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学风与文风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危磊,付健玲[1](2021)在《欧阳修易学与文学互动中的人文精神探析》文中提出欧阳修的易学重人事、轻天道,他认为六经所载皆为人事,圣人之言不远人情,反对神秘主义的鬼神之说,凸显人文理性精神。欧阳修将易学中的人文精神融入具体的文学理论与文化实践,理论上主张文与道俱、道胜文至,弘扬平易实用的文风;实践中提倡以民为本、与民同乐,书写贬谪之地的人情风物,实现政治逆境中的文化反思。欧阳修所推崇的易学学风与古文文风具有一致性,二者互动起到重要的同向推进作用:易学研究是欧阳修文学创作与文论建设的思想武库,引领着宋初学风的基本方向;文学思想具有优秀的理论品质与特殊的易学素质,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
陈曙雯[2](2021)在《清代科举生态与五经文的文学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乡、会试虽然首重四书文,但在经学兴盛的背景下,清廷一直试图提升五经文的地位,五经文从首场调整至第二场以及"五经中式"的取消并非五经文地位下降的信号。在实践中,五经文的地位表现为考官可以从后场取人,而制度设计为从后场取人提供了合法性,"补荐"和"拔遗"则为从后场取人提供了程序保障。当后场的经、策也可能成为被取中的因素时,士子们便会于此用力,尤其在五经文中展开竞逐,标新领异,甚至以骈体或韵语写作,从而增加文章的辨识度,五经文因此得以摆脱制义清真雅正标准的约束,表现出"浓淡正奇,不名一格"的多样性。而考官的文人化趣味则使五经文的衡文标准与严格规范下的四书文判然有别。科举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运作中含有调动文学竞逐、表达文人趣味的契机,五经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呈现其文学特质。
王福元[3](2021)在《儒学复兴与北宋前期文道观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在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北宋前期的文道观经历了从重道到重文,重回重道而最终走向文道并重的演变过程,西昆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初柳开等人为纠正五代浮靡文风而主张重道,使文成为了道的附庸;西昆派前期作家杨亿等为纠正这种弊端,又提出"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的主张,强调文辞的重要性,竖起了重文的大旗。西昆派的主张遭到了石介等道统派的反击,重道思想复兴,但石介鼓吹的太学体却将古文导向了怪奇方向。西昆派后期作家面对石介的攻击,坚持文学创作,主张华实并重,延续了重文思想。欧阳修吸收了道统派和西昆派的观念,主张文道并重,并对道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修复了文道关系,同时也促成了道学家与文学家的分离。
周游[4](2021)在《风会转移 明治文坛上的桐城文风》文中研究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文坛上以重野安绎、藤野正启、川田刚为代表的名家在文风上开始寻求变化,并逐渐趋向桐城派。近百年来的中日研究者多将桐城名家黎庶昌赴日担任公使视为这一风会转移的主因。但事实上,早在黎氏渡日之前,日本文风就已经发生了转变。而无论是黎庶昌,还是后来的张裕钊、吴汝纶,都无意在日本传播桐城派古文,他们对日本文坛的影响不应被过高估计。桐城派古文得以在日本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还是日本文士为了对治本国文坛的弊病而主动吸取的缘故。不过,日本文士学习桐城古文是采取派外远观的模式,他们并不自诩为桐城派,也不把桐城派看作是清文的唯一正宗。他们在创作中,既会师法桐城派风格的作品,也同样关注在中国久已丧失市场的清初古文家的作品。
李敏[5](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提出“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于广杰[6](2021)在《桐城派在畿辅的早期传播与莲池书院》文中研究表明桐城派在畿辅地区的传播与直隶莲池书院密切相关。桐城派在畿辅的早期传播中,因方苞与颜李学派诸子密切的交往,使桐城古文在畿辅文士中扎根发芽,培养出了诸多卓有成就的古文名家。方苞族侄方观承任职直隶,后为直隶总督,其政风与文章对畿辅清切雅正的文风影响极为深远。在其主持下,莲池书院山长多为名儒硕学,他们共同影响了乾隆时期直隶的学风和文风,开启了桐城派在畿辅传播的风气,为晚清桐城派诸子"据莲池,守桐城"的北传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权赫子[7](2021)在《丽末鲜初科举试赋变律为古述论》文中研究指明高丽朝科举呈现出由重诗赋而渐重经学、经世的演进特征,随着科举救弊之呼声兴起,文坛反骈文、律赋,尚古文、古赋之文风渐盛,其背后有宋代科制与文风的影响。高丽末期接受兼顾词章、经学的元朝科制,罢考诗赋代以策问和古赋,开启了朝鲜半岛科举考古赋的先河。朝鲜朝建国之后,古赋正式成为科举文体,并历时500余年,使得元代科制在域外长期延续。朝鲜朝初期针对科举考赋问题,发生过经义与诗赋、古赋与律赋、实用与否的多次争论,反映了时人对古赋文体及科举考赋问题的不同认识。
肖地生[8](2020)在《学术期刊应做良好学风和文风的守护者》文中研究说明学术界良好学风和文风是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学术期刊在维护和引导健康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术期刊应在明辨概念的基础上,力图从学风和文风经常混同讨论的局面中清晰辨别其各自本质和两者相互关系,并对目前学术界所存在的学风问题和文风问题进行探讨和剖析。
彭翠[9](2020)在《论新时代新闻学的学术想象力与理论创造力 ——从李彬教授的《新时代新闻论》谈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学作为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并称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进入新时代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使命。李彬教授的《新时代新闻论》作为一本应运而生的学术论着,以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为宗旨,理性分析了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实践;同时,他还以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为原则,客观梳理了新时代新闻学应该面对的大问题和真问题,表现出了一个新闻学者特有的学术想象力与理论创造力;此外,在实践与理论、历史与未来的双重视野之下,该着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历史观、新中国与新文化、传播学的百年历程、共产党的新闻传统等基本问题的深入探讨,既为新时代新闻学的体系构建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青年学者的治学之道指明了方向。
陈沁云[10](2020)在《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章太炎是晚清民国学术大师,他一生勤学着述,留下了一系列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论着,其学术涉猎之广,学术功力之深厚让后人叹为观止。章太炎治学宗法乾嘉学派,以小学为根基,以考证为方法,辨章源流,追根溯源,力求还原历史文化的真相。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历时二百余年,声势浩大,直至五四时期渐渐消亡。桐城派推崇宋明理学,古文习韩、柳,文章以古体散文为主,其中以戴名世为流派奠基人,方苞、姚鼐以及刘大櫆被称为“桐城三祖”。流派中的文人提出了一系列古文理论,相互之间既有承接,又有不同程度的嬗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任何一个从晚清走来的学人都无法避免对桐城派的讨论研究,章太炎作为国学大师,自是在此之列。虽然章太炎与桐城派分属不同流派,但二者之间仍有诸多关联。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丝织绳线,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章太炎是乾嘉后学,桐城派是程朱理学的承载者,两者之间的交织即是在影射清代汉宋之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第一部分考察章太炎与桐城派的社会关联,为二者的整体研究寻找历史依据;第二部分探索两者的文论关联,从他们的文论交汇中尝试思考古文创作之正义;第三部分对比二者的复古理念,再现章太炎与桐城派的复古交织;第四部分思考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的当代意义,尝试寻找学人与学派研究的价值。通过建构这四部分内容,力求较为系统化地呈现出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的整体概貌。本文认为章太炎虽然推崇魏晋文风,但亦受到桐城派的影响,所以他的文学理念集汉宋于一体。他对桐城派古文的批评整体上较为辩证,但其中批判桐城派文章“非发乎情”则是谬误之处。与此同时,章太炎在复古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桐城派收效甚微,主要因为章氏积极吸收各家文化为己所用。通过学人与学派的关联研究可以尝试寻找新时代“新”与“旧”衔接的基本路径。
二、浅论学风与文风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学风与文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欧阳修易学与文学互动中的人文精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人为本的易学阐发 |
二、平易近人的文论主张 |
三、与民同乐的文学书写 |
四、结语 |
(2)清代科举生态与五经文的文学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设计与文风导向 |
二、后场地位与竞逐风气 |
三、补荐与拔遗:后场的程序运作 |
四、五经文标准的文学化 |
五、结语 |
(3)儒学复兴与北宋前期文道观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初重道与重文的激烈冲突 |
(一)宋初重道思想 |
(二)西昆派前期作家的重文思想 |
二、石介与重道思想的复兴 |
(一)石介等人重举道统旗帜 |
(二)太学体与石介宣扬道统的方式 |
三、西昆派后期作家文道观的转变 |
(一)晏殊和夏竦的文道观 |
(二)宋祁和胡宿的文道观 |
四、欧阳修等人对文道关系的修正 |
(一)苏舜钦、梅尧臣对文道关系的思考 |
(二)欧阳修对“道”的思考 |
(三)欧阳修的重文思想 |
(四)欧阳修的尊韩思想及对太学体的打击 |
(4)风会转移 明治文坛上的桐城文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黎庶昌在日本文坛被错估的影响 |
2 曾门弟子张裕钊、吴汝纶在日本文坛的有限影响 |
3 社会风气的变化:明治文风转向的真实契机 |
4 明治文人古文实践的本土特色 |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桐城派在畿辅的早期传播与莲池书院(论文提纲范文)
一、颜李学派的接引与方苞古文对畿辅文坛的影响 |
二、方观承的畿辅惠政、教化与桐城派文学精神的北传 |
(7)丽末鲜初科举试赋变律为古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宋科制东传与高丽朝科举试律赋 |
二、科弊、复古与反对科举考律赋 |
三、元代科制东传与丽末科举考古赋之尝试 |
四、朝鲜朝前期科试古赋之确定 |
五、结语 |
(8)学术期刊应做良好学风和文风的守护者(论文提纲范文)
1.学风与文风 |
2.学风问题分析 |
3.文风问题面面观 |
(9)论新时代新闻学的学术想象力与理论创造力 ——从李彬教授的《新时代新闻论》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中国实践,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 |
二、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
三、治学之道与君子之风 |
四、结语 |
(10)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预期创新点 |
2 章太炎与桐城派社会关联考论 |
2.1 地域关联 |
2.2 章太炎师承与桐城派的关联 |
2.3 章太炎与后期桐城派文人的社会交往 |
3 章太炎与桐城派的文论关联(上) |
3.1 古文之“气”论 |
3.2 古文之“情”论 |
4 章太炎与桐城派的文论关联(下) |
4.1 古文空疏论 |
4.2 文体分类关联 |
5 古文派的统一战线:复古 |
5.1 章太炎复古理念述略 |
5.2 桐城派复古理念述略 |
5.3 国学之存活论:二者复古的交汇与终局的反思 |
6 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的当代意义 |
6.1 古代文学流派之争的终局:融合汇通 |
6.2 探索新与旧的衔接——以学人与学派的关联研究为引领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源目汇编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论学风与文风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欧阳修易学与文学互动中的人文精神探析[J]. 危磊,付健玲. 江西社会科学, 2021(09)
- [2]清代科举生态与五经文的文学化[J]. 陈曙雯.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儒学复兴与北宋前期文道观的嬗变[J]. 王福元. 中华文化论坛, 2021(05)
- [4]风会转移 明治文坛上的桐城文风[J]. 周游.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1(04)
-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1(09)
- [6]桐城派在畿辅的早期传播与莲池书院[J]. 于广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7]丽末鲜初科举试赋变律为古述论[J]. 权赫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8]学术期刊应做良好学风和文风的守护者[J]. 肖地生.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05)
- [9]论新时代新闻学的学术想象力与理论创造力 ——从李彬教授的《新时代新闻论》谈起[J]. 彭翠. 出版发行研究, 2020(08)
- [10]章太炎与桐城派研究[D]. 陈沁云.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