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术后监测

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术后监测

一、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的术后监护(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解洪涛,杨国庆,俞世强[1](2021)在《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老年冠心病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对心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细胞生成素(MYO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各36例,分别接受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血清cTn、CK-MB、MYOG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且微创组总手术时间(162±23)min、术中输红细胞量(1.36±0.27)U、术后引流量(682±72)mL、ICU监护时间(2.7±0.4)d、呼吸机辅助时间(11±3)h、术后住院时间(14.7±2.6)d均显着少于常规组(228±32)min、(3.18±0.39)U、(874±93)mL、(5.3±0.6)d、(18±5)h、(23.7±3.7)d,(P<0.01),但左乳内动脉(LIMA)获取时间(35±5)min显着长于常规组(22±4)min(P<0.05)。2组术后24 h血清cTn(2.12±0.23)μg/L、CK-MB(33.7±4.4)U/L、MYOG(137±16)μg/L水平显着高于术前(P<0.05),并在术后48 h、72 h逐渐降低(P<0.05),且微创组在术后24 h、48 h、72 h均显着低于常规组(P<0.01)。微创组术后心律失常0、低心排3%(1/36)、肾功能不全6%(2/36)等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常规组11%(4/36)、17%(6/36)、22%(8/36)(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显着,能降低术后cTn、CK-MB、MYOG水平。

唐茂华[2](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成人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及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行体外循环直视下心脏大血管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因病例数较少,扩展为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术后出现L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LCOS组与非LCOS组,经过筛选后,筛选出两组患者间有差异的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并发LCOS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讨论总结。结果: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25-77岁;瓣膜置换术组242例,男90例,女152例,年龄25-75岁。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行体外循环CABG术后发生LCOS组,术前有吸烟史、脑梗病史、近期心梗、介入治疗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入院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低于35 g/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高于100μmol/L,超声心动图示合并心脏瓣膜病变、胸部平片示心胸比>0.5、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心胸比>0.5、ALB、Scr、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组,患者年龄大于55岁、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术前有吸烟史、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胸比>0.5患者、术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红细胞及血浆输注量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组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术前合并心房纤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情况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熠洲,陆小虎,徐骁晗,李京杭,宋媛媛,王晓伟[3](2021)在《全动脉化与单根动脉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应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与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全动脉化组以乳内动脉、桡动脉、旋股外动脉降支为桥血管开展手术,常规组以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大隐静脉为桥血管开展手术,所有患者均为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搭桥。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疗效情况。结果:全动脉化组手术时间显着长于常规组[(5.08±0.87)h vs.(4.28±1.08)h,P <0.05]。两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切口感染、房颤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输血比例及输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动脉化搭桥与常规单根动脉搭桥围术期疗效相当,尽管手术时间较长,但不增加围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延长住院时间,安全可行。

沈崇文[4](2021)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胸廓内动脉及两侧桡动脉。(1)分别用超声及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血管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存在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全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流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胸廓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全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全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全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检测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42,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46,P<0.05)。(4)60例患者左侧胸廓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侧胸廓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胸廓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67.8±15.9)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mm,PSV为12.2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cm/s,均在正常范围。(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及术中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的完成对桡动脉及胸廓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唐茂华,夏宇[5](2021)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侧乳内动脉桥与桡动脉桥的选择与评估》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相关疾病已成人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病因之首,对于内科介入治疗及药物的治疗无明显效果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达到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率的目的。左侧乳内动脉桥移植到左前降支的策略被认为是冠脉重建的金标准,而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常为冠脉多支血管病变,往往需要多根血管桥,右侧乳内动脉和桡动脉是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中除左侧乳内动脉外应用最广泛的动脉导管。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术第二血管桥的选择尚无定论。本文力求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右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血管桥的组织学及解剖特点、临床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决策提供诊疗帮助。

沈崇文,刘戈,蔡超,施超[6](2021)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乳内动脉及双侧桡动脉。(1)分别采用超声和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侧支循环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全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 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液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乳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全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全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 (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全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测量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42,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46,P<0.05)。(4)60例患者左侧乳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乳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下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乳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 (67.8±15.9) 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 mm,PSV为12.2 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 cm/s,均在正常范围。(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呈正相关:?=18.503X-4.471,R2=0.499。(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对桡动脉及乳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高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生晨,刁文杰,刘戈[7](2020)在《桡动脉+单侧胸廓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器械和缝线的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桡动脉+单侧胸廓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器械护士对器械和缝线的管理,探讨术中配合心脏外科医生施行此类手术的方法。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择期行桡动脉+单侧胸廓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室器械护士做好术前物品及各类器械、各种规格缝线的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心脏外科医生施行手术,严格遵守操作原则及完善手术室护理流程。结果所有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术中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桡动脉+单侧胸廓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施行,术中器械护士对器械和缝线的合理管理,是缩短手术时间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王祯宝[8](2019)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左侧乳内动脉已经成为当前冠状动脉搭桥术最常用的血管材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右侧乳内动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双侧乳内动脉使用率仍然较低。本研究通过分析双侧乳内动脉与单侧乳内动脉搭桥手术的相关指标及随访结果。为双侧乳内动脉的使用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以2016年05月至2018年05月期间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共纳入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双侧乳内动脉组(BIMA组)和单侧乳内动脉组(SIMA组),每组各55例。双侧乳内动脉组:手术方式采用双侧骨骼化的乳内动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部分患者先将右侧乳内动脉离断,与左侧乳内动脉Y型吻合,再进行搭桥。若血管仍长度不够,则取用大隐静脉。单侧乳内动脉组:手术方式采用左侧骨骼化的乳内动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若血管仍长度不够,则取用大隐静脉。记录并分析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术前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病(CVD)史、心律失常病史、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术中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搭桥数量、桥血管血流量及搏动指数、术中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指标包括院内死亡、术后胸骨并发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出院后随访。研究结果:术前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IMA组:293.18±31.01min,SIMA组:262.85±23.92min,P<0.001),而搭桥数量(BIMA组:3.71±0.94支,SIMA组:3.62±0.93支,P=0.611)、搏动指数(右乳内动脉桥:2.54±0.79,左乳内动脉桥:2.44±0.72,P=0.343)、术中使用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BIMA组:5(9.1)例,SIMA组:6(10.9)例,P=0.751)、院内死亡(BIMA组:0,SIMA组:0,P=NS)、术后胸骨并发症(BIMA组:1(1.8)例,SIMA组:1(1.8)例,P>0.999)、术后机械通气时间(BIMA组:15.29±6.09h,SIMA组:14.78±6.42h,P=0.67)、ICU滞留时间(BIMA组:2.84±1.32d,SIMA组:2.65±1.28d,P=0.464)以及住院时间(BIMA组:15.71±4.20d,SIMA组:15.44±4.49d,P=0.7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出现胸骨愈合不良,经过重新固定后,在后期随访中均良好愈合,在后期随访中无新发胸骨愈合不良情况发生。随访术后3个月,SIMA组出现3例心绞痛病例,BIMA组出现2例心绞痛病例,均无出现再次心梗、无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1.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有良好的安全性、可行性;2.右侧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与左侧乳内动脉在术中通畅性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3.通过使用骨骼化获取乳内动脉的方法,双侧乳内动脉组与单侧乳内动脉组在胸骨愈合不良等不良事件上没有统计学差异;4.在获取双侧乳内动脉的手术时间要比单侧乳内动脉稍长。

陈冲[9](2019)在《左乳内动脉联合桡动脉或大隐静脉搭桥早期预后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全动脉搭桥概念的兴起,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联合桡动脉(radial artery,RA)搭桥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进一步对比LIMA联合RA与LIMA联合SVG搭桥的手术治疗经验和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冠脉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72例,应用RA搭桥(LIMA+RA 9例、LIMA+RA+SVG16例)与SVG搭桥(LIMA+SVG)分别为25例与47例,手术方式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搭桥,61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随访资料包括冠脉CT、冠脉造影及术后有无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31例患者完成影响学复查,其中LIMA31支,RA22支,SVG 45支。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3±5.5岁,RA组较SVG组年龄更低:RA vs SVG,49±4.5 vs 55±6.3;p<0.0001,男性在RA组中所占比例更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 vs SVG 92%vs76%;p=0.106。心功能评级(NYHA)两组有明显差异:RA vs SVG为3.1±0.59 vs 3.4±0.35;p=0.008,在血管桥的数量方面RA组共设及LIMA 25支,RA 34支,SVG 20支,平均搭桥数量3.12±0.33;SVG组LIMA 47支,SVG 113支(序贯桥19支),平均数量3.40±0.49,p=0.012。RA组监护时间3±2.8天,SVG组监护时间3±1.9天,所有患者术后监护室监护平均时间3±2.2天,平均住院时间24±17天,住院期间无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RA组与SVG组术后第1年、第2年总生存率、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影像学检查提示2年随访LIMA全部通畅,RA整体通畅率与SVG组无明显差异(RA 95.4%,SVG 93.3%;p=0.730),RA组中采用LIMA+RA+SVG搭桥的患者复查14例,结果显示RA均通畅,而SVG桥有2例(14.2%)出现轻度狭窄。结论应用RA联合LIMA与SVG联合LIMA搭桥患者术后早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桡动脉桥血管的早期通畅率与大隐静脉桥无统计学差异,但大隐静脉桥狭窄的趋势更明显。

任培军[10](2018)在《近端优先序贯吻合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后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 graft,SVG)序贯桥与单支桥的近期通畅率,并评价近端优先序贯吻合技术在OPCAB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材料与方法严格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SVG序贯桥和单支桥首次行OPCAB的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共4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SVG序贯桥分为(1)序贯桥组230例,序贯桥远端2个吻合口34例,3个吻合口176例,4个吻合口20例,共676个吻合口,其中中间吻合口216个,末端吻合口230个;(2)单支桥组188例。将采用SVG序贯桥的患者根据吻合顺序分为两个亚组:(1)近端优先序贯吻合组(proximal-anastomosis-first in off-pump coronary bypass,POPCAB)146例;(2)远端优先序贯吻合组(distal-anastomosis-first in off-pump coronary bypass,DOPCAB)84例。比较两组采用大隐静脉序贯桥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其中术中心功能改善指标包括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心指数(cardiac index,CI)、体循环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肺循环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所有患者于术后124个月,平均(13.8±11.6)个月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64CTA),共418支大隐静脉的906个吻合口接受评估。比较血管桥流量、搏动指数,血管桥及吻合口总通畅率和序贯桥不同部位吻合口通畅率,并比较序贯桥组与单支桥组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发生率及再发心绞痛比例。结果两组采用序贯桥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心梗病史、既往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PC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症及桥血管支数无显着差异(P<0.05);POPCAB组较DOPCAB组因术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非体外循环中转体外循环的发生率低(1.4%vs.7.1%,P=0.021);术中监测指标CO(0.25±0.07 vs.0.12±0.03,P<0.001),CI(0.13±0.03 vs.0.06±0.02,P<0.001),SVR(106.20±9.46 vs.55.70±11.09,P<0.001),PVR(11.2±2.09 vs.16.60±4.69,P=0.004)在POPCAB组改善明显。术后24小时心肌酶同工酶(CK-MB)(47.20±8.02 vs.57.30±11.06,P=0.031)及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1945.60±296.06 vs.2727.90±775.33,P=0.012)在POPCAB组较低。ICU停留时间(25.00±3.65 vs.29.10±4.66,P=0.042)及住院时间(13.50±1.64 vs.15.10±1.67,P=0.045)在POPCAB组较短。大隐静脉序贯桥近端血流量高于单支桥血流量(45.2±4.6ml/min vs 26.8±7.2ml/min,P=0.014),序贯桥总的吻合口通畅率高于单支桥吻合口(91.4%vs.94.5%,P=0.034),序贯桥组OPCAB术后MACE发生率(3.4%vs3.2%,P=0.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发心绞痛比例(4.3%vs.3.7%,P=0.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端优先序贯吻合技术应用于OPCAB中较传统的远端优先序贯吻合技术更安全;OPCAB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较单支桥通畅率满意且不增加MACE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总之,OPCAB中采用近端优先序贯吻合技术改善了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的术后监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的术后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老年冠心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微创组:
        1.2.2 常规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2组c Tn水平比较:
    2.3 2组CK-MB水平比较:
    2.4 2组MYOG水平比较:
    2.5 2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2)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侧乳内动脉桥 与桡动脉桥的选择与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全动脉化与单根动脉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
        1.2.3 术后处理
        1.2.4 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临床指标对比
    2.3 术后并发症对比
    2.4 术后血制品输注情况对比
3 讨论

(4)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5)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侧乳内动脉桥与桡动脉桥的选择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左侧乳内动脉
    1.1 LIMA和SVG的解剖特点
    1.2 LIMA和SVG术后组织学变化
    1.3 LIMA内皮细胞术后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2 右侧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RIMA)
    2.1 双侧乳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ies,BIMA)围手术期胸骨并发症
    2.2 RIMA的使用缺乏统一标准
    2.3 LIMA与BIMA
3 桡动脉(radial artery,RA)
    3.1 既往对RA使用的担忧
    3.2 竞争血流对RA的影响
    3.3 RA的使用缺少长期随机对照结果
4 RIMA与RA
5 结语

(7)桡动脉+单侧胸廓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器械和缝线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二、护理方法
    1.巡回护士:
    2.器械护士:
    3.术中配合:
    4.手术结束后,器械护士需及时处理手术用物、清洗器械打包。

(8)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与排除标准
    3.分组方案
    4.收集资料
    5.手术方法
    6.随访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术前指标
    2.术中指标
    3.术后指标
    4.随访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左乳内动脉联合桡动脉或大隐静脉搭桥早期预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近端优先序贯吻合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前言
资料及方法
附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隐静脉桥血管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的术后监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老年冠心病疗效分析[J]. 张顺,解洪涛,杨国庆,俞世强.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6)
  • [2]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D]. 唐茂华.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全动脉化与单根动脉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疗效对比研究[J]. 高熠洲,陆小虎,徐骁晗,李京杭,宋媛媛,王晓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4]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D]. 沈崇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侧乳内动脉桥与桡动脉桥的选择与评估[J]. 唐茂华,夏宇. 海南医学, 2021(08)
  • [6]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 沈崇文,刘戈,蔡超,施超.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01)
  • [7]桡动脉+单侧胸廓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器械和缝线的管理[J]. 生晨,刁文杰,刘戈.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22)
  • [8]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临床应用[D]. 王祯宝. 青岛大学, 2019(02)
  • [9]左乳内动脉联合桡动脉或大隐静脉搭桥早期预后对比分析[D]. 陈冲.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近端优先序贯吻合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D]. 任培军. 郑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术后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