeO2复合阳极通过电催化氧化法除去水溶液中的香料添加剂-香兰素,考察了电流密度、初始香兰素浓度和支持电解质浓度等影响因素对香兰素降解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香兰素在PbO2-CeO2复合电极上的电催化降解效率是高效的,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当Na2SO4浓度为0.1 mol L-1,苯嗪草酮浓度为30 mg L-1,电流密度为50 m A cm-2时,电解120 min后香兰素的去除率达到了98.03%。最后在香兰素电催化降解过程中用HPLC和HPLC-MS对中间体分析并对降解路径进行了探究,根据质谱图分析出了9种中间产物;根据羟基自由基对香兰素初始攻击位置的不同,把降解路径分为三个子途径,最终这些小分子的中间体被电催化降解矿化成H2O和CO2。
卜君如[2](2020)在《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和亚临界水氧化技术(HCWO)分别是指利用超临界水(SCW)和亚临界水(HCW)的特性对难降解废物进行高效处理的高级氧化技术。本课题利用此两种氧化技术分别对甲醛废水和甲基香兰素生产废水的氧化降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SCWO/HCWO体系中加入Fe2+作为催化剂形成超/亚临界芬顿氧化体系(SCFO/HCFO),对比SCWO/HCWO和SCFO/HCFO体系,寻求两种废水的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此外,本课题对甲醛废水和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HCWO和SCWO降解甲醛废水。探究了温度、停留时间、过氧倍数等因素对甲醛废水TOC去除率、TOC去除速率以及H2O2利用率的影响。得出甲醛废水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40℃,压力24MPa、氧化剂倍数1.0、停留时间217.3 s(进样流量2.0 m L/min),此时,甲醛废水的TOC去除率和TOC去除速率可分别达到89.0%、3.44 g/(L.Min),H2O2利用率为89.0%。且在所选取的实验条件下,SCFO/HCFO体系相比于SCWO/HCWO体系对于该废水的降解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利用幂指数方程法对HCWO处理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氧化剂倍数为2.0,停留时间为197.0 s条件下,在300~360℃的温度范围内,HCWO氧化甲醛废水反应的活化能Ea约为48.34k J·mol-1,前指数因子A为151.33 s-1,对氧化剂浓度和有机物TO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1。利用HCWO氧化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探究温度、停留时间、过氧倍数、p H值、Fe2+浓度等因素对甲基香兰素废水TOC去除率、TOC去除速率的影响。得出甲基香兰素废水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40℃,压力24MPa、氧化剂倍数1.5、停留时间217.3 s(进样流量2.0 m L/min),此时,甲基香兰素废水的TOC去除率和TOC去除速率可分别达到94.3%、3.52g/(L·Min)。在所选取实验条件下,HCFO相比HCWO对甲基香兰素废水的降解无明显优势。对HCWO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氧化剂倍数为3.0,停留时间为217.3 s条件下,在300~360℃的温度范围内,HCWO氧化甲基香兰素废水反应的活化能Ea约为32.56k J·mol-1,前指数因子A为5.64s-1,对氧化剂浓度和有机物TOC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和1。
曹名帅[3](2014)在《UASB+A/O+BAF处理香料化工园区废水的工艺调试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料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香料工业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业部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香料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香料工业废水。该类废水中通常包括香料及其副产品、降解物及多种原辅材料。香料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毒性大,若直接排放,会严重危害环境,影响人民健康。本工程项目针对香料工业园区生产企业排放的香料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在充分分析水质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厌氧上升式污泥床(UASB)+缺氧/好氧(A/O)复合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来处理该废水。本文针对工程土建及安装施工过程结束后的运行调试过程进行研究。经过调试准备、单元工艺启动和组合工艺联机调试及优化三个过程阶段,实现了组合工艺的成功启动和稳定运行,废水处理效果良好,出水各项指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通过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组合工艺进水COD浓度在400500mg/L范围内波动,平均COD值在450mg/L左右,最终出水COD值能稳定低于60mg/L,总COD去除率可达90%。(2)组合工艺进水氨氮浓度在60mg/L左右,UASB处理过程氨化作用明显,出水氨氮浓度可提高达8%;组合工艺处理后氨氮硝化较完全,出水氨氮低于8mg/L,总氨氮去除率可达95%以上。(3)组合工艺进水总氮浓度在80mg/L左右,组合工艺反硝化作用明显,处理后出水总氮浓度能稳定低于20mg/L,总氮去除率可达80%左右。(4)对于香料园区工业废水,UASB+A/O+BAF组合工艺可以较好实现COD的去除,但UASB单元工艺的COD去除率不宜过高,否则易导致后续A/O脱氮工艺出现碳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总氮去除效率。(5)通过适当降低UASB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和加大A/O池混合液的内回流比,可以有效解决组合工艺脱氮过程碳源不足和总氮去除率不达标的问题。本工程调试的研究结果和经验,可以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和废水处理工程应用提供基本方法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谢欣馨[4](2013)在《工业废水制水煤浆气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工业废水水量大,处理难度高,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用工业废水取代水煤浆中的制浆用水,与煤粉混合制成废水水煤浆气化或燃烧,可对工业废水进行回用。在国内,工业废水的研究还没有真正的投入到实际工程应用。本文以处理难度极大的兰炭废水和煤粉制成废水煤浆,从成浆性能和气化结果进行了考察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成浆性能的研究表明:虽然废水中物质有良好的分散稳定作用但却不能直接制得高浓度具有良好流动性能和稳定性能的料浆。选择添加剂时应针对煤样本身性质和废水本身所含物质而确定,对于兰炭废水煤浆较适合的添加剂为GHA-5型,用量为0.5%(wt%),可制备出制浆浓度达63%,流动性、稳定性良好的浆体。合理的粒度分布对成浆性能有促进作用。兰炭废水可与焦末、神府煤制备水煤焦浆。通过试验发现,废水中的酚类物质会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浆体粘度降低;废水中氨氮物质会提高浆体的稳定性;此外,废水中油类物质的存在会增加水煤浆的热值。在气化方面,工业试烧结果表明:以工业废水代替新鲜水制浆试烧是可行的。焦末可作为气化原料,神府煤与兰炭焦末按照不同比例与废水制浆掺烧,气化指标较为理想,CO+H2可达76%以上,比氧耗在500Nm’/1000KNm3(CO+H2)以下,比原料耗小于600kg/KNm’(CO+H2)。此外分析了水煤浆浓度、氧煤比、气化温度、气化压力对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煤浆浓度增加,有效气成分(CO+H2)的含量升高;氧煤比提高,有效气成分(CO+H2含量下降;气化温度和气化压力影响不明显。
肖晶,曹姝文,郑晨,桑子祥[5](2013)在《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中试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在进水COD为2 900~3 500 mg/L、NH3-N为390~450 mg/L的条件下,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如下:HRT为12 h、曝气压力为0.2 MPa,在此条件下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1%和92%,是普通生化法的2~3倍。加压生物氧化法具有生化反应速率快、处理效率高、占地少、剩余污泥产量少等优点,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徐鑫[6](2013)在《EGSB+SHARON+UAF组合工艺处理合成香料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香精香料工业产生的有机废水化学需氧量高,含生化法不能降解的化合物(如氨氮、多环芳烃、致癌物苯等),是高浓度、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危害非常大。若不经处理就排入水体会使水生物中毒,农作物减产,引发各种疾病。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有限,研究有效的方法解决污水处理的问题十分有意义。合成香料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芳香烃、芳香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多达20几种,其中还包括有毒有害物质如酚类、甲苯、苯甲醛等。且在洗涤反应釜等过程中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因此,该废水酸碱度高浓度高、色度高、毒性大、成分复杂、水质波动大、难以直接进行生化处理,属于典型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因此在生化处理前,必须进行物化预处理,降解生物毒性提高可生化性。采用Fenton-热碱法对其处理效果进行研究,探讨了Fenton-热碱法在不同的pH、温度、投加量及反应时间对其COD去除率的影响,从而得出该处理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pH=3、H2O2投加量为20ml/L、FeSO4·7H2O投加量为2g/L、反应时间为3h时COD去除率可达到53%,在pH=11,温度在100℃、热解时间为15min时COD的去除率可达到4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Fenton-热碱的联合处理COD去除率达77%,用Fenton-热碱法预处理香精香料生产废水的CODcr,和色度都有较好处理效果。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有利条件。后续应用EGSB+亚硝化+UAF组合工艺处理两种不同水质的香精香料废水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处理某香精香料厂的调节池废水试验中,历时28天的运行COD去除率稳定90%以上,出水COD浓度小于200mg/L。出水氨氮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0mg/L,在处理某香精香料正位内酯废水中,历时43天的运行,COD去除率稳定90%以上,出水COD浓度小于500mg/L。出水氨氮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0mg/L.在运行期间进水的有机负荷不断提高,最后两种废水的COD稳定在3000mg/L,废水1的氨氮稳定在100mg/L,废水2的氨氮稳定在200mg/L,说明该工艺系统有一定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左晶[7](2012)在《混凝沉淀+UASB+BIOFOR工艺处理烟用香精综合废水》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吸烟者数量庞大,香烟的社会需求量巨大,从而烟用香精的社会需求量也非常巨大。但在烟用香精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严重污染了环境,同时也困扰着企业的自身形象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我国现阶段为此类具有浓度高、成分复杂、色度大、毒性大、难生化降解等特点的废水探寻并优化出一条实际可行的净化处理技术已迫在眉睫。本论文以江西某香精香料企业所产生的烟用香精废水为研究对象,提出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相混合稀释形成综合废水,再运用混凝沉淀+UASB+BIOFOR组合工艺来处理净化该类综合废水并成功达标排放。试验研究和工程启动调试运行结果如下:(1)通过烧杯混凝小试试验确定的最佳混凝剂PAC投加量为9mg/L,在此实验条件下COD去除率约为20%、SS约45%,但在混凝沉淀池的启动调试运行中,实际的混凝剂投加量应根据现场的水质水量情况做出相应调整,这样不仅去除了部分COD和SS而且还降低了能耗,更是为后续的生化处理工艺的启动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2)在启动初期,UASB进水浓度和进水量要按调试思路进行,在初次进水适应阶段浓度控制在1000mg/L左右,然后每次提升进水量是原有的20%左右,每次提升浓度大约为400mg/L, UASB厌氧反应器54天后启动调试成功。并在稳定运行期间,进水温度始终保持在30℃左右,COD进水浓度约为2500mg/L出水浓度可保持在400mg/L左右,去除率可达85%。(3) BIOFOR池采用闷曝法培养生物膜,该法经三周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好氧微生物培养和驯化,正常稳定运行后出水COD和SS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排放要求。(4)对该类综合废水进行了21d的联合工艺运行处理后,贮水池出水清澈,COD平均进水浓度从6174mg/L降至86mg/L,去除率为98.6%;SS平均进水浓度从1237mg/L降至53mg/L,去除率为95.7%。由分析可知:混凝沉淀池对SS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同时对COD的去除率也有一定的效果;UASB厌氧反应器在COD的总体去除率中占72.2%,这说明其运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处理工艺的成败,因此它是本项工程调试运行的关键;BIOFOR生物滤池虽然对COD的总去除率仅占10%,但其也是整个处理工艺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环。本课题来源于烟用香精综合废水处理的工程调试应用,实践性强。实践证明:“混凝沉淀+UASB+BIOFOR"的组合工艺为同类废水的净化处理提供了一项高效、价廉、易管理的废水处理技术方法和相关的调试运行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刘环宇[8](2010)在《Fenton、电-Fenton氧化降解香精香料和苯酚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香精香料、苯酚等工业产生的有机废水化学需氧量高(CODCr>4000mg/L),含生化法不能降解的化合物(如氨氮、多环芳烃、致癌物苯等),是高浓度、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危害非常大。若不经处理就排入水体会使水生物中毒,农作物减产,引发各种疾病。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有限,研究有效的方法解决污水处理的问题十分有意义。Fenton试剂通过H2O2和Fe2+作用产生·OH,使其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特别适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氧化处理,因此Fenton试剂法是废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由于吸附、混凝、萃取等方法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不明显,因此采用Fenton试剂氧化降解香精香料废水。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探讨了不同pH值、H202(30%)、FeSO4·7H2O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3、H202投加量为40mL/L、FeSO4·7H2O投加量为4.0 g/L、反应时间为3.0 h时,CODcr去除率为75%,色度去除率达到最高值82%。Fenton试剂对于香精香料生产废水的CODcr和色度都有较好处理效果。电Fenton作为类Fenton试剂比传统的Fenton试剂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本研究采用电-Fenton氧化降解苯酚模拟废水,采用双石墨为电极中间填充活性炭颗粒的反应器对100 mg/L的苯酚模拟废水进行处理研究,重点考察该方法降解率、CODcr和反应体系矿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双石墨电极法对苯酚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25℃±1℃),反应过程中使溶液的pH值为3.0(±0.01);电流为0.3 A;亚铁离子投加量为0.1 mmol/L;活性炭颗粒投加量为100 g的情况下电解60 min,苯酚的去除率达到93%;CODcr去除率达到65%。随着电解时间的加长当反应时间到达6h以上其苯酚基本矿化完全。加入·OH清除剂Na2CO3发现苯酚的降解效率明显下降,表明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高活性的·OH和H2O2,体系中苯酚的电催化氧化是由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的协同作用共同去除,从而决定了其有较高的矿化能力。
吴进华[9](2008)在《乐果废水及合成香料废水的电-Fenton预处理研究》文中提出农药、精细化工等工业产生的有机废水化学需氧量高(COD>4000 mg·L-1),含生化法不能降解的化合物(如氨氮、多环芳烃、致癌物苯并花等),是高浓度、有毒有害、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危害非常大。若不经处理就排入水体会使水生物中毒,农作物减产,引发各种疾病。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对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有限,研究有效的方法解决污水处理的问题十分有意义。传统Fenton(Conventional Fenton,简称CF)法中Fe2+在反应初始时即被氧化且反应速率较慢,H2O2的利用率低,有机物矿化不充分,处理后的水可能带有颜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系统的推广应用。为此,研究了循环电-Fenton(Circulating Electro Fenton,简称CEF-FeRe)法氧化降解自配乐果废水的过程及其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CEF-FeRe反应所需的H2O2通过蠕动泵缓慢加入到电解池中,而被氧化了的Fe2+又在阴极被还原,使得Fenton反应能持续进行。在乐果浓度为200mg·L-1时,通过多个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CEF-FeRe反应条件为:常温、pH值为3.0、H2O2/Fe2+的摩尔比为10、H2O2的加入量为理论剂量、恒流0.5A。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反应120min后COD去除率为81.67%,乐果降解率为99.4%。通过测定CEF-FeRe以及CF反应过程中Fe2+和H2O2的变化情况来验证CEF-FeRe反应的机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乐果废水的CEF-FeRe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此外,还通过矿化研究,分析出乐果的矿化途径。对实际合成香料中间体废水(原水COD为132580mg·L-1)的预处理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吸附、混凝、萃取等方法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不明显。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和对比实验确定了电渗析→气浮除油→电-Fenton的处理途径。确定了在I=1.5A,电解时间为120min的条件下电渗析效果是最佳的,其R值为6.7322×10-6mol·mL-1·cm-2。电渗析后调节pH值为3时气浮除油,COD去除率可达到59.8%。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电-Fenton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为3.5,电流为0.75A,Fe2+投加量为3g·L-1,H2O2和Fe2+的摩尔比为10:1,反应时间为75min。此条件下电-Fenton反应去除废水COD效率可达66.62%,总COD去除率达86.60%。
赵文生[10](2008)在《山梨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梨酸即己二烯酸,属于酸性防腐剂,其生产废水中含有对微生物起抑制作用的山梨酸成分并且还含有其他一些稳定性强的污染物,B/C值较低且酸性较强,难以用常规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处理。本文主要针对废水特点,进行预处理和后续生化处理研究。突出特点是:(1)恰当利用废水强酸性条件,将微电解与Fenton试剂氧化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连续的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氧化山梨酸废水预处理工艺;(2)首次将白腐菌应用于山梨酸废水预处理,扩展了白腐菌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范围;(3)通过工艺过程的优化组合,首次提出微电解-Fenton试剂氧化、白腐菌预处理+加压氧化联合处理工艺对山梨酸废水进行处理,并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实践中。最终工艺可使废水效果稳定可达标排放,且费用合理经济可行,使企业易于接受。本方案已应用于吉林某山梨酸厂的废水处理设计,并为企业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验数据,为废水的稳定处理、达标排放奠定了基础。
二、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香兰素废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香兰素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bO2-CeO2复合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苯嗪草酮与香兰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细化工废水常规处理方法 |
1.1.1 吸附法处理废水 |
1.1.2 生物法处理废水 |
1.1.3 预处理+生物法处理废水 |
1.2 高级氧化法处理废水 |
1.2.1 湿式氧化法 |
1.2.2 臭氧高级氧化技术 |
1.2.3 超临界水氧化法 |
1.2.4 光催化氧化法 |
1.2.5 电化学氧化法 |
1.3 PbO_2电极改性的研究进展 |
1.3.1 二氧化铅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
1.3.2 二氧化铅电极的改性 |
1.4 改性PbO_2-CeO_2复合电极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苯嗪草酮的电催化降解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材料 |
2.2.2 电催化降解实验 |
2.2.3 电化学测量和荧光实验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操作参数对苯嗪草酮降解的影响 |
2.3.2 苯嗪草酮的电催化降解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香兰素的电催化降解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香兰素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3.3.2 香兰素电化学降解的参数优化 |
3.3.3 香兰素的电催化降解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甲醛及其废水概述 |
2.1.1 甲醛概述 |
2.1.2 甲醛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2.1.3 甲醛废水的处理方法 |
2.2 甲基香兰素及其废水概述 |
2.2.1 甲基香兰素概述 |
2.2.2 香兰素生产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2.2.3 香兰素废水的处理方法 |
2.3 芬顿氧化技术概述 |
2.3.1 芬顿氧化技术的原理 |
2.3.2 芬顿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 |
2.3.3 芬顿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
2.3.4 芬顿氧化技术处理甲醛废水的研究 |
2.3.5 芬顿氧化技术处理香料废水的研究 |
2.4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概述 |
2.4.1 超/亚临界水及其性质 |
2.4.2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 |
2.4.3 超/亚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 |
2.4.4 超临界水氧化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废水 |
3.1.2 实验试剂 |
3.2 实验原理及装置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其他实验仪器 |
3.3 实验条件及步骤 |
3.3.1 实验条件 |
3.3.2 实验步骤 |
3.4 分析方法 |
3.4.1 TOC去除率 |
3.4.2 TOC去除速率 |
3.4.3 H_2O_2的利用率 |
3.5 小结 |
第四章 超/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实验研究 |
4.1 甲醛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分析 |
4.1.1 温度的影响 |
4.1.2 过氧倍数的影响 |
4.1.3 停留时间的影响 |
4.2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4.2.1 亚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4.2.2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醛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亚临界水氧化法降解甲基香兰素生产废水的研究 |
5.1 温度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
5.2 过氧倍数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
5.3 停留时间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
5.4 Fe~(2+)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
5.5 pH对甲基香兰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
5.6 亚临界水氧化降解甲基香兰素废水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UASB+A/O+BAF处理香料化工园区废水的工艺调试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香料废水污染现状 |
1.2 香料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1.2.1 化学法 |
1.2.2 物化-生化法处理 |
1.2.3 香料废水处理技术小结与分析 |
1.3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
1.3.1 UASB 的工艺特征及特点 |
1.3.2 UASB 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
1.4 A/O 工艺 |
1.4.1 生物脱氮机理 |
1.4.2 A/O 工艺介绍 |
1.5 曝气生物滤池 |
1.5.1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 |
1.5.2 曝气生物滤池的形式 |
1.5.3 曝气生物滤池的优点 |
1.5.4 曝气生物滤池国外研究现状 |
1.5.5 曝气生物滤池国内研究现状 |
1.6 课题背景、研究内容及目标 |
1.6.1 课题背景 |
1.6.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工业园废水及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1.1 废水水量及水质 |
2.1.2 废水出水水质及排放要求 |
2.2 处理工艺概况 |
2.2.1 工艺流程及说明 |
2.2.2 工艺特点 |
2.3 单体构筑物设计 |
2.3.1 UASB |
2.3.2 A/O |
2.3.3 BAF |
2.4 水质监测项目及其他实验方法 |
第3章 工艺调试启动与实验研究 |
3.1 工艺调试启动准备 |
3.1.1 单体运行测试 |
3.1.2 联机运行测试 |
3.1.3 工艺调试物料准备 |
3.2 工艺调试的启动 |
3.2.1 UASB 反应器的启动 |
3.2.2 A/O 反应池的启动 |
3.2.3 BAF 池的启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UASB+A/O+BAF 工艺的联动运行调试及优化 |
4.1 UASB+A/O+BAF 工艺的联动运行调试 |
4.2 UASB+A/O+BAF 工艺的联动运行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工业废水制水煤浆气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工业废水排放及治理现状 |
1.2.1 工业废水排放的现状 |
1.2.2 工业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
1.3 工业废水处理的经济分析 |
1.3.1 废水处理厂的造价构成分析 |
1.3.2 基本建设投资估算 |
1.3.3 废水处理的运营费用 |
1.4 水煤浆技术 |
1.4.1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状况 |
1.4.2 水煤浆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4.3 水煤浆气化技术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基础条件与测试分析方法 |
2.1 样品的获取与分析 |
2.1.1 样品的来源与性质 |
2.1.2 样品分析 |
2.1.3 工业废水的选择及水质 |
2.1.4 废水分析 |
2.2 水煤浆的制备 |
2.2.1 原料磨制 |
2.2.2 料浆制备 |
2.3 料浆性能测试分析及方法 |
2.3.1 水煤浆的流变特性 |
2.3.2 水煤浆的粒度分布 |
2.3.3 水煤浆的浓度 |
2.3.4 水煤浆的流动性 |
2.3.5 水煤浆的稳定性 |
2.3.6 水煤浆的 pH 值 |
第三章 工业废水制水煤浆基础试验研究 |
3.1 普通水煤浆的成浆性实验 |
3.1.1 空白样制浆 |
3.1.2 添加剂的选择 |
3.1.3 普通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
3.1.4 普通水煤浆的流变性能 |
3.2 兰炭废水水煤浆的成浆试验 |
3.2.1 兰炭废水水质分析 |
3.2.2 兰炭废水与神府煤样直接制浆 |
3.2.3 兰炭废水煤浆添加剂 |
3.2.4 添加剂存在下兰炭废水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
3.2.5 兰炭废水水煤浆的流变性能 |
3.3 兰炭废水制备水煤焦浆 |
3.3.1 兰炭焦末分析 |
3.3.2 兰炭废水与神府煤、焦末成浆性实验 |
3.3.3 配入兰炭焦末后废水煤浆的流变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水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 |
4.1 废水中组分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 |
4.1.1 酚类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
4.1.2 氨氮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
4.1.3 废水中组分与成浆性能的适配性分析 |
4.2 不同水质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
4.2.1 不同水质对浆体成浆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水质对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废水煤浆湿法气流床气化特性研究 |
5.1 湿法气化简介 |
5.1.1 工艺流程简图及描述 |
5.1.2 气化原理 |
5.2 气化模拟 |
5.2.1 Aspen Plus 模拟煤气化过程反应模型的建立 |
5.2.2 主要参数对煤气化的影响 |
5.3 工业试烧试验 |
5.3.1 试烧装置概况 |
5.3.2 试烧原料分析 |
5.3.3 现场实际运行数据 |
5.3.4 试烧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5)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工艺流程 |
1.2 试验用水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 曝气压力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 结论 |
(6)EGSB+SHARON+UAF组合工艺处理合成香料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列表清单 |
插图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 2 合成香料生产和使用现状 |
1.2.1 合成香料的水质特点 |
1.2.2 合成香料及其中间体的污染来源 |
1.2.3 合成香料及其中间体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 |
1.3 合成香料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概况 |
1.3.1 合成香料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概况 |
1.3.2 化学法处理 |
1.3.3 物化-生化法处理 |
1.4 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厌氧工艺技术概述 |
1.4.1 EGSB 厌氧反应器 |
1.4.2 厌氧 EGSB 反应器在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SHARON 技术简介 |
1.5.1 SHARON 工艺原理 |
1.5.2 SHARON 工艺特点 |
1.6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技术概述 |
1.6.1 厌氧氨氧化的原理 |
1.6.2 厌氧氨氧化的优点 |
1.7 课题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7.1 课题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7.3 研究思路 |
1.7.4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目的、内容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内容 |
2.2.1 实验的预处理 |
2.2.2 EGSB+ SHARON +UAF 处理香精香料废水 |
2.3 实验水质 |
2.4 实验装置 |
2.5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6 实验参数的测定方法 |
2.6.1 COD 的测定方法 |
2.6.2 氨氮的测定方法 |
2.6.3 硝酸盐的测定方法 |
2.6.4 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 |
2.6.5 总氮的测定方法 |
第三章 预处理技术研究与生化反应器的启动 |
3.1. 丁内酯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 |
3.1.1 实验装置与试剂 |
3.1.2 实验水质 |
3.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3.2.1 Fenton+热碱 |
3.2.2 热碱+Fenton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Fenton 法处理香精香料废水 |
3.3.2. Fenton+热碱法处理香精香料废水 |
3.3.3 热碱法处理香精香料废水 |
3.3.4 热碱法+Fenton 处理香精香料废水 |
3.3.5 反应时间对 Fenton 试剂处理香精香料废水的影响 |
3.4 结论 |
3.5 EGSB 的启动 |
3.5.1 EGSB 反应器启动阶段 COD 变化 |
3.5.2 EGSB 反应器启动阶段 NH+4变化 |
3.5.3 EGSB 反应器启动阶段 NO-3变化 |
3.5.4 EGSB 反应器启动阶段进 TN 变化 |
3.5.5 培养前后污泥对比 |
3.6 亚硝化的启动 |
3.6.1 亚硝化反应器启动阶段氨氮变化 |
3.6.2 亚硝化反应器启动 COD 变化 |
3.6.3 亚硝化反应器启动阶段亚硝态氮与硝态氮转化 |
3.7 UAF 启动 |
3.7.1 ANAMMOX 反应器启动阶段进水配方与微量元素 |
3.7.2 UAF 反应器启动阶段氨氮变化 |
3.7.3 UAF 反应器启动阶段总氮浓度变化 |
3.7.4 UAF 反应器启动阶段亚硝态氮的变化 |
3.7.5 UAF 反应器启动阶段硝态氮变化情况 |
3.7.6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组合工艺降解合成香料废水研究 |
4.1 组合工艺对废水 COD 去除率变化 |
4.1.1 组合工艺对废水 COD(1)去除率变化 |
4.1.2 组合工艺对废水(2)COD 去除率变化 |
4.2 组合工艺对废水氨氮去除 |
4.2.1 组合工艺对废水(1)氨氮去除变化 |
4.2.2 组合工艺对废水(2)氨氮除去率变化 |
4.3 组合工艺处理两种废水硝态氮的变化 |
4.4 两种废水亚硝态氮的变化 |
4.5 两种废水总氮变化情况 |
4.6 组合工艺处理废水(2)稳定阶段出水紫外光谱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混凝沉淀+UASB+BIOFOR工艺处理烟用香精综合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烟用香精产业概述 |
1.1.1 烟用香精生产现状 |
1.1.2 烟用香精的组成及作用 |
1.2 烟用香精废水概述 |
1.2.1 烟用香精废水来源 |
1.2.2 烟用香精废水的成分和特点 |
1.2.3 烟用香精废水的污染问题 |
1.3 香精香料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物化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生物法 |
1.3.4 各种工艺组合 |
1.4 混凝沉淀+UASB+BIOFOR工艺简介 |
1.4.1 混凝沉淀工艺概述 |
1.4.2 UASB工艺概述 |
1.4.3 BIOFOR工艺概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3 创新点 |
2.4 设计进出水水质 |
2.5 工艺路线的选择 |
2.6 工艺流程说明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室小试 |
3.1 小试目的和步骤 |
3.2 试验项目及分析方法 |
3.3 混凝沉淀实验 |
3.4 厌氧消化实验 |
3.5 好氧降解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调试与运行 |
4.1 前期准备 |
4.1.1 调试目的 |
4.1.2 调试计划 |
4.2 混凝沉淀池的调试运行 |
4.3 调节池的调试运行 |
4.4 UASB的调试运行 |
4.4.1 罐体试水 |
4.4.2 污泥接种与驯化 |
4.4.3 UASB启动 |
4.4.4 UASB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
4.5 BIOFOR池的调试运行 |
4.5.1 准备工作 |
4.5.2 BIOFOR池挂膜驯化 |
4.5.3 BIOFOR工艺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
4.5.4 工艺运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运行效果与分析 |
5.1 联合工艺对COD和SS的去除效果 |
5.2 各工艺阶段对COD和SS的去除效果分析 |
5.3 各工艺单元对COD和SS去除率贡献值分析 |
5.4 工程运行管理 |
5.5 影响组合工艺运行效果的因素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经济与技术分析 |
6.1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
6.1.1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
6.1.2 主要设备选型 |
6.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6.3 工程投资及运行成本分析 |
6.3.1 工程投资估算 |
6.3.2 运行成本分析 |
6.4 运行效益分析 |
6.4.1 环境效益 |
6.4.2 经济效益 |
6.4.3 社会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Fenton、电-Fenton氧化降解香精香料和苯酚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所引 |
附表所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合成香料及酚类的生产和使用现状 |
1.1.1 合成香料生产和使用现状 |
1.1.2 酚类生产和使用现状 |
1.2 合成香料废水及酚类生产废水性质 |
1.2.1 合成香料生产废水性质 |
1.2.2 酚类生产废水性质 |
1.3 合成香料及酚类引起的环境污染 |
1.3.1 合成香料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
1.3.2 酚类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
1.4 合成香料及酚类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概况 |
1.4.1 合成香料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概况 |
1.4.2 酚类生产废水处理技术概况 |
1.5 Fenton试剂法处理技术概述 |
1.5.1 方法简介 |
1.5.2 反应原理 |
1.5.3 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 电-Fenton处理技术概述 |
1.6.1 研究进展 |
1.6.2 难降解废水处理的应用 |
1.7 立题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7.1 立题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7.3 研究思路 |
1.7.4 创新点 |
第2章 Fenton试剂法处理香精香料废水的研究 |
2.1 前言 |
2.1.1 废水来源及水质特性 |
2.1.2 混凝及吸附处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理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药品 |
2.3 实验主要参数测定方法 |
2.3.1 pH值的测定 |
2.3.2 COD的测定 |
2.3.3 实验步骤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H值对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
2.4.2 FeSO_4·7H_2O对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
2.4.3 H_2O_2对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
2.4.4 反应时间对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
2.4.5 H_2O_2投加次数对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石墨电极中间填充活性炭体系降解苯酚的研究 |
3.1 前言 |
3.1.1 苯酚的工业生产 |
3.1.2 世界苯酚的生产与消费现状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药品 |
3.2.3 实验装置与材料 |
3.2.4 实验方法 |
3.3 实验主要参数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enton与电-Fenton的对比 |
3.4.2 pH值对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 |
3.4.3 Fe~(2+)对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 |
3.4.4 电流对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 |
3.4.5 苯酚与溶液COD_(Cr)降解效率的对比 |
3.4.6 液相色谱及降解途径 |
3.4.7 电催化氧化降解途径 |
3.4.8 不同降解方法的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实验结论 |
2 Fenton试剂的前景及存在问题 |
3 电-Fenton技术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乐果废水及合成香料废水的电-Fenton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药及合成香料的生产和使用现状 |
1.1.1 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现状 |
1.1.2 合成香料的生产和使用现状 |
1.2 农药及合成香料生产废水的性质 |
1.2.1 农药生产废水的性质 |
1.2.2 合成香料生产废水的性质 |
1.3 农药及合成香料引起的环境污染 |
1.3.1 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
1.3.2 合成香料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
1.4 农药及合成香料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1 农药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
1.4.2 合成香料生产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
1.5 电-FENTON 处理技术概述 |
1.5.1 电-Fenton 法研究进展 |
1.5.2 电-Fenton 法的影响因素 |
1.5.3 电-Fenton 技术在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
第2章 电-FENTON 法预处理乐果废水研究 |
2.1 前言 |
2.1.1 选择乐果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2.1.2 乐果简介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3 实验流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反应体系对COD 去除率及BOD5/COD 变化的影响 |
2.3.2 不同阴极材料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2.3.3 电流密度对COD 去除率和电流效率的影响 |
2.3.4 pH 值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2.3.5 H_2O_2 浓度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2.3.6 H_2O_2/Fe~(2+)的摩尔比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2.3.7 电解质浓度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2.3.8 循环流及其流速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电-FENTON 法降解乐果的反应机理及乐果降解途径研究 |
3.1 前言 |
3.1.1 高效液相色谱基本原理 |
3.1.2 乐果标准曲线的测定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电-Fenton 法降解乐果的反应机理 |
3.3.2 乐果电-Fenton 法降解 |
3.4 结论 |
第4章 电-FENTON 法预处理合成香料废水的研究 |
4.1 前言 |
4.1.1 合成香料中间体废水的来源及水质特性 |
4.1.2 常用混凝剂及吸附剂在香料废水中的应用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3 实验流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两组对比试验中COD 去除率的的比较结果与分析 |
4.3.2 电渗析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3 电-Fenton 反应中pH 值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4.3.4 电-Fenton 反应中反应时间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4.3.5 电-Fenton 反应中电流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4.3.6 电-Fenton 反应中Fenton 剂量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4.3.7 电-Fenton 反应中H_2O_2/ Fe~(2+)的摩尔比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电-Fenton 技术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G811914-89 |
致谢 |
(10)山梨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梨酸及其生产工艺的介绍 |
1.1.1 山梨酸的简介 |
1.1.2 山梨酸的生产原理和工艺过程 |
1.2 废水来源及水质分析 |
1.2.1 废水来源分析 |
1.2.2 水质分析 |
1.2.3 国内山梨酸废水处理研究的现状 |
1.3 国内外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现状 |
1.3.1 物理化学处理法 |
1.3.2 化学氧化法 |
1.3.3 生物法处理技术 |
1.3.4 国内研究综述 |
1.3.5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
1.4.2 接触氧化处理工艺 |
1.4.3 富氧生物氧化工艺 |
1.4.4 白腐菌处理有机废水的工艺 |
1.4.5 三维电极处理有机废水工艺 |
1.4.6 微电解技术 |
1.4.7 Fenton试剂氧化技术和反应机理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1 实验测试指标 |
2.2 拟定的实验装置 |
2.2.1 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氧化装置 |
2.2.2 白腐菌预处理装置 |
2.2.3 三维电极法实验装置 |
2.2.4 水解酸化与接触氧化联合处理方法 |
2.2.5 加压氧化生物处理实验材料及实验装置 |
第三章 铁炭微电解-FENTON试剂氧化法 |
3.1 微电解实验 |
3.1.1 Fe/C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1.2 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1.3 进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 Fenton试剂氧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H_2O_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2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3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 动态实验 |
3.4 污染物降解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电极法处理山梨酸废水 |
4.1 实验分析 |
4.1.1 电极材料的选择 |
4.1.2 二维平板电极和三维电极的比较 |
4.1.3 电解时间的影响 |
4.1.4 外加槽电压的影响 |
4.1.5 原水pH值的影响 |
4.2 电解过程对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腐菌预处理山梨酸废水 |
5.1 试验准备阶段 |
5.1.1 培养及驯化 |
5.1.2 诱变 |
5.2 试验 |
5.2.1 白腐菌的菌种挑选 |
5.2.2 pH值对白腐真菌的影响 |
5.2.3 驯化菌种对废水COD、BOD的影响 |
5.2.4 驯化菌种对经过微电解-Fenton试剂处理后废水COD、BOD的影响 |
5.3 白腐菌处理山梨酸废水的动力学模型 |
5.4 污染物降解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实验研究 |
6.1 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
6.2 厌氧污泥填充过程 |
6.3 挂膜 |
6.4 水解酸化理论水力停留时间计算 |
6.5 小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加压生物氧化处理山梨酸废水 |
7.1 加压生物反应器气体转移的研究 |
7.1.1 气体转移理论 |
7.1.2 加压曝气供氧能力分析 |
7.1.3 山梨酸废水的β值的确定 |
7.1.4 山梨酸废水的α值的确定 |
7.2 污泥培养驯化 |
7.3 压力与去除率的关系 |
7.4 水力停留时间(HRT)与COD_(CR)去除率的关系 |
7.5 加压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7.5.1 概述 |
7.5.2 加压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模式的确定 |
7.5.3 加压生物法处理山梨酸废水动力学参数的求定 |
7.6 加压生物氧化处理山梨酸废水的动力学模型 |
7.6.1 动力学参数 |
7.6.2 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山梨酸废水的动力学模型 |
7.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7.1 实验条件的确定 |
7.7.2 间歇实验 |
7.7.3 小试 |
7.7.4 COD负荷冲击实验 |
7.8 加压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分析讨论 |
7.8.1 供氧系统 |
7.8.2 容积负荷率Fv |
7.8.3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7.8.4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7.8.5 压力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7.8.6 污泥膨胀及其对策 |
7.9 经济技术水平分析 |
7.9.1 加压生物氧化与普通活性污泥法比较 |
7.9.2 与国内外近几年开发应用的新一代生化法比较 |
7.9.3 与国内近几年开发的新设备比较 |
7.9.4 经济分析 |
7.9.5 小结 |
7.10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内容概述 |
8.2 研究结论 |
8.3 创新 |
8.4 国内联机检索查新报告 |
8.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香兰素废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bO2-CeO2复合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苯嗪草酮与香兰素的研究[D]. 崔磊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2]超/亚临界水氧化处理典型有机废水的研究[D]. 卜君如.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3]UASB+A/O+BAF处理香料化工园区废水的工艺调试与运行研究[D]. 曹名帅. 南昌大学, 2014(05)
- [4]工业废水制水煤浆气化特性研究[D]. 谢欣馨.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5)
- [5]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中试研究[J]. 肖晶,曹姝文,郑晨,桑子祥. 中国给水排水, 2013(07)
- [6]EGSB+SHARON+UAF组合工艺处理合成香料废水的实验研究[D]. 徐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7]混凝沉淀+UASB+BIOFOR工艺处理烟用香精综合废水[D]. 左晶. 南昌大学, 2012(01)
- [8]Fenton、电-Fenton氧化降解香精香料和苯酚废水的研究[D]. 刘环宇. 湖南大学, 2010(04)
- [9]乐果废水及合成香料废水的电-Fenton预处理研究[D]. 吴进华. 湖南大学, 2008(01)
- [10]山梨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D]. 赵文生. 吉林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