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为特困户发放救济金

厦门为特困户发放救济金

一、厦门向特困户发放救济金(论文文献综述)

齐文燕[1](2021)在《我国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很高,人们饱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政府需要积极承担救助责任,为救灾提供自然灾害救助资金,这给我国财政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在经济状况良好时,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不高,对其他支出的“挤占”效应不是很明显,从而不会对政府收支以及经济增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当遇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性事件时,政府支出增加、收入减少,提倡过“紧日子”,就会减少非紧急、非刚性的财政支出。此时,若自然灾害爆发将导致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增加,进一步的增加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提前合理安排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在自然救助中,政府应该安排多少自然灾害救助支出?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灾后经济恢复是否能起到效果?如何规范并改进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的使用?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部分探讨,但很少有人从长期和短期角度分析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从长期和短期角度分析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我国目前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现状,分析其在灾后促进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由实证结果可知,短期内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由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以及受灾人数引起的经济波动没有修复作用,这是由于临时增加的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会“挤占”用于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支出造成的。而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更容易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的拨付更及时,从而对经济波动具有正向修复作用。从长期来看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数以及死亡人数引起的经济波动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这说明在资金拨付到位的情况下,我国目前的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足以应对以上四方面的灾害损失,从而在长期中能够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改进意见:(1)根据救灾需求和以往灾害发生情况确定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数额,尤其是要提高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在直接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合理安排政府预算,减轻临时增加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其他支出的“挤占”效应。(2)合理运用相关政府政策工具。目前政府采取现金补助的方式,拨付程序复杂,存在时滞性,且容易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应该多提供一些可以促进就业,增加人们积极性,有利于恢复人们身心健康的救助项目。(3)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分散风险,加强我国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的管理以及拓展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来源。避免“挤占”用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支出,避免采用发行债务筹集救助资金的方式,造成政府财政压力过大,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4)尽管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政府不能忽视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给人们带来的无形影响,后期也应该进一步的完善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充分考虑这一影响因素。(5)自然灾害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不仅是挑战,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实证结果表明,合理使用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在长期中确实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灾后通过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效利用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可以起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新增长的作用。

赵艳[2](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张娜[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经验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顽疾,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将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群众与贫穷落后进行了长期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在这场持久战中,栉风沐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贫困难题,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扶贫成就。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全国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因素,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个案性和示范性,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与全国各地一同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历史性跨越,对于内蒙古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内蒙古力量的表现。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在总结内蒙古扶贫工作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出内蒙古脱贫成就,如内蒙古地区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部贫困旗县“脱贫摘帽”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内蒙古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根源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与科学领导,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托于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等。最后,启示内蒙古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加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挥各族人民的致富智慧、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从而夯实内蒙古扶贫成就,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扶贫工作。

龙时[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反贫困问题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视反贫困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贫困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但与此同时,在社会救助的体制和机制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继续加以解决和完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绪论。主要对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进行了阐述,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2章,社会救助的相关概念。主要是对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进行了论述。第3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归纳,对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第4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生活和医疗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对新型生活社会救助制度和新型医疗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实施作用进行了梳理和论述。第5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教育和住房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对新型教育社会救助制度和新型住房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实施作用进行了梳理和论述。第6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生产和灾害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对新型生产社会救助制度和新型灾害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实施作用和效果进行了梳理和论述。第7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主要是对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并通过从整体上分析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张冰[5](2019)在《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认为1986年我国开启了扶贫工作,脱贫的基本战略是精准减贫和精准消贫。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扶贫开发主要是精准,成败也取决于精准。”贫困是紧密相连的整体现象,如果制定的扶贫政策与贫困环境不一致,不深入到贫困地区调查贫困人口的需求,缺乏针对性,就很难实现脱贫。在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的要求为基础,即精准扶持贫困对象、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扶贫措施精准到户、派人精准到村到户、精准完成脱贫目标。明确贫困人口、贫困程度与致贫原因,以便制定精准的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齐齐哈尔市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属黑龙江省重点贫困区,因此研究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善治理论、责任型政府理论和政府治理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系统探索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该文系统梳理了贫困与精准扶贫、扶贫标准的内涵及相关基础理论,结合该市农村精准扶贫基层现状的调查,分析某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现状,梳理与探究农村贫困户特征与根源,比较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现状及成效,如扶贫目标制定科学合理、政策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兜底保障政策逐渐完善等扶贫成果。通过调查分析深度贫困村贫困群体,总结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贫困户档案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后期维护不及时、贫困户自主脱贫不积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稳定、驻村帮扶队伍职责不精准,并对其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选取印度新德里市、巴西巴西利亚市、智利利纳雷斯市与辽宁省抚顺市、山东省泰安市、湖北省黄冈市的农村扶贫经验,对政府采取的扶贫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贫困户档案管理制度、科学配置扶贫项目资源、促进贫困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水平、完善驻村队伍监督考核、提高深度贫困村扶贫效率等对策建议。

张埔华[6](2018)在《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1927-1934)》文中研究表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践行这条守则,闽西苏维埃政府开展的社会保障工作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革命失败后,闽西地区人民备受军阀混战的困扰,战乱赋税等因素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朱毛红军进入此地之后,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保障人民的生活。落后的闽西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了闽西人民基本生活所需,还形成了互帮互助、军民团结良好的社会氛围。文章主要梳理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方面开工作的开展及成效,总结其建立合作社、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政府群团齐力保障等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徐泽俊[7](2018)在《精准扶贫视阈下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各国都可能会存在贫困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尽管我国已经推行了多年改革,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几亿国人已经摆脱了贫困。但是按照当前对贫困线的标准和要求来看,到今年二月,我国仍旧处于贫困的人口达三千万人,扶贫在我国仍旧是十分紧要的任务。自从五年前,新的中央领导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成了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要确保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前如期脱贫,已脱贫的不返贫,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保障,必须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笔者受到“精准扶贫”这一理念的启发,探究南城县社会救助的精准化建设现状,通过对概念和理论的学习,了解了“社会救助”和“精准扶贫”的定义,掌握了利用公关服务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和贫困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贫困问题。笔者对南城县社会救助的对象识别、管理机制、项目安排、法律保障、救助水平和主体参与等6个方面进行精准化分析。找出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的问题,再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的经验,结合县情得出完善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的建议,这对南城县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和全国其他地区人口共同走上小康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立华,苗红军[8](2017)在《中国低保制度发展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低保的范围和对象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也是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低保的覆盖范围和对象是有一定标准的,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优惠政策,达到申请条件并成功申请可每月领取低保。一般以最低生活保障线来衡量贫困人口,并对符合

杨瑞[9](2018)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各级政府为所辖区农业户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基础性的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的平稳运行有助于化解城乡矛盾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切实保障农村特困群众基本生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于2007年施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实施之日起,全州各地积极配合,努力做好农村低保制度的相关工作。多年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其制度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笔者实地走访调研,在简要介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具体从农村低保资金筹集和发放、低保对象的确定,低保制度监管、以及对于低保制度的基层工作和政策宣传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突出问题。最后根据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临夏州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的合理对策及建议,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监管体系;增设农村低保金多元化筹资渠道;提高低保户脱贫意识,鼓励脱贫自救;提高基层工作水平;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通过以上研究,以期能够实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全面和良好、可持续的发展。

刘爱迪[10](2016)在《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现状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如今距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公布实施已达两年之久,关于社会救助制度的各项规范内容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茶的开展落实,各项试点工程、“阳光救助”举措都在深刻践行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目标。当前对《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施行效果的检验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必要课题,也是为了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做必要的前期准备,由此,对这项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颁布为契机,选取桂林市为实例对社会救助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直接的目的是研究桂林市在落实《办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考究深层次的原因,基于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以此推动社会救助程序的规范化、责任的明确化和内容的具体化,促进桂林市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弱势群体基本权益的保护提供更加健全的制度规范保障机制。本文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大部分,前言部分分别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研究综述以及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又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社会救助概述。首先,谈到了社会救助的概念、特点和功能,运用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市场失灵论论证了社会救助存在的理论基础;其次,简要阐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私人援助济贫,国家立法济贫,公共援助或社会救助阶段;最后,在探究古代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过渡到对近现代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演变考察,再进一步总结了当代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详细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现状进行简单梳理。首先简单介绍了调研样本情况;其次分别简单梳理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供养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以及临时救助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第三部分:主要是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取得的成就。主要包含以下几项成就: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救助理论及时有效,救助目标更加科学,救助手段逐渐多样,救助机制日趋规范,救助力度日趋加强,救助模式日趋合理等。第四部分:本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分析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文中首先列举了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过程中存在六大不足及具体表现,主要包括:贫困补助标准偏低,救助水平有待提高;法规制度落实难;社会救助信息管理不到位;救助机能运行不到位;救助方式不合理,效能低下;救助队伍组织力量薄弱。其次,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救助资金来源不足;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综合因素制约救助信息管理的完善;救助运行机制不健全;主体因素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救助经费的管理和分配不合理等。第五部分:本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之二,主要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桂林市实际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文中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提到了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提升救助水平;要通过加大法规制度宣传,提高公民参与认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拓展筹资渠道;完善救助资金管理和分配等方式去加大社会参与,保障救助资金充足。然后,谈到了要完善法规制度体系以及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接下来提出要从健全社会救助长效监管机制;建立科学的救助退出机制;完善救助制度衔接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几个方面去健全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再次,提出要采取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相结合,全面救助与分类救助相结合,常规性救助与开发性救助相结合这几大途径上提升救助效能。最后,强调要从强化基层部门组织力量、加强专业人才配备层面加强救助队伍建设。结语部分重申了社会救助民生保障工程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明确了作为中国学者自身肩负的时代和理论责任感,表达了对理论建言和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期许。笔者认为由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的一些理论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桂林市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推及到全国各地也是如此。在规范、完整、系统的《社会救助法》出台以前,这是一个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学者应当不断加强理论制度的创新性研究;各个地区应当集思广益、主动作为,积极进行地区创新性实践,以贡献于《社会救助法》的出台。

二、厦门向特困户发放救济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向特困户发放救济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然灾害
        2.1.2 经济增长
        2.1.3 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福利与政府社会救助理论
        2.2.2 生存权利论
        2.2.3 官员晋升激励理论
        2.2.4 经济增长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3.1 传导路径
        3.1.1 影响因素
        3.1.2 短期传导路径
        3.1.3 长期传导路径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与短期影响有关的假设
        3.2.2 与长期影响有关的假设
    3.3 小结
第4章 我国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概况
        4.1.1 我国自然灾害损失和救助现状
        4.1.2 我国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管理现状
    4.2 方法、变量和数据
        4.2.1 方法选取
        4.2.2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4.2.3 单位根检验
    4.3 模型建立
        4.3.1 VAR模型构建
        4.3.2 协整检验
        4.3.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4.3.4 基于VECM的 Granger因果检验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根据救灾需求确定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数额
    5.2 灾后合理使用政府政策工具
    5.3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分散政府救灾压力
    5.4 完善经济增长评价指标
    5.5 利用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推动灾后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参加项目及获奖
致谢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1 数据来源说明
        4.1.2 样本选择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4.4.3 主要结论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4.5.3 主要结论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经验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选题依据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重难点
        3.创新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2.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观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扶贫理论
        2.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扶贫理论
        3.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理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内蒙古扶贫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1.内蒙古扶贫工作的特殊性
        2.内蒙古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历史沿革
        1.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 年)
        2.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1985 年)
        3.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
        4.“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5.扶贫开发新阶段(2001-2012 年)
        6.精准扶贫阶段(2013-至今)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特征
        1.具有战略性
        2.具有发展性
        3.具有实效性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历史成就及经验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所得成就
        1.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贫困得到整体性解决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4.各类专项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脱贫途径拓宽
        5.树立起扶贫榜样,培育了扶贫精神
    (二)内蒙古地区扶贫工作历史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成功的动力源泉
        3.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4.内蒙古人民的辛勤劳动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三)内蒙古地区扶贫工作启示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路线
        4.必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必须发挥贫困群众致富智慧
        6.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社会救助的相关概念
    2.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内容
        2.1.1 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
        2.1.2 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2.2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2.2.1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2.2.2 资金来源的单一性
        2.2.3 享受对象的有限性
        2.2.4 保障生活的最低性
        2.2.5 资格审查的严格性
    2.3 社会救助的基本功能
        2.3.1 直接功能
        2.3.2 间接功能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3.1 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
        3.1.1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背景
    3.2 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救助思想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救助思想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生活和医疗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4.1 新型生活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4.1.1 城市生活社会救助制度
        4.1.2 农村生活社会救助制度
    4.2 新型医疗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4.2.1 城镇医疗社会救助制度
        4.2.2 农村医疗社会救助制度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教育和住房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5.1 新型教育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5.1.1 中小学教育社会救助制度
        5.1.2 高等教育社会救助制度
    5.2 新型住房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5.2.1 廉租住房
        5.2.2 经济适用房
        5.2.3 公共租赁房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生产和灾害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6.1 新型生产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6.1.1 城市生产社会救助制度
        6.1.2 农村生产社会救助制度
    6.2 新型灾害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6.1.1 灾害社会救助的概述
        6.1.2 现代灾害社会救助制度
第7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7.1 取得的成就
        7.1.1 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权益初步确立
        7.1.2 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7.1.3 社会救助法制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7.1.4 社会救助力度持续增强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社会救助标准偏低和覆盖面偏窄
        7.2.2 社会救助制度分割影响了社会救助整体效能的提高
        7.2.3 社会救助经费保障与责任分担机制尚未规范
    7.3 解决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对策
        7.3.1 全面确立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权益
        7.3.2 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
        7.3.3 建立中央与地方政策责任分担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成果
后记

(5)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创新点
2 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概念界定
        2.1.1 中国农村扶贫标准
        2.1.2 扶贫的概念
        2.1.3 精准扶贫的概念
    2.2 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善治理论
        2.2.3 责任型政府理论
        2.2.4 政府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与症结
    3.1 齐齐哈尔市农村贫困现状与精准扶贫现状
        3.1.1 齐齐哈尔市贫困现状
        3.1.2 齐齐哈尔市贫困农村现状
        3.1.3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现状
        3.1.4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成果
    3.2 齐齐哈尔市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3.2.1 贫困户档案管理不规范
        3.2.2 基础设施后期维护不及时
        3.2.3 贫困户自主脱贫不积极
        3.2.4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稳定
        3.2.5 驻村帮扶队伍职责不精准
    3.3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的成因
        3.3.1 贫困户档案监管力度弱
        3.3.2 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少
        3.3.3 农村贫困户思想依然落后
        3.3.4 村集体经济管理人才少
        3.3.5 驻村帮扶人员素质偏低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扶贫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4.1 国外反贫困工作的经验
        4.1.1 印度新德里反贫困经验
        4.1.2 巴西巴西利亚市反贫困经验
        4.1.3 智利利纳雷斯反贫困经验
    4.2 国内精准扶贫经验
        4.2.1 辽宁省抚顺市农村精准扶贫经验
        4.2.2 山东省泰安市农村精准扶贫经验
        4.2.3 湖北省黄冈市农村精准扶贫经验
    4.3 国内外扶贫经验对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
        4.3.1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
        4.3.2 完善政府扶贫政策
        4.3.3 创新精准扶贫举措
        4.3.4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
        4.3.5 制定扶贫考核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贫困户档案管理制度
        5.1.1 提高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
        5.1.2 明确贫困户档案管理职责
    5.2 科学配置扶贫项目资源
        5.2.1 多方整合扶贫项目资源
        5.2.2 提升扶贫项目监督水平
    5.3 促进贫困村民发挥主体作用
        5.3.1 增强宣传教育力度
        5.3.2 强化贫困人口脱贫本领
        5.3.3 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能力
    5.4 提升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水平
        5.4.1 壮大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
        5.4.2 优化贫困村集体经济结构
        5.4.3 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监管制度
    5.5 完善驻村工作队监督考核制度
        5.5.1 优化驻村工作队伍结构
        5.5.2 明确驻村工作队伍职责
        5.5.3 增强驻村工作队考核力度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1927-193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社会保障思想
        一、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
        二、立法保障工人利益
第二章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第一节 自然灾害破坏人民生产活动
        一、洪涝灾害
        二、冰雹灾害
    第二节 人为因素加重人民负担
        一、残酷的剥削
        二、频繁的战乱
第三章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第一节 开源
        一、增加土地税
        二、发行救国公债
        三、没收反动派财产
        四、倡导社会捐助
    第二节 节流
        一、政府缩减开支
        二、群众勤俭节约
第四章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机构的建立
    第一节 政府组织机构
        一、闽西赈灾委员会
        二、劳务部
        三、粮食调剂局
        四、闽西工农银行
        五、闽西残废院
    第二节 群众群团组织
        一、闽西革命互济会
        二、工会
        三、农会
        四、合作社
第五章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的内容
    第一节 社会优抚
        一、优待红军
        二、优待军属
    第二节 社会救助
        一、直接性救助
        二、生产性救助
    第三节 社会保险
        一、工伤保险
        二、失业保险
    第四节 争取休息时间
        一、八小时工作制
        二、节日休息制
        三、假日休息制
    第五节 实行义务教育
        一、免收学什费
        二、创办学校
第六章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工作的历史评价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工作的历史作用
        一、维护闽西革命根据地政治稳定
        二、保障闽西革命根据地人民需要
        三、形成闽西革命根据地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工作的历史局限性
        一、政策制定初期带有“左”倾倾向
        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第三节 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建立特色产业合作社
        二、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各种社会保障组织协同发挥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精准扶贫视阈下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社会救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服务理论
        2.2.2 马尔萨斯的人口和贫困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社会救助在精准扶贫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章 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1 南城县经济发展及其贫困分析
        3.1.1 南城县经济发展状况
        3.1.2 南城县贫困现状
        3.1.3 南城县贫困原因分析
    3.2 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的政策背景
        3.2.1 中国的扶贫开发及社会救助政策
        3.2.2 江西省南城县扶贫及社会救助政策
    3.3 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3.3.1 对象识别方面:较为精准
        3.3.2 管理机制方面:较为规范
        3.3.3 项目安排方面:一般
        3.3.4 法律保障方面:亟待完善
        3.3.5 救助水平方面:救助水平较低
        3.3.6 主体参与方面:救助主体单一化
        3.3.7 小结
第4章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精准化的启示
    4.1 英国、美国和北欧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介绍
        4.1.1 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4.1.2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4.1.3 北欧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
    4.2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精准化的经验和启示
        4.2.1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精准化的经验
        4.2.2 发达国家地区的社会救助精准化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推进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的建议
    5.1 推动社会救助法制化
    5.2 构建社会救助多元化
    5.3 管理社会救助规范化
    5.4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化
    5.5 打造社会救助信息化
    5.6 营建社会救助综合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社会救助服务
        6.2.2 发展权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低保制度发展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保的范围和对象
     (一) 贫困人口及最低保障线
     (二) 低保的分类
     (三) 认定标准
     (四) 申领条件
     (五) 低保发放标准
        1. 安徽省2017年低保发放标准:
        2. 广东省2017年低保发放标准:
        3. 浙江省2017年低保发放标准:
        4. 湖南省2017年低保低保发放标准:
        5. 辽宁省2017年低保低保发放标准:
二、低保的发展历程
三、发展对策分析

(9)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和创新
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农村低保相关理论
3 甘肃省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情况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问卷分析
4 甘肃省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
    4.1 临夏州基本概况
    4.2 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4.3 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办理程序
    4.4 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及发放
5 甘肃省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低保救助资金偏低
    5.2 监管体系不完善
    5.3 低保金筹集渠道单一
    5.4 低保对象易产生“福利依赖”
    5.5 基层低保工作不规范
    5.6 政策宣传不到位
6 促进甘肃省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平稳运行的建议
    6.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
    6.2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监管体系
    6.3 增设农村低保金多元化筹资渠道
    6.4 提高低保户脱贫意识,鼓励脱贫自救
    6.5 提高基层工作水平
    6.6 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
结束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甘肃省临夏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10)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现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立法进程
        2.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3.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办法
        4.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四) 研究方法
一、社会救助概述
    (一) 社会救助基本涵义
        1. 社会救助的概念界定
        2. 社会救助的特点
        3. 社会救助的功能
        4. 社会救助存在的理论基础
    (二) 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三) 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1. 古代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2. 近现代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3. 当代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二、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现状
    (一) 样本简介
    (二) 落实现状
        1. 规范运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 建立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3. 扎实推进灾害救助工作
        4. 专项救助普惠于民
        5. 不断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三、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成就
    (一) 救助体系基本形成
    (二) 救助理论及时有效
    (三) 救助目标更加科学
    (四) 救助手段逐渐多样
    (五) 救助机制日趋规范
        1. 建立和完善了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2. 健全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3. 基本建立城乡低保规范管理机制
        4. 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
        5. 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6. 社会救助工作信访和投诉举报核查机制
    (六) 救助力度日趋加强
        1. 救助范围的扩大
        2. 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
        3. 政策投入力度的加大
    (七) 救助模式日趋合理
四、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 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存在的不足
        1. 贫困补助标准偏低,救助水平有待提高
        2. 法规制度落实难
        (1) 低保补助标准类别区分难
        (2) 低保家庭经济核对实践操作难
        (3) 留守儿童教育救助不足
        3. 社会救助信息管理不到位
        (1) 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还需完善
        (2) 临时救助档案信息管理不完善
        4. 救助机能运行不到位
        (1) 低保人口数量居高不下
        (2) “福利依赖”问题严重
        5. 救助方式不合理,效能低下
        (1) 救助形式单一,受助对象未能真正脱离困境
        (2) 忽视精神层面的救助
        6. 救助队伍组织力量薄弱
        (1) 基层管理组织力量薄弱,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
        (2) 社区功能未充分发挥
    (二) 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 救助资金来源不足
        (1) 地区经济制约
        (2) 未充分发挥民间慈善力量的作用
        (3) 群众参与不足
        2. 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
        (1) 相关制度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2) 临时救助指导性规范缺失
        (3) 处罚制度缺失,违法成本太低
        3. 综合因素制约救助信息管理的完善
        4. 救助运行机制不健全
        (1) 长效监管机制不完善
        (2) 城乡低保科学退出机制缺失
        (3) 低保救助与就业救助衔接不到位
        (4) 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不完善
        5. 主体因素制约
        (1) 主体自我素养低下
        (2) 救助主体专业化水平低
        6. 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
        7. 救助经费的管理和分配不合理
五、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优化措施
    (一) 加大社会参与,保障资金充足
        1. 加快经济发展,提升救助水平
        2. 加大法规制度宣传,提高公民参与认知
        3.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拓展筹资渠道
        4. 完善救助资金管理和分配
    (二)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1. 相关条款细化,提升可操作性
        2. 指导性规范建设
        3. 完善社会救助主体责任制度
        4. 实施一体化救助制度
    (三) 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
        1. 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2. 完善社会救助档案管理
    (四) 健全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1. 健全社会救助长效监管机制
        2. 建立科学的救助退出机制
        3. 完善救助制度衔接机制
        4. 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
    (五) 扩展救助方式,提升救助效能
        1. 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相结合
        2. 全面救助与分类救助相结合
        3. 常规性救助与开发性救助相结合
    (六) 加强救助队伍建设
        1. 强化基层部门组织力量
        2. 加强专业人才配备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厦门向特困户发放救济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齐文燕.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经验与启示研究[D]. 张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 龙时. 吉林大学, 2019(10)
  • [5]齐齐哈尔市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张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6]闽西革命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1927-1934)[D]. 张埔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精准扶贫视阈下南城县社会救助精准化建设研究[D]. 徐泽俊. 南昌大学, 2018(12)
  • [8]中国低保制度发展及对策分析[J]. 赵立华,苗红军. 今日财富, 2017(14)
  • [9]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研究[D]. 杨瑞.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10]桂林市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现状与优化研究[D]. 刘爱迪.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厦门为特困户发放救济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